“你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是个灯吗?
我是后来才发现自己是个机器人。
”“我是个机器人,但我身上没有任何使用说明书和标签,我是用来做什么的?
我的用途是什么?
”“好吧,我承认,昨天我偷走了星期四”“谁的星期四?
”“神经病!
"“我不是神经病,我是机器人。
”“寂静的米饭,神圣的米饭,万籁俱寂,全是米饭。
圣母圣婴可爱安详,你们请吃面条吧!
”“i'm a cyborg,but that's OK."机器人也无所谓。
就此迷上这个句式:穷死也无所谓;老就老吧也无所谓;不值一提也无所谓;被轻视也无所谓;没空旅行也无所谓;神经病也无所谓。
神经病比不神经病可爱一百倍一千倍。
笨,不会拍电影也无所谓。
有此一生,能够来到这世界看电影,就够啦。
真的有这么想,在看到某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的时候,边看边想,如果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只是看了这些电影,也值了。
其实这个世界还蛮OK的,这么些为脆弱天真的心灵制作的傻电影,都能获得大笔的钱拍摄,还能登堂入室入选电影节,还能理直气壮卖票赚钱。。。
那么,在这样的世界上遭遇什么其实也无所谓了吧。
朴赞郁是一个真正黑暗的导演。
但他最黑暗的地方,是他把玩“黑暗”的姿态比别人都要来得深入、细致、长久,而且天知道,他真的爱它。
所以当某天,在我第五遍也许第六遍重温《老男孩》之后,刚好获悉他要拍一部爱情片,我就想,这事儿不靠谱,但是太酷了。
果然,片子拍出来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怪诞美感。
当我看到开头,少女切开手腕面无表情好像切开一只白兰瓜,然后认真将电线插进汩汩流血的伤口再以胶带细心固定,最后接通电源的时候,我很放心,我知道我将看到的仍然是那个黑暗的朴赞郁,不管他潜伏在多么明快的表象下面。
朴赞郁毫不珍视两位主演的美貌。
他将Rain闻名遐迩的六块腹肌隐藏在宽大病号服下面,而林秀晶清丽的面孔上则有两条诡异的黄眉毛,他让他们顶着傻气的发型,穿着难看的衣服,像幼稚园初班生一样莫名其妙地相爱。
我得说朴赞郁这种暴殄天物的态度真是高明,它保证了整部电影氛围上的浑然。
一间精神病院应该是怎样的?
大致上它应该像《飞越疯人院》和《梦旅人》中那样充满规训与惩罚,应该紧张、昏沉、四处暗藏制度的阴影和杀机。
但是不,那不是朴赞郁的那杯茶,这一回他“反题正做”,他的精神病院是童话系的。
认为自己是个机器人的少女英君,决心杀光那些带走她外婆(这位慈祥的老人家认为自己是耗子)的“白衣人”。
但她面临两个障碍——其一,她克服不了自己的同情心(七宗罪之首,其余的还有:悲伤、不安、犹豫、白日梦、负罪感和感激之情)。
其二,她的电量不够了。
于是她请求能够偷走任何东西的一顺把她的同情心偷走。
之后她开始在幻觉中枪杀护士,却终因体力不支昏了过去。
要知道作为机器人,英君只以充电为生,从来不吃人类的食物。
为了劝说英君进食,一顺跟她说,他发明了一种米饭电子管,可以把米饭的卡路里转化为电能。
于是秘密的机械间里,他在英君后背上开了一扇门,把米饭电子管安装进去。
呵,这一幕真是趣怪动人得很,难为朴赞郁他怎么想出来的。
基本上,这部电影是关于身为异类的苦难与幸福。
就是当一个人生活在不懂得她的人中间,她会以什么方式悲伤,以什么方式快乐。
由于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惯于抹杀差异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愿意承认那些它所谓的“正常”,其实只不过是一些“普通”。
因此精神病院的作用就是,收容被剔除的“不正常”,并且,如果有可能的话,矫正之。
福柯曾在《疯癫与文明》中谈及,疯癫概念的功能之一,是令人想起那些未驯化的本性的神话力量。
真的,想想看电影里胖女人的薄荷油冰冻果子露袜子和柿子袜子,它们相互摩擦会使人体悬浮,在睡眠中飞行。
而一顺可以偷走星期四,偷走球技和礼貌,甚至偷来别人的歌喉为英君唱歌。
这世上把自身想象力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是两种人,天才和疯子,而其实我们根本无法真正区分他们。
朴赞郁说过一番话我很喜欢,他说,描写人生的希望和爱,其实比诉说人生的失意和悲观更难,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复杂与艰难的世界,但你不能以一种伪善方式来叙述,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而今次他稍稍放软了心肠,留下一道缝隙,放爱进入。
他通过反社会青年和机器人少女的故事告诉我们,大爱临头,机器人也无所谓。
我仍记得岩井俊二在《梦旅人》里有多绝望,少年时每到结尾那一声枪响,漫天飞起黑色鸟羽,我都会十分矫情地哭起来。
但好在《机器人也无所谓》是以一个大远景收梢,那是暴雨过后的清晨,日出东方,天苍苍野茫茫。
有些伤痛或者永不能治愈,但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也爱你病痛丛生的灵魂。
2007-7-17
关于本片导演朴赞郁早期看过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我要复仇》《亲切的金子》。
因为画面独特,剧情重口而印象深刻。
后来又观赏了《斯托克》和《小姐》,不得不说虽然两部电影拍摄主题以及背景不同,但画面置景都充满艺术感且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
另一部短篇作品《三更2》中第三部分《割爱(Cut)》也是朴赞郁导演,里面有断指、松紧带控制的情节,与《机器人之恋》里的部分情节有微妙的某种呼应。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朴赞郁的作品,名字像一个品牌,只要电影导演“朴赞郁”三个字,就让人有兴趣。
与其他几部不同,《机器人之恋》是一部爱情为主的影片,偏好暴力血腥黑暗的朴赞郁会如何表达爱情也是我所好奇的,带着这样的好奇心点开了小清新的电影海报……
《机器人之恋》电影海报
关于海报海报让我想起俄国画家 夏加尔 的作品,画中人物脱离现实漂浮在空中,画面色彩充满生机,超现实又浪漫梦幻。
画中女人是夏加尔的妻子贝拉。
(网图有色差)
夏加尔作品《生日》
夏加尔作品《The Promenade》看完《机器人之恋》后,我感觉虽然电影男女主角是精神病患者,他们的世界天马行空异于常人,画面不乏血腥暴力,但是爱情是那么浪漫唯美纯真,甚至是我们可望不不可及的。
就像夏加尔画中带给人的感觉一样。
关于片头
片头:机械齿轮&演职人员姓名 片头冰冷的机械在转动,依次呈现出演职人员的名字。
电影制作时一个仿佛巨大的机器,需要无数的齿轮零件紧密的配合运作。
涉及剧透开篇在工厂中展开,女工人们身着红裙置身于墨绿色调的工厂内。
工厂一望无边,工人们坐的十分整齐,画面是稳定的对称结构。
女主英君就是这里的工人,而相比其他女工,英君显然是比较特别的。
她怪异的举动渐渐打破了工厂死气沉沉的氛围。
红绿色调工厂中&对称结构
女主进入精神病院前女主正在听着广播的指示操作电器,背景音是女主妈妈在精神病院和医生讨论女主病情。
(工厂这段应该是发生在医院之前)医生问道女主是否不吃饭,实际上女主认为自己是机器人,只充电不吃饭。
而她的妈妈好像并不清楚,因为女主都是祖母抚养的。
而女主的妈妈是一个颠三倒四的人,后面剧情也有体现。
背景音:女主妈妈在精神病医院咨询女主情况
女主妈妈颠三倒四
女主与祖母感情深厚女主妈妈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一次回家发现女主的祖母在喂耗子。
祖母坚信自己是只耗子,且特别爱吃腌萝卜。
可以预见女主受到祖母很大的影响。
女主祖母喂耗子
外婆认为自己是耗子 女主妈妈与耗子是兄弟姐妹工厂里,女主正隔割开自己的手腕……
而女主认为自己是机器人 正想办法打算为自己充电?
插入电线……
切开手腕…插入裸露电线……绑上胶带……
看着都疼
绑上胶带……
插入插座……真刺激……通电。
妈妈说女主是普通人,不是机器人也不是耗子果然是朴赞郁,这种情节也能想到。
我们的女主冲出了现实世界的捆绑,倒在墨绿色的工厂地面以及血泊中。
让大家成功发现了他是个精神病的事实,然而周围的女工仿佛只是一副副躯壳而已。
事实上祖母对女主产生了影响而这时,女主的脚趾亮起了彩灯,看到这里我还以为女主真的是个机器人要走科幻路线。
电影呈现了许多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都这样了 ,能没事吗……
影片正式开始影片正式开始
女主顺理成章进入精神病院医生正在讨论女主的病情。
这时女主身边出现一个中年女人不断地对她讲话,并推着病床四处游走。
看到这里不觉得中年女人是精神病患者。
背景的病患是奇形怪状,与工厂相比这里是奇异的也是自由而富有生命力的。
一名中年精神病患者开始给英君"编故事"中年女人带女主看正在打乒乓球的男主(Rain饰演)凭借精神病患者特有的丰富想象力给男主编排了一段辛酸过往。
推着病床遇见了正在打乒乓球的男主——戴着兔子面具的Rain
下列都是中年精神病患者的想象
生无可恋的女主
……
一点幽默看这个电影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不要马上信以为真,这可能只是精神病的想象。
接下来中年女人又编排另一个特别“重礼节”男人的故事,说他和一头牛柏拉图式的恋爱被村里人送到了这里。
接下来是中年患者编排另一位男性患者,说他和一头牛恋爱这时医生出现了,看到这里我才恍然大悟,刚刚中年女人都是编的。
他是个精神病患者,谁让我还带着正常人的脑子看这电影呢。
但其实中年女人出现时和女主说的话也是生活中正常人常有的情节,总感觉这是在讽刺什么。
医生制止了中年患者继续“胡说八道”
医生向女主解释中年女人的病情
医生像女主解释中年女人的病因,原来是得了说谎的毛病。
夜晚来临。
戴着祖母假牙的女主女主晚上戴着祖母的假牙到处游荡,和自己的“同类”(电灯)讲话。
男主应该是刚刚用电动牙刷刷完牙,关于电动牙刷后面还有篇幅。
对应女主假牙特写戴着面具的男主和与电器说话的女主女主就这么相遇在自动贩卖机前。
机器人是可以和自动贩卖机讲话的这时男主开始翻女主的包,因为他的人设是个小偷,而且什么都能偷不被人发现。
女主也确实没发现他的存在
这个眉毛很有个性 女主以为自己是机器人和自动贩卖机说一声就可以取茶。
就在这时男主为他投币。
女主取到了薏仁茶,这一段真的很暖了。
男主偷偷为他投币
当她跟她妈说我觉得自己是个机器人的时候,她妈没有否认,只是担心她的生活。
其实一个人被认可和支持的力量非常强大。
她会承认她自己,完成自我认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放肆任性活自己。
而且只有完成了自己,才能够传递自己的能量。
单身男女里面也是啊,高圆圆奶奶看到两个男人争圆圆的时候,在一边加油叫好,让人捧腹,这样开朗的态度才好。
我想按自己的意思过一生,也要过有意思的一生。
朴赞郁要拍爱情片啦。
电影上映之前估计很多朴迷们都像我一样,心里都是期待,但是会有不安吧?
拍什么爱情片嘛?
朴导演是拍爱情片的吗?
可是电影一开始我就安心了,还是朴导。
音乐一响,我心就放到肚子了,果然是朴导。
电影讲了一个像童话一样美好的故事。
是的,童话,美好。
这些字眼我都要送给这部电影。
女孩子幻想自己是个机器人。
带上奶奶的假牙就能和通电的东西说话的机器人。
手是隐藏的枪,嘴就是枪膛。
必要的时候把穿白衣服的人统统杀光。
男孩子的妈妈在他十五岁那年离家出走。
之后他开始偷东西:这样才能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或者间接的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他偷星期四,偷别人的礼貌,偷别人的声音……最后他偷走一个机器人的心。
两个人的爱情那么渺小,在那个似乎永远都阳光普照的精神病院里。
她认为自己是不能吃饭的。
为什么?
因为是机器人啊。
所以在吃饭的时候,对面的胖姐姐嘎吱嘎吱地嚼着大萝卜,而她就只舔一添电池,两只手指放在电池的两级上——给自己充电。
可是怎么办,好像总也充不上啊,显示电量的脚趾头只微微弱弱地到小脚趾。
她找到他,让他把自己的同情心都偷走。
这样她就能使用武器消灭白衣人。
给奶奶送去假牙,让她大口大口地嚼萝卜了。
同情心、悲伤、不安、犹豫、白日梦、负罪感和感激这是作为机器人的她的七宗罪!
他哪里是疯,他是太明了了。
他为她造梦,还陪她做梦。
甚至为她做了个米饭转换器。
这样她终于能吃饭,能继续找存在的意义。
影片最后两人经过风雨交加的夜晚,迎来一个有彩虹的天明……如果是是复仇三部曲让我知道了朴赞郁的残酷,那或许是这部《机器人也无所谓》让我看到他的温情。
那些细节让回回想起来总是温温暖暖的。
在精神病院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朴赞郁几乎把每个病人都填充地满满的。
“十年前,有个患者消失了,脸色苍白又无力,最后却在这个钟下面找到了他的尸体。
死得很沉静,这钟摆的声音像是他打饱嗝的声音吧……那边那个人,喜欢上自己亲手接生的牛。
天天给它洗澡,喂它吃饭,被村子里的人发现给送到这来的……”这些小故事都来自于这个只能通过编故事来为自己填充记忆的女人。
只要一次点击之后,她就又全都不记得了。
每天倒着走的男人。
因为心里总觉得对不起别人,内疚感比一百人加起来的还多。
因为太内疚,所以只能倒着走。
吃很多东西为了让自己有好皮肤的胖姐姐,有着很好嗓音想要进合唱团的小姐……他们都可爱至极,心里纯净,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里面埋着属于他们的小梦想。
电影依旧用很好的色彩:阳光普照的医院,大片的草地,绝望的禁闭室里那么有希望的绿色,还有最后那道那么那么好看的彩虹。
词穷了,因为只能说出美好这二字。
当然,朴赞郁是不会忘了讽刺的。
这个世界总是无法接受和大部分人不同的少数。
所以当奶奶认为自己是只耗子,并且把食物给洞里的老鼠的时候,妈妈就崩溃了。
当奶奶天天吃萝卜,和女孩相依为命的时候,终于来人把奶奶带走了。
猝不及防,连假牙都没带走……这些看似荒诞的情节会恰好触及人心里柔软的地方。
朴赞郁真的赞。
在演员方面,这个怪异的机器人真的是非林秀晶莫属。
大大的眼睛,瘦弱的身体,穿上像麻袋一样的裙子,还有那种表情。
甚至是说台词的声音。
选rain?
那时他是最火的。
其实在我看来,他的表演无功无过。
但是小眼睛眯起微笑的时候确实是可爱。
不管怎么说,这部讲述爱情的电影让人温暖。
像电影里男孩说的:电子人,也无所谓。
这么洒脱,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学一下他的洒脱呢?
轻声说句:其实,无所谓!
个人眼中浪漫到极致的恋情通过这部电影展现出来,我很开心是由现阶段我最爱的导演朴导用他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
网络语境中,癫公癫婆多含贬义,我往往不爱这样喊。
我想暂时贬词褒用,因为找不到更可爱的词。
因为,我也很疯,喜欢这部疯癫又不装逼的电影。
电影里的种种浪漫,的确让饱受现代烂俗爱情片的套路荼毒的我耳目一新。
男女主平静地发疯,男主用自己一个个行动证明:我们是同类人,白衣服人眼里,你有病,我也有病,但我愿意和你做各种疯癫的事情,陪你和售货机说话,帮你付咖啡圆梦,和你在雨夜里寻电,为你研发奇怪的装置,甚至帮你给电器们捎信,我们疯到一块儿去了。
看到男主戴着蓝兔面具打乒乓的第一眼我就心动了,后来那些友爱的行为不比那些消费主义绑架的爱情观更浪漫吗?
蝙蝠?
电影编织了一个甜蜜的梦,这也就够了,有时放放松也挺好的。
可是也就只有精神病人才能做出这种行为了,对呀,现实生活中谁会爱你爱到陪你成天发疯呀,快节奏的时代快餐般的爱情,电影的确勾画了一幅幅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美轮美奂。
现实呢,身边的恋人按部就班地心动,➕V,套路化地试探,娴熟地暧昧,再逐步开启那千篇一律的爱情生活,短短几月内厌倦分手,连分手的理由也大同小异。
本属于爱情的偶然与曼妙在这个快节奏时代荡然无存,即时通信,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捷最后形成了这样的玩意儿,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工业化呢?
片中的精神病人群像也让人眼前一亮,看着平时在朴导电影里说着各种中二台词的演员们忽的用各种可爱的方式诠释自己异于常人之处,我嘴角的笑容就压不下去,丁字刘海的礼貌大叔,贪吃会飞的胖阿姨,通过镜子看人的漂亮女孩,善于讲故事的蓝毛衣阿姨,在这样一个乌托邦,他们相互理解与尊重,画出最大同心圆。
精神病人们却有着比正常人们还正常的道德标准,这种反差感不比什么职场强人恋爱脑之类的套路化人设迷人?
我不想叫他们精神病,这个词的语意已经被泛化地极具侮辱性了,添个字,叫精神病人。
朴导善意地将他们的特点都设置地人畜无害,讲故事发生地放在精神病医院,而非一座类似阿卡姆那样囚禁反社会分子的牢笼。
这样的“非常规精神病人”不也正像我们每个人吗?
只是他们在某一点上太过极端而已。
我觉得有自己生活的每个人都有一些异于常人的地方,有时我们自己都察觉不到,朴导童话般的将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汇聚到了这里。
网上现在有许多话题都体现出被按部就班的生活束缚住的人们想平静地发疯的心理状态,我也喜欢,曾经也尝试过实践到生活中,但化解自身对眼光与议论的情绪负担的成本远大于一时发疯的快乐,18岁就放弃了,朴导描绘了这样一个近两个小时的发疯梦,激动地我想给他打钱。
看看男主的各种示爱,极致的浪漫我想这也是一种悲观但现实的映照吧,不知朴导自己想表达什么,我对这点很感同身受。
这儿让我想起了《绿洲》里的幻想,天马行空的手法,大师就是大师啊感谢《机器人之恋》,让我在这一年快结束的时候收获这样的惊喜,看到了疯到极致的爱情。
有能模仿朴赞郁的AI就好了,希望近十年技术能进步到这种程度,我不敢奢求,若能有,我要用这种风格试试各种类型的电影,看看还会有什么惊喜,或者,希望朴导再拍半个世纪的电影,多尝试几种风格。
其实这部片子不应该这么低的评分。
也许是因为从小也是老人带大的,所以对片中英君的情感十分有共鸣。
人和人相处是需要体谅和包容的“同情心”的。
英君妈妈她们整天忙于工作对老人不闻不问,直到她们觉得奶奶是个包袱之后就借口把奶奶推给老人院一了百了。
无法原谅妈妈她们“毫无同情心”,怪妈妈不给奶奶假牙让她吃最喜欢的腌萝卜、怪自己没能追上救护车给奶奶送上假牙、怪自己没办法救出奶奶,无法摆脱的负疚感和无能感让英君产生了自己是个机器人,“只不过没电了”的安慰。
朴一顺是因为从小缺失母爱,渴望引起(母亲)注意的他开始强迫性偷东西,并且好像什么都能偷到。
被抓到后,法官判他消失的恐怖裁决(一般最害怕什么就往往最容易产生什么错觉)让他为抵抗消失而不断不断的在监狱偷窃(东西or能力,一切一切),最终进了精神病院。
正如他自己形容:我缺少同情心。
英君对这个世界“缺少同情心”而愤怒,想要杀光带走奶奶的白衣医生,却又因为“他们的奶奶会伤心”而下不了手。
别人缺少同情心,可是为什么自己却无法摆脱同情心?
想到奶奶没有假牙没办法吃饭,英君潜意识里当自己是机器人不需要吃饭来“自我惩罚”,我是这么理解的。
知道朴一顺有偷窃的能力,英君哭着求他偷走自己的同情心。
她一字一字哽咽着蹦出缘由的那时刻,也是最终虏获一顺的心的那刹那吧。
虽然被偷走同情心而让她获得了“杀光白衣医生”的错觉快感,而长期不吃饭的英君最终只能倒下。
英君一直排斥着进食。
没有奶奶,英君找不到活着的目的。
我想,英君就是一顺那根缺失的骨头,灵魂的那21%。
英君的同情心让朴一顺变得圆满。
英君为一顺制造“米饭能量转换器”这样富有创意的小工具,还帮她“装入身体”这些让她进食的努力不能不说感人。
虽然我不知道奶奶是不是真的说“你是一颗原子弹,你存在的目的是世界的终结者……”这样的话。
但是在那个雷电交加的雨夜,朴一顺陪着英君等待亿万伏特雷电整整淋了一晚上雨,我相信他们都各自找到了活着的目的。
虽然说存在着就是合理的,但是爱,才是我们存在的目的。
2005年的威尼斯到2007年的柏林,朴赞郁都没有错过竞赛,但拿到的都是艺术创新、突破敢斗之类的奖项。
这不能说明更多问题,但唯一的可能在于朴赞郁在改变,而这改变可能是反方向的或者暂时的走错方向。
这是朴赞郁在三部曲之后的一次轻松之旅,然而不能说这是转型,朴赞郁字典里没有转型这一词,即便是《JSA》,也跑到柏林晃几圈才回来,解释《I'm a Cyborg, But That's OK》也变得晦涩起来,比如它的大远景结尾,比如现实与幻想的交叉散落。
还有,亲爱的影迷们,不管朴赞郁这次会有或者真有何等失水准,比如和香港的舒琪老师一样批评的“肆无忌惮”和“自我陶醉”,或者嫌它拖沓冗长并表示如果只有半小时四十五分钟那就是趣味却不失精悍。
从后者的说法来看,如果成为短片《N.E.P.A.L》或者《Cut》的长度更为合适些,不过这样激起的反应就是粉丝会哭爹骂娘。
以下我会注重从《N.E.P.A.L》与《Cut》的角度分析和《I'm》的联系,遗憾的是很多人应该都没看过。
对于粉丝那亦是更无可能的事情。
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等待今年的《Evil Live》,这才是朴赞郁精心准备的吸血鬼大作,也有可能跳票到奥运年,毕竟一年一部总让人不太放心,奶牛型导演总容易让人提心吊胆。
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比如你在开头见到林秀晶给自己充电的镜头,又是割又是绑,也许你还在想这样的开场很有风格呢,整齐干净的工作服,协调如一的步骤,空洞的眼神和林秀晶一个人异数般存在的画面。
工厂里的广播声和医院里讲解的交错,可以反应过来这是朴赞郁,不一定就是开头的齿轮转动上的A PARK CHAN-WOOK FILM字样。
这是一个发生在精神病医院的故事,工作人员监视看护着所有的病人,他们不时坐成一个圆圈进行放松治疗。
林秀晶突然露出的那口牙(事后可以知道那是一个主要的线索物假牙)和绝食者的目光无神倒可以吓一吓,机器人的代表果真是个精神病患者。
嘴中啃萝卜喂养耗子的奶奶最初是观众们眼中的恐怖人物,不过医院病人可是他们的乐子。
可以说精神病院的来历源自《N.E.P.A.L》,尤其是在看过林秀晶被人推着在走廊来回介绍不同病人时的流畅镜头,讲述身份的移换,完全的另一个世界。
充分意识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前半程印象十佳,那完全是种实力在握的体现。
依然不认为《I'm a Cyborg, But That's OK》有比带着人权之名《N.E.P.A.L》中紧握的双手来得更切实际,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
与《Cut》的联系则是绑在奶奶和医院其中一个精神病患者背后的“松紧带”,其实也不是松紧带。
就是一根长长的伸缩性能极好的绑在腰间折磨人无法往前跨步的带子——在《Cut》里那成了仇视完美者对付导演的一个手段,背后则是导演长期承受的精神不安与风险束缚。
在《I'm》中,这是被强制使用的一种工具,奶奶被送儿女们视为“怪物”送往医院,连萝卜也别想啃。
反抗社会与沟通阻绝是一个大主题,由于语言不通就被投入精神病医院,反之,语言相同而思想不通更该被投入精神病医院,这就是《I'm》里的形色患者们,而不仅仅是适应不良青年和机器人少女。
称其为现代社会的牺牲品再合适不过,朴赞郁所要反映的则是作为一种无处可归的希望。
亲人的冷漠对待,自我隔绝与无法被人理解,多少躲在每个病人的后面。
Rain在片中的戴面具、逃避缩小、隐身想法以及用偷窃证明自己存在等等。
哦,伤心啊,我好伤心啊!
林秀晶在埋奶奶遗物时唱着这简单的歌词,留意了下居然是埋了三样东西:鼠标、假牙、骨灰,埋前者真是有趣。
后面还有如叙事文一般的米饭之歌,冒着蒸汽的白米饭……,奶奶的腌萝卜,冬天、春天、夏天的白米饭,看似无拘束的怀念之情。
《I'm》有很多臆想妄想而并不真实存在的场景,它们设置得有些随意,除去大量医院工作人员在场的场景其他都可以归为虚构而不真实,比如大地下室还有结尾的广阔天地,这很难被论证为存在的真实。
而容易被看出来的剧情拖沓,即为Rain和林秀晶大量增设的对手戏,kiss充电升温乃至食堂言语教授吃一口饭的段落。
可有它们,影片也才105分钟,不可否认众病人的顿不作声和整齐鼓掌来得相当做作,这还不包括与前两部长片同样空、远、全的结尾,旭日与彩虹,乌托邦,绝对的幻想,反之空想则是本片无法承受的结局。
《老男孩》中吴大修回到学校时记起往事一段打破时空的剪切、交相出现的人物印象犹存,跟林秀晶在《I'm》片中回忆奶奶被妈妈叔叔阿姨几人送往精神病医院的下午有其相通之处,抢夺收音机,摔破,交错剪辑的画面交待了人物的完整过往。
然而,朴赞郁不仅无法解决“复仇”的生灭始末,对于收尾《I'm》,同样来得有些力不从心。
存在与活着的理由没能解决任何问题,同时抛出这样的一个解决方式真有些轻浮。
主题沉重,结尾只能放点希望之光,心不在焉的眺望。
当严肃的人 幽默时爱情 出现了朴老的复仇三部曲 压抑的黑色贯穿其中金子 那结痂流血的 嘴巴老男孩 绝望而空洞的 眼神这一切的期待换来了 纯白的爱情在朴老的世界里 爱情 只在世间所不能认可的 疯子身上 现实的悲怆 无奈的幽默这 终成了一部喜剧 很难想象 这是在怎样的夜里写出得剧本字字间 均是凄凉的无奈那 仅剩的一缕爱的余香也 仅是 苍凉朴赞郁 英文名: Chan-wook Park 角 色:编剧,导演 头脑清晰、个极其傲慢的、个性化、倔强、危险、单纯、绝望
想起在《梦旅人》的迷离背景、以及东亚质感中,加入了《天使爱美丽》的灵动、奇幻、幽默和温暖,再加一点点朴赞郁式的特有的“酷”。
编剧导演的工作有时就如调香师,几味融合间一款新的香调便缓缓升散出来。
还真是缓缓的。
前2/3都并不觉得,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几乎要怀疑是不是又纯粹在装腔作势、用心险恶的玩风格了。
但渐入佳境的时候,便能够会心微笑,淡淡感动。
尤其在Rain为她背后假装安装电能转换器那场,吃进第一口饭那场,和避雷针那场,直到最后。
最后天地苍茫的宏大感将每个人包围,让你相信和确认了有那么种美好。
我与很多人一样,回过头喜欢上这个名字:I’m a Cyborg, but that’s OK. ——就像是说,爱你要你,不管你是谁。
只是仍难以觉得Rain长得好看。
好烂好烂好烂好烂!!!好好烂!!!!
商业方面没的说。作了一些
看了这电影,自己都快成了精神病!
很开心。精神病患者的精神世界这么瑰丽多彩,自由、浪漫、相信即所见。一个完全唯心不用考虑现实的世界,看了都不想做正常人了呀~这是一部有人看不下去,有人从头到尾笑出声的片子。
5结局把女的衣服骗光。。。然后远景。。。赤身露体不是口咬就是女上男下。。2个童年生活比较悲哀的人。。男的被女的吸引然后顺着女的想办法解决女的乱七八糟的想法直到拯救
除了林秀晶較養眼外..沒什麽好看
《美丽的瑞士小姐》,那段歌词背得妥妥的,每天唱,现在只记得you oh la~dy
浪漫死了!林秀晶可太可爱太美了!没想到朴赞郁拍爱情片时竟如此童真、浪漫。最后两人在黑夜的暴雨中等待一亿伏电击中自己的画面已是我关于单纯爱情的全部美好想象。精神病院的众生相,可以偷一切东西的人、是机械人的人、穿上袜子可以漂浮的人、觉得所有问题都是自己的错的人、爱上小牛的人......捧腹又心酸,他们都不过只是比所谓的正常人更突出一点就惨遭村民、家人、路人的抛弃和揭发。影片尾段Rain教秀晶吃饭时所有人都跟着一起学、一起吃,为秀晶没能学会而扼腕叹息为她终于吃下第一口而兴高采烈、鼓掌欢呼真是既好笑又温暖。
6/10。朴赞郁将青春元素揉进视角跳跃频繁、自我幻想的叙事模式,看不到一般青春爱情片的人物情节,而是设置巧妙的创意构建神经质的个人世界。女主角借一种睡眠飞行法被大甲壳虫带出病房,飞向天空布满彩虹的大草原,见到日夜思恋的外婆,或将手变为机枪大肆枪杀医生的场景也充满想象力,赞美人性善良。 @2016-08-16 12:24:16
「我承认我没有耐心看完,就忍不住给它打了个“神经病”的tag。」這個短評眞的昰笑死我並且說得正中我下懷!! 有朴贊鬱的影子 但不像朴贊鬱的電影。拋開血腥暴力 玩起了小淸新 囉囉唆唆原來就是講了兩個神經病的愛情故事。主演討厭 劇情討厭。所以 爲了證明我曾經深愛過朴贊鬱 我決定給這部電影打一星。
突然发现朴赞郁拍的爱情片 赶紧瞅瞅 继而弃之
说不上好不好,不过好电影不应该让人看得这么累,除非是推理片
不喜欢,没耐心看了
精神病人怪诞世界,炫技朴赞郁。
朴赞郁采访中提到,他不仅可以拍暴力的复仇片,也可以拍出像机器人之恋一样可以给自己女儿看的电影。挺喜欢林秀晶的。
老朴有失水准之作,“复仇三部曲”之后的长片,略渣啊!老朴的风格化影音还是在里面的,但是...好吧我承认我没有看懂...一帮精神病人的奇思妙想,超现实爱情童话,结尾的全景镜头很美...
这海报看了十多年了一直没看 一直以为是拍复仇三部曲之前练手的片子 没想到是06年的 为啥要拍这部?节奏太慢了 充满想象力吧 十指扫射 林秀晶还是很耐看的
精缩成20分钟短片后也许能掩盖住着电影的傻气,傻死了
完全被中文名字骗了,果真看片儿还得看导演,要是用《我是生化人,没关系吧? 》这名就早就看掉了。脑洞很有意思,确实有想象力而且暗黑又有爱,关键是大家都很认真而且真的相信的样子;结尾有点虚弱甚至有点过快了,总觉得还应该有点什么。橡皮筋奶奶那段被戳泪点。吻戏也很有特色,吻得很带感呢。
(2.0/10)连续看了好几天朴赞郁,对生硬的调度、刻奇匮乏的想象力、一惊一乍的配乐已经过敏,想吐。Cult童话?走火入魔了属于是,连最表层的可看性都被朴剥夺。深井冰,比《亲切的金子》还要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