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不平凡的一家子,可还是渺小的七个人而已。
一味避世无法成长,与时俱进方为上策。
一辈子确实很短,短到有太多的来不及。
挺喜欢他们一家子的,教育方式多少还存在局限性,父亲最后对波特范说得一段话" 永远保持真诚,保持高尚的品行,每一天都要像最后一天一样,活得充实 不留遗憾 乐在其中,要有冒险精神 要勇敢,但也要尽情享受,因为人生本短,要活着 " 突然觉得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挺可怜,对于父母给予你的无力改变只能照单全收。
同时做父母的也很无辜,他们只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你。
好莱坞每到涉及儿童教育的题材就会很谨慎,所以结尾折中处理了。
看完之后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乌托邦好还是现实更好,总之结尾孩子们和父亲在一起就对了。
话说这么全能的父亲真的不是退役的高级特工吗哈哈哈🙈🙈🙈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华!
把非生命中的所有一切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大卫·梭罗节选自电影《死亡诗社》所引用的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虽然对原文进行了些许改动,但也并不影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所表现出的独树一帜的自由思想。
而维果莫滕森主演的这部家庭亲情+公路片,就探讨了梭罗的自由主义的2.0版(家庭形式的自然主义生活)的可能性。
电影开头是父亲本对六个孩子的教育,格斗、静坐、健身、读书、攀岩,由于屏蔽了外来的无谓干扰,加之父亲教育方法的科学、有效、持续,每个孩子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超过同龄人的层次,身体条件也非常健康乃至强壮,至于这种教育方法究竟正不正确,或者说这种脱离于人类社会的知识理论教育,所具有的类似于空中楼阁的固有缺陷,能否弥补普通教育对人性、价值的扭曲,两者相比究竟哪种教育方式更好,这就是个大问题了,在此无力讨论。
但从大儿子没入世都已经深谙撩妹之道,厚实的理论知识也很轻松的敲开名校的大门,结尾布德文放弃大学机会,独自前往纳米比亚流浪、生活、学习、思考、体验生命,可以看出导演是原谅这种教育方式的先天缺陷,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这种教育。
在随后得知母亲自杀,本带上所有孩子走上为母亲送葬、完成母亲意愿的道路。
在路上,本不断给新奇的孩子们讲解书上描写的世界的真实样子,并且恪守原有的食物准则,拒绝垃圾食品,而在超市所设计的偷窃案,则更是将本所固守的摒弃、厌恶传统社会体制与秩序的思想观念表现出来,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那些虚伪、狡诈、置生命健康于不管不顾的人的行为,还不尽是披着面具的盗窃、亵渎吗。
而在接下来的一幕里,导演将争论直接放入两个家庭中,用现代小孩所追求的耐克、阿迪、XBOX与扎亚随口说出人权方案、企业制度、资本垄断对比,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渺小的人与生活于这个渺小世界之上的人的对比。
如果说之前的剧情只是为了表现本的教育方式的独特、高超与奇怪,那么之后在母亲葬礼及其后的故事,则直接表现了自然主义生活、反社会反政府反宗教主义、甚至也包括嬉皮士运动本身,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在不尊重女儿遗嘱的情况下坚持基督教葬礼,不顾亲情与人性阻挠本参加葬礼,借助这个社会所谓的法治框架抢夺孩子的抚养权,而当祖母给本念出那封信的时候,本才意识到是自己的放弃断绝了妻子最后的信念与希望。
实际上,我们不能拒绝这个社会体制所给予的所有东西,它给予了我们足够的保护与便利,又给了我们充足的物质享受与撕裂甚至扭曲的思想观念,但这个庞大的社会体制机器所带有的锈迹斑斑的劣行,也足够让人深恶痛绝。
当然,由于斯德哥尔摩效应,每个人都会成为这个社会坚定的维护者。
在强大的压力与自责面前,本选择了放弃,但是孩子们没有。
他们从基督教坟墓中掘出了母亲的遗体,在一个美丽的湖畔,遵照母亲所信奉的佛教火葬形式,伴着我们熟悉的GUNS N'ROSES的经典摇滚乐Sweet child O‘mine ,在音乐、舞蹈、鲜花与蓝天之间,正式送别母亲。
愿你永远拥有自由、善良、勇敢与希望。
如果你心中没有希望,那希望将不复存在,如果你有一种追随自由的本能,那你就有改变世界的机会,才有创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可能性。
——诺姆·乔姆斯基结尾送上Sweet child O’mine的部分歌词,愿自由与爱永生,同时致曾经希望树葬的你:She's got a smile that it seems to me她彷佛是在对我微笑Reminds me of childhood memories勾起了我的童年回忆Where everything那段时光,Was as fresh as the bright blue sky如同明亮的蓝天Now and then when I see her face从此以后每次我见到她She takes me away to that special place彷佛被带到另一个特别的地方And if I stared too long如果我凝视得太久I'd probably break down and cry必定会崩溃而哭泣Sweet child o' mine我甜美的爱人啊
"very interesting."“你触发了关键字!
”看到这我笑了,非常合口味的电影。
描述,而不简单粗暴的定性,nice。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DC超级英雄电影《神奇队长(沙赞)》还想不是说2019年么,怎么今年就有资源了?
当看到阿拉贡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打开方式不太对。
阿拉贡带着六个子女在一片林地里经营着自己的王国。
他们会攀岩、会辨别野菜,会用一把小刀独自在森林里面生活。
他们是野人?
no, 他们有的会说六种语言、有的懂得《人权宣言》、有的懂得高数讲得出懂弦理论,but they know nothing。
柏拉图的理想国似乎在这里实现,但和所有的乌托邦实验一样,他们看到的都是墙上的影子。
真实的世界有更多的矛盾,更多类型的人,更多的突发情况,书本是无法全部承接的。
就算可以,看的完吗?
大儿子被一个吻搞迷得神魂颠倒,一生都要献出去。
书里告诉你要怎么做了吗?
如果你看过,那求婚就是书里告诉你的Reaction?
这是原始脑的冲动,理性脑再发达也管不到这里,只能让原始脑一点点适应去敏感化。
大世界里未知情况会更多,人要成长不能只在自己的脑子或者一个几个人的小团体里面重演这个世界,no, it's too much。
人有着脆弱的肉体,攀爬不比猿猴,游泳不比鲨鱼,爆发不比灰熊,警惕性甚至比不上小强,但是我们有群体有分工协作。
人是要生活在群体中的,群体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分工让人类成为星球霸主。
猴脑吃的,鱼翅吃的,熊掌吃的(吃野生动物是不对的!
),嗯, 我们不吃小强,但我们给他们盖了小房子,嘿嘿。
第一次工业革命末期社会分工加剧,农民土地被收缴,自主自足的生产模式被彻底破坏,每个人都被绑到了社会分工体系里面。
压迫、剥削、阶级,人类历史似乎到了最黑暗的一个时刻,人类精英们开始了自己的乌托邦实验,但无一成功。
人类自私甚至显得愚蠢的原始脑有三百万年的进化史,理性脑也就几十万年;精英永远是少数,人民群众是广大的。
So no Utopia, join others,but don't be others.阿拉贡一直在贯彻一个百无禁忌的教育方针,这让他的孩子十分的cool,我也非常喜欢这样的教育方式。
比如详细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你长大就明白了。
”很显然不是个好答案,所以我一般会问接着问“长大的标准是什么?
”然后我现在还不知道答案……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缺失十分严重,子不语怪力乱神,性教育哪个都不沾边啊,说好喽。
阿拉贡的解释堪称模板,点个赞d=====( ̄▽ ̄*)b。
熟练使用各种武器,额,我不是支持武斗哈,而是对于刀子这种危险物品,与其不让孩子碰,还不如在其抓握能力发展好后就教他如何用好它们。
这样明显更安全啊。
女儿读《洛丽塔》那段的剧情。
描述而不评价,这个我太喜欢了,对书籍、电影、甚至是事件的一个词的评价和概括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收获。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写到对于书籍的阅读要想四个问题:1 . 整体来说,作者在讲什么(主题)?
2 . 作者用了哪些细节(想法、声明、论点)?
3 . 作者这些细节有道理吗?
4 . 这些对你有什么用?
如果只是“interesting”那这书也就只是“interesting”。
当然我觉得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阿拉贡让他二儿子表达意见的部分。
这真的是民主环境吗?
周围的姊妹兄弟都站在一边,自己在另一边,要我我也说不出口啊。
这其实也是个教育机会,阿拉贡如果让大家围圆桌坐下同时指出这个惧怕群体的问题、引导二儿子表达想法应该就没有后面二儿子跑掉的剧情了(所以编剧没这么安排是吗?
)。
阿拉贡的这些教育构筑了孩子们的一个思维基石:去标签化,没有什么是不能碰的,没有什么是不能谈的,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正因为这种教育让孩子们不断的做出自己的选择,最后回到阿拉贡身边,也做出了改变走出乌托邦回到社会。
所谓“神奇队长”,应当是神奇在此处吧。
欢迎关注我某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wuxiaha11cats/某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xianiannian
公路,嬉皮,家庭成员的价值观,救赎,全部是美国电影及美国文化热衷的主题,甚至连片名也有着超级英雄一样的美国风味。
然而顶着这些美国的爆米花味道,这却是部小众文艺片。
维果莫特森在片中扮演一位学识渊博的父亲Ben,他慈爱却严厉。
他热爱生活,却对主流社会抱有非常大的敌意。
他独自带着六个孩子居住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丛林里。
他们每天的生活就是早起锻炼,狩猎做饭,晚上围坐在篝火旁研究量子力学,睡前再合奏一曲自创的民谣。
在这位父亲的教导下,孩子们全都是资本主义的坚决反对者,你能轻易的从他们嘴里听见:“这是对财富的粗鄙炫耀!
”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导演马特罗斯,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构建了一个这样的,彻底的自然主义乌托邦。
看到这里,我曾以为这个家庭生活的唯一问题,仅仅是和主流社会的脱节。
父亲Ben教导他的孩子如何熟练使用匕首,而不是如何打球,玩游戏机。
这个场景说实话有点吓人,一个不满几岁的孩子玩军用匕首玩的溜溜的,你说吓不吓人。
在任何一个时代,一个人要想融入群体,是需要一定的共同语言的,这个共同语言就是所谓的“社交货币”,比如你想融入一群十五岁的孩子圈里,就不得不去看几场贾斯汀比伯的演唱会,这样才有谈资。
显然,Ben的孩子在社会上注定是个怪胎。
几乎不会有18岁以下的孩子,喜欢每天聚在一起谈论意识形态和弦理论的。
可随着孩子们母亲的自杀,矛盾开始凸显。
这个家庭面对的问题不单单是与脱节,更由此引发了家庭内部的矛盾。
大儿子想去上大学,然而父亲ben认为没有什么学校配得上再教导他。
小儿子认为父亲很危险,而Ben认为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影片自这里开始走上了标准的公路片流程,带着问题,带着矛盾,公路就是救赎之路,120分钟的时间里,导演要带着观众把这些问题解决清楚。
Ben带着孩子们去参加妻子的葬礼,一路上背景音乐不断播放着充满爱意的民谣,镜头里的光线迷醉,像吸多了大麻,ben在餐桌上与亲戚大吵,像叛逆的16岁少年。
当他们一起出现在教堂里,穿着夸张的“奇装异服”,一切都明了了:这是一群21世纪的嬉皮士,而并非什么亨利大卫梭罗的信奉者。
什么是嬉皮士?
这是一个非常“不中国”的点。
嬉皮士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一群人。
时值世界大战结束,越南战争开始,很多美国人死在一场师出无名的战争里。
于是剩下的年轻人开始迷茫。
他们叛逆,他们崇尚爱与和平。
他们厌恶消费主义,就像影片中Ben对消费行为的嘲讽。
他们敌视资本主义,反对政府,因此对立的对一些东方哲学和共产主义感兴趣,就像影片中ben的妻子研究佛教,而长子研究毛泽东思想。
他们没事就吸吸大麻,打打野炮,认为生活就要返璞归真。
简单说,这是“图样图森图森破(too young ,too simple)”的一代,他们对现状不满,反对一切,但除了吸食点诱导性毒品制造点幻觉以外,什么也没干。
所以相应的,后来出现了“朋克精神”,“朋克”们主张暴力和推翻,因为他们发现嬉皮士长大后,世界还是老样子,没什么用。
影片里的嬉皮一家就是如此。
父亲Ben自认为他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理想国”,他8岁的儿子就能大谈《权利法案》的内涵,人家的孩子跑步还会摔跤的时候,他的孩子就能徒手攀岩。
可现实是,就算他的孩子再超乎常人,也依旧对真实社会没有丝毫的认识。
就像他的长子想去上大学,但没有得到同意后,歇斯底里的大喊:“拜你所赐,你把我们都变成了怪胎!
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除非它被写在一本该死的书上!
”可问题远远不局限于对外界的了解上,“嬉皮一家”坚决的反对消费主义,反对资本主义。
可当他们走进城市,没有猎物可以捕获,就不得不全家出动从超市里偷东西填饱肚子,还美其名曰:“拯救食物行动”。
当Ben 的女儿从屋顶摔下来,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谁来为此买单?
毫无疑问,不是Ben自己,是Ben的土豪岳父。
Ben和妻子隐居在山林,虽然他们很节省,只买必需品,可他们仍然有六个孩子,谁来为此买单?
毫无疑问,还是Ben的土豪岳父。
当Ben的妹夫问起:“我简直无法想象你们怎么还有剩下的钱。
”Ben只能含糊其辞的说:“我们只买必需品。
”当Ben的岳父质问他关于“拯救食物行动”的时候,Ben的表现就像一个被父母逮住的孩子。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贯穿了全剧。
当Ben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无比得自信、沉稳。
当他走入到真实社会里与亲戚相处,却时常表现出孩子气的羞赧、八岁时打碎了碗被父母发现的慌张、面对社会各种规章制度的无奈。
即便他有时表现的毫不在乎,像清晨光着身子走出房车,惊呆路人;像在葬礼上大念妻子惊世骇俗的遗嘱。
但却依然掩盖不了他无法应对这个世界的本质。
嬉皮士,乌托邦。
这些不能大范围的,长久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东西,就必然有它消失的理由。
当你问起一个嬉皮士他如此生活的原因,他想必能大谈特谈,口若悬河。
可这些都经不起推敲,也经不起对峙。
最后只能沦为自我安慰,只能沦为自我麻醉,麻醉的不够劲了,就来点大麻,大麻也习惯的时候,就上点海洛因吧。
在生活中,有时你搞不清这是标新立异,还是自我陶醉。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当ben面对女儿的意外而进行反思的时候。
导演做了一个小小的妥协。
Ben让孩子正常去上学,写作业,原生态的饮食理念保持不变。
这恰好也成为了影片最大的败笔。
导演马特·罗斯,在影片一开始展示了一个惊呆众人下巴的一家子,让人本以为会对某个宏大的问题给出感人至深的解答。
可从影片中期开始,就逐渐衰落为家庭,理解等被美国人拍烂的主题,到最后干脆就做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妥协。
可以说,同意Ben的做法的人,没有错,反对的,也没有错。
但是又赞成又反对,最后还没协调好的人,就要被观众拖上绞刑架了。
毕竟大家不时赶来一起陪导演纠结的。
父亲Ben的扮演者维果莫特森,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是个老面孔——《指环王》里的阿拉贡。
维果莫特森本人和这个角色有着神奇的相似性,作家、著名摄影发烧友、诗人、音乐人、哲人,他有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头衔,跟主角这个拿着匕首教文学的全能父亲,简直相得益彰。
最后,就像影片中,父亲和孩子们,遵守母亲的遗愿的嬉皮式遗愿,将骨灰冲进市中心公共厕所的一个抽水马桶里一样。
嬉皮士文化也渐行渐远。
我想,我们能做出的最好的祝愿,不是再也没有迷惘的时代,而是当那个时代到来时,少一些迷惘的人。
这一切并不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奥斯卡热度终于消散得差不多了。
每年从春节前都要赶场似的把颁奖季提名的电影审阅一遍,哪个热点没跟上好像就要被颁奖礼的某个梗落下,看着看着就审美疲劳了,就跟同样每年一次的北影节高潮一样。
可第二年还会乐此不疲地继续,影迷综合症吧。
但这一部,它就像赶场时的清风,让我重新为之一振。
它跟那些政 (yao) 治 (yan) 正 (jian) 确 (huo) 的套餐不一样,它没抱着目的(波澜不惊地有个最佳男主的提名,也当然波澜不惊地没有获奖),它只是讲了一个它想讲的故事。
它叫《神奇队长》。
Ben有六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由父母自创的名字。
他们住在一个山谷里。
Ben和妻子将他们全部的人生投入到对孩子的养育之中:在自行设计且高度发达的学术课程中将他们培养为严谨而有批判性的思考者。
各种project在每天严格的时间安排中将他们训练为几乎能和职业运动员比肩的体能。
雷打不动的登山训练在荒山和瀑布中锻炼他们不依赖现代科技在野外安全地茁壮成长。
儿子在这里摔折了手成为日后岳父要挟Ben的理由在夜晚篝火边有的弹琴有的读书有的向其他人分享一天的收获。
篝火边也可以留作业他身体力行地向孩子们展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妙之处,以及作为人独立思考的重要。
他们创建了一个健康优质的家庭,而远胜常人的孩子们也用超凡的洞察力和幽默感探索着世界。
但是当Ben的妻子Leslie在与躁郁症长期斗争后自杀时,Leslie的父母不允许一家人出席她的葬礼,他们认为是Ben害了她。
Ben带着孩子们离开了他们自己创造的世外桃源,只为出现在自己妻子的葬礼上。
因此,“与众不同”开始走上“格格不入”的道路,这段由田野到城市的旅程挑战着Ben乌托邦式的教育,质疑着他教给孩子们的点点滴滴,也最终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历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他们以这副模样出现在了自己妈妈和妻子的葬礼上什么是乌托邦?
特意查了一下Wiki: A utopia is an imagined community or society that possesses highly desirable or nearly perfect qualities for its citizens. 几个关键词,imagined→电影并没有太明确交代Ben和妻子从城市来到田野建立这个独特的家的原因是什么,也没有说他一切的“教材”和教育理念的来源是什么,我们姑且认为是他“想象”出来的吧;nearly perfect→无论是从物质到精神环境,还是从体能到认知能力,这几个孩子都的确是接近完美的;citizens→六个孩子就是这座乌托邦的公民。
可是,我们忽略了另一个词,community,孩子再多,家庭也只是家庭,一个家庭变不成社会,而这应该就是Ben一家离真正的乌托邦的距离所在。
出了这个家,就是山水丛林,没有别的人类可以交流,没有别的矛盾能够解决,而一旦进入有“别人”的地方,悖论一下就出现了。
但好在,这对父母都是社会人,他们了解文明的样子,知道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引入什么样的文明。
因为远离周遭的媒体舆论,他们可以自己控制引入文明的内容和力度。
或者说,他们只引入最基本的文明,他们把繁冗的礼节做了减法。
“吃饭的时候不能光着身子。
”言外之意,其它的一些时候,想光还是可以光的。
Every man has a penis, it's nothing. 讽刺的是我却要打马赛克 而弊端,是傲慢。
有父母对子女隐隐的法西斯般的傲慢,比如尽管接受18岁是教育时限,之后孩子可以自主选择人生路,可前18年早已养成的独断式教育(“老子的教育方法最好”),让即使收到了各大名校offer的大儿子依旧无所适从以致不敢告诉父亲,当然父亲知道之后果然也是一顿雷霆。
也有子女对外界的傲慢,比如“Don't make fun of people, but of Christian.”父母潜移默化地就把自己的宗教观灌输给了暂且不知道宗教为何物的孩子,而且同样,无从比较所以根深蒂固。
后患无穷。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设定。
对这些孩子来说,与“社会人”打交道都是训练的实战演习,也就是说,他们之前所有体能心理的训练都是为了有朝一日和“社会人”真刀真枪地来一场。
这确实会将本就不属于社会人的孩子们更加疏离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但同时这何尝不是对他们的保护。
孩子们生而如此,与众不同不是他们主动选择的人生,第一次走出深山,遇到我们这些“妖魔鬼怪”,当然会害怕,精神甚至灵魂都会受到冲击。
但“进城参加葬礼”是他们自主选择的,那么只有找个理由,让冲突在他们心中不那么真刀真枪。
惊恐总是会埋下仇恨的种子,爸爸把苗头扼杀在了摇篮中。
我们都该接受的训练将维度缩小至Ben在和孩子日常沟通时制定的种种规章制度,摘选几个。
它们几乎完全符合我自己心目中“教育”应该有的样子,竟然被一部电影全部说中,这种感觉太奇妙。
1. 有什么直接说,如果别人猜错了,错的永远不是别人。
→要直截了当2. 不说(对方)听不懂的语言。
(即使你自己会说10种语言,或者说话人来自不同国家) →要尊重他人3. 和别人谈论事物需要描述感受的时候,不能说interesting。
(it's a nonsense word.)→要言之有物
4. 你想说服别人,就要证明自己的观点。
→要有理有据所有这些都是在Ben和孩子们的对话中出现的,感觉他们应该有一大厚本《沟通守则》,而每一条都是如此一针见血。
多年前,刚刚认识伏地魔的时候,他(就像第3条那样)跟我说,Never say I don’t know. Because you have a brain, you always know, at least something. 他认为“我不知道”是个poisoned word,它让人随时可以逃避,可以偷懒,可以不去思考。
但那是有害的。
我像个孩子一样听进去了,并沿用至今。
Have anything I don’t know? Then go find an answer.第3条是发生在开车进城路上,Ben让其中一个女儿口头给他讲看完某本书的读后感的时候。
之后,坐在稍远处的小女儿,手捧一本《The Joy of Sex》之类的书。
然后和正在开车的爸爸发生了如下对话。
联想到最近的性教育教材……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这个过程中,Ben也不是一直镇定自若,他两次试图找别的话茬转移女儿的注意力,并且在第二次成功了。
电影对于真实性的展现令人敬佩。
生而为人,要不要对不起?
看完电影,和一个好友有一场较为激烈的争论。
他认为,Ben才是法西斯中的法西斯,最最自私的那个人。
他没有经过孩子同意,直接让他们的生命开启hard模式,因为自己鄙视学校教育,就直接剥夺了大儿子想上大学的愿望。
而电影还要赞美这一切。
然后引申到生育这件事。
这个朋友是个不婚不育主义者,他到现在依旧认为生孩子这件事是个悖论,孩子被动地出生,被动地接受一切,却要马上被赋予很多主动的要求和责任。
这在根源上就是不公平的。
他对“美好人生”的构想是“没有出生,或者出生时当场死亡”。
他的话我思考了很久,也很庆幸我有如此的朋友。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作为人,有没有权利质疑这种规律?
当然有,因为前面说了,我们有脑子。
有质疑就会有改变,我的朋友就身体力行地实施着他的改变。
真诚的人都应该这么做。
但是回到电影,我认为他言重了。
Ben不过也像他一样身体力行地跟随内心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只是他的愿望更大一些,他的改变也更大一些——他想影响更多人,从后代开始。
我没有孩子,所以总不太敢多说相关的话题。
但在我的认知中,所有“孩子”都很容易被低估,他们也许在生命初期容易被影响,但永远不要低估他们驾驭自己生命的能力。
我和我的朋友到最后更多是在自说自话,因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因为谁也都没真想清楚。
但它带给了我们思考,这就够了。
生而为人,先尽量对得起自己。
文明和法律豆瓣上有一条被点了101次有用的一星差评:教小孩玩刀玩枪玩政治,学法律,然后去超市“大采购”。
嗯,神奇队长的教育还真是伟大。
那一段简单说,也是这家人的一项被排练很多次就等真上战场的“任务”——抢超市。
老爸装心脏病发,趁着工作人员忙乱找大夫之际,几个孩子各司其职分毫不差地从超市顺走了需要的东西。
不耽搁,不多拿,因为完成团队任务最重要。
思想liberal的人往往伴随的一个特点就是,不那么看重法律。
当法律中的某条和自己的行为准则起冲突的时候,他们更多选择稍稍冒险,然后遵从自己。
他们的险也不是随便冒,有逻辑,有计划,有备选方案,有团队合作。
中间如果出现任何状况,即使无法兵来将挡,也能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淡然处之。
生活给我柠檬,我就做柠檬汁咯。
曾经和伏地魔在美国看电影有一个默契,就是在看A电影之前就查好,当它结束的时候另外哪部(B电影)刚刚开始。
而这部B片也不是瞎找,一般文艺片或外国片不会坐满,所以选它们。
然后利用美国电影院所有厅进口出口通道都一样,看完A快速窜进B影厅,一张票钱,完整看两部。
我这么尊重电影的人,最开始的时候和他大吵过,你怎么能这样bla bla bla。
他的理由也简单,既然有制度的空子可以钻,既然有没卖出去的票,既然怎么都是他们赚钱,why not? 况且这过程又很fun。
很明显,伏地魔和Ben是一类人,真缺那张票钱么?
挑战的成就感才最重要。
也算是激励法制更完善吧。
What if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弹出伏地魔的微信,说他刚刚看完。
认识10多年了总有这种诡异的巧合。
其实从看电影的第一分钟,就觉得男主是一只留着大胡子的伏地魔在我眼前来回晃悠。
所以我当然知道他会有多么喜欢这部电影。
一个有着只属于自己的迥异于他人的世界观,并且一辈子奉行不顾旁人眼光,给爱的人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为彼此创造全新的价值体系,与大自然为伴,敢于质疑成规。
多么迷人的性格。
只不过回到尘世间,要面对的多了老丈人和丈母娘。
同是家人,不愿伤害;但也同是别人,不愿妥协。
一个男人不怕与全世界为敌,唯有当自己的人生信条让所爱之人腹背受敌时,最是孤立无援,也最是绝望。
看着Ben目睹女儿因为“完成任务”,而从房顶翻滚掉落受重伤时的眼神,我太理解了。
无论是自己做那个独树一帜的战士,还是选择爱上那个战士,需要的勇气是一样的。
到这里,Leslie的躁郁症似乎并非一个平白无故的情节了。
伏地魔说,你一定要在文章里说导演住在Berkeley。
我说,你竟然查了资料。
他答,看的时候就猜是这样,果然。
难怪。
Berkeley是伏地魔母校,他到现在毕业快20年了依旧隔三差五要回去逛一圈,美其名曰返老还童。
喜欢美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尽管这个国家有时那么左,有时那么右,有时总统像个小丑,却总有一个地方可以自由。
导演和老婆在位于Berkeley的家中很多人评价电影太理想化了,我却觉得这恰恰就是理想本身。
任何虚无的梦想被执行后都有可贬斥可诟病的地方,但执行梦想的过程永远都应该被鼓励,即使它只是发生在电影中。
有了实现可能的梦想才是理想。
人的社会性必然有其意义,就是因为社会秩序井然,才能允许有Ben这样的家庭稍稍游离在社会之外,以供养那些无政府主义者和悲情患者。
当然也能给他们继续坚持自己的希望和动力。
当然,如果关注⬇️则会给我希望和动力。
😊
故事开篇,一位父亲带着六个性格迥异,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丛林中狩猎。
一开始我还真以为这个故事是类似于《荒野求生》的调调……这一家人在森林中居住生活,偌大个森林成了他们全家人的后花园,他们尽情的奔跑、攀岩、狩猎、BBQ,要不要这么拉风ING……一位神奇的父亲用自己独创的教育方式:给孩子们讲授他理解的社会学、文学、哲学(最小的孩子看年纪也不过四五岁的样子吧,就开始学习《人权法案》这么深奥的知识,竟然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我看的时候真是服气的。
)在远离都市尘嚣的森林中,父亲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建立一个柏拉图式的“理想王国”,并力图将孩子们都培养成为最优秀、最独特的人。
六个孩子在老爸的教导训练下,都拥有了同龄孩子所无法企及的体魄与知识储备(聊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国内的教育体制,应试教育的优劣一直在争论,然而却从未被打破,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究竟是这种教育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是否真有答案呢?
)故事发展到这里,是不是感到很牛X,这种生活方式真是太天马行空啦!
原以为,整个故事就是按着这个脉络自由延伸展开时,却传来了噩耗孩子们的妈妈(罹患抑郁症在都市治疗时,不堪病痛折磨自杀了)。
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孩子们的妈妈她的遗愿竟要求“将自己火化后把其骨灰冲进马桶”。
我真是被这个妈妈的遗愿惊吓到了……真是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一对神奇的夫妇孕育了六个可爱的孩子,一位神奇的父亲带着孩子过着超脱世俗的生活,我感觉父亲是想让自己和家人都变成传奇吧。
于是一家人为了实现妈妈这个遗愿,离开了自己熟悉的森林,来到了陌生且新奇的大都市。
我们的故事高潮也接踵而来,孩子们探索和好奇的心态在这个陌生的大都市里都被无限放大,故事的矛盾冲突全都扑面而来。
我是很服气父亲与孩子们的交流方式的(可以说是百无禁忌)。
中国的父母们在两性关系的教育上还是很避讳和含蓄的,而西方的父母们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还是很理性与客观的。
对于孩子提出的两性问题,答案都是简单明了,直白通透。
嗯,通透到都让我这个成年人都略感尴尬……虽然如此,但我认为这一点是值得所有的中国父母们学习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给孩子传递一个正确健康的两性观,才是对孩子的最好保护和负责。
剧中的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娇惯不溺爱,尤其是在体能训练上甚至感觉是在锤炼一队特种兵!
严厉甚至变态的教育方式,培养了孩子们勇敢坚韧的性格,自食其力力求做纯粹的自己,这确实是教育积极正向的一面。
然而父亲过度“返璞归真”的理念,让他视文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洪水猛兽,将孩子们与现实社会完全割裂开,恰恰忽视了孩子们情商的培养与塑造。
确实是父亲教育环节上的缺失。
教育原本就是社会、学校、家庭多角色共同协作完成的任务,每个环节缺一不可。
缺少社会化的孩子既使身体锻炼成金刚,精神上却孱弱为青草一株,如何经历生活的磨砺如何健康全面的成长。
故事也多角度的剖析出孩子们缺少社会化的一系列问题:1、 大儿子掌握四国语言的高智商下却无法和女孩正常交流。
熟背《人权法案》的背后是对adidas都没听说的认知空白。
2、 为了赢得食物带领孩子上演了一场超市抢救戏码,其主题却是为了实现趁火打劫偷盗食物。
连违法的事情都可以当作游戏来尝试,这是要把孩子往火坑里推的节奏吗?
3、 在孩子未成年时就放任其饮酒,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从何谈起?
4、 甚至竟然让女儿去攀爬屋顶进行所谓的营救计划……完全不顾及孩子的人身安全!以上的种种,都是这位疯狂的父亲带给我们的任性的,脱离社会生活的自我精神洁癖式教育。
孩子们在都市里面临着各种新鲜事物时,原有的思想意识和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与不适,势必要冲破父亲的教育壁垒过自己想向往的生活,孩子们需要的是做自己,而不是做父亲塑造的自己,于是孩子们与老爸的战争一触即发。
故事还向我们传递出:城市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文明的推进中,人们都享有了最佳的物质供给、医疗服务、交通便捷、社交进化。
但是,我们在这样的都市生活中,却日显迷失自我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想追求冒险,向往自由,实现自我,拒绝社会束缚感的理想生活方式。
然而追求自由之路并不是反社会而为,不是一味的固执极端鄙视传统。
而是有效调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两者达成平衡和谐共处。
神奇队长确实神奇,但我们不推崇这样的神奇变为传奇。
原来以为这么小众的电影上周就会下线了,没想到又多映了一周,心存感激让我赶上了末班车。
在Jason Bourne 和Star Trek的首映周,一个小小的厅还能坐得快满,慕名而来的人也不在少数。
影片格局不大,故事简单,但编剧的脑洞确是不小,硬是涉及到了人与社会关系的高度。
剧情在此就不表了,直接做一些分析,说一些自己的感想。
影片中的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是人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电影做了很有趣的解读,答案是肯定也是否定的。
肯定是因为开篇所展现的Ben Cash 一家就已经做到了。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是要脱离的人,心也要脱离,如果心仍挂念世间的事,那么最后的回归社会也就是必然,即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所谓小隐隐于野。
隐只是生活方式,没有完全成为生活态度。
这个例子就是Ben的妻子,她可能也因此患上了心理疾病,最终成为导致全家回归社会的导火索。
另一个细节是她和大儿子安排了申请大学的事,也是为回归打了伏笔,此是小隐。
相比而言,父亲Ben更像一个真心超然世外的角色,他甚至一直都是坚持不让孩子会到社会,但真正改变他的是大女儿的受伤,一个人是渺小的,但在社会里是可以有医疗救治,同理也是他把妻子送回医治,反而造成了悲剧。
从这一点上,对于妻子和孩子的爱也就成了他的羁绊,把他也最后拖回了社会。
所以真的大隐脱世,是一个人的事,有了牵挂就做不到了。
然而影片对于社会中的诸多问题的诟病和讽刺比比皆是,不一一表述,有些从孩子口中说出,也是笑料频发,我想这也是人们想要脱离这个社会的原因吧。
然而电影给出了一个态度,大概是一种真诚的宽容。
首先要真诚地面对、指出、表达那些问题,就像不忌口的孩子们;其次是一种和解,一种宽容,因为最终他们还是回来了,他们可能和社会产生很多矛盾,擦出许多火花,然而影片中都是以一笑和解,包括身在社会中的人:大儿子认识的女孩、散步的老夫妻等,社会也作出了宽容,或许学着和社会和解,是电影想要说的。
此外,电影表达了一种对理性思考,平等交流,并充分表达的推崇,而不是情绪化地一带而过。
在车上爸爸问女儿看书的感受,女儿一下说“Interesting”,小女儿就说“Interesting is a non-word.”然后爸爸让大女儿用其所能去描绘和讲述;在庆祝那个创造出的不知道什么节日(原谅我的听力),二儿子表达了反对,父亲就平和地要求他论述表达他的观点。
这些都是很棒的教育方式。
相比之下大儿子认识的女孩对于大儿子的“乱扯”,只有一个词语“wierd”来表达。
(暂还不说那些夸张的成堆的哲学表述是多么丰富。。。
)想来现在我们都在网上用情绪化的缩略用语,自我深入思考的空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都在倒退。
还有,爸爸对于一些问题在小朋友面前都直言不讳,有时候这确实是好事。
给孩子们事实,他们自会理解,如果遮遮掩掩反而会造成误导。
说说演员,维果真的太棒了,可以说撑起了整个片子。
小演员们很出彩(好萌啊!!!
),但总觉得差一点。
同样是表现第一次见到外面的大千世界,《Room》里的小家伙就表现的更好。
但《Room》和这里有点区别,他是以前不知道外面有一个真实的世界。
而这里,孩子们早已对外界的道理烂熟于胸,熟读书本,只是第一次实践于真实的世界。
这更像我们求学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从纸上知道了,但走入社会真的看到,还是会不一样。
电影嬉笑怒骂了半天,其实是一个悲伤的内核。
孩子们围着火葬的母亲载歌载舞,反倒是很悲伤。
This is really happy-sad.比较被诟病的是电影的结局,看起来想一种妥协。
不过电影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弱化潜在的矛盾,因为这一家就是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
最后一个镜头长时间的停顿,让人恍然出神,仿佛希望那个15分钟后的校车不会到达,这样他们依然是安于世外的,就像我们所有不安于世的内心。
总之电影很不错,定是私人的年度十佳了,就随便写这些了。
从第一秒就从头顶冒出尴尬的泡泡,这种尴尬持续到电影最后一秒。
特别是最后,他们在烧自己妻子自己妈的尸体的时候,一起唱sweet my child,在焚尸现场pogo起来,尴尬得我眼睛都睁不开了,鼓盆而歌呀,牛逼啊兄弟们……神特么的柏拉图理想国哲学王,柏拉图的棺材板都要翻了,你晓不晓得人柏拉图的乌托邦第一条就是,娃儿不跟爹妈一起生活……乌托邦加亲情的混搭,表面感人至深,实际是堂吉诃德式嬉皮士……为了表现乌托邦的远离尘嚣,点个火都要钻木起火,可是你们明明在照电灯在开汽车啊……为了表现男主的文艺与忧郁,让他天天拿个吉他,然而C和弦都按不出……为了表现孩子们的不俗,就让他们在森林里奔跑,在草丛间奔跑,在夕阳下奔跑,各种快乐轻盈充满活力地奔跑……为了表现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动不动就是大段的背书,背名人名言,背量子力学高等医学深刻哲学讨论法西斯……为了表现男主角对娃儿严格,下雨天一家人野外无防护攀岩,娃儿手崴了还喊娃儿坚持,喵的摔下去就死了还坚持个锤啊……还有尴尬的镜头,为了表现人物情感,各种怼脸镜头,大小演员们就搁那儿五官抽搐地悲伤……但凡导演愿意在剧情、配乐、镜头上稍微克制一点,这部电影就有意思了。
然而导演不愿意留白,不愿意给观众留下思考空间,他将观众们看作下水道,要自豪的把所有思想烧成骨灰,顺着马桶冲给我们……
曾经我也想建构一个那样的乌托邦,二刷之后,有了很多新的思考。
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理想国,是否太过自私?
正如父亲说“it was too much”,这终究只是个美丽的错误。
母亲究竟是否真的想要脱离那样的环境?
大儿子背着父亲偷偷考试,却是母亲所为。
rel说母亲想离开的,是父亲害死了她。
可岳母拿出的那封信却又那么肯定他们这么多年的成就。
看到孩子们选择离开爷爷那优渥的生存环境时,很为他们感到遗憾,但我立刻开始警醒:所谓的优渥,是世人比较评判的眼光,如果自身成就感不是来源于对外的炫耀与比较,孩子们只要求纯粹的快乐即可,对他们来说,财富没有意义。
电影里出现的几个疑问:关于饮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电影讲的是一个患有精神抑郁分裂高度幻想症的母亲想要打造一个柏拉图《理想国》式的生活方式,而男主人公只是为了帮助妻子治愈这种疾病配合她一起做与世隔绝的家庭生活。
电影一开始都在讲父亲怎样训练孩子们,最后男主和孩子们一起将妻子火葬时的对话才最终揭示了电影的真实表达,剧中男主的丈母娘给男主看的一封妻子的信件也是画龙点睛之处。
"If you assume that there is no hope,then you guarantee that there will be no hope.If you assume that there is an instinct for freedom,that there are opportunities to change things.then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you can contribute to making a better world."影片中小男孩引用诺姆乔姆斯基这段话也许是影片最完美的表达。
平心而论拍得挺不错,hipsters养娃的故事。然而我被冒犯到强迫症爆发。这大概是我最没办法喜欢的一种作品:以人的骄傲、自以为是戏谑地消解严肃价值。换句话说,玩世不恭。聪明过头的人往往喜欢这么干,以此嘲笑社会和庸人,但是并不会带来更多的进步,也就止于划水,获得心理上置高的自我满足
兩面都很軟,嬉皮遲暮啊。
虎爸用理想主义将孩子与现实隔离,他们阅读,攀岩,演奏,过最原始的生活,带着嬉皮士式的洒脱和极端,可当孩子们诵读人权法时恰恰过着无法自主选择的人生,这令人想起了纪录片《狼群》,乌托邦的外表下是被豢养的事实,结尾父亲不得不回归人群,但其骨子里的傲慢肯定是改不掉的。
天赋人权,以制强权
很独特的一种教育理念 不接触现实还是乌托邦式的已经崩塌
几个原始人回到现代生活,小儿子还有老爹的情感转换太突兀。如果未来他们还要生活在现代社会,这种独断封闭的教育方式太扯淡了
他妈的是文艺片吗?搞笑个毛?看几分钟就看不下了!
过誉
莫滕森正面全裸,但这片子还是很无聊。一家人生活在丛林里,但是跟《蚊子海岸》不同,这位父亲批判资本社会、重视培养体魄、持之以恒的向六个孩子灌输自己的观点,似乎是嬉皮士跟跨掉一代的路数,但我确实看不出他是个什么人,这剧本写人是模糊不清的,包括六个孩子,写出了面目的最多四个。这剧本还有个很大的问题,男主妹妹和岳父,都反对他非主流的私塾教育,但解决矛盾的方式形同儿戏,主线姑且可算是一家人满足母亲火葬的遗愿,实际这个剧本的落脚点是不讨论任何真正的问题(这编剧也讨论不明白),而是把所有一切落实在黏黏糊糊又暧昧不明的人际关系上,我觉得这片里的一家子,玩到最后就是信儒教了你信吗?电影的内容千变万化,但笼罩一切的编导气质是骗不了人的,这编导属于那种百无聊赖又自鸣得意的性格,做人又没激情,又不幽默,更加不雄辩
蜜汁主题,鬼畜的无厘头风格和月升王国一类的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好像,真的不是韦斯编剧的吗?这么可爱的乌托邦式温馨小品还是很讨喜的。好吧,重点是向阿拉贡男神表白下
父亲明明就是极权主义者...[再见]
非常讨厌这种设定。父母把自己的生活理念强加到孩子身上,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断绝了孩子自我选择的机会。。电影中的父亲简直病态。
矛盾化解的急转直下,莫名其妙,大概导演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一个刚开始设定如此小清新的大胆的乌托邦该如何收场,于是就搞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折中,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片在在说啥吧。让别人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前提是理解他人的生活方式,让儿女独立生活的前提,是先让其独立思考。
Fantastic。。
这大概反应是真正的所谓“白左”的理想世界吧 反对政府,企业,资本主义,物质消费主义,提倡亲近自然(过原始人般的丛林生活 类似于鲁滨逊),家庭启蒙教育,当然还要是佛教徒,用乔姆斯基生辰代替圣诞节 大概8~9岁就可以看《性爱的欢愉》对小朋友进行性教育~
实在令人作呕,到底谁在进行填鸭教育。以及各种搞健康饮食的人,视高糖高热量为垃圾,却绝口不提酒对人体的危害,看来酒厂给的钱还是多
一个很理想化的假设,全能神和神之子的家庭生活。与之类似的有中国神话故事集里的才子佳人和书香门第。不过当全能神生出一个凡人后,故事又会怎样发展呢?
编剧大概想表达的是,其实他有对也有错,最大的错是在后期过分偏执。全剧该讽刺讽刺,该批判批判,挺好的。
看海报本以为是韦斯安德森《月升王国》那种风格,没想到除了色泽之外,让人无法置评。脑补故事前传似乎更有意思,家庭殷实的傻白甜嫁给一个社会适应不良的loser最后走上绝路,我似乎看到了许多人的未来。逃避不可耻却也不一定有用。孩子没有成长为栋梁或者loser之前,没人能证明你的对错。
so touching!这一大家子真好啊!德智体美劳的家庭教育,优秀的孩子。品牌、游戏机、垃圾食品……的确也没什么特别需要了解的。只是不太同意关于意识形态的教育。导演用了很多细节去讽刺两边的人群,最后折中,达成了适当且合理的妥协。bea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