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是老师播给我们看的,影评是我根据作业修改节选的。
用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做了这篇影评的题目,题目可能有点“大”了,但是与影片讲述的总体还是相符合的吧。
这里的人类,我们可以理解为萨拉,也可以是人类这个整体。
当然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更多感受到的反而是有些乏味了。
我将主要从影片传递的价值观入手,从而表达我从这部影片中获得的对人性、对历史的思考和感受,影片采用两条线索的叙事方式,并且是来回切换,及时相互影响,而不是进行讲一个完整故事的框架叙事。
同时吸引观众跟随着朱丽娅的视角一起去揭晓事件的真相,尤其是影片前半段情节相对比较紧凑。
两个年代同时形成拍摄画面的对比,现代化城市生活和战乱时的悲惨场面给观众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两条线相互影响,最后渐渐汇到一起。
对萨拉的塑造是本部影片的重要任务,战争对萨拉的影响是巨大的,我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她逃出去去救自己被锁在柜橱里的弟弟,她的沉着冷静,对守卫的士兵郑重其事地问好,介绍自己,一直逃出去,经历那么多苦难和险阻,等待她的却只有弟弟死亡的现实。
那种无力和绝望让人动容。
萨拉的钥匙本是她拯救弟弟的希望,可后来却永远难以打开她的心结,心中的阴影一直如同梦魇一般缠绕着她,不停地逃避或是堕落,直至死亡。
萨拉的遭遇可以给我们很多思考,我本人对于电影这方面的情节安排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后半段有一些太注重于强调她的痛苦,我本人的共情能力一直不强,节奏不快之后就使我对于剧情的跟随效果没有前段强。
不管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都是基于时代洪流下的,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时刻一起存在着的。
个人的命运就是被时代裹挟着,影响着,他们是一同前行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世界历史和人类发展的进程,并且对后来的人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现今的国际政治格局就是在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二战直到现在都影响着我们的国际社会,比如朝鲜半岛问题,巴以冲突等等。
战争对于整个人类历程来说也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如在美苏冷战中的科技竞赛大大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而更多的像萨拉一样经历了战争的普通民众,战争给他们带来是与至亲的别离,与自己过往平静生活的别离,也是自己整个人的别离。
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如阴云般一直笼罩在萨拉头顶,这种悲伤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冲刷,历史对人类的伤痕在一个普通人身上展现,又何不是代表着千千万万深受其害的人呢?
我一点都不愿看到萨拉一蹶不振,我希望她能好起来,勇敢起来,面向新的生活。
可战争中的幸存者还是走向了不幸。
我想影片想给我们展现的也有这方面的考量,那就是借萨拉一个人的经历,再让我们跟随朱丽娅的视角一起去感受战争带来的到底是什么,朱丽娅在找寻真相的过程中了解认识更多史实,她有她更多的思考和感受,我们也是这样,我们既会受其影响,影片的适当留白也会给我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我一向不认为世界上不应该发生任何战争,在我看来,如果要采取必要的手段达到一定的目的,这并不是为某些国家的侵略行为辩护,就如同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一样,各方都有其看法,我们主张世界和平,因为只要有战争就会有无辜的人受到伤害,可是在有些时刻,和平需要战争来实现。
讲一点从其他方面的思考,萨拉的悲哀是时代造成的,但是她久久因为弟弟的事情不能释怀,我自己也有弟弟,可以从一方面理解她,但是在新世纪的更多教育下,当代青年人更加强调自我价值,我们很难因为这种不应该她承担的错误来选择承受这些苦痛。
我想这是历史的进步,我想这不是冷血或是亲情的淡薄。
因为在一开始我是不太能完全理解的,我觉得这有强行煽情的嫌疑,但是在我再去了解后又不得不表示完全可以理解萨拉的行为。
从影片塑造来看,萨拉最后的带有悲剧色彩的死亡,的确给了观众更大的冲击。
虽然有乏味有疑惑,但还是带给我很多感动和思考。
早早下了本片,却一直没看上。
究其原因是向来不喜欢看二战题材的电影,总觉得这个历史太沉重。
朋友说这是个悲剧,看之前要准备好纸巾。
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电影的心情没收拾好呢,还是没收拾好呢,看完了,没有想象中的沉重。
故事是由一个女记者执着地追求二战时期一个犹太女孩的来龙去脉展开的。
和往常一样,还夹带着和丈夫感情上的冲突。
在下眼拙,确实评不出8.1这样的高度。
只是相对于《新特勒的名单》这样子的片子,本片从另外一个角度娓娓道来一个二战中很不起眼的case。
就像片子里的人说的:我擅长忽略数字,注重活生生的例子。
阴影,如果不能正视就无法摆脱。
历史也是如此,二战并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话题,他发生在那些本该平凡过着生活的人中间。
“一不小心,我们就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特别深刻的是犹太人被驱逐到火车上,三楼上有个女人鼓掌呐喊,二楼有个人站出来说:不要高兴,马上就会轮到我们了。
我们的主角沙拉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受害者,她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错,因为她关起了壁橱她弟弟才会死。
其实沙拉的阴影留在了许多人的心中,这种伤害,可能并不是一代人的跨度可以涵盖的。
沙拉没有错,她只是一个孩子。
她只是不小心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恰巧她那部分,是个悲剧。
这部片子总体构思还不错,前半段有悬念,情节相对紧凑。
后半段在悬念解开后,情节变得非常松弛,一些段落非常矫情,难以让人产生共鸣。
莎拉好像对其父母的下落丝毫不关心,难道仅仅以被送往奥斯维辛就一笔勾销?
莎拉从法国家庭出走理由似乎也不太充分,是痛恨法国这块土地?
影片到了后半段似乎就是一直在讲莎拉有多痛苦多痛苦,反复展示:你看战争阴影对人的创伤有多深,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
太乏味了。
最近看了几部法国电影,那种温和的感觉,和对细节的把握,很喜欢。
回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确实还有许多不足,但贵在以诚动人,尤其是主题的把握和那些小细节。
而无论主次所有演员的出色表演确实很赞。
莎拉为了弟弟的安全,把他锁进了橱中,之后当她历尽辛苦逃出来回到家中打开橱门的时候,她的人生其实已经注定。
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一个对真相执着的记者人的家庭悲剧。
片子的前后两部分给人感觉微有差异,前半部分的历史感在美国与意大利取景中荡然无存。
而现代的女主最后对家庭的做法让我有一定疑惑。
说几个印象深的细节,当几个记者讨论并确定这个主题的时候,最后那个男记者说纳粹都会留下各种照片各种记录的时候,现代女子一顿之后说出的那句这是法国人做的。
莎拉和父母在前往关押地过程中父母先后的责备与莎拉的眼神。
莎拉刚逃出来时与另一个女孩在湖中时暖色调的选取。
现代女主的公公在回忆莎拉回来那天时在车里的状态和回忆中小男孩与父亲在看到橱中时的眼神。
感谢信中那片铺满的稻草与那棵树所构成的完美的图景,以及海边的莎拉。
现代女主在布鲁克林即将见到老人时的局促不安。
然后就是影片最后父女交流时两人的变化。
其实,我总觉得当莎拉的父母分别在歇斯底里的情况下指责莎拉时,这个悲剧就已经超越了时代与战争的反思而走向了人性。
这是一部值得去看的电影。
《沙拉的钥匙》:不得不承认,有文学托底,从气质上看这应是一部相当不俗的电影,一开篇就展开了悠长的廊桥遗梦式的追忆,开头半小时攫住了我。
假如此时恰好断电,过后再也找不到此片,我也许会率性地给出8.5冲动分。
燃鹅,当我看到近60分钟的时候,竟品出些许国产《太平轮》的滋味,不同的故事,却是相似的艺术品位。
1942年,法国政府助纣为虐,驱逐犹太人,犹太女孩沙拉情急中将弟弟锁入壁橱藏了起来,自己被带走,此后用生命守护壁橱钥匙。
历经艰险,她终于逃出集中营,在一对农户夫妇的帮助下回到巴黎,发现弟弟早已死在壁橱中。
沙拉在农户家长大,出落成佳人,不辞而别去了纽约,与美国小伙结婚,生下一子,却始终活在童年阴影中。
其子九岁那年,沙拉自杀身亡。
全剧终。
说它是狗尾续貂,我认为是不公正的,因为它连像样的身子都没有,马卖皮几乎就是狗身连着狗尾一块续貂,只有貂头还能看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影片的前半段做的很好,我们始终会随着主演的发掘,一点一点去关注人物的命运,但到了表达情感的后半段则有些散乱了。
虽然,尘封的过往,人物的命运不一定非要得以完美的拯救,但我期望这部电影仍然能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尾巴,告诉我们真相不仅于此。
变换过多种生活状态后,莎拉仍走不出那个阴影,此时生命于她,唯有痛苦,自杀显得那么顺理成章,老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但在那个阴霾的历史背景下,更好的死未必不是另外一种好的选择,就像那位戒指里藏毒的老先生,他居然很超脱。
莎拉一直沉浸在弟弟的死去的忧伤中无法自拔,她认为都是因为她的错误弟弟才会死去,心里阴影越来越大,最后选择自杀,但并不是她的错,是战争给她带来苦痛,片尾小女孩的名字叫莎拉是为了纪念她,纪念着这段历史,也代表着新生
用一个女人莎拉的一生为主线,刻画二战时候纳粹的残忍到现代的经历,跨越两个不同的时空,茱莉亚的父亲在莎拉崩溃的起点碰面,而茱莉亚与莎拉的儿子在一切要逝去要被遗忘的时候再次碰面。
所有的人物甚至观众,似乎都能与莎拉相交、相遇、相惜。
莎拉在那个房间被警察带走以后,她的一生就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集中营的黑暗,经历德意志的残暴,经历与父母的分离,目睹弟弟的死亡...虽然从集中营逃了出来,但她的一生都在隐藏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她的身份对于她来说,是一场灾难。
她的一生都在摆脱。
摆脱了养父母,摆脱了充斥回忆的地域,但她知道这是徒劳,所以最终唯有自杀才能摆脱自己。
而故事最后,茱莉亚给出生的小宝宝取名为莎拉。
她也是来自这个屋子,但却是一个美好生活的憧憬。
夕阳再次落在孩子身上,那个年代的绝望已经不再,而“犹太人”这个身份也不再意味着恐惧与死亡。
历史确实给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莎拉的钥匙引导我们去重新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我们所认知的事实可能只是战争直接导致的一部分悲剧。
(千万犹太人被送去毒气室。
)由于战争而牵连的千千万万的人类,他们的悲剧是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
(莎拉弟弟的死,以及被莎拉影响的邻居一家,收养莎拉的农民一家,茱莉亚的丈夫一家,莎拉的丈夫和儿子,等。
)并且,这个悲剧会持续影响着几代人。
另外,我们在责备前人冷眼旁观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我们对现在正在受害的战争难民的态度?
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正在做什么,THIS IS A QUESTION.再者,看到威廉对母亲莎拉故事的执着,我突然想到了我的父母。
你们了解你们父母吗?
不了解自己父母故事的小孩,他们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这也是导演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看这种现实主义的电影,于我本人来说,真的很难不落泪。
事先了解了这部电影,之前也不是没看过这类型的电影,但是依旧无法免疫,因为关乎历史,每次拾起都像是站在一旁跟着经历了一次,从前怎么难过,再看还是难过。
当然,也有反思。
莎拉的家庭发生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何其普通,何其渺小。
犹太人的命运也是何其悲怆,中国人拍出来的电影,我不敢看,好像不看就可以不想起,专注于外国片,好像好像看别人的故事可以置身事外一样。
其实,种种惨象,哪个不是中国没有发生过的呢。
电影中,当时的法国人,当下的法国人,都只是冷眼旁观,不是像极了电视机前的我们,冷眼看待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难民一样?
无力,无奈,历史重来,当时的人们怎么做,当下的人们还是如此。
重蹈覆辙便是如此了吧。
就像电影里说的,被叙述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往的记忆,也是未来的希冀。
感谢有这些人,拍这样的电影。
也许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切实体会,人类的浩劫总是在不经意出现,历史的车轮还真是滚滚而来,生生不息,一次一次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看到小说的简介,想起自己的电脑里有这部电影,突然就很想看,想知道那个被锁在柜子里的男孩最后怎么样了。。。
故事慢慢的铺开,虽然莎拉和她的家人在经历那些非人的待遇,但我的心理总盼望着那个被锁在柜子里的弟弟能因此而逃过一劫,甚至于我总觉得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无法想象相反的那个可怕的结局!
也正因如此,当莎拉冲进房间,用颤抖的收打开橱柜,然后惊呆、尖叫时,那个场景是那么的令我震惊,导演没有拍橱柜里的景象,我想,那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目睹的!
喜欢电影的并列叙事,缓缓地铺展开来,然后砰地一声揭晓在每个人心中都料到却都在不停否定的那个关键事实但是电影的结尾感觉突然就弱了下来,没有把直面伤痛的主题完整地勾勒出来,缺乏说服力总的来说,是部好电影,值得一看!
这种题材看腻了。
又一个二战时期犹太人的悲惨故事。如果我是Sarah,我会留在法国报答老夫妇的救命与养育之恩
如果只是童年的钥匙的那一段,大概我分数还给高点。总体太长太无聊,女记者的生活不知道跟这个有什么关系,看的犯困。犹太这个题材被消费的太多了,这部片子算消费的不怎么样的。
与同题材电影“围捕”相比,这部显然更深刻,更能打动人心。the most personal is the most general. 看的揪心,就应该这样
觉得。。拍得太轻飘飘了
让人想起了伟大的美丽人生,虽没有美丽人生那么又张力,两个时代的交叉还是让电影多了几分吸引力。
二战+法国=我果然不喜欢这种电影
泪点就是那个小女孩的名字也叫莎拉 开始一度以为女记者是莎拉的后代
现代这条线看得好没耐心
两条故事线相交的影片要做好就是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有相似或者相反的精神
有幸看过原著 双线叙事 共同揭开一个历史的隐秘
这电影跟原作一样让我反感 消费灾难 真让人无语
大泪,几乎可看作《索菲的选择》的法国版。我们纠结的不是我们犯的错,而是对的行为带来的大恸,命运的无可控制也无法成为我们原谅自己的理由。所以这不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忆,而是蝼蚁人类的共同命运,只有放下才活得下去。爱死KST和Aidan最后那场戏了。
故事的原型不错,拍得流于表面,女记者设计非常不讨喜,家庭线也完全没必要。
展示了战争中的复杂人性,陌生人的善意,枪口抬高一寸等等,但节奏实在是太拖沓了。
两代人的沟通把悲剧牵扯于众人眼前,战争留给一代人抹不去的伤痛,莎拉的钥匙将永远留在那双曾经透彻的双眼里。loli,你嚎啕的时候,我控制不住了。。。
这大概是本年度最好看的法国片了。
过去和现在的衔接比较僵硬,以及女主的目的实在是太莫名,我到最后也没能理解她执着于此的原因,集中营里的残酷性描写不够,士兵的人性化太过头太理想主义。整体大毛病没有,但亮点也没有,太平淡,不是我的菜
还不错哦!!犹太人的小故事
就像脓疮一样,不忍痛清理干净,就永远都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