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来看这个剧的影评基本上都是首先介绍穿越,穿越为主的概念,一直让我以为是蝴蝶效应,看到结尾,男主惊醒,what?
没看懂!
来了豆瓣,排在影评第一位的解读,这是一部类似《生死停留》的剧集,然后一堆人在后面解释到底为啥男主醒了,也有人提了恐怖游轮,然而无人好好解释,一堆影评,逻辑线最后没法圆上。
哎,可惜了一部好剧。
推理瘾又来了,对比逻辑讨论一下为何这是恐怖游轮,不是蝴蝶效应或者生死停留。
1.蝴蝶效应的基本理论是时空扭曲。
这种理论的背后人的行为改变过去,过去改变将来改变,过程中,人的思维和行为不发生混乱,没有不符合现实逻辑的荒谬事件,主人公可以穿越,但是不会一个在一个时空内直接影响另外一个时空的人,这是符合现实逻辑的。
比如,蝴蝶效应里面,男主穿越回过去,打倒伤害他们的女主哥哥,这件事他必须回到那个时空的自己身上去行为,行为对象也是作用于那个时空的男主哥哥。
而《生死停留》、《恐怖游轮》这种关于死后或者濒死灵魂的种种内容,由于牵扯死亡,行为都会变得荒谬和不合乎正常的逻辑,出现诡异的地方。
生死停留的时候,动不动就死人复活,无端的流血。
恐怖游轮女主一次次无理由的重复开始,但是又不像《土拨鼠日》那样一切都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有她自己。
也没有很多不明确的失忆。
我们回来看《雾气蒙蒙》恰好就如同后者一样,存在着许多荒谬的事情,男主穿越回去,最典型的就是男主在2000年看见了医生要杀他,他动手杀人却发现杀死的是病友,而穿越回02年,发现2000的病友没有死,却在02年喷血死亡,和他在02年动手的结果一样,这是完全不符合现实逻辑的,在蝴蝶效应这种平行时空,时空扭曲类的电影中是不存在跨越时空的谋杀的,做不到。
2.生死停留的基本逻辑是死前弥留的一种回忆与向往的编造。
生死停留的问题非常简单,有很多荒谬无法串联起来的逻辑混乱,这是由死亡带来的。
这一点《雾气蒙蒙》毫无疑问也有,这是很多人误会的原因,但是注意一点,死了就死了,死亡是一个终点,因此时间线跟随着死亡前外界环境的变化,自始至终向前发展,不重复不后退,时空点不混乱不交互。
比如男主一开始不知道病人的父母已经死亡,后来询问的过程中发现已经死亡,而现实中男主倒下也不知道父母和女朋友是否死亡,是男主去确认了回来之后,病人才知道父母已经死亡的事实。
他才开始编造父母女朋友都活着事实。
出现卡带式的重复,比如一遍遍开门,但是却没有故事的循环重复,就像恐怖游轮那样。
恐怖游轮的每次重复都和过去时空的自己不停的交互,似乎有无穷无尽的时间。
仿佛死亡那一刻永远不会到来。
它所产生效应是《前目的地》的方式,自己生了自己,自己爱上自己,自己杀了自己的循环套。
所不同的是,《前目的地》借用了时空旅行,而《恐怖游轮》借用死亡执念。
但是核心都是自我的循环。
而《雾气蒙蒙》不一样,男主在结尾重复的醒来,哥哥的梦境里面,告诉他不要再重复了,还要再试多少次,桌子上许多瓶一样的酒,男主在回顾过去的过程中看到他和哥哥愉快的拥抱,和结尾的时候是一样的,他的时空并不一直向前发展,而是时而向前,时而向后。
他和不同时空点的自己交互。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在《雾气蒙蒙》里面,《恐怖游轮》的重复循环更相似,只是它不是由自我循环造成的,而是蝴蝶效应类似的改变过去,改变将来的做法。
但是无论如何他一直反复在重复死亡以后的事情。
这点上恐怖游轮大量的借鉴了这部剧的操作手法,这部剧用重复的酒瓶的标志物显示男主重复了多少次,恐怖游轮用游轮上的尸体显示。
这部剧男主的哥哥告诉他不要重复,最后的结尾重现了男主死亡的过程。
而恐怖游轮有一个人告诉女主一定要回来,结局也呈现了女主死亡的过程。
而且这部剧的结尾男主的醒来是在他被宣告死亡以后,和恐怖游轮女主去往游轮,是在出车祸以后是一样的。
而3.《恐怖游轮》和《雾气蒙蒙》是西绪福斯的悲剧西绪福斯是古希腊神话里面的一个国王,他因为触犯天神受到了惩罚,死后每天推石头上山,每天未到山顶就回滚落下山,他每日都重复做这件徒劳无功的事情。
拆解这个神话的内核有两个点,一个是死亡,一个徒劳无功。
人既然死亡了,那么弥补自己生前缺憾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所以同样的类似于蝴蝶效应的穿越时空,蝴蝶效应能够最终找到一个改变现实的办法,而死亡的人无论如何重复都无法改变已经死亡的事情。
人只有活着才能够改变。
《雾气蒙蒙》比较《恐怖游轮》又显得更加深刻那么一点点,对于恐怖游轮过于关注悬疑和恐怖,故事内核是在结尾,揭露出这是死亡执念的时候,才令人感慨不已,它只是微弱的牵扯到一个情感的层面,震撼足够回味却不足。
而《雾气蒙蒙》借着碎片揭露了男主支离破碎的一生,描绘出他整个人生的遗憾,他一生所有心结,都凝聚在死亡后的不断重复中。
而不单单是临死时候的那一分执念,那一点渴盼,那些未完成的心愿。
而男主的执念也是许多人的执念,似乎每个人都能在男主身上找到些自己痛苦和渴望。
他幼年丧母,父亲无瑕管教他,导致他性格自由放纵。
他对于自己有着深深不满,哥哥批评他的话,当即使得他震怒,他喊着你又拿这个说事情。
显然他被用这样的话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也是他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
之所以说,他自我否定,是因为不仅仅是现实中的争吵会令他震怒,在他编造出来的故事里面,他也在不停的受到这样的攻击。
推他做脑CT的人说他这样有钱的公子哥,安娜说我想过你那种生活,宴会游戏等等。
这两个都不是真实世界真实发生的场景,一再这样用嘲讽的口气说话的人,只能是他自己对着自己。
这些话,都和哥哥对他的攻击不谋而和。
显然他的震怒,是因为哥哥刺到了他的痛处。
小时候,他与哥哥十分亲密,有说不完的话。
但是长大后,哥哥踏实稳重又保守,弟弟放浪形骸,兄弟隔心,争夺家产,抢夺女友。
他对于后面发生的事情,极力否认,不愿意面对,渴望和哥哥和解。
这点上不用赘述,整篇基本上都围绕着这个讲故事。
他对自己的否定,不仅仅是意外导致哥哥死亡,没有来得及和哥哥和解,抢了哥哥的女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自己放浪形骸,公子哥花天酒地的生活有着同样的不满,他是认同哥哥的价值观的。
他把这些归咎于父母的缺位。
然而做下这些的是他自己,不是别人,就像他在歧路上可以选择去医院一样,这一点他深深的清楚。
他在死后的幻觉里面和克莱尔说,不,我们有选择。
就是打开自己的心结,不,我是有选择的。
这个事情,不知道那些有原生家庭阴影的人怎么想?
我遇到过不少人,自从听说了有原生家庭阴影,就开始了一直不停的寻求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各种办法,各种摆脱原生家庭,实际上,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现在怎么选择是你自己的事情,念念不忘原生家庭的那些事情,说到底不过是找一个自己过错的替罪羊,解释一下,我现在这样不好,不是我的错,是别无选择,你看,我不是在找解决办法了吗?
就像是克莱尔不停说,我们别无选择。
安娜也告诉他,选择权不在你。
男主中途醒悟的就是,我有选择的。
我可以不去和哥哥未婚妻有瓜葛,我可以不把哥哥推下去(他回顾过去他是推下去哥哥的,当他决定改变命运的时候,他才是误推下去)。
遗憾的是,男主意识到他有选择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死了就无法挽回了,再怎样重复也不会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我们尚且活着的人,不要等到死后才明白,我们是可以选择的,可以改变的,父母不是我们的理由,过去的种种经历不是我们的理由,那一切都已经过去,无论我们如何重复的去想想,如果不是这样会怎么样?
那一切都不可以改变,就像死去的男主无法通过想象改变结局一样,这就是西绪福斯的努力。
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改变现在,改变没有死去的事情,我们有选择,做出和以前不一样的决定。
看完有点疑惑,这算是恐怖游轮那种科幻片吗?
如果他已经死了,而他的执念让他渴望改变一切从而进入循环,那么第一次循环是怎么进入的,他怎么会产生改变这一切的念头呢?
毕竟他是不知道真相的,并且他也是蓄意谋杀了他的哥哥,后来也是因为护士的勒索才想要改变一切。
还有就是他的每次循环的过程是否都一样?
按照剧情逻辑,他因为和“医生”搏斗,而杀了那个心脏病人,这说明在每次循环中,总要有一件事让他发现2002年的事可以通过自己在2000年做的选择不同而发生改变。
在心脏病人临死前,开玩笑说男主是死神,一般来说这是有隐喻关系的,但通过勒索护士的事来看,这种改变只会发生在肉体,而不会改变记忆,那么句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部电影中,男主、哥哥、嫂子都已经死了,这是不可改变的结局,那也就是说男主在每一次苏醒后都会因为穿越而产生困惑,进而探求记忆,然后发现他的行为可以改变2002年的现实,然后回到过去采取措施,最后达到结局。
似乎剧情只能按照这个逻辑推进,这似乎也算是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吧。。
思来想去,这部电影还是缺了点什么。
比如恐怖游轮中的出租车司机,就象征着一个死神的身份。
但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有很多细节不太清楚,比如为什么是两年后,为什么他父亲成为了一名儿科医生,还要负责影片中所有涉及到的病人(儿科和棒棒糖是否可以解释为丧失记忆的男主就像个孩子一样渴望着父亲的帮助?
但儿科医生如果作为父亲存在,他对哥哥的事情又没有任何象征性的话语)?
穿越的触发点是什么,去停尸间的医生只是为了避免尴尬而尬聊?
细节真的没法细想,再次想到之前看过的一个观点,悬疑片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能做到紧凑、逻辑自洽就是最大的成功。
综合了《停留》和《蝴蝶效应》,前30分钟很精彩,足够的悬念和来回切换的时空,但从主角和哥哥的未婚妻在亲热的时候,给了远处正在痛心的哥哥一个镜头时已经把所有答案都说出来了,过早的暴露了一切,导致余下来所有的悬念都不存在了,一下子就很明朗化了,而且结尾也不是开放式结尾,而是让做弟弟的终于自我心理安慰得到了灵魂释放。
所以从豆瓣上评论来看评价也不是很高,由此可见,导演确实要永远比观众高明那么一点才可以赢得观众的认可,但如果太晦涩也会导致一些极端,比如这次大卫林奇的新作没之前的作品受到关注就是例子,所以《Lost》才会不得不加入大量闪回来吸引大众吧?
但是,我不得不又说但是,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毕竟不是主流,而且之前马乱曾经列举过关于“时空转换”题材的电影,当时也只列出过三个,所以看完还是觉得值得的,并且应该也可以归到这个题材,更重要的是当初可是花费了我不少时间和精力才找到这部作品的。
by 电子骑士2003年由瑞恩•菲利普主演的《记忆断层》(The I Inside)其实不比《蝴蝶效应》逊色。
影片同样动用了“失忆”这个法宝,男主角因车祸在医院中醒来,发现自己全然忘记了昏迷前两年间的事情。
后来发现,他的哥哥和女友都在2000年的车祸中死去,而他在那时似乎就住过这所医院。
从这儿,他似乎获得了在2002年和2000年之间跳跃能力。
真相还是一点点浮出水面。
原来,他竟和他哥哥的女友克莱尔曾有私情。
在2000年7月30日那个混乱的夜晚,真相大白之后,他和哥哥开车出去,却无意撞上了克莱尔……影片从20:00这个时间开始写起,结束于20:02,实际上,没有什么时空穿梭,一切都是男主角死前两分钟的想象。
这两分钟就暗示着2000到2002这两年。
他其实在2000年7月30日20:02就已经死去。
这样,他哥哥和克莱尔就能够活下来。
影片的情节设计相当精巧,当你最后明白过来,这竟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在做着种种不接受死亡,企图改变命运的努力时,那种悲剧感实在有些沉重。
这题目取得真大,当年看《移魂都市》里看到一条评论:任何人都不能去证明世界究竟是不是五分钟内创造出来的。
人对“现在”的意识只有0.2秒。
20:00-20:02,这两分钟在主角意识里变成了2年。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只有90分钟。
看似因为不甘心的执念不断想通过穿越修正每一个错误,但逃脱不了车祸的宿命。
所以也就避免不了死亡。
而这两分钟内创造的世界,有限的每个人物其实都是男主被抢救时候的参与人员,胁迫他结婚的漂亮安娜其实是个执勤警察,医生是自己老爸,病友也是参与抢救的警察之一这个主观创造的世界只是帮主角完成执念,让主角彻底放下罪恶感。
最后哥哥那句“我们都死了”是主角最终认同命运,不再执着。
一直追杀他的凶手应该是他内心的内疚和恐惧化身,主角一直想要战胜他,改变自己曾做过的事;警察安娜,也就是他的老婆,抓着他录音的把柄,来挟持勒索,也是他对自己的惩罚;儿科医生是他死去的爸爸;未婚妻嫂子还活着,所以时而出现又蓦地消失。
一直轮回轮回,无法自拔……各片细节都挺好,细想一下各个人物安排都挺合理的,但是怎么就感觉有些不得劲,特别是结局地方,导致这片的经典程度不会太高。
这片真的可惜了......(先看了生死停留和蝴蝶效应,勉强加上恐怖油轮之后的感受。
)不知道是宣传的原因还是小成本的原因.还有就是作为 先驱 尝试,难免显现出不足的地方。
也恰恰是因为这样,才让后来者避开了这些坑坑洼洼,并且以此为基础,构建起更趋于经典的故事架构,更明确深刻的思想理念和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不过,即便如此,这仍然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片子。
起码在前半部分,真的让我看的目不转睛。
今天才看到这部片子,感叹见识少之余,还是很庆幸的,呵呵。
百度百科把它定义为一部时空旅行的科幻片,感觉有点牵强。
看了大半才看到主角是为了回到过去救哥哥,有点类似黑洞频率。
但最后看到开头和结尾只有时间相差两分钟,这才意识到原来中间所有的一切都是主角在临死前两分钟的意识挣扎。
如果硬要说和恐怖游轮有什么关系的话,大概是轮回?
故事和我一开始猜的差不多,主人公的意识在生死停留,不愿意接受死亡的结局,试图改变事实,但最终还是宣告死亡。
还是感觉没有恐怖游轮精彩。
人的大脑是潘多拉的魔盒,迄今为止的科学研究也无法给出有关意识产生的准确论断——至多也就是附会牵强看上去合理的YY。
曾有观点认为我们的大脑只被使用了10%左右,按理想解读,如果我们能稍加开发,我们的单位功效就能成倍提升。
但仍有一种解读认为,在那些未被开发的广袤地带,存在着意想不到的暗能量,稍有不慎极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这一观点的论战中,吕克·贝松的《超体》和大卫·贾柏的《拉撒路效应》算是这两派观点的极端解读。
不过亦有科学界的研究者对超体式的简单粗暴解读不屑一顾,指出所谓10%的占脑率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调用的资源,但当大脑活动时,其是作为一个整体运转的,不能简单的将不参与核心运算的外层当作无用区域,这就好比没有蚁后的蚁群自然无法繁衍,但如果没有工蚁们不知疲倦的劳作,蚁后也毫无生育条件。
因此大脑未尽其用的观点只是想当然罢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日常生活中,人生来的惰性和社交生活琐事确实会占用我们相当大的经历,从而掩盖了其他思维活动的萌芽。
对于凡人而言,只有当疾病和挫折夺走我们赖以享乐的躯壳和单纯时,人们才会变得深刻和敏感。
庄周梦蝶也只有当足以纯粹到摒弃世俗而专于内省才能达到。
这在极度匮乏的古代是一件奢侈品,但当代借电脑技术的进步和主题的深入,虚实生死的物化,人片刻思维中不连贯的意识流,成为一股电影风潮。
看了2004年上映的《雾气重重》,故事与后一年上映的《生死停留》类似,都是主角在濒死阶段错乱意识与现实结合后自编自导自演的南柯一梦。
《生死停留》叙事要更加圆润一些,但我还是更喜欢有些缺陷而粗粝的《雾气重重》。
《雾》一上来就直奔主题,没有《生》那种匠气憋闷的铺垫,但悬念却如片名一样萦绕,之后接近结尾才真相大白,后半段高强度的节奏配以凌厉的音乐,加上快速的剪辑,绝对是一种享受。
不过《雾气重重》的片源真的太少了,字幕库居然没有资源,影视论坛也基本没有,想看的话可以去ed2000搜索,标清版上下集字幕,凑合看下。
顺便推荐一部去年看过一部类似的片子《观光路线》,也是蛮有趣的。
失忆,算是国外悬疑片的老招牌了,那些散落在记忆里的碎片,总是会在某个时刻突然被拾掇。
但是,你真的相信记忆这回事吗?
这个总参杂着自己的感情色彩的时光回想,它往往一瞬间就蒙骗了你。
那些你自以为发生过的情节,到底是来自于真实的世界还是你的想象?
不过是大脑和你开的一个小小玩笑,TAKE EASY, GUYS~你是醒着的还是依然在梦中?
我们如何去分辨影片中的真真假假,如同SIMON一样。
我们当然不能随着他的思维走,因为连他自己都无法判断虚妄和现实的差别。
直到影片最后,哥哥的话揭开了谜底:You died,Simon. We all did.于是我们终于明白了,那些蝴蝶效应,那些试图改变过去的一个又一个枝节不过是他弥留之际的最后愿望。
哥哥知道他心有不甘,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去改变当初的选择,那么多的红酒瓶,紧急救援拿着对讲机的ANNA(假想的妻子),逝去的爸爸(假想的主治医生),路过看到的挂吊瓶的病友(假想的心脏移植手术病人),抢救他的护士(身份未变),甚至还有戴着口罩的急救医生(假想的夺命杀手),一切的一切都因后悔而起。
他以为自己活着,所以以为哥哥死了,而他不知道车祸的另一方是CLAIR,所以以为CLAIR活着。
于是过去的片段开始浮现,他试着去改变,如果他们没有偷情,如果哥哥没有被他推下去,如果他及时送哥哥去医院,如果他输血给了哥哥,那么他的哥哥是不是就能活下去了。
可惜,没有如果。
事实不过是,GAME OVER。
不过都,难逃一死。
悲剧的不可逆
STAY+蝴蝶效应+恐怖油轮
低配版《生死停留》,导演把一整个回穿剪碎,2002年的一切都显的混乱,儿科医生明显是来迎接他的父亲——但导演最终还是把故事讲圆了,这样的碎剪,着实还是考验功力的。
又一个不晓得自己挂了的电影~~此老梗还真是百用不厌~~
這種電影 有一個穆赫蘭道就夠了,看著心累
没胡蝶效应好看
两分半,如果十年前看,分数应该会高一些。
难看。故事性太差沦为一台没意思的悬念制造机。 前半段本来节奏不错,从男主莫名其妙突然接受并开始使用自己超能力的时候故事就开始暴走了。 不断的闪回和穿越让观者也跟着男主角晕头转向,并且缺乏逻辑和深度,很难吸引人。
蝴蝶效应 + 记忆裂痕 + 灵异第六感 = 一坨屎
神奇的两分钟
前半部很带感
和以前看过的Anne Hathaway那部《乘客》概念差不多,都是到了最后反转时告诉你【其实你已经挂了接受现实吧】,只是这部出来得更早兼带有穿越情节,而《乘客》的女主人公在最后选择了释怀,而本片的男主角相反,选择了继续执念继续循环
有一段过于拖。关于这个构成。跟stay那类都算是好的。
看的时候就觉得像最近的《时间里的父亲》,后面又觉得像《Stay》,怎么说,很CULT和惊悚的片,又有《战栗黑洞》般的心理紧迫感,创意在当年应该是很新颖了,不过也有几部类似的,这个结构后面有点被玩坏,故事很牵强,如果在结尾20分钟,能有一个突破阴谋的个人成功拜托的反转或者HAPPYEND,那这个片,应该更有感动一点,以及取得更高的分数
"You died."
完成度和探讨深度都一般,点子先于stay和蝴蝶效应好评,片名赞。
叙事有点混乱 但是手法很棒
看的一头雾水,不过看完影评感觉跟生死停留差不多.....
stay+蝴蝶效应,两部电影的前身
到底是蝴蝶效应 还是STAY呢~~~不过比起STAY 我还是喜欢这么朴实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