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inal Scene of Nathan Fielder’s ‘Rehearsal’ Premiere (vulture.com) 结尾的委托人。。。
并不是kor,而是演员kor。
详情见采访。
so又是一个rehearsal,真实kor的反应,或是nathen是否真的坦白,观众就不会知道啦。
你想过以综艺拍摄过程为剧情,来拍一部剧吗,而且,不是纪录片,这个综艺并不真实存在,是虚拟的。
而且而且,这个剧中虚拟的综艺,又是以“彩排”这种虚拟现实为主题的,目的是为一个普通人模拟预演出未来人生的一种情境,去帮他解决或克服面对这个难题。
这看上去是一种类似于《盗梦空间》的嵌套结构,但是嵌套的结构又不太一样,《盗梦空间》是不断从现实,往虚拟的里层跳。
而这部剧,却是以一个真实的人为中心,为了最大程度地、最真实地模拟出他的未来。
尝试来讲讲这个剧的内容吧。
一个名为奈森的综艺导演,起初在拍一档名为“彩排”的节目,一开始,奈森就像上帝一样,成功彩排了一场老友间的秘密坦白,并使嘉宾得到了对方的谅解。
他像排演一幕话剧一样,通过完全复原的布景、调查揣摩人物心理行为逻辑、安排大量演员扮演现实中的人物、预估彼时的真实环境、预测人物对话的若干走向,做到了这一切。
虽然,也有嘉宾在实际场景中表现的小异常,以及因环节有过度设计,最后被嘉宾差评的小瑕疵。
总体,还是很成功。
只是,接下来,就开始失控了。
在一次为一个独身女性模拟养育孩子的彩排中,借助于导演也即这场彩排的设计者的视角,关注的对象,从综艺镜头中心的嘉宾,向外一环环地追溯、辐散。
于是,我们看到了嘉宾镜头前、镜头外的分裂表现,看到了参与彩排的演员为了参与演出,在此之前与导演一起做的讨论和预演排练,看到了导演又在嘉宾所在的模拟屋之外,建了模拟模拟屋的房屋,找了演员去扮演嘉宾,通过排练去理解嘉宾的某些行为,看到了场务从窗口偷偷更换扮演孩子的演员,看到了导演在节目之外,而另外从事的演员培训老师的工作,以及他在这一工作中,又再次通过自己扮演学生,让学生扮演自己,去理解自己的不足,以及后来,他亲身参与到了彩排中,也成为了女嘉宾的配戏演员,扮演女嘉宾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此时,他既是导演,又是嘉宾。
就这样,剧中不断地去展现,导演奈森,为了帮嘉宾模拟出真实的未来,不断地需要通过更多戏外之戏,彩排之外的彩排,用更大范围的真实,如被养育孩童演员的真实反映,导演扮演女嘉宾丈夫时,他自身的犹太徒身份与女嘉宾信仰的冲突的真实暴露,女嘉宾对节目不断更换孩童演员的设计的无法接受的袒露,去使综艺镜头中的女嘉宾走入自己的真实未来。
甚至他自己也成为了实验的对象之一。
直至后两集,女嘉宾因对彩排体验真实性的根本质疑,而最终告别模拟屋。
导演决定,自己既然本身也需要体验为父的感受,也可以自己完成这场彩排。
于是,他作为唯一的嘉宾,继续假装养育孩子。
导演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模拟,他开始关注戏中演员的真实姓名,他们对扮演自己父亲的对面的人物,以及此刻场景的真实感受和评价,他们结束表演后,回到家里,与真实生活的内心冲突感。
最后,这部剧结束于导演与一个剧中儿童演员B的一场亦真亦假的对话中,他们正在扮演在此之前的一位儿童演员B和他现实中的妈妈。
这个被扮演的儿童A,由单亲妈妈抚养,在扮演了导演的儿子之后,回到自己家里之后,依然分不清现实和做戏,他把导演奈森称作爸爸,并总希望回到彩排中,见到那个“爸爸”。
导演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开始受到影响,无法再在排练中入戏,就开始和其他演员不断地排练与A发生过的一切,去理解这其中错乱的原因,但是排练总会卡住。
不久,当他再次到访到A的家里,他发现A已经在妈妈的安抚后,理解了现实,也不再称他为爸爸了。
奈森问A的妈妈,他真的没事了吗,你怎么会知道。
妈妈说,因为我看到了我自己……我是他的妈妈,我确保他已经没事了,等你做了爸爸就会理解了。
最后,在和B的排练中,他开始扮演A的妈妈,他送B去演电视节目,看着他的演出,发现他演出后的错乱。
然后,就是导演,开始演出一幕没有出现过也未曾采访的画面:他在模拟导演离开后,作为妈妈,安抚伤心的B,他说“他不是故意要混淆你的,他只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知道吗?
他跟你没有太大的不同,他只是在设法想通事情,在过程中搞砸了一堆事,我们不该拍那个节目的,对吧,让小朋友参与其中,那太奇怪了。
但你知道吗,妈妈并不完美,好吗?
她也会犯错,你也会犯错的,看着我,听我说,你觉得难过是对的,这代表你有一颗心,代表你能够去感受,能够去爱,能够去信任别人。
惊喜能够让生活更美好,某些事你的做好准备。
但是,你懂我意思……搞不清楚也没关系,难过也不要紧,因为无论你经历了什么,我们都拥有彼此。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因为我是你爸爸。
”借助于拍摄“彩排”综艺的壳子,剧中讨论了很多问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真实与虚假,彩排人生的意义与虚无。
不断的更换扮演的对象,映射的自我与他者的视角的灵活移动,似乎可以提醒我们,自我的的感受和行为,的确在很多时候,因为一些不易察觉的原因,而陷入了不必要的误区和困境。
如果有机会像剧中一样提前彩排,我们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解决它。
但是,导演最后完成的对于彩排意义的反思,似乎又在说明,当真实的感情流动、信任建立时,人会困惑,会受伤,会难过,会感到情感与理性的冲突。
此时此刻的解决不了,也是一种作为人的正常状态。
这是一部真人秀。
节目的设定是帮申请者对自己真实人生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事件进行彩排,以帮助他应对。
节目的第一集是图四的高中教师想向自己非常在意的朋友坦白自己对学历的撒谎,他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但又非常害怕对方在知道真相后可能会反应激烈且言语羞辱他。
事情的走向是在精心的准备和反复的彩排后获得了完美的结局,朋友坦然地接受了他的道歉还安慰了他。
但华点出现在了最后一分钟,图三的导演向申请者坦白为了帮助他顺利进行,提前向他透露了当晚智力抢答题目的答案。
本来如释重负且欣喜不已的申请者,因为非常在意这个抢答游戏,当下对导演恶语相向,认为他是个可耻的骗子,毁掉了完美的一切。
他所担心的朋友对于欺骗的反应,他自己做了。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呈现,那么我想说,一个人对于他人的恐惧,其实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认知的投射。
首先,看到了创作自由的条件下题材的选择可以充分到什么样的地步。
这部剧集像是《楚门的世界之无限宇宙》开始的几集只能算是好看,但从未婚女性体验养育过程开始,剧情渐渐的把我从第三视角代入了某种可延展的深度思考,由一部纪录片带来的精彩感受也就全面展开了。
在第五集关于信仰的讨论,让我开始思考,在“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到底是不是存在信仰自由。
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某个信仰的家庭,不需要等到成年,他的观念就被书写成为了一种标准格式,从而成为了某种信徒,很难说这是自由意志的选择。
其次,当一个人成年了,有了自己独立价值观和世界观,是不是就可以完全充分的行使自由意志而不需要承担“推翻与生俱来的价值观”的代价。
那么究竟自由的边界是什么。
如果我是一个有信仰的家长,是不是真的能做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完全尊重他未来的自由意志而克制自己的价值观输出呢?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一直觉得假如我要很为一个孩子的母亲,那我希望能成为一个无条件关爱对方,给予充分的爱与自由的母亲,不以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引导孩子,让他客观公正的用自己的视角树立自己的人生观。
但是类似节目里展示出来的关于信仰、教育方式的细节,理性来看要实现起来几乎是只能二选一。
要么做一个在孩子没有独立思考判断的年龄就潜移默化的剥夺他的自由意志的家长;要么就是做一个放弃跟孩子的三观共鸣只坚信“施比受有福”的家长。
那样的话,做母亲的乐趣何在呢?
就像一个逻辑闭环,要么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人,要么放弃自我预期,降低做家长的人生体验中的快乐值,实在这太难了。
虽然我是坚定的丁克,但因为这部纪录片带来的思考,有些理解那些之前并不认可的父母们的行为了。
ep1 最后那个黑人大哥一句awful直接给我干蒙了,摄制组忙前忙后差点因为他的一念之差全部泡汤,成功之后就因为一个鸡毛蒜皮的点又要指责nathan,我简直大开眼界。
ep2很难评,这个女基督教徒从声音动作就能感受到她是个超级大事b,感觉她就是在薅摄制组羊毛来完成自己的心愿,一边是导演在照顾孩子忙前忙后,一边是她在date大谈爱与理想,都给我看笑了。
ep3排练要有和现实同等条件的前提,被试者才能真情流露,第一集的决策图只是感觉导演有点理工思维,这集感觉导演是个完全理工男,排练搞得像实验还玩控制变量,不过看得出效果确实显著。
ep4两部分都不错,随着演技课程深入和学生互换人生,体验派演技,不过后面完全入侵学生生活给我感觉有点恐怖。
后半段感觉在折磨女基督徒,狂戳童年创伤但是最后从15回到6岁的镜头很惊艳。
ep5对宗教没有感觉,不过请来扮演女基督徒的那个女孩子和导演那段冲突戏让我看进去了,最后那个奶奶逼着导演为犹太人发声我感觉有意思。
ep6小孩子都好可怜,一个又要学犹太教又要忘记犹太的东西,那个单亲小孩也好惨😭为什么要告诉他是假的,给小孩造个梦也不犯罪啊😭最后那个个小孩面对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男的,真的不会精神分裂吗。
真的是童年阴影了。
导演最后还把自己演进去了!
真的很shock
观剧第一集时觉得很有趣,在看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彩排,一群人为一个场景彩排,预设各种不同的结果,减少失误和悲剧的发生。
看着有点纪录片的味道。
随着叙事的继续,内森从导演进入到了演员,一切的观感就变化了,观众视角,导演视角,群演视角,从排演内看,抽出自我从排演外看,我们的人生究竟能不能排演?
从那小孩的一声,爸爸 我爱你。
是不是就发生了排演的意外?
看简介内森是喜剧演员,可是在这部剧中我根本看不到这一点,无论从哪个角度这都是一个剖析人生的严肃的剧,在剧中导演也残酷地剖析了自己,他在自己的认知里进进出出,思前想后,对于不对,像是徒劳无功,却努力地寻找着答案。
答案很远,过程在这。
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吧。
对于这样一出不像剧的剧,新奇有趣发人深省,另辟蹊径耳目一新。
整个都有一种很拙劣追赶真实的感觉,但能拍出来还挺有意思的。
喜欢第6集去Remi家的那段内心独白“It‘s strange to be in a real child's home after been in a fake one for so long. I wasn't used to this level of details. Every object is perfectly placed but nothing was by design. It was a work of art” 即便真实永远无法企及,每个人的情感、即刻反应和他携带的整个个体生命史玄妙到无法把握,但是把rehearsal当作切换视角的机会也蛮好的,就像第一集彩排说了但实际没说的话。
归根结底,rehearsal是另一重时间的真实,永远可以不断剥离出新的体验和感受,在原本的人生线上拉出一条平行时间线。
最开始的感受是一个拙劣的人工智能在利用真实的人类演员模拟人类情感和情景,不知疲倦地尝试用各种荒谬的情景进行社会实验。
控制定量和变量,一比一还原场景,甚至在第一个项目里引导实验对象的记忆,在对方无意识的情况下预埋谜底,提高坦白的成功率。
最开始觉得真是毫无意义的项目,可到结尾却觉得每一个彩排项目都让我印象深刻。
始终忘不了坦白项目里男人的眼神,遗产项目哭泣的男人,养育项目中入戏的孩子和父亲。
变量那么多,连演员的年纪、样貌,甚至演员的愤怒程度都能控制,却仍不能达到最终想要的结局。
因为实验对象是真实的人类,有独立思想和情感的人类,当人类演员也无法剥离这两点时,实验便失去控制,我们无法推导出最终的结果。
就像我根本预料不到最后的感动与释怀之后出现的会是奈森的屁股缝。
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即使我扮演他扮得再像,也仍是捉摸不他的想法。
这便是人类吧,可怕又有趣。
《万神殿》里克隆的孩子,那些被控制的变量,真的是处于控制之中的吗?
说真的,很久没有一部剧或者电影,游戏,让我有一种现实生活割裂的错觉了,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通关《极乐迪斯科》的时候。
这部剧我已经无法形容了,它把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想做到但是没有做到的事给做到了。
我每次遇到比较重要的时刻,我都会自言自语的排练一下,但是真正遇到的时候,基本上和我彩排的不同,我只能用突发事件无法预料来解释。
但是这部剧用真枪实弹的彩排,去排练生活中的重要时刻,看上去有点小题大做,但是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一种和解方式,比如你暗恋一个女生很久,幻想过无数次告白的情况,但是真到那一刻你肯定会手足无措,如果你在同一场合循序渐进的彩排过,往往会有一个不同的结果。
说多了也不能解释,我只能说这部剧不能用牛逼形容,因为他就是牛逼本身,内森真是一个天才
天呐 一开始不明白这个show的意思 “彩排” 原来是通过各种模拟在真实人生里模拟人生 看第一集的主角在Nathan的帮助下各种假设senario 为坦白心扉做彩排 曾几何时我也为各种“difficult conversation”腹稿 在前夕前夜反复想象 最后实际发生的时候或许说了前夜想的剧本或许没有 those chances 哈哈 Nathan你真的特别有才和有vision 那里把他带到摄影棚展示那个小酒馆的时候 好amazing 仿佛有了个au 以及Nathan说这里是唯一一个地方可以一次次重来 最后主角说Nathan是个特别糟糕的人 毁了一切 poor thing 最后他在那个假酒馆里和酒保聊天 放的还是主角说他就像wanka 里的pure imagination😭好伤感的内核 Nathan那几个苍老的镜头真的像个老父亲 但是别被他玩弄了 一定要记得片尾的directed by Nathan Nathan去ramie家里 那一段 他说他一下子不太适应去一个家里真正有小孩的房子 不习惯such level of detail every object is perfectly placed but nothing was by design it was work of art and it was just real life. 天呐他真的好细腻 一直在模拟 虽然以各种细节各种布景尽最可能还原 但是真实生活虽然so trivil but so randanmly real这就是找小宝贝演戏的后果吗😭he made it so really play with fire 现在可怜的宝贝出不了戏了 因为他本来就想要一个dad😭最后一段感觉Nathan好像在动真感情演了 好像“不是演的” 可是你又怎么确定呢?
最后他特意漏出来那个不合适的女码牛仔裤 你又觉得他在演了 可是又很像那种穿着戏服知道自己在演 结果演到最后当真的疯子。。
那会他对单亲妈妈说你这个衣服挺好看的时候 就该想到了 镜头从他们家一转结果模拟出来一个棚里的版本 然后Nathan涂着指甲油出来了 我真是 how far can you go?
他貌似在寻找方法治愈自己
神剧。
比起 Nathan for You 格局同时小了又大了。说实话 Nathan 利用美国 parody 律法的空子操纵别人也不是一回两回了,但至少以前的对象都是成年人(而且往往都是虚荣心很强的那些)所以拿他们消费一下也不觉得太过火。这次牵扯到未成年就真的很难笑。
看完第一集的感受:太能共情了,我也是那种做事情之前需要无限脑内彩排的人;看完第四集的感受:???;看完第六集的感受:???????
Nathan从替人彩排,到最后替自己彩排,脱下喜剧糖衣,终究还是探索内心的一场行为艺术。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这想法很有趣。通过竭尽全力减少不确定性的方式,来还原人的自信。然而,真实的世界就是到处都不能确定,于是人的真相其实是永恒不得自信的。自信本身似乎就违抗世界的本质。看着他们费尽力气做生活的彩排,越看越是唏嘘。
爱死内森菲尔德这张面无表情的脸//我无法言喻我的震撼,我无法言喻第六集从头到尾把我的心捏起来又捶又亲的感觉,我无法表达他涂着红色指甲对扮演小演员的小演员说,no I'm your dad,最最最最无法言喻的是当这一集这一季的最后一个镜头,在如此剧烈心碎的一个场面之后,是小码女式牛仔裤卡在他的腿上,露出他的屁股的场面,这只是让我感觉,更加,更加,更加的心碎了。我好久没看过这么不真诚告诉你这世界上有很多叙述游戏,但它们只想骗人,这个游戏说的是,我想如何骗过自己。我写了一大堆一大堆的笔记到最后就是坐在图书馆大哭
奇奇怪怪的
你去别人家做客你说你应该带个管道疏通,正常人会觉得好笑?
排排排,人生是排出来的吗?醒醒吧!好梦一日游
纪录与伪纪录的混合体,彩排与编演的反应皿,真实与虚幻的缝合怪。你说,人生的重要时刻,真有那么多改变结果的分叉树吗?
not feeling it
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
第一集是被创意吸引,一次次认真彩排背后是不忍破坏的友谊。第二集开始进入内森·菲尔德的内心世界,滑梯可以将长大的孩子带回童年,演练可以回溯而现实不行,那句“有些人只需彩排就够了”刺中了我。越投入越会产生问题:夫妻争吵、小演员模糊了边界,他的实验最终还是“失败”了,对视后说出口的“我是爸爸”,究竟含有几分真心。注定会失败的彩排,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
这究竟是电视剧还是真人秀节目还是纪录片?一部颠覆性的作品。第1集时惊叹于剧组的有钱和龟毛,第2-4集多次颠覆对“排练人生”的理解,一切都发生得太快了,第5集已经分不出监视与被监视者,第6集是如此令人心碎,以至于Nathan终于舍弃了“我”的存在。保罗奥斯特的“观察与被观察”概念,完美体现于本剧之中。你排练自己的人生,或者别人的人生,都会发生入侵,而所有想要拒绝入侵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全片的主线都是在为未来的可能性而排练,但正因为真实的人生无法排练,这个上帝视角就显得愈加悲伤。Nathan在最后和Louis C.K.遥远共鸣了,每个人从生到死注定都是孤独一人,没人在乎你的未来,也没有人真正会为你排练——所有的预演都是为了自己,孤独才是爱的唯一答案。
看了一集,创意很好,但是怎么说呢,看得着急……
HBO经费给得很足啊/ 模拟带娃老套了一些,最喜欢的是再也没有出现的Patric
观剧过程中数次按下暂停键然后陷入长久的思考当中....
看完我整个人都confused掉了。。。就,拿导弹打蚊子呗?中间Nathan一些选择真的让我来火,如果我的partner干出这种事我的反应可不如Angela那么平静。不尊重人,condescending,控制欲强的freak。idea很新奇很好,但情节有点ummm,没有有意思到追第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