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格莉之夏》有种北欧天气一般凛冽而清澈的气息,虽然内在逻辑非常强悍,但表现出来的镜头语言却是散淡而随意的,与青春的慵懒和沉迷气质配合得恰到好处。
观影的快感就像片头和片尾出现的花式飞行表演,令人心跳的自由落体,在即将触底时绝地反弹。
除了奥斯特人物塑造相对扁平,记忆度欠缺,以及自虐的梗有点熟烂,其余都精妙无比。
《桑格莉之夏》因为它并不是按照一个概念性的逻辑编纂的,而是按照某种只能开在银幕上玩笑或游戏的方式处理,然后故事就是在玩笑中渐行渐远。
” 这样的剧情处理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奔放的气息,而这正是导演Alanté Kavaïté在2006年的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聆听时间》中所缺失的。
《聆听时间》太过于局限和封闭,而与之相反,桑格莉的路途是开放的,它超过了夏天这一时间范畴,甚至溢出了电影这个载体,正如影片结尾处的零星信息所暗示的,它正准备重新起航。
飞行的愿望掌控着影片的节奏、片中人物和观众,就好像是桑格莉的这个被曝光的秘密控制了整个叙事,只为了立即将她送上云霄。
而此刻,奥丝特目送着飞机毫无眷恋地离她远去,但高兴却掩过了悲伤:桑格莉找到了从今以后最适合她的游戏。
此时回想电影开篇,一个远景镜头,主人公还没出现,在这个镜头里摄像机跟随着一个特技飞行的表演。
说起我的17岁,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天天在走廊外等着心上人路过去上厕所的时候,为此每次下课都第一个冲出来,好像背后有人追杀一样,还被同桌吐槽过。
但是那份心情,我相信有类似经验的会懂。
看这部电影我的第一观感是怎么会有这么美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清澈的湖水,珊葛莉这个女主角的家我真的爱了。
一座好几层的木屋,简单的木制装修,坐落在一片森林处,前有庭院和草坪,周围有清澈至极的小湖。
法国立陶宛地区的美,已经被导演阿兰特·卡瓦伊特从特写和俯瞰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针叶阔叶林和湖以及阴天的美,都在影片中层层叠叠展开。
正所谓好山好水好故事,这部片很明显地反应法国人浪漫的天性。
才会让这部影片即使节奏慢都不会让人感到拖沓。
因为如果有注意细节就可以发现很多自然美,而不是过于雕琢的美。
17岁的少女珊葛莉是一位略带忧郁的少女,有股坚韧执着的劲。
清瘦倔强的特质也只有奥斯特能发现。
从一开始的出场就已经不同了,大概是一见钟情的吧。
从那个17号就开始了,不然世上哪有这么多巧合。
奥斯特这个角色真的很讨喜,讨喜到让我甚至忘了这部电影大部分是以珊葛莉的心理变化成长的过程。
你的生命里有没有出现这么一个人?当你处于低谷的时候,她就会带着柔软的光环而来,这个人是你的彩虹,欣赏喜欢你,不管你当时的状态是多么不好,这个人都觉得你在她心里很棒的存在。
而奥斯特这个人,她对于珊葛莉来讲就是那样特别的人。
这里有珊葛莉的情欲纠缠戏就能对比出来。
从一开始奥斯特对珊葛莉的热情邀约开始,前方开车的男生在车里对珊葛莉的观察与试探,性的暗示表达,从古至今都没变过,观察的,互相回望的,互相试探的,赤裸的欲望眼神,接收到了,也只是一夜共枕而已,即使在进行成年人的游戏,珊葛莉也还是望着那座百米高塔。
这时的珊葛莉内心并没有任何人进入过。
另外一个是与奥斯特的情欲纠缠,女性之间情欲往往来得更加细腻。
先是邀约到奥斯特家,展示她被充满各种东西的房间,满房间都是明朗色调,也向我们暗示奥斯特的性格,是温暖明亮的人。
再是奥斯特帮珊葛莉量身时,望着珊葛莉裸背渴望又克制的眼神。
同样地,奥斯特换衣服时珊葛莉偷偷探寻的小眼神,再到对珊葛莉洗澡的特写,17岁的身体仿佛犹如蛋糕那样可口,日光照在珊葛莉脸上,阳光像黄油般明亮。
是的,珊葛莉的心已乱了。
再到后面一系列的做衣服拍照,一起做高兴的事情。
感情日益积累,直到后面一起等太阳落下,裙子开始闪起了亮光,正如奥斯特作为亮光突然闯进珊葛莉的生命中一样,一切都水到渠成。
朦胧唯美的巫山云雨,此时珊葛莉专注于欢愉,她的内心是有奥斯特的。
这里奥斯特这样深情的眼神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来,在这场感情里,奥斯特是深爱的那个。
也是付出的那个。
奥斯特让珊葛莉承诺手臂自残的刀伤止于17道。
自残就至于17岁吧。
而奥斯特愿意在肚子上划伤3刀表示她的深爱。
这一场是爱欲,奥斯特完全走进了女孩内心。
到后面发现珊葛莉的渴望与恐惧,鼓励着珊葛莉,珊葛莉最后真的克服种种困难,她终于可以实现开飞机的梦想。
只是有些人注定只是陪你走一段路程。
当奥斯特看到自信肯定的珊葛莉时,她明白了,这时的珊葛莉已经走出阴霾,大胆踏入属于她自己想要的人生了。
反而不需要她了。
就像是被小王子驯服的狐狸一样,狐狸只要看到金黄色的麦田就能想到小王子。
这场驯服来得诚挚热烈。
看到最后的,还是很希望每个人会遇到自己的奥斯特,即使最后要离开,这一次的旅途不负陪伴。
《桑格莉之夏》并不是一般意义的女同电影,它更像是一篇少女的成长日记。
电影的开篇是一架特技飞机在表演,这一段很长,是纪录片的方式。
似乎表达了飞翔的青春,又似乎隐隐表现了桑格莉对飞行的渴望。
桑格莉束起头发的场景落在了奥丝特的眼中,她向桑格莉走去,她有意把得奖的号码说成了桑格莉抽到的17号,但恐高的桑格莉并不领情。
好在热情的奥丝特给桑格莉说了自己工作的咖啡馆。
两个少女相识了。
桑格莉是个闷骚的姑娘。
一面高冷自虐,一面羞涩里带着交流的渴望。
奥丝特开朗热烈的性格使她主导着这段朦胧的感情,她是那个让桑格莉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当片尾,已是设计师的奥斯特与已是飞行员的桑格莉相见,桑格莉在奥丝特的注视下飞上天空。
她们的人生注定渐行渐远,她们的爱情似乎到此为止,年少时的感情更像夏天的冲动,并不具备长久的基础。
但是爱情不论长短,只要它让两个人变得更好,这本身不就是爱情带给双方的礼物吗?
画面配乐很出色。
天空、树林、草地、湖泊、微风,这些自然的元素频频出现,它们不仅代表了夏天的葱茏,更让人感觉到少女朦胧迷茫又青涩的感情。
描写少年情欲的电影《春的森林》就把三个少年的情感纠结放置在森林中,迷茫又赤裸,很好的表现了少年的情欲和嫉妒。
一直喜欢夏天里发生的故事,它们有着强烈的自然特征。
《菊次郎的夏天》里,天空、大海、小路、荷叶、田野,夏天的风景和久石让的配乐衬托着这个温暖的寻母故事。
《梦旅人》同样发生在夏天,当可可他们三人走在墙上,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植物,他们三人的黑衣和白衣显得如此突兀。
《青木瓜之味》里,平淡琐事里的夏天掩藏着秘密的爱情。
《步履不停》里,孩子伸手够紫薇花与父子面朝大海的情景,每每想起都让人感怀。
《诗》里,夏天写的诗与现实的苦痛相对照。
宫崎骏的故事似乎都发生在夏天,大片的树林与海洋,清新又美好。
简单说来,《桑格莉的夏天》是迷茫的少女在女伴的牵引下放开自己实现梦想的故事,并无特别之处。
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是电影的气质,它像桑格莉一样,克制又敏感,青涩又迷茫;又像夏天一样,热烈易感又躁动不安,带着短暂夏天里对自身的探索与戛然而止的欲说还休。
先不说影片如何,仅仅是看这两张青春美好的脸,也是一件再惬意不过的事。
Sangaile在飞行表演活动中遇到兼职做礼仪小姐的Auste,进而成为朋友。
Auste像夏天盛开的花一样美丽而绚烂,她对设计的热情也深深感染了Sangaile。
这是Sangaile去Auste家里吃果冻的时候。
看到Auste的房间我被惊艳到了。
门上那幅皮草啊!
感觉像进了一个美丽女巫的房间。
屋顶上倒挂着洋伞和椅子。
用纱和串起来的玻璃镜片装饰的顶灯。
她给每一个甜品起名字,让Sangaile当她的模特,为她和自己做各种各样的衣服,两人一起出游,摆pose,拍照。
如果说Sangaile之前在车上跟那个男生发生了点什么是出于对自我的迷茫的话,当她跟Auste在一起,她逐渐感受到力量,从Auste的身上,她看到了自己。
有两个细节:1. Sangaile第一次去发电厂咖啡厅找Auste是坐的公交车,透过玻璃窗是一张茫然无所谓的脸。
而以后Sangaile都是骑车,影片中多次出现她飞速蹬着车的镜头,满脸都是抑制不住的激情;2. 一个男生从鱼肚里找到一条长长的虫子,Auste去拍照让男生摸它,男生拒绝了。
Sangaile说,我来。
后来聊天中Sangaile提起她妈妈说过她不配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力量”,她认为自己是软弱的,从此开始割自己的手臂。
而Auste让她一次把最后三条割满,不能再多了。
一直跟她说:你可以。
要自信一点。
再试一次吧。
两只手臂的伤口凑够十七条之后(17,是Sangaile在飞行活动遇见Auste那天抽到的数字),Sangaile的内心活了过来,在Auste的鼓励下,她从自己的壁垒里走出来,去勇敢尝试,去体验失败,去痛苦失望,再经历与自己、与对方,以及与这个世界的和解。
在Sangaile为了梦想与自我抗争的时候,软弱的时候,Auste给了她所有的陪伴、鼓励、安慰和拥抱。
影片里最后一次Auste和Sangaile外出拍照,是在Sangaile顺利完成了第二次试飞之后。
在黄昏的天空下,Sangaile主动把手臂伸出来,在镜头前完整地暴露过去的伤口。
这个时候,她已经真正认识并接受了自己,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蜕变。
两年以后,Sangaile经过刻苦的训练,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而Auste也顺利通过设计学院考试。
然而此时她们之间相隔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相见时Auste压抑着激动想亲吻Sangaile时却被Sangaile亲吻在脸颊上的距离。
离别时Sangaile发动飞机,Auste两眼含泪。
爱的温暖让人成长,爱的痛苦也让人成长。
只是这一次,该轮到Auste来经历了。
眼中有泪的Auste。
我原本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平淡无奇地过下去,直到那天我遇见你。
从你眼中,我发现了真正的自己。
是你的陪伴,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
因为你,如今我更加爱自己。
电影情节和这个年纪一样单薄简单,A与S的互相吸引和夏天一样短暂,A的温暖外放自由给S带来的治愈是永恒。
又转头看了很多影评,大家说得都对,但是我还是觉得那不是爱,就是一粒幼小的种子,在没有生长以前,阳光已经照到了其他地方。
从电影的角度感觉只剩暗面的浪漫,从艺术的角度依然很美。
电影一直没有看电影的人重要,看什么其实都很美好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不会研究”年纪”这种让人悲伤的玩意,我们被世界胁迫,被莫名其妙的周遭环境胁迫,着急忙慌地往前跑,以为自己还是个年轻人,以为“十几岁”不过是昨日,以为“青春”还是一个被自己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东西,以为“十年前”指的还是九几年。
可是啊,总有那么一些瞬间,生活会给你迎头一击,让你惊醒。
上次看《月升王国》时,电影里的少年少女美好到一塌糊涂,看着他们听着音乐在沙滩上起舞、接吻,我只想嚎啕大哭一场,那种猛然发现我已苍老的感觉真难受,就像是打破了所有苦心编织的幻想,穿过现实的荒漠,你看到已渐渐老去的皮囊,和愈发麻木疲惫的心。
那种怅然若失,就如同看《桑格塔之夏》时的心情,看着少女们充满胶原蛋白的面容,就能感受到那如金子般闪烁的青春光芒,她们太美了,风景太美了,丛林太美了,逆光太美了,连忧愁哀伤都美到让人心碎。
17岁女孩桑格莉生在一个有些刻板严肃的中产阶级家庭中,她寡言抑郁,沉溺在对未来的迷茫中,带着一身的灰败气息,她心中暗藏着一个成为飞行员的梦想,却踟蹰不前,直到她遇到了明媚少女奥斯特。
奥斯特对桑格莉一见钟情,与桑格莉的冷漠苍白不同,奥斯特简直是天使一样的存在,热情开朗,充满了奇思妙想。
片中用一个强烈的环境对比直观地表现出两人性格的极大反差,桑格莉的房间简洁而空档,只有一张床,了无生趣,而奥斯特的房间却像一个神奇宝盒,摆放着五彩缤纷的手工制品。
少年时代遇到一个人,你是否愿意与他亲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趣,那个时候,我们选择朋友与金钱无关,与家境无关,与世俗所衡量的一切都无关。
而奥斯特绝对是那种最珍贵的人,古灵精怪,充满了奇思妙想,与她在一起,不会无聊,不会尴尬,她给桑格莉设计各种奇特的衣服,带她摆造型拍照,她们去郊外,去草原,在魔幻时刻里点亮裙子里的灯,去体验一切的不可思议。
我非常容易被青春片里的少男少女打动,比如《我和厄尔及将死的女孩》,比如《怦然心动》,那些男孩女孩有着真挚的个性,天马行空,如宝石一般珍贵,每个人都是别人记忆里最独一无二的纪念版。
长大之后很久,我才意识到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各自的奇妙之处,在这么多年的学生生涯中,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同学,却让他们成为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或许那些在课堂上沉默着,那些掩藏在肥大校服背后的人们,都曾默默发射着属于自己的光束,而我,却错过了他们的闪耀,甚至都未曾想过要去了解他们庸常表面背后的斑斓,如此想来,真是一种遗憾。
在影片中,还有一组特别鲜明的对比意象,水与天空。
每当沮丧或者困倦时,桑格莉总是沉到水中,被黑暗吞噬。
虽然桑格莉恐惧高空,但她内心最向往的却是蓝天,这个17岁女孩将要冲破恐惧去试试飞翔的滋味,还是,长久地沉溺在幽暗的深海中,像她妈妈一样忘记梦想,徒留伤悲?
桑格莉的内心在经历着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自我博弈,在挣扎中,她愈发孤僻阴冷。
直到,桑格莉遇见奥斯特,她遇到了一场救赎,一个溺水少女被另一种温暖拯救。
我们的青春期总会遇到这样的救赎者,带你走过悠长暗道,走入一片豁然开朗的空旷天地,那种温暖能让人走出偏执与狭隘,见到更广阔斑斓的世界。
随着和奥斯特的关系一步步亲密,她也有了更多的勇气去触碰那个飞行员的梦想。
她终于能去摸那架飞机,终于敢爬上高耸入云的建筑物,俯瞰风景,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飞行者。
立陶宛的风景美如画,17岁的女孩们却比风景更绚烂,前几天,去法国游玩,走在巴黎的街道上,恰逢放学时间,一群女高中生突然出现在街道上,她们笑着,闹着,彼此交谈,刹那间,我如同进入了一个奇异世界,看着那些年轻的,美丽的,充满着朝气与自信的面庞,感慨万千。
现实中,00后的孩子都已是万人偶像,97年的少年都已经在谈着轰轰烈烈的姐弟恋,96年的女孩也到了法定结婚年纪。
而我,已经和17岁渐行渐远,再也无法触碰那个时代的美好,只是平庸忙碌地变成一个无趣的中年人。
文 | 徐佳含 (Heidyroyal Tea)这部电影的英文名“Summer”似乎并不足以表达它的美好。
在立陶宛,也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地方,这部电影就叫做“桑格莉”(Sangaile),也就是片中女主人公的名字。
电影的结尾令人回味无穷,《电影手册》将它比作英格玛·博格曼的《不了少女莫妮卡》,“令我们在观影后许久仍为之惊喜、震撼。
”《桑格莉之夏》讲述了17岁的桑格莉与一位同她年龄相仿的少女相爱的故事。
随着爱情的萌芽,一个桑格莉隐藏依旧的秘密被曝光:桑格莉梦想成为一名女飞行员。
这样的手法我们似乎已经屡见不鲜——之前已经有不少关于青少年的电影都是通过这种有形的活动来隐喻一个肉体上的发现。
然而,在这部影片中,飞行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细枝末节,而是影片重要的驱动力所在。
在影片后三分之一的部分,桑格莉不断训练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学习了驾驶技术,最终在那个深爱着她的女孩的目光中起飞。
这样的转折背后隐藏了太多的含义:这是一种对于独自在空中翱翔的欲望的肯定,这注定与两个人永远“捆绑”在一起的愿望相违背;这是一个勇敢的、冒险的结尾,像是在影片主人公和观众之间展开了一场拉锯战,明明还有那么多要讲的故事,却不得不在此戛然而止;这也同样是导演质问、抨击世界的方式。
桑格莉毕竟不是莫妮卡,她没有那么好斗,因此这部电影久久停留在私人的、隐秘的范畴;然而,这个结尾却赋予了全片更为旷远的意义——桑格莉最终成为了飞行员这一转变带来的是放逐、是解脱,带她逃出了那封闭、压抑的卧室,更逾越了她生活的小村庄。
《电影手册》是这样称赞这个结尾的:“这时,我们想到的不再只是博格曼,而是让·格莱米永:天空属于她。
”<图片1>在飞机驾驶仓内,Julija Steponaityte所饰演的桑格莉的面孔和身体实际上都是被遮挡住的。
她的年龄、性别都十分模糊,这赋予了她一种躁动不安的美丽,一种不那么恰当但又如此令人着迷的力量,她即有镇定、疏远又怀有激情与冲动,这两种特质总是交替出现:当她在家里割伤自己时,她冰冷、抑郁,当她的感情遇到一点点小挫折时,她疯狂、挣扎。
而银幕上的另一个姑娘奥丝特则像一个中转站一样,无条件地接收着这份迷人的魅力。
从两个女孩第一次相遇起,她们之前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奇妙系统。
奥丝特付出了她的全部:她无法移开的目光,她作为一个服装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她不动摇的爱。
她的活力与桑格莉的压抑和懦弱截然不同,因此影片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女孩间能量的传递而展开的。
她们之间的故事正式开始于桑格莉同意和奥丝特玩儿一个游戏,而最美妙的场景莫过于每次奥斯特注视着桑格莉那脆弱身躯的眼神,足以令时间凝固——在河岸边,桑格莉捉弄一条虫子来挑逗奥丝特的眼神;在房间里,桑格莉赤裸全身好让奥丝特为她测量尺寸……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配乐。
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音乐中常常出现颤动这一主题,每当桑格莉的脆弱一面得到考验,这一主题都会出现,紧紧控制住影片。
《桑格莉之夏》中的情色部分正是对桑格莉的脆弱的一种反抗,这些事情都是桑格莉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处理过的,它们更像是一场游戏。
<图片2>《桑格莉之夏》的剧情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用《电影手册》话说,“是因为它并不是按照一个概念性的逻辑编纂的,而是按照某种只能开在银幕上玩笑或游戏的方式处理,然后故事就是在玩笑中渐行渐远。
” 这样的剧情处理散发着一种特殊的奔放的气息,而这正是导演Alanté Kavaïté在2006年的执导的第一部电影《聆听时间》中所缺失的。
《聆听时间》太过于局限和封闭,而与之相反,桑格莉的路途是开放的,它超过了夏天这一时间范畴,甚至溢出了电影这个载体,正如影片结尾处的零星信息所暗示的,它正准备重新起航。
飞行的愿望掌控着影片的节奏、片中人物和观众,就好像是桑格莉的这个被曝光的秘密控制了整个叙事,只为了立即将她送上云霄。
而此刻,奥丝特目送着飞机毫无眷恋地离她远去,但高兴却掩过了悲伤:桑格莉找到了从今以后最适合她的游戏。
此时回想电影开篇,一个远景镜头,主人公还没出现,在这个镜头里摄像机跟随着一个特技飞行的表演。
导演在此使用了一种纪录片式的手法,并没有急着将任何叙事与之相连,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注视,仅仅是为了给观众一个关于飞翔的强烈的感官体验,直到一个半小时后,这段影像才产生了回响——两种无拘无束的感觉相互回应。
很少有电影能够像《桑格莉之夏》一样完美契合于两条称之为自由的切线之间,像是为了更好的抓住那个爱的夏天的颤动,和分离的美好。
本文首发「深焦」(Deep Focus)公众号,欢迎转发,请勿转载。
<图片3>「深焦」(Deep Focus)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
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微信号:deep_focus新浪微博:@深焦DeepFocus
虽然说的不好听是个模糊的文艺片,但是这部电影真的很美。
很多很有意境的镜头,因为故事的背景,电影中的浪漫很偏生活化很年轻,会让我期待我自己也能经历那样的美好。
女主桑格莉的性格也很真实,懵懂又敏感,她透过骨子是很冷淡的人,限定的感情、限定的温暖。
可是我知道她比谁都明白那段时间的快乐,她会珍藏一辈子的。
安静的病态的苍白的忧郁的女主和她多彩的充满活力的女友,又是关于成长,又是关于拯救,正能量的结尾。
我希望我也能救自己,可惜青春已逝,我知道我不会永远活在低谷,但不会像女主们那样借着青春的翅膀简单的起飞。
我的爱情,如果不能给我力量,至少也不要给我带来绝望。
今天是带着拧巴的情绪看的电影,带着跟自己和跟世界作对的心态看的电影。
瘫在床上,出着虚汗,活得艰难……
她一个人时,像花容月貌,她们一起时,像阿黛尔的生活,眼看着要发展成卡罗尔,又一打滑偏向了励志成长。电影手册认为结尾大胆冒险,个人感觉过度解读了,玩那么多花哨的MV,整体更像一个拼贴画。
可怕。看不懂欧洲文艺片了……
整部电影就只剩下了颜值高和风光美
我不喜欢这片。两个女主的爱是没必要且无厘头的难以理解的,跟友谊没什么两样,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她俩谈恋爱。并且十分不理解各种自残行为,已经在一起之后的互残行为,很反感两个人在一起互相划小刀。也很讨厌玩虫子那一段。而且我总感觉导演在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的时候忽视了一些内核的东西,让它看起来很空。
感觉转场转的很突兀,导致剧情进展有些迷惑,另外不知道是不是我资源的问题,人物对话的声音相比于其他环境的声音、配乐等等都要小的多,不过拍的还是很美
很美但很无聊,结尾的音乐Loveless(Sangaile)爱死了。
桑格莉有些角度好美有些不,感觉这个片子没有打动到我。
安静的镜头语言,每个画面都很饱满,美得像不真实的泡泡。两个妹子各种粉红,不经意就夏了夏天。这辈子估计是没机会了,下辈子一定要做拉拉~!
没啥感觉。
看了之后觉得 字真是个矛盾的纠结体 不喜欢女同觉得难以理解不正常 但有时候又好喜欢女生 真是。。。抽死我吧
自残,恐高,飞行,梦想,百合。梦想成为飞行员的女主恐高,在女二的鼓励下直面自己的缺陷,最终实现自己的飞行梦。人的生命中需要有这么一个人的出现,陪同你走一段路,彼此促进,而后平行不交叉。
剧情略老套,Aiste Dirziute的颜和摄影撑起了一片天
大概是给VOGUE 拍的PPT电影
一边成长一边回望治愈伤痛一边增加新的伤痕,爱情是否可以弥补亲情缺失作为突破自我的内推力?美得如同我青春期所做过的梦一样,散文诗一般的电影语言,去理解爱去感受大自然去体会自身感受与痛楚。3.5.
把空壳拍的淋漓精致,不能理解女主,几乎不说话,又是自残的。画面倒是挺好的,构图和拍摄角度,音乐也可以,但是剧情和主角人设实在是没法欣赏。她们之间的感情有点像精神层面的共鸣,但也没把感情拍出来,反而是一些做作奇怪的‘艺术’行为
少女成長。
对女主的fucking别扭表示迷之理解 我特么也是有病 |风景美得台词少得不忍心快进|被某种特质或经历阻挡达成梦想的道路 真的不是一件愿意提起和面对的事情|草丛里的第一发太美了|奥斯特喜欢敏感别扭稍有自卑的桑格利 那时的S空虚无望 而后S被梦想填满 心中也就没有A的位置了|为彼此自残真性感
没有结局就什么都不作数,你知道吧。
故事极单薄,但它拥有女同电影里极缺少的元素——浪漫。(亲吻腹部伤口那段真的不是在致敬《绝爱》吗?(以及总想叫这片《桑塔纳之夏》怎么办
A meaningless bitch with a pretty 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