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之前,我在心里是打出四星的估分的。
看完之后有那么一点落差,只舍得给3.5星。
但豆瓣不带这么玩的,再考虑到给赵薇的友情分,所以最终还是给出四星。
而看了这两天各个网络平台(包括豆瓣、天涯)上对于这部片子的评论,实在是存在诸多脑残或偏见,偶尔竟让如此nice的我都会愤怒或鄙视,那这一篇不再玩文艺,好吧,游戏开始。
这是我的傲慢。
一。
观影手记。
若讲实话,马楚成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好匠师。
他从未曾在我最爱的华语导演排行榜单上挤进过前十,所以也并未过多期待或厚爱。
少年扮幼齿时粉嫩可爱,倒是被他那部《星愿》感动得梨花带雨,1999年我才念初一,还记得小护士制服装的张柏芝与苦情戏的哑男任贤齐,后来在跟班上小女生学唱《星语心愿》,竟也相信过生命终会化作天边或掌心的一颗流星。
查看马导的百科,原来早期是《甜蜜蜜》和《玻璃之城》等爱情文艺片的当家摄影。
后来,一不小心看过马楚成的《剑蝶》与《花花型警》,完了深深自责自己一向追求的装逼模样文艺品味怎么可以如此被指染。
或许该排除《生日快乐》。
我是爱过的,即使也是爱了那么一下下。
并且我偏执地认为《生日快乐》的唯美更因为有刘若英的个人风格与张艾嘉的帮助。
说回《花木兰》。
就像陈坤姐姐说的,我实在想不到,还有谁比赵薇哥哥更加适合花木兰这个角色。
所以,这两个我都待见的内地男女艺人参演马楚成的电影,我认为是给导演很加分。
开篇很好,叙事流利,节奏明快,但是自打花木兰不愿意在军营脱光光而被关进地牢开始,大段大段的煽情戏就来了,好几个铺设的催泪点也的确叫我小小动容了下,但是,过了。
而我承认我笑场了。
黑暗的万达四楼四号放映厅内,我咧开嘴露出牙跟着大家伙儿一起颤抖着小身段笑场了。
是在一场莫名其妙的“毒龙”(我不知道是什么,总之是那阵昏天暗地的沙尘暴,话说那几秒我恍惚以为是切放了一会儿隔壁场次的《2012》)之后,刀疤妆的陈坤姐姐终于不再玩躲猫猫,现身沙尘掩埋的战场母性般呼唤木兰哥时,那匹抢了赵薇戏的马儿。
我想全片最大问题在剧作,本来可以更好。
但不管是编剧能力的问题,还是片方对题材认识和把握似乎有一些偏差,有一点可取,就是隐去了北朝民歌中的大姐二姐小弟大姨妈小姑子出郭相扶将的角色,独留父女情来渲染。
怎么说花木兰也算一单亲家庭子女,母子情与父女情最是难以雕刻,但是这一点,其实做到了。
并且,对于赵薇的表现,我个人持肯定的态度。
二。
关于赵薇。
我要怎么不动声色又骄傲高调地宣布,是,我爱赵薇。
我爱这个妞儿,爱了十年,我还是狠狠爱。
在中意过的内地女星中,她一直是我的NO.1。
也爱周迅爱恨恢恢的洒脱、袁泉清新干净的花朵、江一燕文艺知性的白衣。
都是些我爱的大龄文艺女青年。
但最爱,还是粗枝大叶又没遮拦的赵小薇同学。
把最绮丽的短句写给你:你从容走过蜚短与流长,然后开成一朵山茶。
赵薇从来都不是惊艳的女子,连我妈——当年一特爱看《还珠格格》里小燕子咋呼的资深中年电视女观众都说,赵薇也不是特好看。
可是,我们都爱她整个人往那儿一站的气场,那种叫做大气或淡定的暗物质。
也曾不再爱这个当年嘟嘟嘴唱爱情大魔咒的女生,因为觉得自己长大了。
直到后来有一天,突然发现她也跟那些旧时光里的少年一样,重新长出清澈的眉眼。
一直觉得品行类似的人总会相逢,或者就是叫物以类聚。
姐妹淘或闺蜜团总是最好的佐证。
比如,大家都爱的周迅跟大家都爱的刘若英,你们或许不太爱的黎姿跟你们或许不太爱的蔡少芬,我爱的王菲跟我爱的赵薇。
是,王菲与赵薇。
这不只是《色戒》里牌桌上姨太们的惺惺假意或虚情相惜。
好女人总是邀约好女人一起出来喝咖啡的。
这是我的偏见。
倔强的偏见。
咆哮女郎柏邦妮早年采访赵薇,手记里写,她就是这样一个草字头女子,并不是大智若愚,因为看似不愚,她也不是大愚若智,因为她不装智。
她已经将那些迷糊,升华成了豁达,将那些简单,变做了直率。
那些龌龊和悲惨,她选择不看。
就像一只鸵鸟,在安静下来的时候,不如换一个姿势看世界。
不伤害别人,同时也不被伤。
这是一种赵薇靠自己去积累的境界。
有热情的粉丝拆开“薇”字,释为冶艳的蔷薇。
赵薇坚持说,在古书里,“薇”,就是野豌豆苗。
花开一时,草长一世,做草有做草的好处。
记不得重新去读这个女子是在何时,大抵是从那部《情人结》。
《花木兰》终究承载不了太多景致,或许我会更爱《一个女人的史诗》。
这就是赵小薇,一名并不能总在走红地毯时穿对衣服、却始终能摆对心态、走对步子的女生。
三。
八卦一下。
有心人数出片中陈坤与赵薇一共对视12次,流泪11次半,赵薇和陈坤的大眼睛在片中发挥了催泪的特效。
客观讲,赵薇在处理忠孝节义、儿女情长与征战沙场的爆发力之间的融合与转换是处理得够自然了,只是结局换上女装时,其实我是期望妆扮能再妩媚一些,与影片前段构成反差。
此处省去赵薇在片中策马呐喊的帅气形象确实震慑到我的文字,我们来8一8陈坤。
如果黄磊还没发福,陆毅还没增肥,黄晓明也能够真实一点,严宽能再红一点,或许我最看好的内地男星就不会是陈坤。
他有演技,却很少受到肯定,一直觉得那些奖项或许都欠陈坤一个名分,但这客观上也是他还没一部真正的代表作,《理发师》不是,《花木兰》亦不是,《云水谣》《画皮》同理是绿叶,《建国大业》里的表现虽被盛赞,但那毕竟是一出群P戏。
被胡军吊在敌营贴得很近的时候,我很是YY了一下他与陈坤。
坊间流传当年《蓝宇》是要找陈坤来跟胡军XXOO的,他拒绝后才再找的刘烨。
个人对胡军其实无感,或许这是我的偏见。
倒是于荣光叔叔在这样一部不乏战争场面的戏中虽无武戏,却算亮点。
正太徐娇小朋友的戏份太少啦,马楚成说最初第一版剪辑长达3个多小时,或许都被丢在未剪版里了。
很无视于豆瓣的花木兰页面最终被描画成现在这样一副格局。
薇黑的汹涌肆虐,其他女艺人粉丝的恶搞趣味,或者,是某位豆瓣红人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两派交锋。
大多是摆出一副百般挑剔万般刁难的专业影评人嘴脸,个人偏激泄愤大过言辞中肯。
很少有一篇心平静气来真的探讨影片本身的优劣得失与可取之处。
所以,请允许我由无视上升到鄙视。
这又是我的傲慢。
最后再总结一下我为什么会打出四星。
2星给你们爱的或不爱的我始终都爱的赵小薇同学,1星给几位辛苦衬戏的陈坤姐姐、徐娇哥哥、于荣光叔叔和远道而来的无敌惊艳大花瓶维塔斯,还有1星给片尾两支女声独唱。
《花木兰2》我想我是会期待的,即使,每当我45°仰望天空,便会内牛满面地听见风中传来那些薇黑们苦口婆心地在我耳边哭诉:不要迷信哥,哥只是个传说。
人人都爱赵小薇:http://www.douban.com/review/2810629/?start=100
本来是三星的,一星给音乐,一星给海报,还有一星给幕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在黄沙大漠拍摄的不易,身为电影圈的人完全能体会,至少作为同行的支持吧,可是看了不知是粉丝或炒作人员的低劣言行后,不得不为今天的中国电影整体感到悲哀,居然用这种手段争票房,无耻至极!
段落一 描述自己买票的细节和心理活动,正面侧面全体系多角度的论证花木兰票房好。
备用语句如下“这么坏的场次居然买不到票”“好不容易抢到了票”“周围的人一直说要去看”“这已经是我第×次走入电影院看花木兰” 段落二 以赵薇为主题抒发感情,常用语句如下,“关注她十年了”“是个隐忍的女子”“我青春的纪念”“对薇自有一种情结”等等等等 段落三 对场面剧情表演进行褒扬(考虑到部分薇迷文字功底有限,这段字数可以少点),其中穿插“我哭了”“我旁边的朋友哭了”“我后面的女生哭了”“我周围的人都哭了”“剧院里哭声此起彼伏”“走出影院还有人在哭”“晚上想到这部电影又哭了”等等等等。
段落四 (此段由于需要把握一个度,只适用于文字功底尚可的人)提出一些模棱两可的缺点,但不可打击群众观影积极性,比如节奏不好,有些松散,配角戏份不够,但切记最后要加上“相信完整版DVD出来一定会让我有个全新的体验” 段落五 对赵薇的表演(当然不止表演)进行春晚式的煽情,“一个全新的花木兰”“赵薇演艺生涯的一个里程碑”“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薇一定会越来越好” 段落六 (酌情添加)对黑黑们章枪们FBB粉LBB粉周迅粉提出控诉,批判豆瓣上所有打低于等于三星的影评,备用语句如下“不要以为我们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操纵一切”“让你们主子努力去吧”“你们主子拼了命也及不上薇”火力增加版如下:突出票房好,加强描述第一段。
突出赵薇好,加强描述第二段,必要时可换成第一段。
突出电影好,第三段必不可少,为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可以结合生活,比如二姑妈表哥的三舅姥爷的邻居家的那条狗曾经假扮成只鸡混入鸡群,这让我想到了木兰的不易。
第四段是薇迷弱项,请各位薇迷下笔时慎重慎重再慎重,勿露馅。
第五段是薇迷强项,也请各位薇迷下笔时慎重慎重再慎重,勿过火。
重中之重第六段!
因为有了张小北这个把柄,火力要直指章子怡,务必攻击攻击;前有画皮后有倩女幽魂,周迅有奖赵薇没奖,周迅有很多奖,赵薇没什么奖(有个上海电影节),务必打压打压;赵薇拍过何平的电影,FBB现在也拍了何平的电影,当年一个是格格一个是丫鬟,而今岂能平起平坐,务必遏制遏制;赵薇去年去了金马奖提名都没一个,LBB今年去了金马奖成了影后,风声票房好(一亿根本就是预料之中)口碑好(豆瓣都不用刷评论),务必摧残摧残;赵薇看黑格尔(传说)念氏人是研究生会拍MV(自己的)认识王喆认识韩红,是人脉广的才女,老徐会书法(电视上露过一两手)写博客出书拍电影(已有两部!
)还拿过导演奖项(国外的,非上海电影节)认识王朔认识韩寒,也是人脉广的才女,务必提防提防。
给两星,其中一星给房祖名和李玖哲完美的表现,半星给赵薇和陈坤卖力的掉泪,半星给电影的配乐和演唱。
再烂也要先说这个电影两个值得肯定的地方。
首先是演员的表演,几个主演中房祖名和李玖哲表现的几乎完美,小虎和乌龟的人物刻画和后面两人军中战友的情谊都让人印象深刻。
赵薇和陈坤表演的很卖力,但实在是限于情节干枯,剧情跳跃,两人之间情谊发展完全依靠着频频的流泪来展示。
胡军没能演出塞外游牧民族头领应有的气概,这当然也限于剧本刻画力度的不足,但这个角色如果换做孙红雷应该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孙红雷曾经在《蒙古王》里的表演非常到位。
另外Vitas徐娇等因为几乎没有戏份,所以忽略。
另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是电影的配乐,很大气,很辽阔。
Vitas和孙燕姿分别在片头和片尾有着很好的表现。
下面开始表达对此电影个人的意见。
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剧情的干枯。
木兰上来就拥有一身超人的武功,替父从军,在战场上骑马几步就奔到敌军主将没有丝毫阻力的将其轻松杀掉,从此之后每2秒钟的战争场面过后就伴随木兰领一套新衣服升个官职,几分钟变升级到将军领敌人闻花丧胆。
这也太过仓促。
首先开头应该有几个木兰小时候练武的画面,而不是徐娇去打欺负小虎的邻居而被父亲骂。
然后第一战木兰怎么也该是一路狂杀到敌军阵前,透过层层拦截才手刃敌军主将,人家再怎么说也是主将,周围怎么也会有几个人保护的。
之后的战争场面可以有简略,但起码要有木兰和文泰战中出生入死的情节,这样两人情谊才说的过去,一见钟情太没力度了,他俩之间的爱情比起小虎和乌龟的情谊在效果上差了太多。
Vitas,不知道剧组请他来到底为了什么,把他的戏份全部删掉也完全不会影响到什么。
最后他刺杀胡军为老单于报仇,但他和老单于间的情谊只表现在老单于说了一句:他跟着我已经好多年了。
其他完全没有情节上的体现,所以他去刺杀的动机不够说服力。
导演想要从感性的一面刻画花木兰,但是完全没有情节上的铺垫,只靠赵薇和陈坤频频掉下的眼泪是太没用了,在看过《剑蝶》之后对马楚成再次抱有幻想实在是太错了。
干枯的情节还没有木兰辞里叙述的清楚,影片的中心很混乱,毫无条理,房祖名和李玖哲的几次笑场和最后的战死让人有记忆点,其他基本不值一提。
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在影院彻底被雷倒了!
这分明是日本大军阀织田信长临终的绝唱呀在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原文: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有生斯有死壮士复何憾好嘛,50变100,每句再删掉一个字的虚词,成我大魏军歌啦拜托,千万别把拷贝卖给日本,丢不起那个人还有北魏是鲜卑拓跋部的政权和柔然作战就如同日俄战争发生在辽东一样都是蛮族侵略者怎么就演绎成中华民族反抗外族侵略了呢更无法理解的是还弄出来个莫名其妙的氏(氐)族人编导原来不读书!
不得不说,我会去看《花木兰》的首日,完全是上了预告片的当。
在预告片里有状如辰月法师的Vitas,还有状如《大明宫词》般的文艺腔:“离家太远就会忘记故乡“,”生命就像雨水落入大地,了无痕迹”之类,脑袋一发热就奔电影院去了。
然则,然则,吐槽点如此密集的一部片搞得我都快进入失语状态了。
我真想说,吴宇森老师,我当初说您拍出了华语片的雷片之王,真是错怪您了。
后见之明一点,《赤壁》是有意找雷,卖的就是雷;《花木兰》则是雷声滚滚,想要正经拍个古装言情却不慎布下密集的雷。
实话说,两星还是看在预告片的面子上给的。
鉴于本片影评已有张小北老师《花木兰》:没想法也没办法(http://www.douban.com/review/2794637/)和木匠老师《花木兰》:弱智的东方贞德(http://www.douban.com/review/2793961/)珠玉在前(汗,每次总是这几位,谁要再说我是影评人我跟谁急啊),我决定写点其他的东西。
对于这么一部雷到哥失语的片子,做叙事分析显然是自找没趣,不如干脆写点欢乐的。
以下只是一个故事大纲。
写完的话大约字数是五万字。
另外则是,完全是写给九州读者看的,不看九州的话看不懂是正常的。
故事发生在胤朝蛮蝗入侵的时候。
风炎皇帝白清羽当时还是名震京城一方的“十三公子”,但是这些事情花木兰并不知道。
由于终于忍受不了淳国和西华国主的JJYY,年老的胤仁帝终于下了一道跨海征蛮的诏书,摊派征兵名额。
花木兰一家是唐国人,唐国国主以前是给天启送钱送粮,这次终于不能忍了,决定送点壮丁过去。
花木兰从小就很能打,她不仅技击之术过硬,而且魔武双修,修的是太阳系秘术,因为她老爹在战场上救下的那个朋友是个太阳系术士,也是托他的福,花老爹活了很长时间。
听到征兵的消息,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于是她用了太阳系秘术,把自己的胸变平了,把自己的脸啊手啊都弄得像个小伙子,总之除了用秘术造一些重要器官之外的事都做了。
但是花木兰的水平有限,秘术消下去的胸会重新长出来,所以她不能把自己的眼睛变小——这也是同村的小虎同学耿耿于怀的原因。
但是不管怎么样,花木兰在军营住下来了。
花木兰最痛苦的事情是自己的太阳秘术学得不够好,而且由于天天练武,秘术修为撂下了,胸的问题愈发严重。
有一天在喂马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面容清秀冷峻的小军官,他自称叫小白,两人调笑不已。
花木兰起初以为自己穿帮了,但是后来才发现小白很孤独,想找个朋友,于是两人关系见好。
花木兰痛苦的事情还有洗澡,每次她只能偷偷去洗。
终于还是在澡堂子碰见了小白。
小白色心大起,花木兰落荒而逃,扭打中花木兰被小白在手上咬了一口。
第二天小白找到了花木兰,跟她表白,花木兰被逼无奈说我靠大哥我是女的,小白想了想说,MD,你是女的哥也要你!
俩人正在数星星的时候青阳等蛮族九部大军来攻,唐军的指挥使被杀,但是花木兰很NB地凭着太阳秘术不停地给自己和小白加红加红加红,然后靠着自己是个血瓶冲进蛮族大军,砍死了澜马部的大将。
胤朝方面的大将军就封了花木兰一个官。
当然小白也升官了,两人日夜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打得蛮族落花流水。
终于青阳部的世子,旷世不遇的奇才,狂血的拥有者依马德·帕苏尔·吕青阳发飙了,他杀了自己的亲爹,当了大君,又强奸了自己的妹妹,试图生下更NB的狂血皇子。
吕青阳胁迫蛮族九部反攻。
要杀了花木兰。
后来吕青阳投靠辰月,辰月派出寂字部大教宗,然后设计把花木兰大军围在某个不知道为什么会有的山谷里。
断粮断水,山谷外面设了亘白禁制,大风刮过飞沙走石,花木兰被逼无奈,要决死一战。
这时小白同学看着相好很是郁闷,于是跑出去叫吕青阳说话,说哥就是白清羽,我留下,你放他们走吧。
于是吕青阳就抓了白清羽放了花木兰。
然则吕青阳的妹妹兼老婆不堪性虐待,见到清秀的白清羽就想投怀送抱,吕青阳不爽,喝的烂醉。
花木兰化妆潜入北都城,跟吕青阳的妹妹串通一气,要做掉吕青阳。
终于在最后一场华丽大戏的时候,花木兰联合老大君的娈童歌者古德——哦,忘了说,前面吕青阳杀了父亲的时候,古德就要当场殉情,结果吕青阳兽性大发霸占了古德——击伤吕青阳,这是吕青阳暴血,变成狂战士,古德被他一脚踢飞当场挂掉,但是问题在于,古德同时也是个NB术士,死前大喊吕青阳的名字,吕青阳从暴血状态回魂,发现情况不妙准备再次暴血,花木兰使出NB太阳秘术,一举击杀吕青阳,救出白清羽。
然后就是结尾,吕青阳的妹妹终于嫁了白清羽,但是她其实已经怀了吕青阳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著名的纳戈尔轰加·帕苏尔·吕戈。
白清羽则养了一个叫做狮牙会的男宠团,包养了包括苏瑾深、姬扬、叶正勋在内的各种华丽男子。
后来有一个叫李凌心的少年进了狮牙会,技击之术天下无敌,号称东陆步战第一人。
其实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人正是最终唤醒了太阳秘术终极奥义的花木兰,她成功地变成了他——然后白清羽当了皇帝,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以上纯属胡言乱语,请勿对号入座]
据说艺术家的心思是不可揣测的,所以我始终搞不懂马楚成在想什么,除了十几次笑场、赵薇和陈坤时时留下的眼药水、维塔斯雷人十足的客串以及莫名其妙的剪辑节奏以外,《花木兰》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堆晃得人眼晕的特效胶片。
改编民间故事我举双手赞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么多历史文化宝藏,就等着电影工作者们来挖掘,不然全便宜了好莱坞那帮孙子了——不过话说回来,《花木兰》正儿八经被全世界电影观众(也包括中国电影观众)所熟知,还得感谢好莱坞——要不是1998年迪斯尼那部动画片,我真怀疑究竟还有多少华语电影人能记得有个《花木兰》的故事可以供他们改编。
于是就带着期待去看中国人自己拍的《花木兰》了,当然看的时候会下意识的与迪斯尼的相比。
不过看了十分钟就发觉马导是有野心的,没有照搬迪斯尼的剧情,所以房祖名绝不是木须龙,小徐娇也不是被逼着相亲的少女木兰,就连单于的族属也从迪斯尼的“匈奴”变成了片中的“柔然”——这一点显然更符合历史考证。
好吧,马导是有追求的,但是,然后呢?
陈坤饰演的七皇子拓跋宏(就是那个改姓迁都的魏孝文帝)早早的就发现了赵薇女扮男装的秘密(房祖名扮演的小虎更是在她报名时就心知肚明),接着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成就了花木兰,她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这场戏里也有点对战争残酷本性的反思),便使得自己的秘密在军中得以保全,从此武运亨通。
但是,我不得不遗憾的指出:这位花木兰固然武功盖世,却毫无“女人味”可言(当然说这话很有点男权色彩),代父从军故事的基本矛盾就是男装下一颗女儿心的时时冲撞,可在马楚成的导筒下赵薇完全成了“女儿身、男儿心”的异性癖患者,小时候就是个争勇斗狠的假小子,长大了便是舞刀弄枪,片中没有一丝一毫对花木兰女人心事的展现——除了结尾。
花木兰与拓跋宏相爱不能相守的结局可能是全片唯一能让人有点回味的地方(为拍续集埋下伏笔?
),而七皇子微服参军也成了全片唯一的包袱——不过这也有点文不对题,本来花木兰才是潜伏在军中的最大秘密,最后反倒让一个硬塞进来的七皇子抢了风头。
而七皇子通过假死来锻炼花木兰的心智亦是囧翻了整个电影院,后来又是七皇子割腕喂血给花木兰来救其性命——割就割吧,还要一天割好几回,看来这不含三聚氢胺的人血就是好使。
迪斯尼在动画片里恰到好处的揉进了中国人传统的祖先崇拜文化,并通过木须龙的角色解决了花木兰在男性军营中十余年不被揭穿女儿身秘密的逻辑难题(此前我一直对一名年轻女子混迹于男性军营的故事充满了龌龊联想),而马楚成的电影里只给了花木兰洗夜澡遇到七皇子和为避免尴尬违心认罪两个情节,更为吊诡的是,那个差点害死木兰的某国舅的玉佩从此就下落不明,房祖名跳到河里也没找到,然后这条线索便戛然而止了——那你老特写这块玉佩干嘛呢?
影片对反派的描写一开始倒是突破了迪斯尼的脸谱化,迪斯尼画笔下的匈奴人只不过是一群昼伏夜出的恐怖分子,而马楚成在片中给了柔然王室较为立体的描摹——不过老单于已经堕落成了和平主义者,柔然公主更是整天莫名其妙的想嫁到北魏去和亲(联想到迪斯尼的《花木兰2》,这样的人物设置简直天理难容),只有胡军饰演的门独王子是睡在老单于身边的拉姆斯菲尔德,他性情残暴、一心掳掠,而且弑父娶妹,罄竹难书——于是,好不容易立体了点的柔然人又迅速的被脸谱化了,合着还是只有门独一个人是大坏蛋,其他的人都是渴求和平的,这不还是个恐怖分子作祟的局部冲突嘛?
哪里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的全面战争?
果然,被恐怖份子化了的柔然人的命运很快也降临到了北魏人身上,花木兰在柔然公主的襄助下夜袭单于大帐,斩杀了门独,还捎带手救出了被俘的七皇子。
好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金戈铁马最后只是成全了一场个人英雄主义的表演秀——这个情节显然是对迪斯尼版本的移植,可惜,人家最后那场花木兰救驾的戏展现得跌宕起伏又趣味横生,马导这里却只踹飞了维塔斯便完事。
此外,迪斯尼的花木兰巧用火器,制造雪崩消灭了匈奴大军;马楚成的花木兰却只能如张飞般勇莽(我严重怀疑那场沙尘暴的戏本来是想抄袭迪斯尼的雪崩来着,只不过最后没抄好),连女人的心思细密都没有,遑论兵法?
纵观世界历史,花木兰无非是东方的贞德(或者反过来说),只不过俺们这旮不依赖上帝的神秘启示,所以贞德在奥尔良的奇迹被花木兰置换成了另一套说辞——赵薇在与胡军对峙时掷地有声的直陈“我们的队伍里有汉人、羌人、氏人、鲜卑人、匈奴人,没有羊”,已经挑明了各民族团结一心抵抗外敌入侵的影片主题(可惜赵薇念了别字,应该是“氐”【di】人而不是“氏”【shi】人,即使是“月氏”也该念【zhi】);赵薇在弹尽粮绝时“将军可以弃我,国家可以弃我,但我花木兰绝不背叛国家”的一番肺腑之言,更是传达出了国家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看来,《建国大业》在大银幕上掀起的国家神话浪潮,一直延续到了特区导演心里。
而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李玖哲扮演的高干子弟最后与房祖名扮演的贫下中农共生死的情节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不管是不是恶官酷吏,只要为了国家卖命,就是可以被赦免的。
抽象的“国家”,成了衡量一切作为的终极标准——于是,马楚成的《花木兰》最终与女权主义无涉,倒是有了与汤晓丹《傲蕾·一兰》的异曲同工。
只可惜,在马楚成的导筒下,这个东方贞德显得如此的弱智。
说是代父从军,却只见花木兰对国的忠诚,不见对家的牵挂,迪斯尼苦心设计的花氏大家庭,在马导这里亦成了孤零零的父女相伴,中华文化中传统的家国一体也就此消弭。
都说约翰·吴的《赤壁》雷人,看到《花木兰》,方知吴导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历史剧不是人人都能拍的。
当然,马楚成没有拍好,不代表花木兰不能拍,中国影人1927年就拍过《花木兰》,八十多年的时间,已经有了五六个大银幕版本,这个传统不能断。
中国人的题材,还是得中国人来发扬,总不能全仰仗迪斯尼的贩卖吧?
《花木兰》电影可以有,电视剧可以有,漫画、舞台剧、甚至《花木兰》电子游戏都可以有,文化创意产业要振兴,别老急着拾人家的牙慧,一定要深入挖掘老祖宗留下的宝藏,反复打磨,不断赋予新意,这才是王道。
弱智不要紧,多弱智几次,自然就会有不弱智的东西出来——当然,前提是劣币不能驱逐良币。
(南方网专稿,转载请注明!
)【《成都晚报》09年11月24日19版居然盗用此文,代表月亮鄙视丫!
】
<花木兰>刚上映的第一天就去看了。
在三里屯那一家音响特别好的,名字就不说了,避嫌打广告。
第一天来看的人特别多,19:30那一场离开场还有40多分钟就只剩下18张票了。
然后我和B君只买到了最前排的票。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花木兰>这部电影的拷贝画质不好,在三里屯这种高端消费的地方的电影院的拷贝的质量都这么不好,在其他地方的就跟不用说了。
我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胶片的颗粒,还有给特写的时候细节的不足……总之,就画质上来说,没有<2012>那样精美。
当然上面说的只是画质问题,跟我们欣赏电影的剧情不会有太大的关系。
<木兰诗>是我们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乐府诗。
我就以<木兰诗>为背景来写这个影评。
先说一下剧情。
电影中,我们背得最熟的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就一个镜头给带过了。
北魏遭到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侵犯,花木兰的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可汗大点兵”他就不得不上阵。
<木兰诗>中是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其实是说花弧他老了,没办法上战场,就是勉强上了战场也是死路一条,但他又没有儿子,所以木兰才不得不“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诗中后面还描述了木兰去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然后就“旦辞爷娘去”了。
但是电影中却是花弧有病在身,木兰出于孝心因此在晚上灌醉了父亲,然后天未亮就穿上爹爹的盔甲,带上宝剑,不辞而别。
而且,电影中花木兰是独生女,而且娘亲早逝。
而历史上木兰是有一个姐姐叫花木莲,有个年幼的弟弟叫花雄,母亲袁氏,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不知为何,导演要硬生生把这样一个美满的五口之家变成一个父亲病重的单亲家庭…… 接下来<木兰诗>中有连续的好几句是木兰前往军营的描写,“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电影里啥都没有。
后面的一句诗“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描写军中生活的在电影中倒是有很多,还编了很多。
接下来的剧情在<木兰诗>里面就没有了,适当地增加一些剧情也是很好的,不然要是完全按照<木兰诗>来拍的话,观众就不愿意掏钱看了,因为诗中一点都不涉及爱情。
但是我觉得很多剧情加得不是很适当,例如柔然的一个奴隶(维塔斯饰演),这个角色的存在有些多余;还有无端端出现了费小虎(房祖名饰演)这个人,他在木兰最失意的时候点醒了她,不过,主角刚开始的朋友后来都免不了要牺牲的结果,果然后来他死了。
这让我想起了<见龙卸甲>里面的罗平安(洪金宝饰演)这个角色……还有,在电影中增加了爱情元素,这个当然要加,不然观众不爱看。
电影中讲木兰爱上了副营长文泰(陈坤饰演),但是我看完电影之后都回想起来都没有发现两人的爱情火花是什么时候燃起的,是洗澡的时候?
探监的时候?
还是在洗军牌的时候?
……我没有看出来。
然后在这里面发生了很多剧情。
包括木兰担心遭到柔然突袭的文泰军队会有危险,所以放下粮车不管而去营救文泰,因此粮车遭到柔然袭击,许多兄弟牺牲,不合时宜的是木兰居然在此时表白……还有为了斩断木兰的情思,文泰不得不装死。
哎,没办法,商业电影。
我不反对这种为了增加票房而不得不在电影中编造一些东西,但也得编得好啊。
有些剧情真的很脑残,例如木兰仰望星空看到有一颗星星特别亮,然后这颗星星幻化为文泰的虚像……这样的表现手法都用烂了。
而且有的对白也很脑残,在电影院中很多观众在看到悲情镜头的时候却因为主角间的对白而笑了,在这里就不举例了。
不过,也有一个剧情编得很好的,就是木兰(此时已升为平北将军)为了抵抗柔然军纪二十万大军来犯制作了一个作战计划,需要大将军随后来接应,大将军极为赞赏这个计划,但是等木兰把大批敌军引来的时候却没有等到大将军的救兵。
然后这里费小虎为了保护木兰将军离开,就带领一些士兵殿后,那个镜头让我最感动:以费小虎为首的一些残兵聚靠在一起,举着手中的长剑和盾牌,哆嗦地大喊,背后是紧急撤退的北魏军,而前方汹涌而来的是柔然狼一般的二十万大军……这个镜头极为悲壮。
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文泰向柔然表明了自己的真正身份:北魏第七皇子拓跋宏。
以自己为人质,交换粮食,军医,以及放走我军的残兵。
这一个剧情来得很突然但却不突兀,给人峰回路转的感觉。
然后是木兰只身潜入柔然的军队去救文泰……主角出马当然成功了,在柔然军队大肆庆祝的时候,木兰伪装成侍女,经过一番搏斗杀死了柔然单于,得胜而归。
但这里有点过于戏剧化。
还有一个特别老套的剧情,就是木兰拼命用水洗文泰军牌上面的血迹,但是怎么洗也洗不掉……这个表现手法是来自52年前黑泽明的<蜘蛛巢城>里面,在这52年里面,这个手法也已经被用烂了。
上面所说的所有剧情,在原诗中只有一句话:“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然后接下来诗中花了很大篇幅描写战后的情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因为电影中木兰没有姐姐也没有弟弟,所以诗中这些东西在电影中都没有了,只有她衣锦还乡的一个镜头。
而且,电影中这里是悲剧,因为北魏皇子拓跋宏,也就是文泰,要与柔然公主成亲以停息战争……木兰与文泰有情人终未成眷属。
这部片子完全把<木兰诗>赞扬巾帼本色、爱国情怀的原意更多地展现在爱情上面了,对于战争残酷的渲染也有一些,但是不够深刻,而且也没有把“爱情”与“战争”这两样东西很好地融合,弄得挺不伦不类的。
不过在这里我要赞扬一下陈坤的演技不错,房祖名演技也有很大进步,反倒是赵薇在这部影片的表现没有在<画皮>中那么好。
但是电影中的用光和构图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几个镜头里面表现出来了,第一个是木兰得知文泰死去,心情极度悲伤,有个镜头就给了一个剪影,木兰在床上的孤寂侧身。
第二个是木兰从悲伤中脱离出来的时候在将士们面前说话的时候,给了木兰一个居高临下的侧面近景,显现出人物的坚毅形象。
最后,个人觉得片尾曲<木兰星>要比<木兰情>要好听。
嚷了很久要看,结果中途睡着三次,相继醒来后接着看,竟也不觉少了什么。
可见,马大导演在情节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要照顾类似我等被催眠的观众。
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如下,赵薇替父从军。
她爹(还是她的我忘了)的回忆镜头里,儿时的赵薇替伙伴打抱不平,把富家子弟打得落花流水。
这个情节,还真是非常必要之。
赵薇说,如果是你,你会吗?
陈坤转过身去,迟缓了一会,说,我不会。
镜头特写,两行眼药水落下。
我和某人说,陈坤可以加入豆瓣的泪点很低小组了。
陈坤突然以半木乃伊头像出现在镜头里,说,她必须忘记感情才能有所作为(类似的话),我实在非常抓狂,他难道不想想赵薇为他喝醉酒肝肠寸断的那些日日夜夜吗??
喝出了胃出血还怎么去打仗??
就算不为赵薇想,也该为悲情主义者想想啊!!
如果没有他突然活过来,这该是一部多么催泪多么感人至深的历史爱情剧啊!
柔然王子为了夺位把他父亲给杀了。
柔然公主长得很是潜规则上位的女人的标准。
难怪她的最大梦想是成为魏国皇后,而最终如愿以偿。
柔然王子被杀死的过程就像玩过家家的游戏。
最后一个情节,陈坤不想娶美艳纯情的柔然公主,跑来找赵薇要求私奔。
赵薇终究为了国家命运选择了放弃。
陈坤目光坚定而又充满遗憾悲情的转身离开。
赵薇独白。
“有人说,杀太多人就会忘记自己,人在战场上死去如同雨水落入泥土没有痕迹,但如果遇到一个人,就会有东西从泥土里挣脱出来,就可以拥抱希望。
文泰,谢谢你”全剧终。
这段感性独白充分展露出了马导在该片中的才华横溢,同时最后一句也为一部历史爱情雷片展示了最高的雷点。
谢谢你,马导。
好久没看一部电影睡得这么安心了。
对某些香港人而言,缺乏历史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疾病。
在一个弹丸之地呆得久了,除了可以以“城市文明”在大中华的地位来聊以慰藉外,对于过去,对于过去的中国,他们缺乏一种必要的敏感和认知,甚至于一无所知。
电影作为一件有文化属性的商品,当然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摄制者在认知上的短长。
每当香港导演拍摄涉及“中原文化”的中国,特别是中国的过去时,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显示出一番相当一厢情愿的历史观来,这几年陈嘉上、张之亮、吴宇森这些在香港功勋卓著的导演纷纷投入古装大片的阵营之中,但结果却是:有的人将历史上的传奇拍成了现代伦理剧,有的人则将古装的寓言弄成了说教的道场,另外一些人则将大型的史诗搞成了两个男人的爱情……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这伙人是否有“历史观”可言。
多数情况下,香港导演拍摄的古装电影都类似于通俗小说,其实是将城市文化中快餐消费的文学观念替换了一个背景而已。
《花木兰》的导演马楚成,在地位上虽然不及以上所提的几位,但在“快餐消费”这一点上的认识,却一点也不落人后,在他的作品列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让人看过即忘的速耗品,他的作品特点就是商业性和简单化,在这一点上说来,他也算是有所谓“风格”了。
如果继续把香港导演制作的古装大片比喻成通俗小说的话,马楚成的《花木兰》很有可能是一本借由网络文学而结集的畅销书,外表看起来似乎是热闹非凡,内里却难免充斥着一次性消费的肤浅与简陋。
《花木兰》乃是马楚成导演的原创剧本,故事中集结了伦理,说教,动作,与爱情,在商业元素上相当齐全。
但这些掏空心思的元素堆砌却没能完全撩起观众的触觉,相反倒有点儿自作聪明的嫌疑。
对于眼泪攻势这一招,导演颇有点儿不厌其烦-只见两位主演不停的泪眼婆娑,从开始的隐忍到后来的泛滥,即便是缺水断粮的紧急关头,他们也宁可通过喝血来维持生命,而毫不吝惜眼泪的冲动,于是便见汩汩喝下的鲜血转化为轻易的一道泪痕,这一切完全旗帜鲜明地表现了导演意欲拨动观众恻隐之心的意图。
马楚成导演将《星愿》时期所掌握的催泪自信不厌其烦地发扬光大,却一点儿也不顾流泪这回事也有“审美疲劳”的一刻,而最后,“眼泪”终于在电影中由桥段变成了一个笑点,但可悲的是这部电影并非一部喜剧片。
这部电影对于商业片元素相当随便的顺手拈来还有更多的例子,胡军在片子中扮演的反派角色便是典型的90年代港产江湖电影中的一贯路子,连表演风格也相差无异,除了那口无论是演萧峰还是赵云都辨识度极高的“人艺腔”。
对于这些缺陷,似乎也无可厚非。
本来就是商业电影,桥段堆砌自然是避无可避。
致命的却是导演对于历史完全无法进入的一种游离状态。
电影中无论战争描述还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变化,都充斥着一种浮躁的“从简”姿态。
剪辑师用“白闪”过渡一切段落,导演似乎也没有耐心交待什么细枝末节,于是从花木兰替父从军,到衣锦还乡,便变成了一部提纲式电影,只有提要,拼凑几个段落结构,而有血有肉的“内容”却不幸缺席。
而相较那首言简意赅的《木兰辞》,这部电影却有两个小时这样冗赘的时间,这看起来似乎与电影的“简化”取向自相矛盾。
能把一部提要式的电影越拍越长,相信没有一点破罐子破摔的勇气,似乎也很难做下来。
这部电影似乎还不甘于寂寞,在催泪之外,它的主题也希望与“反战”沾点边。
而对于这位香港导演来说,他的观点就是:“反战”不是做出来的,只能诉诸于口舌。
于是赵薇经常在某些时候声泪俱下地阐述一下微言大义,那些话如果不让你起一身鸡皮疙瘩,那你一定是一位将肉麻进行到底的人。
有时候你会怀疑这个导演是否知道何为“反战”。
当他非常自信地让陈坤用诈死来刺激赵薇饰演的花木兰绝情沙场的时候,当电影结尾花木兰为了国泰民安宁愿放弃一段感情的时候。
我才发现导演对于“反战”这个概念,处于一种顾影自怜的混沌状态。
他在企图树立一个人道立场时,却让剧中人放弃“感情”,并且把放弃“感情”这种最起码的人性作为一种树立“反战”的论据,简直像过家家一样儿戏与荒唐。
而明明通篇是在不遗余力的以“情感”为中心,以“催泪”进行360度叙事的结构,结尾却凛然大义地将自己否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混乱才能达到的境界?
故事的开始其实并不差,从花木兰从军,到花木兰第一次杀人,都拍得游刃有余。
其中有喜剧,动作,爱情线等一系列元素,是一部商业电影的成熟开局,而自此以后电影则急转直下惨不忍睹。
有多大脑袋戴多大帽子,对于马楚成这个香港导演来说,他不如安分地把花木兰拍成古装偶像剧,这倒也无可厚非。
当他企图去涉及历史视角与高屋建瓴的人性要义时,毁灭性的一刻也终于开始了。
【网易】
我可怜的陈坤给傻帽的编剧老点了~~~呜呜呜~~剧本难以置信的脑残!只有陈坤每次出现让我醒一醒神。花木兰果真不是一般的烂!
剧情极烂。。。赵薇在电影的后一般终于有点儿将军的感觉了。。。唯一可圈可点就是结尾了。
不应该比丑国大电影只高0.3分
看完天仙的花“木”兰了吗请欣赏赵薇的花“灵”兰吊打天仙的演技 分分钟教你做人ps:马楚成真的导很烂
真是平庸之极
文泰身世太雷人。但是结局处的对白和独白还是很喜欢。
补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台港导演还是别碰这种历史题材了 史诗变琼瑶 台词不伦不类得让我都不好意思看下去 赵薇的声音也限制了她不适合也演不好这个角色 vitas的角色莫名其妙 是为了增加为影片神秘感吗?本来有些欣赏马楚成淡淡的小文艺风格 但是面对此片 还是很多无语 有段时间没给电影打两星了 但怎能违心哪
一场软绵绵的腐女春梦~~~PS:最近几部“大片”的美指都还挺不错的~
越来越喜欢赵薇,喜欢她眉宇间的那股英气,换做任何一个大陆女星,都无法演出花木兰这个角色。“十二年来,我每天在战场上,醒来的第一个念头,就会想起你,因为你在,我才有勇气把眼睛睁开,以后的每一天,也都会这样。”
跟预想的基本差不多。做为一部古装大片来说,说他该有的也都有了,说它没有,它也啥都没有,so平庸,但至少能看,赵薇没问题,虽然嗓音还那样,以后她会越来越好。全片最大问题在剧作,不是编剧能力的问题,还是片方对题材认识和把握似乎有一些偏差,本来可以更好。
可好太多了,哈哈哈哈哈哈,货比货得扔。而且还是我姿唱的主题曲。
并不是因为对比才说这部好看,这部是真的经典!
Vitas和那个因无限崇拜花将军而被贬为火头军的小军,玖哲的“舅舅,你死了我怎么办”,真好笑。导演为谁为煽情,为谁哭啊?感情戏份也太多乐吧 。看似中规中矩的正常片子,其实,雷区很多。
薇哥入行12年胸袭陈坤,坤爷割脉献血为国卖身。
看的太难受了,当赵薇母里母气,大喊什么大魏将士的时候,我终于受不了崩溃了,妈妈的,怎么中国题材的片子,还是人家当年迪斯尼搞的好呢。
[2009.12.18]完全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嘛,可又讲得不好看,不合逻辑,还超级狗血,受不了,我用两倍速播放都看不下去,只能快进。虽然我不喜欢赵薇,不过对这部电影还是有点期待,结果只有失望,比袁咏仪的电视剧版差多了。不过战争场面还凑合,有《赤壁》的影子,主题歌也还可以。
兩個柔情似水的將軍上戰場殺敵且戰功赫赫,太諷刺了~亮點是房祖名,比他老爸可愛不知多少倍~
迪士尼真人版的衬托下 这部值得我的四星 最动人的是最后的结局 没有变成晋江言情小说 国家与大义比个人感情更重要
演技很好。但是...我的老天爷啊那个镜头用的啊..那个transition啊...那个剪辑啊...看得我肛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