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最后,东柱说: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只是把写诗作为愿望,单纯的想做一个诗人,真是感到太羞愧,听了你说的话,作为一个诗人,没能在前面引路,像个影子一样跟在了后面,因为感到羞愧;无法签名。
而宋梦奎最后说:在日本留学的朝鲜学生聚集的思想教育,利用调集令,假如能成立朝鲜叛军组织,正式的指挥军士们活动该有多好?
我没能那样做,感到羞愧。
没能那样做我感到很羞愧,因为羞愧才签的名。
-而我们在当今社会下,衣食无忧。
生活越来越细致越活越精细的同时,我们连梦想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守护,实现梦想。
在一出生就注定是,在朝鲜的土地上,生活在日本场景,经历过青山里战争,创世改名,尹东柱还是坚持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写着诗,想着如何能在日本发表的时候,注定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那份坚持,那份毅力,那份理想,那份伟大。
《东柱》用一个词形容该片就是“曲高和寡”。
比较特别的地方:1,黑白电影,2,李浚溢导演,3,真实事件改编,4,所有工作人员无薪酬参与拍摄。
恕我鄙陋,我是实在看不出亮点在哪,评价那么高我也有点懵了,沉闷,乏味,冗长,给个及格分都勉强…最近这是怎么了,老是剑走偏锋,是我的专业眼光出问题了?
改天换个心情再看一遍吧。
[困]
在日军统治时期的朝鲜,所有民众连名字、语言、梦想都被加于规条,完全失去人生自由,在这种环境下在一起出生和长大的同岁表兄弟尹东柱(姜河那饰)和宋梦奎(朴正民饰),东柱一心梦想着成为诗人,用笔的力量为国家尽力,而总是行动派不顾一切的梦奎虽然一直在身边却是像一个最高障碍物。
在“创氏改名”(强行要求韩国人更名为日文名)的国家受难日子里,东柱和梦奎也不得不到日本留学,到了日本后梦奎更是一心投入独
1945年2月,朝鲜诗人尹东柱在日本福冈的牢狱里被折磨致死,年仅27岁。
半年之后,日本战败,持续35年的朝鲜日治时期结束了。
黎明之前的黑暗最是晦暗无光,吞噬了多少鲜活的生命。
近两年因《素媛》、《思悼》两部高分影片而备受好评的韩国导演李濬益,在新作中延续其对于历史、现实题材的偏好,将民族诗人尹东柱的生平搬上了大银幕。
黑白影像,极其隐忍克制的叙事,导演用一种极简风格来处理这个传记故事。
在那个风云争斗、暗涌四起的时代,他没有刻意去放大历史激荡在尹东柱生命中的戏剧性,而尽力地去维系一种平静,犹如东柱本人那样,将所有内心的涌动,思想的争斗,青春的迷惘,只通过纸和笔凝聚成诗句,书写于无声之处。
尹东柱因参与反日民族独立运动而被捕,然而影片并没有在爱国诗人这个身份上大做文章,浓墨重彩地去表现他的革命热血与激情。
影片攫取了东柱人生最重要亦是最后的时光,从少年过渡到青年,求学、写诗、被捕、去世。
导演对于东柱这个人物的揣摩和塑造,来源于他的诗歌所流露出的迷茫、困惑、伤感,以及对纯粹之诗的追求,也来源于和发小亦是革命伙伴宋梦奎的对照。
全片用平行蒙太奇的结构,将东柱被捕后被审的场景与他和宋梦奎的成长历程剪辑在一起,两人如日月相伴,后者刚烈热情,弃笔执枪,号召光复运动,而东柱沉静寡言,如影子般追随宋梦奎,用诗句言说黑夜中的幽暗星光。
全片最激荡人心的高潮之处,导演将东柱与宋梦奎二人签罪名书的情景并置交错,梦奎在愤慨中书写,而东柱在羞愧中撕毁罪名书。
如果说梦奎是世俗意义中真正的革命义士,而因懦弱而愧疚的东柱面对生死存亡亦是勇敢的,他对于革命的追寻超越了俗世的定义,他说,“出生在这样的世界上,希望能写诗,想成为诗人”,这点卑微的心愿直指纯粹的自由,也反衬出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的病态。
在被捕前的一刹那,东柱用母语说出诗集的名字——天空、风、星辰和诗,镜头定格,全片结束,这一刻我们才发现前面的所有皆是回忆。
这本诗集成为尹东柱遗存的最重要的作品,作为韩国人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句被后世一代代年轻人所传颂。
黑暗的时代已经远去,唯有超越时空的诗歌,隽永悠长,与天地同在。
原文发表于《环球银幕》。
生活在特别时代的文人墨客被后人镶裱进历史的边框 成为某一类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失去了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标签而成为一种符号的存在 这是传记类电影处理人物必经的升华途径也是很难突破的一个瓶颈 看完东柱的传记电影 没有让我感觉到他是主角 平凡卑微到成为故事里历史中的一粒沙 而相较之下他的诗却成为照亮后人们光亮的星 一颗饱经折磨的心化成启迪人心的文字 何其悲壮何其哀婉
在这个时代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
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吟出来的诗是否真的有力量来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文学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它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宋梦奎坐在桌前抛出这个沉重反问,他们不敢回答。
这是一个黑暗的年代,他们降生的土地被蚕食,甚至连母语、姓名都不能存在,更何况梦想。
现在的我们遥想当年,为他们深陷囹圄默哀,但谁又能说后人不会为我们摇头叹息呢。
寻找光明的主题一直都在,只因黑暗从未散去。
宋梦奎是走在群众前面的领袖,是哪怕被扼住了喉咙,也一定要把理想喊出来的先行者,在那个时代,正义被蒙了尘,理想被嘲笑,幸福变得不可及,落入昏暗的时代,总要有些人去做,去奔走,去呐喊,才能把这厚重的天撕破一个口子,所以他站在一直被神权教育的村民面前敞开怀的演讲,宣讲在当时被看成无稽之谈的共产主义。
他是清醒的,这种清醒是只知对错的局限,他知道何为正确,却在正确的尺余之间盘旋。
课堂上,梦熙朝先生一次次的质问,才让宋梦奎意识到自己的浅薄,眼界的狭隘。
他一直抱怨宗教神学的无用,宣扬共产思想的真正,但自己却一直在修建空中的楼阁。
来中国找共产志士,却被利用成了杀手,党派之间敌对他辨不明,只能成为棋子;为新的临时政府奔走筹资,到最后溃不成军。
他彻悟文学是精神上的一次讨诛,是一种比武器,比威胁更强大的力量。
而如果当一个民族放弃了对文化的最后坚持,改了自己的名字,换上了他姓,禁掉了母语,当他们以一切姿态主动或被动的遗忘自己民族积淀下来的文化知识时,这个民族才算真正的亡了。
东柱去拜访郑芝溶先生时,两人面对诗才的惺惺相惜只是片刻,转瞬而来的就是他们的无奈,一个诗人,一个民族的诗人,当他们无法再用本族的语言来表达所有情感时,是怎样的一种耻辱。
所以郑芝溶先生选择了封笔,隐居乡下,用一种清高的方式来做自己最后的抗争。
诗人的清高在于他们无法背弃信念妥协,也无能走在前列奔走相告,郑芝溶先生选择的沉默是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选择,他们扛不起复兴的使命,或者说他们没有抗争的勇气。
勇,不管是匹夫之勇,还是志士之勇,只要是勇气都是弥足珍贵的,梦奎充在胸腔的勇一步步的前进,行在离东柱越来越远的地方。
如果没有梦奎,东柱也许只会是个沉迷于诗的痴人。
东柱爱诗,深爱简短句读间的深邃,难舍其精湛短小中迸发的思想力量,他一直在诗歌里,哪怕在那样的危险。
而梦奎早早看清了这个丑陋的世界,他选择用自己来换取未来,他知道潜藏的危险——死亡。
对东柱来说,他还未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全部,或者说他领悟的太晚,太过迟钝,像个单纯的孩子,守护着诗,小心翼翼,害怕消逝。
梦奎一直没有告诉东柱太多,可以说是行着表兄的责任,像家里牵挂的长辈,避免陷入危境,另一方面他其实在留一片安宁,让东柱替自己去过好那属于明朗未来的生活,继续去看书,去作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动荡中,两个人的选择,看似会走向两个未来,其实最终还是滑向了一个结局——陨灭。
在一个自保难求的时代,怎么还能守住梦想情愁。
东柱东京求学,以为可以逃得过汹涌的政治浪潮和战争阴影,但是行到哪里都还是在侵略者的淫威下,自己本身就是即将失去故土的亡国之人,哪里还有什么尊严可知,在帝国文化下,日本军官当众剪去了他的头发,他知道,终究是躲不过的,既然没有选择自尊的活下去,那就站起来去坦荡的面对死。
在日本监狱里,东柱和梦奎入狱,侵略者为自己创造虚伪的正义,为自己是文明国家做一种无力的狡辩,用所谓合法程序宣称自我的文明,将一份认罪书摆在了他们面前,每一条的罪证只是将他们致死的借口。
梦奎哭着读完了每条罪状,签了字,他没有认罪,而是痛恨自己没有做到更好,为什么把罪状上的每一件事没有做完。
东柱苦笑着拒绝了,在他被日本警察审问的同时,记忆穿插起他行过的事,见过的人,写过的诗,才发现他做了那么多事,却唯没有在投身革命起义奉献太多努力,他感到愧疚。
两种方式,一个态度。
他们没有办法看到新时代的带来,却为了新时代一直努力着,一个是从始至终的激昂斗士,一个是后知后觉的爱国诗人,两个人的悲剧是飘零朝鲜族的悲惨缩影,也是所有黑暗时代文人无奈的最终结局。
明明是中国朝鲜族诗人却被描绘成了朝鲜诗人。
还有什么好说的,自己人习惯了被偷,而韩国人喜欢了去偷。
多年过后当无人问津的时候,他自然就从被偷变成了光明正大。
还是想说那句话,国人不应该再漠视文化的流失和被侵占,不要因为韩国的偶像、电视剧等东西就自然而然的戴上滤镜,不然真的会出现那么一天都是他们的。
影片全部是黑白色调 用以描绘那个黑暗又充满斗争的年代 东柱是位诗人 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国家战乱 深受民族身份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扰下 他是一个影子一般 不敢靠近真实的光 却渴望用诗表达去向往 节奏很慢 情节是由东柱的诗和他的心绪所串联起来 不断地闪回 回到现实 再闪回 宋梦奎与东柱之间在审问的结尾部分 蒙太奇的剪辑将两者和而为一 但又表现了二人作为革命者和诗人的根本不同 宋梦奎是火热的 充满着斗志与意愿 而东柱是一本诗集 翻起来薄薄的几页 读起来却知内心的疑惑、迷茫、困扰、羞愧与坚定 记忆深刻的是对二战时日本人的形象塑造 有清醒却无力的反军国主义者的教授 也有极度自卑与自信渴望胜利到狂乱的军国主义者 表面上谈着解放亚洲 但意义何在 或许只有他们内心的欲望可以解释吧最后 东柱的诗集叫作《天空 风 星辰 和诗》 他说自己身在这个战乱的年代仅仅想成为一名诗人是羞愧的 但正是因为国家民族的危难 才赋予了他诗的内容与思想以及对自我和民族身份的追寻
知道尹东柱,是因为读了李正明的《编号645》(The Investigation) 也听说这部小说会被改编成电影,所以开始留意(现在仍不知道它的改编情况)。
但是读过这篇小说的人大约会一直记得那个姗姗出场的青年,在地狱一般的监牢里,放着风筝,看着天空,说着诗和星星。
在维基查了诗人的生平,出生于中国吉林,国籍是日本,民族是朝鲜。
这是一个身份的模糊,也是一种时代的乡愁,可以想象,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自我的认知都让人犹疑。
比起我们常常看到的国恨家仇,一个青年人的迷惘似乎才是主题。
影片中,借着和家乡父老、和宋梦奎、和同窗、和宥真、和郑芝溶先生、和日本老师,每一段对话都在探讨一个青年人的心中的疑问:是要坚守一个令人心存感恩的信仰,还是一个能改变世界的主义?
学有用的医学,还是无用的文学?
散文还是诗歌?
文字如何改变世界?
留在朝鲜用日文学习,还是直接去日本用日文学习?
要不要改名,要不要考学,要不要……继续写诗?
这些迷惘来自于黑暗时代和明亮灵魂的不吻合、来自于泥泞现实与清澈理想的不吻合,来自于低头看路和仰望天空的不吻合。
尹东柱的不合时宜,是他最深刻的迷惘,诚如他在诗中倾诉:“听人说生活着实不易,诗却能如此信手拈来,真叫人惭愧。
”在水深火热中、在风风火火的人潮中,却还能感受到风、河流还有星空——这究竟是对还是错。
感谢导演的克制,让影片没有往宏大叙事发展,没有渲染太多的历史情绪,而是关注一个青年人的内心; 感谢姜河那的演绎,让那个羞怯的、紧张的、激动的东柱,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英雄,而是一个困惑却坚韧的年轻人。
尹东柱和他的诗歌,所以能有超越时代背景的启迪力,大约在于,每一个青年人都经历着那些迷惘,都在模模糊糊的时候试图写下些什么;在每一个春深或者秋凉的夜晚,逃不出那三个问题的纠结:故人何在。
前程哪里。
心事谁同。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请问尹东柱囚服上面“四七五”是当时的他的真实号码吗?
求大神解答请问有人知道四七五号这个的来源吗?
韩国文化院承办的韩国电影100周年的影展,也是韩国三一运动和临时政府成立一百周年,在文化院上海分院的阿里郎厅放映,但是毕竟不是专业的电影院,所以观影体验甚至有些差,而字幕完全可以用糟糕来形容,要么是时间轴不对,要么是字体太小,要么是完全没有,虽然看英文字幕也勉强理解剧情,但是确实看着很不爽,另外电影本身对于韩国人更有意义吧,作为一个外国人来说,还是会有隔阂感。当然也会联想到中国在民国时期的那些仁人志士,那些爱国学生,都是曾经经历过苦难的民族。
可是他是中国朝鲜族人。
黑白调很符合上世纪早期日本映画的感觉,但李俊益的作品总是差点力道,反而是尹东柱的诗给人一种希望的力量
每个人个性上的偏执都会形成相应的自我艰难与困境。准确把握了这一点的李濬益拍出以《东柱》为主音交叉剪辑下温雅与激昂的控诉二重奏。而被告是魔性的日本精神,它投射在现实里的残暴是文化输出与殖民改姓。为此你又可以感受到发生于《小姐》身上那场意淫般复仇的欢畅和快感。2016是韩国电影的民族年。
意义胜于内容。仰望星空的代价可能是生命。改变世界的方式也可以是写诗。
跟《思悼》相比克制了许多,却依然让人收不住眼泪。一生被动地跟在梦奎身后的东柱,却是将自身意志贯彻到生命中最后一刻的那一个。身为诗人,不得不忍受躲在阴影里紧随革命步伐的耻辱感,可是身为诗人,他用诗歌照亮了后世长夜漫漫,慰藉灵魂无数。
64分钟,看困了
想把姜河那抓到我家给我读诗
男主演技一般。
看了好几遍,才有看完,拍得比较隐忍克制,没有引起太强烈的共鸣,可能要静下心再看
在商业大潮席卷下的韩国影坛能有这样一部黑白文艺人物传记电影,虽然观感欠缺但还是为主创人员的诚意所打动
韩式爱国主义教育片,这种题材看多了也是够,特别无非在于黑白画面加强质感,和描绘诗人的一首首诗歌念白。
来时的路上有诗歌、有梦想、有青春,我们总忘记!他甚至不懂爱国却明人心,只想写诗却不得,政治和战争揉碎了青春和理想。但唯有诗永存。“最终动摇这个世界的,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变化所凝聚起来的力量”。
淡淡的叙述,民族组织战士也不是那么英勇无畏,一往无前。
诗是向内的还是向外的?这部片子给了一个相对来说平衡的解读方式 在于片子里面的人物 也在于导演的表达方式
內斂、雨、詩,不太像韓國電影的激昂,2016.12.05
黑白。
这种拍摄手法触动到我
白开水一样的电影,看的人睡着了,我无法共情一个在民族危难之际只埋头追逐文学追求的诗人,换作中国也一样,他可能有所成就,但他不值得被书写
落后就要挨打,写诗救不了朝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