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米之血

Sameblod,萨米血缘,Sami Blood

主演:琳恩·塞西莉亚·斯贝尔克,米娅·埃里卡·斯贝尔克,玛姬-多丽丝·里姆皮,汉娜·奥斯特罗姆,安德尔斯·伯格,卡塔琳娜·布林德,艾米丽娅·博斯特,贝塔·卡瓦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挪威,丹麦语言:瑞典语,萨米语年份:2016

《萨米之血》剧照

《萨米之血》剧情介绍

萨米之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16东京电影节影后&评委会大奖获奖影片。讲述一名生活在北欧北部的萨米族小女孩艾拉玛雅的成长故事。 萨米人,亦称拉普人,是生活在北欧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萨米人拥有自己的的语言(萨米语)及独特的民族音乐(Joik)及传统服饰等等,以饲养驯鹿为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瑞典挪威等国以强制其接受教育等方式试图同化萨米人,官方甚至禁止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使用萨米语。(即本片背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激情AIURA干支魂:猫客万来白富美的贴身高手虚拟幻梦雪峰神爸流星的启示边境前缘五个太多黄金面具执行外传金大花的华丽冒险抽象:设计的艺术第二季犯罪现场:德州杀场不露声色亡命橡胶园河豚强袭魔女:501部队出发!异能杀手前传羞耻第一季谁是凶手灵兽风吹心头荒岛惊魂睡眠之夜春花焰麦莉的后院现场超次元学院2三十九黑石岭怪谈

《萨米之血》长篇影评

 1 ) 萨米之血

看完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寻找自己的电影。

大地辽阔而深远,天空下,是萨米孤单的灵魂,她的一生,都在寻找,成为一个理想的自己。

可是,我们的内心,不管你走在多远,走到哪里,内心都是有归属的。

不管你承不承认,你记得的,不记得的,都是成为现在的你的一部分,我们存在于骨子里的倔犟,固执,会引领我们回归自我。

萨米是她,也是我。

 2 ) 艾拉玛雅是她自己,也是我们。

特有的民族习俗和文化,被主流评价否定和改造,被迫经历这个过程的艾拉玛雅,产生了巨大的困惑和恐惧,她怕被歧视、被限制、被贬低、被排斥,她认同了外族的那一套标准,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一切,积极改造自己,向着主流靠拢,希望被大家接纳,这不比保持原样继续受压迫更容易。

最终,她做到了,成了瑞典人,全盘否定了自己的出身,凭自己双手创造出了新的身份,并活成新的人。

抛弃自己的族群、血亲,求得了现代的新鲜绚丽生活。

她就要这个,她也得到了,然后呢?

她活的看来也并不快乐轻松。

她不能再回到家乡,看望家人,因为这样做,就是否定了自己一切的努力。

她不能去感受对族人的思念,对家人的悲伤和愧疚,那会要了她的命。

她没错,错的是拉普人。

必须这样。

每个民族,从蛮荒走来,传承下来的文化,一定有它宝贵的地方。

接受现代教育的我们,深受政治正确影响的我们,一定会说出这样的话,诚然,这话没错。

但这是对一个民族整体的下定论,却刻意不提其中个体的心酸与混乱。

城市化进程中,从农村出来孩子,来到大城市,身处闪烁霓虹与摩天大楼间,感受物质与精神丰富全面的冲击,定然或多或少也会有类似艾拉玛雅的困惑。

我们遮掩乡音,说普通话,行为举止向精致都市人看齐,思想上快速西化、全球化。

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好的,更文明更体面没错。

但是,总是缺了点什么。

看挪威冰岛的开荒电影,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过程中展现的顽强不屈总是让我感动。

但回想小时候,爷爷几十年如一日,伺候庄稼,拉大车,叉草垛,打黄豆,养活一家老小,沉默且坚韧,这也是一样宝贵的精神。

我不够顽强,是否是因为我丢失了根?

没有传承到那种坚韧?

艾拉玛雅是她自己,也是我们。

 3 ) 出走半生,归来一片寂寥

萨米族,又叫“拉普人”,被称为欧洲“最后的土著”,生活在北欧北部,是以驯鹿为生的游牧民族。

萨米族总人口不到7万,是世界上人数最少的土著民族之一。

虽然人口较少,但萨米人有自己的语言、民族服装、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有本民族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瑞典、挪威等国以强制其接受教育等方式试图同化萨米人,官方甚至禁止在学校和公共场合使用萨米语。

影片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讲述了萨米少女艾拉·玛雅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和民族决裂、狠心断根的故事。

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展开,一个叫Christina的白发老太太坐在车里,她的儿子开着车,孙女坐在后排,他们正去往某个地方。

儿子:(打开音箱)这是你家乡那边的音乐,我和桑娜特意买给你的。

【一首女声民族吟唱曲响起。

】Christina:(冷漠、毫无反应)那些人和我无关。

儿子:你能听懂她在唱什么吗?

Christina:我不爱听。

那里的人太吵了,爱偷东西,嘴里没一句真话,总之招人讨厌。

他们要去Christina的家乡,参加Christina的亲妹妹妮娜的葬礼。

葬礼结束后,一个拉普男人以艾拉·玛雅的名字和Christina打了招呼,并且和她寒暄了几句,问她怎么从来不回来。

于是,我们得知Christina的原名叫艾拉·玛雅,还知道她从来不回家乡,从不穿民族服饰,讨厌自己的族人。

和Christina漠然的态度不同,儿子和孙女对这里的一切感到新鲜和好奇。

孙女在聚餐时穿上了萨米族的衣服,还跑来奶奶面前炫耀,问她穿上好不好看。

儿子虽然是初次见到母亲的家人,但和他们相谈甚欢,而且他替代母亲坐在主席的位置上,Christina却坐在离他们很远的另一桌。

儿子提出想多待一会儿,因为女儿想体验一下萨米人给驯鹿“割耳标”的民俗。

Christina却是一秒也不愿多待,在劝说儿子无果后,她抛下他们,自己到外面找旅馆住。

接着影片进入倒叙部分:少女时期的艾拉·玛雅割伤了一头驯鹿的耳朵,告诉妹妹,“以后它就是你的了。

萨米之血割鹿耳是影片的第一个流血镜头,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

艾拉·玛雅在上学路上,经常遭到邻村几个小混混的挑衅,有一次她忍无可忍冲上去让他们道歉,结果被他们抓住,一边耳朵被割伤。

这是一个极具暗示性的镜头。

拉普人给驯鹿割耳标是为了方便分辨驯鹿的归属,这个行为的深层次的意义是你从属于我,我是你的主人,我有伤害你身体的权利,并以此表示占有。

小混混们用拉普人对待驯鹿的方式来对待艾拉·玛雅,便是对她宣扬自己的主人地位。

这个前后呼应的情节达到了它的象征目的,之后,驯鹿就作为艾拉·玛雅,或者说是拉普人的象征物出现。

第三个流血镜头发生在影片的结尾处,艾拉·玛雅求母亲把驯鹿卖来换钱,送她去瑞典人上的学校读书,但母亲拒绝了她。

于是,她自己背着绳子到鹿群里,套住了一头鹿,然后杀死了它。

驯鹿的血染红了她的手,也渍染了草地。

驯鹿代替艾拉·玛雅流光了她身体里的萨米之血,驯鹿的死象征着艾拉·玛雅萨米身份的终结。

被迫同化还是主动归顺?

所谓“先进的文化”总是浑身上下都充满了诱惑,鼓吹它的人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蔑视那些保守、“落后”的文化。

让“劣等民族”相信自己的文化、民族都是低等而腐朽的。

他们希望同化“劣等民族”,虽然他们无法到达与之同等的高度,但能缩小一点儿距离也是好的。

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与“劣等民族”保持距离,最好永远隔离,以强调区别,保持他们高高在上的自尊心和优越感。

瑞典人创办了学校,让萨米族的孩子在那里上学,派瑞典的老师教授他们瑞典语和瑞典文化。

但当艾拉·玛雅提出想让老师给她写一封推荐信,让她去乌普萨拉上学的时候,老师却拒绝了她。

“科学研究表明,你们的族人不适合在城市生活。

你们的大脑……不具备城市人群所需的基本构造。

”艾拉·玛雅情窦初开在聚会上认识了一个瑞典男孩,男孩的父母知道了她是萨米人以后,劝儿子赶紧结束这段关系。

“最好让她回家去,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艾拉·玛雅为她能代表萨米小孩去欢迎来自乌普萨拉的客人而兴奋万分,但她想不到这些客人到这里来的目的是像研究马戏团里的猴子一样研究他们这些萨米人。

他们挨个测量这些孩子的各项数据,还让她们脱光了衣服拍照。

这件事情与割耳事件让艾拉·玛雅倍感屈辱,她下定了决心叛逃她的民族。

然而瑞典人那种“希望你好,但又不希望你太好”的矛盾态度和根深蒂固的歧视心理,让艾拉·玛雅的出走困难重重。

不过,她还是成功地融入了主流文化,再也没回来过,她变成了那种高高在上的人,“先进文化”的代表。

开头她所说的中伤萨米人的话,在影片中没有得到证实,这些话是瑞典人对这个族群的偏见,也是目的险恶的有意中伤。

艾拉·玛雅的妹妹妮娜,是她的对照面,用来说明这种叛逃行为不仅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同时,这也是艾拉·玛雅的选择。

妮娜和艾拉·玛雅的处境是一样的,但她没有叛逃,她一辈子都照着萨米人的生活方式活着。

因此,与其说是被迫同化,我认为主动归顺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艾拉·玛雅不是甘愿留在家里的类型,她想往外冲,往外闯,她就必须融入瑞典的主流社会。

她想变成像老师那样的人,她学着老师的样子优雅地喝茶,给自己取了个和老师一模一样的名字——Christina。

她喜欢上的第一个男孩儿是瑞典人。

她很少在家里说萨米语,也很少唱Joik(萨米人的民族音乐),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偏向,她知道自己要去哪儿。

变成了Christina的艾拉·玛雅在所有的客人走了以后,打开妹妹妮娜的棺材,和她躺在一起。

然后她爬上高山,往下看这个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些白色的尖顶帐篷,那些驯鹿,那片黄绿色的草地,只是倔强的姑娘变成了偏执的白发老太。

戏剧疯子聚集地,戏剧、电影、书籍、电视剧分享区

 4 ) 我又冷又孤独,她也是。

今年我看了70部影视作品,当然还是以电影为主,零星地看了几部电视剧记录片。

好的作品特别特别多,《萨米之血》不是最好的,我甚至都没打五星,但是是最触动我的。

所以我也不说推荐给谁看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我没想到这部电影会给我留下这么深的印象,看之前没想到,看过以后也没想到。

我在极地光影电影节看了六个短片、一部记录片和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是唯一一部在大厅看的,因为太小众了,临时做的字幕也来不及加上,就在大银幕下临时加了字幕器。

看的时候特别难受,几次想逃。

我平常看电影费时间就是因为遇到一些画面我会逃避,暂停上半个小时才缓过来,或者好几天。

在电影院是逃无可逃的。

现在我脑海里都还能回想起悠扬的Yoik(萨米人唱的民谣);那个给人感觉特别像王菲的瑞典女老师;那个帅得我窒息的Niklas;还有女主角Ella Marja倔强的脸庞。

女主角拼命想摆脱自己的出身,正好撞上我的经历。

就像大沛沛最喜欢的三部电影之一,和《战争之王》、《肖申克的救赎》并列的是《Zootopia》,他朋友还诟病他居然把迪士尼和肖申克排在一起。

我一开始也不能理解,因为我觉得那动画片就挺欢乐的嘛,别的也没什么了,他说其实是和他去墨尔本读书的经历有关,这种刚到一个大城市受到许多冲击最后又自己努力调整过来的经历。

被社会歧视惯的少数族裔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沙文主义,一个是拼命想逃离。

这两年有关少数族裔的问题的讨论越来越多了。

从边疆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来到北京,我发现其实少数族裔问题,就是差异问题,歧视与否,就是能不能接受彼此的差异。

班上的藏族同学对自己的身份经常有过激反应,开学第一天自我介绍的时候她挑的刺我让我疑惑了很久,前几天我才明白,我成长的地方少数民族没什么特别的,但她一路走来,因为自己少数民族身份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

但这是你身上流的血啊,这血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不仅是维持你生存所必需的氧气,还有你一生逃脱不了的宿命。

这个宿命在电影里的表现是萨米人的身份。

她又矮又胖,不能去正常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被瑞典男孩霸凌,被瑞典医生扒光像动物一样被拍照研究。

Ella Marja很聪明也很努力,努力把瑞典话学好,有机会去到优雅美丽的女老师的房间,第一次触摸到精美的诗集,第一次用画着漂亮花纹的陶瓷杯子喝咖啡,这些花又美丽又脆弱,在她的家乡——极度严寒的北极圈附近,根本存活不下来。

但她根本想不到这么多,她只是兴奋,只是为自己能和从小向往的文明这么近感到兴奋,笨拙地模仿女老师拿杯子的动作,那微微翘起的粗粗的小拇指,让我看到刚到北京的我,带着好奇、胆怯和笨拙接触这样那样的新事物。

她太渴望改变命运了,像古今中外千百年来无数的懵懂少女一样,渴望外面的世界,渴望漂亮的衣服和英俊的王子。

她是灰姑娘,但她没有仙女教母,只能自己去偷花裙子,跑到湖边洗了洗自己的身子,混到了瑞典人的舞会上。

王子Niklas出场了,他太完美了,完美到让人觉得残忍。

身姿挺拔、英俊潇洒、谈吐风趣的他到底是为什么会看上矮胖胆怯的Ella Marja,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他们共舞的场景并不和谐,因为他们看上去一点也不般配。

如Ella Marja和她向往的生活一样不般配。

就像我高中喜欢那个男生,他在我的眼里也是身姿挺拔、英俊潇洒、谈吐风趣,反正喜欢他的这一年半我一直都怀着自卑的态度面对他。

这些少女小心事都是再普通不过的。

最后我表白失败也才是标准的结局。

但表白有千千万万种形态,打电话过去表白的时候表白对象在桑拿(凭我对他的了解,这里的桑拿二字可以诠释出很多含义)应该是绝无仅有的了吧。

好在我在这一年半里因为他多多少少做出了一些改变,正面的也不少。

至于天天上课偷看他耽误的学业,应该也怪不到他头上。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没有仙女教母,但有恶毒宿管,她被抓回去,她被毒打,她逃跑。

她和妹妹决裂,和族人决裂,但她有什么地方可去,她只能去找Niklas。

我之前发过一条微博说“北欧人真是天生长得一副well educated/我们不歧视你 你和我们呆在一起你自己就开始歧视你自己的样子”。

就是在这一段,太血淋林了,人家什么坏事都没做,人家还很礼貌的好心收留了你几天,你跑到人家生日宴会上借钱人家还邀请你唱歌。

但我觉得太可怕了,Niklas那些同学,一个个脸庞精致、匀称修长,在大学里念着人类学生物学种种看上去高大上的专业,却像围观动物一样欣赏Ella Marja唱Yoik。

太残酷了,太可怕了。

但这种出身、阶级的对比与讽刺,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不仅在《萨米之血》里被残忍地展现,《芳华》也把这种残酷生生抛到你面前,当然,我们自己也天天面对这些。

我来北京以后,才发现,北京同学,卷子简单又怎么样,人家受的教育的质量就是比你好,人家就是比你有钱比你见识广。

有人大学以前从来没上过信息课,北京同学用电脑记笔记画图画表咔咔咔的,做出来又工整又漂亮;有人操着不知道哪里的口音讲着没人听得懂的英语,北京同学天天上课睡觉最后口语考试还是秒杀你;有人从小到大只穿一身校服,来了大学不知道怎么打扮自己,沉浸在幼稚土气大红大绿的衣服里不能自拔,北京同学高中拍毕业照穿的都是礼服。

落差太大了,但有的是更大的落差。

后面还有更多类似的镜头和描写,就此打住吧。

其实我和Ella Marja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相似之处,但我还是很感动,大概是因为北京实在是太冷了吧。

我又冷又孤独,她也是。

 5 ) 杀死自己的少女

其实在看之前我就已经被剧透过了。

记得以前在哪个公众号里有提到过它,虽然具体情节早就忘了,但也依稀记得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少女叛逆的成长历程。

带着这样的预设,其实就少了许多趣味。

看到开头的老太太时,我大底就猜到了接下来应该就是倒叙回忆了,果不其然。

但是接下来,叛逆少女成长过程中心中的矛盾和斗争确是表现的恰到好处,真的让我惊艳了一番。

记忆回到小时候,身为萨米族的少女艾拉玛雅自小以来,便面临着来自瑞典人歧视和白眼,被当作动物一般的体检,被其他少年割去耳朵一角,这一切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想要摆脱这些愚蠢的生活,只有成为瑞典人。

于是她努力学习瑞典语,偷衣服去参加舞会,偷偷坐上火车去城里找尼克拉斯,改掉自己的名字,烧掉萨米族的传统服饰,去校园求学等等,经历着这样一段短暂而激烈的挣扎历程。

但其实,这时候的她多少还是有些矛盾的,虽然心怀着对瑞典人的向往,但是他也忘不掉在萨米族里的一切,一直都保留着父亲留下来的小刀,最后也是带着蛋糕回到家乡。

直到那一夜在帐篷里,当她说出“我不想再当艾拉玛雅了”“我不想再和你们生活在一起,不想像马戏团的猴子似的活一辈子”,这三个不想,她在心里彻底把自己和萨米族划开界限,第二天她下决心杀死父亲留下来的麋鹿,麋鹿倒下的那一瞬,克里斯汀娜也杀死了艾拉玛雅,自己萨米族的血统就如同这麋鹿的血一般,慢慢流尽。

直到母亲像是看着怪物似得扔下银腰带,回忆到此结束。

这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当时间回到现世,她就像在找寻着什么似的,远离热闹的人群,爬上高山,看着曾经熟悉的风景,最后回到自己出生的山寨里,山风徐徐,她站在阳光下。

此时故事戛然而止。

最后响起的歌声,就像她当时在静静的湖面上,对着妹妹唱的一样。

整部电影是相当优秀的,明明是导演的长篇处女作,画面、配乐、台词、隐喻等等都表现的很完美。

但是在剧情衔接上,总感觉处理的不是很好,不知道这是导演特意安排想表现出少女内心矛盾的状态还是难道我看的是删减版吗,剧情发展有些太跳跃了,尤其是前半段,感觉像是在看话剧一般,从这一幕到下一幕,直接省略了过渡。

虽然说要把一位少女的成长历程压缩到短短一个多少时的电影里还是困难的,为了情节发展省却必要的过渡,着实不太妥。

结尾虽有些突兀,但这样也或许恰到好处。

与其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少女叛逆的成长历程,我倒觉得这是一个觉醒的异族女孩,想要去掉自己的标签,融入主流的可悲故事。

 6 ) 来时路

我就是少数民族而且56个民族之外的少数民族我的民族身份几经周折,才被承认前后用了我近二十年时间我从小就有少数民族异于常人的人生经历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音乐简单的音调,来回重复我也觉得刺耳,听不懂父亲生前极爱听每次喝酒时,都会反复放他从老家录下来的磁带,长大后我明白了,那是父亲的每日从酒杯里溢出来的乡愁他时刻怀念着大山里的兄弟姐妹和一草一木但是迫于生活,他一直远离故乡生活在现代社会边缘归乡,是他一生唯一不断重复做的事情他经常一声不吭地消失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回来,后来我知道了他消失那段时间是回贵州大山里了我没有乡愁我的乡愁随着父母埋进了土里我父母都埋在了异乡我应该不会如电影女主那样白发苍苍时回望故乡与家人我的家人都已经逝去而我在颠沛流离中长大我是个没有故乡之人如果电影能多两分钟交代下女主走出去后最终如何融入现代社会,观众心里的那个缺,会被补上少数民族边缘化的族群内里看自己,觉得逼仄,无根虚无外界看你,觉得另类怪异一个想逃离一个好奇中迂回躲避

 7 ) 纯洁

有着大量清冽、冷峻的自然风光以及稀疏的台词对白,它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犹如人类学纪录片一样沉闷,也绝没有俯视视角的猎奇,它平缓地叙述,从当下的一场葬礼开始,从最现代化的生活场景切入,然后迅速转回了数十年前,一个女孩第一次经历文化休克的瞬间。

它是一部被眼神、手势、细节等等一起丰沛细部共同成就的电影。

《萨米之血》的优秀之处在于不只呈现现象,而是始终注视着一种困惑和困境——姐妹俩一起去学校接受教育,姐姐突然爱上了崭新的生活,而妹妹却一直以萨米的血统为荣,拒绝做出任何改变。

这导向了很多疑问,比如,一个游牧民族的人遇到了一种更现代化的、更丰沛的文明,如果努力融入,算不算一种文化上的背叛?

又或者,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

出生于那样一种独特文明中的人们有没有权利重新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选择本身是否一定意味着某种意识形态?

当你看到艾拉·玛雅进退失据,手足无措但仍然坚定向前的时候,这个故事并就不再只是有关于狭义的“权利”,而是问向了更宏大的“命运”。

女孩整日穿着象征民族特征的衣服,却看到了其他人穿着时髦的衣裳,她看到了自己的老师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和生活,而自己注定回到牧区驯养驯鹿,她知道自己身上的气味,也羡慕城市中炫目的舞会,所以,她才会偷偷穿上别人的花裙子,暗自模仿着翘起手指端着咖啡杯。

那个时刻,困境就出现了。

女孩被困在了两种文化之间,她奔赴崭新生活的行为,被同族的少女们鄙夷,而她却又注定无法毫无障碍地被瑞典人接纳,她在两边,都是异族,无从归类。

瞬间,孤独就尖锐了起来。

她的性觉醒和文化觉醒是一同生发的,但到后来,你很难区分那份主动到底是一种需求还是一种策略。

她和瑞典男孩的肉身关系成为她逃脱原生身份中最极端的一环,交换体液,交融基因,再没什么比这更决绝地叛离于自己的文化了,更何况那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种以封闭为特征的“纯洁”。

 8 ) 关于原住民

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对他们来说我无论如何都是“外人”,再怎么试图和他们感同身受也无法替代原住民自己的体验。

所以我现在谈论原住民这个话题的时候都不敢说他们的文化很有价值这类评价,因为这也是从“外人”的角度出发的猎奇心理,是从“主流”视野出发的评价,而我们原本是不具备评价另一种文化的资格的。

对当事人来说,比起什么民族学上的价值旅游业上的利益更重要的还是如何有尊严地活下去。

选择融入主流文化舍弃原住民身份或者站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守护自己的传统都是无可厚非的,唯一应该被指责的是逼迫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主流文化。

电影的名字叫萨米之血,最后老妇人还是爬上了山回到了驯鹿营地,我想她应该一生都没法和自己和解,永远带着“文明人”和原住民的矛盾吧。

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多少展示所谓“民族文化”的内容,反而大部分都在拍“文明社会”,拍女主角在“文明人”面前的局促与不安。

所以我认为原住民自身的声音无法替代,一个对原住民很有研究的外族人或许可以拍出很漂亮的纪录片,但绝对拍不出这样的电影,这是他们自身才能深刻体会到的问题,是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文化”“民族特色”这样冠冕堂皇的词去概括和解决的问题。

当然,想要产生这样的作品也是需要时间去培育的,而培育的起点可能就是对原住民感兴趣的外族人和“漂亮的纪录片”。

近代中国也曾经历过被西方人当猴看的时期,可现在绝大部分汉族人都已经失去了与这一处境的原住民共情的能力。

事已至此可能只能归结到人与人是无法相互理解的人类就是无可救药,我想说的其实是,萨米人走到今天,能拍出《萨米之血》这样的电影,能有Mari Boine这样的歌手,以及《永夜雪落》这样的游戏,已经是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路途后的成果,国内很多民族连最初的一步都没有走出来就已经在消亡的边界了,比如我翻了好多影评都没有人提其实国内有个和萨米人一样住帐篷养驯鹿信萨满的民族叫鄂温克。

 9 ) 从哪里来终将回哪里去

很小的时候,我随父母从西南的大山里迁居至江苏,离开了熟悉的伙伴,在新的环境里,我说话腔调,穿着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是那个格格不入,出生于大山里面的我闭塞,寒酸,孤陋寡闻。

在学校里因为说话腔调,迟钝的反应,让我一度排斥自己的身份-落后地区插班生。

由于学习落后,三观视野都很局限,也很少有朋友和伙伴,总是孤单单的坐在角落,寡言少语,我羡慕同学们的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羡慕他们字正腔圆的发言,羡慕他们之间的游戏,羡慕他们分享零食,结伴回家,在这些羡慕中,我对于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如果可以,我真希望抹去从前的生活经历,和新的同学们融为一体。

多年来,在经历不同的变迁之后,我不再纠结于“我来自何方”;也不再盲目羡慕那些看上去闪闪发光的事物,不至于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荣耀,却也为自己来自大山里这一现实感到庆幸。

对于北欧电影《萨米之血》,部分观众是有共鸣的,尤其对于那些不属于大多数的群体,对于更加强势的群体的崇尚和艳羡,也是使人们走向远方,脱离落后和贫穷。

作为欧萌唯一认证的少数民族,生活在芬兰,俄罗斯,挪威,瑞典,以驯鹿为生。

瑞典曾经一度推行同化政策,划定聚居区,公开场合强制说瑞典语,教授白人礼节,强行去民族化,不断稀释萨米族的民族属性,彼时瑞典主流白人群体以强势的西方价值观凌驾于萨米人的传统文化,以排斥,蔑视的态度对待他们,最终也没有抹掉萨米人的传统,如今萨米人作为少数民族在北极圈拥有极高的优越性,鹿肉成为奢侈的食物,服饰被时尚界百般借鉴,就连他们的刀具都成为勇者的象征。

该死,不知道怎么写,其实挺触动的,知对于一篇影评,在电影中我看到了瑞典的驯鹿萨米人的挣扎,看到主人公对白人生活方式的向往,尽管驯鹿萨米人只占总体萨米人的10%,剩下大部分的是渔业萨米人。

从一部剧集《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知道萨米人,本以为他们是有着原住民优越性的,毕竟在瑞典挪威这样的国家,应该对待原住民有足够宽容的,本身就不具备民族多样性的欧洲大陆不是应该更加善待少数民族的吗?

却千方百计的去同化,去处,实在与认知相违背,这也许是电影给我的另一个触动吧。

另外,萨米人的民谣如此动听,却被主人公极力的排斥,名字艾拉玛雅也比克里斯蒂娜富有诗意,主人公也回避自己的萨米名字,如今看来,萨米人服饰,芬兰刀,和帐篷,这些都看上去酷极了,当时对于见过更多文化种类的瑞典人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政策?

当然,这不是要讲述民族认同感的电影,这是在讲述一个“从哪里来,最终要回到哪里去的”的故事。

当老年的主人公穿着城市里的衣服亦步亦趋的爬上满是草甸的山坡,看到萨米人,驯鹿和围场,对于老人而言,她接受了自己的身份,回归了以驯鹿为生的草原,凌乱的头发在空中飘扬,目光炯炯。

也许着望向远方的目光所及就是自己的归处。

 10 ) 没有尊重,就只能选择逃离

哪怕过了一辈子,艾拉·玛雅依然以自己的民族为耻,希望撇清自己与拉普人的关系:不愿参加妹妹的葬礼,不愿参加给鹿剪耳标的仪式。

唯一的愧疚来自影片最后艾拉·玛雅对棺材里的妹妹呢喃的一句“请原谅我”。

萨米人臭,身上味道难闻;萨米人脑容量小,萨米人蠢;萨米孩子的学习水平跟不上挪威孩子的学习水平;科学研究证明,萨米民族无法在城市中生存......“萨米人”的民族身份是以上所有论断的“因”,我为存在这样的民族偏见感到悲哀。

但同时,艾拉·玛雅也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角色,对她,我好像就是同情不起来,哪怕知道她自己可能也很无奈。

她自私,他妹妹说的没有错,她只会为自己打算。

上学伊始,她就为自己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挪威语感到骄傲。

因为在老师表扬她的时候,她情不自禁又极力克制的笑容完全背叛了她。

她大概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民族低人一等,只有成为或者装得像挪威人,才能赢得尊重。

她自私也许真的只是自私,但也有可能是无可奈何,因为除了她,其他的萨米孩子始终“心甘情愿”地带着自己的民族枷锁,毫无反抗之意。

在被挪威男生三番五次的讥讽嘲笑之后,艾拉·玛雅忍无可忍,跑过去找男生理论,让男生道歉。

可是一个女生怎么可能打得过好几个男生,结果那几个男生像给鹿剪耳标似的,割破了艾拉·玛雅的耳朵。

这一疤痕,伴随了艾拉·玛雅一生,尽管小心、用力隐藏,依然像个烙印,时刻提醒着艾拉·玛雅这一屈辱。

原以为在这遭遇之后,艾拉·玛雅会痛恨这几个男生,我错了,相反,艾拉·玛雅更加痛恨自己的民族身份。

当她脱下自己的民族服装,穿上别人的衣服,被经过骑自行车的男生邀请去舞会的时候,我以为她会唾弃,然而她是窃喜。

我不知道这几个男生是不是之前那几个男生,如果是的话,就更讽刺。

连脸都不看,仅凭一身衣服,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待遇,有多荒唐和悲哀。

这一幕是最让我难受的。

她穿着别人的衣服去了舞会,遇见了尼古拉斯,她很享受,这大概是她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不当萨米人的好处。

艾拉·玛雅很聪明,用一路的谎言骗到了住宿,泡到了挪威小哥,进了学校,一切的一切,都在竭力摆脱自己的萨米身份。

她不讨我喜欢,但我也不忍心去说她什么,她痛苦就痛苦在只有她意识到了自己的民族处境,但一个人毕竟势单力薄,她一个小姑娘能怎么办?

让她肩负起消除民族偏见的重任吗?

不现实啊!

她敢于逃离,为自己而活,没有屈服,于我而言,已经足够勇敢。

要等到何时,我们才能做到互相尊重?

《萨米之血》短评

我可以改变容貌,说其他语言,也可以改变名字,改换故乡。但我体内的血液,始终无法改变。

6分钟前
  • 甜菜没有爹
  • 力荐

三星半努力想摆脱原生家庭,拼命想在大城市寻找存在感的小镇青年农村青年又何尝不是萨米人 老年部分拍的太潦草仓促了可惜。

9分钟前
  • 广州舒淇
  • 还行

5年前看过

14分钟前
  • 维梦河.
  • 推荐

当她不知道蓝莓蛋糕上的蓝莓是否可以吃时,心被触动。好多这样的小细节。种族主义在哪里都是问题。

15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推荐

像大多数处女作一样,中后段很遗憾地失去了控制,作为period piece年代感也不是很强,不过女编导柔软的表达和前半段少数民族女孩成长的心境拍得还是相当好看

16分钟前
  • 大小都是钳子
  • 还行

2017-8-17原来哪里都有歧视。对待和自己不一样的文明就不能包容一点吗?

18分钟前
  • 浪里小白
  • 还行

歧视竟然如此严重,好揪心的一部片子,这里的萨米困境或许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原住民的困境。

22分钟前
  • 神奇海螺在哪里
  • 还行

少女成长励志片

27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影20223:第一次了解萨米族。一个人做着种族抗争,殊不知最后被潮流追赶,丢了根本,不过她生活在北欧很幸运,不像欧洲人在殖民地搞“人类园”。

28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个人感觉一般

30分钟前
  • 熊二
  • 还行

33分钟前
  • Burn
  • 还行

很残酷的民族同化问题,最惨烈的二选一且没有最优解的困境。故事主要矛盾来源于萨米族小女孩的“双重叛逆”,对萨米族的生活却一笔带过。

37分钟前
  • 啦啦啦
  • 还行

小女孩有什么错呢?她只是想得到别人的尊重而已。

41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美,但是瑞典独有的冷

46分钟前
  • 大轩
  • 还行

瑞典电影展01.

50分钟前
  • 小李。
  • 还行

没看点

55分钟前
  • 梦馨
  • 较差

主角这个小姑娘有跟达内兄弟的罗赛塔一样的表情。外在是少数裔的挣扎,像前两天看的鄂温克族一样,首先面临的是怎么走出去,然后是怎么活下去,再然后是怎么面对故乡,内在是一个少女的成长。很棒的处女作和素人演员。

56分钟前
  • 吃吃
  • 力荐

顾我

1小时前
  • 李大智
  • 还行

選角與題材俱佳,不只從少數族裔的青春期成長階段、自我認同建構迷惘,輻射出眾多議題(人類學家在那年代好黑 XD),更重要的是不乏具有強烈普世共鳴的動人力量。敘事還能更精練,少個15分鐘左右,更上一層樓。

1小时前
  • HurryShit
  • 较差

看过的“民考汉”题材中最深情的一部,中途几次哽咽最后那段儿哭的不行。前一阵儿刚在现场听了萨米人的悠依克吟唱,这种演唱和图瓦的呼麦一样是族群认同的重要象征,在电影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小时前
  • 东四牌楼王师傅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