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吊儿郎当的,跟我从文字阅读中,建立起来的张学良形象完全不一样。
少帅虽然纨绔子弟,毕竟也是帅府中的,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根本不是文章这气势。
感觉朱亚文更合适。
<图片1>国剧《少帅》是大师作品,不追求刻意的高潮,不追求《亮剑》的激情,相反却很像《兄弟连》、《锅盖头》、《教父》一类的美国电影那样有意境。
人一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有意象之美,就是意境中的美。
《少帅》这部电视剧激发了我的意象之美,拉着我走进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李雪健应该当影帝!
李雪健演的张作霖真是全世界第一,我认为就算是奥斯卡都要甘拜下风。
在我心里,中国最好的演员就是李雪健。
陈道明其次吧,张嘉译其次吧,王志文和李保田更是其次的其次吧。
李雪健的表扬风格是不追求名利的纯粹表扬,太棒了!
作为一个观众,我无比欣慰。
很多人不看剧情,直接差评,说什么洗白历史罪人,说什么柳岩胸大,说什么文章丑事。
其实这都不重要。
我们来到这里是评价电视剧的。
这部电视剧并没有洗白历史罪人,而且还展示张学良丑陋的一面。
说这部电视剧唱赞歌的人就是胡说八道。
至于观众对柳岩和文章的偏见,有些人嫉妒柳岩胸大,有人借着文章的家事来发泄自己的人生遭遇。
但是,这部电视剧是无辜的。
话说回来了,当我们看美剧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因为美国演员的私事来评价美剧呢?
当然不会!
因为美国演员距离我们很远,而中国人又看不起中国人,这就是其中缘由。
李雪健饰演的张作霖很像美国电影《教父》,剧中张作霖就是一个黑社会大哥的形象,张作霖和那几个奉天军阀在一起称兄道弟,又明争暗斗,很像是《教父》的艺术风格。
《少帅》中很少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用文戏来侧面描写武戏。
比如说,剧中描写奉天深夜里发生枪战,并不是直接描写枪战,而是描写到了第二天早上大家谈论昨晚的枪战,都是侧面描写,这很类似《教父》,很有意境。
当我看到第九集张学良进入讲武堂,这一段堪比《兄弟连》或《锅盖头》,凭良心说这一段比美国电影更精彩。
总之,这部电视剧拿到国外去,给外国人看,绝对自信满满。
不像以前某些浮夸的国产神剧,那些才是幼稚的作品,如果把那些作品拿到国际上去,那么中国人以后就没脸做人了。
该文最早发表于2016年2月1日。
思张学良情路历程:去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山河故人》中有这么句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张学良,曾经的少年英雄,东北少帅,他的一生给这句台词做了最好的注解,他一生桃花无数,陪他的有朱五、蝴蝶、谷瑞玉等过客似的名媛明星,更有三段让他剪不清理还乱的情路坎坷。
一念情深:赵一荻赵一荻,我们更习惯叫她赵四,是陪伴学良时间最久的女人。
她本该是他的初见。
赵四小姐,当时作为交通部长的女儿,年纪轻轻便已是知名人物,不到16岁就成为了北洋画报封面女郎,技压群芳,美艳绝伦。
他们相识于舞会,一见钟情。
真爱往往能冲破一切阻力,为了一个有妇之夫,她为他退婚,只身弃家赴沈,也让父亲跟她断绝了父女关系,逐出家门。
赵四娴雅安静,但是面对爱情,爆发出了内心的火热和决绝,无视道德礼教,无视亲情流言,甚至无视名分,她只想在一起,就好。
学良无力招架,带她登门,对凤至说:我要把她留下。
这次,是他真正全身心投入的,第一次爱情,最终,她成为了陪伴学良一生的红颜知己,为了给她一个名分,学良不惜狠心给大洋彼岸的凤至寄去了离婚协议,那年她已陪伴他36年,他给了她一场迟到三十多年的婚礼。
柏拉图之恋:宋美龄他们是真正的门当户对,也是最合适的结发对象。
但是命运让他们没能最终走到一起。
1925年,五卅惨案,学良奉命去调节冲突,作为奉系军阀最年轻的高级将领刚到上海就成为了招待宴会上的主角,他俊朗的外表和优雅的谈吐引得台下所有人拍手称赞,其中有位秀发乌黑、身着红色旗袍的青年女子,24岁的张学良第一次见到了28岁的宋美龄,他们互相欣赏和倾慕。
他们有共同的观念和兴趣爱好,他有思想有学识,举止文雅,风度翩翩,她有见地有美丽,出身高贵,端庄大气。
他和宋三小姐一起玩耍,跳舞,还有英文伴读,似乎他们坠入爱河已是命中注定,可是他已有了妻子,他们相爱却不能相依。
当30岁的宋美龄嫁给蒋氏中正,没了爱情,她献身于政治婚姻,一切尘埃落定,此生只能做红颜知己。
于是西安事变之后,她为保住学良性命不惜威胁丈夫甚至以命相抵。
于是每年他们都保持通信,他叫她夫人,她称他汉卿。
当学良走完101岁的生命历程,美龄将美丽的花环献于学良墓前,花环雪白的缎带上写着:送张汉卿先生远行。
蒋宋美龄敬挽。
104岁的她用这样的方式送别她最亲密的朋友“汉卿”。
此生相负:于凤至于凤至,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旧式女子,她是大家闺秀,是博学多才的女秀才,是普通男子最想拥有的爱情。
可是父母包办,命运让她和学良成了结发夫妻,她成了学良一生的大姐。
然而这桩不被看好的婚姻,让学良和凤至过出来些许滋味,凤至贤淑聪慧,雍容大度,会为人处事,不止主仆称赞,学良亦敬重大姐。
曾经学良不满父亲的包办,却最后妥协,张作霖对他说,你不同意旧式婚姻,可以以后在外面找女人。
这话,害了凤至一辈子。
事变后学良被囚,身在英国的凤至如五雷轰顶,立刻飞到学良身边,从此她陪伴丈夫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幽禁生活。
但她渐渐积郁成疾,被迫赴美就医,可是这一别成为了他们最后的见面。
从此,她在大洋彼岸开始了二十多年的等待,可最后等来的是一纸离婚协议书,她是何等坚毅宽容的女人,没有死缠烂打,横加阻挠,默默签字。
当得知凤至病危的消息,重获自由的学良即刻赴美,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一座冰冷的墓碑,他最终没能和歉疚一生的结发妻子见上最后一面。
虽然早已成路人,凤至仍把身旁的空穴留给学良,她一生视自己为名正言顺的张夫人。
这一生,她都是为他而来,这一生,她懂他爱他帮他,无怨无悔,可是,学良最终还是和赵一荻葬在一起,他负她一生。
《圣经》中这样说到:凡事都不可亏欠人,唯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
或许,爱就是要亏欠。
只因为你对我太好,我一直想去偿还,我什么都没有,唯有用一辈子去还。
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
不亏欠,我们怎么能够如此刻骨铭心的记着对方,不亏欠,学良心里的那份不安又怎么会一次次的在梦里面不断出现。
或许,真爱本就是彼此亏欠。
龙应台在《目送》中描述父女母子,夫妻亦如此,学良和凤至,结发却最终要分离,夫妻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只能在梦里,他们才能再次相遇,在洛杉矶的街头,在街角的咖啡店,她不知,汉卿,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她会带着笑脸,不再去说从前,只是寒暄,说句“好久不见”。
也或许,只能在下辈子,他们会有缘再次成为恋人,成为彼此真正的爱情,成为陪伴对方一生的伴侣。
可不知道的是,等他们再次相遇,是否仍是冤家,仍是路人,学良,凤至,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是否还能红着脸。
看了看少帅的评论,最逗的是那些说,李雪健老师演的真是形神兼备,文章演的要什么没什么,我就纳闷了,且不说播了两集成年张学良还没出来。
听您意思您是见过张作霖还是张学良?
知道他们什么形什么神?
舅舅党还是爷爷党?
哎呦我爷爷原来跟张作霖把兄弟看着汉卿长大的,张学良肯定不是这样。
别逗了,你看的历史书里这么写,别人照着另外一本史书刻画,跟您不一样您觉得自己大半辈子就看了这么一小段的历史被严重玷污了?
评论作品带入个人偏见,您没出轨怎么没见张黎老师找你去拍少帅?
至少看过两集我很期待后续。
我们可以从新的视角重新应用国际关系理论来分析1928年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事件:现实主义:权力政治和国家利益:从现实主义角度看,张学良的决定主要是基于权力政治的考量。
北伐军的胜利和国民政府的强势逐渐确立了其在国内的主导地位。
张学良意识到继续维持与南京政府对立的独立状态对东北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不利。
因此,他选择了政治上的归属转变,以确保东北的安全和经济利益,同时保住自己的政治生涯。
安全考虑:易帜还体现了对外部威胁(特别是日本的侵略意图)的应对。
张学良希望通过加入国民政府,强化东北的军事和政治地位,以抵御日本的进一步侵犯。
自由主义:国际合作和法制:自由主义认为国际合作和遵循国内外法制有助于实现和平与发展。
张学良的易帜,实质上是一个政治合法化的过程,他通过接受国民政府的统治,使东北从一个相对孤立的地区变为国家统一体系的一部分,这有利于东北地区的法制和行政体系与全国统一,从而促进了更广泛的国内合作和稳定。
建构主义:认同和规范:建构主义关注认同和社会规范如何影响政治行为。
张学良易帜的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民族主义的认同上。
通过接受南京政府的领导,张学良不仅为自己在新政府体系中寻求了位置,也响应了国内外对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强烈呼声。
话语权:张学良的决定改变了他在国内政治中的话语权。
由一个地方军阀变为国民政府的支持者,这使他在国家政治舞台上获得了新的角色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张学良的易帜符合现实主义对安全和权力的追求,符合自由主义对法治和国际合作的重视,也符合建构主义对认同和话语建构的分析。
这一决策是对内外压力的响应,是试图在动荡时期为东北寻求最大利益的战略选择。
撇开他出轨这个问题,整部剧挑大梁的基本就是李雪健老师,小宋佳,而作为男一的文章,活脱脱一副市井小混混模样,你要说之前还是公子哥的时候可以这样演,但既然都上过军校,就应该做有做样站有站样,你见过哪个军人做着的时候敲着二两腿,头缩着,多学学李雪健老师的演技,在我看来,群众演员都比他演得像军人。
演的是真差,前面看小孩子演的觉得很不错开始追,结果被文章演的没了兴趣,看他演的直起鸡皮疙瘩,笑也是长大了嘴硬笑,演的太浮夸,虽然不会说东北话最起码别老把北京口头禅一直挂嘴上吧,看老李演的多逼真,感觉文章就是个来客串的,完全没感觉到他的入戏,本来对他抱有希望,这么长时间没出来应该会演的很好,结果还没有个小童星演的到位,可惜了一部好剧本,也该提升自己的演技了吧,几部戏都是一个样子!
前几天刚刚看过李雪健老师的一个访谈,在访谈中看他说话挺吃力的,他解释说是因为生病以后的后遗症。
这部电视里面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但是,除了台词之外,我感觉李老师演的张作霖是形神兼备,要是李老师再年轻个十几岁,肯定会演的更好。
从1-2集就能看到许多铺垫,张学良的性格以及长大后行为方式的根源在1-2集里面也大概都能找到,他老爹,表嫂,白先生,日本军医,戴舅舅,喜顺,这些人都在默默的影响着他。
一个人小时候的遭遇会影响终生,是刻在骨子里头的,与血肉相连的。
张学良成也是因为这些,败也是因为这些。
看完整部电视剧了,可以好好分析一下,张学良小时候的遭遇与他长大后所作所为的联系,尤其是那些记录历史的大事。
小张学良演的不错。
还有柳岩和浩二的表演也不错,其实不过感觉浩二这么多年一直不变,倒是柳岩让我有些惊艳。
总的来说,这部电视剧还是让我很期待的。
<图片1><图片2>
<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
一贯非常喜欢张黎导演,但本剧中的一些细节实在大失水准,作为一个略知历史的门外汉都不忍直视。
1、张伯苓在东北作“中国不亡——有我”的演讲时,说“火车拉来了人口、城市,改变了中国的近代史”。
试问时人会称他们的当代为“近代”么?
2、在珲春的日本领事馆上面写的是“日本国”,而当时的日本正式名称应是“日本帝国”。
3、张学良访问日本的时候居然礼服家常服帽子,看得实在别扭。
4、从日本归国后和张作霖看得电影显然不属于1920年左右的影像,大致是一二十年之后的。
5、字一般是被别人叫的,自称一般用名。
而剧中汉卿、茂宸被大量用于自称。
目前暂时记得这么多,想起来再补充。
文章其实演张学良演得挺到位。里面没出来,想看这部剧崛起,但是反响平平,星途大概真的过去了。不珍惜自己爆红时的名气,最后只能惨淡收场!
在b站刷了冯庸的cut,白宇怎么那么好啊……
瞎扯淡
补:印象最深的是李雪健老师的张作霖,很鲜活!几个女人都挺出彩,各路配角也在线,只有这个少帅,拉垮啊,对不起剧名。剧情还行吧,大帅死了之后就没什么看头了。
文章果然可爱
我爸说李雪健把张作霖演活了,相比之下文章演的像个二溜子。
因为白宇硬着头皮冲,没想到这么好看,原来主要还得挑导演,群戏好看,寥寥数笔,很多人物都极传神,光是故事就很精彩,背后内核也好,是父权与子之争,是主义之争,也是女性在时代中的奏鸣曲。在那个时代,每人都做出了对自己来说最正确的选择,虽然对文章算是黑粉,但是还是要说,演绎得还行,李雪健老师则可以直接封神。
大一上。
四星给白宇和李雪健老师。我的天我一开始真没认出来那是白宇……剧抛脸是真的,冯庸演的不错。
很喜欢这部电视剧,李雪健老师刻画的张作霖非常好,简直把张作霖东北王给演活了。从小就喜欢听张作霖的故事,这部剧真的不错。
本来想看少帅,但是看了几集就变成只想看李雪健了。
不说别的,就说整个都是发生在东北的故事,开篇几个姨太太一口一个北京的口音是怎么回事儿,你要么就普通话,要么就东北话,还有北京话也不正宗,硬生生的儿化韵,开口就出戏,这是当大宅门再拍呢吧
文章还是不错的
名为少帅,却找不出一点帅气来。无论是民国四美的帅气,还是一方统帅的帅气。
刚看到热河会战。应该不算洗白的剧吧。张的无能、毒瘾、私生活混乱,东北军的乱斗都有展现。
前四十集还算大体接近史实,不过观众想看的更多的是演义吧,都知道的人和事没意外。辛亥之后丧权辱国最多者,国家危难之时绑架元首,是为不忠于国;杀父之仇而不报,丢尽父辈毕生奋斗之基业,是为不孝于父;勾搭亲友之妻,玩弄女人而不负责,是为不义于友;如此不忠不孝不义之人,千年一遇。
只看了冯庸cut
曾经被文章演的周卫国迷住,特别棒,觉得他特别棒,但是这部有点不喜欢。
文章真的不适合演少帅,演什么都是一个模子,结巴、挤眉弄眼还大吼大叫的,还是喜欢他塑造的小贝,刘易阳。倒是白宇很适合少年张学良,陈道明适合中年张学良。算是很不错的国剧了,老帅和几房姨太太演技炸裂,主旋律肯定得有的,选角也是毛病不少(包括赵四),这俩换主演我能打五星。
三分给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