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好意思打1星,更不好意思说这是一部大烂片,毕竟免费看的特映,还近距离见到了活的吴彦祖(还是帅得一塌糊涂啊),主持人太有喜感了,居然说大家都很感动,彦祖gg也无比单纯的问大家有没有哭,拜托,当吴大帅哥带着忧郁无辜的眼神深情地说:“我妈死了,我的猫也死了”的时候,我跟旁边的豆友已经笑场n+1次了。。
关于电影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也不知道导演到底要说什么,就见袁泉和吴彦祖两个人在用演话剧情景剧音乐剧还有舞台剧的夸张表情和肢体疯疯癫癫哭哭闹闹,大部分时间无场景无配乐无情节,剩下的就是帅哥面部大特写,超长时间定格,还有唯美飘逸的MV。
一开始我以为袁泉是一只鬼,半个小时以后我以为吴彦祖精神分裂,一个小时之后我以为袁泉人格分裂,一个半小时之后我以为袁泉还要等夏雨,一小时四十五分钟之后我想,这烂片子怎么还没完啊?
加一颗星给片名,起得很贴切,果然如噩梦一般。。
好吧好吧,我不评论电影,我就是去看帅哥的。。
从去年金马奖的入围名单出炉,就已经很期待这部电影了,终于等到4月30日上映的这天,查了影讯,只有下午五点五十这一场(很尴尬的时间啊)。
影院里一共有四个人,除我之外一对父女,一个单身男子。
心想这才上映第一天就这个情况,这文艺片票房肯定悲剧了。
看完电影,那对父女喊着:“这电影太无聊了。
”那个男娃也是一结束就飞奔走了。
不过,丝毫不影响我对它的爱,就是符合着一切文艺片的特质,美的一塌糊涂,也果真像片名那样,如梦…构成片子的美是多方面的,首先画面颜色处理得很干净,其次音乐搭配的很应景,还有纽约上海杭州,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味道,当时最后还有养眼的袁泉和吴彦祖。
Daniel里面的造型够宅的,但整个看下来却是最自然亲切。
袁泉当属里面最大的亮点了,演技好的惊人,两个角色处理的差异很鲜明,或许那个“乡土版”的有点过,可一回到文艺气质的她,又是那么吸引人。
齐头的刘海,白色的长裙,弱弱的话音,温柔的动作,还有分裂到歇斯底里的神经质,一切都是那么的match,很美好。
以下有剧透,观看请慎重:吴彦祖演的Marx,从母亲去世后,独自生活在纽约,猫的去世让他悲痛不已,同时这样的情绪也把他带入了一个连续的梦境中:他遇到袁泉饰演的艾玲,女子正遭受着男友自杀的痛苦。
于是,每晚梦境中的Marx装成艾玲前男友与她一起分析男友跳楼的原因。
但每当演到真实时,艾玲总是濒临痴狂,仿佛又一次把她带入爱的绝望,而与此同时,Marx也对艾玲产生了爱意。
Marx因公差的机会去到了上海,临走时去冲洗店洗照片,老板误把别人的拿给他,结果一看,照片正是艾玲所拍。
于是Marx开始寻找自己梦境中的她,这次的公差让他去到了杭州,在路途中,他竟然遇到了一个和艾玲一模一样的女子依依,依依出去好奇,开始帮Marx一起寻找,可是在这过程中,她也爱上了Marx,甚至还假扮成艾玲的出现。
后来Marx放弃了寻找,回到纽约。
但艾玲又进入了他的梦境,在电话里呼唤着Marx。
正在此时,依依打来了电话,说找到了艾玲,于是Marx赶回上海,依依把艾玲的地址给了Marx就转身离去了,因为Marx脑里想的只有艾玲,依依只是渴求出现在他的梦境中一次。
可是没有。
最终Marx见到了病床上的艾玲,两人一起共舞,从此梦境也就这样结束。
影片的主线是寻梦的过程,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子让Marx不知所措,也为影片增添了悬疑与梦幻。
或许很难说明白哪个是梦境,哪个是现实,因为来男主角都分不清他真正要爱的是哪个了。
影片如果用现实的方法解读,就是依依与艾玲是一对自幼失去父母又分开的双胞胎姐妹,毕竟艾玲最后是死于依依父亲遗传的脑病。
可是影片中依依又说自己的亲戚都没听过她又任何的兄弟姐妹,所以我放弃这种观点。
我觉得,艾玲这个角色从头至尾就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梦境中。
男女主角都是病态的,他们从小父母离世,独自长大,社会中的不美好一度让他们陷入崩溃,给他们心里都或多或少都蒙上一次阴影,觉得自己是被遗弃下的。
一个突发的刺激,如前男友和猫咪的死亡,都是引发他们精神崩溃的导火索。
于是他们不敢面对这个社会,选择去梦境中逃避。
男女主角的梦境偶然的交织,男生把女生从失去情人的悲痛中带出来,实际上也是自己找到抽离母亲死亡痛苦的解脱方式。
于是,梦境太美好,这里他们只有彼此,不用思索现实的痛苦,也不会觉得是被遗弃的。
而偏偏男生又在现实中遇到梦境中那般的女子,女孩帮男生寻找他的梦,也偶尔私心的把自己换成梦境中女子,可他陷入梦境太深,执着于追求那些美好的,却忽视了现实中的女孩。
于是,女生把对男子的失望幻化成自己的梦境中,让那个不美好的自己与男主角相遇,自己选择了离开。
男子终于如愿的见到梦中的她,两人从那个黑暗的世界中走出去,完成了共舞,那样的绝美,让人如痴如醉。
一舞结束,男子得到了救赎,从梦境中走出来,至此两个女孩都已不再。
他也渐渐能明白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道理。
梦境终究是梦境,现实才是你真正该面对的。
男主角错过了现实中的爱,但梦境也让他走出往日的阴霾,也算是两全其美了。
影片最后,他又“遇到”了错过的那个她,说他们闯入了对方的梦境。
我想这也是男主角的另一个梦吧,梦里的她释怀了,而依依也如愿以偿的出现在Marx的梦境中。
经历过这一切,该对自己有个圆满的交待了,以后的现实,希望真的能如梦般美好……
首先要说的是,这部片子我很喜欢。
可能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它是现代版的《牡丹亭》和华语版的《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也就是《两生花》)。
不少人说它伪文艺,这不要紧,在这个被商业片鲸吞了的华语电影市场,还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做这样的片子,这本身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而且,它的反响还不错,不是么。
它成功地掌控了我的情绪,但总让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完美。
一、梦可依,难成眠,怎奈醒时更远。
Max在梦里遇到艾玲,似乎相处得不错,逐渐相爱,但醒来却感到压力和排斥感,他怀疑梦境,他想要逃避,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其诱惑。
柳梦梅在梦里遇见杜丽娘,同样相爱了,而他醒时依然坚信,这世上真有一个杜丽娘,且必在某处等着他,他要在现实世界寻着她,与她携手人生长路。
我为你而来,你为我存在。
Max终因噩梦难缠,远赴上海,在那里,他看到了那个一袭白衣,眼神凄楚迷离的女子,那是,他梦里的丽娘。
而他没有过多的时间停留,这一趟,终是要错过的。
到这里,剧情稍稍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牡丹亭》般的冲破现实距离的东方浪漫主义的爱情传说中,可就在此时,西方人文主义细胞又在导演体内复活了。
二、双生:而你是你,而我不是自己。
Max在此来到大陆,却因机缘巧合到了杭州,遇到了那个和梦中人有着同样面孔的女孩依依,而她不是她,她活泼,热血,和梦中人一点都不相似。
依依答应帮他找艾玲,也是帮自己找到失散的双胞胎姐妹。
可以肯定的是,双生题材是纯西方的东西。
我不是说这电影里就不能东西结合了,我想说的是导演既没有把握这两者的精髓,也没有决定到底哪个为主哪个为副,让整部影片缺乏一种协调感。
大多数的双生题材,都有一个重点:作为双生的两者,必须共有某样事物,比如共有一个身份(休.杰克曼《致命魔术》)、共有一个生命体(《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话说《如梦》中有太多情节抄袭此片)。
近年来,许多东方艺术家也尝试了不少这样的题材:共有一段爱情(岩井俊二《情书》)、共有一个身份(山本文绪《蓝,另一种蓝》)、共有一个名字(矢泽爱《NANA》)。
以上这些都无一例外地抓住了双生题材的精髓,两者是独立而统一的,两者因相互依存而完整,而作为不同的个体,却是要完整一段故事或是发现生命的不同可能性(此前的东方艺术家更习惯用轮回来达到这一目的)。
而本片的导演却违背了这一宗旨,不但没有突出他们共有的事物,还活生生地把她们撕开了,摆在两个有着极端冲突的对立面上,更是残酷地让男主角择其一,让这对双生花拼个你死我活。
双生这个元素的渊源,我觉得应该是西方强调个体独立性和多样性的结果。
也可能是强调独立意识后人们为填补内心的孤独感而产生的美好想象:这世上还有这样一个我……如果这个元素运用得好,同样可以成为文艺片中的经典,只可惜导演在东西方主色调之间一直在徘徊,此时,她的东方主义情怀又发酵了。
三、影子或者替身原来你爱我,不过是因为我像她,只要她一回来,我的一切就都结束了。
这样的桥段曾是多少东方式经典爱情悲剧的主题啊。
改编自歌剧《图兰朵》的魏明伦的《中国公主杜兰朵》就有一个任何西方导演都想不出的东方式结局:公主杜兰朵后悔莫及,披上被她害死的女奴柳儿的外衣,放下身段,成为柳儿那样的平凡女子,去寻她的爱郎。
没有一个西方导演会这么做,因为他们强调个体意识:我就是我,我为什么要像别人呢。
而《如梦》中依依这个角色也确实有着这样的背景和骨架。
一个乡下女孩,仅管有着和Max梦中的艾玲一样的面孔,却没有她那样的城市气息,她那样的时尚感,冰冷的气质。
依依,土里土气,热情,活泼,单纯却因善良和质朴而显得可爱。
比起艾玲神经质的冷漠,我当然更爱依依,爱她,是个有血有肉,脚踏实地的人。
当她换上精致的衣服,干净的妆容敲开Max房门的时候,Max问她:“不是很累吗?你的头发。
不是说,不吃饭吗?
”她忍住了,她并不是想要扮成别人的样子去偷来一点不属于自己的幸福,她只是不想让Max白来一趟,失望而归。
她宁愿暂时不要做自己,放下自尊和自我,也要成全他的幸福,哪怕只是一个没有逻辑的梦。
可是这太可怕,这亦是她的噩梦,她离他越近得到越多就感觉越失落,他抱着的是她,想这的却是另一个人。
当Max吻过她以后,她不得不让自己清醒,她失魂落魄地走了出去。
第二天还要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出现在Max面前,继续帮他寻找艾玲。
而Max对她的态度的急转直下,越发让她觉得自己可悲。
她给他留了一张纸条,劝他回去。
当Max在纽约迷失自我的时候,她却清醒地做着傻事,她在上海工作,要继续Max未完成的梦。
直到Max再次来到上海。
其实当Max在午夜的广场再次把她错当成艾玲的时候,她完全可以将错就错地演下去,此时她已经可以演得没有破绽。
而她没有这么做,因为她期待他喊出的是她的名字——依依。
她留MP3的那一段,像是一把利刃,刺穿每一个当过影子的人的心。
她想赌一把,只要他也梦到过她,哪怕只有一秒,她就有信心 把这个信梦的傻瓜唤醒。
可是没有,她还是输了。
她退出了,让他继续那个可悲的梦,去寻那个真正的梦中人。
其实她可以自私一点的,任性一次的。
故事讲到这里,我几乎把全部的爱和同情心都给了依依,而狠心的导演却又把天平硬生生地倒向了艾玲。
Max根据依依给的地址找到了医院里昏迷的艾玲,还有她那本记录他们共同的梦的日记。
他把她从梦镜中救出,团聚了,最后艾玲还是不可避免地死于脑部退化。
这样一来,艾玲就成了绝对女主角,那依依算什么,既然大篇幅都是以依依的视角切入,前面大半的浓墨重彩都是放在依依身上,现在又突然这么来一下,你让观众之前对依依付出的感情情何以堪啊。
当然你可以说,Max不是说过吗“再精确地机器也计算不出,他到底爱她们两个中的谁更多一点。
”他爱依依吗?笑话,你不觉得这句话很牵强很违和吗?
四、它值得更好的结局我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的假设,而且我觉得这样的结局更能让人接受。
1.艾玲和依依是同一个人先前Max梦中的艾玲,其实是后来得了脑部退化将不久于人世的依依,穿越到从前Max的梦中的结果。
也就是说,那个上海女孩艾玲,其实就是依依的后来,她为了帮助Max寻找梦中人,留在上海工作,逐渐成为了一个如Max梦中人般的时尚白领,而她因经历了与Max的感情,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梦中男友自杀的情节可以改动一下以前后呼应。
接着,就可以安排依依留给他“大学医院313”的地址其实是她自己的病房。
然后可以有一个人告诉Max全部事实,Max才发现一直错过的忽视的就是一直要寻找的。
2.艾玲和依依是两个人艾玲就是个配角,也确实经历过男友离世,但并没有那些与Max相同的梦,不接受Max,态度恶劣或者接受Max只为骗他钱,当他一穷二白后离开他。
而依依始终对他不离不弃,在他无法接受梦与现实的落差时帮助他重现站起来。
最后,Max解开了童年的心结,认清了梦境与现实,选择走出梦境,真实地生活。
以上两种结局的好处就在于,主调明确,也不用把对女主角的喜爱割裂,依依的存在显得举足轻重,增强协调感。
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在于:导演一直在东西方精神哪一个做主旋律的问题上犹豫,在两个女主角之间徘徊,亦在“梦与现实”和“梦是什么”哪一个做主题之间踌躇。
电影的确很精彩,但是却显得老练而不够成熟。
今年姑娘我忙到连看片的时间的鲜少。
好不容易愿意拾掇些时间出来才看了这痴傻的电影。
原因?
吴彦祖呗。
不管他是否已婚,他还是他。
但!
为什么?
我忍不住打心眼里开始嫌弃他。
你看他日渐上升的发髻线,让我想到周杰伦先生盖了又盖又高又凸的高额头。
一个男人在我心里,秃头就是幻灭。
而他就这样毫不留情地啃掉我心头的花。
当然,这片子里他故意要扮演一个不型不潮不帅的衰哥,这我也能理解。
但我是再也不愿意听他说普通话了。
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不能再要求一个帅哥声线充满磁性还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能掷地有声地侃大山。
但,为什么在电影里,吴彦祖要这样撞击我本不反胃的胃呢。
我求求你吴彦祖,你还是练好肌肉,打好肉毒,给足我们一个可以顺利从上半身意淫到下半身的好男人吧。
好吧。
我又开始严格要求别人,宽容自己了。
“如梦。
”“如梦似幻。
”这片子侮辱了这俩词。
我想起《天龙八部》里的梦姑梦郎。
那才是经典啊。
梦了就睡了,醒了找到了就婚了。
一个梦,要美,要素就要单纯。
我看着片子里这几个主人公。
我整个人就爬满了鸡皮疙瘩。
男?
失眠症患者,每天对着电脑,他爹射杀了他娘再自杀,他跟着老祖母长大,长大了还养她妈剩下了的猫。
女一,坟墓里爬出来的垂死女人,死了男人,每天呢喃游荡,自小被遗弃。
女二,小笼包狂热者,面目狰狞动作夸张。
他们谁我都不喜欢。
当我看着女一和男在时间的无涯里幻灭的时候,我多乐啊,偏偏之后还这样那样地跳起了舞。
世界已经那么不美好了,为什么电影还要让我看到些乱七八糟的不美好呢。
好吧,或者只是爱装逼的我遇到了一部让我不愿意再装逼的电影。
实在是一装还有一装逼。
昨儿一小弟弟在车上说《哈利波特》这电影真是看得人蛋疼。
我想说,我没蛋,但这电影也看得我疼。
意外中拿到吴彦祖对话女大学生的电影票(感谢好心的洲洲转让~),从实习单位转了两趟车才迟迟赶到,还是错过了电影的开场。
于是坐在了剧场最后排的阶梯上,一边咬着我的煎饼,一边被身旁明显来看彦祖同学的MM的鄙视着。
看到的时候彦祖同学与袁泉同学在照相馆擦肩而过,但是他上了出租车之后才发现自己拿的是袁泉同学超美超文艺的照片。
场景一下子跳到了飞机上,彦祖同学激动了,要下飞机,惹得很大的动静,但是飞机已经开始滑行了,更加激动的空姐当然不会让他下飞机。
跟着彦祖同学起身的还有身后身旁的好些乘客。
难道是大家都预感要出什么事了么?
我想不通的只是为什么Max同学在出租车上不下车,而非要跑到飞机上了闹着要下机呢?
故事大体是说宅男Max同学做梦梦到了一美女袁泉同学,清丽脱俗,好不惊艳。
于是乎他又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了她,但不巧每次都擦肩而过。
最终见到的是大大咧咧颇具有乡村范的另一名袁泉同学,于是就邀请活泼可爱的袁泉同学帮他一起寻找神秘文静的另一名袁泉同学。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应该猜得到了。
就故事来说,导演很有野心。
综合悬疑,梦幻,纯情,抑郁,俄狄浦斯,弗洛伊德,神秘身世,帅哥靓女,跨国爱恋,名胜展示……所有他们可以糅合在一起的情节都放在一起了。
但是很多时候,愈是想说得多便愈是适得其反。
一部电影很有限,导演们又很不容易,什么都不想割舍,于是会让电影吸纳太多太多的东西。
无意中瞟到唯美的宣传海报,生生地印着“宅男春梦,玉女。。。
”什么什么的字样,让我煎饼都没吞下去。
太港式了这,就如同好几年前看到的香港翻译的片名《黑色追缉令》、《终极追缉令》、《火线追缉令》、《桃色追缉令》、《第六感追缉令》,谁想得到这些电影居然是《低俗小说》、《这个杀手不太冷》、《七宗罪》、《叛逆性骚扰》与《本能》。
导演是夫妻搭档,之前的电影都没看过。
号称亚洲最具争议的女导演罗卓瑶,看上去瘦瘦小小,弱不禁风。
现场互动的时候有人问为什么想要拍摄这样的一部影片。
她淡淡然的,说拍了很多英文的片子,想要回归一下中文的吧。
我向来偏好女导演,找来她以前片子的简介看了看,满满的都是妖气纵横的样子。
这部《如梦》反而更多是纯纯的,美美的。
适合那些相信梦到的事情就要去做,这个世界上一定还存在另一个我的孩子们去YY一下。
我感慨地想,如果这部电影是五年以前拍的,我应该会更加喜欢一些吧。
梦境的处理很难,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梦。
目前为止我最喜欢的是老塔电影里利用水与镜的处理。
当彦祖同学抱着死都不愿意睁开眼睛的袁泉同学在东方明珠的高层大厅里徘徊时,我们看到指到十二点的时钟出现裂痕,地板也如同地震般开始破裂。
蛮具有梦感的,只是不知道谁做的技术,多看了几秒就假了。
两人跑到空地上(估计应该也是个旅游景点吧,可惜我对上海不熟),开始梦中的舞蹈。
彦祖同学把袁泉同学立正放好,袁泉同学就开始倒,优雅地倒到彦祖同学身上,彦祖同学就帅气有力地接住,再次把她立正放好。
袁泉同学半眯着眼,可是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紧绷的,不然怎么可能倒出这样柔美的姿势呢?
彦祖同学完美的侧脸顺着袁泉同学完美的腰胸而上,两人深情地互视,然后就黑屏了……想必导演在设计这场戏的时候也是费了不少功夫。
如果这部电影是冲着欧美的甚至香港去的,那这段舞蹈戏就应该是床戏了。
知道内地的审核不好过,于是要改,要删,要唯美。
可是我看到的都是赤裸裸的情欲。
本来就是,大宅男好不容易在梦里头又见到了找了恐怕一年的情人,有什么理由只跟她在午夜的广场上跳一段莫名其妙的舞呢。
而且我最恨无端的逐格。
音乐那么缓,本来两个人的动作就已经放慢了,忽然来个十几帧的加速,节奏全然都不对了。
就好像我在电视台的实习,看着人家编导剪片子,为了节约时间于是把速度给调快,整个感觉就怪怪的,人还美名其曰,我这是特技,你不懂……就两个演员来说,都是感觉蛮好的人。
可是袁泉演得有点过,不论是那个清丽脱俗的梦中情人,还是活泼可爱的弄堂大妞,因为两者的性格差距太大,她也不得不把表演夸张化,摆脱不了的话剧的影子。
其实要拉开差距的不一定是性格,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双面维罗妮卡》说明一切了。
但是看着她睁大着凹陷的双眼和深陷进去的双颊,我也会觉得太瘦了貌似不是件好事。
吴彦祖已经不是十二年前的《美少年之恋》里面的他,微微有些皱纹,但是演得还是蛮真实的。
自我感觉这个角色对于他难度不是很大。
背景与其有相似性,对中文要求也不高,还可以跑跑纽约和黑妞419,回到上海又做做春梦。
我更喜欢他背着书包顶着鸡窝蓬头垢面到处跑的样子。
海报上做的太像哈利波特了。
在回忆小时候童年痛苦的回忆时,导演给了他很足很足的空间,整个特写给的都是他,让他一个人又哭又笑地飙戏。
但是这个,其实更多的是留给看吴彦祖的女fans们去看的。
单纯从电影叙述上来说,太拖沓,而且不真实。
电影放完了我的煎饼还没有吃完。
散场之后热情的fans们还围着彦祖同学的车久久不肯散去。
我还得赶紧赶回学校,连送给我票的洲洲同学都没能见上一面。
之后又恍惚。
今天在回忆这部电影的时候居然感觉这么这么轻,轻到我连结局都不记得了。
吴彦祖来我们学校宣传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里晃荡,在书架前游荡N次之后,选中了夏尔。
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出来的时候,恰巧看见他乘车准备离去的身影,一睹了有别于银幕上的风采。
不能说是特别的喜欢他,但是他的魅力还是很大的,多多少少在看见他的脸之后会忍不住在内心花痴地荡漾一下。
《如梦》里的马克是个宅男,一开始我无法想象吴彦祖这个看似有几分轻佻,魅邪的花花公子的面目如何去塑造一个有些木讷呆板的宅男。
而袁泉那深深凹陷下去的眼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我真不知道她将如何去处理一个神经质的角色。
所以在我看见海报的时候,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小小的不屑的。
但是,我还是看了,而且有一些喜欢了。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主色调不能太过于鲜亮,要么昏黄,要么黑白,喜欢蒙太奇,喜欢有动人的背景音乐的牵引,喜欢主人公的以自我表达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故事。
《如梦》似乎恰巧就是这样的电影。
我喜欢《如梦》,首先喜欢上的是它的故事。
我觉得它是现代版的《牡丹亭》,只是这一次不是从杜丽娘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柳梦梅才是讲这个故事的人。
浅显的分析:一个叫马克的男人在梦里和一个女孩谈了一场恋爱,并且爱上了这个姑娘,幸而现实中又遇见了这个女孩,就而开始寻找的故事,这其中充满了偶然,碰巧,以及命中注定。
更深层次的分析,爱情并非全部主导的主体,导演或是编剧可能更想表达的是当下都市人的压抑和孤独。
女孩子的男友为什么会跳楼?
马克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
这些都是隐晦的问题。
但是在故事的某些环节也不见得处理的有多好。
我一度认为马克是患了精神病(可见自己也可能丧失了一些想象力和浪漫的情怀),我不清楚导演或是编剧一开始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没能成功的将梦境处理到现实来,那么这部片子将陷入后现代主义和成为一部隐晦的文艺片的尴尬(虽然,它已经差不多是一部文艺片了)。
七十年代的时候,法国出现了许多的先锋导演,题材多是隐晦,其中有一个导演根据“弗洛伊得”的观点拍摄了一部与梦有关的电影,但是太先锋了,很少有人理解,落得惨败。
如果没有将故事落入现实,那么结果也是可怕的。
我十分喜欢这个故事,到处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而马克能遇见梦中的姑娘的事情又是何其的美妙呀。
我觉得吴彦祖的表演也很出彩。
电影里马克是具有两面性的,当然这也暗示现实中人的两面性。
现实中的马克是一个头发蓬松,带着眼镜,胡子拉碴,不善言谈,只会讲蹩脚的中文的宅男,而马克梦境中的马克是一个西装笔挺,善言谈,中文流利的人,这两种马克,吴彦祖塑造的都很好。
袁泉的表演还算到位,虽然我觉得她在第二个角色上了表演有些夸张了,但是也很不错的。
最后,并不是很多人都喜欢这部片子的,大多数人觉得它很烂,我想这也是没有道理的,故事确实有些老套,一开始像是诡异的悬疑片,将人引入“袁泉”男友的跳楼事件中去了,但是故事“寻找”过程中的心情有点吊人胃口,而真正的高潮时“女孩再次出现在马克的梦里,告诉她也在现实中见到他之后的惊讶,失望乃至绝望。
其实,这个故事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无非是现实和梦境的差别。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不是绝望,绝望的是现实是现实,梦境只是梦境。
马克至少是在现实中遇见了梦中的女孩,而我们大多数是无法遇见的。
而他同样告诉我们人应该真实的活着,梦境只能是梦境,虚拟世界也只能是虚拟世界。
电影缔造梦境,梦境予人幻想,可是幻想又会摧残人心。
人们以为规模宏大的电影是适合在影院里观看的,那令人瞠目的特效、震耳欲聋的声响、甚或是万千血肉之躯组成的汹涌潮水,这些往往都是票房的保证。
如果给你几个亿,你不知道往哪方面花,那么我建议你去拍电影——既能娱乐他人,又能娱乐自己,更重要的是,你拍得好了,人们马上就认识了你,你若拍得不好,人们也不会把你骂到陈凯歌、张艺谋之流的地步。
那么文艺片该怎么办呢?
中国的院线都交给国外的大片了,少有的场次要么被用来放映《建国大业》,要么被满屏幕的刀枪剑影所占据,虽然时下文艺青年越来越多,但是带着点装逼范儿的文青们更愿意去买十块钱一张的盗版碟也不愿意花费六十块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纠结的、毫无头绪的、小清新的故事。
网络宠坏了这些死文青,也断送了那些新锐导演的前途。
当然,罗卓瑶算不上新锐导演,毕竟在多年以前她和李碧华合作的《诱僧》让大陆观众为之一震。
李碧华是个看点,因为中国最好的几部片子都改编自她的小说,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好片都需要有优秀的原著作品为蓝本。
我想《如梦》应该是这样一部影片,它是适合在影院里面看的——但是只适合在空旷的影院。
《如梦》是什么?
是空旷的街道?
是城市里冷冰冰的建筑?
是两个人在夜色中的相遇?
还是昏暗的空间里不断扩大的裂纹?
似乎都不是,似乎又都是。
在梦里与另一个人相遇,这本是无法想象的。
只有在童年时才会傻乎乎地问另一个人,嗨,我昨天梦到你了,你梦到我了没有?
或者说,喂,昨天晚上在梦里你居然打我,来,让我打你一下。
又或者对某个喜欢的女孩子说,你不是说喜欢我的吗,现在怎么又不承认了?
在影片的开始,吴彦祖抱着他的死猫——我的猫死了,怎么处理?
是挖个坑埋了还是煮了吃了?
一切令人震惊的处理方法都来源于网络。
可是网络不能代替你处理生活中的困惑啊,所以吴彦祖选择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来处理,埋葬了他的猫。
一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对某些事物感觉到依赖,或许你并不喜欢,但是你已经习惯,吴彦祖和他的猫似乎便是这么种关系。
有些人在失去以后会想办法进行补救,比如重新买只猫;有些人则对过去念念不忘,认为失去的如同时间一样不可挽回。
因为不适应,吴彦祖开始频繁的做梦,并且总是梦到同一个女孩。
梦里的女孩很落寞,很悲伤,她像一切恐怖片的女主角一样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来来回回,如果说影片总分是十分,那么女孩的表演应该能占到了六分,她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看到她的人。
我爱死了袁泉,因为她的演技太好。
空空的梦境、长长的街道、高耸的建筑、盘旋的回声,这些都是构成舞台的因子。
《如梦》成为一个露天的话剧,似乎是这电影的与众不同之处。
与之相比,吴彦祖的台词却显得冗长,比如他讲述的那小孩的故事,如果你长时间盯着一个人看,他又在讲一个无比悲伤的事情,他一边讲一边哭,而观众呢,他们刚刚酝酿好情绪,也许正要流几滴泪,却发现这个故事居然还没讲完——天已经亮了。
我只喜欢点到即止的煽情。
所以我喜欢看那些若有若无的爱情。
梦里的爱情是不切实际的,但世界那么大,总有几个傻乎乎的人愿意去相信。
拍电影大概也是如此,你如果不喜欢,你对它批判再多,也很难改变别人对影片的第一印象。
因为人们是不同的,他们如果觉得电影中的某个桥段触动自己了,很可能是那个桥段与他本人的记忆接了轨,而不是这个段落拍得有多么的好。
吴彦祖我当然很喜欢,虽然在关于这部片子上,他讲了几句冷笑话。
但是好的剧本,好的演员(这片子演员并不多)让这样一部原本该沉闷无比的影片显现出了更多光泽。
尤其是当电影舞台上的袁泉和话剧舞台上的袁泉终于找到了契合点时,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观众并未对这部电影失望。
吴彦祖对梦中的女孩着了魔,于是他真的去上海寻找袁泉了。
人生的际遇是不可捉摸的,梦中的女孩没有找到,却找到了女孩的同胞姐妹。
当另一个袁泉语无伦次的解释着,因为知道世界上有另一个自己的存在,现在她感到不安,总是在想关于她的一切时,我是有些小感动的,直到她在自己的孪生姐妹耳边悄悄说,我们曾经拥抱了十个月……吴彦祖在两个女孩之间挣扎不定,他心里感受到不安,因为现实和梦境的区别实在太大了,你在梦里谈恋爱,不会出现第三个人,你在梦境之外——到哪里去找那个和你做着同样的梦,在遥远的两地都还能手牵着手,甚至亲吻过的人呢。
梦中女孩的逝去让人心中隐隐作痛,因为从此以后你只能静静等待着在梦中与另外一个人相遇。
也许喜欢这电影的人可以一个人去看,因为一个人时似乎更能体会什么是梦,什么才是错过后的意味深长。
可能是因为袁泉和吴彦祖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演员的原因,我非常偏爱这部影片,从它开拍到上映。
在十二点之前看完了《如梦》,整部影片都很梦幻,刚刚看其他人写的短评,有人说像是一部超长的mv,的确,忧伤起来美轮美奂、快乐起来欢快疯癫。
袁泉的美是惊人的,干净、不俗、气质、淡雅...是一种让女人看了都会砰然心跳的美。
艾玲仿若max说的,是一只猫吗?
那么神经质却无法不吸引人,一身流水的白裙子,一双完全没有世俗的眼睛,但是,正是世俗让这个干净的透明的女孩子不明白他深爱的男朋友为什么要离开他,“难道他不爱这个世界吗?
”艾玲总是在问max。
男友死后,梦里的max成了她的依托。
而远在纽约的max因为梦里的这个女孩也心神宁乱。
在上海,他遇到了依依,夸张的活泼和max的沉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依依与艾玲虽然张着一张相同的脸却有着两种极端的个性。
本以为这部影片会一直这么虚幻下去,这里面仿佛只有依依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连依依在杭州的邻居镜头都只给了个背影,然而,在接近尾声时,一切情节开始变的清晰了。
依依和艾玲是被抛弃了的孪生姐妹,被不同的人收养,而艾玲和max只是梦中的相依相托,max和依依才是真正的现实的感情。
又是一部关于心灵感应的片子,但这次的感动感觉那么纯洁,这里关于爱情得感应、关于姐妹之间的感应、关于梦里牵挂的感应,三个人相互追随相互寻找,真的感情是从心底自然迸发出的,并非言语上的交流就可以达到的。
其中有一段时依依与max的吻,那么自然而投入的结合,但有那么不舍却理智地结束,让人看了即心痛又感念,不得不佩服袁泉的演技,这种内外兼修的女孩无论疯癫还是理性都是那么那么吸引人的,安静,却始终是人伴随着内心的澎湃,那么一个梦中美人又有谁会不为之动心,“他握着我的手,没有太用力,却紧紧握着。
”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感受的电影。
有人说袁泉演的太话剧了,但这部美的不切实际的电影不正是一段读不懂的人生故事、猜不透的人物心理、看不清的感情去留吗。
like a dream,but not a dream。
一直在寻找,只要心中有梦,就有寻找。
今天有幸和边同学去看了一场文艺片,其实一开始不是冲文艺去的,用手机查的时候,显示的是悬疑爱情喜剧,还有美男吴彦祖(虽然已经结婚了,心痛)。
于是我们继“决定中午一起撮一顿”之后又一次一拍即合,颠儿颠儿的买了电影票。
事实是虽然票价2元,这部电影也不能如此侮辱我们。
自电影开场之后,边同学就紧闭嘴唇不发一语。
我很惶恐,但是后来证实这只是因为这部片子实在是引起了她的愤怒。
《如梦》看完之后真有种入梦的感觉。
暗色调的画面,摇晃的镜头,阴郁的男主以及梦呓般的女主。
当然,后面还有一个努力扮乡下姑娘的疯子,她叫什么来着?
提这事儿了吗?
一切都表明这是部幻灭的文艺小资大闷片。
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看过的德普的《亚利桑那之梦》,但是这种联想是对后者的侮辱。。。
我错了。
影片开头的猫咪确实吸引了我,但是几秒之后发现原来是只死了的。
杂乱的房间里,男主出场,去海边埋了它,并去看了医生。
恩,一切都很正常,文艺的正常。
但是后来当男主开始频繁做梦之后,我开始想象这部影片到底要表现什么。
再后来,女主频繁疯癫又忽而假扮温婉的梦中人,继而又在淋浴后再次疯癫,我又开始和周围同学一起猜测,此刻的袁泉到底扮演的是哪一位。
最后,男主终于见到了那对双生花的时候,我开始期待影片最后起码要给个交代。
当男主和梦中的女主跳起舞的时候,我彻底崩溃了,以致后来边同学愤怒的喊着“这到底是什么?!
”的时候,我实际上已经不知道演到哪里了。
影片的最后,男主在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念起了内心独白。
他说,他想起了一句古语,“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然后,我听到放映厅里响起了释怀又带着自嘲的轻轻笑声。
我问边同学,这部电影是不是就想告诉我们,死了的人,我们都会留恋,但是我们还要好好活着?
边同学沉重的点了点头。
我骂道,他妈的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呢?
电影结束,走回宿舍的路上,边同学扭头问我,你竟然喜欢看文艺片。
我说,我不知道这就是文艺片。
你才爱看文艺片呢,你们全家都爱看文艺片!
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很喜欢一部法国电影,《天使艾美丽》。
我一直以为那就是很美丽的文艺片了,并自我矜持了好一阵。
但是今天开了眼,原来我一直是错的,我文艺的等级太低,还远远不够。
我宁愿在宿舍看《越光宝盒》,不,《三枪》都行!
我也无法忍受再一次的文艺洗礼。
也或许是我们根本已经深刻的脱离了文艺道路,所以如有不妥之处,权当是一个受了折磨的低俗女的自我剖析。。。。
是你无意间闯进了我的梦还是我对你的朝思暮想若我有一场美丽的梦不如就这样安静地梦一场时间也愿为我停下雨中的一曲探戈是我最终的夙愿我终日祈求的那一天实现在梦里逝去,却未曾失去这是一个完结却是我全部的生命当我醒着,却恍然如梦当我梦着,才是真正的活
想法是好的,落实是有困难的,结果是有点失望的。女主角过了。最后那段舞还行,白衣飘飘的男和女。Daniel还真是帅的哩!
浮生若梦。别醒来。
一星都嫌多居然还有人给五星?!
感谢豆瓣主办方,喜欢袁泉的念白
这是文艺疯科幻片好吗?袁泉睁大眼睛好惊悚好丑,吴彦祖跳舞好雷,头发乱糟糟的宅男造型很可爱乃~梦里寻她千百回,竟然能凭着一个梦找到真有那么一个人,还双胞胎姐妹?扯,实在是扯。
5星全给袁泉。
剧情不敢恭维,但是吴彦祖很帅
只为吴彦祖, 真是走在文艺路上的文艺片。
第一部让我想中途离场的片子 也就摄影还不错 整体就是小成本版的《无极》 遍布吐槽点
#金馬46# 关于梦的故事 毫无逻辑 浑然天成
装文艺没成功的典范。。
。。。。。。。。。
的确文艺的抽筋。我选择相信他最后选择和妹妹在一起。
勉强看了9分钟 请别把电影拍成话剧好吗
纯文艺
一部只有MV剧情的文艺电影。一如既往地喜欢吴彦祖,一如既往地讨厌袁泉。
整部影片就是罗卓瑶一个人的YY。还可以再文艺一点,再非主流一点么。
装13
因为那段舞蹈,加一星。
吴彦祖参与制作的一部文艺片。剧情的延展性比较差。为了文艺的效果,忘记了剧情的丰富。值得称赞的时充分利用了吴彦祖的文艺气质和袁泉略带飘忽的眼神。还有剧情中巧妙地安排了一些东方的玄幻因素。使得整个电影散发出一股迷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