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样女王

I,冰之骄女(港),老娘叫谭雅(台),我,冰上女王,我,塔尼娅,我,托尼亚,我是坦雅,我是托尼娅

主演:玛格特·罗比,塞巴斯蒂安·斯坦,艾莉森·珍妮,凯特琳·卡弗,麦肯娜·格瑞丝,鲍比·坎纳瓦尔,博亚娜·诺瓦科维奇,朱丽安妮·尼科尔森,凯萨琳·戴尔,保罗·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卡塔尔语言:英语年份:2017

《我,花样女王》剧照

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2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3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4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5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6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3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4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5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6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7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8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19我,花样女王 剧照 NO.20

《我,花样女王》剧情介绍

我,花样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托尼亚(玛歌特·罗比 Margot Robbie 饰)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之中,和母亲(阿丽森·詹尼 Allison Janney 饰)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托尼亚的母亲是一个冷若冰霜而又独断专行的女人,她在年仅3岁的托尼亚身上看到了她成为一名花滑运动员的潜力,就这样,小小的女孩被送往了由戴安(朱丽安妮·尼科尔森 Julianne Nicholson 饰)执教的花滑队里,开始了训练。 托尼亚的全部童年几乎都是在冰上度过的,直到有一天她在溜冰场遇见了名为杰夫(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饰)的男子,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杰夫改变了托尼亚的人生,却也成为了她的灾难,从此托尼亚要面对的,除了日益艰巨的训练外,还有来自杰夫的拳脚。在一场比赛中,托尼亚完成了冰上三圈半的跳跃动作,成为了美国第一个完成了这个动作的运动员,托尼亚因此名声大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迷失明日腹黑少爷小冤家谁说我结不了婚王者游戏·觉醒龙心战纪想当冒险者的女儿到首都当了等级S的冒险者哈拉十诫带刀女捕快炎神战队轰音者剽悍少年她的重生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五季我们不属于这里同志如我们怪兽之瞳邋遢大王奇遇记我的老大是卧底精灵幻想记杠上开花利剑行动九指新娘活下来的我们海军上将当树倒下穆勒老师必须离开我笑的时候生命是个奇迹阿碧的恩典人大主任李白之天火燎原

《我,花样女王》长篇影评

 1 ) 我从来没敢幻想过,人们会爱我,像爱其他人一样

“那一刻,人们对我笑了;我知道自己此刻是被爱着的。

“在兼具窥视意味与主观感的框式镜头中,托妮亚微笑着直视电影外的观众,缓缓说出这句话。

她的声音带着低声下气的讨好,却又掺着些许的窃喜和傲慢,仿佛一个过早饱尝人世苦楚的孩子,收敛起小丑般混杂着困惑和嘲讽的笑容,试探地朝这个世界伸出手。

仿佛在尽力地拨开人们的舆论与仇恨,一遍遍强调着自己——《我,花样女王》

喜欢海报上传递出的“看什么看,老娘最屌”的感觉《我,花样女王》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体坛最大丑闻——花样滑冰天才托妮亚·哈丁击伤对手南希·克里根膝盖事件。

此事件至今一提起,美国民众仍会群情激愤。

真实事件的新闻封面但是电影却将重心绕开了这次袭击事件本身,而去深入挖掘和披露托妮亚的自我世界,以一种冰冷剜骨的幽默来映照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

这种冰冷黑暗的幽默贯穿全片,用究极讽刺的剪辑串联而成。

上一秒,托妮亚的丈夫还无辜地直视镜头说,我从来没有打过她下一秒,就接上丈夫拽着她的头撞向墙的画面。

上一秒,母亲冷酷地对镜头说,她被我惯坏了。

下一秒,年幼的托妮亚被母亲暴揍。

这种幽默讽刺的本质是悲凉,是对于暴力的无声抗议。

这里的“暴力“不仅仅是针对外在肉体上的暴戾恣睢,更贯穿全片灵魂承载着多重隐喻和指代。

母亲的控制和贬低是精神上的强权、强硬意志的专制暴力,丈夫家暴又求和的反复是两性关系的情感暴力,媒体的喧哗与曲解是埋没真相的舆论暴力,群众的围观与冷漠是看客心理的集体无意识暴力。

托妮亚的一生,都在无数的暴力中反复拖拽撕扯。

电影通过打破第四堵墙,让主人公与外界构成双向凝视,并穿插多视角采访的仿佛,来解构托妮亚的一生。

托妮亚的一举一动,是对被定义的女性形象的颠覆和解构。

纵观体育史上的花滑女运动员,要么是利平斯基般甜美清纯的少女,要么是南希·克里根般高雅妩媚白天鹅般的熟女,这符合大众长久以来对于公众女性形象的一种希求准则,是大众渴望看到的公众女性。

而托妮亚来自底层,狂野、奔放、飙着脏话、在公众场合肆无忌惮地叉开腿,这样一个粗鄙的人竟然是花滑界的顶尖女性,这幻灭了大众的期望。

所以当托妮亚与南希发生冲突时,大众无条件地倒向南希,将坦妮娅置于众矢之的而对真相不管不顾。

她的经历,几乎可以说是从原生家庭到社会阶层,从两性关系到性别刻板定义,再到竞技界暗藏的规则与现代媒体的舆论,一个现代女性所有会遭受的不公与冷遇的缩影。

而托妮亚一生的经历,映照着美国梦的背面,是无法逾越的阶级壁垒。

从底层粗鄙的“红脖子”(美国对贫民窟白人的蔑称)到万众景仰的花样女王、体坛神话,坦尼亚的经历似乎十分符合人们对于“美国梦“的神往。

但体坛的潜规则却还是毫不留情地揭穿她:即使她是技术最高超的一个,但仍改变不了她来自贫民区的事实。

她骨子里熔铸着底层社会的卑微和鄙陋,而花滑只属于那些精致优雅的王子公主们的世界。

尽管这个国家一再宣扬着“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样激奋人心的美国梦,但事实上南希那样出身优越女性,才是精英阶层眼中美国形象的对外代表。

所谓的美国梦,原来也只是稳定社会的思想手段,它的背后耸立着永远无法击破的阶级壁垒。

而托妮亚对于爱的极度渴求和缺乏,其底色来自原生家庭的冷漠与控制。

被父亲抛弃、被母亲没完没了的殴打和羞辱,成了托妮亚前半生除滑冰以外的全部记忆。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大到让坦妮娅除了花滑以外对世界一无所知,大到她为了摆脱伤害,十五岁就嫁给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肯说她漂亮的男人,大到她即使天天被丈夫家暴也自甘原谅,因为她觉得这就是爱,没有人教过她给过她爱,母亲也天天打她,却仍肯出钱给她学花滑,这就是爱不是么?

面对那些暴力、那些控制、那些伤害,极度缺爱的托妮亚照单全收。

她拼了命去追求的花滑事业,何尝不是因为这样可以得到人们的爱么?

渴望得到全世界的爱,最后却沦为了全世界的笑柄。

甚至这会让人联想起已故美人玛丽莲·梦露。

看似毫无对比性,却在某些地方惊人地相似。

诞生的都是最肮脏最卑贱之处,登上的都是最巅峰最荣耀的地位,拥有最天才的禀赋和最孤寂的心灵,同样地悲惨的童年不安的灵魂,同样被当作某个领域的流行文化符号被众星捧月,又被大众舆论狠狠摔下神坛。

最后的结局又何其相似,天才如流星般陨落泯然众矣,美人如寓言般消逝于世间。

可是说到底,那个举世瞩目的天才不过是美梦破碎的少女托妮亚,那个惊艳四方的美人不过是孤独的小女孩诺玛·简。

她们不过是,万千深陷在身份焦虑和缺爱困境中的,又一个哀伤的灵魂。

那些灵魂,正越过喧嚣的人群,透入托妮亚的身体,沦为影片最后,走投无路成为拳击手后被击倒的她,所吐出的一口鲜血。

沦为吐出鲜血后的一句话——“这就是人生,而这,就是操蛋的真相。

而人们,面对托妮亚倒地后的奄奄一息,报以最热烈最欢乐的掌声与欢呼,一如当年,她拿下鼎盛荣誉时,人们的掌声与欢呼。

这就是人生。

“我从未幻想过有人会爱我,像爱其他人一样,我的幻想无法延伸的那么远;我只幻想着人们都注视着我,呼喊着我的名字。

“ ——玛丽莲·梦露

 2 ) “That's not my fault.”

“That's not my fault.” 其实这句话背后的隐语是,“That's all my fault.” 儿时家庭的不幸带来的自卑,懦弱,随着年龄的长大了,又带来了家暴,长大后面对不能接受的局面,最后都会表现呈歇斯底里,她妈妈那句“You were soft.”并没有说错。

极度的缺爱,极度的自卑,因为一句pretty就可以嫁给对方,因为一句sorry就可以原谅对方,越坚强就越让人心疼,从花滑到拳击,摔角,越坚强也越让人尊敬。

 3 ) 打倒Tonya的那些伪善的真实:电影中对花滑世界潜规则的隐喻

2022.1.26更新:还有不到十天的时间北京冬奥会就要开幕了。

2018年的时候 我曾经去到过韩国平昌 亲临冬奥会比赛现场。

那是我第一次去奥运会现场。

是的,我没有去过夏奥会,而是第一个就去了冬奥会的现场。

虽然17年的时候也到过小城江陵(平昌冬奥会的冰上项目举办地),但奥运会的气氛是很特别的。

是我完全没有想象到的场景。

在冬季的海边小城江陵,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本就不大的城市几乎到处都挤着各色的人们。

各国的选手、教练和奥委会的官员们在你的身边围绕。

只是下车往场馆走的那一路,就可以遇见几十种穿着不同国家代表队服装的人。

大家会彼此微笑点头,空气中洋溢着融洽又和气的氛围。

虽然天气很冷,却总有阵阵暖流。

江陵冬天的海还是碧蓝碧蓝的,清透的泛着孔雀绿,洁白的浪花裹着细沙温柔的冲刷着沙滩。

那不像是北国冬天的海,倒像是哪个热带岛屿。

天空那样澄澈,虽然寒风刺骨,阳光却依旧耀眼,而海水清澈见底,让人恍惚。

沙滩上到处都有奥运的五环标志和各个国家的旗帜,还有拿稻草扎起来几米高的现代雕塑,闭幕式结束后会被付之一炬。

类似火人节。

人们争相和这些纪念物拍照,在海滩上大排长龙。

排在我前面的是五个穿着荧光粉色日本队长运动服的选手。

因为我很爱羽生结弦,所以可以轻易的认出那是日本队的队服。

后面就排着俄罗斯队的选手们。

现场还有各个国家的媒体穿梭来往,也有大大小小的赞助商展览活动,最大的那个亭子是阿里巴巴的,展示了很多为冬奥会量身定做的高科技产品。

和夏奥会的严肃紧张不同,冬奥会更像一个大party。

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狂欢,畅饮。

在洁白的世界里忘却了真实世界的烦恼。

而我不曾想过,那是美好时代的倒数计时,那时我们可以随时去到地球上任何想去的地方,和所爱的人们相聚的最后光景。

我永远忘不了海边飘雪的江陵小城,和朋友们围坐在暖炉前的那一次炖鱼火锅,以及那一年,那个冬天,奥运会所带给我的快乐与感动。

遗憾的是,我们本来可以,奉献给世界一次精彩绝伦令所有人难忘的奥运会,当然他一定也会是精彩绝伦令人难忘的。

但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却没有机会参与冬奥这个大party的快乐。

世界笼罩在阴霾之中。

但我仍然希望,冬奥会可以圆满,快乐。

就算不能亲临现场,仍然能够将冬奥的精神传递给全世界。

我永远爱冬季运动,因为他热情,洒脱,自由。

我想Tonya也一样。

那些因为这部电影而来的你们,诚挚的推荐大家,都去领略一下冬奥会和冬季运动的风采。

你们一定会爱上。

2021.8.9更新:夏季奥运会落幕了。

让我们期待180天之后的北京。

冬季奥运会。

花滑美人们在这个夏天也帮yxh和up们扛了不少KPI2021.6.23更新: 最近营销号好像又在推这部电影是为什么🙀🙀🙀————以下是17年写的————看了四年花滑,现场比赛看过不下100场。

几乎见过所有现役仍在花滑世界中滑冰的世界顶尖选手的演出。

(好像就差高桥,金妍儿见过真人没见过滑冰。

)聊一下这部电影对花滑世界潜规则的隐喻。

---这个世界充满了潜规则,花滑几乎把这种潜规则发挥到了极致。

大约是由于花滑是一个人的表演,因此“冰上形象”成为了这个被少数精英(裁判和他们幕后代表的利益集团)有选择性的控制的内容。

如果你不符合某种模式,那么只有被淘汰。

精英们控制的手段繁多,随后一一道来。

1 你必须是养尊处优的公主花滑训练费高昂,花费不菲。

因此大多数花滑选手都出身自家境殷实的精英阶层。

(我国选手除外)而电影一开始Tonya的采访便称自己是Red Neck。

红脖子白人。

是美国精英阶级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

而小Tonya对爸爸说她在学校被叫做White Trash,白人垃圾。

这也是美国社会常有的对处于底层阶级的白人的侮辱性称谓。

相应的,Tonya把这件事告诉她妈妈之后,她妈妈教她在那人的牛奶里吐口水。

这个行为又从侧面证实了她确实就是被精英所鄙视的“下等人”。

她妈妈的行为从始至终都十分粗鲁,粗口,暴力,抽烟,从事体力劳动。

这些都被美国精英阶级的白人所不齿。

因为代表了美国形象的WASP们一生最崇高的信条就是Decent,简言之就是装逼。

而Tonya从小就与Decent绝缘。

同样因为必须显得有钱,每个滑冰的女孩儿都有一件裘皮大衣。

Tonya爸爸为了让她也有,便到森林中打猎,自己手工缝制了一件裘皮大衣给Tonya穿上。

但是这件大衣在冰场遭到了嘲笑,Tonya以竖中指作为回应。

这里又一次强调了她与Decent毫无关联。

她不是养尊处优的公主,她是出身低微的穷酸女。

2 你必须是位女人中的女人花滑世界的逻辑一向是,最顶尖最被裁判认可的女选手几乎仅有两种:可爱又柔弱的少女,或性感又妩媚的熟女。

利平斯基是前者,关颖珊是后者。

浅田真央是前者,金妍儿是后者。

不巧的是,Tonya哪个都不是。

她既不纯洁无邪楚楚可怜,也不千娇百媚妖娆温存。

她几乎虎背熊腰,大大咧咧。

她甚至不算美貌。

电影中15岁的她,甚至留着中性的短发。

因此当Jeff对她说你很pretty的时候,她竟然被突如其来的夸奖感动了。

3 你要穿着得体电影中Tonya对裁判发火质疑他们打分不公平那里,裁判说你也必须有好的presentation。

Tonya回敬他们我没有5000美金买衣服,所以这套衣服已经不错了。

我认为挺好看的。

而她的教练戴安也一直要求她穿怎样的衣服,做怎样的行为。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符合花滑中对选手既有形象的那一套逻辑。

但是Tonya苦于经济问题,也苦于出身的审美问题,几乎无法穿着得体。

而她的对手,南希科里根(虽然也是个Bitch吧)却优雅迷人。

几乎所有顶级花滑选手都在演出服上面大下功夫,外形绝对是花滑选手实力的一部分。

4 你是要代表USA形象的人Tonya一直苦于裁判对她不公正的打分,在一场赛后跑去追逐美国冰协的官员(or裁判or技术专家or主裁),追问他为什么自己技术这么过硬却不能得到公正的评判。

裁判无奈之下对她说,因为我们不能让你去代表美国的形象,看看你自己的样子。

他代表了花滑世界对Tonya的评判:你不够资格代表美国。

Tonya,一个出生在红脖子白人阶层的丑小鸭,行为粗鄙,审美粗俗,这样的skater无论如何也不会得到主流花滑界的认可。

可她偏偏不服输,一次次用自己的实力与这个世界对抗。

可是突然有一天,她这个花滑界的错误与花滑界的正确狭路相逢,直至发生了那件惊天大丑闻。

于是花滑界的那些话事人们,迫不及待的抓住这次机会把她逐出花滑世界。

她被终生禁止参与与花滑有关的任何活动。

这件丑闻如今在花滑界内部,仍然被常常提起。

在花滑的粉丝中,这个故事被演绎了千百回,真相如何已经无法分辨。

如今,人们对Tonya的态度,仍然嘲讽多过同情,不齿多过理解。

因为她是一个,与花滑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她闯入了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

如今的花滑世界,仍然充满了王子公主,少女骑士。

Tonya仍然毫无立锥之地。

而顶级的Skater和普通的skater之间的差距还是跟Tonya和Nancy一样大。

Tonya需要在业余时间打工来维持自己滑冰,她甚至还得到公开的冰场训练。

而Nancy则有自己专属的冰场,像Tonya所说的那样,大概摔了都有好几个人扶她起来。

如今顶级的花滑选手不但拥有自己的专属冰场,甚至用真金白银买下好几座冰场。

他们几乎永远一个人训练,教练只不过是他们的雇员。

冰协的官员给他们跑腿,甚至连国际滑联的规则都会被最有影响力的花滑选手左右。

他们出入奥委会官员的宴会,甚至和政客谈笑风生。

几千美元的冰鞋一个赛季就要消耗十几双,上万美金的演出服几乎每场比赛都会新做一件同样的(因为昂贵的演出服很难水洗)。

年入百万美金,过着挥金如土的奢华生活。

而普通的skaters常常需要在白天做教练教小朋友,才能支付自己的滑冰费用。

许多花滑选手都不得不靠家庭资助,或者募捐才能继续滑冰生涯。

花滑是个美丽的世界,但撕下艳丽外衣却狰狞的残酷。

I Tonya这部电影,谈论了歧视,谈论了偏见,谈论了阶层,谈论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谈论了亲密关系对人的摧毁。

谈论了爱与被爱。

看似荒唐,实际现实比这还荒唐百倍还直接百倍。

花滑是部好题材,因为那些明争暗斗,每一天都在真实的上演着。

 4 ) 洪流中的困兽

1.玛格特最后化妆间里的那场哭戏太动人了,内心的苦涩和悲恸一次次冲破控制力的防线,面部肌肉的每一次抽搐都好像是残喘的困兽在和命运做最后的挣扎。

阶级的壁垒,原生家庭的拉拽使个人与或明或暗的竞技规则之间有种近乎残酷的疏离与冷漠,而这只是社会异化光怪陆离的一个究级角落。

2.很多影评里提到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在电影里显得有些突兀,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使用这种手法的必要性,与其说是随心所欲的灵动,不如说是技巧滥用的违和。

 5 ) 非主流笑话

《我,花样女王》任你天赋异禀,也不过是个非主流的笑话!

美国花滑选手坦雅·哈丁“神奇”的职业生涯!

全片充斥着对亲情、爱情、社会和花滑运动圈赤裸裸的鄙视。

和大多的人物传记片不同,这片子采用荒诞的手法和黑色幽默的形式叙事,频繁的剪辑和打破第四道墙的对话方式,让影片有着更强的带入感,8分。

ps:本片含大量粗口,估计能占台词总量的三分之一!

 6 ) 有人生的启示意义。

4星,本片最大的优点是客观还原度比较高,本身主角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往往英雄与罪犯只差一步,善恶也只是一念之间。

主角所处的环境本身就非常复杂,出名之后就更加的复杂,人生的发展需要规划,需要经营,所以本片不只是一段故事,还有教育意义,作为传记片排成这样已经很难得了。

值得大家参考借鉴。

 7 ) 同桌的妳

【本文和影片可以說是無關】認識妳的時候,才十二歲,一開始並不是同桌,也不相熟。

對妳有深刻印象時,已經十五歲,沒錯,大概十四五歲,我們才成了比較親密的,閨蜜加同桌。

很長時間以來我不知道怎麼去寫關於妳的故事,一些很典型的場景浮現在腦海里,妳是倔強又挫敗的女生,和我之間隔著許多不一樣的東西。

最大的不同大概是妳除了與我共享一個班集體,還有另外一個集體,那裡面不盡然是同齡人,甚至成人世界的規則早早進入妳的生活,那使妳早熟,早熟又魯鈍。

對,妳還有一部分的青春期,在妳的武術隊里度過。

我沒有體會,只是妳間接零散說給我的二手經驗,但對十幾歲的我也是觸目驚心。

比如妳說隊里那些小姐姐(也不過十六七歲的那些)已經有些練習到受傷,“那種”受傷,妳壓低聲音,以一種剛剛經歷月經初潮的少女極度羞澀而幾不可聞的氣息說,她們的處女膜,會因為一些運動的過分激烈,而破。

O型嘴,那對我亦是衝擊,妳說看過她們因為訓練受傷在休息室痛苦哭泣,我想那些哭泣里可能有很多層次,多到我們那樣的小女生,都無法理解。

很久之後我會在面對“騎自行車騎破處女膜”的笑話面前感到齒冷,笑不出聲,我想起妳說的那些事情,它們就在妳的生命里發生,那怎麼會是,可以拿來調笑的事。

以及我還記得,妳跟我說起武術隊里教練的苛責,訓練的艱苦,還有部分男隊員的粗野荒蠻,妳說起來是趣事一般輕輕巧巧,但妳要抵住那些耳濡目染,還得把人格分裂一半做一個乖學生,其實好難。

而發生在妳自己青春里比較重大的一件,還是妳得到國家二級運動員的那場比賽。

那該死的失修的落地玻璃門,妳都已經比完離場了,它卻就在妳推的那一刻碎裂,妳的肌腱被劃開,血流了一臉盆,妳的隊友驚叫,教練失色,妳即刻被送去手術,接著是漫長的住院休養,我近乎以為妳再也不會來學校了。

受傷的是要命的右手,妳寫字的右手,萬幸是妳其實幼年是用左手,被大人矯正才用了右手,可其實還是不方便,至少妳重新出現在教室里時,還纏著繃帶。

我承認,在這件事之前,我在和同學一起輕微霸凌你的事情上,也有罪責。

那是成績優秀的孩子對成績落後孩子有目的且無意識的殘酷的惡,儘管那只是日常的輕蔑或嘲弄,如今想來也是殘忍。

直到妳受傷,直到我需要幫妳抄寫課堂筆記,內心的善意與保護慾好像被激發出來,我拼命地為妳做能代勞的一切,這好像也是某種贖罪,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同步清洗自己?

我當然知道那種青春期的小集體里瀰漫的詭異氛圍,教師與我們共謀著“成績好的孩子就是一切都好”的扭曲三觀,譬如我在小測試里抄襲妳,老師卻只會點醒妳的名字,全班也都看向妳而非我,那種自然而然并不以為然的懷疑,天知道曾多少次傷害過妳。

後來我有朦朧意識到這其中的可怕,如果我犯錯,我還是會盡可能地主動罰站或自己道歉。

但集體里依舊不可能因為小小的個體的自覺而產生變化。

妳的少數民族身份是集體的妒恨與獵奇,妳的家事也會被大家談論和演繹,妳主要為大家接納的,是相貌可愛,但這可愛,竟又成為個別男生騷擾你的理由。

我一直記得那個胖子,他在妳的桌子前,用他小小年紀積攢的所有下流話調戲妳的樣子。

如今說來應當也不算過分,其實那一幕可能就是發生在我眼前,最早的性騷擾。

一個女生,生命里可以有多少種難,對我這樣沒心沒肺諸事順遂的人來說,其實非常羞愧于說懂得,但認識過妳,特別是,我們成年後相約逛街,妳自由隨性地穿了一身卡哇伊的水手服上街,那閃閃發光的自信樣子會令我想到此前數年妳在各種推撞擠壓中過來的日子。

終於有點長舒一口氣,但永遠留著,那一陣鼻酸。

 8 ) 真的,有些圈子不要硬融,下场会很惨!

美国花样滑冰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塔尼娅·哈丁,这个在十几岁就完成三周半旋转的天才少女,两次参加奥运会,都与奖牌失之交臂,而且闹下巨大丑闻,在其23岁时就被法院判终身禁赛。

她的传记片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而那场惊天大悬案到现在都牵动着八卦者们的心。

《我,花样女王》(I, Tonya),最近放出了熟手。

网上超过8分的评价不是盖的。

无论从娱乐性,还是深度上来说,《I, Tonya》都绝对是今年最不容错过的影片之一。

看完后发现,原来传记片还可以这样拍。

《I, Tonya》为了制造戏剧冲突,逃出流水账式的乏味模式,大量使用了伪纪录片的手法,频繁的让演员以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以主观视角讲述那场事件的来龙去脉。

《I, Tonya》就像一个时刻高速运转着的离心机,快速旋转下的视觉光影制造出了类似幻觉般的感官体验。

随着几位关键人物的先后出场诉说,故事在真真假假中模糊了真实和虚构。

一场罗生门式的剧情漩涡把可谓吊足了影迷们的胃口。

围绕那场震惊全国的打人事件,影片从几位人物入手,讲述了主角 Tonya从童年时期开始的人生经历。

影片试图探寻离心机的中心,那个引发事件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为此,影片设置了四位关键人物。

Tonya自己;Tonya的母亲;Tonya的丈夫杰夫;还有 Tonya在运动时期的保镖肖恩。

到底是谁最后导致了奥运会前期, Tonya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南茜被人偷偷用钝器击打了膝盖。

无疑,人物关系是探寻真相,了解人物内心的关键。

Tonya与母亲的关系,负责了影片的亲情线。

Tonya的母亲是十足的“恶母”,她自己就憎恨母亲,爱的缺失遗传影响到了她对 Tonya的态度。

从小开始, Tonya的母亲就时分严格,为了培养 Tonya滑冰,甚至逼的 Tonya在冰场上以当众小便来表示强烈不满。

她的格言是,对你狠才是对你好,她奉行了严格的古典教育法则,早早的把年幼的 Tonya拉出童年的梦境中,把沉重的现实背负在了其身上。

这严重影响了Tonya和她的关系,爱的缺失令Tonya极度渴望被爱,这时,她的丈夫杰夫出现了。

在不到20岁时,两人就相识,杰夫刚刚完成了高中学业,而 Tonya正被母亲从高中劝退以便全力投入滑冰中。

Tonya和杰夫负责了爱情线。

两人的爱情是你死我活的,杰夫常常对 Tonya使用暴力,两人纠缠不清,痴念不断,但一直没能离婚成功。

杰夫是 Tonya逃离母亲的踏板,她以为会有人可以爱的,杰夫的确真心爱过她,当那种爱中夹杂着太多占有的欲望,以至于暴力始终成为其中重要的有毒成分之一。

而杰夫的朋友肖恩更是一朵奇葩。

夫妻两人本来只想恐吓下对手南茜,结果一直不被人认可的肖恩真的找来了打手,对纳西采用了暴力。

因为同为奥运国家对备选选手,这场打人事件吵的沸沸扬扬,媒体铺天盖地的播报,最后连FBI都参与其中。

这直接葬送了 Tonya的滑冰生涯。

Tonya的亲情、爱情,甚至整个世界,都瞬间坍塌。

《I, Tonya》让四位关键人物纷纷对几个事件同时发声,带着强烈主观性的发言自然不同,对于期间发生的事件看法也完全不同。

比如Tonya的母亲对于从小大骂女儿一点都不以为然,而Tonya自己却认为这是她日后熟悉暴力,习惯暴力,沉迷暴力的重要原因。

虽然影片有为Tonya洗白,甩锅的嫌疑,但影片的确揭露了美国冰场的一些现实性问题,还有来自社会的种种偏见。

如果Tonya获得了成功,也许她母亲的做法,她老公的扶持,都会被后人以另外一种态度去看待。

Tonya之所以一直无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社会阶层的区隔。

影片一开始Tonya便称自己是Red Neck,在滑冰场上,有人直接以红脖子白人来侮辱她,这是美国精英阶级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一种蔑称。

Tonya是全美第一个完成三周半高难度技巧的女性选手,天赋异禀,实力碾压同年龄层的所有选手,她绝对应该成为美国冰场的代表性人物。

可评委一直对她保持着偏见,常常压低她的分数。

原因很简单,评委认为,Tonya无法代表健康积极的美国女性形象。

选曲的低俗,舞姿的粗鄙,服饰的低陋,私生活的瑕疵,让评委们一直以有色眼镜看待她。

Tonya的教练直接告诉Tonya的母亲,“你的女儿需要一件皮草”!

为了改变自我的形象,Tonya不断妥协,从选曲高雅,舞姿优雅,体态训练,甚至为了有个完整的家庭,找到已经分居多时的杰夫寻求复合。

Tonya愤怒的说,媒体为了销量才把南希定义为公主,而其实私下里南希就是个xx婊。

南希是养尊处优的公主,可以毫无压力参与训练,甚至包下整个滑冰场作为练习地。

而Tonya必须靠打工来为此生活和训练费,以前靠着母亲的加班来为此一切,这让她抬不起头,嫁给杰夫的一个原因是,她可以摆脱母亲,转而依靠杰夫的经济支持,而且杰夫有车有房,能够给予她一定的爱。

在多人不断的戏说下,真相总是很难辨别,其实你无法把最后的悲剧单独归咎到任何一个人身上。

Tonya的悲剧是合力造成的,有些甚至是命中注定的,社会法则如一枚强大的磁石,把Tonya引向了宿命的残酷终点。

那是专门为Tonya这类阶层的人准备的。

你可以说是严厉的母亲造成了Tonya从小爱的缺失,父亲的离去让她失去了安全感和庇护。

你也可以说是暴力倾向严重的杰夫造成了Tonya职业生涯的终结,连杰夫自己都觉得似乎真的是他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你同样可以甩锅给那个自大的胖子肖恩,的确是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找来了打手。

可最致命的原因还是Tonya的出生,她所在的阶层导致了一切。

如果她不在那个需要苦苦挣扎的阶层,她就不会遇上这些人,选择依靠这些人,暂时得到遮风避雨的地方。

她的审美,她的家庭,她的学业,她的训练条件都会大不一样。

就像Tonya在片中的说的,不是她不希望穿着更加高贵,而是她买不起上千元的表演服。

不是她选择的中途辍学,而是家庭原因导致她只能靠滑冰天赋放手一搏。

如果不成功,她就和她的母亲一样,未来会成为一位餐厅服务员,就此一生。

Tonya的惨剧是她拼命的先融入一个不属于她的圈子,她希望成为冰场上的女王,可最终她成为了美国冰界永远的笑话。

花样滑冰无疑是美的,但撕下艳丽外衣,却是露骨狰狞的残酷。

《I ,Tonya》讨论了歧视、偏见、阶层,谈论了原生家庭对后代的影响,亲密关系对人的摧毁,其中爱与被爱的欲望看似荒唐,可现实比这影片中的戏说成分还直接百倍。

其他运动中,现实生活中,那些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其实每天都在真实的上演着。

更可怕的是,阶层跨越在稳定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极为困难。

影片最后,被判处终身禁赛的Tonya为了生计,加入到了女子拳击比赛中,按她话来说,“暴力,我太熟悉了”!

影片残忍又坚韧的完成了主题的闭合。

用被在拳击赛场上击倒的惨痛瞬间交叉剪辑在冰面上完成三周半旋转的辉煌时刻就是人生起落的完美隐喻。

我们只能和她一样,吐一口血,爬起来,继续和生活搏斗!

打破第四面墙的最后一睹告诉我们,人人都是Tonya!

真相都是带血的,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轻松二字,特别是当他们以地狱模式出生,在不利于自我发展的阶层寻求上升时,我们只能以更强大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重重阻隔。

无论真相如何,无论圈子多么歧视你,就像 Tonya一样,你始终会有你的人生中的“三周半”靓丽旋转,总会那么几天,几个小时,几秒钟,你是被“爱”着的,崇拜着的。

虽然,也许,可能只是稍纵即逝,但就像流星划过一样,那段痕迹带来的记忆是永恒不灭的。

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们曾经为了自己,好好活过,存在过。

 9 ) 看完这电影,我开始讨厌花样滑冰

(首发于 壹条电影 微信号:yitiaomovie)

坦雅·哈丁是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圈半跳跃的选手,在她之前,美国无人敢尝试这个动作。

她1970年出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家境贫寒,母亲有过多任丈夫,她是母亲和第四任丈夫所生的孩子。

坦雅小时候,父亲便离开了家,母亲的冷漠与粗暴让她的童年雪上加霜。

她刻苦训练,努力成为专业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

1991年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坦雅得到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银牌,1992年和1994年得到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金牌。

坦雅在职业生涯如日中天的时候,意外卷入一起丑闻。

当时另一位花滑选手南茜·克里根在更衣室遭到不明人士袭击,膝盖受伤。

经查,袭击者为坦雅当时的丈夫杰夫·吉卢利。

坦雅本人因包庇罪被终身禁赛。

此后她转战拳击、摔跤,但不久便草草结束了职业生涯......

坦雅(左)和南茜(右)坦雅事件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乃至世界花滑界的丑闻,美国编剧斯蒂芬·罗杰斯将坦雅事件改编成剧本,并由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拍成传记片《我,花样女王》。

该片豆瓣评分8.1,获得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剪辑提名。

说实话,这是我看过的最压抑的一部传记片。

一般的传记片会采用正面人物作为题材,而《我,花样女王》却用了一个丑闻女主角。

片子的形式很奇特,在剧情之中加入了类似采访的段落,借坦雅(玛格特·罗比 饰)、前夫杰夫·吉卢利(塞巴斯蒂安·斯坦 饰)、母亲拉沃娜·戈登(艾莉森·珍妮 饰)以及涉事人员和记者之口,逐渐还原丑闻事件的真相。

电影在表达某些沉重话题例如家庭暴力时,也出乎意料地没那么沉重,而采用了滑稽的方式。

坦雅第一任丈夫杰夫·吉卢利对坦雅一次次地施行暴力,但坦雅却一次次妥协,甚至用自嘲的方式来给自己开解。

这使得本该沉重的家暴话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坦雅婚姻的不幸,不是因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么?

坦雅对家暴的理解是:“我的丈夫是因为爱我才打我。

如果他不爱我,为什么要打我呢?

”坦雅的母亲也在肉体和精神上双重虐待她,无论坦雅取得好成绩还是遇到心爱的男人,母亲都会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永远一副冷脸,随意暴打已成家常便饭。

坦雅穿上婚纱的那一天,母亲依然毒舌:“我不知道说什么,嫁给第一个夸你漂亮的傻子,你可以跟傻子上床,但不要嫁给傻子。

和对丈夫的家暴态度一样,坦雅也用“妈妈打我是因为爱我”来解释母亲的虐待。

当一个人缺爱缺到了极点,就会把别人的暴力自动转化成爱,这在医学上有个专业的名词;斯德哥尔摩症。

影片中,坦雅不止一次说道:“我感觉到我被爱着。

”在和杰夫恋爱的时候,在被家暴的时候,在1991年获得全美锦标赛冠军的时候......

除了冷漠毒舌的母亲,坦雅只从父亲身上得到过温暖。

电影开头有一段坦雅和父亲在林中打猎,坦雅想和同龄人一样有一件皮衣,父亲就亲自为她打了一只野兔。

冰天雪地,稀疏丛林,小坦雅和父亲像一对好朋友一样聊着天。

可惜,父爱转瞬即逝。

被母亲赶走时,父亲表现出的冷漠与母亲如出一辙。

小坦雅撕心裂肺的哭喊牵动人心,她内心的空洞从此形成......

极度缺乏爱的人会像抓救命稻草一般抓住一丁点的爱,杰夫就是那根稻草。

坦雅有一定程度上的“恋父情结”,她忘不了,放不下杰夫给过的温暖,杰夫的关心和赞美仿佛父亲又回来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让坦雅离不开猪一样的队友。

杰夫收到恐吓坦雅的匿名信,这促使他想用同样的方式恐吓南茜,但杰夫的朋友肖恩居然偷偷雇人打伤了南茜的膝盖,原来寄给坦雅的匿名信是他一手写就,肖恩做这一切只是为了刷存在感!

爱的缺失,被外界瞧不起,又让坦雅虚荣心膨胀,急于表现自己。

在参赛着装上她特立独行,过于花枝招展而显得轻浮,这减低了她的分数。

1991年坦雅第一次用冰上三圈半跳跃震惊全美,一时间她成了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人,虚荣心极度膨胀。

面对丈夫杰夫,她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

坦雅的这种暴发户形象直接暴露出她贫寒的出身。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多处直接间接地提到了她的出身。

比如坦雅一直被人们称为“红脖子白人”,“红脖子白人”是美国精英阶层对从事底层劳动的白人的蔑称;坦雅在学校被叫作“白人垃圾”;母亲叫坦雅在侮辱她的人的牛奶里吐口水,这间接证明了坦雅确实是被美国精英们蔑视的“下等人”。

所以,电影的前半部整个就在为我们描述一个人生惨到谷底的女人,为什么?因为坦雅职业生涯覆灭有一个更深层的原因,乃是花样滑冰界的潜规则——冠军选手必须代表美国形象,而且是精英阶层的形象。

这一点坦雅明显不符合。

坦雅曾因评委们故意打低自己的分数而抗议,她甚至追到某一评委的车前问原因,结果得到了这个令人心痛的回答——

“这从来都不止是关于滑冰本身,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

我们需要的是有着完整美国家庭的形象的选手,而你根本不配合。

”连媒体也公然嘲笑坦雅:“天啊,不可能吧,这就是我们的花滑冠军。

”事实上,花滑训练费高昂,大多数美国花滑选手都出身殷实家庭。

坦雅的母亲把赚来每一分都投入了坦雅不菲的训练费中。

参赛着装上,除了经济限制,坦雅的审美因出身所限,几乎无法穿对衣服。

她公然在比赛中对评委抗议,评委一脸戏谑地对她道:“我们打分还要参考造型因素。

教练也对她说:“如果你穿着得体,也许分数会更公平。

”而坦雅的队友兼对手南茜·克里根则符合评委们的要求。

南茜来自富裕家庭,有良好的教养,气质高雅,穿着得体,并且绝对不会像坦雅那样对评委爆粗口,更不可能拦车质问。

在这里,花滑运动已经完全不是一项运动,而成了一场政治秀。

当运动员的成败不是取决于竞技水平,而是取决于家庭环境和地位,这就注定了她必将跌入地狱,无法翻身。

坦雅几次表达对这种生而不公的愤懑:“南茜有私人训练场地,也许摔倒了还会有专人扶着。

”当丑闻发生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倒向南茜,这对坦雅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公众的盲目是更大的伤害。

当丑闻发生时,媒体一边倒倒向南茜,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讨伐伤害代表美国形象的凶手的声浪日渐高涨。

谁还会关心真相?

坦雅的教练劝她去向公众道歉,只有道了歉,这件事才会过去。

当公众的情绪被煽动起来时,真相就变成了最不重要的事。

坦雅最终被终生禁赛,即使她转战拳击和摔跤,希望继续活在公众视野中,但职业生涯也很快结束了。

杀死坦雅的是她自己,是最亲密的人,更是无数双看不见的手。

评委要求花滑冠军选手能代表美国精英阶层形象,公众也默认了这一点。

当强者不符合这一“潜规则”时,只会遭到全社会无情的打压。

这样的“暴力”太常见了:寒门学子一朝功成,却被公众打上“凤凰男”这一鄙视意味浓烈的标签;靠双手打拼上位的女性,人们忍不住会怀疑她被“潜规则”;学生时代师长喜欢的“好学生”常常遭到孤立......前段时间有一则新闻,华裔大一新生遭美国一亚裔兄弟会霸凌致死事件正式宣判。

据悉,每年至少有一名学生被亚裔兄弟会虐凌至死。

该兄弟会默认霸凌“试用期”成员,成员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做事也越轻松。

他们视喝酒为融入群体的必要条件,喝得越多融入得越快,很多新会员不得不喝,狂吐甚至饮酒过度死亡。

影片末尾,坦雅在拳击场上自白:“毕竟我太了解暴力了,美国想要有人去爱,但更想要有人去恨。

那些恨我的人总是说,坦雅,说出真相吧。

但并没有真相这种东西。

这就是我的人生,这他妈就是真相。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看不见的那些人生里,暴力每天都在发生。

是啊,这他妈的才是真相。

 10 ) 是谁毁了Tonya? 关于家庭教育、早婚和家暴的反思

绝对是年度最值得推荐的电影!

已经几乎肯定Margot Robbie将在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上获得一个提名,演得太好了!

Sebastian Stan和Allison Janney 也相当出色!

这部很恰好地符合了目前好莱坞最热潮流的电影。

为何呢?

因为这位Tonya小姐的经历还真与目前好莱坞整风运动的各位被告有相似之处。

虽然看过本片你可能会觉得她其实很可怜,算是整个事件的受害者,但本片正是告诉你,道德上的一点点瑕疵都可能导致前途尽毁。

所有的才华,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成就,就因为人生中某一时间的错误决策都可能成为泡影。

这,让本片成为颁奖季可能最有共鸣的电影,预计将在奥斯卡上发威。

影片做对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了一个十分颠覆传记电影的方式去呈现整个事件,那就是黑色喜剧。

没错,又是喜剧,今年颁奖季几乎每部优秀作品都是用喜剧的方式去讲述一个悲剧。

然而这却成为了影片成功的关键。

因为这种幽默感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荒谬性和疯狂性,也特别贴切地呈现出几个主要人物的特点。

这种幽默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也就特别容易引起共鸣。

这会让你觉得本片与#三块广告牌#风格非常像,都是美国平民百姓的真实再现。

影片通过还原这些人的采访让观众看到,这几位主角本来生活里就是脑子缺根弦的市井小民,言行常常不顾及后果。

他们会闹出这样荒谬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但从中也能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在哪里做了错误的选择,对任何年轻女孩和她们的父母都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通过本片,我们也清楚看到,Tonya做的最错的事,就是嫁错了人。

她那家暴还蠢到家的前夫及其狐朋狗友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彻底终结了Tonya的事业。

但有句话说的好,物以类聚。

当你看到Tonya不断被家暴依然忍受或无法与前夫彻底断绝关系,及她母亲对她不断的精神摧残,就明白这个女生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悲剧,性格上具有很大的缺陷,而这又是家庭造成的。

成名早、受教育少、结婚太早都导致了她事业的提早夭折。

她的经历简直就像一部教科书,值得每个女孩去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也会让人感叹,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真的太大。

如果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注定会走上悲剧的人生。

Margot Robbie很显然需要把自己丑化才可以演这个角色。

无论是滑冰还是最后情绪上的极度崩溃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除了一两个笑容还会让人想起小丑女外,是脱胎换骨的一次表演,完全不会让人感觉与当年华尔街之狼里的美艳女郎是同一个人。

唯一让我觉得比较难以被说服的是,她看起来比当时人物原型要老,难以置信她的角色才23岁。

384包子的造型也十分颠覆,声音上也发生了改变,估计会有很多人不看演职人员表不会发现他是”冬兵”,是对他个人来说非常有突破的演出。

Allison Janney 饰演的凶狠母亲占据了全片最精彩的台词,句句语出惊人,是十分抢戏的角色,也是最佳女配角的热门。

本片涉及到对家庭教育、家暴和道德的关切,又具有最棒的表演和剧本,不出意外,我们会在明年奥斯卡上看到本片成为热门

《我,花样女王》短评

简单粗暴的悲喜剧,虽有洗白之嫌,不过也许哈丁的人生轨迹就是这般吧……妈妈和“保镖”神还原……最后领奖台上没有陈露差评……

8分钟前
  • Mumu
  • 还行

罗比全程小哈利附体,把Tanya演的太凶了,以至于有些镜头我都以为Tanya是瑟曦演的了

10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本年度最带劲儿的传记片,美国梦的阴影面,想被全世界爱,却被全世界恨甚至沦为笑柄,绝不讽刺,非常矛盾,完全真实。花样滑冰的世界里当不成公主,搞女子拳击又发现自己不是怪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相,生活总他妈随心所欲地整你。”

1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现在看倒是感触更深了,而今天花滑确实也已彻底成为贵族运动了。

18分钟前
  • Yinanaa
  • 还行

I was loved.. MR第一部制片就好厉害 Soundtrack加分 赞结尾

19分钟前
  • Ms.Ahnon
  • 推荐

你滑得很好,但你没有一个健全的家庭,你形象不好😃这就是真相,你要的真相

20分钟前
  • 吹热风的野草
  • 还行

谷阿莫7分版。总觉得吧,人不要太风光。就像谷阿莫讲的那样,人生就好比是登山,登得太高,下山越累越有风险诶。

25分钟前
  • 神哥
  • 还行

3.5,美国梦做多了也有毒

2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三星半。里面的反社会肥宅这个形象很有意思,实在是太符合某种人群的刻板印象了,美国中西部working class妈宝肥宅,现实生活中毫无魅力,立场是极右翼,内心深处有暴力幻想,渴望通过反社会行为获得关注,以至于我看的时候真的不太舒服,而我不舒服的原因,在东木那部“理查德朱维尔哀歌”里得到了解释,同一个肥宅演员,在这部片子里演了刻板印象的反面,大家以为他是暴力的发起者,谁知道他竟然真的是救人的英雄。这两部电影结合在一起看,再加上百万美元宝贝与佛罗里达乐园,哦可能还有海边的曼彻斯特,深度了解所谓white trash的生活与命运。

27分钟前
  • 曼仔
  • 推荐

勉强两分。小丑女的素颜太老了,看完这片主要感受是化妆对一个女人有多重要。全片最大看点是片尾人物原型的比赛实况:一个不错的力量型选手。而电影里的滑冰场面并没什么美感。这片子在流程上类似斯科塞斯的公牛啊赌场啊那些烂片,着力展示知名人物吵吵嚷嚷鸡毛蒜皮的生活,把观众拉入了底层出身挨揍长大的女主跟躁动男主分分合合纠缠不清的臭水沟人生里(虽然她妈的毒舌还有点意思),前半段唯一喜感来自于妄想症的傻逼肥宅男保镖,后半段袭击奥运会竞争对手的戏份也是一地鸡毛,这个有些荒诞的底层人物有一丝可能性翻身但最终被摧垮的故事交给科恩兄弟是否好点?

3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性格决定命运,Tonya死死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活出了“老娘就是不屌任何人”的铁血真女范儿。

34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美帝已熟练烹饪各种毒鸡汤,而我们连真鸡汤都熬不好。

35分钟前
  • 琼斯黄
  • 推荐

制作出彩,像在玩一个漂亮的电子游戏。但是,每当margot robbie出场表演skate,仿佛看见……蔡依林为了《花蝴蝶》猛练芭蕾。将三周半作为叙事轴心,not a wise choice.

38分钟前
  • GA
  • 还行

破墙比黄金时代还过度,但人物本身是很吸引人的(无论是现实本身,还是被浓缩出的“你们要的真实”)。尤其在冬奥速滑1000米女子决赛后看此片,很容易代入联想沈锡希和崔敏静可能的竞争。Tonya在暴力和侮辱中成长,却成为最优雅项目的运动员,这样的反差批评性地贯穿教育、婚姻和竞技体育。

4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一个卓越的故事,但导演执行的一般

44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还行

尽管中间部分南希遭袭一段的铺设略显拖沓,但这个公开嘲讽竞技体育的黑色童话显然勇气可嘉,它撕开所谓的公平公正公开这张面具,让观众看到那些励志啦传奇啦,不过是一小撮把握话语权的精英团体,用以自嗨的bullshit。可悲的是,曾经因为运动员的胜负或风波或喜或悲的我们,只是借他人发泄自己的情绪。

46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挺爱这类电影的,里面的crazy moms made mine look average

48分钟前
  • laurenⅢ
  • 还行

这个剧本的层次好丰富。女主和女主妈的演技真的很好。这个人物很传奇,既是美丽又是勇敢的化身。但看完以后内心莫名难受呢,孤注一掷背水一战,还是分散投资降低风险,似乎永远是没有答案也没有尽头的课题。人生到底该怎么抉择,怎么承担。

50分钟前
  • valen
  • 较差

叙事节奏失衡。作为黑色喜剧的讽刺力度甚至不及片尾插播的真实案件那般尖锐。艾莉森的表演有着缺乏惊喜的游刃有余,这种角色早已是她驾轻就熟的类型化表演。

52分钟前
  • 未沙丈雅
  • 较差

算是普遍无趣的传记片中有点意思的了,超级喜欢艾莉森·珍妮扮演的母亲,毒舌、冷漠、控制欲强,气场满分,酷到不行。

53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