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康定情歌》以随军知识分子李苏杰与藏族姑娘达娃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跨越60年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分析该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
尽管讲述的是爱情故事,该电影还保留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影片中反复提及这对情人一别六十年,恰恰呼应甘孜自治州成立的年份。
事实上,这部电影的创作意图,就是为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而献礼。
1 影片中的象征最显著的象征是达娃脚上的铁链。
这个铁链象征着农奴制的枷锁——它让奴隶抬不起头,挺不起腰杆,备受压迫。
李苏杰用斧头砸碎了铁链,象征着我党用国家机器粉碎了万恶的农奴制,藏区广大农奴得以解放,翻身做主人。
这个多次在影片中出现的铁链,是一个被压迫的符号,它承载着沉重的历史和苦难。
电影中每一个重复出现的道具,或被特写的道具,都不应该被广大观众忽视。
苏杰和达娃的爱情,象征着入藏修公路的解放军和当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承载着创作者对于理想爱情的憧憬——死心塌地,至死不渝。
婷婷,格桑梅朵,扎西多杰三人的爱情纠葛也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变得开放,传统的爱情观受到了冲击。
三人在新时代的爱情,与苏杰达娃之间传统朴素的的爱情构成了鲜明的比。
最终扎西多杰选择了与他青梅竹马的梅朵,体现了对朴素爱情观的回归——从一而终。
刘二这个人物,是个反面角色。
他挑拨达娃与苏杰关系,造成了二人不能通信达悲剧。
刘二的结局是失身坠入悬崖毙命。
这里也是一处象征:总有藏独分子挑拨中央与西藏地区的关系。
但是二者的关系是兼顾的,不会被离间的。
刘二的死亡,是对极端分子的警示。
2 影片的性别叙事我对于电影中的性别叙事格外敏感。
和大多数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一样,在《康定情歌》中,男性是女性命运的改变着,是女性前行道路上的指明灯。
李苏杰有学识,有力量,能读书写字勘探地质,能举着斧头劈开达娃的铁链。
达娃则是文盲,因为苏杰而学会了读书写字。
可以说,作为男性的李苏杰是达娃的拯救者,不仅让她重获新生,而且为她开启智慧。
作为女性的达娃是苦难的化身、弱者的代表。
但是达娃也并不完全处于弱者角色。
她对于刘二的拒绝,也是对男权的反抗,体现了Female power. 同时达娃也承担过拯救者的角色,在乱石坠落时将李苏杰一把推开的时候。
男性爱女人,但是又恐惧女人(According to Sigmund Freud, the fear comes from the anxiety of being castrated. I mention Freud here not because I believe in his penis envy theory. On the contrary, I find it absurd. But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re hard to disprove by modern technology)。
这种恐惧体现在扎西多杰对婷婷的感觉上。
在扎西多杰眼中,婷婷是骄傲的,像一匹难以驾驭的小烈马,让人迷恋又不敢接近。
婷婷这个角色很不讨喜,神经大条吵吵闹闹张牙舞爪。
扎西多杰也是个热血的冲动青年。
个人认为年轻一代的故事在影片中的呈现过于多,应该多写一些苏杰和达娃的爱情故事。
格桑梅朵对于婷婷和扎西跟踪部分,体现了女性凝视。
影片中并没有我欣赏的女性角色,真是一大憾事。
达娃的更像是一种道德楷模,她美丽、淳朴、坚贞,完美得像男性对女性的幻想。
婷婷吵吵闹闹不讨喜,同样是知识分子,和青年李苏杰相比,少了几分智慧和定力。
格桑梅朵的人物形象又不够丰满,跟踪行为又让人觉得可怕,我觉得这个人物形象有被异化的嫌疑。
我所期待的女性形象,是独立的自由的,不是作为附属物而存在;是有缺点的,但是瑕不掩瑜,形象丰满的,而不是作为理想形象而存在;是有力量的,但是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母性,也不是照搬男性力量。
3 影片的非线性叙事如果电影的叙事顺序和时间的发展时间是一致的,我们就把这种电影叙事成为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的代表是好莱坞经典叙事,按照时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去讲述,时间和空间完全,蒙太奇手法和Flashback较少被使用。
好莱坞经典叙事的核心是连续性剪辑,使观众毫不费力地明白事件的发生经过,不至于产生时空的混乱感。
《康定情歌》显然不是单线叙事:它有两条线交错。
一条是老年李苏杰的回藏寻亲之路,一条是苏杰和达娃年轻时候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是苏杰的回忆内容)。
两条线属于不同的时空,交错进行,直至苏杰得知达娃死讯后合二为一。
青年李苏杰和达娃的爱情故事,是放置在纯洁的高原这一叙事空间中的,这样的叙事空间有其美学意义。
二人的爱情在这个特定叙事空间的衬托之下,更显得纯洁高尚,像西藏的蓝天一样不染纤尘。
电影的叙事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蓝天,彩旗,服装道具,建筑风格,都为电影增加了美感和异域风情。
穿插的当地歌曲也大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叙事,更显地故事自然生动。
4 写在后面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李苏杰和达娃的爱情故事很美好。
两条叙事线交替穿插游刃有余,体现了江平导演娴熟的叙事功力。
苏有朋和居文沛的表演很自然生动,真的能打动观众,让人相信他们就是李苏杰和达娃。
苏有朋的书卷气很珍贵。
我心中能够诠释书生气质的男演员只有三个:年轻时候的黄磊、苏有朋、喻恩泰。
老年李明杰的表演者李茂林的表演很打动人。
但是私以为,哭戏可以减少一些。
角色多一点隐忍,不要把情绪全部宣泄出来,回更能打动观众。
李苏杰被划为右派那段戏份很奇怪,前后衔接地牵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剪掉了一些内容。
影片的歌曲很好听,祖英的声音太有辨识度了。
今天在学校百年讲堂看了电影《康定情歌》,又是一部用现代的话说是“超现实”的最纯的爱情故事电影。
电影场很美伦美焕,估计又是康定的旅游宣传片。
这部电影感觉很像《云水谣》,包括情节也有些像,这种片子虽然故事有些老套和不现实,但却很感动人,现场好像又有哭的了。
既然电影本身没啥太值得留恋的,那电影里映射出的这种爱情,是不是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呢?
如今电影圈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广大导演都喜欢拍纯真无邪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比如前段日子有点火的《山楂树之恋》,《唐山大地震》讲的都是现在人看来傻不拉唧一根筋的爱情故事,情节如此雷同,但却因为傻,而令人感动。
这种最古朴最真挚的,或者在许多人看来最“傻”爱情故事的爱情故事,为什么会如此受到导演的的青睐,为什么能如此的打动观众,个人感觉还是源于这个社会上对于这种真势情感的缺失。
现代人的心理是矛盾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渴望爱情,渴望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结识优秀异性的机会;但我们又很麻木,麻木到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去爱;我们现在又很害怕,把自己打扮得像一只刺猬,害怕在爱情中受伤害……即便得到了爱情,也会像红玫瑰与白玫瑰一样,“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于是最纯的爱情,便成了现代人的一种美好的向往。
其实回归原始,谈一场最古朴最真挚的的傻傻的恋爱,也是挺好的。
一部政治献礼片,台词的zz意味比较浓,而且是一个江苏文青,文绉绉的,总有点破坏乡土感。
个人挺喜欢带点少数民族色彩的电影,比如《花腰新娘》《霍元甲》……乡土气息很重,很有感觉,本来也期待这是这样一部电影,但虽有少数民族内容,总感觉没太大表现空间,总是为一些东西做铺垫,有藏族特色的东西总是背景板。
景色还是很美的。
主旋律是一个老人为了爱情几十年未娶,歌颂伟大的爱情,结果十几年的青梅竹马,还不到几天就被城里来的大学生ntr了,故事情节有点问题。
比如送人去医院那段,众人问老爷爷前面有河,过不过去,老爷爷当然回答过去,我还以为后面会表现老爷爷亲自淌水过河的场景,结果画面一来,老爷爷就被人背过河了。
小孙女这个角色的定位太不讨人喜欢了,妆容也是。
其实脸白白,把刘海绑起来挺好看的,有江南女子清秀的美丽。
但全篇为了符合地方特色??
都把脸弄的黑黑的。
不过女主的神情和妆容真是出色。
蔡明和翁虹的客串完全融入角色,翁虹一出场还不敢确定是她,还特意去查了查演员表。
最早是在地铁站里看见《康定情歌》的海报,上面是苏有朋和居文沛黝黑的面庞,背景是大片的昏黄在地铁站换掉海报后的日子里,很快忘掉了这部电影,却在春节放假百无聊赖中,看电影频道播放《康定情歌》,还莫名的激起心中的那份柔软电影写的是爱与等待……“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好在,二人的心在漫长的等待里没有变,很难相像一个女孩子看着自己的灵动的青春在甘孜的蓝天白云下寂静的流淌,一去难返;也难想像李苏杰在更为现实的苏州城里抛却所谓人类本能的欲望,恪守着心中难息的梦。
这是我们的上上代人的爱情,他们是尊重理想胜过生命的一代人。
我崇拜羡慕他们内心的丰盈,崇拜羡慕他们精神的干净,崇拜羡慕他们“意映卿卿”似的爱情哪怕李苏杰最初只是被达娃的简单淳朴吸引,哪怕达娃最初的依恋只是缘于感激之情,我也愿意相信在电影之外的地老天荒!
看着姚晨和凌潇肃爱情童话的终结,看着周围不断上演的爱与不爱的纠结,人与人之间的闪转腾挪,背叛似乎只是心灵与肉体上的分别。
作为还虽算不上老姑娘的姑娘,害怕自己有一天会枯竭,干涸,在无能为力里失去爱与被爱的天赋。
因此,还是要感谢《康定情歌》,让我在现实充斥下还能剥离一丝无比珍贵的柔软!
一场跨越六十多年的爱情,如此漫长而缠绵的爱意让人惊叹和感动。
李苏杰和达娃相识于康定解放之时,最开始达娃还是位手脚带镣铐的奴隶,是李苏杰身为筑路队的解放军,让达娃翻身成为了自由人。
五十年代两人的感情就已经让不少人羡慕了,一些细节也在片中被非常细腻地展现了出来。
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在,虽然达娃和苏杰后来没能一直坚守在对方的身边,但是时隔六十年,两人对对方的思念一直没断。
刚开始作为达娃扶养长大的孙子孙女因为苏杰之前的失信非常不待见苏杰和养外孙女,直到后来一切误会解开,几位晚辈才终于感受到了自己爷辈的感情如此真挚。
而苏杰外孙女和达娃外孙之间的恋爱似乎有点突然,没有递进的过程,晚辈之间的三角恋也显得有些奇妙。
不管怎么说,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完美谱写出了一段感人肺腑的康定情歌。
刚从海螺沟,那里有冰川、温泉、冷杉,还有泸定桥,还有长征大酒店。。。
呵呵,都是前几天看的这部《康定情歌》里面出现的景。
有种一度认为这是一部海螺沟宣传片的感觉。
所以把这篇时光网上写的东西转过来吧。
在看之前,靓姐我们就本着把人物挖掉、只看景色的态度,事实证明,其实人物是不用挖掉的,这还算不上一部被导演和编剧完全毁掉的电影。
我说完全的意思是,的确毁掉了部分。
先是片子开头,那种主旋律抗战片的正义凛然看得我觉得头皮一阵阵地发麻,让我有愤而离席的冲动。
还好我克制了。
我想说的就是,不知道导演怎么给电影定位的,如果是如介绍里面所说的,要讲述的是一个纯爱的红色爱情故事,我觉得红得有点发紫了。
然后,这个编剧啊,我觉得编剧貌似有点懒?
把两部电影拼凑起来,然后加入了川西高原元素而已。
这两部电影就是《海角七号》和苏有朋的另一部电影《寻找刘三姐》。
先参见《寻找刘三姐》:城里的小姐为了寻找音乐灵感,前往歌曲的诞生地,由此和当地的小伙擦出了火花;再看《海角七号》:两个阴差阳错分离几十年恋人,在一个离开之后,由一封封情书回忆了等不及的爱和无尽的惋惜。
正是因为这些相似,让我给这篇日志配乐用的是《海角七号》的《情书》。
以上就是被毁掉的部分,还是说说好的地方吧。
我觉得,其实我对电影的要求不高:1、能让我看懂的剧情——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整些发誓不让人看懂的剧情(不点名);2、可以无厘头,但不是没有逻辑、牵强的无厘头——估计没人会说星爷的无厘头不好看;3、拒绝山寨剧:今天我一个朋友说,由于时间不合适,她选择了一部山寨剧,结局就是她在里面吐啊吐啊地睡着了。
至少,这是一部以上反面例子都不具备的电影。
即便情节比较老,看了开头知道结尾。
景色的确非常漂亮。
没有把好景色毁了。
有几个镜头非常惊艳:居文沛和苏有朋站在一起,镜头围着他们一圈又一圈,让我觉得好像哈达随风飞扬,像心情一样。
不得不说的是,配乐,我觉得这是最出彩的地方。
恰到好处。
《康定情歌》一遍一遍地演奏、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心境。
配合景致,美到极点。
包括苏有朋演唱的版本,既有康藏高原的原生态,又有苏吴胜地的细腻。
不过,我觉得ex-first lady 的一版,太适合在殿堂里面演奏,在这里就。。。
蒲巴甲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能歌善舞、侧面还很像王力宏,虽然少了气场,不过那种很man很man的气度,真的让人花痴了慢慢听吧:《情书》一直到 双手像枯树一样斑驳 这些字 才想起了当时的温柔 一直到 邮差走遍千万个门口 这些信 才想起了流浪的理由 一封封 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 来不及说的含情脉脉 我相信 离开终究会有始有终 有一天 我将能为你描写彩虹一直到 海角吞没船尾的脸孔 这港湾 才扬起那咸咸的海风 一直到 时间终于一去不回头 这些信 才回到我爱人的手中 一封封 情书穿越缓慢的时空 代替我 等了好久的十指相拥 我知道 回去不一定一路顺风 只希望 有天好好梳你的白头 只希望 有天好好梳你的白头最后觉得,好像变成了《海角七号》的影评啦
在家无聊又N刷了,心情依然不能平静,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部无论看多少遍都看不厌,无论看多少遍都会落泪的故事。
开篇的“谨以此片献给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很容易让人误解这是个主旋律的故事,而事实上,也确实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原本平凡甚至有些俗套的剧情才有了特殊的意义,让人无数次的跟着剧情潸然泪下。
电影一开始,艺术学院研究生婷婷因为毕业作品钢琴曲《康定情歌》被老师批评没有感情,婷婷很是不忿,她觉得自己是因为弹了不喜欢的曲子,妈妈让她陪着外公一同去康定寻找一位六十年前的故人,并希望康定之行能给她带来艺术创作的灵感,由此引出一段慷慨悲壮的康定情歌。
初到康定,因为报出是苏州人士而莫名其妙的被一个陌生的年轻人排斥,然后得知故人已于10天前去世,镜头倒回到六十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随军去修川藏公路的大学生,机缘巧合解放了一个藏族农奴小姑娘,随后小姑娘被驻军收留,跟着一起修建公路,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单纯美好的感情在两个年轻人心中扎根,一个跨越长江,穿过万里许下的诺言牢牢锁住了他们一辈子,经过了那段黑暗的历史时期,经过了人为的破坏,却历久弥坚,整整坚守了六十年。
饱满深情的插曲《康定情歌》,荡气回肠的插曲《祥瑞山谷》和慷慨激昂的插曲《洗衣歌》,以及优美的藏区风光构建了那段特殊时期美好爱情以及革命情谊的主旋律,两代人穿插的感情纠葛和现实的考验让整个剧情跌宕起伏,在跑马溜溜的山上,康定情歌从来没有停止过。
一条农奴的脚链和一堆永远无法到达的信跟随时光跨越了六十年,最终随着达娃的骨灰撒在了康定的小溪里,随着长江一路流到苏州,见证着这段旷世绝恋。
甘孜之行也给了婷婷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她的心像六十年前的外公一样,永远留在了康定。
机场送别,《康定情歌》的旋律在机场大厅响起,它见证了两代人的爱情,也许还见证了无数像当年的达娃和李苏杰,像今天的婷婷,扎西多杰,格桑梅朵,一样纯洁无私伟大的友情和爱情。
婷婷终于弹奏出了饱含深情真正具有灵魂的《康定情歌》,这段经典而优美的旋律,没有因为时光而褪色,反而像它曾经见证的爱情那样,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定格在了永恒。
说豆瓣评分靠谱主要是来这里的都是以文青自居的人,当然比水军好一点。
豆瓣的文青是很跟潮流的一群人,说直白一点就是没什么脑子,潮流什么就什么高分。
以前是独立电影、小众电影被吹上了天,后来是名导名片,再后来是香港电影,再后来香港的90年代商业电影终于被文青认同了、还有武侠片,在后来国粹潮又来了,后来就是情怀电影也沾光了,后来是爱国大片,政治正确好莱坞大片。
只能说豆瓣评分真的是跟大潮随大流,有什么主见跟审美可言?
今天下午冒雪去“上海影城”看了新片《康定情歌》。
这是一部献礼片,是为庆贺甘孜藏族自治州建立60周年而拍摄的;既然是“献礼片”,那肯定符合两条,一条是弘扬主旋律,另一条是“主题先行”,也就是说先确定了一个符合“主旋律”的主题,然后再来编故事、设人物——这也就是二三十年前的那一套。
所以这类文艺作品可以很精致、很气势,但因为其情节的虚假和人物的“概念化”,所以很难直抵人心,打动观者;以致这类作品往往被抬得很高,而大家心里是很不以为然的。
可是今天很意外,117分钟里常常听到唏嘘和抽泣声,当灯光重新亮起来的时候,我发现不少观众好似在擤鼻子其实是在擦眼睛,目光迷离地走出影院。
——我就是这当中的一个。
其实剧本的破绽是不少的,基本情节完全是靠“巧合”来推进。
奴隶主失足掉进湍急的水流,解放军把他救起来,作为酬谢,解放了两个奴隶——这就是主人公苏州青年李苏杰(苏有朋饰)和藏族女孩达娃的首次相遇。
后来李转业回苏州。
而当地一个追求达娃的偏偏是个邮递员,于是两人的通信被阻,双方误会60年!
当苏老先生60年后回甘孜欲去寻找“难忘初恋情人”的时候,达娃老太刚在10天前去世!
编剧遇到了一个难题:既要写两人后代的感情纠葛,又要突出他们爱情的忠贞专一,于是想出了一个“急办法”:李先生是以侄为子,达女士是收养孤儿,这样才能让“康定情歌”绵绵不绝地唱下去…… 但是我们还是被深深地感动了。
我们不是感动于“千年农奴砸碎铁锁链”、不是感动于“金珠玛米亚克西”,而是被一种“人性的美丽”强烈震撼了。
这部片子描写的是比“山楂树”更加“山楂树”的爱情,纯净如清泉,没有半点尘埃。
达娃至死还保存着那根锈迹斑斑的脚链和“苏州饼干箱”,李苏杰说死了也要把骨灰洒在那激流里,追逐着心上人永远不分开。
我们知道这是故事、这是虚构、这是现代版的《梁祝》,可是我们一样热泪盈眶、心波难平。
我觉得人老了,感情越来越脆弱,泪的“阀门”越来越低矮了。
不知是不是心理老化的一种表现?
我们的人生经历远远没有影视作品里的丰富、浪漫,我们平平常常地降生,还将悄无声息地离世;尽管我们只有“纸上谈兵”的勇气和“叶公好龙”的胆量,可是我们多么羡慕那种如激流一样跌宕的人生哟!
那棵高高的山楂树,我们仰望,我们顶礼,我们膜拜,我们永远达不到它的高度,可是当我们看到有一种那么高尚、神圣的“活法”,还是觉得了温暖和欣慰…… 电影里最感动我的就是那油画一样雄浑的高原景色,是的,尤其是那蓝得让人想痛痛快快哭一场的天空!
比海洋更辽阔的是人心;可那不是我的心,这一辈子我们被压抑、被扭曲、被禁锢得太久太久了,我们活得要多卑微有多卑微,要多琐碎有多琐碎,多么想像雄鹰那样搏击蓝天,哪怕只有一次——可是生命连一次机会也不给了。
这眼泪全是给自己的呀!
是呀是呀,想通了,原来是我们这积攒了一辈子的“情结”、“心结”在寻找着突破口呀。
为自然的美丽、为生命的短暂、为“生不逢时”,我们宣泄、挥洒着情感——我们反而轻松了。
影片里的《康定情歌》以四种不同的形式演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
宋祖英、宁静等歌手的咏唱,再配置以中日两支爱乐乐团的演奏,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提升着人们,不由得想:我又是一朵怎样的云呢…… 影城出来,今年申城的一场初雪正酣,雪天雪地到明天也许就一化而尽,不过此时此刻,我觉得扑在我脸庞上的寒风就是来自甘孜——让暴风雪来得更厉害些吧……
《康定情歌》讲述了两代人发生在康定的爱情。
电影前部分讲的是一个刚毕业不久、满怀为人民服务壮志理想的热血青年李苏杰,在跟随解放军进藏的途中,因缘际会解救了一个藏族奴隶达娃。
就是在朝夕相对中,他们暗生情愫。
可惜最后种种的原因,使他们分离的六十年,最终也没有在一起。
达娃爱上李苏杰是理所当然的。
一个从五岁开始就戴上锁链的奴隶娃儿,突然从天而降来了有学识有理想的英俊小伙,把她脚上的锁链砍断,解除了禁锢她对美好爱情憧憬的枷锁。
就在那时,某些微妙的情愫也就悄然的释放了。
在后来的唱歌表演中,大伙儿们唱的那句“藏家溜溜的大姐,看上溜溜的的他哟。
”让达娃的的心思藏也藏不住了。
重来都没有试过甜滋味的达娃,第一次尝试枣蓉麻饼时,却因为甜味而热泪盈眶。
这份甜来的实在是太久了,以至于不敢相信自己能拥有而把第一口给吐出来。
对于达娃来说,这也是一份来自幸福的甜,因太过于难忘,而甘心整整六十年苦涩的等待。
“这是我家乡苏州的味道”,这甜来自于苏州,对于达娃来说,苏州除了是一个地名,也是她用一生的目光眺望的地方。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绵绵不断的思念随滔滔江水从这一头到那一头,从藏区流向苏州。
苏州美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甘孜也是一个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的地方。
养育着朴素真挚的人民,又怎么能不让李苏杰也爱上秀气灵动、善良美丽的达娃。
在河畔洗衣的达娃,冒险去采药的达娃,歌声美妙动听的达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生。
面对自己被判为右派,李苏杰除了愤懑剩下的也只有沉默了,但接到刘二的来信被告知达娃已成婚时,发疯似的把东西往地上砸去。
(1950年初修建川藏公路,修了4年,也就是大概1955左右回到苏州,李苏杰给达娃写了6年的信,那个时候他被判为右派,是1961年。
而反右派斗争是1957年开始。
从1955年到1957年差不多两年,他都没有去接达娃。
有点想不通,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吗?
那邮递员是怎么送信的?
)李苏杰和达娃之间定情之物其中一个是钢笔羊毛套,这是达娃在修建川藏公路的时候送给李苏杰的。
可以看出达娃对拥有知识的人的敬佩。
她让李苏杰在枣蓉麻饼的圆桶上写下她的名字。
达娃在藏语里是月亮的意思,和康定城跑马山上的弯弯的月亮一样,圣洁美丽。
电影后半部分讲的是婷婷,扎西,卓玛之间纠缠的爱情。
从婷婷不知道怎么把康定情歌弹好,到后来他们三人的相遇,以及后来机场挥泪送别,婷婷把自己对爱情的新体会弹进康定情歌中。
两代人的态度体现了他们对于爱情的执着不悔和坚守忠诚。
电影的结局,在达娃骨灰被洒下的小溪里,一封封写给达娃却来不及读的信顺水而流,带着歉意与爱意飘向远方。
整部电影也有不足的地方,达娃钟情于李苏杰到可以理解,但是李苏杰对达娃在甘孜州就没有表现的很强烈,让人摸不着头脑,他说接达娃到苏州,究竟是对达娃怜惜还是真喜欢上她,当然知道后来李苏杰接到刘二的来信感情大爆发,也是确定了他喜欢上达娃的,之前就缺乏更多的描写。
还有婷婷对扎西的爱来得也是有点莫名其妙。
最后我想用纳兰性德的一首词做结尾:相思相望不相亲,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日日盼君至。
好吧,全寝室一起看,我又吐槽到让她们吐血。。
虽然我不相信现在会有这样的爱情,但是我不能怀疑真爱啊~~
大夫口罩揭下来的同时,蔡明把我笑死了
无法理解男主角为什么要60年后才回去找寻他的真爱,错过的终究还是错过了! “大渡河没有盖子”蒲巴甲挺有个性!O(∩_∩)O哈哈~
蒲巴甲很像王立宏阿
苏有朋跟一帮土包子搭戏,这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啊。。
歌曲亘古不变传唱在苍穹与天地。动人的紧。关于演员。无话可说。
藏族汉子不错,挺催泪的。
我都不知道我竟然看过这个
难道是我看的版本被剪了太多,我实在不能想象这部片子的编剧是怎么把故事给讲完的。
太理想化的爱情故事了
好感人。
要是拍个传统的主旋律片,还能得个三星,可编剧你非要在里面插进那么狗血的三角恋!!!
完全是YY居文沛才看的.太不咋个了.
邮差引发的惨案
康定灾难。
关于名叫刘二的小三的故事。
从头哭到尾。。。
好雷!
据说点映时看哭了很多人,据说比《山楂树》还纯爱,据说比大地震还感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