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事都发生过吗?
会不会只是KEN的吹牛,影片开头与结尾都是几个男生在围着聊天吹牛,也许这故事与KEN说的色情故事一样吧。
真是假亦真来真亦假。
难保这个出于纯洁爱情的革命行为不是出自KEN的头脑。
表现上故事内容非常荒诞,为了讨女生的欢心,男生们决定举办一个嘉年华会,拍电影。
而为了拍电影需要一个主题,于是想到了“革命”,并且在晚上进行了一次“革命”行动。
没想到被学校和警察们“镇压”。
而这种镇压激发了进一步的行动,直至高三的学生们一起示威。
虽然提出的条件只是不跳集体舞,但毕竟已经行动起来。
也许这就是革命吧,革命并不一定出于崇高的目的,也不一定要实现什么伟大的目标。
就是1968年的法国起因似乎也是因为某位部长让大学生去做爱而不是思考社会,而学生们也借此起来革命了。
一次荒诞但又真实的革命,一次颓废而又激情澎湃的青春。
故事的背景是日本1969年,那是个意识流萌发的激情年代。
初看片头那段动画还有配乐就挺带劲,谁说过,不管小说还是电影,开头精彩十分必要!
这十足的美国劲儿的开场,有点象007《黄金眼》的片花;妻夫木聪阳光洒脱的笑容,充满了《美国派》的无厘头喜感,和安藤政信郁郁寡欢的神情可谓相映成趣,拍这部片子时,他们都如此青涩却又充满激情。
三个高三死党,相间是思考者、健是行动派、岩濑典型就是一跟班;他们是校园里懒散叛逆的不良代表,老师们的“眼中钉”;天天向往美国的自由精神,看着杂志上的“艺术、电影、摇滚”,想过自己的节日,充满自由精神的节日。
为了证明勇敢,他们聚集美军基地,翻越带刺的围栏,明知道14秒就可能被追上;为了寻找心中的女主角,他们闯入音乐教室,在心怡女生面前跟老师耍酷谈论越南战争;他们在墙上留下革命的口号,贴着格瓦拉、毛泽东、斯大林的大头照;这劲头就象林塞电影《如果》里那帮反思潮的英格兰少年,拍摄于巴黎轰轰烈烈学生运动爆发的1968年。
“学校里充满了街垒”,这句潜台词激发了健的革命荷尔蒙,扬言要拍独立电影的他,成立了跋折罗团,秘密行动拉开了序幕。
这个晚上,他们在学校里到处涂鸦标语,挂起社团的横幅,用铁丝网封锁了教室,还在校长办公桌上拉了泡大便……“我们是反权利组织跋折罗团,为了反对现在的教育制度,为了追求自由,我们越过了街垒。
”——多理想气质的口号!!
“想像力夺取了权利”次日高高飘扬在学校主教楼的屋顶,让我想起了昨天刚看的《天堂失格》,难不成后者是续集?
花里胡哨的鸡冠头小田切让是成熟的社会版妻夫木聪?
校园里开始了一片热火朝天的“毁尸灭迹”的清理活动,训导老师发狠话说要杀人,警察很快找上了门,污点证人们急速成了明匪,于是,战斗刚刚打响,矢先健就成了孤军奋战的光杆兵,勒令退学、无法毕业的危机扑面而来。
毫无预料的是,玩着烟火的老爸背靠门廊头也不回地跟儿子说:小健,要坚强起来,不管被老师说多少次,还是要坚持看着脚下,不要移开自己的目光,也没有什么可威风的,堂堂正正地和大家一起去吧。
如果引发革命,说不定你们是好汉,在和平时代的话,你们是犯了错误,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靠,这老爸太牛B!
后来才知道,一向百无聊赖的老头子其实十分滴强悍,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不折不扣的“革命前辈”。
于是,这才有了之后的小健学校里激情作别的一幕;大义凛然离开的健自由自在地缀学了,跋折罗团其他成员岩濑、相间,沉沦的沉沦,专研的专研,各自走上了不同的路。
个中镜头十分有趣,看着相间埋首案头里赫然的一本《毛泽东语录》,我不禁笑喷。
这场青春革命最后在大面积反抗胜利之后完美谢幕,英雄赢得了美人芳心;告密者也重拾了勇气和自信。
想来,如此理想主义的结尾,也是因为那是1969年,那个时期的日本,战后寻找回归的觉醒年代,人们向往自由的激情高涨,少年们对改变未来充满了希望。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青春经典好象十分缺失,《十六岁的花季》里那点小叛逆多不过早恋和暧昧;《阳光灿烂的日子》尽是些青春期生理反应、《十七岁的单车》全是胡同记忆;《青红》的小器劲儿让从三线厂出来的我都觉得不真实;再看看这两年那些畅销肾衰的小鸡文学、痛经小说、粉嫩双性的超女快男、雷人的“流星雨”……台湾的某些作品其实是日系的一枝;且算上彭浩翔的《AV》吧,就算有点超龄,那也只能代表四千万香港同胞,这边几亿人民的激情和表现力都哪儿去了?
相间说:“把生活的原味都弄没了。
”矢先健摔了瓶子说:“好!
解放她们!
”
相对于小说来讲,我觉得这片子拍得的确不咋的。
片子太商业化了,把小说里的小文艺气质都搞丢了,尽是黄色的低级趣味……虽然片里对人物的定位还算比较清晰的,但是个人很不喜欢将第三男主角定位成一个没什么思想看法,只会跟风随流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看到的是被剪过的版本,情节极度断节,若不是看了小说,根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被追杀。
这是很多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都无法避免的通病。
说了这么多,但归根结底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片子的,看了之后莫名地心情不错,莫名地觉得美好,当然也会羡慕他们肆无忌惮的勇敢。
69对于日本的学生来说也许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并不了解。
可每一代青春都是如此——虽然已经说过无数次了——残酷,却很美好。
少年时代,我们满腔热血,激情四射,个个都是叛逆的代言人。
和老师作对,和家长作对,甚至和整个社会作对。
我们也渴求爱情,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处于强势的萌芽状态,而且必然会遭到禁止,越受压迫反而越是欲望疯长。
我们总想要颠覆,创造臆想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
实际上我们是各种冲动的集合。
ken就是各种冲动的温和爆发。
为什么说是“温和爆发”,挂在学校楼顶的大红字写着“想象力正在夺权”。
Ken大部分冲动都是臆想,即使是夜间革命也没有对人造成什么重大伤害,看起来很暴力,实际上比较温和,毕竟他们都是善良的孩子。
当我们看到有这样一群少年如此狂放地进行校园革命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爽!
以前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妄想?
这当然不仅是激荡青春的狂奏,我喜欢这部影片,因为孩子们着实撼动了体制。
在这里,老师是体制的代表,老师一时无奈了,意味着体制暂且失效了。
它当然还不会崩塌,但至少已经被撼动了。
我永远无条件喜欢、欣赏和支持那些勇于砸墙的蛋。
印象深刻的:开片的黄土地。
ken和atama总是沿着各种小路逃跑,最典型的是工地边的那场,总是很窄很窄并且两边不是高墙的路。
少女走来时KEN臆想出的红色花瓣飘洒的场景。
性感,激情,浪漫,美好。
深夜进学校一行人蹑手蹑脚走过泳池边......知道少女去找过atama之后三个快进镜头ken就冲入了atama的家。
跳水后和atama一起走在路边,ken时不时大笑着狂叫。
两个可爱的傻子。
红上衣的ken和紫裙少女走在山林水边,一个长镜头就交代了。
最后乐队演出时“啪”地打开了舞台灯光。
ken就是hikari啊。
最后再提几句...几位演员我都很喜欢!
感觉李相日导演的镜头比较有英式的快感,冷不丁地快切和大特写神马的,看着还是很有冲击力的亚......
“如果引发革命的话,说不定你们会是好汉,在和平时代的话,你们是犯了错误,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是KEN在学校受到处分,回家后怕爸妈失望,跪在饭桌上,没脸见人,气馁等被父亲挨批评时,父亲对KEN说的话。
日本的家庭教育有这么特殊么?
父亲教育孩子不要轻易放弃孩子想要做的事情,及时那件事在老师等别人眼里,甚至是父母的眼里看起来微不足道,毫无挣钱之用,也要坚强地为你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去争取,知道你可以给你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为止。
“而且就算被我挨打,也不要再可怜自己”
很少看影片,几乎没感觉,这部就是。
感觉节奏把控上好像始终深入不进去,尤其是学校破坏一环节,也过于冗长了吧,将青春本身该有的那个沉好像轻薄了
算是我看过的青春电影当中最令我惊喜的。
电影叫《69》,凡是已满18周岁人士估计多多少少都会有其他联想,其实这个69仅仅是代表这个故事发生在1969年;日本人没有我们那么强烈的对于数字的寄托。
故事发生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势力抵触的年代,很多普通民众都是不安于参与政治活动的,但是却有几个高中生,他们是学校眼中的“问题少年”,一心想着拍实验电影、办一次摇滚嘉年华、能够获得心仪女生的注目。
他们组成了非常彪悍的“伊亚亚”俱乐部,部长就是矢崎剑介,他们爬到楼顶偷窥女生在课间练习体操,讨论起诸如“17岁少女的身体却要穿着保守的体操服练习体操,这太不应该了不是吗?
好,我们要解放她们!
”的话题。
矢崎剑介一心想拍摄一部名为《Fusty Ball》的学校实验电影,为此,他们不仅翻越了美军设置的天台界线,还猥琐而毫无目的的深夜“检查”女子更衣室……他们的行动引起一阵骚动,更像是一场革命,看看墙上***和切·格瓦拉的海报吧……于是,不仅惹来了警局调查,甚至还得受到学校无期停学的处罚。
但是他们依然努力准备着他们的实验电影,认为自己是快乐的、正确的。
没有丝毫忧郁、残酷的成分,展现在大家眼中的少年变得无比清澈、活力;虽然是发生在1969年,但看上去依然亲切;我个人认为是つまぶき さとし从影以来表现最好的一次,演员很恰如其分的会意了导演需要的氛围,原著当中有更尖锐的性描写及叛逆行为,而影片只是抽取了其中比较回味的部分,更多画面用在了呈现很蓝、很灿烂的夏天。
导演褒扬的立场深深渗透进了电影(特别是后半部分),这也是相较其他青春电影出格的一点,说实话,这类影片,无外乎暴力、迷茫、冲动、叛逆、无畏、忧郁;很多作品在出来后并未表示批判或者赞成,顶多也就是中立而已,而《69》的导演明确了这就是青春的力量,是值得称颂的力量;它让一切成为可能,让生命变得澎湃、富有机缘,穿插在全片当中的细节和桥段,合并成了一段美好的1969。
影片的镜头处理带有强烈的感情踪迹,总是在主人公的情绪下交待相应的承接,优、柔、寡、断都颇具个性,个别特写起到了一两千斤的作用(ex:矢崎剑介在千秋大梦时的雄起……),不单将气氛渲染得入木三分,时而夸张、时而讽刺的色调、音效展现,也立体了全片的叙事格局。
令观影者振奋,也充满理解甚至为此雀跃的看待一群高三年轻人的冒险,他们可以不计后果、不屑于假面的追求梦想和生活,有兄弟志同道合,有女孩眉来眼去,影片临结尾时山田正和矢崎剑介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在他们眼中,退学、破产、死亡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游戏,虽然天真得很,但的确很真挚。
也许一年一年长大,有些精神我们都会丢失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越理智,就离青春越远。
没有过多的发言权,因为字幕意味不明,所以细节没怎么看懂,但绝对是个好电影!
大体上是知道的,1969年的夏天,一群受到美国反叛思潮影响的不安分的高中生们,实践了一系列称之为“革命”的活动。
不管外界对此的态度是愤怒、嘲讽、不解还是理解,总之,这群大孩子们疯狂的过了一个节日,让所有人都听到了他们年轻的发自内心的笑声。
看介绍说导演想表现的是这场革命的“荒谬”,的确,只不过是看到杂志上美国群众的激情摇滚,只不过是想要在无聊的生活中制造一点火花,只不过是要在严苛的教育制度下寻找自主的权力,于是小小的组织诞生了,虽然下一秒钟便被击垮。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导演是否是在缅怀存在于那个特殊年代的青春呢?
虽然那群学生的举动很快被压制,但多多少少的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都留下了煽动的火种,所以在最后,全校的学生一直在礼堂纵情摇滚,仿佛置身于69年在美国举行的那场摇滚盛宴。
当主角以平淡的口吻回忆起这个夏天,或许心中是在好笑当年的自己是个冲动的热血少年,但这样的傻气与冲劲才正是少年们特有的财富。
还有那些对孩子们做出理解的家长和老师,正是他们开明的关心才使孩子们依旧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信心。
妻夫木聪简直是演有些小聪明的憨态高中生的专业户,反正他对此类角色拿捏得十分精准,或许是本色?
安藤政信则是个军事类的角色,冷静爱读书,从小陪着聪同学到处闯祸。
这两个人在一起的感觉太好了看到激动的聪把安藤君压在身下时,真是忍不住内心一阵澎湃【激萌!
】P.S:看了结尾上字幕才猛然醒悟,原来“妻夫木聪”姓“妻夫木”|||。
先看电影 没看完 又看书 回头又来看电影电影。。
不说了。。
因为音乐不错。
忍耐着看完了原著还是不错地
简单的说:我并不明白是哪位大侠或者神,给这个片子贴上那个“残酷青春”“问题少年”的标签相比之下,更像是美国的青春幽默电影,加上一点所谓的《猜火车》痕迹,那么的日式?
就是杂交杂交了美国和欧洲杂交了歌舞和剧情杂交了青春和衰老杂交了搞笑和色情杂交了摇滚乐和蒙太奇杂交了无知和无畏杂交了·看看导演突然明白这只是一个无聊少年的梦“人生若只如初识,何事秋风悲画扇。
”我们不会计较付出,却有着很单纯的快乐,喜欢就是喜欢,很简单。
因为年纪,我们会倍感彷徨与迷茫。
我们会因拥有青春而轻狂,但不能让我们的青春变得无聊,不挥攉我们的青春,要会因拥有别人不曾拥有的自信而骄傲,但高傲的同时却不失低调。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充满宿命的意味,就像那失而复得的东西,那修好的木桥,那些准时出现的雏菊。
谁在挥攉“无聊的青春”的日子?
每个人都觉得很迷茫,谁也不知道是谁。
真的不如在呼和浩特深秋的大街上,慢慢的围着家走一圈
不矫情的青春
青春本该无悔甚至是义无反顾…
虽然有Ando桑,但是拍成电影后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怀旧,音乐,69哦
熱血呀! 小說更棒
叛逆少年的快乐高三毕业生活
只是提个醒69是部青春片,不是政治片毕竟村上龙是个写小说的
学生运动?革命?题材不错,可惜拍成了小丑演杂耍。
很青春!爱死小七了!
结尾实在不好,电影还是很难超越原著。略去了很多我本身想看的情节,比如艾达玛的煤渣山和那些得瘟疫的鸡。但是看到长山美惠是水川麻美扮演的时候着实惊喜了一把,尽管只是跑龙套包括新井浩文,以及妻夫木聪扑倒安藤政信的时候。
随便下的电影
不太妙,各种元素堆积的成品,部分情节甚至是割裂的,人物也很扁平,基本全员工具人,不过妻夫木聪真的好可爱:)
宫藤叔 你让我失望死了
难看,除了卡司就没了。
很六零年代....我的意思是对于中国以外...
妻夫木聪真是太闪亮了,kilakilaの,可惜我看的版本翻译太烂,几乎没看懂,就看他演去了
跟原著差太多吧,小7完全不像ken!
真是个浪漫,浪漫而又残酷的故事。。【浪漫因为很重要所以要说两遍→_→
青春的躁动~
张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