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已经被严严实实地埋在了游泳池旁的草地下面。
茱莉问莎拉:你为什么帮我?
莎拉看了一眼茱莉:回忆是最安全的。
观众比茱莉先懂了莎拉的意思:1.人已经死了,无论真相是谁杀的,八卦吃瓜群众都会猜、并认定,是我杀的。
2.我嫉妒你的青春抢走了我的帅哥,合情合理。
3.你嫉妒我的魅力夺走了你的帅哥,这不科学。
4.主动成为共犯,这个真相,就只能存在于你我的回忆之中了。
5.回忆是最安全的。
6.因为,我们能自主回忆,而不是被迫交代,就足以证明,我们都是安全的、自由的、无罪的。
7.我,满怀春梦,却脱不下别人的衣裳。
你帮我,脱光了他。
现在,轮到我,帮你脱罪了。
普通人介入别人的生活,享受别人的生活,比如电影《游龙戏凤》,玛丽莲梦露被霸道总裁爱上了,除了男观众,皆大欢喜。
写侦探小说的单身女作家,介入别人的生活,享用别人的生命,比如电影《泳池情杀案》,Frank成了两位女性生活冲突的牺牲品。
老女人,缺灵感。
小女孩,缺爱。
老女人通过Frank的惨死找到了灵感,对一部侦探小说来说,所谓灵感说穿了,就是我能安排“谁”去死?
怎么“死”的蹊跷,“死”的暧昧,“死”的神魂不宁,“死”的绕梁不去。
小女孩因为杀死Frank得到了爱,类似母亲般毫不犹豫的宽容、担当和帮助。
只有一池碧水,看见所有赤裸的美、丑,拥抱所有赤裸的香、臭,知道Frank是替死鬼。
最该死的那个男人,在伦敦,坐在办公室里,满脸风霜,享受回忆。
回忆是最安全的。
因为,那些女人,除了合写一本书,卖卖惊悚与柔情,唾弃男人花心和社会不公,又能怎样?
Me Too都Too不到我。
Volunteer for Romantic.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You'll Never Walk Alone.要舍得。
备注:欧容,导演作品,《泳池情杀案》 Swimming Pool (2003) 原片102分钟,爱奇艺90分钟,消失的12分钟,自己找。
《游泳池情杀案》里的女主角,作家莎拉在法国小屋,经历了一系列幻想,这个是显而易见的。
在影片里,她带着新书去找出版人,离开时,出版人的女儿来找自己的父亲,当听到出版人的女儿就叫“茱莉亚”时,一切就都有迹可循了。
即使还没反应过来也没关系,在影片最后,她朝着出版人的“女儿”茱莉挥手的一幕彻底揭开谜题。
美丽的茱莉转眼间变成了“茱莉亚”的脸。
原来从头到尾,出版人的女儿未曾出现在法国别墅,那些电话也都可以解释这是莎拉的幻想。
“小女孩”莎拉莎拉是个擅长写侦探小说的女作家,侦探小说为她带来财富、名誉、事业的巅峰,当然,出版人也享受到了这些好处。
虽然莎拉是名作家,但行事作风却任性、直接,一点也不像她的外表所呈现的年龄。
开头一幕已经充分展现莎拉的性格无疑:列车上被书迷认出,莎拉板着一张脸,冷漠地说你认错人了,说完就离开自己的座位。
(分明一副“我是莎拉没错但我不想理你而且劳资现在心情很不好”的表情)来到出版人的办公室,她依然板着脸,对新人很不客气,带着明显的醋意,对出版人的指责毋宁说是嗔怪。
莎拉显然爱着出版人,两人的关系不言而喻:有着暧昧关系的工作关系。
正因如此,炙手可热的侦探小说家莎拉的合作者一直是这位出版人。
她的话语始终是孩子气,责怪着出版人,却明显的那么在乎。
而出版人,显然更看重莎拉作为当红侦探小说家的身份和天分,而不是她作为女人的魅力与爱意。
果然她还是听从了出版人的建议,来到了他的法国别墅。
她给他打电话,语气透露着欢快,但一听到他不能来陪自己,表情立马大变,放佛恋爱中的小女孩,因对方的一点点举动欢欣鼓舞,又因对方的拒绝而失落埋怨。
在幻想中的茱莉出现后,她偷吃鹅肝酱,偷喝酒,还在酒里灌水,这些举动显然过分孩子气。
这些孩子气全部反映在她对出版人的情愫里。
她爱出版人,出版人却不够爱她或者说根本不爱她,她因才能得到出版人的青睐,却不是作为女人得到出版人的爱。
她不是幻想出茱莉,而是想成为茱莉在幻想出茱莉之前,她掀开过别墅游泳池的遮挡布,这个游泳池的确迷人:蓝盈盈的水,上面漂浮着黄色的落叶,幽深神秘。
茱莉出现后,每天穿着性感的泳装在用泳池里游泳,她对茱莉说自己不喜欢游泳,但在茱莉离开后,却穿着泳衣尽情畅游。
她总是衣着保守、朴素、中性,但是在这个游泳池,她为自己穿着泳衣开心畅游找到了理由:美丽的茱莉在水中游泳激发了自己对游泳池的喜爱。
茱莉拥有美好的身体,却每晚风月。
第一晚,莎拉在窗口看到茱莉与男人做爱,她是一个窥探者的角色。
她把发生在茱莉身上的一切写进小说,文字上的描述与事无巨细都是一种对文中主角的窥探,恰如莎拉在玻璃门外看到的一切。
但在影片的主要部分,即茱莉出现后,我不认为是全部是幻想,而是幻想和实际的交融。
茱莉每晚做爱的对象,或许女主角都是莎拉。
因为每个男人早晨离开时,都和莎拉有过交流,并且看她的眼神别有深意。
这个可能的确可怕,可能是因为欲望太赤裸吧。
但不管怎样,莎拉对店员的好感、茱莉对店员是一致的。
有一幕是茱莉坐在游泳池边,身旁站着一个男人,正是店员,店员的下身已经boqi,而茱莉一边ziwei一边勾引着店员。
这一幕显然是茱莉的性幻想,而又何尝不是莎拉的性幻想,幻想用一副美丽的身体,吸引店员的注意。
店员究竟死没死,我个人倾向于没有。
因为在现实中,莎拉去店员的咖啡店找他,未果,一路寻找,都不见店员,她主观上为店员安排了一个被谋杀的结局。
未能得到店员好感的茱莉谋杀了店员,莎拉一方面认为店员对自己是有好感的(从他们在咖啡馆热烈的交谈,在别墅里开心的跳舞),但茱莉则映射了店员对莎拉的真正情感:还没有有好感到能够做爱。
也就是说,在男女情爱方面,莎拉是被拒绝的。
莎拉在阳台上,对着马修袒露胸脯。
这一幕我倒是觉得是真的。
因为莎拉正穿着那件艳丽的红色长裙。
那是曾住在别墅里的女人的长裙。
这不是莎拉的着装风格,但却是她向往的。
穿上这件衣服的她,可以成为她想成为的那种女人,成为那种女人,诱惑马修的行为便具有合理性。
恋父情结如果说,整部电影里,哪个男人是莎拉真正的所爱,当然不会是更像是一场异国邂逅的店员,而是出版人。
在出版人面前,莎拉是任性的小女孩。
她幻想出来承载着自己情欲幻想的角色——茱莉,正是出版人的女儿。
由此完全可以通过开头莎拉和出版人聊天的只言片语猜测到他们之前的关系。
莎拉是出版人一手扶持的出色小说家。
莎拉也一直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这家出版社出版。
出版人是引莎拉入行的伯乐,是一名导师,也是她爱慕的对象。
当然,莎拉最终在作品上取得了突破,在情感和人生上也去了突破。
在那座法国的乡间别墅,她与自己的情欲周旋,用幻想给自己解脱,同时幻梦又成为灵感,进一步滋润了她的创作。
创作最终带来解脱。
电影中,茱莉离开前将母亲的手稿留给了莎拉。
而且茱莉说过,自己的母亲也会写书,但父亲并不喜欢母亲写的作品。
事实上,茱莉所谓母亲的作品,正是莎拉自己的作品,那不是侦探小说,而是情感小说,是出版人并不喜欢自己写的类型。
最终,莎拉的突破之作《swimming pool》为自己赢得了事业上的突破,作为作家,她再次赢得阶段性胜利。
而在情感上,她也终于逾越了一度困住自己的很有的情感困境。
她的新作给了新的出版公司,她的情感和人生也将重新开启。
最后莎拉身穿红裙,与幻想出来的茱莉挥别,她获得了新生。
故事应该是正儿八经的“悬疑”故事,因为作家本身,就是靠写《福尔摩斯探案集》成名的。
不过,作家这个系列也是写得够够的,一直想寻找一些新的突破。
这个时候,一般都要一次旅行的,你看,哪怕是《寂寞星球》那样的烂片,作家也还是需要旅行。
这次,作家也是主打经济实惠,选择了出版商正好闲置的度假别墅。
本来,这正好是作家一个人静静,厘清思路的时光。
然而,忽然间,书商的女儿忽然杀到,作家平静的生活,完全被打破。
这女儿……哎,真的是一点也没拿作家当人啊。
各种表演,完全不怕作家旁观。
再这么发展下去,作家笔下所有的“动作场面”完完全全有了素材。
可是,作家是写悬疑小说的啊,此时还没有转换赛道的想法。
所以,这两代人之间,绝对需要迸发出一些些火花的。
对于这个活在古董时代的作家,妹子可没什么好脸色。
或许,妹子把对自己老爸的那点情绪全发泄在作家身上了。
既然无法避免,不如彻底放开。
不知道是不是作家觉得,这里毕竟是人家的主场,自己只是个客人。
反正,一来二去,就和妹子“相谈甚欢”了。
当然,鉴于妹子的“水平”,话题仅限于妹子擅长的领域。
对于这个话题,妹子绝对有话语权,作为一个“阅人无数”的专家,妹子自诩在这方面,绝对可以教一教作家。
想想看,如果一个明星和你相处,反而时时刻刻都求着你,这种成就感绝对杠杠的。
三下五除二,妹子基本就交待了个底儿掉。
而作家,绝对的“老谋深算”。
套妹子的话,那没问题。
但妹子想套自己的话,那绝对主打个滴水不漏。
故事到此,除了尺度之外,基本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但是,作家也是闲着,始终觉得这别墅的园丁有点意思,决定去找一找。
这一找,感觉悬疑的气氛就来了。
事情是怎么和泳池扯上关系的呢?
其实作家刚到,就看到泳池了。
只不过,泳池一直用幕遮着,长久无人看管,作家也没了游泳的兴致。
但是,这天晚上,妹子大概是喝大发了,就是想着游泳。
结果,“玩伴”光荣嘎掉。
妹子当时也是慌得一批,身边,也只有作家一个。
此时的作家,完全没想着找叔叔帮忙,反而相当淡定的帮妹子处理好了一切。
然后,若无其事的安慰妹子,这点事儿不算事儿,你也是“阅人无数”的,应该也不差这一个。
过段时间,这事儿就算这么过去了,没什么好担心的。
说不说,作家毕竟是靠写《福尔摩斯探案集》成名的,对于叔叔那一套,相当的娴熟。
然而,这里头最麻烦的,就是别墅的园丁。
对于作家和妹子“埋藏”的地点,园丁总是感觉有点困惑。
毕竟,平时这别墅,都是园丁在打点一切,环境有什么变化,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
为了消除园丁的困惑,作家此时,选择了开大。
不得不说,“近墨者黑”啊,这些天和妹子朝夕相处,作家是没学到什么好啊。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
作为一个“悬疑”作家,必要的反转还是相当必要的。
主持人:@子夜无人场刊嘉宾:@果樹、@franzcopy、@POORTHINGS#GBA特邀嘉宾:@松野空松
主持人 子夜无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2天第2场,他是主持人@子夜无人,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弗朗索瓦·欧容导演的《泳池情杀案》,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果樹场刊3。
我是很喜欢的,它的氛围,它的张力,它的出人意料,它所呈现出的情欲。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三星,女性自我意识的崛起。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给了2星。
本片的调调还是很不错的,剧本也很有张力,但私以为可以处理的更好的。
我感觉强行串虚构和现实不是很深得我心,豆瓣评论里一堆“这里是真的”“那里是虚的”,我?
主持人 子夜无人第一个话题,大家谈谈本片对于创作焦虑的呈现,可以自由地从任意角度。
场刊嘉宾 franzcopy应该再放肆一点。
我觉得兰普林对那个女孩的态度其实就体现出来了创作焦虑,其实说实话那个女孩真的不是很烦人,私以为……她更敏感,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她觉得崩溃,她这个人的焦虑是很深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比如像对比《巴顿·芬克》,对于男性创作焦虑和女性创作焦虑的呈现是否存在不同(只是随便提出的一个角度)。
特邀嘉宾 松野空松《阿赫德的膝盖》也是男性创作焦虑。
场刊嘉宾 franzcopy《阿赫德的膝盖》给人很强大的压迫感,《泳池情杀案》的话你会感觉是不自觉的包围你,兰普林角色的那种感受就像泳池逐渐注满的水,《阿赫德的膝盖》是直接冰桶挑战罢了。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创作焦虑我是觉得欧容的志不在此,只是身份认知的引子而已。
她对自己的感情世界的焦虑更突出。
场刊嘉宾 果樹唔,我同意泉姐,我觉得片子里焦虑的重点还是在情欲上。
主持人 子夜无人那你们觉得困扰她的感情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哪里?
能不能理解为那个女孩是她自己情感世界的投射?
场刊嘉宾 franzcopy这么说好像确实可以,但真的一定要把那个女孩看成是一个虚像吗?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这方面是具有多义性的,虽然欧容在结尾看似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向,但不妨碍多义性依然成立。
场刊嘉宾 franzcopy我还是最传统的理解,就是那个女儿就是在法国的私生女。
我看电影不会想那么多,我比较笨罢了。
当然这种不确定性确实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感觉场刊嘉宾 果樹多义性确实。
这个片子的最大魅力就是暧昧与不确定,对各个人物的各种理解都可以因观众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不单是女孩,甚至连管理员、父亲等都可以。
而且这种不确定性在全片也是用了很多手法来营造的,时不时的主观镜头、整个片子由泳池意象带来的浮动感、兰普林的表演呈现出的焦虑,都是一体的,非常对味。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莎拉是被牢牢捆住的,就像被大石头压住的树苗,她渴望爱与性,但是老板根本不鸟她,她渴望转型,但所有人都希望她固步自封,不是她个人出现了问题,是环境压抑到她畸形,朱莉是虚是实,都是划开她压抑情感的小刀。
主持人 子夜无人因为如果单从这条线去理解,那个女孩提到的母亲的问题也可能是她内心的症结之一。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我刚才说创作焦虑只是引子,也是因为她不是“江郎才尽”,而是环境不容其改变,无论艺术上还是感情上。
场刊嘉宾 franzcopy她是渴望爱的,但是她又很压抑。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两者算是互文的吧,事业上渴求转型,情感上也是。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女孩肯定是她情感世界的投射,不管她是实是虚,这种投射关系不会变,就像我在遇见一个敢做我自己想做做不了的事的人的时候,我会暗暗凝视他,把他的部分人格转化成我的人格来弥补我缺失的需求。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之所以觉得创作焦虑这个点重要,就是我觉得这整段经历,无论你如何定性它,都可以理解为一次创作。
那么在这个过程里,有两次最重要的情绪释放,一次是女孩杀人、她参与协助,一次是她在楼上的房间里,用一模一样的方式勾引了那个老头。
场刊嘉宾 果樹片中的几次转折都挺精巧的,结构也很到位。
主持人提到的这两个重要桥段,我觉得提供的更多是人物的动力,它在释放的同时也是为了下一次的蓄力,片子的张力也从此而来。
呈现了一种螺旋上升式的蓄力,最后引向片尾的行动时,就更加合情合理,对于观众也更加友好,能够看到人物状态的不断转变。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女主原本就是写侦探小说的,这次她想转型,但她仍然情不自禁创作了一次杀人过程,那么这场杀人,大家觉得它在女主的情绪推动上扮演了什么存在?
或者说那个被杀的男人,究竟是被杀死了什么?
场刊嘉宾 果樹很难说女主是被自己引诱了,还是被女孩引诱了,或者兼有。
这场杀人给我的感觉是,女主完成了对自己的一次挑战,也满足了自己的一次欲望,它足够禁忌因此带来的快感也足够让女主更加沉沦。
至于被杀死了什么,这也可以进入多义性的解读了。
于我的话,我更愿意理解成,它杀死的是固步自封的女主自己的过去,它让女主获得突破(不管是创作上的还是人生上的),它代表了一个新阶段开启。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如果说起来,电影本身也是一种创作,但是我们依然愿意去聊电影内人物的动机,所以即使把小说整个故事看做是创作,那么小说里人物的情感也可以看做真实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那通过杀人实现了满足之后,为什么还需要再和老头做爱呢。
场刊嘉宾 franzcopy杀人的满足跟性的满足是两回事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因为那个死掉的男性形象其实就已经是性欲的象征了。
场刊嘉宾 果樹满足当然不会是一次性的。
一次的满足只会带来更大的不满足。
所以人才会不断沉沦。
毕竟阈值越来越高。
所以我说片中的张力、动机是在螺旋上升,我认为这和现实中的人性也是相符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觉得欧容怎么说,比较“实诚”的一点就在那里,因为有些导演会直接用别的行为去替代性行为,只完成一次。
场刊嘉宾 franzcopy话说如果从表面上看,兰普林的角色勾引那个老头是有着怕他发现尸体的目的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表达情欲的载体可以有很多,这部电影里用的是泳池,那大家觉得它的完成度如何?
在表现力上是否有独到之处?
场刊嘉宾 果樹我觉得完成度很高。
全片的氛围也跟着这个主体在走,有水一样的质感,泳池本身就为凝视提供了合理化的场景。
场刊嘉宾 franzcopy整部电影是灵动的、富有动力的,这跟水的特质是相符合的,尤其晚上那两人游泳那段拍的好好。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泳池很适合调情,想和男人泳池play,虽然我不会游泳。
场刊嘉宾 果樹泳池在全片的设定上很高级。
首先是为凝视提供了合理化的场景,不管是观众凝视女主,还是女主透过窗户凝视其他人物(间接审视自己的欲望)。
而水的质感通过泳池来传递,也有海、湖所做不到的点——泳池首先自带了被围困的属性,它注定是圈地自娱的,也指向了女主自己面临的创作、与无法突破自身状态的焦虑。
而借由泳池带来的互动与社交性质,也让女主与其他人物产生更多交集,泳池每一次出现,都让女主的身心状态往前推进,它对结构的精巧性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 子夜无人最后就是谈谈在欧容作品里的序列。
欧容还能硬起来吗(这个不是问题),他现在好无聊啊。
场刊嘉宾 果樹好希望欧容能回到泳池的状态。
我觉得泳池是他顶级序列的作品了。
如前边所聊的,我觉得这部作品很高级,高级在它非常统一,从主题、到人物、到全片的氛围,都非常完整;而且它呈现了虚实结合的特点,让影片的多义性贯穿始终,这也是我不想在此次圆桌去踩实了聊具体的悬念、情节的原因。
这部影片最可贵就在于它让观众能根据需求去照见自身,用自己的理解去和片中的创作者(女主)、片外的创作者(欧容)一起去完成这部影片。
主持人 子夜无人我其实看到了很多人去比《登堂入室》,我觉得《登堂入室》可能更叙诡,但终归是单一指向的,《泳池情杀案》就是厉害在多义性上,尤其《登堂入室》也是关于创作。
欧容在我看来,就像我在《泳池情杀案》短评里写的,他最好的那些电影都有种三流小说味道,但他试图拿掉这个去变得更高级,就很索然无味了,因为“奇情片”在评论界总归是被看低的。
场刊嘉宾 果樹或者换个说法,他不去追求严肃,反而就高级了,但在专业的法罗岛,不会被看低。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他后面是转型了?
还是创作瓶颈期?
他的悬疑片我都挺喜欢的,是很奇特。
#FIFF23#DAY2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烈日炎炎的夏天,裸露的身体洋溢着蓬勃的欲望,这是独属于夏日的性感。
上个月,知名电影媒体 indieWIRE 评选出21世纪最性感的25部影片,其中李安的《色戒》排第13名,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排第19名。
今天堂叔要说的是排名第12位的——《泳池情杀案》
豆瓣7.4算不上高分,但夏天怎能错过湛蓝的泳池和少女美好的肉体!
当你看到导演是弗朗索瓦·欧容的时候,或许就该明白这部电影为何会比《色戒》和《花样年华》更性感了。
(左欧容,右女主)欧容的电影总是毫不避讳美好的肉体和深藏的欲望,他的电影多把欲望和犯罪悬疑相结合,让观众的身体和精神同时达到高潮。
(欧容代表作《花容月貌》)比如偷窥犯罪虚实相映的《登堂入室》;
比如用密室杀人显露人性阴暗的《八美图》;
很多人说《泳池情杀案》是情色版的《盗梦空间》,堂叔却觉得《泳池情杀案》更像是《登堂入室》的“女版”,都是用文学造就亦真亦幻的欲望犯罪。
写作进入瓶颈的英国侦探小说家莎拉,在出版商约翰的建议下,决定去约翰在法国的别墅休假一段时间。
阳光、绿叶、别墅……一切如此美好,莎拉感觉到了久违的宁静,直到约翰的女儿朱莉住进了别墅。
和古板保守的莎拉不同,朱莉热情奔放,和莎拉简直属于两个极端,所以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
朱莉喜欢游泳,喜欢展露自己美好的身体,每天都带着不同的男人来家里过夜。
朱莉美好的肉体、开放的私生活引起了莎拉的好奇,莎拉开始偷窥朱莉游泳,甚至偷窥朱莉的床事。
在好奇的偷窥过程中,莎拉有了新的灵感,文思泉涌,这部小说的主角正是朱莉。
为了更好的创作小说,莎拉还偷偷翻出朱莉的日记。
在朱莉的潜移默化下,莎拉压抑的欲望也渐渐涌现。
她像朱莉一样裸露出身体,躺在泳池边的阳光下,躺在一个男人充满欲望的目光里。
莎拉的这种改变拉近了她和朱莉的距离,她主动示好,向朱莉打听着关于朱莉母亲和父亲的往事。
两个人的关系也融洽了不少。
直到有一天,朱莉看到了莎拉创作的关于自己的小说,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罪案的发生。
朱莉叫来了莎拉喜欢的酒馆招待,莎拉和招待的亲热让朱莉嫉妒不已,
她在泳池边诱惑着招待,招待却因发现了莎拉的偷窥而想要离开。
这个夜晚之后,招待不见了。
朱莉说她因为看了莎拉的小说所以杀了招待,莎拉和朱莉一起掩埋了招待的尸体。
对掩埋尸体的草地起疑的管家,被莎拉引诱进了房间……
度假结束后,朱莉和莎拉接连离开了别墅。
回到英国的莎拉出版了新书,在出版商约翰的办公室外,她和一个满脸雀斑戴牙套的姑娘擦肩而过,这个叫茱莉亚的姑娘叫约翰爸爸……
究竟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别墅里的朱莉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莎拉的幻想?
还是说别墅里发生的一切都是莎拉小说里的情节?
从哪到哪是真的,从哪到哪是假的?
这是导演的故弄玄虚还是为了剧情需要的虚实相映?
片尾的反转让电影达到了高潮,甚至成了本片一直被影迷争论不休的理由。
而“戏中戏”的烧脑展现的是莎拉性别意识和潜在欲望的觉醒。
不论别墅中的朱莉是真是假,热情奔放的她都是保守压抑的莎拉渴望成为的人。
一方被黑布掩盖的泳池,就像莎拉被压抑的性欲。
当黑布揭开,蓬勃的欲望喷薄而出。
保守的莎拉不再避讳裸露自己的身体,不再压抑自己的性,本我与超我合二为一。
身心得到解放的莎拉,不再是古板的只写侦探小说的老巫婆,而是有体温有母性有自我主张的自信女人。
片中优雅的莎拉由获得过银熊奖的夏洛特·兰普林饰演,兰普林的代表作是在2015年大放异彩的《45周年》。
兰普林年轻的时候也是个美人,演《泳池情杀案》时,兰普林已有57岁,却依然端庄优雅,风情不减,这何尝不是种骨子里的性感?
(年轻时的夏洛特·兰普林)斯宾诺莎说:“人都在凭借欲望努力地在自己的存在中活下去。
”为了展现莎拉的欲望觉醒,欧容在本片中大量展现了朱莉美好的身体,这些并不会让人觉得色情,反而觉得美如画。
这么撩人的电影,难怪被评为21世纪最性感的25部电影之一!
你心目中最性感的电影是哪部呢?
最后一幕有些刻意多余,猜测和暗示在之前便足以划上句号。
泳池边闭目姿醉的蜜色女孩若只是幻觉,是不是太令人惋惜?
悬念是层出的,但过程却平静享受。
一部属于两个女人的电影在诡秘中从容流述,如池水上方的幕布被卷起的过程。
François Ozon成为大师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又或许他宁愿永远做一个游离于标准之外的鬼才。
关于两个女人和一场谋杀,97年的[看海]中就出现过。
那段52分钟的短片实在直白钝重,不能说全无余韵,我感到的却只是一次无因残杀带来的不寒而栗。
沉溺于血腥情色的女小说家,夜夜寻欢的妙龄女孩。
[游泳池]必定缠绕不开情欲的话题。
Charlotte Rampling的表情实在让人欲言又止,很难说第一次她亲眼目睹女孩放荡时那不屑不齿的表情是否已包含了一种卑微的认同感。
Julie是暧昧的灵感。
当Sarah在屏幕上建立了属于女孩的文件夹时,走出瓶颈的她如获至宝。
当清醒后女孩说:I killed him.I think it’s for your book.,她便不再是故事的唯一肇事者。
对于幻觉一说,我不选择完全相信。
故事并不是全部以Sarah的角度叙述的。
Ozon制造的悬念,并不足以推翻一切,两个女人间由敌对油生的暧昧包容才是他所精力雕琢的。
如最后与陌生女孩擦肩而过却微笑着注视她良久的Sarah,即使那是素未谋面的Julie,即使发生的一切并不存在,对我们来说都不再重要。
“很多人都说我愿意刻画女性,在过去的电影或许有这个现象。
我并没有刻意地这样拍,而且我想说,女人的变化要多过男人。
女人的秘密、敏感,她们的爱都比男人多,拍女人对我来说比拍男人更难。
”从[沙之下]中一个女人的内心独角,[八美图]华丽包裹下女人们一手造成的悲剧,到[游泳池]谜般的情欲涌动,这也许是Ozon对于他所敬仰的女性题材的又一次变线挑战。
2007.7.
看完片子后第一印象也是除了最后部分,都是Sarah的想象,但仔细想象Sarah 最后说的将那本书给编辑的女儿,好像又不仅仅是这样。
除此之外,园丁的侏儒女儿的隐喻是什么?
Sarah为什么突然对Juli态度变得亲近(从建立Julie为名的文件夹开始,到看到Julie夹着妈妈照片的日记本(?
写的什么)到达巅峰,还去游了个泳),Julie 又看到了书中什么内容以至于她当时是对Sarah产生了类似怨恨情绪的?
关于Juli的文件中绝对有服务员,否则Julie又怎么会带服务员回来,并且当晚的Party也暗流涌动。
这一些似乎预示着Julie不仅仅只是一个想象。
还有女主的梦境/想象中,Julie在泳池旁的男人是服务员,但自己旁边却是园丁?
最后也确实为了Julie和园丁啪。
这更像是女主的想象,释放某种奇怪性欲的方式??
但一些其他奇怪的点,比如和Julie在一起的又老又丑的男人们,Sarah帮Julie隐瞒杀人,又让这个故事很不现实(以至于期间甚至以为女主可能是Julie的母亲TT...)。
但女主绝对是压抑的,Julie也确实是Sarah渴望的另一面。
关于一些其他评论里提出的看法,特别回去看了一下。
男主最开始的意思确实是,要在伦敦陪女儿,走不开。
女主家里也确实是爸爸,并不是母亲。
所以还是倾向于,Julie真实存在。
但Julie又曾经在电话中让爸爸给妈妈打电话??
难道此时John已经把电话挂了?
因为她说这句话之前确实是看了女主一眼。
所以Julie交电话给Sarah后才会特别在门边看Sarah的反应?
PS女主的饮食习惯太诡异了。
酸奶拌着cheese一大碗一大碗地吃。
出去吃的午餐是巧克力和面包,都不吃蔬菜的吗……完了晚上偷吃人家鹅肝,离谱...还有出版商是权游泰温演员,第一眼就看出来了哈哈
《泳池情杀案》。
8分。
弗朗索瓦·欧容编剧、导演,夏洛特·兰普林、露德温·塞尼耶主演作品。
真是个好片子啊,无论是老姑娘,还是年轻的姑娘,都美好得很。
那么一个问题是:茱莉到底是谁?
现实的还是虚构的?
他们到底有没有杀人?
神秘推理小说作家莎拉·莫顿遭遇创作瓶颈,烦恼不已,甚至在地铁上被读者认出来,她也莫名生气。
出版商约翰建议她出去休息下,去他在法国乡下的别墅度度假。
莎拉应允前往,可美好的生活还没过几天,一个自称约翰的女儿的姑娘茱莉出现了,莎拉的平静创作生活被打破。
不仅如此,茱莉的私生活极其混乱,她甚至每晚开始带不同的男性回家过夜。
这不仅嘈杂,甚至令莎拉内心十分不安。
直到有一晚,莎拉失手杀了她的泡友。
这个故事非常有意思,事实上一开始,我们就在期待反转。
惊喜的是,它真正的反转设置得非常有意思,甚至可以从多角度去理解。
而片中的尺度,又令这个片子增彩十分,看得人蠢蠢欲动。
sarah出场的时候,遇到了一名在读自己小说的读者。
读者认出了自己,但是sarah否认,暗示了她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并不满意。
公司在捧新人,老板只认可自己的系列作品,并不看好sarah写的其他作品。
sarah问John是否也对新人说了二十年前对自己说过的话,暗示着她认为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就被John所欺骗了。
她面临一个选择:一、继续写同一个让人厌烦的系列(优点:可以继续维持自己名气,也可以卖出自己的作品。
缺点:写出来的作品自己并不喜欢。
) 二、写自己想要写的作品。
(优点:做回自己。
缺点:不能出版。
)去法国别墅度假。
她写作。
她以前听John说过,他有一个法国的女儿,名字叫朱莉。
于是她想象朱莉来到了这件别墅,跟她住在一起。
(证据——在电话里面John没有提到女儿会来,当朱莉把父亲打来的电话递给sarah的时候,电话挂断了)在她的想象中,朱莉是一个和她性格完全相反的人,朱莉敢做sarah心里想做却不敢做的任何事情:在露天里一丝不挂、每天和不同的男人做爱、如果有人欺负自己就一定会反抗回去。
事实上,sarah借朱莉的口说出了自己的内在想法:喜欢母亲(sarah)的小说。
和朱莉之间的矛盾暗示着sarah和内心中的自己之间的矛盾。
躺在游泳池边,映照在泳池里的倒影意为着镜花水月——假象。
朱莉躺在泳池边时,站在她旁边的人是franck,这两个人都是sarah构思出来,不存在的人。
而sarah趟在泳池边时,站在她旁边的是马塞尔,他们两人都是真是存在的。
sarah和朱莉之间由势不两立到逐渐和解,暗示着sarah在逐渐同自己和解。
朱莉说:她的妈妈被烧掉的手稿里,写的内容是她和John的爱情故事,但是John觉得小说不好,没有出版。
他的头脑中只有“性、钱、谋杀”。
这本小说就是sarah写过的未出版的小说,之后sarah献身于John,写谋杀的故事,帮他赚钱。
杀掉frank的朱莉疯狂地叫sarah妈妈,暗示着朱莉口中的“母亲”就是sarah。
而sarah去找franck的时候,遇到了马塞尔的女儿,她女儿告诉sarah朱莉的母亲在一场意外中死掉了,暗示着真实的sarah早已经死去,现如今的sarah只是一具躯壳。
马赛尔的女儿应该也是幻想中的人物。
朱莉从昏迷中醒来,sarah问她:“为什么要杀franck?
”朱莉说:“为了你的小说。
”暗示这一切都是为了sarah的小说所制造出来的事故。
franck并没有死,一开始就没有franck这个人。
(证据是sarah某次中午去餐厅吃饭时,早上并没有开门。
)最后,sarah在二楼掀开衣服给马塞尔看暗示着她已经打开了自己的心结。
通过在法国别墅度过的这一段时间,sarah蜕变成了全新的自己。
她不再依恋John,并且写出了自己想要写的小说。
更愿意将此片视作针对母女关系的复杂命题,而非以虚实结合作为噱头的悬疑小品。
片名不太好,但是算了,毕竟这里是中国。
中国观众(包括我)更喜欢登堂入室那样内容百转千回,叙述简明扼要的作品,而非反过来。
Julie其人有两种可能,一是确实存在,为John女儿式的“纯元皇后”,二是纯粹为Sarah的想象产物。
本人更倾向后者。
在宁静的乡间别墅里,Sarah的反思逐渐从创作转向自身,最后又归于创作,完成了“真正的”作品——这是我理解中的故事概览。
真实的Julia之所以变为Julie,即Sarah虚构的投射客体,其重要缘由在于她“完全陌生”,充满百分百的解读空间,这或许是不善交际的Sarah在过往生活中未曾遇到的。
在别墅的一隅,Sarah念及这个陌生的女儿形象,思绪一路狂奔,最终奔向对自身的重构。
John的履历并不为Sarah清晰所知。
(事实上,对优秀的创作者而言,任何确凿无疑的故事都是欠缺吸引力的,就连传记作家也不能幸免,非得挖掘一些“秘事”不可。
在外人看来那可能是敬业的表现,但与己而言,或许只是本我促使下对故事本身的独占尝试。
)John、Julia空白一片,只剩两个人名。
Sarah的书写历程近似于普罗大众在同人文里自我代入,对不需要的他者通通架空,见招拆招。
Sarah不需要的是真实的John和Julia,她需要的是这段关系,以及这两个形象(经过弱化)。
在此基础上,她大刀阔斧,投身于“对事不对人”的探索之中。
影片里的Julie有如下特征:性早熟、无法坦诚面对母亲的离世(伪装不在意实则思念)、与父亲不睦、迷茫无措、看似将男人视作玩物,实则自尊感低。
这些通通可视作Sarah年轻时的性格特质。
最终Sarah和Julie挥手告别,即是在和这些特质告别。
此前的告别不涉和解,因而算不上告别,只是失去联络。
Sarah的母亲大概率是在车祸中丧生,带给Sarah一种异化的分离焦虑,甚至到了“为什么出事的不是我”的地步中。
父亲则很固执,合理推断,在母亲生前夫妻关系并不算融洽。
Julie提到过“父亲是情场大王”,亦可作此解。
创作是母亲的遗产,敏锐也是。
在一切矛盾都不可避免之时,唯有正视母亲的形象,也正视从前那个少女的自己,才能逃生。
获得Sarah认同感的创作必然是这样的创作,此前的杜威系列更像是逃避,或为五斗米折腰。
这或许也是很多悬疑作家共享的隐痛。
之所以觉得本片有意思,是因为其属于探讨母女关系,却并未把母亲设置为“自身也该去和自己的母亲寻求和解”的角色。
那种东西看太多了,甚至可以说已成一种潮流。
撰写冗长的故事,只是为了抒发从孩提时期便继承而来的在面对母亲时的怨愤与怯懦——这样的作者电影已不新鲜。
往往是一个这样的作者启迪十个预备役作者,呈病毒式传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和商业片里存在病态妈妈们的原因不同,文艺片以独特的内在逻辑构建出了无数病态妈妈,两个并行的领域合并出二十一世纪的母系社会。
此类现象在中国市场尤甚。
我们当然需要反思,但不需要嚼烂了的反思。
任何反思的形成必然或多或少源自他人的启迪,这无可厚非,只不过需要拿捏分寸,不然会很空洞,也很粗鲁。
Sarah不是健全的人,但她无疑是以很健全的角度里完成了这一“从汲取到输出”的过程。
唯一不太能想通的地方在于丑陋和英俊两个男性角色的设置上。
为何要在想象中与前者交合而将后者杀死呢?
或许实际上与前者的交合并非想象产物,其动因还不甚清晰。
本文题目为Pool Girl,是很无聊的谐音梗,反正法国人本来也念不明白那俩单词。
信达雅的中文译法,或应作“池中之物”。
片名同理。
他的镜头里 闻得到气味与呼吸。
突然出现的朱莉就像是灵感突然的涌入,一开始是排斥的,与自己的反差太大,然而欲望是共通的,莎拉成为了窥视者,新奇的体验转化为莎拉被灵感支配而敲击出的文字,一种油然而生的幻想,更进一步的是,朱莉将幻想变为了现实,由此形成一条因果链。
不好看 神神呼呼看完感觉浪费时间的那种
我还蛮喜欢这部电影哎。欧容导演电影的质感和选角都很特别,电影讲述了一个意识流的故事,同时还有博尔赫斯小说的技法在其中,究竟从哪里开始,电影是女作家的幻想。最后,David Hockney的泳池双人像有参考这部电影吗?这部电影的构图和配色都让我想到这幅当代名作。
戏中戏的结构全部化进故事里,几乎分辨不出真实与虚构的边缘。清冷美丽的蓝色调,却处处有种隐秘的惊悚,作者与笔下主角的互文关系,当下的故事与真正过去的投射,青春不再的侦探女小说家与花容月貌的叛逆少女,最终靠一起“谋杀”男性和解。其实光享受画面和音乐就够了,第七部欧容,真好看。
情欲的追逐,真实与虚幻黏着着。到底何处是真实何处又渐入故事已然无关紧要。泳池在掀开和盖上之间,光影里是什么?在表里的探索中,放纵情欲作为他者——茱莉侵入自身获得解放,保守的自我在崩塌,最后互不相识。在笔与现实的分野中越激动边界越模糊,最后浑然一体。明明荡漾着激情,但是形式却是相当写实的,作家的乏味生活和放荡女孩的日夜,实际都是无趣的,但是在却因为水渍洒在纸页模糊了字迹,而在缠绕中迷人无比。无论是通过故事还是现实,最终还是解放了自我。
看完后才知道是欧容的电影,他的《登堂入室》我太爱了。这部我也一样喜欢。明媚的法国乡野,始终透着一股英国湿冷的氛围,这种视觉和情节的对比反差,让人印象深刻。朱莉,就是萨拉笔下欲望释放的人物,她的外放和萨拉的克制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全片几乎没有一处手持镜头,平缓的摄影,依旧克制、冷静,就像是在读一本小说。每一帧的构图都精准、考究。导演尤其喜欢对角线构图,饱满的画面,看着享受。
遇见茱莉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幻想,是故事,重点在于这个幻想有没有原型,我想是有的,茱莉有原型,其并非茱莉亚,也并非具体的人,只是由一堆或客观或主观的信息堆加起来的而已。因为茱莉在我看来是空洞莫名的——美式经典bitch,莫名奇妙的杀人动机,缺乏的心理描述(对上了主角不善描写感情的文风 )……她唯一显得真实的是作为莎拉又爱又恨的John的私生女身份与此背景下的凄惨故事。主角莎拉又是个心眼小又放不开的人,严重怀疑这是个出于得不到就贬低+嘲讽打压对方来证明自己不无能+怨恨,恶意+用文字发泄怒气以扬眉吐气的 杜撰的故事。有点类似阿Q精神,不能把对方怎么样,就意淫出这么个故事来肆意抹黑、发气。
看的時候盡往“驚悚”兩字兒上想,以至於嚴重被劇情給閃了……
露肉太不羁了,最后的反转映衬了之前的铺叙。。
好像是个故弄玄虚的故事,实则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小细节,片中的很多元素和母题和欧容的短片作品《看海》非常像,死亡、爱情、女性、性欲等,欧容将他所擅长的全部塞进了这部电影里,而前90分钟几乎在平淡无奇中展开,尽管,中间出现过谋杀这一高潮,然而真正妙的还是这个近乎开放性的结尾,回味无穷。
虚实掩映,真假交错,文学版《盗梦空间》。
“只闻其声”的小说创作直到最后3分钟才一下掀开帷幔,其间的转折离合真是诡异而奇妙。也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打上鲜明的作者印记成为“作者电影”。
用电影表现文学,年轻女孩看起来是女主年轻时候的自己,她把自身经历安置在法国乡间别墅中,创造了一部泳池情杀悬疑小说。b站看的删减版本乱七八糟,仅从我看到的来说,这部剧中小说真够没意思的,一个原生家庭不幸的女孩过着颓废的生活,同不同的男人上床最后在泳池杀了一个男人,她的动机是什么?这部小说的看点又在哪里?母亲的书又是什么情况?园丁的下落究竟是什么?
不是很能理解的一种暗潮涌动的感情…另外感觉欧容真的很爱描述少女的故事
标准奇情,父权缺席异化为某种令人恐惧的权力。优点在于结局将全部耸动的符号都合理化了,缺点在于正因为有类型小说的安全性兜底,打造结构化空间挑逗性的欧容更加不知克制。
本片节奏太慢了,开头挺沉闷无聊的,太劝退了。这个电影把凶案描写的太隐晦了,既不吓人,也不精彩。年轻女孩应该是中年女作家幻想出来的虚拟人物。
文本层次的构建甚至丰富于《登堂入室》,情节推进和情绪把控比后者克制却在压抑中渗透出水波粼粼般的幽微。只是整体的格局还是稍显局促,过分的虚化也让一些隐喻的尝试走向半途疲软。欧容依然在影像和文学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夜行动物》和《杰出公民》在这一点上都还差得很远。中文译名笨。
电影名就预示着要发生什么,整个电影的氛围也在暗示你要发生点什么,细节的处理上就提醒你快要发生什么,但结尾竟然给我来了个这。。。
我最讨厌的电影类型就是装神弄鬼型的。不管这事是真的然后写进小说的,还是本来就是小说里虚构的,我就想问一句这么简单的杀人藏尸情节,是怎么符合侦探小说的要求的?本来想给女配的身材加一星,但是一想到脸,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