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Munich》。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就是讲的慕尼黑惨案之后以色列为了报复而采取的报复行动。
着重描述的是参与此次报复行动的某一小队负责人在此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最终,明晰的揭示了一个中国人形成成语的道理 —— “冤冤相报何时了”。
还是跟往常一样, douban.com 上面对于这种大片评论非常之多,我也就不说那些了。
不过我还是有个细节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 在片子的最后,男一号 Avner 离开画面的时候,最终将镜头对准了远处的双子大厦。
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了么?
因为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所以一定要看。
原先知道是描写特工的题材,所以以为会有很精彩的枪战,警匪斗智斗勇的场面,是如007系列一样的好来坞电影。
看完才知道我错了,我忘了这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回归《辛德勒名单》对人性思考的电影,只是这一次更加的深入。
特工们休息的时候也会做饭烧菜,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也有颤抖恐惧,在电影里看不到英雄的存在,他们真实平凡,一方面要执行上级的命令,一方面也有对骨肉同胞的牵挂。
我喜欢主人公们和一群巴勒斯坦人在公寓里的桥段,在天亮之前他们谁都不知道互相的身份,一起听电台里的音乐,互相争执他们喜爱的家乡的旋律,一起席地而睡,各怀心事,并有在楼道里敞开心扉的对话。
可是,当使命和立场在提醒他们时,他们还是展开了血腥的杀戮。
悲剧发生在人性刚刚温暖的时候。
影片的最后,双子星大厦依然屹立,主人公一定没有想到三十年后发生在自己身后的另一场悲剧。
看看此后的时光,人们一直期待和平的世界,恐怖主义并没有因为无止境的杀戮而消亡,也有更多的无辜受害者悄悄爬上了那份“暗杀名单”。
今年三月份的《译林》上刊载了加拿大作家乔治·乔纳斯的长篇《复仇》,这部小说给了斯皮尔伯格拍摄影片《慕尼黑》的最初构想。
乔治·乔纳斯记者出身,纪实白描的风格用在这里再好没有,如此的惨案哪里需要一丝渲染和造势,道出事实就足够让读者在残酷政治和复杂人性的强烈冲击下透不过气,连想要振臂长啸都会徒生无力之感,是啊,谁会听到呢,上帝吗?
特意把影片留在小说之后观看,好奇斯皮尔伯格会如何把自己在阅读时感受到巨大震荡通过胶片展现出来。
影片对小说做了删繁就简的处理,把主题集中于对“以暴制暴”的反思,在这一点上,自然难比小说探讨问题的层次丰富,以中东盘根错节的恶劣局势为题材,文学作品的优势就在于大可以把笔触铺散开来,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对那片土地的生动注脚,同时每一个人又有都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困境。
其实在看小说的时候,我还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个人的利益可以湮没到何种程度,在面对自己国家的时候?
过程的正义和手段的正义是否重要,在自认拥有正义目的的时候?
男主角阿弗纳有一个“根正苗红”的母亲和一个没有明确表明身份但很显然是特工人员的父亲。
小时在法兰克福生活过一段时间的阿弗纳始终深深怀念着欧洲,发自内心亲近着那里的一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里的空气,无论是潮湿还是干燥,是恶臭还是芳香,都不祥地笼罩着他,烧烤着他,让他麻木,把沙子吹进他的眼睛里。
而不像欧洲的空气,从容、柔和、平凡、雅致,让他留念”。
尽管如此,对于以色列,他充满了爱国的热忱,他接受了暗杀制造策划“慕尼黑惨案”的巴勒斯坦要人的任务,没有理会为国家立下过大功然而晚景凄凉的前特工父亲的劝告“我的儿子不能重蹈我的覆辙”,在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充满荣誉感和使命感的阿弗纳成为这次暗杀活动的负责人。
事情的发展却往往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阿弗纳和他的队员越来越意识到如果要在暗杀活动中百分之一百确保不伤及无辜是绝对不可能的,这让他们陷入深深的罪恶感和对自己行为是否正义的怀疑中,与此同时,每一个恐怖分子的死亡,都会有新的人员来接替他们的位置,手段可能比前任者更为毒辣,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复仇的意义又何在?
而且随着黑名单上的人一个个被消灭掉,起初的成就感很快就转化为危机感,原来除去一个人如此简单,巴勒斯坦人一定也可以很轻易的干掉自己,巨大的恐怖不眠不休地折磨着他们的神经。
在努力克服恐惧的同时还要努力压抑住对色利当局不近人情的官僚作风产生的失望之情。
阿弗纳的父亲很显然曾被国家不公正的对待过,但在阿弗纳的母亲看来“你是以色列人,你尽你的义务。
你别指望回报。
犹太人有了一个国家,这就是对你的回报。
”阿弗纳仅仅有以色列是不够的。
他还有对幸福平静生活的热望。
任务结束,身心俱疲的他决定移民美国,尽管拿定主意如果有战争之类自己就搭乘第一趟航班回去为以色列效力,还是会不由产生罪恶感,“换一个国家,放弃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而变成另外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而对一个以色利人来说,这个决定更为重大。
它不仅仅是向另外一面国旗致敬,说另外一种语言,或者向另外一群官僚纳税。
对以色列人来说,这就意味着回到了散居状态,意味着抛弃了犹太人的家园,背弃了成千上万死去的犹太人的信念。
”苦难如何结束?
和平如何可能?
悲哀的就是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至少目前没有一种力量能够解决。
几年前的我还会想想或许人心的力量吧,可以强大到结束一切的丑恶,现在想来实在幼稚。
乔治·乔纳斯对此也有自己的评论,十分有见地,引在这里:在我看来,反恐有没有用,不能用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或者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来决定。
武力冲突从来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除非有一场像滑铁卢那样的决定性的军事战斗。
即便来一场“滑铁卢”,最终解决还要一两代人。
世界地图是用鲜血绘就的。
这是个悲惨的事实。
如果和平不是通过外来更强大的武力强加给战争双方的话,那么边界则完全是由胜利或者筋疲力尽来确定的。
只要战斗精神尚存,国家除了每天必须战斗之外别无选择,不管一天的战斗是否能“解决”什么问题。
否则的话,就只能是投降和失败。
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家是伪善的,我们的祖先用鲜血在地球上画下了自己的版图,却让历史较短的国家克制——不是在道德上克制就是在一些具体事情上克制——如果他们过去也这样克制的话,那他们就不会出现,也不会生存下来。
感觉暴力的实景化风格还是在陈述仇恨的无限循环,老斯有明显的人性关怀片子陈述了一种以小见大的残酷事实,对民族争端没有轻易给出想当然但多半理想化的解决方案以恐怖对待恐怖,难道是对布什政府的反恐策略也有所批评和警示?
音乐也满好找找老斯的民族观点看..呃,check ROGER EBERT's review:)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51222/REVIEWS/51214004/1023
要把脑袋里的感觉变成文字涂到冷冰冰的电脑屏上,是件不容易而残忍的事情;导演把自己的愤怒宣泄成一个个镜头,其中不知折了多少心血,这样想想,我就是斯皮尔伯格,这文章就是慕尼黑。
1972年以色列运动健将的身上的枪眼还冒着青烟,头上的洞不停的往外面涌着脑浆,红黑色散了一地,黑色九月的并不是各个都是神枪手,所以反抗者幸运的被子弹穿透了额骨而不是大脑,从弹孔里漏出来的是牙齿而不是脑浆,观众也就在这场噩梦的伊始就过了把B级瘾,而心里对恐怖分子的愤怒尚未平息,复仇军团就来啪啪的打死了几个恐怖分子的父亲,同样是可爱的老人,同样温馨平和的下午,同样的杂货店老板娘,更加同样的是在老父亲尸体上冒出的青烟……影院里屏幕前的观众更加愤怒,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恨谁了……这让我们首先想起《卢旺达旅馆》,然后南京大屠杀……谁是受害人?
图西族的平民,中国的平民,但是1972年的慕尼黑没有答案,仇恨带来的伤痛和内心内讧远大于希特勒式的屠杀,被杀者一死了之,留下的暧昧仇恨让观众蒙受委屈,像看两恶人斗殴,也像看两书生骂嘴,众人本怀有看热闹的心理让拳打脚踢漫天口水凌辱的没有一点还击的余地。
只能在从电影中清醒后的片刻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无奈的没办法了。
但无奈归无奈,电影绝不会让我们空着手回家,导演把仇恨的皮撕开了给人看,结果观众都被那皮下模糊的血肉恶心的大倒胃口,谁还敢去心怀怨恨?
可是一不小心又想起日本人的侵略,怒气是有,但轰炸东京的念头已不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句禅语暧昧的很,但是看了慕尼黑,也能参透点异样的味道出来了,比如仇恨是空,复仇是空,放下杀念,立地成佛。
《慕尼黑》是导演Steven Spielberg 2005年的力作,描述了1972年于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中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巴勒斯坦恐怖主义分子残忍杀害后,以色列穆萨德特工组织展开的针对这次恐怖主义事件的复仇暗杀行动。
影片秉承了斯皮尔勃格一贯的“残酷写实”风格,真实再现了巴以民族、土地之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无望。
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视角,娴熟的处理手法无不再次证明了斯皮尔勃格的导演才华与对复杂政治题材的高度驾驭能力。
小柯认为这是继《辛德勒的名单》后斯皮尔勃格最优秀的一部电影。
影片开场是慕尼黑残杀事件的重放。
血腥的场面,混乱的世界立刻将观众带入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与绝望。
这之后Eric Bana饰演的主人公Avner顺其自然的带领观众进入他的穆萨德特工团,完成一个个的暗杀复仇计划。
斯皮尔勃格一方面刻画以色列特工们在完成任务中的紧张,一方面也着重笔墨描写暗杀对象们的政治观点,他们的生活、喜好与亲人。
观众虽然站在以色列特工的立场上,与他们一同为暗杀过程紧张,一同为任务完成而欣喜,却也不得不为遇害的巴勒斯坦人与他们的家庭难过,心中也隐隐升腾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负罪感。
这种负罪感,正是斯皮尔勃格借以抓住观众的关键。
影片中的特工们,在不断的血腥暗杀中也扪心自问:支持杀戮的证据在哪里?
复仇的完结在哪里?
巴以之争的出路又在哪里?
对于这样的问题,小柯脑子里只冒出来这样的答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除了唏嘘不已,只感觉到人类的渺小与愚蠢,如同困在盒子里的老鼠,百转千回精疲力竭,出路仍然只是一个不现实的梦想。
暴力,血腥,挫败感,沮丧,绝望。
这样的黑色主题与沉重话题,两个半小时的时间还不要把人逼疯?
为了避免如此状况,影片中还加入了很多的幽默因素,比如特工们完成任务中的狼狈与一些愚蠢的意外失败以缓和紧张情绪。
同时因为故事情节是一个个的暗杀任务,如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般,这些任务主要都被安排在一些风景如画的欧洲城镇,绚烂的色彩与田园风情与杀戮战场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另一个角度烘托主人公经历灵肉分离的痛苦。
影片最感动,或者说震撼人心的地方有两处。
一是Avner遭遇巴勒斯坦特工时二人关于家园关于土地的对话,二是Avner向母亲倾诉内心对自己行为的疑惑,母亲对国家神圣土地坚决捍卫的决心。
如果说平日看新闻报道看社论评述,觉得巴以之争还有解决的希望,觉得“土地换和平”的计划有可能成功的一天,那么在这两个场景之后,所有的希望憧憬就被彻底粉碎。
对错这个词,在如此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面前变得极其浅薄苍白。
没有出路,或者说即使有路,也没有一条不是充满了血腥与仇杀。
绝望这个概念,瞬间变得如此鲜明具体,如此强大绝对,将关于人性美好的一切一点点吞噬,只剩下毫无意义的涔涔白骨,曝于荒野。
置于这个绝望旋涡中心的Avner,一方面充满了强烈的民族尊严于国家荣誉感,一方面又追求人类的善良与美好天性。
灵与肉,活生生的被剥离,而两者的结果是都失去了最后的归宿,无所适从。
这种深入灵魂的痛苦,已经是眼泪与悲伤所不能达到的境地。
除了酒精,除了毒品,除了性,除了对一切人类感官的麻痹,小柯看不到任何出口。
影片的结尾,Avner与妻子的性爱场面和慕尼黑屠杀的血腥画面交织在一起,在最后同时达到高潮。
虽然这样的处理手法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可小柯却不喜欢如此直白的表达手段,因为其说教意图太过明显了,削弱了整个影片的节奏感。
同时贯彻整部影片的“残酷写实”风格突然被象征手法代替,转变太过突兀而不自然。
除此之外,斯皮尔勃格的高超叙事技巧在影片中发挥得十分完美,剪接音乐表演也都可圈可点。
最后,小柯大胆预测,《慕尼黑》与《断背山》会同被提名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奖项。
不过由于《慕尼黑》的最后失误,斯皮尔勃格会在最佳导演项目上输给李安。
题记:人类是动物世界最为残忍的,因为他们对于物欲的贪婪和对于精神麻醉(信仰)的狂热完全无法自拔,只有死亡才能结束人的闹剧。
――――卡夫卡·陆(KavkaLu)[img]http://www.cinemastrikesback.com/news/thumbs/munichposter.jpg[/img]立场决定了你的观感,作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拍摄《慕尼黑》我理解,从政治层面上将任何属于对垒双方的描绘都代表着本阶级和种群的利益,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当关塔那摩和人体炸弹一再出现在传媒的时候,我们忽然明白新闻和艺术都是一种不对等的取舍。
对于巴勒斯坦只要你去过他们的难民营,了解五次中东战争,你就会不再说话,我们只有自己的立场,而真相永远像月亮的背面,它是黑色的。
所有的事件无关个人,所以这样的事件只是政治,政治是可以忽视性命的。
倘若说恐怖主义,美国才是最大的恐怖主义的无赖国家我相信甘地主义的东方智慧,当我们回忆美国历次输出的“正义”战争,韩战、越战的结局,以及而今伊拉克的战祸和下一个眼中钉伊朗。
武力对于弱者的反弹永远是以卵击石的悲壮,这是力量悬殊的注定,正如中国的老话:狗急跳墙。
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里,死亡非常直接,巴勒斯坦在这个年代的形象。
记者带着正义,带着视觉的需求站在了历史的门槛,我想到了卡帕,想到了每个个体不同的选择。
奥林匹克村,有了装甲车;飞机场,有了冲天的火光,世界为了某个抽象的概念而相互征战,人质和被劫持者同样死了,根据联邦德国的消息,人质是被劫持者杀害的。
真相,永远被黑夜埋葬了。
德国人,犹太人,阿拉伯人,同样的敏感在20世纪人类的屠戮历史里,死者不说一句话。
导演以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将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反映展现在银幕上,对于死亡他们的反应并不相同。
他们都已经死去,所以斯皮尔博格同样是一种推论,就像此后对阿拉伯恐怖分子的追杀只是电影,电影是一种有着立场的幻觉。
以暴制暴从来不会赢得和平,他们只是一种胜算的概率而留给世界的将是更多的血,以色列人手中的《圣经》沾满了人子的鲜血,而阿拉伯的《古兰经》上同样沾满着人子的鲜血。
导演说固执是那个地区灾祸所在,然而,个体看到的却是自己兄弟姐妹的死去。
汽车炸弹,人体炸弹,定点清除,摩撒特的暗杀,无休止的循环里,血流成河。
特工,他在国家的授权下暗杀对手;恐怖分子,他因为国仇家恨而义无反顾,他们在一个时空相遇,不是私仇,而是在被灌输的世仇和新恨里进行死亡牌局的争斗。
在信仰和族群给我们的观念下某些细节被一再放大,在电视时代过多的死亡直击已经让我们变得麻木,所以面对斯皮尔博格“逼真描绘”恐怖分子的枪杀暴行,我想到的却是这样的影像只是满足了仇恨立场和窥视杀戮人们的需要。
死亡,只是在此岸被程序终结,不再呼吸。
过多惨烈的画面只能引起被各种势力曲解的结果,政治是没有脸的。
于是,出于政治责任的合法“谋杀”开始了,阿夫纳被以色列官方指派成立五人特别行动小组队追杀慕尼黑行动的策划者,他们在国家的公共档案里没有合法授权,他们属于个人行为,这就是政治的龌龊,国家利益多么神圣的标签下并无私仇的人子在相互敌意和屠杀。
在罗马,铲除慕尼黑奥运村绑架案策划者的行动开始了,导演是一个很会煽动情绪的人,从第一个被谋杀的阿拉伯人的身份以及他归家路程上的私人购物,正是这一系列的寻常性衬托出政治意义的悲剧性,倘若没有国家仇恨作为个体的生活又将如何,这样一个“凶手”被铲除有着导演的考虑,这是让生活的私人场景和国家的需要做对比,从这一天开始背负着国家使命的阿夫纳注定走上了内心煎熬的旅程,对于个体而言一个和你过去毫不相干的生命消失在你的屠杀里,只要不是铁石心肠就心灵必然受到冲击,这个过程里灵魂会一次次询问你的作为对于自己的意义,人,可以因为国家而合法杀戮同类吗?!
牛奶带着人血洒落在大地,神圣的正义带着血腥和死亡赢回了国家的面子,一个价值35万美金的杀戮成本和巴勒斯坦难民营里挨饿的孩子怎么比,杀人是伸张正义的方法吗?
作为犹太裔的导演对于两方立场的取舍还算公正,那慢慢溶进牛奶的死亡之血在你的瞳仁里是怎样的色彩,被引用的神话里我听到导演长长的叹息。
而神,罗马的神离这些“正义的”杀手如此的近,红酒的颜色里有多少人子的血光。
1972年的慕尼黑,它让我们对应和反思奥林匹克的意义,休战是对手之间的角力暂息,而对于不对等的双方暗杀和偷袭就是必然的结果,当我们一再指责恐怖主义,我们如何理解美国人一再输出资金进行他们意愿的民主推进,难道用这种手法去支持反政府武装去对付不同信仰和理念的政府就是合法的吗?
为了杀戮成功的舞蹈和汉莎航空的劫机事件,事件里只有政府和组织,个体永远肩负着死亡的沉重和潜在的危机,那些出卖阿拉伯人的人,他们和信仰没有多大的关系,人类是动物世界最为残忍的,因为他们对于物欲的贪婪和对于精神麻醉(信仰)的狂热完全无法自拔,只有死亡才能结束人的闹剧。
在五次中东战争里,鲜血浸润着每一寸的巴勒斯坦领土,在以色列的枪炮下数十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当年世界有多少时刻正视过巴勒斯坦人的呼声,在所有的中东战争后面我们看见的是美国、英国和法国等靠出卖军火赢得的利润。
个人的生命轻如鸿毛。
在这部异常沉重的电影里,导演以许多场景来点化世人关于和平的意义,在五人小组之一的史蒂夫化装进入巴解组织驻巴黎办事处进行暗杀炸弹放置的准备,斯皮尔博格以他和该组织负责人女儿的一个对视眼神让我们看到了国家行为可能带来的伤害,在实施爆炸我们必须赞扬美国电影的编剧,这个小女孩的命运必将牵动所有观众的心,而这五人的选择可以说是影片里个人人性稀有的亮点,它的背面是巴勒斯坦难民营里孤儿的哭号,这样的电影当然会引起以色列现政府的反感,仇视教育是许多政府愚民的方式,它的背后不是正义而是金融寡头们开动的战争机器――以人血造就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我可以预测这部影片的命运,斯皮尔博格注定不会被受犹太经济影响的美国主流社会看好,然而他对人类运命进行的理性思考必将影响着此后的一代。
他的奖杯早在所有爱好和平人士的心里(之一,未完待续)【附录:影片资料】《慕尼黑惨案(Munich)》美国2005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主演:艾瑞克·巴纳(Eric Bana、乔弗瑞·拉什(Geoffrey Rush)、马修·卡索维茨(Mathieu Kassovitz)片长:164分钟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7(一部良知的电影)2006年2月21日 星期二 上午4时43分 云间 寒鸦精舍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秋日阴雨的下午,半梦半醒的电影放映课。
本就压抑的灰蓝冷调,再加之颜色并不鲜艳的投影屏,看得冷入骨子里。
个别镜头使用昏暗的暖黄,比如厨具店玻璃外的对话,这个情景很有意思,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出现了两次,此时厨具店灯光虽是暖黄,男主却站立在玻璃窗外的黑暗一片望向里面,象征明确,片末,男主回到家中,妻子抱怨厨房太大,再次印证。
导演并没有历史那么残忍无情,差点接了电话的小女孩、大楼暗杀放过的男孩、片末男主抱着外出的女儿。
每一幕都看得我心惊胆战,害怕失去一个鲜活的生命。
关于这部片子,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观影过程中我的心理压力确实非常大。
我是不习惯看满屏血花四溅的影像的,所以我总是担心片子里的下一个镜头会不会又来个打翻番茄汁的情景,所以我肯定不会去看《电锯123》之类的,尽管我看过介绍说里面还讲了一点儿大道理的。
个人对影界不是很熟悉,不过看完片子之后查资料,就知道斯蒂芬这老家伙就爱搞点儿暴力恐怖的东西,像自己以前看过的有恐龙的小岛、集中营救人,原来都是他的杰作啊。
其实我是把《慕尼黑》当作历史片来看的,结果发现“被记录下来的历史”在斯蒂芬的影像里已经拼凑剪接得支离破碎了,但这并不影响该片的历史感。
这不仅仅是道具和布景的细节问题,而且这种回忆的方式恰恰道出了历史记忆在民众内心的模样:场景+场景+场景+……因此,作为主人公梦魇的1972年事件,反而成了过于流畅的小说。
所以,作为“历史事件”的惨案不再真实,它在影片的末尾被主人公质疑,质疑他杀的这些巴勒斯坦人是否真的与惨案有关。
而我们通过主人公的眼睛与他共同感受了这段属于特工自己的个人史,异常写实(不过后来表现炸弹专家的死的时候,就不那么完美了,因为这不属于男主角的经验,而之前过多的同一人物的个人经验使观众容易被情节混淆)。
这种不断闪回的叙事方法不仅有其荷马史诗的渊源,也很贴近我们当今的时代某些“后现代”小说的风格,而经验与“书本历史”的互动也使得影片更具思考性。
考虑到影片的部分商业性质,明明白白说教式的对话随处可见,所以观众不用动太多脑筋,吃着爆米花就能读懂电影的主旨。
我知道有些影评人对此感到很无趣,因为解释的权力被收回到制片者那里去了,那影评可以干啥呢?
显然该片在技术上不如《世界之战》那么突出,于是被加上着重号的那些对话有可能降低了它的地位。
有的影评还故意把电影情节跟所谓真实的历史相比较,发现《慕尼黑》在很多地方美化了以色列人,不过我倒是认为,当前的残酷性已经足够给人棒喝了,特别是对于身处恐怖主义之外的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每次被绑架的人质几乎总能安然无恙,我们的眼光也许就会少向巴格达瞟几眼。
如今在那里,我不敢想像,在一个每天要被自杀炸弹杀死一百人的国家里,还怎么能正常工作生活下去;而如果我是一个国际大都会贝鲁特的市民,当以色列不容分说地将坦克开进来时,我又能做什么。
斯皮尔博格的绝望并不新鲜,新鲜的是他能找到慕尼黑事件这样贴切的事件表达。
飞离“ET”和“侏罗纪世界”渐行渐远,忘掉“辛德勒的名单”,穿越“世界大战”,直至“慕尼黑”。
也许充满想像力和人情味的世界只是灵魂暂栖之所,他用尽气力逃开的目的地,无法回避。
有条不紊的杀戮,坚定不移的民族仇恨,严密无缝的逻辑。
斯皮尔博格站在坦克履带下重演被一寸寸碾碎的瞬间,将绝望展示给世人。
这比“世界大战”突如其来铺天盖地的扑杀更让人猝不及防。
在短短时间内推出“世界大战”和“慕尼黑”,至少说明斯皮尔博格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既如此,他会继续寻找另一宗“慕尼黑”事件来表达观点,探究答案,观众有福了。
虽然也许答案并不存在。
没太大感觉,没表现出来
无尽的绝望与挣扎。没我想象的好,too dramatic.
民族的世仇是个无解的真命题,没有砝码来衡量民族仇恨的关系,或许民族仇恨本就是把历史进程的天平【天真的以为巴以问题是政治电影中很好看的题材,没想到“特工病”的描写让这个夜晚显得漫长,无聊,还想找个媳妇儿生个娃......】
没看进去
沉重的现实题材的影片,视角很独特,发人深省
之前已经知道这起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后续的报复行动则未曾听说过。人物的心理变化的主线把握得不错 但主题和情节真是有争议性啊。。
本打算看林肯,结果却看了这部,反正都是老斯的~真是看一部电影了解一段历史,不论是对于惨案或摩萨德的复仇个人感觉老斯的角度还是相对客观的,到最后也没给出个答案,是陈述是反思,关键还是要看者有心了~
其实就简简单单地拍一部追杀复仇的黑色政治片就挺好的,非要故作深沉、假装公正,惺惺作态的人道关怀、虚头巴脑的普世价值,处处透着恶俗、鸡贼和伪善。斯皮尔伯格从拍《辛德勒名单》开始便不再是一名纯粹的电影导演,而更像是一个圆滑老练虚伪阴险的西方政客。
不能因为是老斯就给高分,觉得好好的题材故事毁了,要拍事实就别来回讲道理,巴以的事本来也讲不清,就好好立人物说故事吧,人物都没魂,老斯脱不开犹太身份,还是能看到偏心,何苦又立个同情巴的姿态,另外最后长久的背景画面停在双塔,要隐喻美对塔利班的报复…最后拍出个冤冤相报何时了
一手在制造玩具,一手在制造炸弹。一边在葬送生命,一边在迎接新生。炸弹是用来复仇的玩具,生命是兑换自由的筹码。只要压一下帽檐,关一盏台灯就能处决生命,却得划开床垫,拆卸电话确认不被暗杀。比对着照片猎杀凶手,自己也被印在了通缉照片上。本是报复恐怖分子的屠戮,自己也成了恐怖行为的帮凶。
死屁眼 露出了本性
我喜欢里面的几场戏,以及表现主义的光。但作为政治电影,实在有些避重就轻了,用心太刻意,明显缺乏现实主义精神,中间甚至就开始mission impossible了,后面挣扎一下也不够有诚意。按我的意思,这题材就只能往黑色,往荒谬,往现实里拍啊。
客观来说,如果没有慕尼黑这个背景,该片就是一个普通的复仇故事,主角跟事件没有半毛钱关系,那些强加于其身上的伤痛显得毫无力度,斯导这次的处理完全没有辛德勒那样冷静
<MUNICH>,生命真实得可怕.
冤冤相报何时了,以巴双方的复仇大战最终给了谁家园?
從頭到尾滲透的絕望。卻用從頭到尾的克制來表現。
有点拖沓 也有几处亮点
也许情节简化一些要好,这么短的时间集中那么多的事实在是。。。
现实往往更残酷,过于沉重,质感还是不错的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