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不懂政治也不懂北美电影的一个电影爱好者,我的观后感是这部电影不像一般电影,阿猫和阿狗的对手戏是全剧的唯一亮点。
这电影亮点太多,内涵太多。
爱的要死。
这是政治题材的片子,却不一定有如一些老外、专家所说的美化哪一派,丑化哪一派的政治目的,至少初衷不是这个。
鉴于一般作家塑造的主角身上有自己的影子,我姑且认为这个神编剧和斯隆一样,只是要写出好的作品,只是要赢。
一般作家塑造的主角会寄托自己的抱负,我姑且认为神编剧借助他塑造的角色完成了自己现实里不能完成的事,即打着功利主义“我要赢”的幌子,不惜牺牲地实现自己价值观里的正义,也即完成一场革命。
【运作】政治和商场一样如战场,女主开场白就是要制作一张王牌,也就是商战中或者政府项目中的运作一个局。
运作一个局要满足一下几个要素:1、业务封装,要软又甜的棉花糖外衣。
2、要利用一切资源,制作物料;3、要制造时机,把物料在适当时机投放;4、让很多人参与进来并获利。
这里想到了《三国》一个剧情,刘备发起夷陵之战时孙权议政,张昭说,打!
打不过也得打!
我们想求和也得打,尽量抗住,战事拉长并胶着不下时再去谈和,才有可能和。
直接去谈和那不就是投降吗。
这里说的就是时机。
因此这个王牌的关键不是签一张单子,让自己的卧底去曝光,不是通过安全局前员工的黑客技术录的参议员丑陋对话,不是有一个敢于同归于尽的女主在国会的决战。
这些是这个片的亮点剧情的一小部分。
我认为王牌是女主对时机的引导和制造的能力,也是全剧最大的亮点。
或者说女主本身的存在就是王牌,因为女主有着对项目走向准确的分析把控和时机的引导。
【把控】女主对这个项目的分析把控在国会听证会上说的是,我知道你要搞我,所以我放了个饵。
而实际女主的分析是:我要想办法让你搞我不得不咬我的饵我的饵不是一张单子饵是我自己我的王牌不是一段录音王牌还是我自己我不入地狱谁入省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我要拉全美所有的丑陋政客的嘴脸下水我要把水搅浑浑到局势胶着不堪谁都不能控制再众目睽睽地告诉人们真相我要让民众说看,这只是一个为了我们家园的弱势孩子你们对她那么残忍我要让政客说噢,我可能make a mistake枪支管制动了我股东的蛋糕但我真要在黑暗里沉沦吗【引导】女主对项目的引导我们从开端、发展、高潮来看。
王牌的开端是宣战,女主跳槽后第一天就分析问题的本质,我们缺钱,我们缺人,我们进攻的方向和定位还不对。
女主摆正着力点并拉到一笔钱后开始抢人的拉锯战,引起敌人的重视和交火,这是我理解的王牌的开端。
王牌的发展是女主通过在酒会或发布会上的声东击西频频得势,以及和对手帕特的舌战中曝光黑妹的遭遇,让自己和事件上升到风口浪尖的高度,让对手不得不攻击女主个人,至此,王炸的时机造好了。
王牌的高潮也是电影的高潮,国会听证会上的苏格拉底式的辩论,伟光正的肺腑之言对摇摆不定的政客的警告,对敌对政客悬崖救赎的启示,对民众的呼吁,对正义的最后申辩。
是的,我不但贿赂了议员,我TM还监听议员,咱们鱼死网破吧。
【诱饵】女主投放的诱饵不止一张单子,那是主诱饵,还有占议员小便宜,吐槽宪法,监听议员等副诱饵,目的一样,是扔瑕疵给对手,暴露弱点让对手认为女主一定有缺点并加以寻找和攻击,副诱饵目的是把对手的目光往诱饵上引导。
【戏剧化】戏剧化的剧情被不少人吐槽,他们的意思是,最后居然赢了,按道理女主应该被弄死才真实。
剧情比较戏剧化是因为这是电影这是艺术形象,必须夸张和戏剧化。
但这不是真实,真实的政治是更加惨烈血腥的,不像电影演的只是威胁掌握6票的那个人,只是威胁参议员举办主持听证会,只是挖到了女主找的鸭而或许仅仅利诱却没有以生死威逼。
所以我们看很多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会很精彩、很让人惊讶、评分很高。
我一直觉得看电影不要看它的剧情因为剧情是很简单的,要看表演细节和文学意图。
【包装】饼干和巧克力蛋糕,一个免税一个不免税(没记住,大概上这个意思),我们通过业务封装给他一个外衣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枪击频发的美国,如何让枪继续卖还卖的更给力?
女性群体这个蛋糕还没动,“我们要保护弱势女性、家暴女性、我们要让女性拿起枪保护自己的孩子”。
这两个业务封装,是我最喜欢的全片的亮点。
很有政治和政府项目的套路,也体现了全篇的主旨:现在的政治是不是太恶心了,政客丑陋,政客不做有利于美国的事。
【机场接黑妹】机场接黑妹我认为是片子的一个亮点和内涵之处, 女主一向功利为先却亲自去接黑妹,虽然女主知道亲自去并没有什么帮助。
黑妹说的女主你越过尊重他人就越了界,你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在乎,实际女主很在乎只是女主选择牺牲自己的尊重和善良,因为她知道战斗就要有牺牲。
【鸭男】黑妹险遭枪击,和鸭男的出现,是片子里的两个意外,有阴谋论者说这些也是女主的安排,我不做评论。
只想说任何一个项目,过程中都有意外,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尽力化解意外,可能尽的力微不足道,但老天会帮尽力的人度过难关。
开始以为鸭男是地方安排的人,到与鸭男的对话,到鸭男被挖出来,鸭男出庭作证,鸭男没有指认。
编剧写这个鸭男的存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只看了一遍电影还没看太明白,留大家讨论。
但从与鸭男的对话中鸭男的两句话,能深深感受到一层用意,鸭男的存在一部分体现着女主整件事的一个目的。
【主旨/女主的目的】三个亮点细节表明了女主的目的:1、鸭男的对话---你是做政府交流的?
---说客的褒义词---说客又是什么的褒义词?
我觉得这是片子的点睛之笔,说白了,“说好听点你是说客,说的不好听呢?
”编剧通过这句话体现了他对说客、政坛风云人物、以及政坛深深的鄙视。
编剧和女主是高度统一的,所以女主的意识是:我的职业,让人恶心,说客不是什么好东西。
2、晚会和药物加上女主疲惫的游走在政坛酒会强颜欢笑,女主的失眠和服用药物强迫自己精神抖擞。
我们可以看到女主的内心是:我受够了!
政坛真恶心!
政客真丑陋!
3、对业务的反感女主说到饼干和巧克力蛋糕包装套路时的驾轻就熟的业务封装,和对方说到保护女性和枪支时女主哈哈大笑式的直接嘲笑和拒绝,体现了女主对丑陋政治套路毫不遮掩的厌恶。
所以片子的主旨不是枪支管制,而是给政坛和政客的丑陋开刀,女主牺牲职业生涯和人身自由不只是呼吁严厉的枪支管制,而是告诉丑陋政客,你们真TM恶心,给我悠着点,我们不是傻子,总有战士对你动刀。
亮点还有很多,就不细说了因为下雨了我要去收衣服:女主发布会上暗度陈仓的能力,中餐馆和黑妹的对话以及女主的表情,男CEO从认可到惊讶再到质疑再到惊讶,女主在酒店鸭男面前的脆弱和崩溃,女主和助手简的2年相处却超过她说的常规5年信任,第一次思考一个电影并写影评,逻辑不通,主旨不明,但不要骂我,有观点和改错请私聊。
看
昨晚打开之后以后发现这部讲政治游说高手的电影还是亮点颇多,讲如何带队作战,计攻国会山,突袭对手,为枪支管制的《heaton-harris法案》拉票,劳模姐一人撑起一部电影真是演技深厚,画风犀利,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罗伯茨。
电影把高潮部分提前,分两折表,前半折劳模姐似乎折戟,后半折怎么讲呢意外又不意外 ,但绝对咋舌之精彩。
为了赢,当然肯定也有劳模姐个人信仰的原因,劳模姐临时带队跳槽(very Jerry Mcguire), 融合新成员,剔除内奸,利用各种"资源"达到她的目的,当然还有她暗中的努力(TGW里的diane也出来打了酱油)和最后的王牌。
感觉是现代版的兵法游戏。
杀手锏就是要将牺牲自己,变为致命武器。
看完以后觉得国会真是权术与利益交织,做好游说真是需要讲谋略和胆魄,当然还要有好的资源。
网评说这是美国版的建国伟业系列电影,政宣色彩浓烈,作为局外人我并不觉得,虽然票房不佳,虽然imdb上被反枪控的人恶意差评,但如电影中所说,public opinion is overrated。
且金球奖最佳女主题名也不是盖的。
影片对劳模姐的私生活和性格刻画也是十分到位,详情可看男陪的证词等镜头。
精彩,推荐!
女主角斯隆女士的职业是国人了解不多的政治说客。
她巧舌如簧,学识渊博,能诡辩地把玛芬说成蛋糕、蛋糕说成饼干,逻辑缜密,别人还无法反驳她;凭借对人性的准确洞察力,她还能抓住对方的弱点,说服议员们投票支持或反对某项议案——无论议案的内容是否代表了美国利益,只要她的客户想要什么,她就能带来什么。
就是这样一位冷酷、老练、虚与委蛇的政治家,却拿自己正风生水起的事业做赌注,与国会大佬正面刚,推动政府通过了更加严格的控枪条例。
整部电影剧情紧凑,冲突不断,短短两小时,斯隆女士就完成了对大佬们的一杀、二杀、被反杀和绝杀,卡司之间几乎每场戏都互飙大量的、极具专业性的台词,加上女主冷艳高傲的气场,整部电影虽然全程文戏,但剑拔弩张的紧张感丝毫不输炮火连天的好莱坞大片,电影最后十分钟的反转甚至让人有一种在阅读金手指爽文的畅快淋漓。
特别说明的是,影片并未拔高斯隆女士,法律和道德上,她都值得怀疑。
影片的大结局也承认了这一点,某种程度上维护了法律的神圣威严。
斯隆女士在布局这盘大棋的时候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吗?
我想她一定想到了。
但她依然义无反顾,因为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斯隆女士,看完了。
剧本感太重,女主装逼说的词感觉根本不是人能说出来的…这个开场戏还挺厉害的,20多分钟了,我已经忘记当时法庭戏上金发女那张脸了,当时还以为她是fbi呢,然后一大段斯隆女士前史后,转回法庭,你一下子知道,原来是她啊,原来她俩是这个关系。
典型的高智商犯罪片的拍法。
下大棋与超能力般的无所不能。
信息量轰炸。
探讨的核心非常致命——不择手段的正义到底是不是正义?
如同普罗米修斯里的法鲨,我事先已经征求了你的同意,我甚至没有违反机器人三大定律。
光头男相当于首尔之春里的郑雨盛,起到转型正义,也即影片根本价值观输出的作用。
近期看到的不错的商业片,可以说猎杀本拉登里的杰西卡查斯坦有多内敛,这里面就有多张扬。
中国的货币战争那种逼书总喜欢写罗斯柴尔德,其实杜邦家族才很有意思呢。
狐狸猎手不就是嘛。
殉道者式爽文加信息休克加高智商犯罪,太诺兰太奥本海默了。
so what do i wanna say about miss sloane?也许因为情节太快,观影时很希望有个注解小伙伴在一旁把骨头掰碎了,一口一口喂给我。
也许是因为对美国政治完全不了解,政治相关的话题都不太明白每个人的动机,或者说,无法体会到。
那种共和和民主相互之间fight的东西。
那种剧中人物认为支持或不支持枪击法案,支持或不支持女权主义,已经是值得去抗争的right thing to do,这就是所谓的信仰吧。
我可以明白他们,but could never be like them。
也许这就是流淌在血液中的东西。
但这些并不是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
这部影片,就像它的名字,是直指sloane女士,这个人的。
除了必要的背景上下文,我最希望跟上节奏的无外乎就是sloane这个人了。
她为什么会做出她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步棋,每一个选择,她曾经经历了什么,她的内心是否有了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化,在这一整个事件中,她和开始有不同了吗?
这些是让我看完之后,仍沉浸在情境中,不想出戏的原因。
她所做到的,was amazing。
作为说客,深谋远虑,设局,操控,出其不意, always win。
但她所付出的,和她所遭遇的,也同样超出normal,不是常人可以承受的。
前雇主无法容忍她的傲慢羞辱她,现雇主出于道德和人性鄙视她,而那一刻,本是她像小女孩一样开心在展示她的工作成果。
可惜她的手段让boss觉得可怕。
现雇主的反应真的让她伤心了。
不管平时多么全副武装,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个因为不懂得界限,而做出自己不觉得什么,但却让周围人很受伤举动的小女孩,所有的人都被吓走,都无法承受她的本来面目。
而她早已习惯,只是轻飘飘的说了句,………………,这并不像我们平时自我安慰,说上一句,不理解我算了。
反正不需要你。
并不。
这样的场景,不会是人生第一次上演,而每一次都会是一次让sloane将人类推得更远,将自己锁的更紧的里程碑。
痛过之后,人性的一面又少了一些,盔甲和理性,又多了一些。
这也是为什么,交际花无法走近她的内心。
too deep, too far away。
她无法信任。
所以我们看到的sloane在整个这个事件中,冷酷的近乎残酷,毫无人性可言。
她可以在蓄谋了曝光了同事最不想公之于众的创伤之后,完全没有任何歉意,完全没有,并且还要求同事和她手挽手继续。
这就是她人性泯灭的程度。
但这也是,她能够将她的工作做到无人能及的重要能力之一。
整部影片,按照套路,一定会写出人物的成长,而对于sloane来说,即使工作再牛逼,能力再强,这个成长对于她来说,也是非常非常难的。
因为她的课题是 界限。
尊重的界限。
如果说每个人众多的能力像木桶原理,我得说,通常情况下,如果有某项能力超级优秀,这个人是有可能将它发挥到极致,弥补其他的。
比如sloane。
她描述自己一路长大要靠撒谎。
所以,也许她解决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操控摆布她人来完成。
她在前几十分钟里也都是这样做的。
直到,这一切不再行得通。
我要说,一个人能做到看起来完全不在意,并不代表她真的不在意。
things do get to her。
sloane 无非也就像一个在操场上玩的小孩,试图理解人和人之间的界限。
也许她在此之前从未被惩罚,也许……但这次,她被惩罚了。
她利用了同事,获得了胜利,但没有得到奖赏,而得到了唾弃。
这触动她了。
接着,同事遭遇枪击,她还是有一颗人心的,日日相处中,她也是有感情的,她当然知道再次面临枪击意味着什么,我相信她也是有界限的,尽管不明确,但她不会无所不用其极到这个程度。
所以真正会反过来伤到她的,其实是,当她出于真心,出于真心的对同事表示关切(没有道歉),但是想好了相当于道歉的所有应对措施时。
同事不再相信她。
that hurts。
当你面对一个跟你一样算计的对手,大家你来我往并不怎样。
但是当你面对一个真诚的人,艾思敏和儒道夫都是这样的人,时,他们的认可和相信,似乎分量特别重。
而sloane全都没有得到。
我不确定她从什么时候决定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来打败民主寄生虫。
但是看起来,她是受到了那些代表真理正义的斗士们的感染。
to win is all that matters。
这一次,win还能帮助那些她从未能从那得到认同的真理之士。
于是在学会了尊重和界限的同时,in a very hard way,她也救赎了自己。
刚从电影院看完回来!
这部片子没有政治立场,没有鲜明的性别意识,没有对和错,只有输和赢。
虽然一开始就猜到了眼镜妹可能是诱饵,不过最后一气呵成环环相扣揭开谜底首尾相连真的是看得太燃啦!
去豆瓣上看这部片子一星二星很多,反面声音无非是以下几种:女权左婊啦,政治正确啦,强行洗白啦。
可是其实这部片子没有女权啊(劳模姐自己都说了不挺女权啊,与其说女权不如说她的形象是模糊了性别意识的,而且利用女权拉捐款,太讽刺了),也没有政治正确啊(整部电影没有任何明示或者暗示说枪支控制是正确的啊,劳模姐自己也吐槽了啊,我不是因为认为这个正确,我只是觉得站这边赢了比较爽啊),也没洗白啊(喂到底哪里洗白了啊!
结局要是敢变成为了正义为了人民舍小我为大我才是洗白吧),从头到尾劳模姐布了一个大局,目标就是为了赢得爽呀,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正确”,这是多么迷人的目标啊。
劳模姐说I was hired to win的样子帅呆了!
政治哪有什么正确,群众的利益哪有可能一致,不过是不同力量的妥协。
大家都是为了爽,有的人有钱了就会爽,有的人有权了才会爽,有的道德卫士通过崇高理想达到内心高潮才是爽,单纯为了赢也是爽啊,我觉得这恰恰拍出了政治的真实面目。
看完有一点疑问,电影里说作伪证是最少5年的,可是劳模姐明明已经宣誓自己没有非法监听,在最后揭谜底的时候又等于承认自己作伪证,为什么这么快就放出来了啊?
我是漏看了什么吗?
顺便吐槽一下香港的片名翻译,枪狂帝国...呃,差点就要因为这个名字错过好电影了。
其实我没太看懂影片中的苏格拉底。
也许是因为我的经历比较浅薄再加上没看过苏格拉底希腊哲学一类的书吧?
这一点是需要重刷的!
其次关于女主的动机,前两个小时我一直以为女主时爱工作的😂直到最后三分钟发现她居然是故意设套让自己丢掉工作?
OMG!
(重刷时要重点关注!
)惊天大反转!
或者根本就是我理解错了?
(应该是的)另外,有评论分析了女主——好胜心极强,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事就会坚持且一定要赢,不论付出什么,哪怕搭上自己的前程!
这个人设可以在写作中借鉴,很好!
(虽然感觉和上面故意设计让自己丢掉工作有点冲突hhhh)题外话,现在越来越感觉看书看电影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好书好电影,真的能够滋养灵魂。
当你的肉体暂时局限在一个小世界里动弹不得的时候,更要去多看书多看电影,因为这是你接触世界的方式,你会在书和电影的世界里认识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人生、体会不同的情绪,这种感觉真的很好,比起刷小视频要好很多。
越来越觉得小视频就是现实世界的奶头乐,用来蒙蔽人的智慧,把人的思想和灵魂束缚在茧房里,我是真的觉得小视频看多了会变笨哈哈哈!
所以,要好好看书看电影看纪录片哦!
去看不同的世界,记得它们对你的吸引,将它们记在心里,然后默默努力,有一天真的去感受它们!
加油!
《斯隆女士》是我看过的电影里面少有的把主题升华得简单、直接且令人惊喜的电影中的一个。
没有豪车美女,也没有爆炸枪弹,单一的冷色调基本贯穿这部电影,劳模姐的口红是几乎是影片中最亮的颜色。
在商业片满街跑的今天,这部电影的创作者大胆地将全部砝码压在了主题上。
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嘴炮十级、智商逆天的女主在华盛顿政坛呼风唤雨,当枪击事件频频发生,她为促进实施规范枪支法案与“敌人”斗智斗勇。
电影前30分钟基本上完成了两个任务,一是构建斯隆女士的“强势女政客”的形象,二是形成斯隆女士团队和前公司之间的对立关系。
作为行业翘楚,斯隆女士放弃家庭生活,对自己和员工都非常苛责,工作之余需要点男妓来释放压力。
在洗手间吞药以振奋精神的样子和对团队其他成员刁钻刻薄的样子强势到让屏幕之外的人也感到不适。
快速密集的对话和大量的信息在电影开始后疯狂输出,我一度认为这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浓重的电影,后来才发现正是劳模姐这种炸裂式的演技把整部影片的价值观撑了起来。
某天,政界大佬点明斯隆接单,想招募她协助自己反对加强枪械监管的议案,一心只为事业和财富拼搏的斯隆却拒绝了这个捞金机会,她不惜牺牲自己的职业前途与对方死磕。
与旧东家决裂后,斯隆很快组建好团队,拿出了百分之两百的精力,针对落后的票选局势制定作战犯案,拉拢议员、汇集资金、煽动民意、出动私人调查小组开展监听监视,各种手段一个接一个用出来。
不夸张地说,只要你会喘气,就可以成为这个女人的资源。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游说在于先见之明,在于分析对手将采取的计划,然后再制定相应的应对办法,最后的赢家总会比对手多留一手,并在对方亮出王牌后,再拿出自己的杀手锏。
关键就在于你要让他们大吃一惊,而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预料之中。
”影片对于斯隆女士的形象刻画。
影视文学作品向来不乏刚毅果敢的完美战士,我们被这些“战士”披荆斩棘的战斗力折服,但是他们最美的时刻或者说最“魅惑”的时刻并非和刀光剑影同时出现,我认为是退下铠甲的时候。
伴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慢慢发现斯隆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
在政治舞台上,她有多所向披靡,在精神世界里,她就有多自我怀疑。
影片的转折之一在于,未经当事人同意,斯隆将黑人女同事埃斯米所经历的校园强杀案给捅了出去,让同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当然她通过这一招获得了控枪派的支持。
奈何持枪派见招拆招,又让一个合法持枪的公民在歹徒手下救出了埃斯米,一举扭转战局。
这场意外给了斯隆当头一棒,她将一个从枪击案中逃生的年轻女孩再一次推回了冷冰冰的枪口之下。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是,斯隆在机场与埃斯米相遇,她对埃斯米进行了斯隆式的道歉,她说:“我不知道界限在哪里,我从来不知道界限在哪里。
”这是她的道歉,也是她在呼救。
那一刻,她没有了铠甲,也失去了战斗力,“不知道界限在哪里”是她对于自己原本所设下的界限的一种怀疑。
一个那样叱咤风云的人也会被淹没在自己的判断力里,斯隆在这一刻从神坛上走下来,而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另一个触动我的转折是她面对男妓时的脆弱和无助。
一个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利欲熏心的精明女政客,一个看似被控制欲、好胜心驱使的冷酷女强人,却被一名男妓拨开了硬壳,美艳外表和坚硬盔甲之下那颗温柔的心一直在为那些需要她的人跳动。
至此,斯隆女士既成为了一个人,也成为了一个女人,她的第一性“人性”和第二性“女性”身份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仅凭这一点,《斯隆女士》胜过大部分女强网络小说。
现实故事与苏格拉底的交集。
斯隆说人读书是要为进入现实世界做准备,简则表示自己从来不喜欢现实世界。
两个价值观似乎完全处在天平两端的女人,却成为片尾“大爆炸”的缔造者。
斯隆问简,你就喜欢把自己埋在苏格拉底的书堆里吗?
简回答,那些书都不是苏格拉底写的。
后来,彼得森·怀亚特公司的CEO史密斯招募斯隆,斯隆犹豫不决,再次给简打电话,问这个学哲学的小姑娘,如果苏格拉底什么都没写,那别人是怎么知道这个人的呢?
简的回答影片没有详述。
这个看似风轻云淡的情节也让我意识到“苏格拉底”一定在影片中有某种特殊的作用。
作为古圣先贤,孔子的一大特点是“述而不作”,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国外的释迦牟尼、耶稣、苏格拉底等圣人亦是如此。
但凡是带有社会活动家色彩的先贤基本都比较偏向于评论,而非创作。
那么,苏格拉底等圣人的思想精粹如何流传下来呢?
找人代写。
苏格拉底的思想在柏拉图的笔下得以存活。
于是,斯隆模仿柏拉图的做法,“伪造”了最后的那张“王牌”,将炸弹在法庭中引爆。
精彩转折与鲜明主题。
2020年,美国暴力犯罪问题明显恶化。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家庭枪支暴力、意外枪击、大都市地区的枪支暴力和用枪自杀事件增加,导致了超过43000起与枪支有关的死亡。
这也是有完整记录以来,死于枪支暴力的人数首次超过4万人。
美国总统拜登14日发表讲话,借此机会呼吁国会推进枪支立法改革,还呼吁国会取消对枪支制造商的豁免权。
美国控枪之路阻力重重与民众的拥枪传统有密切关系,但是利益集团的阻挠更是关键因素。
利益集团是“购枪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也是美国控枪的最大阻力之一。
枪支利益集团通过金钱捐赠获得政治影响力,阻止政府控枪。
控枪,最先要控的是拥枪派的利益集团,这也是斯隆在对抗的敌人。
“我依照信念做事,这样才不会寝食难安。
”《斯隆女士》是政治片中的爽片,整个影片充满情节的反转,节奏之紧凑胜过大部分同类型电影。
斯隆是看透了人性、擅于利用人性的政客,她的冷漠残酷可以被理解。
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且有理由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人却选择坚持信念。
斯隆说:“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说客,这种信仰不仅存在于对自己取胜的能力。
”她的信仰还来自于人性中的善,来自于一个最简单最纯粹的理由,即她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对的。
劝人向善的耶稣为了替人类赎罪死于十字架上,得以杀身成仁而名垂青史;同样劝人向善的苏格拉底因“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死于雅典监狱被历史铭记。
对比先贤,斯隆的入狱大有殉道的意味。
多说一句,我们不需要对美国的政治局面过于苛责,这与影片的主题相关性不强。
政治黑暗不是个性问题,而是共性问题。
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
”这句话表达了公民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一种批判精神。
国家的蛀虫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却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一个表征,毕竟腐肉的结局只是归于土壤。
最后,她太美了……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虽然奥斯卡不卖帐,但在我心中是去年的最佳编剧和最佳戏剧,充满张力,剧情反转反转再反转,知道最后一刻,才知道女主的策略。
就其剧情的反转程度,和古龙小说有得一拼。
电影一开始,就以其快速的对话和各种资料乱入展现其张力。
通过张力展现说客这个行业。
说客,在中国历史上也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就是说客说出来的,厉害的说客,利用自己三寸不烂之舌令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本片中的女主劳模姐,也是一个说客,不过她不是为了实现什么政治理想,只是纯职业需求。
她就职的公司,接受各种政治人士的金钱,为他们的政治主张政策争取民意支持,并说服国会议员支持法案。
和古代不同的是,现在的说客公司高度专业化,要熟悉法律,掌握国会议员及其家庭成员信息,还要会制造话题引导民意甚至制造假民意找人示威等等。
总之一句,为了实现客户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但也要保护自己,游走于法律边缘。
劳模姐,是这一行的翘楚,她信奉的是要出其不意地出招,不能让竞争对手知道自己的策略和王牌,同时也要洞悉对方的策略窥视对方的底牌。
劳模姐为了做到最top,她每天靠磕药保持精力,放弃家庭生活,必要时找个鸭子来出出火。
某天,公司接了一单,某政治大佬要反对加强枪械监管的议案,大佬指名要公司头牌劳模姐接单,但劳模姐拒绝。
于是乎给公司炒了鱿鱼,劳模姐也顺势带着团队过档对方阵营,想方设法要议案通过。
于是乎劳模姐的旧公司和新公司就相互过招,在说客这个战场打得不亦乐乎。
具体过程不详细说,请看电影。
但通过其中的过程,反映出政治说客的无底线无节操。
比如说派卧底,出卖同事,监听监视,对国会议员进行威逼利诱等等。
而劳模姐因为洞察先机,逐渐掌握优势,眼看就要成功之际,旧公司的旧部下找出劳模姐之前贿赂参议员的证据,然后发起对劳模姐的国会听证会。
打蛇打七寸,只要把劳模姐的个人名声搞臭,她的团队和阵营自然垮掉。
最终劳模姐啷当入狱,但是也通过自己的手段,曝光了旧公司威胁国会议员的视频。
劳模姐赔上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了议案的通过。
最后的跌宕起伏,劳模姐如何扭转局势拉下旧公司和虚伪的国会议员?
这就留给观众自己看了。
如果电影只是靠跌宕的剧情取胜,这就太low了。
一部好的电影,对人性的描述必不可少。
在这部描述政治说客阴暗邋遢的电影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比如说,听证会上,劳模姐拿来出火的鸭子,有情有义,没有指证她。
还有劳模姐的新公司上司,不同意劳模姐用非法监听和黑客等手段获取优势。
即使在再肮脏不堪的环境里谋生,做人做事也要有个底线。
上乘的剧情加人性的拷问,在略显沉闷的2016年里,这部影片成为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
《斯隆女士》是一剂致幻的毒药,让你飘飘欲仙,又生不如死,它连接起你脊椎的每一根神经,角色的每一个眼神,剧情的每一次转折,都牵动起你所有的感官,让你坐立不安。
它邀请你投入全部的理智,又迫使你放弃理智,在震颤中转而依靠顿悟,寻求超越,以洞见这个世界背后的可怕真相。
美国国会说客斯隆女士是一个可怕的女人,她扭曲、变态,对朋友和对手一样冷漠无情。
她所有行动背后只有一个单纯逻辑:不择手段地取得成功。
阻力越是巨大,结果越是不可能,最后的成功就来的越强烈。
“游说的艺术在于比别人多想一步,根据别人会采取什么行动,先谋划好自己的行动。
”这是博弈论的逻辑。
她把这种逻辑推演到极致,成为自己行动的唯一根据。
在博弈中胜出,是她活着的唯一动力,也是她的兴奋剂和鸦片。
这个高傲、冷艳的女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轻易背叛所有和她有情感联系的人,把他们变成自己手里的筹码。
当她为了获胜把一切都搭进去的时候,她是无敌的。
在最绝望的时候,她总能找到转机;当山穷水尽的时候,她总能绝处逢生;她总是在最开始就筹划好了一切,她总是能比她的对手多想一步。
她展示了一种变态的专业主义,一种像手术刀一样冰冷的理性。
她总是可以像玩偶一样把对手玩弄于鼓掌。
斯隆女士和对手“智斗”的过程,让这部电影情节紧凑,跌宕起伏,格外好看。
政客普遍都是冷酷无情的,真正使斯隆女士与众不同是,她不是一个精确地衡量付出与回报比的人,像她周围那些理性的政客一样。
她完全是被一种追求成功的狂热抓住了,即便搭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遭受牢狱之灾,也要在眼前的斗争中获胜。
正是这一点,使她成为某种异端,遭到来自系统的迫害,也使她成为她身边人眼中的怪物:“你曾经正常过吗?
至少在你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
”电影从没回顾斯隆女士以前的故事,展示这个人物的心路历程。
观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从什么时候,她开始成为这样的人。
这使她变得尤为神秘。
关于工作以外的个人生活,观众只知道她嗑药、失眠,总是去同一家茶餐厅吃饭,定期去高级酒店找一个牛郎,“获得为工作而放弃的那一部分东西。
”电影中的牛郎问她,“过这样一种生活,放弃家庭、朋友、孩子,你有没有后悔过?
”她回答,“一秒钟也没有”。
斯隆女士是那个充满暗黑的政治系统里的一朵奇葩。
在她身上,有着《纸牌屋》中弗兰克·安德伍德一脉相承的精神线索。
在国会传讯会的最后陈述中,她说,“这个政治系统已经腐败,议员们不再因为自己相信的东西而投票,只想着在这个系统里分一杯羹。
你们努力想让公众相信我是这个系统的寄生虫,你们才是这个系统的寄生虫。
”在随后的情节反转中,她把自己变成了对这个系统的绝大讽刺:每个人为了分一杯羹都不择手段,那我就要比一切人更加不择手段,而且我还比你们更聪明。
最重要的是,我甚至最后能不能分一杯羹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打败你们。
她是大于生活的。
现实中有不少类似于她的人物,但却不大会有和她一模一样的人。
她的博弈论逻辑广泛存在于政治和商业实践,但此外人们往往还需要考虑、权衡许多其他逻辑,而她是纯粹的。
她的狂热使她接近于一种象征,一个符号。
但她又是有血有肉的。
在和那个牛郎约会时,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把交流限制在“金钱换肉体”的游戏规则之间。
但有一次,当她似乎面临失败时,她在牛郎面前露出了她脆弱的一面。
就是这短暂的瞬间,让牛郎对她产生了同情,最后在法庭上选择作伪证,也不愿作不利于她的证词。
这个瞬间,对观众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
斯隆女士所有冷漠无情和狂热背后,是一种可悲。
但不是她一个人的可悲,而是她寄生的整个生态的可悲,是美国民主的可悲,也是人类生存处境的可悲。
它根植于人本身的缺陷。
斯隆女士印证了帕斯卡的名言,“人类必将疯狂到那种程度,即便不疯狂,也只是疯狂的另一种形式。
”她的疯狂照亮了她游戏其中的那个(这个)世界的疯狂。
观众对她的认同,并不是因为她有多好,而是因为她并不比她寄生的那个堕落的系统更坏。
当前观众的口味越来越沉迷角色的阴暗面,喜欢阴谋论的逻辑和存在主义的虚无感。
《斯隆女士》和《纸牌屋》一样,迎合了这种口味。
就像反乌托邦的科幻片展示了人类暗淡的前景一样,这部电影在另一个维度展现了人的渺小、微不足道,毫无理性。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电影热衷于设计错综复杂的情节,沉迷于叙事的游戏,用一个又一个不让人信服的反转给予观众震颤体验。
《斯隆女士》在智力游戏的层面同样是出类拔萃的,当这种游戏和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世界观结合在一起时,就把电影的观赏体验带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欢迎关注: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杜拉拉控枪记
想象给小说《绿野仙踪》披上政治题材剧情片的狼皮,就是这部电影如今的面目。
7.4,立场属性太严重,全片只从一个视角看是硬伤。角色善恶观模糊也就算了,看得出来想塑造一个性格复杂心冷手段硬的角色,然而这个角色的完成度确实连提名级都没达到。关于政治说客是一个新鲜的题材,然而成片却很老套。最后的反转吧……一言难尽 032217/042318 Miss.Sloane.1080p.BluRay.-DON[EtHD
有种看《行骗天下 国会篇》的感觉
女主的用的口红不是TF,我给大家表演生吞TF
剧作上最大的反转设置,在本该两两对抗的场面上始终处于不起关键作用的缺席,直至情节需要被迫产生了唯一一次的推动,这种长时间的缺席状态便是它的悬疑过早泄露的原因所在。
好无聊啊,对这个题材完全不感兴趣
可能整个好莱坞都觉得希拉里赢定了,这批“政治正确”的片子,都是这种导向的反映吧。且看看,明年都会出些什么“奥斯卡种子选手”。
前面看真是恍惚到新闻编辑室,后半段比较好,有张力。感觉劳模姐身上有一股蕴在内里的气,就是没法一股脑的使出来。
7.2
剧情
装逼的很
节奏快。看字幕的伤不起。很好莱坞的节奏。
导演很稳,剧作教科书。不喜欢那些细致笔墨描刻国家机器的影片,但当卒章显志,将斯隆为推翻民主蛀虫所布置一切的逻辑清晰展现出时,为之深深折服。需要用些心思去触达真正的主题,一层是决意放弃个人廓清虫蠹的牺牲之义,另一层是重拾人性的自我救赎,用停留在控枪层面的政治视角去考量本片荒唐可笑。
国会议员不过都是些腐败的鼠辈,鸭鸭我呀才是最有职业道德的。
剧情赞,女主很厉害
好吧看到10分钟时,的确特意打开豆瓣条目页查了一下编剧是不是索金大人,这高频的台词、高速的节奏太得索金形神。政治是盘脏棋,入局便难免脏手,如果目的正确动机高尚,你会否在意手段路径的不洁?我承认这位起初反感至极的斯隆女士,最终却令我动容起敬。如果赢即使命,那么代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极其出色的政治惊悚片,抛开故事不说,节奏、视听、表演、剪辑都是精彩至极,而且过于戏剧化怎么了,人家特么本来就是原创的故事,激进政治狗真的不应该接触电影!
Neither right nor left! Just an opportunist !
刻意制作悬念的地方有些土。不过做游说就是要看得远一步,在别人亮出底牌的时候才出真招这句话被女主说出来还是很带感的。可惜多年以后回忆起这部电影大概只会记得陪睡小哥的仗义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