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史诗剧《人生若如初见》导演王伟代表作品《隐秘而伟大》《白夜追凶》,编剧江奇涛代表作品《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有优秀演员李现、春夏等精彩演绎,展现了近代中国青年救亡图存的风采。
该剧主线聚焦了五位奋起挽救民族危亡的有志青年交缠起伏的命运,描绘革命志士们浴血奋战,推翻存续千百年的旧秩序,最终走向振兴中华、民族复兴革命道路的年代史诗。
风云百年,铸就新中国。
吾辈青年,探寻革命路。
热血而不忘其志,无畏而砥砺向前。
感恩同行,静待相见。
历史不是几个标志性事件和几个标志性人物形象组成。
什么时候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成了历史虚无主义?
随便扣大帽子的人真的懂这些概念吗?
还是因为没有象他们那样狭隘地看待历史而成了民族罪人?
辩证地看待几个概念:1.保皇党你以为保皇党只保封建皇权?
不否认几千年封建统治对人思想禁锢之顽固造就大批不思变革坚定地维护传统封建体制之人。
但另一方面以康有为为首的一大批保皇党保的是君主立宪资本主义改革路子你知道吗?
学英国政体,日本明治维新是前车之鉴,希望避免暴力革命带来的破坏性和不确定性。
熟悉法国大革命的应该也知道革命推翻皇权后并没有顺利地建立健康的共和体制,在动乱和屠杀中迎来拿破仑复辟皇权。
中国同样,辛亥革命的意义小学生都会背,就不赘述了。
但若把它放到更长的时间线里它也是中国进入伪共和、真僭主政治的军阀割据混战的动荡时期的开端。
在此不是要洗白保皇党,仅仅辩证地说明他们的立场和观点,认为保皇党只有封建保守反动形象的,不妨把历史课本里大加赞颂的搞百日维新的康有为翻出来看看,他也是坚定地要帮溥仪复辟的保皇党。
2. 革命党革命党的正面意义也不赘述,是中国人都知道。
但革命党只有孙文黄兴宋教仁领导的理想崇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仁人志士吗?
理想崇高是一方面,但真正控制了革命成果、决定了国走向国民命运的不是孙文,而是打着革命旗号闹革命(也确实是推翻清廷的中坚力量)、以革命者自居的机会主义者袁世凯、段祺瑞及各派系军阀。
这说明革命党的成分并不纯粹,说起革命党就是光荣的热血的崇高的,你要把从事实上左右着历史的这部分人往哪儿放?
主观上从革命党剔除?
抨击日本人篡改历史很起劲儿,到了咱们这儿也要搞这一套了吗?
3. “清朝余孽”一个王朝内忧外患气数将尽之际统治阶层自己也不会毫无察觉,除非是头脑空空的傻子。
晚清统治层也短暂地折腾着维新变革,因各种原因失败,但不能不说必须作出改变的观念在八旗内部是有拥趸的,若历史剧中表现了这样一个人物,有什么好奇怪的。
在那种酝酿着变革甚至颠覆的年代,各种思想、观点、立场和价值观应该是爆发涌现的,反倒是只有一副面孔一种动作一个声音才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亵渎不是吗?
不知道现在看历史剧的人希望从中看到什么。
想要培养爱国情操、升华精神尤其要教育青少年的去看长津湖、金刚川、觉醒年代就好了;想看年代氛围的也一大堆清宫剧、民国剧可选择;想从历史作品中了解时代观念,学习经验和教训的反而没得选。
害怕影视作品呈现多元观点的人总是说有了这个先河以后洗白日本侵华战争就指日可待了,这种没有任何依据和经验全凭臆造的观点一再被提上台面。
依个人粗浅的认知不知道历史是否证实过这样的观点,只大抵能判断,在历史证实它之前,我们因多样性而幸福的生活、自由表达但遵守底线的权利已然被扼杀,只剩一群知识、经验和思想都空白的人天天喊着口号搞着纠察。
最后引用卢梭一段话,说明什么叫出自人类思想但被历史不断证明的观点:“我不愿意居住在一个新建立的共和国里,不论她有多么好的法律,因为我担心不按当时的需要而成立的政府不适合新的公民,或者说公民还不适合新的政府。
因此,这个国家几乎在她诞生之时便有发生动乱或被摧毁之余。
”—1754年《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人生若只如初见》,制作非常精良的历史剧,可惜下架了,仅仅预告片就足够传达出历史厚重感。
背景音乐响起就像是《末代皇帝》,同样叙述晚清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朦胧与迷茫笼罩,充满悲剧意味的特殊时代。
昏昏沉沉的紫禁城,宫墙在轿辇的颠簸下浮沉,红墙斑驳,靛蓝的马蹄袖爬满繁复刺绣,整个末代仿佛沉浸在烧大烟的烟雾缭绕中。
登基大典上大臣们麦浪般倒下跪叩,小小的溥仪心里想的却是找到他的蝈蝈。
历史字字排山倾倒而来,个人甚至留不下雪泥鸿爪。
“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
大时代、小人物,构成一种宏伟与卑渺的张力。
凡人是软弱的,也是强大的,尽管个体时常作为分子一,却总有着挣扎向前的生命力。
张爱玲写到时代下的普通人,“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
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
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意义,通过其宏大瞥见个体微小,却又见证个体的蓬勃,时代与时代之间因共同的精神关联,凡人日常超越时空,成为时间之外。
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往前开,你我又正置身于怎样的时代。
俞天白是秋红的月亮,良乡对着照片细说风华正茂,偌大宫殿被雪覆盖,最后还是一个人定定地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开始,我也被俞天白烦到了。
他满嘴花言巧语骗小姑娘上床,口口声声革命理想但似乎一事无成,在轮船上又喝又吐还让被他连累的女主伺候,到了日本似乎又靠色相赊房租饭费。
我困惑朱亚文为什么要接这种角色。
然而这并不是他的全部。
他是那时海归的化学phd,怎么会没有才华能力?
在其他人认为晚清亲王有明君之相时,只有他坚定说,一个腐朽不堪的王朝,在这时候出现一个“明君”,是好事吗?
他在女主对人生有自己的思考,并且找了份工作时,认真地夸奖她鼓励她,试想一下,同时间的三个男主哪一个能像俞天白这样尊重女主的思想并启发她为她引路?
虽然目前仅仅只有六集,但是俞天白的形象已经越来越立体,他才华横溢,浪漫热情,愤世嫉俗,思辨不凡……这也能叫丑化革命党人?
俞天白是一个欲扬先抑的角色,我相信越往后会越展现出他性格的魅力,革命党人的光辉。
其实一部戏因为技术问题上了热搜,反而说明这部戏的关注度很高。
为什么关注度高呢?
我觉得有三点:第一、剧情比较吸引人。
我记得纪念甲午战争的2015年开始,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关于清末的书籍,毕竟这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比较多,从1895到1911,至少能让市场吃“纪念日”的红利吃好久。
但是与图书市场的热闹相反,影视化方面就谨慎很多。
网传根据某著作改编的一部电视剧,拍了一个MV,然后剧组就解散了,至今杳无音信。
当然,这段历史确实需要慎重,因为太复杂了。
似乎谁都能说一句,但又说不清楚。
那,索性就不说了。
正因如此,不知不觉就造成了一种类似“饥饿营销”的客观现实。
第二、同期可看的历史剧太少。
去年,有一大批优秀的纪念建党百年的历史剧上映,真是让大家好好地看了一年。
这些剧题材多样,有说新文化运动的,有说百年奋斗的,有说抗美援朝的。
但是今年又沉寂起来,大家回头想一想,咦,最近十年,似乎就没有几部正儿八经的历史剧了。
不少拍戏的,把市场搞的乌烟瘴气。
但这是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你看实名举报的某导演,现在是不是几乎消失了。
在视觉垃圾遍地的时候,观众对于历史剧就更期待了。
第三、。。。
单田芳先生的评书里常说一句话: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啊。
想说点什么,又不知从何说起,普通观众,太难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又是一个老牌帝国抗争的故事。
我们处在怎样的时代?
大时代,一个中美对赌国运的时代!
两个甲子,风云变幻!
我到今天为止,依然感觉西方不了解中国,中国的国际宣传机制或者说机构太烂了,这一点,需要像欧美学习!
国际宣传烂到家大家都知道,不说了。
我想说一下一带一路,这个始于2013年的战略计划。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殃及全球,中国下海,释放4万亿RMB就世,那一次的金融危机,度过了,但是中国也付出极大的代价,直到今天,依然在承受着这产能过剩带来的后遗症,因此2013年一带一路应运而生,中国将产能转向国外,沿着丝绸之路,为当地国家做基础建设,因此亚投行也应运而生,奥巴马用了很大的力气,想要阻止美国盟友参加,他成功的阻止了日本和加拿大,欧盟主要盟友全部加入,这时,不得不佩服欧美喉舌,冷嘲热讽开始出现欧美媒体人的口中,报纸中,电视政论节目中,一段时间以后,西方媒体换了一种思维,恐吓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的一带一路会给他们带来债务陷阱,再后来,上个月吧,拜登到了欧洲,说是要建立民主的一带一路,帮助不发达国家做基建[微笑],谢拜登总统,这是对一带一路最高致敬!
此时,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手里已经有了2000+的合同,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在慢慢解决,同时,也有效的帮助了一些国家,特别是帮非洲的一些国家建立起了基本设施,找到了货物的出海口,经济在慢慢的好转。
没有债务陷阱,没有干涉内政,没有带去战争,没有烧杀掳掠。
美国和欧洲终于看到非洲了,要援助非洲,要帮助非洲,要建立民主的一带一路,这是好事。
我一直认为中美的对抗,不单单是国际影响力、经济力、军事力等的对抗,这是两个文明的对抗,中西文明的对抗,一带一路不就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吗?
我们在用自己的价值观影响着世界,也许还没有美国那么强,但是美国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大家也许觉得美国是从2018年开始才对中国进行的技术封锁,其实不是,技术封锁已经持续数十年,感谢美国的这数十年,我们拥有了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还记得《中国制造2025》吗?
就是对这个体系的升级,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级,有些人说,近几年很多国外公司开始逃离中国,那是必然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有些公司必然被淘汰!
中国就是用美国二战后定下国际规则走了到今天!
但是,美国却不想玩儿了,这次,制定规则的一方,不能美国说了算了。
修昔底德陷阱挡不住了,一个复兴的亚洲国家和一个老牌帝国的对赌,就此开始。
我一直觉得美国的领导人断了一层,好像缺少一个五十年代出生的总统吧,奥巴马太年轻,政治小白,拜登和特朗普太老,冷战活化石,一直把中国当苏联,就太搞笑了!
前苏联不推崇国际化,不接受国际资金,不加入各种国际组织,都是自己干,中国和前苏联可太不一样了,用冷战思维看中国,就错了,美国当年用军备竞赛拖垮了前苏联,今天,能用所谓的“民主”一带一路拖垮中国吗?
还是想要联俄制中,这或许是个办法,毕竟当年美国是联中制俄,还成功了[笑cry],这个问题,还需要看下个十年以及二十年,我想,有些晚了!
看了最初预告片中踏雪走向故宫的场景就特别想看,但是看了流出的六集算是明白这部剧为啥胎死腹中了。
先不说主角母亲尊贵旗人硬摆谱多让人不适。
就拿主角原型良弼来说,你把主角塑造的那么伟光正,和良弼这个保皇党完全冲突啊。
就先不说这多不尊重历史。
怕是以后看过这部剧的人都觉得良弼是烈士,彭家珍是恐怖分子了。
而且我要实名惠怼高赞短评,什么历史虚无主义。
既然你要拍就好好拍,别搞伟光正那一套,真实呈现主角的局限性,还有他的缺点还有他的政治主张。
拿良弼当主角也行,让革命派的男二和保皇党的男一最后慢慢决裂,炸死男一,也不失为一部好剧(当然投资方应该不舍的这么炸死男李现)。
走向共和确实是好剧,不过许多看过这部剧的人,一口咬定教科书都是胡诌,把李鸿章捧上天了。
如果这部剧顺顺利利播完,把李现当良弼,应该也会有不少良弼粉吧。
这六集也是够颠倒黑白了,就是旗人优秀呗,而一群p民却想着闹革命。
开篇屠杀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贪生怕死。
临死前做不到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寄希望于抓阄,苟且偷生。
对待造反,眼下时局动荡,革命局势风起云涌,星星之火,眼见燎原之势。
都杀掉,杀是杀不完的。
要杀一批,放一批,杀头是为了威慑,开释是为了感化。
处决现场,一位八旗子弟与一位革命党人意外相识,旗人骑马带着离开。
画面从阴暗灰暗变得明亮,寓意步入光明。
画面回来如纳粹屠杀完犹太,旗军回到驻所,上午还在处决革命义士,下午回到家里摇身一变与邻里开着玩笑,慈祥和蔼地牵着孩子手的父亲。
看了开篇十五分钟,主旨从头到屁股都是歪的。
让不了解历史背景和没有判断力的年轻人,很容易误以为真。
服化道和镜头光影,很严肃也很深沉。
片头简单而凝重,有历史感和年代感。
古装片里的上上成。
可以给五星。
相信后面的剧集会保持一贯的水准。
仅仅看前六集,剧情上还是挺紧凑的,但是俞天白和秋红的这种关系让我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有什么伏笔,爱不起来,可以说遇到这俩的戏份会忍不住想快进。
几位年轻演员表演有些青涩,张力不足。
和吴越,李成儒比还欠火候,但是还都算中规中矩。
赴日军事生的线,非常喜欢,从来没有影视作品表现过那段历史,特别期待看到三人回国后在不同阵营的碰撞。
最后,特别特别感谢导演编剧勇敢的选择了这么一个充满角色碰撞的题材。
身处乱世中的冲突和碰撞,造就了无数精彩的故事。
那些曾经年轻的生命,或为了民族,或为了信仰,或为了生存。
都是鲜活而生动的。
尽管仅有六集。
尽管我们的观众似乎不值得拥有如此精彩的作品,但有总比没有强,六集总比一集没有强。
两个庚子都过去了,希望一切能变好。
李现是一个优秀的品质演员,内外兼修,低调踏实,不浮躁!
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看了预告片,非常看好他演绎的民国很有电影质感的《人生若如初见》!
👍由编剧江奇涛,导演江伟执导,由李现、春夏、朱亚文、等领衔主演的近代革命大剧《人生若如初见》以庚子国变为叙事背景,通过主人公良乡的跌宕经历展现了在那个战争年代,有志青年为民族兴亡奋勇抗争,书写人生华章的故事。
国难当前,满目疮痍,有志青年愤而崛起期待@李现ing 与一众优质演员们共同演绎一场盛大的家国情怀!
期待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