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疯狂享用流行影视文化的这几年,终于让我的大脑慢慢构建起了俗套剧情预测电波。
从中段开始,看着Igor那欲言又止、眉目传情的木讷样子,我就在心里跪求编剧,他可千万不要是爱上了Ani啊…在Igor缓缓拿出四克拉大钻戒的时候,我又在心里跪求编剧,Ani可不要肉偿啊……比起给这电影打上女性主义的标签,它不管怎么看都更像是一部写late-stage capitalism的小品。
在我眼里,gold-digging也好,sex work也好,最大的反派不是男女不平等,而是后资本主义。
这是稳定运行且无法打败的绝望结构,所有人都被绝对的金钱和权力笼罩。
任你有多么“特别”都好了,在巨大的结构面前都并不“特别”。
Igor的暴力(倒拔糖果店)、Ani的肉体,还有所谓的秩序法律的保护(Ani在法庭上歇斯底里地反驳,最后一刻还扬言要找离婚律师,说自己没签prenup,看的出来escort平时下班也没少看肥皂剧),宗教信仰(Toros匆忙离开Baptism也好笑),在巨富的力量面前都不值一提。
所以我感觉影院里观众的喝彩和笑声并不是因为剧本有多么别出心裁,而是再度被阶级落差而击中心灵。
四人流落街头找少爷的桥段,落魄的gang在不同的街头小餐馆里流连,吃着汉堡薯条,Toros叔骂着当下的年轻人不是玩ins就是玩Tik Tok,多少让看电影的普通人找到了点和自己生活的重叠的色彩。
相比之下人家少爷终究是少爷,就算精神再崩溃也还是要去有低消限制的场所。
另外我觉得电影无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被称赞,只是因为我极度讨厌“救风尘”的桥段。
然而从女性角色的塑造来说,Ani的角色(尤其在一开始)可真不错。
有网友说她浅薄,但她那种既狡黠,又泼辣,不断找机会爬升的风格实在好(像刻板印象中的)Brooklyn啊。
现在对Brighton Beach真的非常有兴趣…如果这部电影Ani是无可救药的陷入了爱情,那么我就不是打6分而是2分了,但是看着她尽心尽力抓住每一个机会挽回印钞机老公的样子,丝毫没有在意自己的形象,说白了也是美国小人物为了金钱在hustle,还是非常打动我的心灵。
我对结尾的解读是,Ani是没有对Igor有一点感觉的,正如她对少爷也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大概是因为她回到了现实,再次(且不打算回头地)把自己的身体看成了一张储值卡,才会爬上Igor的身体。
只要封闭感觉就好了。
到这里就算是呼应后资本主义电影的主题了(人彻底变成工具)。
但是在某一刻她大概还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情绪,因此崩溃了。
全篇唯一让我觉得惊心动魄,甚至想鼓掌的大概就是这段结尾:充满雨刷器声音的性,没有一点欲望和张力。
只有枯燥的摩擦和绝望。
Anora无疑是今年戛纳最大的亮点,饰演Ani的Mikey Madison也通过这部影片完成了“一个明星的诞生”:从一个从未演过主角的演员变成了冲击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最有力竞争者。
几乎全部影评人都对电影最后一幕戏赞不绝口,认为最后一幕直接抬高了整个电影的高度。
卫报称这一幕是整个电影的最后一击(The final scene is the coup de grace);更有鸡贼的影评人在金融时报上写文说要解释Anora拍的多好需要解释最后一幕戏,但是全文对这幕戏只字不提,只在结尾说“That perfect closing scene belongs to her (Mikey) as well — but we said we wouldn’t go there, so let that be the end of it.“ ,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在我看来,解读这幕戏归结于回答一个问题:Ani为什么不爱Igor?
解读人物需要回归文本,电影的文本是影像,回归文本的方式是拉片。
以下是对最后一幕的拉片:1. 对话最后一幕中Igor把戒指归还给Ani后发生的这段对话可以说明Ani对Igor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爱的:Ani: This car is very you.Igor: Do you like it?Ani: No.Igor: ...It's my grandmother's.
Igor在得知Ani的回答后表情是落寞的2. Ani跨坐到Igor的腿上作为性工作者,Ani的第一反应是用身体报答Igor的善意。
对这一部分的解读是争议最小的。
3. Igor捧住Ani的脸我认为这一处细节被很多人忽略了:如果把Igor的吻分解成两个过程,捧住Ani的脸和靠近她的嘴唇,那么其实Ani面对第一个过程是完全不抗拒的,甚至是沉浸在其中的,具体表现是她抚摸Igor的手臂,握住Igor的手腕,并用拇指摩挲他的手背,在这一刻我认为她对Igor是有感觉的。
Ani抚摸Igor的手臂,握住Igor的手腕,并用拇指摩挲他的手背,在这一刻我认为她对Igor是有感觉的Ani对Igor有感觉,或者有爱意的另一处体现是:在深夜对谈那一幕的结尾,Ani把红色的毯子丢给Igor防止他着凉。
红色的物品在影片中有着很高的情感浓度,比如四人组走在冬天的海边时Igor递给Ani的红色围巾。
我们把Igor递围巾的举动视为他对Ani的“示好”,那么同样的,Ani对Igor丢毯子的举动是否也可以视为一种“示好”?
4. Igor靠近Ani的嘴唇、双方拉扯可是有感觉并不等于爱,从有感觉到爱需要“惊险的一跃”,这一跃需要信任,需要勇气,需要力量。
这三样中的每一样对于Ani来说本就是奢侈品,在被Ivan伤害后,她的生命力更是几乎被消耗殆尽:作为一个从小被外婆带大却耻于讲外婆的语言的人,Ani从小到大很可能是没有见过爱的。
她一定以为爱就是安全,而对于一个住在铁轨旁、没有基本劳动保障的脱衣舞女来说,还有什么东西能比金钱带给她更多的安全感?
Ani真的把心托付给了Ivan,所以会在拉斯维加斯街头笑得那么开心,会像一只肩头鸟一样整天依偎在Ivan身上,会在Ivan逃跑之后还天真地以为他是去求援。
可是Ivan抛弃了她,安全感也随之破碎,这时的她又能依靠什么选择爱的对象呢?
没有见过爱的人不知道如何接受爱。
拉扯的最后Ani选择了拒绝。
两人将吻未吻时的拉扯是特别有戏剧张力的,感觉就像一个人从一个悬崖跳到另一个悬崖时停在半空中的定格两人将吻未吻时的拉扯是特别有戏剧张力的,感觉就像一个人从一个悬崖跳到另一个悬崖时停在半空中的定格。
Ani最终没能成功地跳到对面的悬崖,因为正如身体虚弱的人无法完成物理上的跨越,内心受伤的人也无法完成情感上从’有感觉‘到’爱‘的惊险一跃。
5. Ani扇Igor耳光,捶打他的胸膛,与Igor对视,并最终在他的怀中放声哭泣如果说衡量一个人内心是否健康有两个标准:能爱、能工作,那么爱无力的Ani的内心是不健康的,是痛苦的,她懊恼,她恨为什么自己不能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
和Igor四目相对的过程中,她一定在想,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要是她也可以像对面的男人一样能够坚定地选择一个人该多好。
爱情是两个强大的人对彼此生命力的欣赏,不幸的是Ani本就不多的生命力几乎被Ivan消耗殆尽。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Ani不爱Igor?
因为她没有力量去爱了。
但还好她至少还有一个肩膀可以依靠。
Ani在Igor怀中放声哭泣6. 影片结束,在引擎轰鸣的背景音中片终字幕出现相信很多人的生命中都遇到过这样的女性:她像Ani的彩色头发一样闪亮耀眼,浑身散发着一种魅力,尽管你不知道这魅力从何处来。
你被她吸引,她也向你走近,你和她约会、吃饭、看电影,但是不论你怎么尝试去了解她,她的内心总有一部分被掩藏。
当你最终勇敢地把爱展露出来时,回应你的是最初的惊慌;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纠结;是最终的拒绝。
你为本可以触及的未来遗憾和苦涩时,你不知道拒绝的一方可能承受着更沉重的苦涩和绝望。
Anora的最后一幕把几天、几个月、几年的纠结浓缩到了几秒钟内嘴唇到嘴唇之间的拉扯,通过Ani的放声大哭释放了无法爱、不能爱的人的挣扎,在漫天大雪和引擎轰鸣声中留下了观众对曾经的那个她的回忆。
Ani和Igor的背景故事初看影片,Ani和Igor的背景故事、成长经历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下Mikey能把Ani的形象塑造得如此具体可感足以说明其演技),但是回看一些片段后观众可以通过转瞬即逝的人物对话以及镜头语言大概拼凑出两个人的背景故事。
AniAni是什么样的人?
用两个物品来代表她,导演选择了野马和被束缚的女人。
用两个词来描述她,我会选择顽强却脆弱。
这一镜头出现在室内打闹戏的结尾,在三人组用红色围巾堵上Ani的嘴之前。
野马出现在画面中央,被束缚的女人出现在画面右侧边缘。
野马象征Ani的力量/顽强/不服输的劲头。
在刺眼的阳光下,这是Ani的高光时刻。
被束缚的女人特写:这一镜头出现在影片结尾Igor开车送Ani回家之前。
这时的Ani是否就像这个女人一样脆弱/被束缚/不自由?
海报中Ani的姿势让你想起了什么?
Ani的脆弱来源于Ivan对她的伤害,也来源于她令人心疼的过往:在最后一幕前的深夜对话,Ani说出如果Garnik没有赶到Igor会强奸她,理由是“You have rape eyes”。
但是Igor并没有rape eyes,Igor目光中有的是被吸引,是不忍伤害,是爱的雏形。
Ani在成长过程中想必是经历过身体上或心理上的创伤,应激反应下错把爱当作了虐待,甚至认为Igor没有侵犯她是因为他是同性恋(faggot-ass)。
Anora中的Ani和Love According to Dalva中的Dalva是一体两面:前者把爱当成了虐待,后者把虐待当成了爱,两者的共同点是成长过程中的创伤经历,这种经历造成了爱和虐待的错位。
除此之外,整部影片对Ani的成长经历的描述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当Ivan初识Ani问她为什么会说俄语时,Ani回答“My grandmother never learned English, so...”。
这一句话不仅说明Ani从小外婆养大,父母可能是弃养或是早逝,更是给出了勾勒Ani和Igor相似性的一个“锚点”。
IgorIgor和Ani是境遇相似的人,他们境遇的相似性不是通过对白或情节,而是通过精巧的镜头语言展示出来。
在Ani和Ivan废除婚姻前的对峙戏中,镜头先是两人对话的常规正反打,随后Igor加入正反打镜头,并且打光塑造出一种诡异的效果,仿佛Igor是悬空的幽灵,是Ani具像化的情绪(注意这一部分Ani和Igor的情绪和反应始终是同步的)。
常规正反打
Igor加入正反打对话对象的模糊性在Ani与Ivan母亲(以下简称母老虎)的对话桥段更上一层楼。
在下图中,母老虎嘴朝Ani,眼睛却死死盯着Igor说出“Do that, and you'll lose everything.”。
随后镜头切换回常规正反打,可是Ani却在正反打中消失,在只有母老虎和Igor两人的画框中,母老虎说出“Any money you may have, although I doubt you have much, will be gone.”
母老虎在跟Ani还是Igor对话?
Ani在正反打中消失模糊性产生于母老虎的威胁对Ani和Igor两人同样都适用。
Igor如同Ani的镜像:Ani在脱衣舞俱乐部中挣扎,而Igor靠为寡头家族收拾乱局糊口。
镜像的另一面体现于两人的外婆:观众通过Igor继承了外婆的车和公寓得知Igor很有可能同样由外婆抚养长大,但是不同之处在于Ani羞于使用外婆留给她的唯一遗产(俄语),而Igor的生活中却处处充满了外婆的影子(药、公寓、车)。
无关主义,只关注具体的人Anora刚刚上映时,有一些评论称这部影片为“软色情”(soft porn),所以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影院观看,一段时间后当铺天盖地的好评袭来时我才有了观看的欲望。
第一次看完确实感觉有一丝丝软色情的嫌疑,可是看过第二遍之后人物的困境以及更深层的情愫开始慢慢浮现出水面,这也许就是好电影的魅力。
最后一幕确实抬升了整部电影的高度:没有最后一幕Anora只是现代美国背景下对好莱坞式风尘爱情故事(比如Pretty Woman)结局的修正,而最后一幕的加入让影片的视点落在了性工作者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困境,剥离了宏大的政治和冰冷的主义,有的只是对具体的边缘人群的关怀。
Anora的触及的话题非常多,包括移民,贫富分化,女性主义,文化认同等等等等,所以解读的角度也非常多,很多人想必是透过自身经历来解读这部电影,Mikey接受采访时也说人们对结尾的理解就像一面镜子:你怎样解读取决于你是怎样的人。
不过不管怎样解读,作为观众,无论男女,我们希望Anora们闪光并且强大,愿意看到她们走在阳光下,让发间的金丝在阳光而非脱衣舞俱乐部的灯红酒绿中闪烁,期待她们去爱自己想爱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以下是影片中的一些细节。
一些细节配乐本片的配乐十分克制,仅有两处使用了配乐,分别是(1)影片开头Anora标题浮现并显示主要制作人员,和(2)Ani和Ivan在拉斯维加斯结婚,而在情感张力最浓的最后一幕戏中完全没有任何配乐。
两处的配乐都是Take That乐队的Greatest Day。
在第二处配乐的结尾,音乐的尾音拉长,让人隐隐担忧Ani在经历过她人生的“greatest days”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电影也从此刻开始正式进入下一部分:梦碎。
镜头同时后摇,把Ani和Ivan置于纽约的大全景中,让人思考:纽约这座城市中还有多少像这对新婚夫妇一样的“幸福”情侣呢?
纽约这座城市中还有多少像这对新婚夫妇一样的“幸福”情侣呢?
导演Sean Baker对配乐如此克制的使用让影片有了纪录片一样的质感,这或许正反映了他记录性工作者群体的生活,让他们在大众的视野中被看到的初心吧。
演员年龄影片中的Ani年龄是23岁,饰演Ani的Madison是25岁(年轻有为呀...),在Ani和Ivan第一次床戏后,Ivan说“You act like you are 25”,Madison这里确实 ‘act like’ 25岁,第四堵墙直接破了哈哈
与其他电影的关联Pretty Woman(漂亮女人):很多影评人将Anora和Pretty Woman并置与对比,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对Pretty Woman一些剧情的联想确实帮助了对Anora的解读,比如Pretty Woman中Julia Roberts饰演的Vivian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卖身不卖心,做爱之前不可以接吻,但当发现自己爱上男主后,她打破了这个规矩。
所以为什么我觉得Ani对Ivan是付出了真心的?
因为在Ivan向她求婚之前,不管怎么疯怎么玩,她从来没有吻过Ivan,而在婚礼上,在见证人说出“Now you may seal your promises with a kiss”后,她终于吻了Ivan,而且是从拉斯维加斯的街头吻到了纽约的豪宅。
The Great Happiness Space: Tale of an Osaka Love Thief (大阪恋泥棒):Sean Baker在很多场合提到过这部纪录片,并称它的叙事结构对他的多部影片(包括Starlet, Tangerine和The Florida Project)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详情请见Sean Baker在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的一次讲座:https://www.bafta.org/media-centre/press-releases/bafta-screenwriters-lecture-series-sean-baker)。
这部纪录片讲的是大阪男性风俗业从业者的生活,关注他们为什么无法建立对女性的信任,进而无法开始一段健康的关系。
这部纪录片想必也对Anora的叙事结构产生了影响,不过在叙事结构之外,它是否也对影片的内容/故事内核有所影响?
Night of Cabiria(卡比利亚之夜):费里尼执导的影史经典,最后一幕中Ani的哭泣再现了卡比利亚的眼泪。
关于Ani的哭泣有一个小花絮,在开始几次的录制中Mikey的眼泪都是从右眼流出来的,因为右眼靠近Yura(Igor饰演者),眼泪流出来马上就渗入了Yura的衣服,观众无法看清,所以Sean Baker问Mikey:你能不能让眼泪从另一只眼睛里流出来?
Mikey:...我尽力...
卡比利亚的眼泪联想到其他的文艺作品我们要如何给予爱?
如何接受爱?
性与爱是怎样的关系?
这是挪威的森林译者在序言中抛给读者的问题。
我在写这篇影评时突然觉得挪威的森林与Anora有一种情绪上的共振,当时读完书的感动又重新涌上心头。
所以好的文艺作品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它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勾起你早已遗忘的情愫。
2024.12.26 补充:Sean Baker在Anora结尾给所有观众心口来了个重重一击,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我的安利之下身边的朋友陆陆续续都看了Anora,交流之后发现尽管对结尾的解读各种各样,大家对结尾的感受却非常相似:感觉心口被重重打了一拳。
我们不禁开始琢磨:他是怎么做到的?
我并非电影专业出身,所以分析的不专业不准确的地方还请大家指正,不过我的看法是观众如此强烈的感受得益于Sean Baker在剧本、镜头、声音三个方面的出色把控,以及,最重要的,最后一幕体现了一种真实的力量。
真实的力量:整部影片全部实景拍摄,而非在摄影棚中完成制作,故事发生在哪里,影像就发生在哪里。
此外,结尾从Ani跨坐到Igor腿上后没有任何剪辑,通过这种方法Sean Baker把观众带到了真实世界般的连续时空中。
在故事的发生地,在连续的时空中,如果演员能带入自己的真诚的生命体验,那么它对观众的影响是核爆级别的。
有豆友分享了最后一幕的剧本,能看出来剧本和最后的成片还是有挺大差别,差别产生于演员的即兴发挥,而Mikey和Yura两位演员想必在即兴发挥中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Yura在戏里戏外都是暖男:Yura在片场会带着胶水,目的是当Mikey的指甲在打斗戏中劈开后帮她补上;Mikey在Log Angeles Times的采访中透露最后一幕的拍摄带给她很大的压力以至于“I almost feel numb in a sense, like I had sort of given up in a weird way because I was like I'm never going to get this scene right.”,正是这种‘numbness',这种‘give up attitude‘与最后一幕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
实景拍摄、连续的时空关系、演员的真实生命体验(使用素人演员)是法国新浪潮倡导的,所以Sean Baker明显是新浪潮的簇拥者。
在新浪潮的主张下,导演不再掌控整个故事的走向,而是只负责搭建起故事发生的初始条件,推倒第一颗多米诺骨牌,剩下的交给演员,交给环境。
导演成为了’影像真实‘的记录者。
剧本:Anora的剧本是Sean Baker自己写的。
Sean Baker曾在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的一次讲座中提到纪录片The Great Happiness Space: Tale of an Osaka Love Thief中的“character reveal”对他的作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具体的影响是:And so what I want to talk about is this sort of—I guess, I guess I can call it a character reveal? And it’s something that I’ve tried to apply to my last three films, because of this film. [...] It’s simply a reveal of the character’s circumstance. And while this might, may be quite eye-opening for the audience, it’s quite matter of fact for the characters, you know, for the subjects, because our characters have been living in this circumstance for some time. A reveal of something significant in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lives, which is conveniently kept from the audience for approximately half the picture to maximise the reveal’s effect. And this leaves the audience in a place where they suddenly must question everything they thought they knew about the character, re-evaluate the character’s actions, decisions and behaviour up to this point and from that point on.Also this reveal can challenge the audience to re-examine the character’s place and role in society. And these are usually secrets, but if not secrets details about the characters’ desires, livelihood or history that they don’t openly share with the world. And it becomes, in a way, a privilege for the audience to have these details shared with them. This reveal, this character reveal, rarely changes the plot or the course of the plot. However, ideally it forces the audience to question how and why they were judging the character, and how and why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character has now changed.Anora的结尾对观众产生的影响是不是正如Sean Baker描述的一样?
观众在结尾前或许还认为Ani是一个拜金的人,她对周围的人没有情感,她所在意的只有金钱。
可是看完结尾后我们忽然发现Ani或许拜金,但那有可能是她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她或许对周围的人没有情感,但那有可能是脱衣舞女通过封闭自己内心来保护自己。
观众发现自己对角色的判断是错误的,进而开始重新审视角色的所有行为,这时Ani面对Ivan求婚时的再三确认,面对Igor善意的粗鲁行为全部有了新的解释。
我们仿佛在坐过山车:前130分钟对角色逐步建立并加强的判断在最后10分钟轰然倒塌,所以会感觉心口被重重打了一拳。
进一步地,(在理想情况下)观众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之前对角色的判断如此偏离轨道,从而开始放下刻板印象,真正地靠近平时不被看见的边缘人群,去尝试理解他们的困境。
镜头:结尾多处使用主观镜头营造身临其境的观感,如下图。
主观镜头:观众此时作为Igor注视看着自己的Ani
主观镜头:观众此时作为Ani注视看着自己的Igor声音:很多人对结尾引擎轰鸣和雨刷摩擦车窗的背景音印象深刻。
这里我的看法是背景音的加入不是为了表现背景音本身而是为了凸显车内的沉默(所谓蝉噪林愈静),沉默的环境中人的感官变得敏锐,人们会捕捉到一切动作,举止,以及情感的流露,无论他们多么细微。
我个人认为Anora的最后10分钟是会成为影史经典的,因为它将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张力延长到了流动的时间中,要知道,即使是很多改变影史的新浪潮电影,如特吕弗的四百击,最有冲击力的部分也是凝结到最后安托万看向镜头的那一刻,是凝结到静态的时间中而非流动的时间中,而电影作为区别于绘画和摄影的艺术形式,不就是在于它记录了流动的时间下的人吗?
所以,我认为部分影评人称“Anora vaults him towards greatness”是中肯的,戛纳金棕榈颁给Anora是实至名归的,2024是电影大年,而非小年。
(最后编辑于2025年3月1日)
#阿诺拉# (Anora)(B+) 可算是现代比较写实版的《Pretty Woman》,打破了童话的框架,更为贴近现实。
这个电影与导演之前的《Florida Project》一样,充斥着脏话,这次也有不少大胆的情色内容,但在这些包装下,有着一个令人啼笑皆非但又悲伤的内核。
与导演之前的作品,特别是《Florida Project》一样,故事关注的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不完美女性的遭遇,但这部真的更混乱、搞笑,真实反映出一个富二代熊孩子能给周围人带来多大的麻烦。
全片所有人都因为这位俄国富二代各种不负责行为急的团团转,为他收拾残局。
本片从最初在戛纳出现就一直以女主为脱衣舞女作为卖点,虽然这部分确实是吸引眼球,也会因此获得不错的票房,但故事真正有趣、精彩的地方是从三位男配角Toros, Iger和Garnick 的出现才开始。
三个人看起来像俄国黑帮,但没有一个是真的坏人,反而都是想下班回家却无奈被熊孩子牵连得要加班的“打工人”,很容易引起共鸣。
而且他们还得对付熊孩子娶到的很彪悍的妻子Anora。
三个人与女主角Anora周旋的段落是片中拍得最好笑的地方,也是年度最佳喜剧片段,真正体现了作为顺直男为了避免伤害女性但无奈必须要吓唬她、让她听话而陷入的两难境地,展示得很有喜感。
这三个人几乎没有任何剧照,却是影片真正的惊喜。
绝大部分人听到“俄国黑帮”还还以为本片会发展成动作片,没想到却是遇到这么有人情味的三个人。
其中的牧师像每个被熊孩子气到的父母,一路上都在发牢骚和训教,但又演得令人心疼,张弛有度。
另一个不太爱说话但很有正义感的保镖也将柔情硬汉拿捏很准确。
这三位“无名”配角和剧本才是成就本片的关键。
我倒觉得女主很一般,除了一直发疯外,没有什么太多惊艳的地方,所以我并不是很看好她的冲奥之路。
但这部显然会开拓她未来的戏路。
影片再次讽刺了跑到Las Vegas速成结婚的那种人,剧情的发展有着很多有趣的转折,且出人意料,角色本身塑造得也都有生动有趣,整体看下来算是很讨人喜欢的小片。
我并不反对本片竞争任何奖项,只是我个人觉得它并不会成为奥斯卡评委非常推崇的那类作品。
好笑的是,本片女主Mikey Madison和《Substance》里的Margaret Qualley都是当年昆汀选中出演"Manson's Girls"(Charles Manson)的演员,也都在各自主演的电影里大展“臀部”,她们俩可以比比谁的臀部特写多。
我个人觉得Margaret Qualley依然是记录保持者lol.
身体是阿若拉的武器,她的工作就是用身体猎来钱。
身体也是她唯一的武器,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被控制时被形容成不是人,而是一个野兽,一头动物。
一个体面人不会这样使用身体,只有逼急了的动物才会,踢,咬,完全被钳制之后还有声音可以用,尖叫。
前阵子在路边等车,面前开过一辆车,副驾的女人也是这样不间断地闭眼尖叫,车开过去的时候,我看到驾车的男人非常冷静地,缓缓把副驾车窗升上来,女人的尖叫渐次减弱,被完全封闭在车里。
晚高峰车开得慢,那辆车就在我面前完成这一系列变化,女人在被完全封闭的车厢里仍在尖叫。
旁边同样在等车的人开始议论,觉得那女人疯了。
我心想她一定是被逼得没办法了,只剩连续尖叫这一个对抗方式了。
阿若拉像动物一样的野性是“可控”的,毕竟是人,还是一个女人。
而且对手其实还是体面人,不敢也不会下狠手,还照规矩办事。
她的野性是近乎动物的生存本能,这种充满机警的野性,在被少量释放时构成某种诱惑。
在不会构成实质伤害(事实上确实也很难)时,这种野性是迷人的。
阿若拉的野性被恰如其分地维持在不会令人不适的范围内,还能体面地斡旋和行动。
毕竟是个喜剧电影。
现实里早就被暴力压制了。
但一只动物之所以要展现野性,只剩下身体作为武器,难道不恰恰是有悲剧意味的结果吗。
一只动物不得不这么做。
不得不防备,不得不迎合,它对周遭大部分事都不信任,需要确保自己能够掌控局面,身体就是最能够由自己掌控的东西。
伊戈尔这种人反而是很少出现的,她没有经验。
她有防备强奸犯的经验,有应对对她的身体着迷的男性从他们那里获得钱或其他东西的经验,但很少有被人说她应该得到道歉,被递一杯水,被盖一件衣服,被想聊聊天而不是捏住臀部的经验。
因此阿若拉在面对伊戈尔时很暴躁。
这个男人身上没有她可以获得的钱,没有地位,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啰啰,而他竟然好像也对自己没有欲望。
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阿若拉在拿到戒指之后,突然主动示好。
这个情节看起来像是,她得到了好处,伊戈尔帮她偷回了戒指,她大概某种程度上是觉得自己需要回报的,或者觉得对方也要得到一点什么。
她再一次把身体当作武器,她是有主动权的,我高兴才给你我的身体,我也能让你高兴,这我擅长得很。
结果这个武器竟然被伊戈尔抱住了,武器不再能够行使它惯常的功能,无论是成为被欲望并总是能诱惑和取悦男性的对象,还是被侮辱的对象。
武器变回了阿若拉的身体本身,变成她本人。
武器失效了。
只有在两个人这样身体相接时,阿若拉才会崩溃,她不可能在拿到戒指时,坐在车里就卸下防备崩溃。
当身体这样近时,任何能量的穿透力都是无法被隔离和抵御的。
把身体和欲望当作武器意味着也要承担这样的风险。
但那也不意味着得到救赎,把她当作一个人来尊重,悲观地看,是非常短暂非常短暂的,只能用幸运来形容的小概率事件。
我甚至不相信它在现实里会真的出现。
或许我应该相信它会出现?
那属于宗教和信仰的范畴了。
再或者,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来自他者的救赎吗?
不过喜剧电影大概都需要一个光明的结尾。
和之前的戛纳电影节相比,这届戛纳开局平淡,前几日并未出现爆款片。
而在《某种物质》与《阿诺拉》这两部关于女性与身体的电影首映后,今年戛纳的热度才真正被点燃。
在电影宫举行的《阿诺拉》世界首映礼落幕后,观众爆发出了长达十分钟的掌声,激起了当日戛纳最热烈的反应。
在《银幕》场刊的评分中,《阿诺拉》是首部平均评分超过三星的作品。
正如美联社记者所说,《阿诺拉》具有一种颠覆性的力量,可能会打开一扇危险的大门。
抛开书本x戛纳影评人场刊Day12,主竞赛单元,《神圣无花果之种》(评审特别奖)4分封顶,《某种物质》(最佳编剧奖)3分位列第二,《噢,加拿大》0.3分继续垫底,《目的地汽车旅馆》0.5分继续倒数第二。
一种关注单元,《阿曼德》(金摄像机奖)4分位居榜首,《狗的审判》《天堂旁边的村庄》《漂流》3分并列第二,《诺拉》(特别提及奖)1分垫底。
抛开书本x戛纳场刊影评人评论忠泽(抛开书本记者):4太喜欢了!
脱衣舞女傍富二代,可预期的一场坐以待毙的悲剧却因为俄罗斯配角三人组的加入成为了大闹美国的主动冒险;男主拉着女主跑店结婚的全景梦回福罗里达乐园,让人有一刻真的怀疑男主的天真是否能给女主带来些什么。
阵营转换后,真正能给女主一点点体认的还是同阶级的伙伴,而这一点尊严的接受之难之痛苦也让影片的落点无比感人。
希望拿大奖!
seamouse∶4这部才是目前个人最佳吧,昨晚索伦的就我一个喜欢,其实睡过去,现在开始二刷去自我否定。
继续说回anora,简直是当代现实版风月俏佳人。
既有sean baker前作的宝丽来气息和凝练日常的精简节奏和语言,又有结尾超越自己的阿基式升华。
我们从一开始就明白,不管纽约还是莫斯科,哪有什么乌鸦变凤凰的童话。
废话队长(废话燃料)∶4火辣又危险,幽默又伤感,仿佛回到追更David Dobrick vlog的日子。
属于新纪元的风流一代。
陈磕碜∶❌男性幻想天堂,女性无脑天真。
男凝恶臭味贯穿全片,想假借影片最后营造“女性成长”假象。
作者∶David Canfield翻译∶松一排版:发条辰责编:刘小黛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在肖恩·贝克的电影《阿诺拉》中, 麦琪·麦迪逊发出了一声如此响亮、滑稽、但又如此恐怖的尖叫。
这让人想起这位 25 岁的女演员在银幕上的众多标志性尖叫声——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在广受好评的 FX 电视剧《更美好的事情》中饰演的青春期女儿发出的尖叫。
在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的结局,当她饰演的曼森杀手在游泳池中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火焰喷射器烧死时,她的尖叫使电影达到了最高潮。
她在这些电影中的表演可能有尖叫这一个共同点,但除此之外,这些角色的塑造是截然不同的。
贝克让麦迪逊在《阿诺拉》中首次担任成年主角,她的表演令人大开眼界:她无所畏惧地展现了人性中的残酷,情感层层递进,刺痛人心。
影片最令人揪心的结尾为之前的故事发展增添了深刻的背景。
贝克说:“她的表演具有多面性。
她可以变得疯狂,但也非常有趣,态度鲜明。
”他专门为她创作了阿诺拉这个角色。
阿诺拉是布鲁克林的一名性工作者,她一时冲动嫁给了俄罗斯亿万富翁的 21 岁儿子伊万(马克·埃德尔斯坦饰)。
这部电影标志着贝克电影题材的自然延伸:那些在美国生活的边缘挣扎着的人,为了渺茫的未来的希望而勉强度日。
阿诺拉(阿妮),正符合这一题材脉络。
麦迪逊对这个角色不带感情色彩、尖锐滑稽的演绎方式,似乎与贝克是天作之合。
“我很快就发现她是个很棒的电影爱好者,品味和我非常相似,所以这次见面真的是命中注定,”贝克说。
“她最喜欢的电影是《着魔》,而我的墙上贴着一张巨大的《着魔》海报。
”在《阿诺拉》轰动的戛纳首映后的下午,我们坐在戛纳的 Croisette 露台上。
麦迪逊坐在贝克旁边,她承认经过几个小时的狂热关注和新闻报道后,感到有点不知所措。
当她说话时,你会看到之前贝克所说的,他与麦迪逊之间的共同感受。
“我也有一张海报,”她保证道。
然后贝克说:“她最近给了我一张《糖果》的海报。
那是什么时候的,1970 年的吗?
”麦迪逊毫不犹豫地说:“不,是68 年的。
”这种创造性的结合推动了他们在《阿诺拉》里的合作。
“这种电影需要这种结合,因为我们要创造好莱坞主流电影无法涉及的东西,”贝克说。
“她了解我的风格。
”
在拍摄《阿诺拉》 之前,麦迪逊从未在没有试镜的情况下获得过角色。
自从与贝克第一次见面,她就无法忘记阿妮。
她与一位语言老师密切合作,学习了浓重的科尼岛口音。
她阅读了贝克借给她的关于性工作的书。
她接受了大量的舞蹈训练,这对于阿妮在俱乐部为男性表演的场景至关重要,也帮助麦迪逊塑造了她整体的身体素质。
“它真的影响了我的动作、走路方式和我的感觉,”她告诉我。
“我和多位顾问、性工作者交谈,阅读回忆录,做任何我能做的事情。
我去了脱衣舞俱乐部,观察洛杉矶的女人。
”她微笑着停了下来。
“这听起来可能很奇怪。
”贝克摇摇头。
“准备工作非常出色,”他说。
麦迪逊补充道:“我想完全了解这个角色。
其实我还有更多空间可以去发掘。
” 她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员搭档。
埃德尔斯坦来到《阿诺拉》剧组时很紧张,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用英语试镜。
他偶尔会为伊万和阿妮之间的互动而苦恼。
“她总是帮助我,问我:‘你觉得舒服吗?
你觉得可以吗?
我能帮你什么忙?
’” 埃德尔斯坦说。
“从我们第一次见面开始,我们就觉得,‘好吧,我们一起害怕。
’”电影的第一幕是阿妮在脱衣舞俱乐部度过的一个普通夜晚。
贝克现场操作摄像机 10 分钟,并要求麦迪逊在这一场景中与阿妮的同事和客户交流,但没有给出任何特定的台词。
她即兴发挥得非常熟练,毫不犹豫地现场发挥了台词。
“她非常了解脱衣舞娘的运作机制,因此她能够给出所有需要的信息,而无需剧本,”贝克说。
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导演希望用《阿诺拉》来消除人们对性工作的污名,并计划在未来的电影中继续涉及这一主题。
在电影的转折点,阿妮和伊万的婚姻现实成为了焦点。
当他父亲的俄罗斯-亚美尼亚员工为了解除他们婚姻关系而出现时,伊万逃跑了,只留下阿妮面对员工。
伊万离开后,场景集中在阿妮的困境上。
这些员工试图冷静地制止她,但效果并不好。
阿妮打斗、摔跤,当然,还大喊救命。
麦迪逊令人称道地放开了手脚。
有一次,她一脚踢破了玻璃桌,伊万的豪宅瞬间被毁掉。
“肖恩·贝克在拍摄这场打斗的前一天晚上,给我发短信说,‘现在的场景有点暴力了’,”贝克的长期合作伙伴卡拉古利安说。
“我很紧张,因为我有 11 页的对话:‘我该怎么做?
’然后贝克说,‘我要改变一些东西。
’你能在场景不断升级与怪诞的紧张感中感受到那种张力。
“他正在重新安排一切,而且是在当下进行的。
”
演员们在俄语、亚美尼亚语和英语之间即兴发挥,让喜剧效果更上一层楼。
“尤其是当我们用俄语或亚美尼亚语说话时,我希望观众能感受到这种幽默,”卡拉古利安说。
虽然他们使用了特技协调员,但演员们致力于自己进行特技表演。
“这必须经过精心计算和编排,”贝克说。
但麦迪逊说,当天的变化很大,因为“虽然剧本上写着动作,但我们根本没想到会如此真实。
加尼克实际上在追我、拖我,我拼尽全力。
做这样的事非常紧张。
”“听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声在房子里回荡,太令人不安了,”贝克补充道。
Neon 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发行《阿诺拉》,根据观众的热烈反应,这部电影很有可能会参与奖项的角逐。
第一个考验是它能否在本周末的戛纳颁奖典礼上获奖。
“参加竞赛,说真的,就像梦想成真了两次,”贝克说,他指的是《阿诺拉》紧随《红色火箭》角逐戛纳奖项。
肖恩·贝克《红色火箭》(2021)提名当年戛纳主竞赛麦迪逊在拍摄《阿诺拉》之前,已经看过贝克的《橘色》五次了。
她还多次看过他的其他作品,像是《佛罗里达乐园》和《红色火箭》。
她感受到了拍摄这部电影的艰巨性,并坚持了下来。
这一点体现在了大银幕上。
在拍摄的最后一天,当一切都尘埃落定后,“我非常难过,”她说。
“这感觉就像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不知道我还能和这样的导演建立多少次关系。
我只是不想让它结束。
”贝克再次热情地表示不同意,并表示希望他们能再次合作。
但无论如何,他都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她将有无数的机会与出色的导演合作,获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经历,”贝克说。
“我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
肖恩·贝克导演《橘色》(2015)第一部使用iPhone拍摄并在圣丹斯展映的电影
肖恩·贝克导演《佛罗里达乐园》(2017)提名当年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海外媒体评论:银幕日报这部作品的出色之处在于剧本和对电影基调变化的巧妙处理。
随着阿妮和那些试图让她脱离新生活的人之间的敌意逐渐减弱,电影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束:苦乐参半的人类之间的联系。
卫报肖恩·贝克拍摄了一部令人惊叹、充满激情的,关于爱情、否认和背叛的悲喜剧。
这个故事在半夜拉斯维加斯的婚礼教堂中达到高潮,然后,以一种可怕的必然性,跌入最不寻常、最嘈杂的指责骚动中。
综艺麦迪逊和埃德尔斯坦在《Anora》中的表演都很出色,在两种语言间的诙谐对话和大量的性爱场面之间取得了平衡。
尴尬的新恋情使他们之间的联系在银幕上显而易见。
好莱坞报道这部电影以非常巧妙的方式,探索了阶级、特权和贫富差距的问题。
肖恩·贝克继续坚定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记录经常被忽视的美国下层阶级混乱的生活。
视频版影评点击:戛纳金棕榈|肖恩·贝克的五部曲|《阿诺拉》与《让娜·迪尔曼》
上周肖恩·贝克的新片《阿诺拉》在多伦多上映了,我在经历了两个月找工作未果的黑暗期后,这次想以「工作」和「女性」为主题,分享一下我非常私人的观影感受。
肖恩·贝克电影中的「当代」性工作者群像不知道大家是从哪部电影,开始认识肖恩·贝克这位美国导演的?
是《橘色》?
还是《佛罗里达乐园》?
还是今年的这部金棕榈《阿诺拉》?
如果是不熟悉肖恩·贝克的朋友,我强烈安利先去看《橘色》,其次是《佛罗里达乐园》。
今年凭借斩获金棕榈的《阿诺拉》,让肖恩·贝克再次站到了聚光灯下,而他以往的作品例如《待绽蔷薇》《红色火箭》,大部分因为是 R 级没能得到太多关注。
大家仿佛突然发现,原来这里有一位集编剧、导演和剪辑于一身美国的电影人,在过去的十二年里拍摄了五部电影,全部聚焦「当代社会」中的「性工作者」。
小成本制作,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成为了大家描述肖恩·贝克的标签。
但是我认为,这里有必要更加严谨地讨论一下,这十二年来,肖恩·贝克其实就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呈现 Modern Sex Worker 的生活状态」。
我认为强调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一个字都不能改。
这句话,既出自于他的采访,也是他作品中一以贯之的表达。
首先是「呈现」—— 代表他不批判的立场和态度。
从《待绽蔷薇》开始到《阿诺拉》,肖恩·贝克镜头下的性工作种类非常广泛,不限性别,不限行业,从成人电影,到夜店的脱衣舞者。
没有一部电影,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试图教唆性工作者改行,或者企图「拯救」TA 们的意思。
这一点对于探讨肖恩·贝克的作者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最新作品《阿诺拉》的采访中,他反复地强调了,他拒绝任何立场下批判,并尊重性工作者自由使用自己身体的权利。
在他的电影里,性工作者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生活烦恼的人,每天忙着赚钱,忙着吵架,忙着享受人生,也忙着做白日梦,跟我们的日常没有区别。
Annie 与夜店老板之间,针对年假和社保的对骂,也点名了肖恩·贝克的作者态度。
《阿诺拉》应该是肖恩·贝克的作品序列中,展现了最多工作环境和工作场景的电影,在他以往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间接交代或者直接跳过的。
在那些充满感官刺激的镜头和豪华包间的场景中,穿插着 Annie 不断回到吧台,搭讪新的客人,再带去卡座或者包房,一遍又一遍重复套路性的工作流程,让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流水线作业。
期间 Annie 还要拉着赖账的客人去 ATM 机取现金,好不容易和同事出去抽根烟,找个间隙吃口饭,都要被老板喊去加班,接待有特殊要求(会讲俄罗斯语)的客人。
Annie 从天黑俱乐部开门,工作到天亮俱乐部关门,回到布鲁克林最嘈杂的地铁旁边的连排别墅的小房间里,从早上睡到下午,晚上继续回到俱乐部工作。
《阿诺拉》被讨论最多的话题是对照「迪士尼」和「公主梦」,其实早在《佛罗里达乐园》就已经是在映射「迪士尼」了,而「公主梦」也不是脱衣舞娘独有的。
Annie 更不是「傻白甜」的代表,在诱导俄罗斯富二代向自己求婚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 Annie 是有心眼儿的,并且大到需要一颗三克拉的钻戒才能填满,这些都是 Annie 很务实的一面。
肖恩·贝克塑造的 Annie 作为一个懂俄罗斯语、操着布鲁克口音的纽约人,她坚持让别人叫 Annie 而不是 Anora,她坚持不讲俄语,嫌弃英文讲不好的老乡,疯狂撕咬阻碍她美梦成真的「敌人」们,直到崩溃前的最后一刻。
这里也想分享一个非常私人的对结尾的理解。
首先,以导演肖恩·贝克拒绝道德审判和尊重性工作者主体性的态度出发,他从来不会在电影里去救赎谁,而是尽情展现角色的个性和生活状态,呈现角色在生活中的试图掌控主动权的努力,即便看起来是荒唐和徒劳的。
如果从内向外看,主角们都活得非常自我;但是如果从外向内看,人物的处境又非常被动,形成了故事最本质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内核。
在《佛罗里达乐园》和《红色火箭》中,是以美梦成真的幻想来结束故事;在《待绽蔷薇》和《橘色》中,是以双主角的友谊化解矛盾来结束影片;而新片《阿诺拉》的结尾,是偏向《待绽蔷薇》和《橘色》的。
Annie 的崩溃大哭,我认为是她终于认清了眼前的现实,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仅此而已。
面对眼前这个她并不喜欢的人,找回了自己一直想要拿回来的东西——是钻戒,更是被尊重的态度和一个郑重的道歉。
而这些要求,那个一周前刚刚想她向求婚的男人都没能给她。
但却被眼前这个她极其厌恶的男人做到了,她本能地想用自己的职业来偿还这个人情。
把电影中这个第二次出现的「求婚」的场景,转变成一场肉体的交易,这样就互不相欠了。
但是当 Annie 发现 Igor 要的更多时,她没办法勉强自己,她终于做不下去了,彻底崩溃。
也许在那一刻她终于意识到,很多事情,她无论再怎么坚强和坚持,都无法改变,事情就是无法像她想象中的那样去发展,她的生活从一周前开始,就已经失控了。
其次,继续来说说「Modern」。
在肖恩·贝克的采访语境中,「Modern」特指当代和当下。
主要是区别于旧好莱坞电影中,对性工作者负面、刻板且扁平的角色塑造。
同时区别于以性工作者等待被拯救,以及 TA 们后悔莫及作为主题的电影。
更不用说那些把性工作者符号化,在所谓的电影或文学作品中,承载多种复杂难言的情绪,作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隐喻的情况。
在电影中讲述一个妓女的悲惨境遇是最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TA 们总是在故事中被残害致死,或者悲愤的自杀。
但是肖恩·贝克探讨的不是「妓女之死」和「消灭娼妓」,而是当代社会中性工作者「生存现状」。
每一个人该如何看见、承认,并尊重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性工作者们,如何接受并平等地对待 TA 们,同时为 TA 们争取最基本的工作条件。
在采访中,肖恩·贝克一直提到一本书对他的影响。
Andrea Werhun 《Modern Whore: A Memoir》他试图填补在大银幕中缺失的,当代性工作者的日常,表现他们在工作和现实生活中「主体性」的电影。
在他的五部电影里,主角张扬跋扈,敢爱敢恨的性格,与她们在社会中被边缘化、歧视和孤立的处境形成巨大反差。
导演不用去故意设计,只是让角色去彰显自己的生命力就足够了。
在她们在现实中的遭遇,每一个人观众都心知肚明,无须多言。
最后说说「Sex Worker」这个工作群体。
在肖恩·贝克的电影里,性工作者不限性别,包括各种相关的产业和行业。
如何抛开道德批判,正视这个从古至今,在社会中一直存在的职业,而不是通过各种话语继续边缘化这一群体。
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中,弗朗西斯·福山探讨了在早期社会的政治秩序形成中,宗教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在现代秩序社会形成的同时,婚姻之外的性关系,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自然被划为了不道德的行为,而任何产生了物质与金钱交换的行为,则成为了非法交易。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一边消费,一边压榨和抵制性工作者。
而肖恩·贝克试图强调「Sex Worker」这一工作身份,让人们不仅仅是看见和关注,而是正视这份在社会中一直存在的工作。
把性服务归纳为社会工作的一种,是让性工作者得到社会保障和尊重的第一步。
让人们真正去反思,所谓工作中的性别权力对等,安全保障,健康保险等等,一切现代社会打工人的基本权力,在性工作这个高危行业中,可能仅仅在比利时、荷兰、德国以及新西兰等少数国家得到了有限的保障。
2. 回顾女性工作者在银幕中的主体性在电影《让娜·迪尔曼》中,儿子在母亲的监督下,背诵了一首波德莱尔的诗。
其实很多年以来,甚至直至现在,我也没有完全理解阿克曼这部电影的结局。
如今把《阿诺拉》的结尾与这部1975年的电影放在一起,时隔近50年,它们的结尾似乎有着相通之处。
或许它们都在讨论女性如何极力地维护自身的主体性,但是最终,当她们都对生活失去了控制。
甚至以往看似在自己掌控下的生活,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假象。
屏蔽快感也许并不等于免除伤害,嚣张跋扈并不能掌控生活的走向。
职业的性工作者,会尝试将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分离。
在台湾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出版的《性工作研究》期刊中指出,工作者只有「投射出专业化的形象和操作,才可能在最贴身的服务中维系最自我的空间」,「一旦 […] 失去了原有和客人看似亲密、实则疏离的位置 […] 她的主导性和自主性就会面对挑战和威胁的危险」。
让娜·迪尔曼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没有情感波动,是她保护自己,维护日常的一种方式,在《阿诺拉》中,我们也看到了 Annie 在工作中,与相邻卡座的姐妹打招呼,相约去抽一根的桥段。
在俱乐部里,性工作者们通过职业性占有主动权。
这里说的「主动权」和「主体性」,是在理想的社会中,在有充分的工作选择权,在非生存和经济危机下,人们主动选择从事性工作或者相关产业的情况,并且有着来去自如,随时停止和拒绝工作的权利。
写到这里我想说,这份主体性别说性工作者了,很多已婚女性都没有。
在去年威尼斯金狮奖影片《可怜的东西》中,兰斯莫斯通过架空的魔幻现实主义,假设一个了女性完全自主自由地选择性工作的可能性。
在没有任何健康风险,以及对世俗不屑一顾的情况下,艾玛·斯通饰演的贝拉进行了一次亲身体验的田野调查。
马克·鲁弗洛饰演的 Duncan 作为社会和直男癌的代表,说出了那句名言。
这让我再一次反思,到底为什么性工作是一名社会女性「最不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正在从事这份工作的人?
现实社会中的女性,无法像贝拉一样幸运,不生病也不怀孕,还有父亲的豪宅可以继承。
现实社会中的女性,或者性少数群体,因为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原因,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这份高危险的工作。
归根溯源,社会与婚姻制度的诞生,就注定了非制度内的性成为了禁忌。
身处现代社会中的男性和女性,一起歧视和侮辱性工作者的行为,就像是不承认影子是自己的一部分一样。
名为「反对性别压迫」,实为「反对性平等」,同时强化男权社会建构,阉割其它性的身体感觉与行动能力。
在《阿诺拉》中对 Annie 歧视最厉害的是男主角的母亲,她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一个人,不要说你的伴侣是性工作者,是成人电影演员,脱衣舞者,在现代社会里甚至是离过婚,都变成了一种污名和不洁的标签。
当女性根深蒂固地站在了男性制定的游戏规则和评判标准中而不自知,这才是最可怕的。
感谢你看到这里好电影和书一样值得被反复观看我是小玄儿,我们下期再见2024年11月5日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ilibili 和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更新,北美新片测评&电影蓝光/DVD套装收藏滨口龙介的导演进阶之路,电影《邪恶不存在》的主题《悲情三角》双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男人困境三部曲」聆听《晒后假日》的声音细节|导演最喜欢的香特尔·阿克曼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时隔多年第一次产生给电影写长评的冲动,毕竟脸也是被狠狠打了,进电影院之前看了简介、海报和一部分评论,已经预估自己会打一星,结果成为了我来美国三个月第一部哭得不能自已的电影,我想如果我当导演也许就想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并非苦大仇深,甚至看似浅薄轻慢,但那样游刃有余地处理节奏,从而在最恰当的节点上直接往人心脏射一箭的,让人感到温暖,释怀,和活着的电影。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关于爱无力的:对于一些人来说爱为什么表达出来会不再是爱,而人用怎样迂回错位的方式去填补爱的发送和抵达之间的那些沟沟壑壑的空缺。
人如何将一些情感错当作爱,人如何在醒悟之后却再也无法或无勇气表达爱,从而使它倾泻为悔恨、遗憾或自我保护。
而它用性工作者作为一种极端身份来表征这种不可视的症状,因此对于片中每一个角色多大程度上偏离了他们身份群体的特征、怎样“失真”的讨论在我来看并不是重点,它同样很难仅仅被简化为一种现代纽约的玛丽苏,因为灰姑娘变体的狗血情节剧外壳恰恰完美地保护了它绵长纤细的结局,就像逐渐展开同时一节节合拢的屏风,堆叠并等待着最后一瞬的光景。
开头嘈杂的激情段落看得人如坐针毡,我在心里不停重复着“原来就是如此吗”“这么有钱的人竟然有一张这样丑的床”的念头;漫长而聒噪的中间段落几乎令人疲惫,但随着慌乱归于宁静,随着Anora的幻梦破灭并沉寂,逐渐雾化的、渐冷的公路上弥漫的浓情蜜意、卡拉克斯般的红围巾,零星让人发笑的段落中,快意又庸常的生活本来的面貌露出马脚,而那略显冗长的冲突桥段反而会令人在结束后知觉其用意:那是属于Anora和Igor的时间,突兀而尴尬的对立隐没了他们的、共同的悲伤,这悲伤只会在影片的最后涌向观众。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阿诺拉在豪宅里看着窗外飘起的大片雪花,而她穿着吊带、空着臂膀,这个镜头隐没了窗框,仿佛她依旧感到冷,正如半小时前,她为不合时宜递过来的红围巾妥协的一刻。
她的心明明是冷的,可只有一个人看得到,正如他的生日明明已经毫无标志地流逝,却依然被提起、依然存在于这想要和对方分享的片刻。
两个人都是那样艰难又执意地表达着不断被对方误读的含义,心却在这种生疏的交流中无可避免地拉近。
三克拉的钻戒原本是金钱的符号、攀向上流的系缚,是富家公子无缘无故、不付力气的施与,它此时成为了雨刷器的声音与运动的规律间隙里,错拿它物的告白。
它再也不会被戴在手指上,但它是手心到手心的流转。
手心同样完成了心的交付。
此时,属于阿诺拉的爱的语言依然错位,和第一段中那些尖刻、伪装、挑逗的反应一样,只是这一次它在无所顾忌的吻的中央变成了脆弱与空虚,并在可笑的车里、洁净的怀抱中沉沉地融化。
我想大声哭泣。
一部分电影节导向的元素拼盘式电影,让观众习惯了通过看得到的元素去粗暴地解读电影,通过在电影的诸多符号之间人为画出最短的连线,并辅之以文化理论、时代成见将其固定下来,无论这是一种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筛选,它都同时成为了对另一部分有所言说的电影的降格。
我想,电影的力量就在于那些无从归因但又被打动的时刻,在那些没有声音却被聆听到的段落之中。
【冷酷世界的瞬息暗影】我喜欢Anora(《阿诺拉》),真的很喜欢,但不忍心看第二遍。
这是一部残酷的电影。
残忍,冷酷,彻骨冰寒,血肉风干的冷。
我想到它,总想到的是荒芜的人心。
在最发达的经济城市中,在纸醉金迷的财富丰盛中,每个人都是野蛮人:迷蒙、混沌、粗暴,一面是野兽,一面是奴隶,躯壳全都激烈的行动,内心如僵尸一般死。
我欣赏它如此真切的描绘了人类状态,未开化般野蛮和冷酷的状态。
我们对世界从来都有错觉——世界是在进步,但真相是世界始终是“一小部分人和一小块地方”在进步。
大部分人,从阿富汗往故如今到黑非洲山脚,从大都市平民窟到广袤雨林深处,从喊叫荡平这山那岛的声音中,从把霸凌当强者的庸众里——世上从来只有一小片土地在进步,大部分土地,都是Anora的世界,遍布着凶恶、野蛮、混沌、迷蒙的心。
野蛮才是真实常态。
你寻找人的模样,但只听到寒风呼号。
寒冷荒芜的世界里,你宁可自欺的把那稍有一点同理心的凝视,虚拟成人的模样,心知肚明的给予大半是自导自演的爱。
影片前40分钟无聊得过于冗长。
但这种无聊,也是它表现的主题。
从富人到穷人,无聊的生活,无聊的空洞的心。
婚姻是Anora的幻想吗?
我从来不觉得。
更精确的说:是心知肚明是幻想的幻想。
不要被表面剧情迷惑住了。
它的无数细节刻画着最苦的人。
最苦的人的幻想,和幸福的人的幻想是根本不同的。
Anora这样最卑微穷苦的人,她的世界里,所有东西都需要自己用身体交换,所有拥抱都是不含爱的对身体工具的使用,她的生活和职业注定经历着无数毫无必要的带着恶意的羞辱和伤害。
这种人的幻想不是“梦想成真”的幻想,而是安慰剂,一种明知大概率是骗局的安慰剂。
“飞蛾扑火”这个词放在青春疼痛文学里,会感动不超过18岁的未成熟的心;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一旦经历许多伤害,它就像安慰剂和一点甜水,明知他人无法指望,明知爱情多半是自导自演,但是那里蕴含的许多瞬间,让她觉得有一些时间是活着的,而且没有那样被轻贱。
俄罗斯人的登场开始,我真的被这部片吸引住。
情节?
情节也重要。
但还有太多东西,在情节之外。
情节串起了叙事的骨架,但这部分吸引我的点,又恰恰在是情节之外的很多东西。
如果只看情节,《包法利夫人》不过是婚外情,《情感教育》仅仅是爱而不得,但只有福楼拜写出了那句,“她很想死,又很想去巴黎。
”我太喜欢这些对俄国人的刻画了。
野蛮、残忍、暴力、愚昧。
我在看的时候,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刻板印象”,一个见鬼的体系和见鬼的上位者,不意味着那片土地所有人都是坏的,事实上也确实并非如此。
但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永远和你的现实经历和阅读体验交织。
我想起圣彼得堡街头一大早路边的酒瓶,去诺夫哥罗德的车上喝的红彤彤的脸,街头晚上一片片倒下的醉汉,偶尔有富家子弟在大道上飙车。
这是我现实见到的俄罗斯。
还有阅读中的俄罗斯:契诃夫笔下的俄罗斯。
有果戈里那样的狂热,没有果戈里的宗教。
契诃夫笔下的俄罗斯就是单纯的苦难。
苦难,奴性,愚昧,暴力。
我为飞机上那两个狗腿子像权贵表达感谢的情节拍案叫绝。
在看到俄罗斯人登场部分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在想契诃夫。
我爱契诃夫,他在我心中就是神。
我从未如此强烈的想把契诃夫的作品全部重读一遍。
他写了一个令人心碎的世界,在看电影时候,我的思绪飘回到他的书中。
我在想,影片中的俄罗斯人可以做什么呢?
依附,等待,野蛮的执行。
还能做什么?
那片土地从来都是5%的权贵和95%的蝼蚁。
没有生机勃勃的市民文化。
权贵之外只有自然资源可以生产。
获取自然资源又需要依附权贵。
只有掠取。
只有依附。
两百年前到如今,人和人的关系,暴力,依附,依附,永远的依附,匍匐跪地的依附。
万尼亚依附爸爸。
爸爸依附权贵。
托罗斯依附爸爸。
伊戈尔依附托罗斯。
这是一个体系,体系之中是奴隶,体系之外是暴力。
它隐喻现实也折射历史。
没有自由和生机勃勃的任何希望。
还有个我很喜欢的情节,是离婚现场,看着Anora和妈妈的争吵,爸爸忽然笑起来了。
爸爸是个流氓,笑得乐不可支,像看戏一样。
我觉得这个情节太精彩了。
我想起契诃夫的《农民》,我最喜欢的契诃夫小说,写贫穷愚昧的村子,人们酗酒、恶斗、穷人欺负穷人,在起火的一瞬间,大家灭火。
可是火扑不灭,很快烧掉了村里的房子。
村长稍有一点点文化,也只是一点点,他拿水管灭火,然后用水管对着村里的女人,用高压水冲那些女人,“胡闹的不像话”。
这种愚昧、恶霸、被压迫又在压迫他人中寻找戏剧和乐子,在影片和阅读的交织中如此鲜活。
暴力不仅是手段,暴力也成为目标。
使用暴力,期待暴力。
一面是奴隶,一面是凶手。
暴力是体系内外的分水岭。
Anora,在出卖身体的世界她是Ani,到了人类文明秩序的世界里,她是Anora。
Ani是她被私人侵犯的世界,她用身体交换一切,这种交换中始终伴随危险和伤害,完全无法预知行为和素质的人群;Anora是她被法律、金钱、权力和暴力侵犯的世界,是系统性的压迫和暴力。
Anora,她自己呢?
她不聪明,甚至很多地方很愚昧。
不满意影片的人,不满意她“形象单薄”。
但我满意这种艺术刻画的点恰恰在这里。
因为她也是那种愚昧、粗糙、空心世界的一员。
她的麻木可以抵御生活的苦痛。
在没有希望的人中,麻木是最好的保护剂。
自我觉醒和成长,才是奇迹、童话和少数。
世上多数人和多数苦难就像Anora:没有任何主体性,随波逐流。
结婚是偶尔的时刻感受到自己活着,在被伤害后又再次轻微的感受到它。
伊戈尔是暴力系统中唯一一个残存一丝丝人性的人。
但现实中这样罪恶系统里的人唤起良知,很少存在,概率微乎其微,就像德国电影里《他人的生活》——那样良心发现的窃听员,现实中没有,一个都没有。
Anora对他释放的善意感到很困惑,她只知道、也只会用身体来报答。
身体在她这里仅仅意味着交换,但这也意味着没有意料之外的伤害。
当她看到那个吻,感到或回忆起了伤害,她捶打哭泣起来。
对她来说,打开一点点感受,真实的尝试用内心的东西,哪怕是那么些微的“活着”,都比麻木死去般的状态要可怕。
在身体交换中,她和别人仅仅是交换。
但一旦索求身体之外的东西,她发现她归根到底是被轻贱的。
她被侮辱和被损害,生活不允许她存有心灵。
近景的Anora让我想起俄罗斯文学笔下的很多角色。
那些角色身体模糊。
融在许多酗酒、粗俗、暴力、野蛮、对上等人奴颜屈膝的世界里。
那些狂暴的奴才是俄国文学的经典形象。
但我会想:那些女人呢?
她们的形象是怎样?
有写。
很多作家有写。
但要么阶层尚高,像安娜卡列尼娜;要么是男性或情节的衬托;要么蜻蜓点水——我总是好奇,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普洛克菲带回来、被村民打死的“奇丑无比、总是缩在一起的土耳其女人”到底是什么样子?
她总是缩着。
总是神秘。
总是不为人知。
我在Anora身上看到了她们更具体的样子,现代版的样子。
哦,我找到了你:她们在权力和暴力的夹缝中,被利用、追赶、殴打、驱使、侮辱和轻贱的样子。
悲剧在文字中尚且模糊,这种模糊会自然的形成美化,像朱光潜写悲剧心理,“世人爱哈姆雷特,不喜欢李尔王那种抠眼的残暴痛苦,那让人厌恶;人喜欢悲剧,或因为悲剧的痛苦中有崇高。
”但是生活的痛苦中没有崇高,大部分都没有。
没有美化,只有真实。
“你为什么不强奸我?
”从Anora一开始被捆住抱住,到后来她问这句话,暴力像伤害又像习惯于某种安全,我心中那些旧俄阴影里的奥利娅、塔提娅纳、阿纳斯塔西娅的朦胧身影系数复活,忽然鲜明如昨,栩栩如生。
远景让我想到美国地理学家Carl Ortwin Sauer描绘人类怎样在北伊利诺伊河谷垦荒。
在早期人类劳作景象中,人总是在丛林边缘寻找定居点。
因为丛林边缘是很好的栖息所。
相比之下,草原就是很不好的开垦地。
草原缺乏水。
草原狂风让人类的栖息所难以抵御。
草原环境往往恶劣而缺乏食物。
草原异常害怕火灾——一把火就会把人类定居点彻底烧光。
因此,定居林地的人逐渐开垦,建造城市;定居草原的人无所依,文明进展缓慢,随风漂浮。
我从历史联想到地理,从时间联想到平面。
我觉得那些心都是草原上的心。
无所依附而荒芜,经受伤害而野蛮,无法建立文明而混沌。
当他们尝试进入林地,哪怕只走到林地边缘,就马上被更强大的民族驱赶。
他们于是永远在草原等待。
可等待之物都不可爱,甚至可憎,譬如,等一场风,等一场火。
风火可恶,但至少让生活有一点比期待更无望、比乐子更痛苦的:一点体验。
就是那一点体验,看到荒芜残酷世界里,那一瞬间、一丁点,活生生存在的自己,一点点属于生活的、断句残卷的、总是被撕毁和抹去的诗章。
董董MercurioMar 3 2025
影片最后无疑升华了主题,也给整个片子来了个180度大转向。
阶级鸿沟,底层卖力上跳的徒劳,顶层漫不经心对下的藐视和玩弄不是什么新鲜立意,布鲁克林妓女和俄国寡头公子哥的玩笑婚姻的剧情可能在十年前的小妞电影里就出现过了,换汤不换药,猜也能猜到公子哥酒醒药醒之后的选择。
最后15分钟的温情可能是这个时代观众所需要的吧,类似际遇和处境的人互相取暖,就算无法言说那些不堪,丑陋和痛苦,就算明天还是要继续苟,也想最后好好聊聊天,最后感受下彼此的温度,最后紧紧抓住冰冷空气中哈出的那口暖气,最后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那份爱意。
影片最后两个人在豪宅里的那段对话导演拍得太好了,能拍出这样对话的人一定既懂女人也懂男人。
Anora一肚子怨气绝望无处发挥,但她又其实已经知道光头是那个会一直站在她身边的人,光头知道Anora的痛苦,即便她看上去无大碍,只想着逗她开心,Anora知道他在逗她开心,但她根本不想开心,只想发泄痛苦,就肆无忌惮地冲着他发火,“攻击”他,损他,说他会rape她,而他根本不在乎,他只想着好好回复她的每一句话,耐心解释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和行为背后的原因,看似针锋相对,实则温情脉脉,误解,敌意在看似无法互相理解的交流背后被稀释,传递给彼此的是一种心照不宣。
这应该是全片唯一正常交流的一段,前面所有的文本都充斥着酒精,荷尔蒙,药物和肾上腺素狂飙之后的疯癫。
我看短评很多觉得最后这个结局不够女性主义,觉得女人刚被一个男人伤害之后最不需要的就是另一个男人的爱,这些短评让我不知所以然,我只想说在这个已经足够黑暗操蛋没有光的年代里,真正的爱意,不管来自于哪种性别,都是稀少,珍贵和美丽的,人活到最后,撑着你的可能就是你所感受到的来自他人的爱意。
这是个爱情片的结局吗?
Anora会跟光头哥谈恋爱吗?
想想也不会,这大概率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他们之间的是爱情吗?
不是,是爱意,比爱情更高级的东西,爱意并不一定是一段爱情的产物。
爱意是属于懂互相的人们的。
我想Anora在感受过爱意之后她接下来的生活会不一样的。
她以她最熟悉的方式回报那份爱意,而爱她的人告诉她爱意并不需要用性回报,一个吻,一个眼神,一个拥抱,甚至她的一顿爆锤,就够了。
深刻的电影最后总归会回到爱这个主旨上。
看完心底升起一种悲凉之感。
很难完全解读或者特别深的解读这部电影。
身份认同问题、阶级问题等要素都在电影里出现。
总的来说电影里的压榨是一层一层的,而女主角就是那最底层。
几乎没有人真正对她好过,所以她总以为任何good deeds 都需要交换和回报。
电影中后部分的镜头特写很有意思。
看到结尾我几乎也要同女主角一同哭出声。
补充:1.她想成为美国人,讨厌别人叫她俄罗斯人阿妮、不愿说俄罗斯语,但是英语说的很好,法语也了解一点;他看似想拥有美国绿卡并逃离父母的管控,可是却从来没认真学过英语,稍微复杂的句子和困难词汇都说不出来。
她以为即使做底层也是做美国人好一些;而只有他懂得只要有钱,在哪里都是上层社会的人物。
2.一次次两人性爱的镜头:刚开始阿妮只是为了钱才和他have sex ,有时阿妮还会悄悄嘲笑他的时间比较短,这时候阿妮还是清醒的。
但是在逐渐的与他相处过程中,她以为他对自己是不一样的,而且她的心里也保留着对灰姑娘故事的向往,所以在他真的对她求婚了之后她以为这就是爱。
3. 以貌取人的部分:阿妮觉得伊戈不会说英语,穿着打扮又很像刻板印象中俄罗斯黑帮打手的样子,所以非常排斥伊戈,一开始就把他当作不讲理的坏人,甚至是rapist。
而她相对能和另外两位穿着得体的人好好说话,甚至以为他们中的“老大”能为她做主,而最后结果当然是令人失望的。
4.富家子弟前面最多说的话是fun ,能看出来他的生活只要have fun就可以,不用管其他的,做事也毫不负责,甚至毫无良心。
5. 库布里克《大开眼界》中说的,我们都是妓女,只是出卖的东西不同。
但是无论如何,性工作者还是社会的最底层,几乎所有人都在欺负她,甚至“总部”的保安都在问:阿妮不是自己人吗?
6. 我想上完班在地铁上穿着整齐抱着自己睡觉的小女孩才是真正的阿诺拉。
我还是想问一下导演,阿诺拉已经这么惨了,为什么还这么剥削她电影中有那么多的男凝场面?
这部电影算是好莱坞三十年代的脱线喜剧的变种,主角是肖恩·贝克导演式的性工作者,他尽可能把这个故事拍得聒噪和畸形。前半段看起来很梦幻,实则是一种剥削,架空了俄罗斯富二代的人格和想法,形成了悬念,加上女主角不屈不挠的对抗,让所有人抱有一丝浪漫的幻想;中段成了一地鸡毛,凸显了第一段的不真实,除了被剥削的女性身体,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真实的感情;最后当所有人逐渐开始清醒,回到现实,电影的第三幕开始逐渐加分,直到最后的戒指和崩溃,这个世界上已经不存在社会阶级的越升和麻雀变凤凰的爱情童话了。导演仿佛在说,要什么脱线喜剧,是时候认知现实了。
好看,不枉我大过节的冒雨出门进电影院。剧本的水平相当高,把一个俗滥的故事蓝本讲得特别吸引人。结尾其实不好拿捏,稍有不慎便会虎头蛇尾,现在这个结局刚刚好:既符合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位置,又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
只能说国人观影水平太次了,丢人现眼啊,你们会欣赏一部好电影吗?
有些笑点能笑出来,有些感动的点也算能感动到一点点,剩下大多时候不太明白点在哪。可能是和片中男主的阶级出身差别太大,和女主的阶级出身差别也很大。也可能是就是这个故事太美国了……戛纳这两年的金棕榈口味都,怎么说呢,某种伪装成社会批判的pulp fiction……
影片本身过誉 但麦琪麦迪森值得
开始的那些要说必要也能说出一些,但真的需要那么多吗,而且那一段一些角度似乎能看到短视频之类影响。中间开始变成傻子公路片还挺好笑的,最后又回到感情上,就觉得相比于吵架打架,爱,性,男人的怀抱,都好无聊啊。
今年的奥斯卡是特朗普选的吧
全员土拨鼠上身,闹闹哄哄地构建一出想一出是一出的疯戏,道是无晴却有晴很疯,飞上枝头变凤凰很疯,但竟然在戏假情真里相信真情而非假戏,最疯,这就给危如累卵的现代灰姑娘故事注入最大幻觉。迪士尼世界还没去呢,顷刻之间就要把高浓度的逍遥快活搅成雪霜,把纽约下得人比天茫。可明明从Anora损至Ani,那些光明的灿烂的譬喻早已抛尽,何苦还在水中雕花。最后一幕真好,情绪流淌至此,你与我有一点不可言说的真挚,凝在这苍老的年轻眉目间。
这玩意也能拿金棕榈+奥斯卡,真的太搞笑了吧。简直比哪吒拿150亿票房还搞笑。女主到底在期待什么啊,她又到底在害怕什么啊!本来就是一个捞一笔大钱的好机会,男主这种人傻钱多的东西都拿捏不了,怎么还把自己给玩进去了,笑死。这个舔狗圣骑士更是让人难绷,原来现在沸羊羊成为新时尚了吗。舔到最后应有尽有,拿奥斯卡给孩子们宣扬这种价值观是吧。从政治隐喻的角度上说,本片也堪称用心险恶。在美国的贫民女主生活艰难,最大的反派居然成了俄罗斯寡头。寡头到底是谁制造出来的?为什么女主背井离乡润了美国,却只能出卖身体维持生计?为什么美国法律保护不了本国公民的婚姻,让外国富人这样逍遥法外?把这种垃圾作品捧上神坛,然后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在电影背后美美隐身了。
TIFF第四部:好一般的金棕榈,请老白男停止yy救赎sex worker的圣父情节
B-. 貌似是近几年最平庸的金棕榈,论猎奇比不上《钛》,论三段式地解构比不上《悲情三角》,论女性比不上《坠楼审判》,论多方议题比不上《寄生虫》(更别说《燃烧》了),甚至在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上也比不上导演前作《佛罗里达乐园》;的确更商业更精彩了,但「性工作者」却更像是迎合拍摄的噱头,而影片对于角色本身属性的挖掘却聊胜于无。
吵死我了,怎么还没看完。老美为了黑俄罗斯最歹毒的一集。
没见过这么潦草的奥斯卡,其实挺有意思的。不断的恶俗桥段,再从中间拉出来。女主角不错,更有意思的是三个跟班。那个温柔的战士真不错。这电影好在没有价值观,挺虚无的。
阿诺拉一个脱衣舞娘真的会陷入这种男人的把戏吗我不懂 但是女的就是可以为爱情做一堆惊天动地的傻事隔着八小时的时差吵完架看这部片子老子真的要生气了女人为了一个拥抱真的挨了好多槽
5.6,全程都在敬佩能给《阿诺拉》这种从精神内核到人物塑造一路普到家的片子各种上价值的影评人一定做什么都可以成功——是的,这片最大的问题是剧情发展一眼望到头的普。以至于最后半小时终于不吵了也不再动不动就插入只会让老司机感到猥琐的低级床戏后本片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长久的尴尬与疲软之中。毕竟三十岁纯情大男孩肉身点化二十三岁夜店弃妇的老土桥段只会让我直观感觉到原来底层救赎的礼仪是雪地车震啊~哦不,阿诺拉这样一个说的话、做的事乃至道德感都像我国非法服务业从事者的“清纯小白花”居然对“妓女”的title如此破防还是浅浅shock到我了,可能新生代爱建设地标古建筑这件事是不分中西的吧。PS:给我整笑了,这片到头来还是出多大圈丢多大人。
她好美他好帅,可惜他不配爱她。
风格跳跃的悲喜剧,从纸醉金迷的纵欲享乐陡然转向聒噪吵闹的公路寻人,最终回归现实主义底色,肖恩·贝克依旧为社会边缘群体投以关怀怜悯的目光,透过抓马到忍俊不禁的狗血故事再度撕开美国梦的幻象,剥落糖衣直面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童话崩塌,黄粱梦醒,前两个小时铺垫都只为结尾难忘的一幕,那是属于阿诺拉真正情感流露的时刻,坚硬的防御外壳被眼前触手可及的爱意与柔情迅速瓦解,窗外飘着鹅毛大雪,车内却燃起一簇温暖火苗。
3.5 拿开心麻花对比的就别来丢人了,看清楚人家标题,肖恩·贝克最好的地方之一,是对二世祖的精神世界没有哪怕一丁点的好奇和猎奇,所以在安妮这个绝对主角之外,必须有一个伊戈尔式的角色让观者的眼睛有一个空位(效果好坏另说),而继承之战、飞黄腾达、西虹市首富抓娃娃之流,我不知道除了是(正确姿态的)yy还能是什么
好吵的边缘群体消费。如果不打算拍女主人物弧光就不要把片名叫做anora
抠起了脚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