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1944
Tali-Ihantala 1944,塔里-伊汉塔拉1944,1944: The Final Defence
导演:Åke Lindman
主演:Rauno Ahonen,Mikkomarkus Ahtiainen
类型:电影地区:芬兰语言:芬兰语,瑞典语,德语年份:2007
简介:First of all, I have to say that I had huge expectations about the movie. I went to theater to see some mind-blowing action. I was hoping that Åke Lindman ha..详细 >
芬兰军队的武器装备不错啊,坦克飞机都有
可为什么说情节一塌糊涂呢,战争的场景多么真实,生命就是这么突如其来地丧失掉,人们只有躲在背后,才敢对威权发起挑战
还不错,有纪录片的感觉
没有正义的战争,只有残酷的现实。
本片以时间线为顺序,讲述了1944年自6月至7月中旬,芬军为阻挡苏军所进行的不屈抵抗,是苏芬“持续战争”的一部分,更是“冬季战争”的延续;战役初始阶段苏军的势如破竹被芬兰一笔带过,主要着墨于双方的拉锯战阶段;个人以为与《无名战士》《苏芬战争》相比,本片拍得主题更明确更清晰;对比于其它曾被苏联蹂躏过的土地而言,芬兰人无疑是幸运的,他们通过自己坚强的抵抗最终成功顶住了苏军的铁蹄,他们因此而保有了自由的权力,更是在战后逐渐成长为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与战后未能保住自由的东欧相比,仅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能看出芬兰人民当年的血没有白流;那么,究竟谁才是世界的问题呢?
剧情一般,道具不错,索米冲锋枪,t34坦克,kv1,kv2坦克,三号突击炮都有。
1941年6月芬兰与德国结盟入侵苏联,在列宁格勒北部转入堑壕战。1944年列宁格勒解围,苏联欲通过一场攻势迫使芬兰退出二战。6月9日突入卡累利阿地峡,突破贝鲁斯托夫防线。14日在萨哈奇拉和库特瑟卡地段突破凡梅尔苏-泰帕VT防线,芬军装甲部队在库特瑟卡发起反击但遭到失败。20日苏军占领维堡,芬军后撤至维堡-库帕萨利-泰帕VKT防线重整。25日苏军试图从塔里突破防线,却在雷提莫加维湖遭到顽强阻击,大量坦克被德援火箭筒摧毁。西岸苏军攻占托林霍尼卡汇合点,却被芬军预备队逼回出发点。27日芬军两翼迂回,在塔林米里村遇阻合围东岸苏军失败。30日苏军突破塔里。7月3日根据监听所获情报,芬军通过大规模炮击和轰炸阻止苏军进攻伊汉塔拉。7日苏军抽调骨干部队前往爱沙尼亚,已无力突破防线。随着芬军在各战线取得防守胜利,迫使苏联坐到谈判桌前
从头打到尾……
道具很优秀。其它方面一般般吧。前100分钟芬军都是败,没明白最后10分钟怎么就扭转战局了,是因为终于敢于使用炮兵和空军进行狂轰滥炸吗?
这是一部向一流士兵致敬的电影,可以当史诗来观赏。
很压抑
老毛子是野蛮、贪婪的代名词,谁和牠作邻居谁倒霉。芬兰人民还是有板眼的。阻挡了苏俄赤化,不然,那有后来的诺基亚。电影拍得一般,但属于全景式,可以帮助了解那一段历史。给4星。
苏芬战争的芬兰角度~
看的云里雾里,弹幕撕得很开心。往好讲,节奏不错,朴实,精确,还原,不加渲染。而另一面是,切换不清晰,层次几乎平面。可以说,这是一部军迷专属电影。7
准纪录片,真实的战争
预算太少结果一场大会战显得像是遭遇战
得亏这电影是在b站看的,弹幕把战争背景给捋顺了
1944年已经掌握了大纵深战役法的苏军是如何让波兰有条件退出战争的。
这部电影是从一个弱国的视角去看待二战。爱沙尼亚这个国家同波兰类似,都是夹在两个强国之间的小国,一会儿是苏联吞并,再过一会儿就是德国占领。大国的频繁交替撕裂着爱沙尼亚,爱沙尼亚人不仅主权处在夹缝之中难以自拔,思想也处于动荡之中,他们一方面对德国和苏联都有很高程度的敌视,明明不想为宗主国卖命,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摄于大国在本国的代理人的权威,听从命令,不敢反抗,这个矛盾的状态酿成了太多悲剧,最明显的就是明明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同胞们却能因为自己身上穿的是德国军服,还是苏联军服打的不可开交,打的头破血流。在这场手足之争中,电影也完成了前后两位主角的交接,两个主角立场不同,但内心的迷茫却完全相同,前者如愿以偿地死在战场上,这是他梦想的归宿,后者被自己的上司杀鸡儆猴,即使是主角,死的也是轻如鸿毛,毫无价值。
军迷可以看看。芬兰版的主旋律。但最后胜于运气好截获的情报?如果不是最后倾尽全力的轰炸,外带把nazi盟友都请来,这一波钢铁洪流估计就要把芬兰带走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