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Eighth Grade,The Coolest Girl in the World,8th Grade

主演:艾尔西·费舍尔,约什·汉密尔顿,艾米丽·罗宾森,杰克·莱恩,丹尼尔·祖尔格哈德利,弗雷德·赫辛格,艾曼尼·刘易斯,卢克·普拉尔,凯瑟琳·奥利维雷,诺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八年级》剧照

八年级 剧照 NO.1八年级 剧照 NO.2八年级 剧照 NO.3八年级 剧照 NO.4八年级 剧照 NO.5八年级 剧照 NO.6八年级 剧照 NO.13八年级 剧照 NO.14八年级 剧照 NO.15八年级 剧照 NO.16八年级 剧照 NO.17八年级 剧照 NO.18八年级 剧照 NO.19八年级 剧照 NO.20

《八年级》长篇影评

 1 ) 青春不就是由这些片段组接起来的么

印象深刻的几个情节:1、凯拉穿上泳衣由浴室走向室外时响起的电子音乐和慢镜头竟给人一种看恐怖片的错觉,当镜头逐渐拉远到凯拉站在窗前注视着的彩色世界,眼前的那道玻璃像极了电影《湮灭》中将世界和X区域隔绝起来的闪晃——那边充满了未知和恐惧。

等她终于推开落地窗,安静得像个隐形人一样游离于人群,独自一人呆在水池的一边,艾登的名字就像在死静湖面上突然击起几丈高的水花,迷幻的电子音再度响起。

整段的情绪的跳跃就像突然响起又戛然停下的电子音乐一样让人捉摸不定。

2、生活总是有很多个突然停顿又没有下文的片段,父亲在影片中好几次都充当了闯入者的角色,第一次是在凯拉看暗恋男生的视频时亲吻自己手背,他突然推开房门,凯拉在一阵慌忙和心虚中反应过激,把手机扔到地上,这一举动让看者同主角一起大脑放空一秒,随着凯拉语无伦次的辩解、露出夹杂着懊恼和羞愧的神色,这才反应过来的我也笑得合不拢嘴,简直太写实了。

3、对很多人来说,第一次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走进商场或者和第一次和同龄人逛商场算得上人生中的一场仪式,它或许和女孩第一次来月事、第一次有了喜欢的人一样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孩子终于脱离了父母的庇护走进了成年人世界。

电影中,在商场中孤身一人的凯利紧张忸怩地低头走着,像是在接受陌生人的审视一般,虽然谁也没有注意到她,脚步却也十分坚定。

4、凯莉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人生经验恰恰也是她在生活中最不能自洽的问题,长大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受挫的过程,凯莉在视频中故作轻松地分享着成长问题的最佳答案,只可惜每一次关于答案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做自己”“将自己融入外面的世界”“成长”这些折磨着大多数人的问题同样消磨着凯莉想要改变的信心。

 2 ) 这样虐心真实的校园青春片,内地真拍不出来啊!一开场我们就输了

中国内地的校园青春片大多是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窥视。

它们呈现出的状态,是普通人难以体验到,异常缺乏的高光时刻。

是为了弥补我们不曾拥有过的,让我们如做梦一般去感受地戏剧系一刻。

换句话说,就是他们不够真实,脱离了大多普通人的实际。

虽然电影也讲究戏剧系冲突,不过所谓的矛盾冲突,故事张力并不等同于狗血撕逼,车祸堕胎,更不是大病一场,莺莺燕燕。

比如这部非常贴合当下青少年实际生存状态的校园青春片——《八年级》(Eighth Grade)就写实的呈现了美国普通少女的校园生活和心理状态。

近几年来,校园青春片同样是美国电影的重点题材之一。

去年大热的《伯德小姐》,讲述了叛逆高中少女的动荡生活,一时间风靡全美,提名奥斯卡、金球最佳影片。

还让女主角西尔莎·罗南挤入了好莱坞一线女星的行列。

《伯德小姐》很美国,很俏皮,作的厉害,俏的销魂,是那种看点明显,冲突非常强烈的作品。

相反,今年这部《八年级》却克制了许多,更加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给我们奉献上了一位初中女生的焦虑困境。

《八年级》的卖点是真实,丧的无可奈何,颓的叫人心疼。

13岁的凯拉正处于初中进入高中前的最后一年,按照她自己的理解,整个13岁前的校园生活对于她来说都是“失败”的。

她是校园中的隐形人,因为“隐形”,还被一些人觉得“怪异”。

影片从第一秒开始就塑造了一位内在和外表,心理和行为相互撕裂、矛盾,对立的主人公形象。

《八年级》的明线是凯拉的校园生活,暗线是凯拉在自己的卧室里,对着手机和电脑荧幕的“自言自语”。

《八年级》的导演博·伯翰是位90后少男,心思细腻的他和当今的青春期孩子们并没有太多的脱节,他非常重视网络对于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影响。

在影片中,我们多次看到凯拉的网络身份,拟态形象。

导演博·伯翰聪明地用几段凯拉的网络自拍录像,进行了幕分割。

每一次的自拍录像,都时一次心理写照,呼应后面即将发生的情节叙事。

比如,如何定义学生之间的“酷”,如何发现自我,走出困境,主动跨出自我的舒适区,多结交朋友。

总结起来,就是如何提高现在的自己,融入一个又一个陌生又贪恋的人际圈子。

融入,是《八年级》故事的关键词。

“八年级”不光是女主人公的年岁,也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它关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

青春期的懵懂和反叛,焦虑和胆怯;校园和家庭生活的身份转变,地域和人际交流圈的适应和迎合。

是保留本我,还是释放超我,这些都是《八年级》的核心议题。

我们一面看着凯拉在视频中谈论的头头是道,自信满满;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另一个畏畏缩缩,极度自卑的小女孩形象,强烈的反差,为叙事营造出天然的冲突张力,节凑惯性。

在着巨大的反差和剧情转折里,导演还残忍的抛出了大多普通人的真实状态。

就像影片的主人公凯拉那样,满脸的青春痘,身材走样,参加泳池派对时显得格格不入,只能呆在一旁玩儿水下憋气,继续隐身在水中。

信心一时间溃不成军。

原本以为遇到友情,可最后换来的只是毫不待见的低头玩手机,抬头翻白眼。

遇到爱情时,更是血淋淋的惨痛教训。

爱上的男神,出场自带炫酷的BMG,特写的双眸勾魂摄魄。

可一说话却让人大跌眼镜,他直接问凯拉,愿不愿意为他做blow job。

爱情梦顿时粉碎,心生万念俱灰之感。

亲情本来就缺失一半,单亲的父亲虽极为努力,两人却依然有沟通障碍,不放心凯拉的父亲用一次“跟踪”彻底激怒了女儿。

亲情摇摇欲坠,父女两人隔阂加深。

《八年级》不但启用了普通,甚至看上去有点交流障碍的少女作为女主角,而且在故事安排上,也少有所谓的高光时刻,主角光环更是非常吝啬。

叙事总是不断下坠,刚要触底反弹,即遭迎头闷棒。

观众期待凯拉能在录制了自我激励的视频后逆袭人生,可现实结果总是差点火候,眼看爱情、友情、亲情节节败退。

凯拉即将开启的高中生活能够让她走出舒适区,为旁人提供重新认识她的机会吗?

影片的高潮时刻依然是一段虐心的遭遇。

很多父母表示,在看完凯拉险些被高年级男生诱骗侵犯的场景时都心有余悸,感叹现在的学生以为设计媒体的发展变得不在纯粹,总是被欲望牵引,导致行为出格。

这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少男少女们,常常会做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影响人生的“生死”抉择。

长久和黑暗之后终有耀眼的黎明,那怕光线微弱,依然能给人带来充满温度的希望。

又是一段自我疗伤式的自拍,宣告了凯拉的不放弃和继续反抗。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特别是成长期的学生时代,总会有那么一段难熬的艰难时段。

如果我们自暴自弃,那么在走入大社会的未来,只会让我们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我们必须提前在学生时代培养起扛击打的能力,反弹不良的影响,为自己穿上铠甲,那怕需要像凯拉一样,靠精神分裂式的自拍视频来重获信心,走入现实,也在所不惜。

《八年级》不是简单的低龄版的《伯德小姐》,《八年级》的很多细节处理比《伯德小姐》更为生活化,常规化,接地气。

那种长期的颓和丧本就是生活的“历历在目”,“血腥写真”。

所谓的高光时刻,总是稍纵即逝,一念之间。

犹如片尾的几段处理,凯拉对友情的“爱憎分明”;对爱情的重新开始;对亲情的理解呵护,熬过了黑暗,总会等来光明,风雨之后,就会有彩虹。

有多漫长的凄风苦雨,就有多壮丽的晴空万里。

《八年级》告诉我们的是,不管现在有多苦,前路有多难,都不要失去,走下去,迈出去的勇气和信心。

 3 ) 八年级观影笔记

《八年级》观影笔记1.如何省钱:在影片的第一段(家中),每个场景仅仅采用了2个镜头(正反拍),通过简单的交叉剪辑将彼此并置。

达到主角在看电脑的效果2.不知所踪的镜头接下来跟拍主角进入校园,明明主体是主角,却剪进了很多无关人物,又是涂鸦又是捏泥人,还上了堂生理卫生课,完全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花了将近3分钟在无效内容上)3.无效的剧情推动 主角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现充女的妈妈来邀请主角前往派对,而主角却始终踌躇。

4.糟糕的场景设计和人物关系 主角在学校里不说话,正式的接触就是晚餐与父亲的谈话,而主角却表现得极其不耐烦,反而是父亲很努力地说了很多话,但问题是,这些话对整个故事毫无意义,主角看起来压根就没听进去这些话,明明是个电影却变成了一场普普通通的家庭vlog5.糟糕的诠释性片段 导演能不能少点放那些一堆毫无意义的镜头加上莫名其妙的音乐,你是拍抖音的吗?

6.主人公的行动她主动做的第一件事是到群体里去,唱歌,但和情节无关;第二件事是尝试和现充女交朋友,以及和男神说话,不可否认,当主人公主动地与外界接触,付诸行动时,她的状态真的焕然一新了,甚至在别人看来,她可以说是自信的。

随后在参观高中时交到了第一个朋友7.毫无意义的谈话 影片整个故事可以说是稀碎的,许多片段有很多密集的对白,但始终跟剧情毫无关联,它们成为了大量的文字垃圾,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8.混乱的人物关系 参加聚会以后人物关系就变得十分混乱,一群人讲着一堆不明所以的话,然后女主就上了一个不明所以的男人的车,然后被不明所以地性骚扰,最后不明所以地自暴自弃...9、解决方法 首先,这部影片应该把它的要旨表达清楚,凯拉以及她那不太愉快的生活,凯拉明明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她已经在努力地接触外界,我认为,应该讲讲她逐步融入小群体的过程,她一定会在这个过程中受挫,有可能一蹶不振,但她必须主动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不是简简单单被一个不知名的男人性骚扰,她不需要变得受人瞩目,至少,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交际圈,走出自卑,正向地面对生活。

其次,应该父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逐渐变化的,而不是像片中那样一成不变,或许现实会是如此,但这是一个故事,一个我们所构思出来的故事,父女或许最初难以和谐沟通,但凯拉应该逐渐地学会接纳父亲,而不是选择自暴自弃,让父亲用一些十分生硬的话来劝说,看到最后,父女之间的隔阂仍旧是很深的,那份拥抱实际上的分量在观众眼里并没有那么重。

最后,请增加盖布的戏份,让他在剧中的作业更大一下,最好是成为改变凯拉,让凯拉重拾自信与父亲和解的引路人。

 4 ) 反映了一些现实的电影

可能中国的小孩和外国的小孩不一样,但是还是很能真实反映一些孩子的情况。

爸爸很厉害,交流一把好手,餐桌上青春期的女儿如果这样我就要生气了,可是这位爸爸没有,却赞美女儿,平心静气地,涵养和气度,非常让人佩服,值得学习。

但是这个时期的孩子,不管家长怎么做都不能很好的和家长相处,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都是从这个时期过来的,哈哈。

真不错的电影

 5 ) 在说“你好”之前,要经过多少次排练

交友,真的是一种天赋,总有一些人能够轻而易举获得友情,在新的环境当中迅速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喜欢。

但是就是有些人哪怕脑中排练一百次却始终也不敢迈出“Hi,你好,我们能做个朋友吗?

”那一步,甚至想到这个念头就会呼吸不顺,脑子里反反复复都是被拒绝的窘态。

相比之下,主角Kayla执行力算是比较强了,虽然最终也没获得什么好的结果,但在一两次为自己打气之后真的就去尝试了。

但是,友谊应该也是分好坏的,有益的友谊(譬如潜水小哥那段)能让你重拾自信,鼓起勇气去声讨那些你认为没被公平对待的人和事;有毒的友谊,则会让你失去本心甚至带有讨好意味般一味迎合对方,被吃干抹净了还觉得别人在对你好。

说到这里,很开心Kayla没有在高年级小痞子的压力下不情愿地配合,也让我想到了Lady Bird里面女主坦诚告诉那帮“很潮”的朋友自己想去参加毕业舞会的场面,发自内心为这些没有因为一时孤单而失去本心的女孩点赞。

同时,剧中的父亲也是非常暖心了,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女儿,用爱包裹住Kayla敏感的芒刺,把她从自卑的泥淖中及时解救出来。

也许三年后的Kayla过得并不算顺利,但是相信她回头看的时候,不会再因为孤单而讨厌自己,也会笑着挖出毕业时候埋下的宝盒,坚定地告诉三年前的自己——我过得并不算好,有过一两段并不成功的爱情,但是我没有再去因为孤独而自卑,而去讨好别人,我现在也有了一些不错的朋友,并试图投入到更喜爱的事情当中。

谢谢你一直相信我是世界上最酷的女孩,gucci

 6 ) 既丧、又婊、还飚车,如今的中学生都这么狂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酸梅电影”,未经允许不得转发。

最近三天,朋友圈出镜率最高内容无外乎…——许愿、祈福、立Flag

辞旧迎新之时除了希望2019年对自己好一点,还要定一个迟早都要翻车的新目标…等到来年,又被打回原形!

这样从期待到落空,再从落空又进入期待的日子…或许早以前就开始了 ——八 年 级Eighth Grade

八年级的美国小妞凯拉年纪轻轻的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身材肥胖、满脸长痘、性格内向…她做不了校园红人,也算不上怪咖,更不是叛逆少女!

每个班,似乎都有凯拉这样的存在:提起她的名字或许大家都记得有这么个人,但却没人知道她究竟是谁、长什么样、做过些什么…明明是同班同学。

却好像透明人般从没存在过!

透明到凯拉这样,基本就告别姓名了…默默无闻到别人只能用“穿黄衣服的那个”来叫住她!

可是透明的凯拉却有着一颗 —— 逆袭的心!

把卧室打扮的花里胡哨,充满了少女气息…她每周都会录制“积极、向上、正能量的鸡汤视频,立志把自己打造成阳光小美女!

但 —— 视频点击率为0

在社交媒体上给同学们点赞留言,借此向别人示好。

但 —— 没人回应,沦为舔狗

为了摆脱这样平凡、透明、无人问津的现状…她采取了更实际行动:经过残酷的思想斗争,鼓起勇气参加同学的泳池趴!

但 —— 身穿大妈泳衣的她,被挤到画外

紧接着她又自告奋勇的拿起话筒,试图热热场子…

但 —— 众人冷漠脸

为了引起男孩的兴趣,她谎称自己喜欢发裸照…甚至说自己KJ技术一流!

但 —— 回家拿香蕉练习KJ的她直接吐了

面对女生小团体的排挤,她决定和校园婊展开撕逼…但 —— 紧张结巴的她杀气全无一腔怒火都爆发了,却不敢直视她要手撕的婊子!

好不容易认识了几个学长学姐,打入了小团体…

但 —— 男生只是想占便宜!

凯拉自以为能扭转逆境…观众们也做好心理准备迎接女主逆袭、手撕婊子。

但烂泥怎么也扶不上墙…明明应该在高潮时逆袭的凯拉,一次又一次惨败!

女主的惨败连带着[八年级]只得到6.6分的差评,面对这么落魄的女主,绝对要送上“编剧司马”的问候…哪有编剧会把女主角写的这么惨?

但奈何评论里还是有观众发现了[八年级]的亮点!

甚至有人说 —— “这才叫青春电影”“小细节拿捏的很到位”“笑的血淋淋,普通女孩的青春片太残酷了”

名为[八年级]的这部低成本片由A24出品。

之前有[逃出绝命镇]、[伯德小姐]、[遗传厄运]等不走寻常路的作品,让这部校园片也着实与众不同。

女主凯拉本身就性格内向、不善交际。

她在影片的100分钟里抓住了机会、尝试了改变,最后却还是一秒钟就被打回原形…“过于真实”、“丧到骨子里”以及“难以克服的命运”每当女主角逆风崛起时,下个路口就立马认栽!

这部[八年级]非常的 ——“反高潮”其实仔细看看凯拉明明有着不错的外貌,饰演她的艾尔西·费舍尔颇有琳赛·洛翰当年的气质…完全可以凑一个逆风翻盘局!

在[贱女孩]等校园电影中琳赛·洛翰饰演的角色往往:麻雀变凤凰,逆风大翻盘…

电影[贱女孩]中琳赛·洛翰麻雀变凤凰但 ——看似暖心励志的故事,其实全是虚假的彩虹屁…给小孩子看着乐呵乐呵还行。

给已经出门混社会的大孩子看,就显得虚伪荒唐了!

真实的人生虽然没那么苦大仇深,但也绝不是带着光环杀神屠佛到像是氪金玩家…电影里的凯拉距离八年级毕业只有一星期了。

翻开曾经保存的时间胶囊,多年前,刚入学的她给毕业时的自己留下了那么多美好的憧憬…“给全世界最酷的女孩”

可如今的她没什么朋友、不怎么疯狂、一点也不耀眼!

她一边录制着自己的正能量视频,鼓励大家勇敢做自己、走出舒适区、尝试去改变,给自己立下Flag…另一边,生活里的她却照旧胆小如鸡!

人间至丧是凯拉…观众和凯拉都清楚的认识到,逆袭是不可能了!

但非得逆风翻盘才能过得好么?

今年还有一部校园剧备受热议 —— [永不满足]

一个遭受排挤和霸凌的胖妞努力瘦身,成为性感辣妹后的她开始报复曾经欺负过她的人。

当然也睡了不少曾经睡不到的男生…

这不就是逆袭爽片?

但就是这种“爽”激起了观众对[永不满足]的抵制…

为什么抵制?

剧情把胖女孩的遭遇和复仇对立。

而这中间“所谓的逆袭”就是通过“减肥、美容、整形”等外在手段来完成,女主角也变成了恶人…难道肥胖就是罪?

难道长得漂亮就可以为所欲为?

讽刺和幽默不痛不痒,反而故事的三观令人咋舌。

人生逆袭当然可喜可贺!

但YY出来的故事总把“逆袭”讲述成寥寥几句的狠话、草草几笔的心机,华丽转身就能赢得天下…

回到凯拉她最后一周的[八年级]校园生活。

每个人都百无聊赖的等着毕业:嗅记号笔的味道,扣牙缝里的残渣,用画笔叠罗汉,拿泥巴捏猪头,还有人在生理卫生课上打飞机…成长多少都带些蠢劲儿,没有谁更特别!

凯拉的迷茫、尴尬、孤独、窃喜也有着众人的影子:她自带“慢镜头+BGM”的粉丝滤镜偷瞄心动的男生…她会打开衣柜为了出去玩,好好打扮一番…她也会睡前孤单的扣手机…

升入高中的前一天,她又做了一个时间胶囊。

不免俗的录了一段给未来的视频:祝贺未来高中毕业的自己,希望能考个好大学。

如果18岁时的自己有所变化一定很酷,但如果一成不变也没什么不好,男朋友有或没有都OK

最后时间胶囊的盖子上依旧写着:“给全世界最酷的女孩”相比之前的那个盒子没有了花哨的装饰,盒子上只有记号笔草草的写下给未来自己的祝愿。

她有点变了,但也一点儿没变!

无论是许愿、祈福,还是打脸立Flag…都是在给前行的自己一丢丢慰藉,成功就是当作惊喜,失败就当作自嘲…毕竟人生最重要的是 —— 学会接纳自己

毕竟谁的童年没做过天大的梦?

而长大后,那些没实现的梦想也只是被偷偷藏在枕下…实现梦想当然成功!

但谁又能说,把梦想留在身边就不是幸福呢?

(发送八年级有汁源)

 7 ) 想和你讲讲八年级的那个笨拙又谨慎的少女的故事

美帝在cool kids这个命题上总是比较苛刻倒也不是一个丑女大变身勇夺真爱的老套剧情,而是一个个张力十足拳拳到肉的羞耻又尴尬的场景白天从来不跟任何人说话,晚上躲在被窝里做一个体贴的网友,各种嘘寒问暖,然后早上醒来回到教室也只是各自对着手机。

高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我们这一代,或者尤其是千禧一代,在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筑起了厚厚的墙处于青春期的少女不肯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没有朋友,和陌生人说话甚至一句话都吞吞吐吐地回到电影本身,很简单很纯粹地描写了普通孩子的两点一线生活:家和学校中的循环来回。

可惜的是家和学校的纽带中间,存在的只是每天硬着头皮去迎合自己内心对于社交的焦虑和恐惧但是有那么一个眼睛很好看打着篮球不苟言笑的大家口中的坏男孩,变成了每天去学校内心的一点小秘密和小欢喜。

少女每天跟自己说,他那么酷,我算什么啊算了吧……但是很显然啦,少女的狙击眼神和内心的小鹿骗不了人所以她开始改变自己,无数次说服自己去到他们口中美好的青少年世界去探索,甚至去Google: How to give a good blowjob...不要笑我知道我们其中的有些人其实也闹过不少笑话我一直很排斥志明与春娇这种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的快餐式爱情片,我看了三次也没看完,可能是我还没长大吧。

青春和爱不是在于为自己的各种错误和明知故犯找借口,而是在于在经历每次感情变化和遇见每个人之后都能有所成长而我自己的八年级,对我的人格塑造有着无法言说的影响。

七年级的我很闹有一堆朋友天天晚修后在回家路上疯玩。

到八年级了,性格还是很硬核的我在同桌发的一条指责同班同学八婆的说说底下回了一句:“你跟八婆也差不多啊”。

哇现在想想自己当时怎么这么屌哈哈哈哈哈哈哈……然后我接到老师警告:“你周围的人说你上课太吵了影响到他们上课了你再皮我就把你扔后门自己坐去”行,那我闭嘴就是了。

在经历了两三天在学校话都不超过十句屁都不放一个的生活后,老师把我传召到办公室要求我立刻把桌子搬到课室后门的位置。

那里离谁都好远好远周围都是没说过话的男生。

而且我发现,全班女生都开始不跟我说话,然后我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居然被排斥了。

一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个女生愿意和我玩,但是慢慢地她也在避开我,后来我在我书包里发现了她给我写的道歉信。

她受不了因为和我玩而也被别人排斥,所以选择写了一封信和我道歉。

那个时候我已经和之前的朋友疏离了,和父母天天吵架,我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了。

我也忘记了那段时间过得多辛苦忘记了我当时多讨厌当时的自己忘记了走出那段时间都多么辛苦,人会选择性忘记不开心的记忆原来是真的。

写到这里突然不知道要写什么了。

就是,做真实自己很酷,努力走出comfort zone的自己很酷,努力克服各种焦虑和恐惧的自己很酷,努力改变自己很酷。

嗯,大家都可以很酷。

 8 ) 成长中每一个没有退缩的我们真的很酷

影片很真实的反映了青春期里那些不自信女孩的窘境和苦恼。

每一个自卑的人或许都可以从女主身上看到曾经的自己。

对着镜子练习对话努力迎合群体;在日志本上写上自己的小目标,比如想要变得自信,交很多朋友;想要做一个酷酷的女孩;被班上帅气的男孩子吸引,视线总是望他;

渴望友谊和关怀却又因自卑而局促不安,努力的佯装自信,结局却总是令人尴尬甚至窘迫。

可这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这并不是失败或错误,一切都因此在慢慢的改变。

烧掉了时间胶囊的凯拉放弃了录视频,她勇敢的对自己的爸爸敞开心扉,斥责了将她的真心置若罔闻的同学。

她遇到了愿意聆听她的声音,即使不着边际的聊天也不会让她觉得窘迫的盖布。

影片中最令人暖心的是初中生的凯拉录给高中毕业的自己的视频。

“现在你所经历的坏事并不会一直在你身上发生,一切都会改变的,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

这让人感到刺激,害怕且有趣。

所以,也许只是你暂时还没有找到而已,正确的方向,合适的朋友,以及成熟的自己。

一切都在慢慢改变。

不要害怕。

这就是成长,过程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勇敢无畏,甚至回想起来让人觉得可笑或是尴尬,但是至少我们没有选择退缩,这真的很cool。

 9 ) 并没有特别喜欢 却依然能写出走心影评的电影

Everyone’s coming-of-age story is unique in his/her own way. 其实作为电影本身我并不太喜欢整体的节奏和风格,但是看了一些导演的想法和影评,还是写了很多,真的是从主题切入点到价值观都很有意义的影片。

是与当下born with Internet的00后非常relevant的影片。

Robert Barker称电影反映了社交网络是 “a digital war of all against all, preening, pretending, and pontificating as much to themselves as to an anonymous audience”. 手机里打出热情可爱留言的人手机外只是在表情冷漠地刷过一条又一条po罢了。

剧本的语言也是intentionally crafted,看到Chris Knight的分析, “The words ‘um’ and ‘like’ in the screenplay also reflect ‘the process of struggling’, rather than the character’s lack of intelligence.” 导演对于teenager与父母的关系也分析得很透彻, “You want independence, and you also want affirmation.” 父女后院那场对手戏真实又感人!

还有社恐校园暴力性启蒙等等都是很精准的点。

导演说在50个试镜的女孩中选Elsie主演是因为只有她是 “shy pretending to be confident”, 其他人都是 “confident pretending to be shy”,虽然作为导演feature directorial debut,视听语言上还不完美,但是整部电影的感觉就是真诚又真实,至少会比《伯德小姐》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影相(只是对比不是diss)。

Kayla的房间好像《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里那间,我好喜欢!

 10 ) 这才是我的青春片

内向这种性格其实没什么问题,有的小孩就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独处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无所事事。

问题在于,内向的后面常常伴随着另一个词——自卑。

看见Kayla的言行举止,我仿佛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从小到大受到最多的评论就是安静,好听点的叫做文静。

我看见她早上穿着不起眼的短袖,低着头含着胸走在学校的走廊,我就想起初中,中午上课前我不得不穿过热闹的操场,急匆匆走向去教室的楼梯。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那会真的不用怕什么。

怕什么,那些都只是人而已,甚至还有比自己更蠢的人而已,只不过他们是外向的蠢蠢的人而已。

她硬着头皮不得不去参加聚会,电影中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游泳池前的这一段:慌乱而沉重的bgm,镜头不停地在泳池里各色各式的人切换,在社恐者的眼里,他们似张牙,似舞爪,他们从来不会觉得羞耻,他们在自己的领地里混迹自如。

有的时候,真的不是自己不愿意广交朋友,而是有的人,光凭外表你就知道你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

女生肯尼迪以及她闺蜜对Kayla的态度,我也很有共鸣。

那段时间,我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以至于到毕业了大学了,跟舍友聊起高中的事情的时候,我都在问自己,我那会什么也没做错,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莫名其妙看不起你,是因为性格吗,是因为长相吗,是因为性格太内向不会说话吗,是因为长相不够出众看起来很好欺负吗。

“I am a good person because I am always nice to you,but you're always mean to me.” WHY?

我曾经一直这样疑惑,现在我不了,因为我没做错什么,我只不过不爱说话不够优秀只是普通而已。

现在我想通了,你对我不友好, 只是因为YOU ARE BITCH。

影片到最后,并没有俗气的转折,女孩仿佛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她耳朵上的耳钉又预示着什么在悄然改变。

我只知道,这份记忆,这份记忆带来的痛苦与难堪,时间不能让它淡去,但时间可以让女孩慢慢强大,慢慢自信,只要她熬过去。

——2021.12.1更新今天刚刚了解到鹿道森的事情,很感触,点进来的时候看到豆瓣推送的乔任梁父母的消息。

只觉得,面对世界的种种恶意,种种不公,你若还能温柔相对,心怀阳光,勇敢生活,真的是件我自己无法想象的事情。

关注过其他平台的残疾老奶奶唱歌,盲人母亲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她瞎着眼睛都可以炒菜,她面对恶人的挑衅侮辱,也能坚持做自己的事,我很敬佩,也很感动。

世界上的恶意实在太多了,一想到他们软弱的身躯点进评论里,几条侮辱的话映入他们眼里,就很想哭。

他们生活饱受艰难困苦,能这样敢把自己的不堪大方展示于世人前,已经很难得了,为何还有蛆虫在那里叫嚣?

你们不觉得羞愧吗。

再说回来吧,曾经对弱者冷言冷语欺凌的恶魔们,你们假装忘记前世,以小时候不懂事做借口,再悄悄混迹于人堆之中,作出一副伪善而崇高的样子,一定很得意吧?

《八年级》短评

没看到成长,全都是废话堆砌。

4分钟前
  • Gestört
  • 较差

简单温暖也感动了我,这才叫青春电影?最简单的才是最动人的。配乐和摄影也都让我眼前一亮,尤其喜欢导演对女主背着书包走路背部的特写——年少时有很多梦,想成为一个酷酷的人,想被所有人喜欢,想遇见一段爱情。在脑海里想象自己是个拯救世界的英雄,但回到现实只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连自己可能都救不了的青春期发胖满脸青春痘的自卑女孩儿,取悦别人却忘了自己。希望每一个善良温暖的姑娘到最后都能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取悦自己更重要。你不用勉强,你不需要道歉,除了自己你没对不起任何人。在你埋下一盒子梦想之后,你会获得新生。

5分钟前
  • 开眼虎
  • 力荐

社交媒体作为时代的病痛 人人都想成名 不变的是成长的烦恼 以及性骚扰 Aug 12 Baxter theater

8分钟前
  • Kavya
  • 推荐

empathy

13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推荐

因为男生穿了一件库里的球衣,加一星。泳池男孩的范儿太像霍华德了。

16分钟前
  • 张博
  • 还行

啊,果然是圣丹斯爆款。8分妥妥的。小姑娘演技炸裂般逆天。写得很细腻准确,那些说没啥破事儿的人你们看过[秒速五厘米]吗?美国小孩酷不酷这个压力实在太大了……片中小姑娘头一次去商场找大孩子玩那一段写心理简直绝了,音乐摄影配合得上佳,堪称全片最亮的一段了。整部片子声音剪辑很有想法。

2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纯属小演员独角戏,不管是录给未来自己,还是发布在网上的视频,都传达出成长路上的小忧伤、小领悟,是经历过那个阶段的我们不能不认同的,是取悦别人,还是一味特立独行,给异性涂抹一层光环,对父母的关心感到厌烦,然而这就是成长,原滋原味。

26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推荐

I don't know what A24 is doing…

28分钟前
  • 🍒
  • 较差

果然是八年级生的手机日常。

30分钟前
  • 当局
  • 较差

之前看comedy时想bo拍电影做导演会不会好一点,看完电影想说bo你还是专注comedian事业吧

33分钟前
  • pissoff
  • 较差

用五秒快进的方式看完了,普通少女成长记。

37分钟前
  • 需要毅种力量
  • 很差

虽然知道女主艾尔西·费舍尔是《卑鄙的我》里小女孩艾格尼丝的配音&意外看到《寄宿学校》的男主卢克·普拉尔参演本片让我惊喜一下,电子配乐也挺赞,但电影整体感觉拍得挺一般,故事不痛不痒,部分台词和情节略嫌弃,个人好感度远远不及短评里被踩《伯德小姐》《奇迹男孩》。—— 再次对2018年美国电影协会入选的十佳电影感到失望!对于9年来的十佳电影+特别表彰电影都看过的我而言,个人感觉这是9年来最差劲的一届!

3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媒介真实吞噬了生活真实,“尴尬美学”遭遇了青春。靠尬聊尬出一段成长史诗,小演员功不可没。这片子最重要的一场戏是凯拉在乐队打击大钹那场戏,她身在最不为人注意的角落,手里两块金属片一声声砸下去,她神情卑微而尴尬。实际上,这个声音是真真正正属于她的东西,就像被她忽视的父亲与那个喜欢着她的男孩。

42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一切都挺普通,但大部分人不就是普通人吗?

4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3.5 一个fit in的故事but the coolest thing is not to be cool.走出边缘人的阴影哪能是和爸爸谈心那么简单,泳池戏和车后座那场的确感受到了焦灼。假如没有过这种经历的看的话,真的很难说在情节上写实。但的确偷偷刷sns这种行为还挺真实的(比如我现在还会这样做)

46分钟前
  • MardyBummm
  • 推荐

女主一部片说了多少句cool?

49分钟前
  • -
  • 较差

额,镜头好抖啊。。。小演员演的都很不错,剧本也很有意思,非常到位地表现了女孩子成长的过程。但整体感觉有点沉闷,并不是特别吸引人。及格分吧~

54分钟前
  • Archon
  • 还行

A stunning coming-of-age

56分钟前
  • Messi
  • 力荐

平凡的青春期小女孩,内心的自卑与渴望被认同,应该不少人经历过吧,没有那么抓马,略平淡

57分钟前
  • Daisy cat
  • 还行

结尾段落的父女促膝长谈实在太具破坏性了,直接把影片质量拉低一大截。窥探视角与精神分析的结合本极具风格性,但硬要粗暴地把爱与理解作为治疗成长阵痛的方法,完全消解了此前累积的情绪力量。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