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上还是弱了一点,至于是哪一点,我也说不清楚。
可能是场景,也有可能是道具。
或者就是因为不纯粹的中西混杂。
其实对合拍片一直有所保留。
不是不好,只是处在一种尴尬状态。
借中国背景,说西方故事,不是不可以,却又似乎不在状态,游离其中的滋味让人看得不是滋味。
其中的伯爵夫人是我喜欢的女演员娜塔莎·理查森,而拉尔夫·费恩斯也是我所钟爱的演员。
如果抽离一切背景,他们欲说还羞的感情还是很有看头。
不再年轻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微妙而奇特。
乱世之中,又是不同种族,或者这个故事搬到某个欧洲城市会更好,或者干脆以彼得堡为背景。
上海也是有故事的地方,只是不适合借给外国人谈情说爱。
讲讲中国人自己的离愁别绪或许更好。
风月场里的女子素来被认为是低贱的。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只能从属于一个男性,如果女子贞洁至死,是无上美德,值得赞美、歌颂和收藏,若一个女性与多名男性发生关系,则是肮脏和下贱的,每经手一次便贬值一分,倘若人尽可夫,便是毫无珍藏价值,只有使用价值了。
而与之相反的是,千百年来,男性始终以拥有多名女性伴侣为荣,女性伴侣数目的多少,象征了性能力、男性魅力和社会地位的高低。
在这里,男权主义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男权是一个具有强暴意味的词。
这种权力的暴力在于,他不但可以随意进入你的身体,而且可以充分占据你的内心。
在性行为进行的同时,男性可以把自身的权力通过性器官的运动传送到女性体内,使女性成为意识形态的附属,这是可怕的,同时对于女性而言,这也是可悲的,因为一次性行为足以使女性产生或多或少的归属感和顺服感,时间持续长度不一,可能是永久,也可能只有一夜。
而性行为给男性本身带来的是一种征服感和占有感。
男性和女性在性行为中分别产生这两种感情,均与男权社会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战争有关。
终于可以说到电影了。
既然是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思考,《伯爵夫人》把背景放在战争年代是不无深意的。
因为战争充分代表了男性的力量,因此面对战争带来的灾难,为了生存,女性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和转变,这是令人好奇的。
尤其是当原本一个出身高贵的白俄女贵族,为了生存和家人而不得不选择进入风月场所,而且是在当时东方主义者眼里“瘦小而可爱”的中国人的风月场所,她是否还能保持尊严呢?
即使她在男性世界里失去地位和身份,那么,在女性的世界里她是否仍有立足之地呢?
遗憾的是,我们看到,她的尊严首先被女性所践踏了,而且这种践踏来自离她最近的亲人和同胞。
她受到女性亲人们唾弃,原因是她不忠于男性,虽然她们同时享用着她与男人交易而换来的温饱生活。
在这一点上,这些女性把对于男性的贞洁与生存放在了同等位置,甚至高于生存,然而她们这种对于男权的迷恋和附属又是形而上的,因为她们不可能依靠这种迷恋来填饱肚子。
这一矛盾导致了她们虽然保持了身体的贞洁,却成为了精神上的娼妓,因为她们的内在已经被整个男性社会所强暴了。
相反我们看到,在一些男性(如男主角)面前,白俄女贵族是拥有尊严的,这种尊严来自于一种对女性本质——即母性的尊重。
男性并不全是男权主义者,因为他们经过几千年的男性主导社会,已经习惯拥有独立思维,因此部分男性侥幸脱离男权主义的窠臼,发现了母性之美,并尊重充满母性的女性,就这点来说,这部分男性身上保留了人类社会最初美好的本质。
在这里,“母性”并不是狭隘的,而是一种宽泛的概念。
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女性作为领导者,对整个氏族的每个成员都是同样的宽厚慈爱,这是一种广义的母性:对所有人宽厚仁慈,一视同仁,而不仅限于对自己孩子的疼爱。
同时值得说明的是,母性并不等同于女权。
女权主义只是男权主义在女性身上的一种变形植入,因此仍然无法摆脱男权主义的影子。
因此女权主义者和男权社会主导者一样,喜欢斗争和征服。
当一个女性具有强大攻击力的时候,我们并不能认为她脱离了男权主义的掌握,相反,这样的女性恰恰是男权主义的傀儡,无法改变其在男权社会的附属地位。
在当代中国,男权对女性的影响尤其严重,这与进入现代之后的文化和政治氛围息息相关。
现代中国最开始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以男性为基准的,而并不是以母性为基准。
这一潜在的规则使得现代中国女性彻底成为男权意识的牺牲品,她们大部分附庸于男性的思维,而永远失去本身的母性。
虽然现在的中国女性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女性更加强悍和勇猛,但是就本质来说,她们几乎是不合格的。
而如果最广博的母性意识在整个社会遭到了摒弃,那么这个社会将永远失去宽容、平和和尊严,同时也将是十分危险的。
看完《女伯爵怀特》,一种沉沉的悲剧感,幸好最后一幕是充满希望的,在小号声中开往新世界。
但那些无力无法逃离的人们怎么办?
也许更应该用一个炮弹彻底地完成一个悲剧,更强烈地控诉战争的残忍,亲人被分开,或直接送给了死神,梦想被了结,惶恐度日。
杰克逊先生必定是有后悔的吧,因为想当外交官,带着妻女来到中国,命送他乡,自己也双目失明。
觉得这个人就像被层层烟雾笼罩,看不分明。
他很坚强,没有垮下去,在上海开个具有国际色彩的舞厅,那是支撑他的梦想。
上海,透着纸醉金迷,也弥漫着凄声苦语,有各国人混居于此,有色彩,有声响,有希望,有覆灭,无疑是个无与伦比的复杂体,建立在这之上的梦想也像海市蜃楼。
所幸,他还有爱情,虽然朦朦胧胧,但那种牵引确实存在,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爱是放手,而不是束缚,所以他给了Mrs White 300美元助她离开。
但当他知道他能给她带来幸福时,就毅然地来到她的身边。
电影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丑陋,Mrs White和她的亲人是鲜明的对比,用了她的钱却又抛弃她,诚如吸血鬼,兔子丝般的存在。
“We will pick you later”虚伪,以她为舞女为耻,靠舞女的钱存活下去的她们就不可耻吗?
“在香港有熟人,朋友,到时候一切都会好了”,自欺欺人。
香港的法国朋友说不定自身难保,而且上流社会的虚与委蛇的交往能有多少真情谊,会帮助落魄的失势的无用的前俄国贵族从头来起?
笑话!
一个虚妄到另一个虚妄,那种分自以为是,不清现实的悲哀。
而人性的光辉可以从Mrs White对亲人的支持,邻居大叔的善良等可以看出。
还只是一个角度看到的民俗画。
那些老上海的画面是挺美,特别喜欢那些小丑的表演。
可作为一部讲故事的电影,却只有音像流水样的滑过,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地方,感人肺腑的地方,引人思索的地方。
浪费了2个小时啊,还好电影票才两三块钱。
童年时读高中的姐姐有一个聪慧成熟却异常漂亮的女同学,太明显的混血相貌,据说有白俄血统。
女孩最被弄堂里的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照相馆惊叹女孩的美貌,请求女孩允许把照片放大陈列在橱窗里。
长大后,有时不经意间会路过霍山路,就会又看到一次新的修缮,描摹一新的砖红色外墙,对面的商家小店在整齐划一的灰色招牌下,有卖小龙虾、麻辣烫的,有卖时尚却也廉价的服装、文具的……,呵,当“诺亚方舟”在60年前已经抵达安全的彼岸,兴奋的乘客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带着所有财产登陆回家后,方舟成为多少中国老百姓真正的家呀!
乘客们的生活痕迹在岁月中早已抹去,多努力的修缮,也已经是沧海桑田了。
因此选择看这部电影,大概我的出发点是有些不一样的。
无数老克勒对永不复返的的绮糜繁华耿耿于怀、魂牵梦萦,也许会关注影片中的伯爵夫人酒吧是否复制了那个海上旧梦,而弄堂里长大的我却对此没心没肺,却只希望在这部影片中看一下那个时期的石库门生活。
不过也许随着岁月逝去的还有记忆,影片始终给人以隔膜的感受;既不亲切,也不新鲜。
格茨司令官和辛德勒果然交情匪浅,辛德勒的太太都可以去给格茨当红尘爱人。
Ralph真的特适合同有沧桑感的知性美人配戏,两人在上海滩伊沃里式的隐忍来隐忍去,终究华东沦陷了,他们爱上了。
白俄的落魄贵族不说俄语,为了迁就导演和美国领事一律说英文,也罢了。
当年的小伯爵少爷小伯爵小姐沦落到扛活和舞女还不算让人心酸,那俄国歌者他乡犹唱后庭花才真是悲切呀。
中国又缺席,除了成全那对痴男怨女基本上只能自己躲起来舔伤口。
王洛勇忠心地给Ralph当管家,而英达的镜头只能论秒计。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 我般看过一次的电影很少会去看第二次, 一个是时间的原因, 一个是不想再重复, 好电影太多了, 人生苦短啊. 可是这部电影有一种吸引力, 使我可以在短时间内, 不停地再看. 也许是片子的导演James Ivory高估了做为一个观众的我的智商, 我发现,(当然这也许和我看的是D版DVD有关, 翻译很烂, 于是我不得不看英文的原版字幕), 有很多细节是要看多两次才能领悟的. 而有的细节我是故意看多了两次.呵呵呵 首先,当然是把注意力放在我们亲爱的Ralph身上, 不得不说的是, Mr.Fiennes 这次又演了一个他相当擅长的角色类型. 虽然这位标准的英国绅士活标本可能不想自已被定型, 但是你不得不承认, 有些角色非他不可. 片中他又扮演了一位盲人外交官,背景是二战前的乱世中国,可以想象Ralph的气质是相当适合种角色的. 他的深厚表演功力把这个, 深情, 绝望, 沉湎于个人世界并自我放逐的人呈现于观众眼前. 作为一部片子, 我觉得The White Countess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一些亮点可能体现于布景和所谓的中国元素了. 所以这部片子我认为完全可以是看成欣赏Ralph的表演的舞台剧. 本片的布景美伦美幻, 多次出现的酒吧表演也是非常精彩, 我很想知道这是不是真的夜上海的生活, 如果是真的, 那我也想生于那时了. 虽然Ralph表演的是一个盲人, 但是他的眼神, 是的, 盲人也有眼神的, 非常抓人. 其中他第一次去和女主角约会,从楼梯上轻快地下来,然后用力从楼梯上跳下来,到了门厅,停了一上,脚在裤角轮流上擦了下, 把鞋面再擦亮一点, 虽然已经很亮了。
然后手握手杖出门。
上车这一段最有意思,只有十几秒,但是很精彩, 他小跑出来后用手杖熟练地敲打了小车门的上下左右,以确定方位。
然后才上车。
虽然只是一句话的动作,正常人做起来是不容易的,很多演员就会演过火了,动作太笨太慢,就表达不出他的心情,动作太灵巧就不像盲人了。
他却做得非常自然,行云流水般顺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他酒吧清早被琴声惊醒,镜头从后面拍摄,他靠在椅子上缓缓起身,见不到前面,可是整个环境就是一个惊艳的画面,这个不到一分钟的片段没有任何对白,只有音乐和他的背影,我认为是本片最能表现他魅力的一个镜头,也非常符合角色的处境和性格。
接下来就是一个表现他演技的片段。
从楼梯上下来,顺着琴声走来,屋内摆设已经不同,他就要表现在屋里碰上东西,停下, 再走,碰上一把椅子,坐下。
其中穿插对白。
我把这个片段反复放了好几次。
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可能私下练了很多次。
可是他为什么能表现得那么到位啊?
我基本上看完电影后已经忘了他是一个视力正常的人。
还有很多让人心动的细节,如他在一个餐厅门口闲坐,而女主角的女儿来逗他玩。
他不知道她在哪个方向,左右试探后,终于找到了。
这个场面我觉得又是一经典。
再感叹一次,天啊, 他是如何做到这么恰到好处,又流畅自然的!
昨天看了2005年中英合拍的电影《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故事和布景都太假,可惜了一群有名气的演员。
1936年的上海以及在上海的外国人生存状态是令人好奇的,但这部电影有点儿琼瑶式的言情和愤青式的文艺,也不是不好看,可就是觉得少了点什么。
电影里的男主角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孤傲的盲人外交官,对自己的酒吧是这么琢磨的:“我一直觉得这个酒吧少了点什么……现在我知道是什么了缺少一种政治上的紧张感!
”然后另一个男主角真田广之扮演的寂寞的野心家就说:“我们可以吸引一些共产党员来……然后又吸引一些国民党员来……。
”这些人物都奇怪极了。
则四一个情节弱到几乎有些牵强的电影,并没有讲述什么在乱世,疯狂的爱,对世故,亲情跟仇恨的表达也很有点莫名其妙,节奏又慢得叫人想死...然而即便如此,又有什么关系呢,弥漫了那么多的风情的,真切的放空,跟失落,跟挥之不去的HIDE AWAY情绪,已经足以成就叫全体双鱼座(至少噢!)凝神关注的亮点了.事实桑石黑一雄最擅长的不就四则一套嘛...
看完伯爵夫人后,灵光乍现安妮宝贝的一本书,书名叫做《彼岸花》,内容早已忘记,但是名字用在这里相当恰如其缝。
彼岸花—镜中月,水中花伯爵夫人一家是沙皇时代的贵族,但是故事的发生时间已经来到1936年,那时候的俄国沙皇统治已遭推翻,没落的贵族也都是树倒猢狲散般流落异乡,看着早非贵族的一家遥想公瑾当年的模样似乎与清朝遗老遗少的病态纠结并无二致。
富贵如过眼云烟,即使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仍无法走出那个虚幻的梦境,仍惦念昨天舞会上的觥筹交错、锦衣华服,仍痴望着明天一如既往的权倾天下,接受无数人的顶礼膜拜。
其实对他们来说,今天,破衣烂衫、残根冷炙的当下才是最不真实的虚幻世界。
他们自始至终追逐着彼岸的那朵花,但彼岸根本无花,只有海市蜃楼的幻境,而已。
女主人公伯爵夫人现实很多,她的现实并非来自其天生睿智,而是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和担当,为了能养活自己的女儿,她从事着被人看不起的低贱职业。
曾经的高贵让如今的沦落更显突兀和不堪。
彼岸花—希冀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未曾轰轰烈烈爆发却早早流于平淡,他们之间的情愫是若有似无的暧昧,是惺惺相惜的理解,甚至怀疑无关乎爱情。
男女主人公截然不同的生活背景,却经历了相似的情感打击,而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滋味他们都最清楚,也因此彼此抗拒彼此靠近,最终彼此依偎取暖。
对他们来说,彼岸花是幸福,只有跋山涉水,抛弃过往,到达彼岸才能有新的开始、发掘新的希望。
Ralph Fiennes,自从《英国病人》后,就中了这个男人的蛊,哪怕是《哈利•波特》的混世魔王伏地魔,因为他的演绎可以让我无比迷恋这样一个邪恶的角色;就算是在《公爵夫人》中再荒唐再沙文,我也能解读出他是不善言辞的爱恋、那是不解风情的困惑,更是言不由衷的无奈;抑或在《朗读者》中,因为他的恐惧而原谅他,因为他穿风衣的帅气模样而原谅他,仅仅因为他是Ralph Fiennes便原谅他。
喜欢这个男人,可以很肤浅,因为他的样子。
喜欢这个男人,可以很深沉,因为他的忧郁,他的沉默。
《伯爵夫人》中的他,没让我失望,他的演技从来就不会让人失望。
他演的盲人让人心生怜爱,又有谁能忍心夺走那双湛蓝眼眸的神彩!
叹一句,天妒英才啊!
片中的他一如既往的寡言,荡漾在他身后的是谜样的过去;也一如既往的忧郁,不用蹙眉捧心,只需静坐一隅,便是一副遗世独立的姿态;但是他不会将温柔泛滥,他的狂暴可以发泄到歇斯底里后不能自已。
他是英国病人,但又不是,他能将一个盲人演绎得如此调皮可爱(从台阶跳上跳下),也能将一个盲人演绎得如此脆弱而又勇敢(不敢吐露心机放女主角走&在战争爆发一片混乱时只身一人踏上寻爱征途),还能将一个盲人演得风度翩翩、魅力十足(还有哪一个盲人能如此这般呢?
)。
虽然结局有些太过完美,但是Ralph Fiennes的盲人先生绝对值得幸福生活!
3.5 Like other Ishiguro’s story, calm and elegant, society was only a background for this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rotagonists, originally I thought it was Madame Butterfly but with a Russian aristocrat, but nah, it was better than that. And come on, the DoP was Christopher Doyle!
2024.11.25 上影影城-上影75周年荣誉献映。
2006年第一次看,和当年的《面纱》一样,对其中的东方国度上的白种人的离乱有点印象。此次2021年重看,竟然有一种《倾城之恋》的感觉……想起在海参崴博物馆看到的在华白俄的展览,尤其是其中有一位叫Larissa Anderson的女诗人、演员,就是古时里的「天涯沦落人」的境遇。
颜值赛高我Ralph一出场,我笑了;一出声,我又笑了~演技不是吹的,还会用筷子、讲中文诶~Lee Pace、英达!真田广之跟Jean-Pierre Lorit没认出来…Ivory的调调…~配乐还行摄影是杜可风,难怪…上船想到Dunkirk…
喜欢男主角开的酒吧,有种现世安稳天下大同的意味,影片没有着重于贩卖苦难,而是冷静地勾勒了一幅异乡人,调色音乐皆是亮点,是我的菜,既使剧本有些不尽人意。片尾虽暗示希望可江面上仍然弥漫着悲剧氛围。专程为旧上海画风的Ralph而来,居然演了个盲人,分分钟催生对男神的保护欲,加一星。
导演看完英国病人的产物
为啥分数这么低?我觉得很好看的啊,音乐、装扮、氛围都营造的超棒。费因斯叔叔真好看啊
难以接受的是一个外国作曲家,在里面渗透了太多日本民间音乐!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他准备工作没做到位!
Shanghai those days was divine.
以上海为背景的拉斐尔费因斯片,大使,外交官,没完没了的酒会,像杜拉斯书里的世界,可是沉闷得很。18岁前,DVD
每个演员的表演都很细腻,独到。拉尔夫的盲人虽与老帕还有些差距,但已算不错。配角们也都有不错的发挥。电影中浓浓的老上海风情还是那样令人心动。故事太过俗套,可是倒也无妨,灰姑娘的故事永远都是温暖人心的。
迷上了石黑一雄当编剧的电影。感觉像是中国版的澳洲乱世情,结尾有些平淡。拉尔夫·费因斯难得如此正面的形象啊~~
石黑一雄作为一个日本人,是怎么准确定位这种“亡国恨”的?
四国就攒出这么个玩意儿?
真的很烦这种假装说中文的电影,一句都没听懂,连中国人说中文都听不懂
又長又悶,睡著了一次。
被我认出来了,在上海东海影视乐园拍的。
片子还是有点勉强,不过我很喜欢旧上海.很喜欢很喜欢.
一流的演员,三流的故事。事实证明,能把一个在上海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拍好的西方导演还是太难遇到了,中国人自己能拍好的都没几个。影片结尾处有几分“倾城之恋”的意思,但也掩盖不了整体故事的寡淡。更何况,女主角真的毫无俄罗斯美女的气质,尴尬演出痕迹太重,看到头皮发麻。
后半段完全啃生肉了,还好全程英文大家都说的很标准缓慢。故事很美但也很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