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谢里丹第一时间让我想起《追击者》《黄海》《哭声》的导演罗宏镇,巧的是《哭声》唯一一场国内的大银幕放映也是在FIRST,前年被选为闭幕电影。
而这场今年FIRST的开幕电影《猎凶风河谷》据说是一个绝版,是谢里丹为电影展剪的特别版。
《猎凶风河谷》的故事发生在怀俄明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一名擅长追踪的狩猎人在雪地发现了朋友女儿的尸体,曾经遭遇过丧女之痛的他主动配合FBI菜鸟警探一起追击凶手……罪案背后欲言又止的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在美国是一个持久却边缘化的话题,《猎凶风河谷》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部类型片,但能在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获得最佳导演奖题材的独特性功不可没。
横跨商业和独立两界给这部电影带来了荣誉也带来了问题,不够彻底的风格追求导致作品最终呈现上有些混乱。
作为《边境杀手》《赴汤蹈火》的编剧,暗黑而冷酷的风格是谢里丹的标签,平实内敛贴近真实生活的表演建立起来的真实感加上故事发生地环境的极端残酷性,这几乎已经成为好看的罪案电影的标配。
狩猎人因为失去女儿而破裂的家庭,与前妻的关系,对刚刚丧女的印第安朋友的言语抚慰,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难以出离商业电影的套路和模式,酝酿情绪的故事前半段几乎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狩猎人被谢里丹塑造得过于平静和从容,也过于完美,遭遇不幸的男人如何在平淡中获得令人深刻的印象,或许《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个极佳的示范。
如何从好莱坞熟悉的套路中解套已经成为观影新鲜感获得的必要前提。
从发现雪地里的第二具尸体开始,这个故事的内核才开始一点点暴露,直至找到保安们驻扎的营地,突然展开的近距离枪战成为全剧的戏核,但是整个罪案的查明似乎并没有太高的难度,毕竟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可能找到的潜在犯罪团伙就那么几个,而且警察们都高效地捣毁了。
FBI探员敲门后画面突然切入案发当晚印第安女孩到营地找男朋友的画面,神剪辑让观众从火烧火燎的紧张现场突然堕入了温柔乡,这种剪辑的方式具有布莱希特式的隔离效果,但由于反转的不是情节而是观众的情绪,让流畅的即将达到高潮的观影体验戛然而止,这种方式对于商业片是不寻常的,也只有独立电影才能如此任性。
这也是《猎凶风河谷》让人诟病的不流畅的节奏感的由来。
赤脚在雪地狂奔的印第安女孩最终跑出了6英里的惊人纪录,对于大多数没有雪地生存经验的普通观众而言,或许我们并不确切知道意味着什么,但是很快片尾那个没跑出一英里就冻到肺部爆炸而死的罪犯让我们知道,那个片头奔跑的女孩有多了不起,作为印第安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只有寥寥无几几个镜头的她令人感动。
美国电影最优良的传统就是你总是可以在他们的影像里找到最阳光最营养的心灵鸡汤。
独立电影本质上是反商业电影的,但是类型片却是商业电影的利器,它深入研究并高度概括了影响人类感官体验的所有元素,将它变成某种类似巴普洛夫式的训狗模式,特定的画面和声效产生特定的观影快感,好莱坞模式到现在已经上百年,审美疲劳早已形成,只不过绝大多数观众的观影经验是永远都不够的,这也是套路为何总是有效的根本原因。
独立电影本质上只提供个体化的创作,作者电影的好处就是个性化的旁逸斜出制造出新鲜的观感。
这种乐趣本质上是为了满足人类喜新厌旧的审美体验。
将电影划分为商业和独立也是片面的,在我看来,只有一种好电影,那就是像上帝一样创造了某种能与真实生活媲美的另一个虚拟的世界。
横跨两种创作风格的《猎凶风河谷》无疑是分裂的不彻底的,但是如果你也喜欢这种混搭,未尝不是一部值得观影的好电影。
故事太简单,印第安保留区的凶杀案,男主有点往事膈应。
然后发现受害人尸体,然后FBI女主来了,追索,发现真相,然后雪地怼上,女主负伤,男主救下继续怼反派,怼到死。
前半部分稍平,后面把节奏拉起来就完了。
看来男女主都很在意受害者光脚在雪地里跑了六英里,杰里米用枪一样能射死人。
印第安妹纸,性格都很强吧!
那种情境下被害有点不值,但是伸张正义的意义就在这里。
电影虽然最终结果依旧是天网恢恢,但是看完仍是十分压抑,久久缓不过来。
一方面因为犯罪者的罪恶行为本身,因他们的消遣、他们的欲望、他们用以排解“无聊”的卑劣方式,便去诉诸暴力、诉诸宣泄原始兽欲,进而杀死被害者,杀死他们本可以拥有的无数种未来,杀死一个家庭,杀死每一位家庭成员,让他们一辈子深陷痛失至亲的痛苦而难以自拔;另一方面,影片里小混混与大恶棍,不约而同地对他们所生活的一片冰天雪地、肃杀冷寂的土地,怀有相同的憎恨。
坦白讲,他们的情感我能体会,因为我也同样生活在跟他们一样,一年中半年都是冬季,都是冰天雪地、地广人稀、民风彪悍的凛冬之境——中国东北。
我时常能体会他们所说的“无聊”“绝望”、周期性失去对人生的探索欲,感觉自己像被这永恒的寒冷与严峻的自然环境吞噬,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活出生命的意义。
但,这一切,并不是去侵害弱者的理由与借口。
虽然人类生命的意义,三十几岁的我仍未摸清,似乎确实是与“对抗某种孤独与无聊”有关。
但我十分清楚,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剥夺弱者,更不在于以伤害周遭为代价“寻找乐子”。
如果真的感到生活如同这绵延山脉与无边雪原一样寒冷压抑,你大可以像男主对好友的顽劣儿子说的一样,你明明可以折腾去外面的世界透透风,明明有那么多选择,但你偏要画地为牢、放任自我、堕落成烂泥一滩。
也许折腾着看过世界之后,大多数人都会像艾米丽男友一样,见过繁华世界,却讨厌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的钢筋水泥森林,更愿意跟女友未来生活在不知名温馨小镇。
很多时候,被痛苦裹挟的人,被孤独与无聊扼住的人,从来不是真的没有选择,也并不是真的没有办法对抗痛苦、孤独与无聊,只是无论怎样,你要以某种殉道般的精神与它们共生,找到自己求生的方式。
从某种角度来说,人对抗孤独与无聊的方式,决定了你是人类中的“强者”还是“弱者”,是“坏人”还是“好人”。
远离人类文明的自然规则下,强者与弱者有它独特的判定规则,不是暴力与运气,不是多数与少数,不是身份与地位。
而是勇气与力量、善良与正义、怜悯与互助。
犯罪者,看似强者,却怨天尤人,憎恨眼前的生活,憎恨残酷的自然环境,无能改变,也未曾想过如何改变,只能像野兽一样不加控制地倾泻自己的情绪与欲望,歇斯底里地折磨看似更弱小的同类。
而看似像FBI女警一样的弱者,“瘦如皮包骨”似的可以穿进16岁女孩的冬衣,却可以一次次为了探寻真像以身犯险,为了惩恶扬善不顾生命安危。
又像艾米丽一样弱小到无法保护自己不被侵害,却可以光着脚在雪地里奔跑6英里(我查了下大概9600米),这是何等惊人的顽强求生精神,对比被男主“给了机会”却跑出去短短百米便口吐鲜血暴毙而亡的施暴者,孰强孰弱高下立判。
坏人的胜利在我看来永远只是一时的,我们也永远没有办法避免所有侵害的发生。
但坏人因为他们的“坏”,导致他们的抱团只是临时组成的犯罪团伙。
从古至今,从没有什么坏人可以自发组成大一统的“坏人联盟”。
坏人之所以为坏人,是因为他们自私、凶险、善变、逐利,但各有各的利益点,因利结盟,也终将因利而散。
而好人不同,好人的胜利始终是千古不绝,是永恒的“天道”。
“好人联盟”从古至今,自发而有序、代代传承,我们正义勇敢,我们互帮互助,我们没有那么多分化的利益点,所有好人的共同目标只有一个:减少世界上的“坏”,惩治或者改造世界上的“坏人”。
雄浑山脉与苍茫雪原的见证下,印第安保留区风河谷的“犯罪”与“猎凶”故事:关于人类如何面对痛苦、孤独与无聊,关于强与弱,关于善与恶。
亦如世界上所有其他有人类居住的土地一样。
——陈青山 2024.12.07[转载注明出处]
《猎凶风河谷》的核心故事是一宗少女谋杀案,发生在怀俄明州风河谷印第安人保留地。
娜塔利在与男友约会后的第二天,被发现冻死在离家很远的雪地里,生前遭受过殴打和性侵。
发现尸体的是被害者朋友的父亲,猎手科里(杰瑞米·雷纳饰)。
而科里的女儿,在三年前也被杀害,凶手仍未落网。
为了替娜塔莉复仇,也为了弥补自己当初的“过失”,科里选择帮助初出茅庐的FBI探员珍(伊丽莎白·奥尔森饰)追踪凶手。
正义难以抵达影片角色延续了导演编剧作品《边境杀手》的模式:老道的专家和新手女探员,一个相信以牙还牙的古老法则,一个期待在蛮荒地继续遵循秩序和程序正义。
珍作为“闯入者”,像是观众的眼睛,带着我们观察保留地的生活,认识印第安人的困境,更重要的,去理解并最终默认了科里的作为。
不像在《边境杀手》中长久的价值观纠缠,《猎凶》中的两位搭档,不久之后就取得了彻底的统一,非常政治不正确的倒向动用私刑的一方。
“私刑”的正当性,来自程序正义的失效,对恶的无能为力。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案件,但在整个案情侦查过程中,始终有一股隐性的力,阻碍正义的实现。
命案发生却只派一位菜鸟探员来;因为管辖权问题,珍无法在案件性质确认之前寻求外援;广阔的保留区仅配备了六名警察……正是这种“忽视”,这种实质上“被放逐”的生存处境,消耗着人们的希望,也让保留地越发成为法外之地。
通过片尾字幕我们得知,在保留地,每年被侵害的、失联的印第安女性众多,但得到救助或法律裁决的少之又少,甚至没有人知道具体的案件数据,因为美洲印第安妇女不列入失踪人口编制统计当中。
影片没有将过多笔墨放在案件的侦查和警匪的角力,而是花费了大量精力,细腻地呈现由一场悲剧串联起来的众生相,通过他们应对灾祸的方式,把一场谋杀,推及到一个族群的受难。
导演在阐述影片主题时讲到,这部电影从本质上研究了一个人如何从悲剧中走出来,而不是沉溺其中。
广义上来讲,它是在探讨强迫人们生活在一个从未想过的土地上的后果。
我们往往只是震惊于恶的手段,而更难以释怀的疑惑则是恶的来源,“为什么?
”影片试着从过去找到一部分答案。
被困的人怀俄明州是全美人口最少、但印第安人数比例最高的州,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居住在风河谷印第安人保留地,也就是影片中案件的发生地。
保留地的概念从十九世纪以前,就和美国发展史紧密连接在一起。
为了占有大量土地、限制印第安部落发展、缓和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冲突,美国政府将印第安人强制迁移到环境恶劣的西部,并按部落划分出“保留地”。
“保留地”初期有很强的集中营色彩,直到1924年印第安人被正式承认为美国公民,各部落获得 “有限的自治权”,政府通过印第安事务管理局与其打交道。
目前美国仍有上百处保留地分布在各州。
因为环境恶劣、管理落后,保留地更像是一处“被放弃”的角落。
被困在其中的人,要么凭借征兵、考学这些为数稀少的渠道努力走出去,要么带着无处消解的愤懑在酒精、毒品的作用下彻底沉沦下去。
娜塔莉的弟弟就代表了生活在这里,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
除了被隔绝的印第安人,来到这里的白人,几乎都是最底层的民众,带着被放逐的觉悟进到这片不毛之地。
人生失意的恼怒,在贫瘠的环境里很轻易生长出破坏欲。
影片给了机会让凶手讲出他的痛苦。
“在这个冰天雪地的鬼地方,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没有!
连声音都没有!
”这并不能开脱他的罪行,但也展示了环境给人造成的影响。
失败的英雄捕猎者科里代表着另一种可能性。
片中用大量篇幅去丰富科里的形象,一个沉默、可靠、坚毅的男人。
面对命运他不相信会有转机,宿命感浸透到人物身上,呈现出来的是极端克制的情感表达。
但冷静的表面以下,是复仇和救赎的决心。
“你的力量,你的精神,决定了你的命运。
狼群杀死的不是倒霉的鹿,而是体弱的鹿。
你战斗,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
”这套看似弱肉强食的价值观,由强者说出来,就带着强烈的侵略性,但由一个被剥夺的人讲出,就只是一种守护自我的坚持:强硬地面对苦难,是为了保持最后的尊严。
他抵御困境的方式不是沉沦也不是愤怒,而是“守护”。
守护传统,守护记忆。
影片中不断出现的低语,来自科里女儿写的一篇作文,“而你充满爱意的双眼遥不可及,我又一次回到这里,闭上双眼。
”科里反复念着这句话,像一句祷文。
作文里还有另一句:“就在此地,在我挚爱的一切所在的摇篮,我守护着关于你的每一段记忆。
”他的希望是将美好的事物保留下来,其中有对女儿的回忆,也有他所信任的传统。
开篇科里教热爱自然的小儿子骑马,可以看作是对这份“守护”的传承。
“刚刚感觉如何?
”“很有牛仔范吧?
”“不,儿子,是阿拉帕霍范。
(印第安部落名)”这部分唯一比较让人在意的,是作为守护者的科里,实际上是个白人。
由于这个白人身份在剧中也没有承担多大的戏剧作用,这让科里表现出来的对印第安人的共情,和来源于族群的宿命感,没有一个足够有力的支撑。
虽然杰瑞米·雷纳的表演堪称杰出。
现代西部片影片从一桩凶杀案入手,引出印第安人的生活现状,成功拓展了主题。
但单纯“上价值”不能保证就是一部好电影。
《猎凶风河谷》在视听表达上也有许多精彩的地方。
导演泰勒谢里丹的作品通常被划分到“现代西部片”的范畴,同样热衷于讲述西部故事,但区别于传统西部片的浪漫英雄主义,主题更黑暗,人物有反英雄的倾向,对美国原住民和墨西哥人的描绘也更加偏向同情。
这部严格意义上的导演处女作,加上他的编剧作品《边境杀手》《赴汤蹈火》,讲述的都是边境地区的故事,在主题上也有相通的地方。
所以虽然只有一部导演作品,但杰出的编剧能力,让他在每一部影片中,都打上了强烈的风格烙印。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边境风光的加持。
白雪覆盖的山谷,破败的小镇,荒芜的景观构成一股无处逃逸的宿命感,扎实的包裹着所有身处其间的人。
山峦无限的延展,人如蝼蚁在风雪中蹒跚,正是这样的处境,让科里意识到,“我斗不过这个世界”。
其次是高效的镜头语言。
冷酷的生存环境,搭配上凌厉、直接的剪辑,北欧范十足。
比如,怎样回顾娜塔莉遇害的过程。
娜塔莉在开篇即遇害,观众需要一个“还原案发现场”的时刻。
导演选择了最常规的闪回。
但闪回的时刻很精准:凶手即将现身的时候;闪回的方式也很到位:探员敲响凶手的房门,下一个镜头切回案发当晚,一个男人打开门,娜塔莉微笑着站在门外。
常规但有效。
这也是整部电影在视听表达方面的特点,没有多少炫技的手法,但求高效、准确的表意。
严格遵循这个原则,反倒让整部电影呈现出冷峻硬朗的风格。
一个不存侥幸,一片雪白的无主之地,巨型SUV在公路上疾驰,雪地车在山脊轰鸣。
每个人都裹的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每个人都有枪,动不动就一帮人拔枪对峙,管你什么来头,一通混战后纷纷倒下,活下来的才是强者。
酷!
酷毙了!
但是这个世界似乎不大适合女孩。
电影提到三个女孩:一个开头就死了,生前被强暴凌辱,在极寒的气候下跑了六英里求生,只留下一张笑靥如花的照片;一个是男主角几年前莫名失踪丧生的女儿,留下的是墙上一首她写的诗;还有一个是女主,被匆匆派来的FBI女探员,美的惊艳,却有种凛利的感觉,不是强悍,是女性那种柔弱的坚韧。
她混在一帮大老爷们中间,也不了解当地情况,还总是冲在最前,即使受伤也不屈不挠。
看着她娇小的身躯,也真让人替她捏一把汗。
当然多亏男主保护,不然也活不下来。
两个失去女儿的父亲,谈他们的痛苦:坏处是你永远不是原来的你,你不再完整;好处是你一旦接受这个,你就会允许自己痛苦,你就可以在大脑里时时探望她,回忆她带给你的欢乐。
与痛苦同在,那是你和她在一起的唯一方式。
这不是《海边曼切斯特》的唧唧歪歪,是恶劣境遇下自虐般的生存方式!
和朋友聊天说到为什女孩出门闯荡总是让父母更担心,因为她们除了要和男人一样在社会打拼,由于身体上的相对弱小还要防着被男人伤害,一个不小心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这其实不仅仅是一个悬疑犯罪的片子,更是一个女孩和大自然和人类的恶做抗争的故事。
这是为女孩和她们的家人,以及所有生活在危险丛林里柔弱又坚韧的fighters拍的电影!
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的最佳导演奖以及2017年西宁FIRST青年影展开幕影片的名号,让著名编剧泰勒谢里丹的导演处女作《猎凶风河谷》在中国受到关注。
今年的中国电影界,《嫌疑人X的献身》、《暴雪将至》、《爆裂无声》等悬疑犯罪类型电影在票房和各大电影节上斩获佳绩,网剧中也产生了《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等现象级爆款。
泰勒谢里丹的这部《猎凶风河谷》具有很好的他山之石的意义,对当下中国的犯罪题材创作向地域特色展现、历史与社会结构反思、人性力量与价值观表达等层面进行深度掘进足资借鉴。
影片情节围绕着美国怀俄明州印第安自留区捕猎者科里协助FBI菜鸟探员珍调查一宗发生在风河谷的少女谋杀案展开。
与常规犯罪题材电影在情节上的复杂性、机巧性追求相比,《猎凶风河谷》在探案主线情节上着墨不多,全片保持着一种朴实肃杀的氛围,比起罪案本身的悬念,通过探案展现出的社会景观与人性观察才是导演的意图所在。
泰勒谢里丹在访谈中表示,《猎凶风河谷》探索的也许是美国最真实的历史遗留,也是美国最大的失败——印第安保留地。
这部影片从本质上研究了一个人如何从悲剧中走出来,而不是沉溺其中。
这种社会学背景下的人性反思赋予了影片独特的人文气质,并通过严酷冷峻的视听呈现写就了一篇广袤雪原上的“黑色诗歌”。
一.剧作:细节铺陈展现人性反思与社会主题泰勒谢里丹在导演本片之前,作为编剧已经有了诸多优秀作品,这让他在《猎凶风河谷》剧本创作上显得游刃有余,既有常规功能化的类型片元素,同时以细节展现的方式将导演的个人表达揉进情节之中。
影片在人物上采用犯罪类型片常规设置,一个深沉稳重的本地男主角,搭配一个外来的“新扎师妹”,但《猎凶风河谷》除了通过这对搭档的性格与阅历差异制造戏剧冲突,更通过他们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差异来呈现影片的社会主题。
开场戏是男主角科里在雪原中猎狼,一个老练、冷静的猎人形象被迅速建立起来。
随后影片展现科里的家庭生活,科里教儿子骑马一段戏中,儿子说自己“像个牛仔”,而科里纠正他,应该是“像个阿拉帕霍人”,美国主流形象与印第安族群意识的对立跃然而出。
随着情节的发展,科里在追捕母狮途中发现被害少女的尸体,由此引出科里自己的女儿在三年前被害的悲伤往事。
杰瑞米雷纳的表演隐忍而有力,他会安慰被害少女的印第安人父亲:“你不能避免失去女儿的伤痛,如果你这么做了,就等于在抢劫关于女儿的记忆”,也会告诫珍:“有一天你有了孩子,你不能眨眼,永远都不能眨眼”。
失去女儿的痛苦,寻找线索的睿智,狙杀目标的平静,如此多维的性格集合在一个男人身上,这种悲剧性的命运也让影片最后科里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处决犯人显得格外悲壮。
与科里相比,FBI菜鸟探员珍的形象要单薄和功能化许多,更多的是为了给科里的追凶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身份,给观众提供一个观察和深入风河谷这片荒蛮之地的“外来者”视角,同时这个经验不足的菜鸟探员屡次身处险境,给影片带来了极大的观赏性。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被害女孩的印第安人父亲是一个十分出彩的角色。
当珍告知他女儿被害的消息时,他对于身为白人外来者的珍显示出不信任、排斥的态度,并对叛逆的女儿被害一事显得十分冷漠。
而面对科里时,这位父亲立刻卸下伪装,痛哭失声。
影片结尾,这位父亲脸上涂满蓝色的“死亡面具”油彩,坐在女儿曾经玩耍的秋千边,灰暗的生活因为接到儿子时隔一年后的第一通电话而有了希望。
影片对于这个人物总共只有三四处描写,但均分量十足,也使影片在沉重灰暗的社会性主题之外多了一份面对边缘人生的淡然。
二.视听:风格化的风光镜头与动作戏处理从《边境杀手》到《赴汤蹈火》,风光镜头一直是泰勒谢里丹编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编自导的《猎凶风河谷》自然也不例外。
摄影师本·理查德森镜头下的风河谷雪原广阔无垠而又冰冷沉寂,令人物的孤独感格外突出。
导演在片中两场重头动作戏前都安排了大量风光镜头,以此推动叙事节奏,烘托气氛。
《猎凶风河谷》中的动作戏的视听设计同样以节奏、氛围为重,影片约40分钟时出现了片中第一场大型动作戏,科里、珍与本地老警察到房车内寻找混迹吸毒团伙中的被害女孩的哥哥,并与吸毒团伙发生枪战。
这是一场典型的深入险境式的动作戏,为了凸显惊险性,导演在情节上设计成菜鸟探员珍独自闯入房车进行搜查,同时珍还中了匪徒的催泪喷雾,感官上的劣势更让观众提心吊胆。
导演使用大量摇晃的手持摄影模拟珍受伤后的主观视野,而提前堵在后门的科里则成竹在胸,因而使用平稳的横摇手法进行拍摄,并与珍交叉剪辑,形成一动一静、一快一慢、一乱一稳的节奏处理。
影片约70分钟时出现了第二场大型动作戏,与前一场的室内格局、孤身涉险不同,这场戏被设计成开阔场景中的集群交火,人物站位与空间处理让人颇有杜琪峰枪战片即视感。
雪原上突然爆发的暴力与角色毫无意义的死亡加强了影片的社会性主题更加沉重,令观众反思到底是什么力量令风河谷成为了一片压抑人性、肮脏堕落的土地。
调查案件的时候怎么可能允许有嫌疑的人持枪站自己身边?
是不是没脑子?
杰瑞米大型装逼现场。
最后为什么不问问怎么处理的男友尸体?
现在在哪里?
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z
戛纳导演双周获奖的<风河谷Wind River>,实至名归的导演处女作!泰勒.谢里丹用如冰雪般的素净手法,将一宗雪夜命案所引发出来的人性风暴凛冽呈现.地域的差异,人性的逆转,纠缠着爱恨情仇,都在一片纯净的氛围中,如一团刺眼的腥红.人性交接着兽性,肃杀的氛围里剥落出人性之罪的寒冷,更显人情温度的暖.高潮段落的枪战,像极了杜琪峰的突变效果,瞬间喧闹转换肃静.凶残的生成在一念之间,也考验着好人内心的抉择.真的很喜欢!
👍
此前,泰勒·谢里丹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编剧身份。
丹尼斯·维伦纽瓦导演的《边境杀手》里,关于毒品暴力的事件战争让人不寒而栗;大卫·马肯兹导演的《赴汤蹈火》,把银行抢劫拍成了沉甸甸的西部公路片。
他也曾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大奖提名。
谢里丹的编剧作品,总是反商业反套路,不一定故事多么精彩,但是迷人的是电影迷雾中冷峻凛冽的风味,以及挖掘现实的深刻旨意。
如今他自编自导的长片处女作《猎凶风河谷》,斩获了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导演大奖。
影片原名叫作《风河谷》,后来变成《猎杀风河谷》,因为引进等原因又改成了《猎凶风河谷》,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在美国怀俄明州印第安自留区,捕猎者科里和FBI女探员珍一起调查一宗少女谋杀案,而地点就是片名中的风河谷。
我的完美世界里的一片草地影片伊始,雷纳在冷冰冰的雪地里狩猎,一头郊狼在枪声下倒地,这里暗示了雷纳所扮演的科里狩猎者身份。
车子驶入荒芜的印第安自留区,伴随着一阵不寒而栗的音乐,颇有《降临》般高大冰冷的科幻感。
谢里丹的影片,关注的都是脱离法律和文明秩序的美国边境,这部也不例外。
科里是一位崇尚生活意志的狩猎者,几代生活在这片和美国文化脱离开来的无主之地,几年前科里的女儿在一场同学聚会后死于非命,和妻子离婚后只留有一个年纪尚小的弟弟凯西。
影片里的自留区始终大雪覆盖,原住民风气彪悍,对外来人的排挤和隔阂溢于言表,这种就体现在探员珍到来查案时当地警署对她的轻视和不信任。
司法系统在这片草地上真的有用吗?
从挣脱悲剧里寻找生存慰藉《边境杀手》里也是联邦调查局探员和毒枭身边的前任特工的男女固定搭配。
随着调查的深入,探员对体制内的行政痼疾和刑事规律有了进一步认知,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观有了动摇和质疑。
《猎凶风河谷》中,雷纳扮演的猎人崇尚生活自由,奥尔森饰演的探员还是体制内新人。
原本不相关的两人因为一宗谋杀案躬身其中,随着真相的剥落,越来越多的疑惑的谜团也由此揭露。
捕猎者“鹰眼”杰瑞米·雷纳和“猩红女巫”伊丽莎白·奥尔森的表演在片中可圈可点,两位在各自的前作中都不是拿实力说话的演员。
雷纳直到《拆弹部队》让人关注到他的可观表现,而《降临》里雷纳被女主角艾米·亚当斯盖过了风头。
伊丽莎白,这位来自奥尔森家族的新势力也是资历尚浅,仅靠一部《双面玛莎》强占鳌头。
国外媒体称 “这是杰瑞米·雷纳近几年来的最佳表演”,失去女儿的痛苦,探寻少女命案时的睿智,用以牙还牙救赎凶手的平静,雷纳演绎出了角色不沉溺悲剧走出自我的情绪变化。
影片拍摄地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保留区怀俄明,奥尔森还因此得了雪盲症,敬业程度可见一斑,本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被袭击后的“烟熏妆“,惊恐稚嫩中透露着的生命的大胆和勇敢。
或者说,《猎凶风河谷》让演员的表演更加闲庭自若,自由发挥出本色的淋漓。
我想要所有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影片中为何有郊狼和美洲狮的出现?
FIRST开幕展映现场有观众在映后提出。
制片人的解释是这是为了让观众有一层迷惑感,认为命案的可能性是动物所为。
而我所观察到,上文中提到开头科里对郊狼进行捕猎射杀,而当命案发生后追随真相的深入,依旧在雪地里科里再次发现了美洲狮的巢穴,里面有几头出生不久的小狮子,科里温和地向它们打了招呼,“嗨,你们睡得好吗?
“兴许捕猎者此时已经对自己的身份有人重新认识和定义。
在这个无人问津的自留地,所有生命都紧紧相依,强迫一个人在一个从未想过的土地生活有何后果,这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思考。
高潮枪战戏放在片尾是明智的,通过一场闪回展现了男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和命案的重要线索。
这场抢戏在电光石火之间突然爆发,又在瞬间戛然而止,整片雪地恢复死一般的沉积。
颇有杜琪峰黑帮片的意味,这里也展现了谢里丹出色的动作指导戏码,让观众在稍长的文戏后迎头一击。
影片的内容是十分详实,导演关注女性生存现实,探求了美国文化的原住民荒蛮之地的司法冲突,以及个体如果走出悲剧阴霾的自我救赎。
枪鞘发声的刹那,两个阵营分崩离析,不相关的人因为同一事件逐步捆绑,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质疑和转换。
当与死亡距离六英里,无主之地和司法系统分庭抗礼又互相隔离,导演用此片呼唤了对自己家乡原住民的关注。
残酷的现实一一展现,时代下人们的生存境遇令观众随之代入,调动出饱满的情绪。
Nick Cave &amp; Warren Ellis为影片创作了原声,此前他们的OST作品还有09年的电影《The Road》,以及2007年的《刺杀神枪手》,《赴汤蹈火》里的插曲,都让人耳膜为之发亮。
有人说《猎凶风河谷》里的配乐过满,但是在烘托场景气氛调动惊悚紧张之感上还是功效强大。
《猎凶风河谷》在烂番茄新鲜度87%,均分7.5,豆瓣目前评分7.2,这对一位新导演的处女作来说成绩已是非常不错。
另外,此片北美定档8月4日上映,内地在大荧幕再次见到它也指日可待。
公众号:抛开书本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一个偏僻的小镇,一直疯狂下着大雪,想过去这个小镇,除了开车,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因为一起很难实现的悬疑事件,开始了整个故事的叙说专门拍过来的FBI女探员,可以说是相当勇敢了这里很多范围是不受任何一方管控,随身都可以配有枪支,说直接一点就是,在很多区域杀人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所以才有了肆无忌惮的犯罪一开始都是很平淡的叙事,一个18岁的女孩子,在大雪天,周边都是荒郊野岭,穿的很少,没穿鞋;不知道是碰到什么事情,一直光着脚在零下20度的雪地里奔跑,正常人在这样的境遇下只能跑一两百米就会因为吸入太多的冷空气,导致肺部出血而身亡,但是这个女孩周围两公里范围内都是树,但是她的死因又确实是这个,所以这些探员们都觉得很奇怪,由此展开一系列的追查当然这中间多亏了男主,也是一个曾经在这里失去自己女儿的人,因为一直在这边打猎,所以对这里地势很有经验,也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失去至亲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感同身术,于是在这场追捕中,他中间穿插了很多,包括去这个女孩子的家里,问她的家人,企图找到一点线索,后来找到这个女孩的弟弟,知道这个事情应该跟女孩男朋友有关系这里有一个对话也让我印象很深刻,这个女孩的弟弟和一群乱七八糟的人一起在吸毒,年纪轻轻的,抱怨说这里没有希望, 天天就靠这些毒品找乐趣,这个时候,男主跟他说:我是没什么选择了,但是你还年轻,你还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以去读书,可以去其他地方读大学,可以去考政府单位。
(我大致记得是这样子,如果有误差,请谅解哈)这里除了雪就是树,这里的人,特别是那些没有成家的人,因为没有追求,没有方向,所以整天除了有一份可以混日子的工作以外,就是找乐子,满足人性最底层的欲望前面的这些,也为后面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可能我看前面没有去推敲后面即将发生的事情,这部剧一直也是在找人,找到那个跟事件有关系的人,并没有太多的预示后面发生的事情,所以当导演用一小段受害者经历的前因后果呈现出来时,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看前面这些线索的推进,我以为是跟她这个男朋友有关系,因为她弟弟也说了,对他男朋友印象不好,说这个女孩只是被爱情蒙蔽的双眼,但是后面这个事发经过,就有点出乎意料因为这个女孩的男朋友是和一堆同事住在一起,当天其他人出去镇上喝酒,他们以为这群酗酒的同事不会回来,于是两个人准备很甜蜜的,pa完之后,一起享受彼此呆在一起的感觉;谁知道,这堆人竟然晚上回来了里面一个猥琐的男的就一直动手动脚的,女孩穿的少,听到他们回来只穿了一个羽绒服,随便套了一条裤子,猥琐男人的这些举动,惹恼了女孩男朋友,开始打架其实这里,看的时候,不太理解,明明同事们56个,一个个比一个高,一个比一个壯,明显今天猥琐男的行为,有点酒后乱来,为什么还要正面应对?
最后的结局就是,女孩被rap了,男的被打死了,在众人打男的期间,女孩跑出去了,因为没穿鞋,所以导致了后面事情的发生这里重点强调的就是这个女孩子光这脚跑了10公里,因为从出事的房子到到这个女孩子倒下的地方,距离10公里远,这一点,震撼了所有查案的人当然这个案子的最后就是在男主的帮助下,杀了这群人,包括最后那个猥琐男,男主让他以同样的方式死去,只不过他只跑了两百米就挂了。
对于这种类型叙事性质的悬疑片,又很平静, 包括整个电影,都很平静,但是看完之后,却很难受好像这种事情在那边大雪笼罩的偏僻小镇里,很平常天太冷,雪太大,无论踩多深的脚印,一场雪之后就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这样的事情,正常的事情里是不可能会被那么平静的接受的,人应该活在体系下,遵守该遵守的规则,有正常的追求,体系才能自然的运转。
导演真的很厉害!
看完就只能庆幸我们处在正常的体系里面写到这里,都还觉得这部剧,实在太深刻。
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别在上帝视角写剧本了另外,这翻译的水平就离谱
糊里糊涂不知道在看啥,闷、节奏慢
谢里丹的几部编剧加这部导演处女作都非常纯熟,完全看不出是新人。冰天雪地的犹他州配合犹如黑帮的枪战增加了荒凉感,其实谢里丹的出发点都是很好的:赴汤蹈火的大资本入侵,以及这部的原住民和大企业的冲突。但是他最终都把故事倒向了个人的宿命和恩怨,如果以后能更进一步,电影定会不一样
淡定从容到不讨嫌是种品质
简直和看arrival一个心情 强行铺垫渲染强行内心感情戏 plot本身弱智到爆 和M在grove看完已经晚上一点迫不及待的想回家睡觉
相当工整讲究又扎实利落的犯罪悬疑片,没想到是处女作。追凶破案的紧张派头,竟在一片雪原之上拍出了一份风味别具的美感。
感觉导演什么主题都想沾点边 然俄什么也没有做到
愈發欣賞Taylor Sheridan,這個時代能夠錐出囊中的風格編劇畢竟不多。但是這個劇本不行,充其量只能當電視影集的單集,還是季間過渡的那一種……
在回程飞机上看完了。喜欢。
开始一个小时都很好,从莫名其妙的两方近距离乱射就脱轨了。
对于导演处女作来说可以是完美了。
最后那句关于印第安人的煽情描述起码给电影加了两成的分数。
《边境杀手》编剧泰勒·谢里丹的导演处女作,导演功力相当了得,节奏感极好,不急不缓的到突然爆发,极具张力。“我运气好,被你救了”“不是你运气好,是你自己救了自己,在这种冰天雪地的地方,没有运气一说”
FIRST影展开幕影片,你只有真正沉下心来才能有所收获。现下太多浮躁,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能被大制作和特效吸引,而无法安安静静看一部走心的片子。面对生活,你只有两条路,生存或者投降。不愿意做弱者的人,就算到最后一秒也要尽全力奋斗。
看得我心凉,两位主角演得真不错。
民风淳朴风河谷
最后的原声单曲真是点睛之作。4.5星
一部电影就暴露了自己真实的编剧水准。
有点失望,完全不算悬疑片。
以牙还牙的报仇方式爽翻,开门闪回+枪战这一段落极好,那么自然顺畅精彩。在这里只要能生存下去就是实力和强大的精神意志力,只靠运气无法生存的荒凉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