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藤计划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尸者的帝国》里有一个有趣的设定:在19世纪末的伦敦,尸体可以被复活,然后被作为廉价劳动力大规模地使用。
我们难免不会想起在真实历史里的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被资本家强迫长时间地劳动的历史。
工人、机器、僵尸,到底有什么不同?
根据马克思的经典理论,机器是不创造价值的,它只会转移价值,而人的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假设一年花100块去购买并维护机器,这生产过程中这部分价值只转移到产品去,这过程本身不创造价值。
但是如果一年花100块去请工人,其中60块作为工人的工资,而20块被投入再生产,20块作为剩余价值拿走,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不是把这100块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而是通过劳动形成超过100块的价值。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是人的劳动才能创造的,但是什么劳动才能称为“人的劳动”而不是机器的运作?
僵尸作为人与机器间的概念,逼问着我们这个问题。
人比起机器,不只是时间性的存在[1],而且是享乐的存在。
机器喝油,可是它对喝油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而人喝牛奶,会产生享受的感觉。
如弗洛伊德所揭示的那样,人是快乐原则的动物。
快乐/不快乐的维度让人类告别了机械的重复,而进入了色情的世界之中。
《云图》里的服务员机器人,被顾客戏弄时觉得羞耻,难道这种羞耻感不正是人类脱离机器的标志吗?
用拉康的话来说,剩余价值来源于剩余的享乐,这种剩余的享乐是淫秽的过剩因素,让人在劳动中与物产生性化的纽带。
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工人被鼓励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工作,把工作当成是生活,甚至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
通过这种在工作中的享受,人才变成了与机器所不同的东西,剩余价值才能被得以生产。
工人对工作的忠诚和热爱,甚至对业余生活的热切追求,成为了剩余价值源源不断的动力。
快乐原则是一种黑格尔式的否定,它建立在语言能指系统之上。
它阻止了某物彻底称为的生产资料,人用工资买牛奶喝的时候会产生感觉,而且这种感觉总是不满足,喝牛奶还不满足,还会想要去吃牛肉。
所以牛奶在人那里是一种匮乏和否定,它是一个指向别的东西的能指,产生了永远不能被满足的欲望。
而在机器那里只有永远的肯定,程序的语言里只有“是”没有“不”,计算机肯定它的每一个代码,不带任何空隙地忠实于每一个指令。
而人的劳动总是带有享乐的裂缝的,快乐原则作为一个淫秽的过量让劳动带有能指上的意义。
机器为主人而劳动,但机器不是奴隶,只有不只是为主人,而且还是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动的人才是奴隶。
奴隶,是欲望着的劳动着。
欲望是对享乐的防御,人在劳动中把物(Thing)的快乐用能指分解,变成无限延绵不断的链条:从食物、游戏、旅行、性交……劳动者变成了有无限欲求的人,但是欲望使他远离了满足,劳动者是有着快乐的许诺而无法完整地满足的人,完整地满足的能力被主人所阉割。
主人,是死去的精神。
主人不是活生生的资本家,资本家依然是被资本剥削的人。
彻底的主人是无肉身的精神,是纯粹的资本流通增值的过程。
它夺走了劳动者的享乐,但自身却不享乐,因为它没有肉身,没有形象。
它是《图腾与禁忌》里面的那个死去的父亲的图腾,他设立乱伦禁忌,限制儿子们的性快乐。
而这个死去的父亲从来没有活过,他只存在于后代们流传的神话之中:传说有一个原初的父亲,他占据所有的女人……而奴隶,是活着的僵尸,他们是不完整的生命:工作、消费、休闲、工作……但是他们是活着的,他们必须活着才能被资本剥削剩余快感。
他们时而享受工作,时而抱怨工作,但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生存着。
无论是一天花一百块还是一天花1万块的人,他们都把工资花费在他们各自的“生存必需资料”之中,他们都是活着的僵尸。
僵尸的恐怖并不在于它们的死,而在于他们的活,他们像是人一般的活动着,甚至生活着。
但是他们身上带有死亡的印记:僵硬的动作、腐烂的皮肤等等,这些印记揭示我们的生活的秘密。
如果弗洛伊德在《诡异》(uncanny)里说的,鬼怪的诡异感在于它揭示了我们被压抑的真相——也就是我们已经死亡,但不知道。
流行影像里的僵尸只劳动,不享受,直到他们拥有了人类的“心”,他们才会去“爱”,也就是说进入性化的世界中去。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外貌已经像人一般的僵尸的性与爱,他们是僵尸里的资产阶级,技术的完善让他们可以用活人的外表来遮盖自己的秘密,甚至用活人的语言来假装出一个创伤的内心。
但是僵尸的情色只有在那些形象骇人、动作僵硬、表情狰狞的僵尸那不经意的、疑似幻象般的扭曲的眼神里,那眼神里透露的是最低限度上属于活人的快乐残骸,那眼神比死人更少,比活人更多。
《尸者的帝国》里面那个乔姆斯基的假设:思维先于语言,我们或许可以不把它理解成一种活力论的心智观。
相反,先于语言的思维是一种淫秽的幽灵现象,我们从僵尸一个不自然的动作和眼神中看到的我们自身的秘密——我们的外表和言语之下无法解释的实在界残骸。
在僵尸的凝视之中,我们也称为了僵尸,称为了一种死亡的反动力——也就是被称为色情的东西。
[1] The Politics of Time
先给我自己点个赞,我TM竟然看完了,这整整两个小时的煎熬!
原作如何我没看过也就不做评价,动画这边真的是一团糟!
剧情各种跳,各种赶,各种乱套。
登场人物一大段,能留下印象的人没几个,人物动机完全交代不清,几分钟前还是英国的特工,一会的功夫就叛变了。
为了让主角知道禁忌的技术有多邪恶,就把自己的同伴弄死了,然后不知为什么就自杀了。
最后还莫名其妙的搞出了一个世界系的结局,人类又如何如何了,世界又如何如何了……各种闪光过去之后,世界又和平了。
还我整整2小时生命!
「思考先于语言」是伊藤计划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反复出现在其每一部作品之中。
思考先于语言,首先是在反对索绪尔结构主义及维特根斯坦语言学派思潮中语言相对性的论断(更直接的比如萨丕尔-沃夫假说)。
在本作中,因为思考先于语言,所以华生要星期五始终用文字笔记,念念不忘让尸者说话——这一切,都是为了证明尸者存在思考,进而藉由「灵魂先于思考」的推论证明尸者存在灵魂。
星期五的钢笔,也正是他们这个理论的象征。
美与崇高是康德美学中二元对立的美学元素,这里指的正是人类以自身意志创造出的东西(artificiality)。
不妨引述他的名言来说明: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越是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美),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崇高)以上是字幕组标注在影片的注释,看看这逼格就甩别人几条街吧?
我不知道观影之前需要了解什么东西,可能需要熟读福尔摩斯系列,知道英国19世纪的故事又或是了解弗兰肯斯坦的相关流传故事,总之不看注释可能了解的不是很全面,所以观影的起点高往往不会提升影片本身质量反而会拉低观感舒适度,造成故事冗长,枯燥无味。
两个小时的片子当我觉得看的很久了之后一看进度条才发现只过去了半小时,时间过得很慢,期间有三次都快昏睡过去……好不好看不言而喻但是呢!!!
香菜的女主真的是太漂亮了,毕竟三观跟着五官走嘛。
金发碧眼,细腰丰乳,黑丝长裙高开叉,赤色眼影大波浪,这给谁都得迷糊呀,漂亮真的漂亮,么得越看越养眼,真是太漂亮了,太符合xp了……咳咳!
伊藤计划三部曲——虐杀器官,尸者的帝国和和谐。
我想着三篇应该没有顺序的吧,因为之前诸神出了虐杀器官的双语,所以先看的虐杀——考哥日常白毛+boss,所以对于伊藤计划的画面不担心反倒是很期待会收到什么样的惊喜,果然霸权社不会让人失望,当然总有种梦回巨人的感觉。
以上。
(啊,莉莉丝真漂亮)
逛了一圈豆瓣给尸者的帝国的评分都很差。
那么我就来吹一下吧。
顺便贴一下去年写的影评轮回,继承与变化《尸者的帝国》观后笔记轮回,继承与变化《尸者的帝国》观后笔记如果空洞的尸体里面能够再次拥有那21克的灵魂的话你能看到我吗?
知道我是谁吗?
拿笔,写下一切的对话和行动,愿此成为你的灵魂。。。
《尸者的帝国》是伊藤计划和圆城塔共同著作的科幻小说,小说和动画的设定不一样。
不知道伊藤计划设定尸体的帝国的时候是否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留下了庞大的世界观就独自离开了,就像动画里面的firday,理论还没证实就死掉了,叫华生来继承自己的遗愿,让华生把自己变成了尸者来证明这个理论。
成为了自己故事里面的角色。
华生复活的firday,听着华生的命令,用笔续纪录着这个旅程。
就好像是圆成塔拿着伊藤计划的遗稿,用自己的思想,延续着这个没有写完故事。
拿笔的必须是firday,因为那就是伊藤计划,就算死了,依然在继续写着这个故事一样。
思想先于语言:这个理论也是贯穿了整个剧场版,也是贯穿伊藤计划全部作品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觉得因为这个理论才有尸者这个概念的吧,尸者设定功能几乎跟机器人一致,为什么不用机器人要用尸者这个设定捏,就是因为21克灵魂的存在,尸者如果能说话的话就代表能思考有灵魂,所以华生都在追寻尸者能说话的技术,这样的就能论证21克灵魂的存在,机器人设定的话是不需要灵魂只需要程式就能说话,虽然这部里面机器人和尸者都在寻求着灵魂。
剧情:开始提到了维克多·弗兰肯斯坦复活了THE ONE把故事带进了科学怪人的设定里面THE ONE是有思想有灵魂能说话有仇恨的其实这里已经能看到故事的结局了,THE ONE就是科学怪人,即使被制造了100年还是在寻找着那个新娘。
哈达丽,那个机器人,那个夏娃,跟这个新娘长的一样的,所以结局很好猜。
哈达丽出场的时候华生脸红了然后捡到了一朵白花,结局最后华生给哈诺丽戴上,收了这个伏笔觉得超棒,所以觉得最后华生给哈达丽告白是非常合理的。
不是强行BG。
维克多手记:整个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问华生最求《维克多手记》的理由是什么?
其实都在一直寻找firday的灵魂而已也就是伊藤计划的灵魂转折:卡拉马佐夫兄弟用自己做实验,用血淋淋的现实告诉华生他所追求的维克多手记的技术其实只是给生者强行写入虚拟灵素使其尸者化也就是把活人变成尸者而已,死者是不能复活的。
这段剧情是觉得在整个动画里面最震撼的画面。
话说最后这对兄弟到底有没复活····不知道是BUG还是故意留白高潮:因为前面的铺垫觉得最后反而是很好猜了,都是套用动画里面那些中二的理论,画面唯美而残酷。
(就这么点字就是不想写!
这剧的高潮的确是有点烂承认,但是也不是毫无精华)其实OP前的那段才是本剧的中心思想和精华。
FIRDAY&华生的约定:看来我将不久人世了你说什么啊,不要这样,继续研究吧,失去的21克灵魂的存在要是没有你在怎么能被证明出来这个房间给你了,你来继承打碎我的坟墓,用我的尸体要是感受到了灵魂了就会给出暗号像这样如此,我们的理论就能得以证明约好了在下水道那段呼应了这个约定,发狂的firday想要致华生于死地,但是最后拿着笔轻轻敲了着华生结尾:但是最后华生最后还是用了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方法把自己变成了尸者开始的觉得有点惊讶,但是想了一下这就是一个轮回而已,因为前面埋的伏笔最后觉得很合理。
能夠自由操纵人类灵魂,是如此有富有魅力,以致即使触犯禁忌,也无法放手把那一去不复返的事物,以万劫不复的形态摧残无人能够拼接起的式样,灵魂精巧编缀起的织物,混乱戳进你的手指而且跟动画开头连起来了成为了真正的轮回。
追寻的尽头就是把自己变成你,这样我就能更加接近你了。
华生最后的这段话,简直就是圆成塔给伊藤计划的告白。
华生(圆成塔):我始终记得你的话语,我喜欢你写下的语句在我的心里面沉淀的,你的话语,指引着我的旅途,支持着我的旅途旅途中,我述说的话语,带给你了什么吗我能看见你吗能听见你的声音吗能实现吗,我只是想,再一次跟你。。。
再次见面再次倾听你的话语你的话语的下文为什么抛下我一个人ED后firday的回答更是升华了整个结局:虽然firday已经死了,但是在跟华生追寻灵魂的旅途中产生了意识,就像最开始说的那样,这只笔纪录下的故事成为了我的意识。
虽然伊藤计划已经死了,但是在圆成塔续写他的故事过程中,伊藤计划还能从尸者的firday中借尸还魂,继续写完了这个故事,给伊藤计划带来了新的生命。
firday(伊藤计划):我,我在寻求,我到底有自己的意识吗而我,我要回答这份意识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还是会诞生的时光我还有很多话想要跟你述说我,作为物质化的文字存在于此此时此刻我能如此存续,都是多亏了你要是能实现的话至少有一句话,想要说给你听愿这句话语化作物质,为你留下故事,带来新的生命“谢谢”最后:故事变成了一个轮回,F5的华生和firday在《福尔摩斯》的里面追寻新的旅程,这是一个继承与变化的故事故事可以无限延续下去·····借用世界名著的设定好处就是在这里了,即使这个故事完结了,依然可以从其它的世界名著里面寻找新的故事,新的生命。
伊藤计划在写和谐的时候已经病重了,设定尸者的帝国的时候肯定知道自己要死了,他在思考自己死后的世界的事情,其实他也想死后跟尸者一样继续存在吧,星期五映射伊藤计划是动画赋予的新阐释,原作并没有,觉得动画这里改编的非常好,新的生命。
这个作品因为作者的死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啊。
这动画不是为了还远小说,而是为了纪念作者而做的动画。
为逝者撰写的故事。
在故事里面,你可以永远活着。
观影至80分钟处中途感想:华生已经别无选择了,他只能前进。
他人的牺牲,朋友生前的托付,他自己的强烈期望……不顾其他一切,只寄希望于朋友的复活,这是一种病态的爱。
大量的打斗,故事的跌宕起伏,华生和Friday的种种纠葛,配合着激昂的音乐,一切无疑都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但是除却这些通俗的元素,还有华生在希望中的无比绝望的内心。
Friday在痛苦,在杀人,在嘶喊,华生却无法面对这些现实,他只是幻想着……在最需要实际行动的紧要关头,华生却以幻想反抗现实,他挣扎着,叫喊着,希望Friday能恢复理智,但事实终究是无情的。
你们体会到华生深深的痛苦和绝望的爱了吗?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
虽说前面的一些情节各种有既视感,故事的套路也像不知道被谁框定了一样按照着大流的动画轻小说发展,但还好这一段还不错。
不知道是哪里不对了,这个故事的发展太大了。
《和谐》和《虐杀器官》这两部虽说也是世界性的大结局,但其发展是以小见大的,这个故事感觉整个儿都反了过来……可能只是我感觉错误……我在看《虐杀器官》的时候还没怎么感觉到,但看《和谐》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伊藤计划本人在作品中的存在感了。
我总能轻易地想象出伊藤计划一边接受治疗一边抱怨。
《和谐》中“健康”这一观念被摆到了第一的位置,我曾奇怪作者为什么能想出这么奇怪的乌托邦的设定,但我转念想到他是一边接受放化疗一边写小说的,忽然就明白了。
《和谐》大概包涵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怨念吧,《尸者的帝国》可能也是。
我再感叹一句,移情作用真是挺可怕的。
我是得知伊藤计划身患癌症却坚持写作,最后英年早逝这个消息之后再看他的小说的,然后我就不能好好地看书了,总是想到作者的这一背景,怎么想都绕不开他英年病逝的事,弄得我莫名其表地压力很大。
这次的动画化宣传的时候,也提到了他因病早逝的事,这可好,我更加无法好好思考了。
我想,伊藤计划是生着重病写小说的,那么谁敢否定他的三部小说呢?
这就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释怀的地方。
癌症治疗太过可怕,总之我是放弃思考了……P.S.《尸者的帝国》大陆版有生之年能看到吗……看到第90分钟:我发现一个奇妙的类比。
那个想创造出永久和平的人(他名字叫什么来着……)说那些以世界和平为志向的政治家,却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参与战争。
之前华生为复活Friday解剖了一个尸者士兵,这件事还被讽刺了。
这两者是一回事。
华生不是也为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其他了吗?
明明是追求和平,却不断战争,就像华生,明明是追求幸福的幻想,却不断毁灭幸福,不断痛苦。
战争怎么能带来和平?
痛苦怎么能带来幸福?
终于看完了,感想如下:这啥啊……放片尾曲前的最后几分钟的暴走剧情我实在无法理解,华生有必要把自己也变成尸者吗?
有必要吗?
片尾曲结束后的那段有必要吗?
为什么强行和福尔摩斯的故事接上……这结局和《和谐》有区别吗?
坏话说得够多了,其实本作优点还是很多的,我没什么耐心,就不一一说了。
就像《虐杀器官》和《和谐》一样,这部作品给了我很多思考,有时候,一句话能启示我很多。
这部作品主要依靠它所表达的思想支撑起来的,如果它的主题没有这么有深度的话,那这个剧场版就和一般的中二动画无异了。
动画有些细节藏得太隐蔽,所以很难让人完全理解。
我没看过原著小说,所以对于剧情,对于结局自己解释了半天,随后看了其他人的解释发现自己理解偏了……我有点失望啊……
而尼正太 和马卡 用自己的死来阻止主角 第一个诞生灵魂的尸者 the one 在寻找同伴(新娘) 上司疯狂的用书的力量来毁灭人类的 杂音 希望建立永久的秩序和救赎(人偶妹纸的提到过爱迪生不希望存在杂音)而最后的一幕仿佛是上帝对人类的奖赏一般的赐予了两个尸者灵魂 算是最好的奇迹了吧
看完了一遍不得不说wit这次的作画真心漂亮!
花生星期五帅哉香菜美哉!
但是仅仅围绕着“帮好基友Friday找回灵魂”和“帮兵库北找到灵魂”是不是太过空洞了呢?
本作是想讨论一些有关于意识与灵魂之类的哲学问题,但很不幸,圆城塔无法像伊藤计划表示得那么凄厉、直白。
无论是小说还是动画看完以后我只想说:要是伊藤计划能活着写完尸者的帝国,就好了。
作画五星,剧情三星(前面四星后面两星),综合四星没看过小说哈……还没打算买。
以下说的只针对动画版。
用复活尸体的形式去探究灵魂和人性本来是个不错的题材,影片的前半段折射出的世界观和人设也是很不错……虽然起名用的梗略微出戏。
但是后半段画风一变又成了邪恶魔人意图打开新世界男主与基友妹子拯救世界的恶俗剧情了_(:з」∠)_以及结尾那段的谜の结晶你是从罪恶王冠穿越过来的吗?
事实上从王冠穿越过来的多了去了……倒不如说整个结尾就像Lost Christmas一样,就是色调从紫色换成了绿色。
具体的相似点看过王冠的人也能清晰认出来吧,不一一列举了,毕竟我主要不是想吐槽这个。
伊藤计划原来想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我们当然是不得而知的。
圆城塔这个结局我是真不喜欢……(主要是结局太过中二而且烂大街)不过就像华生一直试图让星期五找回灵魂一样,圆城塔对于伊藤,应该也是一样的情感吧。
对于逝去的故友,只能从他留下的只言片语来还原他……也是挺辛苦。
续写本来就不可能尽人意,还是持一颗宽容之心吧。
最后吐槽下B站的键盘侠,把自己塞进去设定去吐槽人物性格和人物行为来炫耀自己低得可怜的智商也是辛苦了。
这部剧的底子是真的好,续作也是真的烂。
如果说eva是海德格尔式存在主义的宗教救赎探讨,那么这部剧就是德里达式的解构主义现代批判。
比起eva,这部剧的底子显得更深刻,也更完整。
我是愿意把尸者的帝国这部剧当做日本第一后现代科幻神作的。
好的作品总是在用各种门槛筛选读者,作者总喜欢存粹的荣誉而非廉价的媚俗。
就像红楼之于曹雪芹,城堡之于卡夫卡。
本雅明式的悲情文人也总也会有作品的价值得以呈现的时光。
命运总喜欢开一个世事无常的玩笑,伊藤计划英年早逝,囫囵修改而面目全非的续作怕是很难展现它真正的价值。
整部作品分为明暗双线,明线为以实用理性(在剧中表现为极端的工具理性)为支撑的现代工业文明,暗线为以道德伦理为支撑的古典人文精神。
伊藤用熟练的互文技巧将工业文明的物质景观交织成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代表工业文明的诸多名作,华生、鲁滨逊、鹦鹉螺号,以充实的形象勾勒了英美现代经验理性主义视角下的大工业化社会。
在工具理性范畴下。
统治自然的合理性与阶级统治的非理性融为一体,获得了解放的生产力加固了异化的生产关系。
在现代社会的大前提下,人的存在的合理性究竟为何,华生展开了他的追寻之路。
我想这也是伊藤自己的追寻之路,他由西向东,经欧美而由俄,由俄而归华、日,在反思了英美实用理性主义、陀思妥耶夫斯、托尔斯泰所宣扬的宗教救赎主义、而选择了以情为本体的东方入世主义人生观。
毫无疑问,在华生(伊藤)身上,有着一种古典主义的浪漫精神,他与友人的情支撑着他一路向东的漂泊之旅。
我所理解的尸者,是工业文明的史前生物,这个故事,也应该是工业文明的史前神话,故事的本质是对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工业文明的加西亚式的魔幻现实主义批判。
故事的最后应该是从借助救世书,将工业文明的时间线轮转回真实现实的时间线,从而将作品还原为工业文明的史前史。
至于这个续写者,后面不知道在写些啥,说实话,我是真的搞不懂。。。。
伊藤计划总是会用一种独特的人类视角去创作他的故事,黑暗、现实、深刻而富有寓意与哲理。
他作品的内容在科幻、荒诞不羁的同时,却能够深深的刺痛社会背后那高速发展后的阴暗与沉重。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以一种疾病的形式存在,为了能够让世界不再产生争端与毁灭的方式,就只有消除人类意识或者是消灭人类。
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以小说《弗兰肯斯坦》为模型与起源,创作出来了以此为背景而产生的科技背后的故事。
因为生者与死者只相差21克灵魂的重量,只要重新找回这21克重量,死者也可以和生者一样拥有行动和存活的能力。
只是谁也搞不懂灵魂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只有曾经制造出第一个由尸体制作出来的科学怪人的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才知道如何制造出灵魂,于是《维克多手记》成了尸者技术的关键。
电影的人物都是由各个著名小说当中与人物相类似的角色来充当,看得出作者学识渊博且博览群书。
能够将群书当中的各个角色提取出来,来完成自己的故事,而最后又可以将各个角色放归到原来的故事当中,丝毫不会有半点不和谐的地方,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作者对于角色的驾驭能力与对故事情节的掌控能力。
当尸者可以被人类为我所用,就像机器人技术一样被我们为我所用,电影虽然选材与十九世纪,但映射的却是当今社会的二十一世纪。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发展到最后也和我们人类相差的只是那21克的灵魂。
一旦机器人也在寻找那21克的核心秘密,那离人类消亡的时刻也就不远了。
两者的关系虽然不同,但是其本质却是相同的。
人类的存在因为拥有自我意识,而变得暴躁而贪婪,战争与毁灭成了人类自我发展的代名词,而唯一能够阻止人类自我毁灭最好的方法,就是毁灭人类。
作为比人类更为明智与冷静的尸者或者是机器人,最后采取的方法必然是走上这样一条路,这不仅仅是作者对科技文明发展到最后的担忧,更是对人类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担忧。
电影带我们游历了十九世纪世界各国的时代风景,更给我们展示了各方势力为了争夺统治世界霸权的阴谋斗争,人类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毁灭一切,在电影中展现的淋漓紧致。
当一项科学技术足以改变世界的时候,伺机在身边的各个政治势力都会伺机而动,相互争夺。
而他们的目的并不是造福人类,改善民生,而是耀武扬威,称霸世界。
霸权的存在,是人类社会不稳定的症结所在,所以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颠覆与战争。
作为伊藤计划的第三部作品也是最后一部作品,他将故事的展现形式放到了古代,而不是他所一贯所描述的未来,这一点是他这部作品的特色所在。
毕竟以科幻映射现实的他,在古代题材上的表达有着种种的约束与限制,可是他打破了常规,用小说与小说之间的架构,来支撑起他的小说体系,不得不说,那种极具有创意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天才才华。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并没有改变他的风格,但是却带给我们了一个另类极致的观感,相当的让人折服,让人震撼。
华生和星期五之间的感情,是支撑起整个故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和福尔摩斯之间的默契,和星期五之间的感情等多的是一种爱与依赖。
如果星期五是一个男人的话,华生的角色就像是一个深爱着星期五的女人,那种不愿意割舍,只想再一次寻回的迫切,让我们看到了爱情的力量。
只是展现到了男人身上,多少有点太过矫情与中二,但是电影角色的中性化设计也常常误导了我们的这种感觉。
电影当中展现出来了一贯的血腥与暴力,那些冲击我们视觉的画面,更深深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的冷酷与可怕之处。
也只有血腥与暴力才能够真实的反应出社会的现状,缺少了血腥与暴力,感情反而不会展现的那样深刻与真挚,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也不会从角色的身上体现出来。
当绝望反应到一个人的身上,偏置与冷漠才变得那样的立体与形象起来。
当看到电影当中卡拉马佐夫将身边的所有人,甚至连他自己最后都做成了活死人的情节,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与绝望,更多的是对人类自己存在的痛恨与绝望。
当人类持续的走在寻找霸权的道路上时,所到之处全部是无情的杀戮与掠夺,没有人会关心生命的存在,更不会有人去关心人情冷暖,只有冷冰冰的利益和虚无的权势,这不但孤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将生机勃勃的世界打造成了一个充满阴暗的炼狱。
是人都是自私的,电影当中也充分的提到了这一点。
华生为了重新找回星期五的灵魂而踏上了这场旅行,伯纳比为了效忠大英帝国而做了这场旅行的导游与守护,哈达丽是为了帮自己注入情感与灵魂,M更是为了消除世界上所有人的意志而避免战争,而作为科学怪人的zhe one则是找回自己的新娘,林林总总表现出来的都是人类的自私,也因为这些自私,让我们所有人差点毁掉了这个世界。
21克的灵魂到底是什么?
是天使的巨作,还是魔鬼的源泉,不得而知。
因为这21克的存在,才诞生了人类的文明,也因为这21克的存在,让人类社会充满了颠覆与战争。
在探究这21克的道路上,是发现与解决一切根源的所在,也因为这21克,成为了人类最未知的神秘密码。
它就像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是一些秘密与美好的所在,但是也是一切丑恶与毁灭的所在,人类到底能不能把它打开,打开后的后果是什么?
难以想象更无法想象。
幻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的发展将变得和人类一样,机器人会不会取代人类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那这21克是不是就是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关键?
21
前期叙事比虐杀器官更流畅吸引人,但后期抛高大上概念又撑不起来,逻辑混乱到我相信没人看懂。本来想说的话再看到彩蛋时忘到了九霄云外,我的懵逼直冲黑洞,真就贵圈真乱版福尔摩斯前传。作画精致,氛围舒适,核心依然是思考先于语言,反驳boss用尸语统一思想,组成意识的集合体,建立美与崇高尽皆消逝,纷争也随之消逝的尸体“帝国”
烂尾魔幻基片。
能不能把官配站稳一点了…看华生差不多要亲到女主我真的tm倒吸一口冷气,还好被基友制止了!!到了最后有点中二,但三部片子讨论的主题还挺呼应的,都有一种生死观的探讨在里面,不过当我开头看人设的时候就在想这玩意儿不会出现福尔摩斯吧???最后福尔摩斯果然登场了?!!让女主接替艾琳的角色?!!编剧你们这样真的合适吗…对语言和思考进行了不很深刻的探讨,另外两部对“景观”的见解也很有意思,说到底我只希望华生能和Friday好好过…害…这cp真是意难平!虽然有卖cp的嫌疑但作为SF来说,尤其是比较难把握的蒸汽朋克SF(毕竟一般SF大家都写未来啊!),害不错啊竟然只有6.5也是有点惨,豆瓣网友人均严格哦hhhh从一开始就注定中二,说白了谁让男主一开始其实只是想复活他的男朋友呢!!
我是为了看我家温柔优雅漂亮聪明勇敢的艾琳艾德勒前身的,然后开始感叹这个故事的脑洞。
日本人总有奇奇怪怪的动画电影。没看过原著,剧情编得还可以。总觉得自己心理有阴暗面,总爱看悬疑的、恐怖的电影。
白瞎那么好的设定和画质
日本人对蒸汽时代的伦敦是有特殊情结么,这也太美了,音乐和设定也没得说,可惜这从中间开始沦陷的剧情,不然就神作了
反派One搞的是人类补完计划 反派M搞的是美丽新世界 卡拉马佐夫那边没看懂 挚友的灵魂虽然未能找回 但他书写的文字编织了一个新的灵魂 这是伊藤计划想象中自己的救赎吗
前半部的设定很带感,作画优秀动作戏也很精彩,但剧情到后面就开始满天飞了,差点还成了僵尸片……还有结局以及ed后的剧情有点摸不到头脑
设定非常有意思,一个把尸体利用到极致的蒸汽朋克风世界,这是个遍地都是弗兰肯斯坦的世界,人们自从发现了弗兰肯斯坦以后,都梦想着能复活人类,但是做出来的都是类似僵尸的物种,没有思想,行动缓慢,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基石,活人利用这样能活动的尸体承担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电影主要讨论了关于灵魂的话题,只是会活动,每天都重复着同样工作的只能称之为尸者,但是这些尸者失去的那21克重量,承载着所有的欢笑,悲伤,苦痛,憎恨。只有拥有了这21克的重量,才能真正称之为人。
故事其实很一般,所谓尸者的元素,给人感觉就是失魂人和丧尸的结合,到最后拿活人做,就和失魂人一样了。画面还算良心,看着挺漂亮的,奈何其实是搞基,我实在是没兴趣耐着性子看。越到后面就越是拿科学的幌子唬人了,看得我是一惊一乍,莫名其妙。到了结尾,华生终于找到了福尔摩斯,嗯,恶搞到位了
重口,装逼。分了20次才看完。。。
还以为是科幻片,结果是基腐人尸恋。
当初看设定就不该以为是科幻的。。结局简直魔幻 不知所谓的一部片 人设能看
前面挺好,后面的情节走了意识流,烂
俨然成了一部腐片,让人不能不想到神探夏洛克阿!连主线都给改了,和小说简直就像是两个故事。尤其是最后的部分,即使看了小说也觉得不明不白,有烂尾的感觉。画面还是不错的,剧情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和原作对比之下简直就成了渣渣(其实是原作太牛逼了)。
围着自己对故人的执念,继续他们的研究,不顾毁灭世界的危机,仍旧要探寻和确认灵魂是否可以被寻找到被放置回来。不知道原作有没有讨论“返生”“还魂”,或者说清晰一点,再生的伦理问题。起码本片是没有要作此的探究的,因为股市继续的大前提都是华生的执念,他在最关键的时刻都还在想要找回星期五的灵魂。感觉就跟片头说的那个绯闻一样——禁忌的爱恋啊!只有这个可以解释啊!这个小说设定很反乌托邦啊。
人设作画都上乘,世界观撇开结尾都让人赞叹东瀛的想象力与考据混搭能力,音乐十分漂亮,这点毋庸置疑,思考先于文字的想法很值得回味,时下热门一个也没放过,看罢最后出字幕,发现“Door”居然好于全片的听感,彩蛋真是戏谑,不要也罢
青……青龙不死,血衣重生!(?
想象力空前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