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初看打着史诗的旗号,叙事从一九四五年开始,到二零一零年止,但整体看下来还是一贯的台湾小清新,谈恋爱是主旋律。
盛鹏、顺子、小范带着在国共战争的战场里捡来的孤儿小奉先,从淮北到上海,从上海到台湾。
从基隆到台北,挣扎、生存、生活。
盛鹏只敢默默的想念山东的妻子和未见面的儿子,嘴里却一句都不敢提,只能写寄不出的信。
他保护着逃兵顺子和小范,像对待新生儿子一样的疼爱小奉先。
顺子无心插柳的开了面店,娶了米线摊的老板娘阿玉。
只有小范,始终闷闷不乐,当被宪兵巡查不能出去工作、当顺子跟当地人谈上了恋爱,小范悲伤、愤怒,他大声的嚷,我想回家,我答应我妈收完租就回家,可是我一直没回去。
小范后来托关系去了农村种梨,或许这种远离人烟的生活才能让他忘却有家不能回的痛。
顺子在一次意外中丧生,留下了阿玉和肚子里的孩子。
盛鹏、阿玉、小奉先和顺子的儿子,这几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像一家人一样生活。
片子里有两条爱情线,一条是盛鹏和邱香,一条是小奉先与邱梅。
盛鹏与邱香,温吞隐秘,船上初遇,台北偶遇,面店再见,每次话语不多甚至无话,只有眼神的交流,学琴、送书、送花,相会,离别,甚至最终远嫁美国的邱香回台湾参加邱梅的婚礼,见到盛鹏仍然只是淡淡的点个头。
百年修得同船度,想想他们当初真的是做统一艘船去的台湾。
虽然最终没能在一起,但是到老都能相见,却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而小奉先与邱梅,就欢快明亮的多了,而且发生在六七十年代,有种很复古摩登的感觉。
弹球厅、猫王、disco、摩托车都带有很深的年代印记。
李淳的表演是个惊喜,头顶李安次子的光环,没有给父辈丢人,少年奉先的调皮不懂事被李淳展现的淋漓尽致,郭采洁的灵气已不需赘述,俩个人的戏很有看头(虽然在戏外郭采洁与片子里的岳父杨佑宁才是真正的一对吧)。
片子的主要内容的确是小清新谈恋爱,细节丰富有趣,真实感十足,整个观影过程中完全不沉闷,信息量很足。
伴随着两段恋爱故事的发展,时间跨度以字幕的方式出现,可以很明显看出时代的变迁。
导演王童以前是美工出身,时代背景的展示非常完美,与其说是厚重的史诗,倒不如说是轻快的时代剪影。
一众的偶像明星奉上了非常接地气的表演,郭采洁和柯佳燕表演功力早获肯定,李淳后起之秀不容小窥,胡宇崴和李晓川很好的表现出了一对思念故乡的逃兵,客串的张世还彪了几句四川话很是有趣。
倒是一直以来以美貌著称的杨佑宁,展现了一次演技,让人惊喜,把疼爱继子的隐忍父亲,思念远在大陆妻儿的丈夫,两个兄弟的大哥,表演的很到位,尤其是眼神很传神。
全片看下来,盛鹏对大陆妻子的回忆与思念这条线的位置稍显尴尬,如果说这是交代盛鹏的另一条感情线,那么篇幅过少;但是结尾又回到这里,又不能说这条线没有存在的意义。
我想导演的意图,大抵不在于展现盛鹏与妻子的爱情,更多的是对家的期盼、思念与等待,我想这也是片子的一条暗线。
妻子和孩子,是象征意义上的家,就像最后两枚金戒指重于又回到一起,象征着什么我想大家都不言自明,这或许是每个台湾导演心目中都过不去的坎儿。
作为暑期档,我觉得这部是个值得一看的电影,不沉闷,信息量十足,细节接地气,节奏感明快,不乏笑点,就是略有煽情之嫌,但是鉴于现实更煽情,勉强也就忍了。
我第一次认识“踽踽独行”这个词语,是初中的一篇课文——《金盒子》,即使当时的年纪并不懂得人生的悲欢和落寞,可朗读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内心竟也有些许感触,那是一种莫名的悲伤,不仅为作者先后失去家人,最终一人孤立于世感到伤怀,同时第一次意识到人生的无奈。
所以,“踽踽独行”这个词,我一度以为悲凉不已,甚至有些抵触说到这个词。
直到我看到《对风说爱你》这片子里的盛鹏,脑子里突然自动冒出了这个词语,那个从淮北,逃到台湾的山东人,最终也没能回家的人,在他参加完奉先的婚礼,一个人走在那条四下无人的巷道上,佝偻的背影竟让人忍不住想流泪;在他一个人坐在空空荡荡的房间里,孤独地回想那些流金的时光,流露的微微落寞神色竟让我忍不住叹气;在他突然病发倒地抽搐,孙子在一旁不知情地继续玩杀人游戏竟让人心生悲凉。
我们总说“我一个人孤独地来到世上,终将一个人孤独地离开”,可如果在历经了所有的纷繁吵闹之后,最终剩下自己一个人继续面对所有的世事,那份孤独是加倍的煎熬的。
盛鹏一开始的别离,是从与妻书开始,书信里的那扇没有修好的窗到了影片结束时依然没有修好,随着巧玲孤独的守望一起破碎至死。
随着那个死守的战场,盛连长送走了自己的大舅子,兵散人离;随即他开始了逃亡之路,一路向台湾,那个只说闽南话,没有冬天的地方,而在他无法想象的日子里,遇到一些人,如邱香,那个错过的爱人;同时别过一些人,如顺子,那个同生共死的兄弟。
而他守着牛肉面店,数着生活,编成一场从1949年到1987年的剧目。
我以前看过另一部电影,里面有一句话:留下和离开都一样可怕。
后来看《小王子》电影时,小王子一个人站在自己的星球上跟离去的小女孩挥手道别,身后是凋落的心爱的玫瑰,那一幕,我突然就满目含泪,为的是被留下来的小王子,总以为那是一种残忍,一个人却要继续看日出日落,没了一丝温暖。
而《对风说爱你》,我以为除了战争的残忍,思念的残忍,更有孤独的残忍,就是你明明都来过我的身边,而为何最后我身边没了你的陪伴呢?
盛鹏用一颗饱含愧疚,饱含思念的心,孤独地消失在异乡,身边终究没有曾经念念不忘的人,形单影只地离开这个世界。
“茕茕孑立,踽踽独行”,人一生好似孤独,又好似寂寞,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看尽繁华浮世,走过沧桑凌乱,却依然孑然一人,最后一次离开这个陌生的世界。
《金盒子》最后一段话说“暗淡的人间,茫茫的世路,就只丢下我踽踽独行”, 我依稀记得初一的某一个早晨,我朗读这句话时,潮湿的眼眶,和模糊的视线,似乎见过那个孤独的背影,像你,也像我。
电影刚开始,便是一行字幕1949年1月,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突然就出现了一个文艺腔调的男音开始念旁白。
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便应该换部片子来看,但总也不肯死心,文艺的名字《对风说爱你》给我了很大的想像空间,万一后面还有让我有感觉的地方呢。
大场面粗略的给个背景后,男主角便开始负伤撤退,来到一户农家小院,一张长相有点老的小孩,突然就在那莫名其妙的大笑。
而三个怎么看都象个兵痞子的人,就开始在那议论这小孩子为什么不害怕炮弹呢。
而偌大的一个村庄,一个人都没有,只有这三个主角和一个小孩子一路狂逃。
深夜当连长盛鹏无缘无故准备自杀时,小孩子醒了,睁眼看着他,我以为会是因为小孩子的劝阻而停止射击,没想到却莫名其妙的滚过来一枚戒指,然后又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台湾。
随便两个人便莫名其妙的当了逃兵跟连长一起跑了。
不过,随着后面越来越的生活气息,倒是慢慢让我吐槽的心沉静下来。
三个兄弟,互相调侃的友爱,彼此照顾的情义。
脱离那些空洞的大背景,这种带着浓郁生活味道的情节让我越来越喜欢。
可是好景不长,突然,小爸就莫名其妙的对着一个孩子说起了大爸的故事。。。。。
亲自打死自己的大舅子,有老婆孩子。。
这一切没有任何的前置铺垫,明明大爸在照顾大家,帮他们和码头帮对打,帮他们弄到了退伍证,帮他们谋生摆脱逃兵身份。
而没过一阵子,三爸莫名其妙又把自己吃的中药倒入了二爸正在熬制的准备用来卖的牛肉汤里,教会了一群小孩子开始把醋、盐、辣椒甚至泥巴和水全倒入了锅中。
在一场媳妇争夺赛中,失败的三爸上山种田了。
而幸福的二爸,则在一场大火中可怜的OVER了。
我虽然说了一大堆不满,但是越往后面看,便越是感动。
看到大爸抱着孩子,二娘拿着勺子,一起细看来吃饭的邱梅时;看到邱香因为爸爸的事情不得不去求并不喜欢的名义未婚夫时;看到二娘向大爸示好时,大爸无声的拒绝和二娘悄然的离去时;特别是看到大爸端走小奉先的面,跟他讨要饭钱,那一时刻,他用一种瞧不起的语气激怒了小奉先,但是正当小奉先愤怒时,他却端回了面,里面多加了一点蔬菜和一个鸡蛋;大爸和二娘十年后再见面时,二娘说那句:咬着牙撑下去,还不是走过来了;拍全家福时,盛鹏回忆起自己的结婚画面。
看到这个时候,渐渐的被这些小小的细节一点点的在感动。
盛鹏对邱香说:日子啊,就过嘛。
再后来,看到两个戒指并排放在一起时,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整部剧是一部台湾的发展史,除了强硬插入的战争镜头有点不协调以外,每个年代的台湾,所有的细节和特征都处理的非常完美,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电影很干脆,甚至在某些细节上都没有多一分的笔墨去解释。
而那些看似被遗漏的细节,恰恰是沧桑历史留下痕迹。
比如二爸的面摊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小奉先再次丢失印刷厂的工作,邱香若干年后的归来,邱梅出嫁时墙上母亲的遗像,婚宴上三爸身边的那个女人。
岁月在流逝,时光在流走,人生便是在如此多的莫名其妙中渡过,在别人的眼中看似平静无常、平淡无奇,但在每一个当事人的心中却又都轰轰烈烈。
最后想说下,郭碧亭啊,老是让我跳戏。
杨佑宁啊,演的真好。
《对风说爱你》观后从前的时间 真短短的只够结一次婚爱一个人从前的人 不着急喜欢你 不告诉你再次遇到你才会表白从前的东西 真结实一只铁盒子 用了一辈子从前的人 多爱书《贝多芬传》看了一生 从前的人 写信很慢写了几封信人就慢慢老了从前的交通 真不好浅浅一湾水生死两茫茫
文/满囤儿我们经常会称赞一些老导演、大师导演的作品具有“厚重感”。
26日上映的《对风说爱你》便是近期我们能够在银幕上看到的一部具有“厚重感”的电影作品。
这部电影由台湾金马奖评委会主席王童导演打磨数年,以精益求精的姿态来到了我们面前。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能够感受历史、感受情感、感受悲凉、感受大爱。
当商业片越发单薄地追求娱乐效果的时候,中国仍有这样的电影人,在坚守着电影的厚重。
我等后辈必须表达尊重。
那什么是厚重感?
只要涉及了历史、构架了史诗就会有厚重感吗?
显然不是,所谓的厚重感,就是影片在单一画面中所传递出的信息并不单一。
如果你把视觉焦点放在左上角,你得到了信息1;可是如果你把视觉焦点放在了右下角,你可能会得到信息2。
如果导演能够在单幅画面中放入更多的信息,那么这个镜头就需要你去凝视或者反复观看了。
当你凝视越久、反复观看次数越多,你就会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揭示的可能是哲学、可能是历史、可能是道德审判,当你得到了这些信息的时候,你就感受到了那份厚重感。
本片以杨佑宁饰演的盛鹏为视角,以年代为结点,讲述了这样一群只能“对风说爱你”的人们60来年的生命。
那么片中所有的场景、道具、造型,便都承载着传递历史信息的责任。
盛鹏头发中间杂多少白发、郭碧婷脸部皮肤的细嫩程度与皱纹黄斑的数量,都在准确配合着字幕打出的年代。
即便字幕打出的时候你没有看清或看到,字幕后的第一个画面,你也可以通过快速浏览这些非文字信息,得到准确的感知。
这就是凝视细节的重要。
由于年代分得比较细,有的时候两个年代提示字幕间的年代差其实只有一两年甚至几个月,那么在场景、道具和造型上可能相差不多,但是角色的内心情感却差出来了。
为什么?
因为本片剧作的一大特点是没有过渡用的联接戏份。
每次出现一个年代提示字幕,都预示着一个大的情节点的上演。
每两个年代提示字幕之间,都会有一个目的明显的戏剧冲突在其中。
这个冲突会把这群角色推向一个新的困境。
这种推进方式直接、干净、利落,甚至有一些小小的“粗暴”。
但是只要有足够好的演员,就能撑得起来,拳拳打中观众的心。
以偶像出道的杨佑宁在本片中证明了自己的演技。
每个年代字幕提示过后,我们都能从他身上看出时间的流逝。
尤其是他对待身边人时的态度,会因为每个情节点的发生而发生着相应的改变。
郭采洁不愧是新生代中最有灵气的女演员,即便已经凭借顾里加冕霸道女王,依然可以出演十几岁少女的情窦初开。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李安次子李淳,把角色小奉先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那段嬉皮时光,演得特别能让人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怨怒。
这三人的表演不约而同使用了打量的微表情,如果有条件,大家尽量在大一点儿的银幕上,仔细品味一下吧。
给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镜头,是邱爸爸被迫害多年后,出嫁自己的女儿。
观众此时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女儿出嫁却没有看到邱妈妈?
原来等女儿离去后,镜头内会只剩下邱爸爸抽泣的背影,以及邱爸爸旁边墙上挂着的邱妈妈的遗像。
电影是个视听综合艺术,很多信息是可以通过电影的独特语言来传达的。
就这个镜头,我们便可以凝视很久。
因为你的视觉焦点会在抽泣的背影和墙上的遗像间转换,每转换一次,你都会感到历史给这个家庭留下的伤痕。
这才是厚重,才是需要用凝视去体悟的厚重啊。
整体感觉逻辑比较混乱,如果导演想拍的是大时代背景下人的随波逐流,和整个社会的变迁,那他失败了。
如果导演本来要的就是个漂漂亮亮的爱情故事,那还算及格。
为什么盛鹏的一个破戒指就能在那个乱世里换到两张退伍证,而没多久之后,在他们那么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他还能攒到钱把戒指赎回来。
如果导演有野心一点,那个戒指只够换一张退伍证,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整个时间线是乱的,邱香说自己是毕了业就被父母安排去美国结婚。
就算她1949年在船上对盛鹏情窦初开时是15岁,那到1961年她已经27岁了,研究生都能毕业了。
这中间这些年她的追求者都在美国等着她去结婚么。
奉先第一次去邱家学琴的时候,邱爸爸在客厅里发表“反动言论”,当时就已经有镜头暗示了客厅里的一个同事听者有心的记下了他的话。
但是一直到十几年之后1961年,邱爸爸才因为这些言论“东窗事发”。
邱香的朋友张明莉明明看穿了邱香对盛鹏有好感,为什么她哥哥还追求邱香。
邱香跟盛鹏刚有发展时,邱家“恰逢其时”的变故,跟张家有没有关系。
盛鹏的大舅子为什么觉得自己一辈子不出现是为了盛鹏好。
让盛鹏一直背负误杀亲人的阴影,永远不知道老婆和小孩已经不在了,那不就永远都没有开始新人生的机会吗。
即使他真的跟邱香发展顺利,对老家的老婆和小孩的愧疚,不是会一直压在他心里吗。
更细节一点,为什么奉先的制服上有名字,邱梅的两套学生制服都只有学号。
缺点说了一堆,看点也还是有的。
首先,不考虑混乱的逻辑和社会背景,电影本身还是好“看”的。
害羞的邱香,面对木讷的盛鹏,及时想到提出教奉先弹琴,给两个人继续有所联系的机会,真的是让我松了一口气。
刚开始不懂阿玉为什么放弃帅气精神的小范,选了顺子,不过看下去之后多少懂了一点。
顺子善良又有烟火气,无论对感情还是对生活都是积极的,乐观的。
小范他们为了躲抓逃兵的宪警困在家里时,也是他做小范和盛鹏的和事佬,还帮奉先遮掩闯祸的事。
想到他的结局,有点可惜。
邱梅和奉先的故事,从船上打闹初识,到同校,分离,重逢,恋爱,结婚,都很有趣。
从《宿醉2》开始就非常喜欢李淳,感觉好莱坞终于有个长得周正的中国面孔了。
他既不是欧美人眼里的帅,也不是中国人眼里的帅,不过呆呆的很可爱。
在走廊罚站的时候,拼命想躲着邱梅的那个小眼神。
睡觉被叫醒,还想着对镜子装酷,都特别有意思。
他在邮局跟邱梅道歉时的那个笑,让我觉得不管他犯了什么错都愿意原谅他。
如果导演的目标是美好又无奈的爱情,这电影还算过关,不过比那些烂俗台剧好的有限。
如果导演想拍的是史诗级别的社会变迁,那真心是太欠功力了。
看完《对风说爱你》,脑海渐渐浮现起一首歌,就是由陈百潭首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情一阵风》,同样是感叹爱情被命运的捉弄:“爱情亲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乎我笑容乎我悲伤,乎我怨叹在心中……”这种感觉很像影片中的亲情与感情,一道深深的海峡,不仅分离了骨肉,连那一缕缕的思念,也都无法再跨越这鸿沟,但人生的无奈竟然如斯,即使被流放到天边,也要心存执念度过一生,只是那些生之遗憾,却令主人公盛鹏至死都难合眼。
《对风说爱你》由台湾著名导演王童执导,他曾经用《稻草人》、《香蕉天堂》、《无言的山丘》三部电影,共同构构筑台湾近代史三部曲,而今次在《对风说爱你》中,带来的依然是四九年之后的台湾本岛生态,国民党败兵船渡来台之后,逐渐落地生根的故事。
虽然片中的盛鹏、顺子、小范三兄弟穿越了炮火的生死线,却从来没有摆脱思乡的苦楚,即使根扎了下来,枝叶依然遥望着大陆的方向,那是一抹不时能狂暴起来的呐喊,那是一种会浓到化不开的离愁。
但是很明显,导演无意贩卖苦难,而是将三兄弟从废墟中救出的小男孩奉先,物化成为了全新的希望,让他在台湾岛落地、生根、发芽、成长,这不仅仅是三兄弟沉淀下来的牵绊,也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动力,其实从故事开始我们就可以感觉得到,如果没有救护这个小孩子的一片赤诚之心,他们恐怕没有动力跑出战场,这是一场成就与被成就的互助。
当然,最后,海峡两岸互通来往之后,确实也是已成老人的奉先,带着三兄弟的眷恋与思念,踏上了大陆的土地,这不是简单的互访,而是具有深层意义的两岸统一的前兆。
片名《对风说爱你》理解起来,更像一阵风,杨佑宁扮演的盛鹏,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的要义,一边,他逃来前,在大陆已经结婚成家,妻子巧玲,是他最惦念的女人,他保留她的截至,他给她写一封封根本寄不出去的信……但是这种希望,却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变成了绝望,这是任谁也无力摆脱的存在。
但另一方面,从登船时就相遇的富家小姐邱香,又成了他一生难以摆脱却情深缘浅的存在,无论是一年、三年、十年、二十年,总能相遇,却总是擦肩,一边有大陆的原配巧玲在盛鹏内心的根深蒂固,一边也有盛鹏的无财无权无力的无奈,特别是在邱香的父亲被抓走以后,只能束手无策,放任分离。
影片的另一条线,莫过于面摊女阿玉。
如果说邱香是一股清新的微风,那么阿玉则是一股火辣的旋风,她的爱情,从来都是炽热的,她与阿顺结婚,却被小范暗恋,多年之后,又表达了对盛鹏的爱意,她没有邱香的隐忍含蓄,虽然成为了三兄弟间的不稳定因素,但是却代表了一种燃烧的力量,给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带来了太多的生气,也给了成长中的奉先带来了如母爱般的关怀。
其实,整个故事,大致是由奉先串起,从他的童年流浪、被救,以至于到台湾后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漫长的岁月,给了他太多的洗礼,无论是街头打架的,还是课堂罚站的,如同收养他的盛鹏一样,他与邱香的妹妹邱梅,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而这对缘分,最终拜堂成亲,相携白首。
虽然在那个婚礼之后,盛鹏与邱香,一个是新郎的父亲,一个是新娘的姐姐,已经差了辈份,但当邱香问起那句:“你过得好吗?
”的时候,还是会让人垂泪唏嘘时间的无情与命运的捉弄。
但终究,老一辈没有完成的事情,小一辈帮着他们完成了,盛鹏与邱香有缘无份,但奉先却能随时抓住机会,不停追求,勇敢示爱,终于将邱香“泡”到手,“泡”成了相知相爱的妻子,这其实代表了两代人的爱情观,以及两代人在生活上的不同境遇,伤痛总要慢慢平复,伤口总要慢慢愈合,即使盛鹏会带着遗憾与后悔告别人世,但奉先无疑已经忘却了那些曾经的苦难,开启了全新的生活印记,有时候,爱情就像一阵风,虽然来无影去无踪,但风走过的地方,总是“春风吹又生”的野草滋生之地,那里有顽强的人们在发芽、开花,即使终将老去,也会留下新一代的希望。
這個電影的場景看得出來非常用心,如果要做一個平穩敘述故事路線的話,劇情人物是很可惜的很多地方都不夠細膩。
1.三個軍人從頭到尾,彼此的互動並沒有覺得感情很好。
2.想要表達老兵想回家鄉的心情,但是卻把2爸這個角色,降低為兒童吵著要回家,對家鄉的思念表達太過表淺。
3.當父親被國民黨抓走的時候,太太卻只想著拿毛線織圍巾這個表達非常不合情理,太過扭捏,而且當時人都在穿短袖。
4.男女主角的感情,一直都是平淡又模糊曖昧,表達的沒有很清楚,突然女主角的坦白告知,兩人熱烈擁吻,缺少了之前的鋪陳跟情感累積,一直到最後也無法讓人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感情,缺少了感情的張力和壓抑。
整片覺得人物的描述太過籠統,有這麼好的場景來襯托,但是卻沒有辦法發揮出來,真是覺得很可惜。
如果細細的如實表達當時的時代人物場景,不要刻意去刻劃人物情感的描寫,可能會是一個不錯的作品。
大约在1984年,某一个深夜,睡梦中醒来的我,懵懵懂懂中看到影影绰绰中大人们的影子,他们似乎在悄悄的说着什么,有人在读一封信。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一封寄自台北辗转美国的海外来信。
分别时只有三岁的父亲,直到四十岁才终于知道祖父还活着。
1948年,祖父与哥哥、弟弟在青岛分散,各自颠肺流离到台北落脚,似乎在1954年兄弟聚首。
暌违36年之后,两岸消息才能真切联络。
再过五年,我终于见到了祖父。
然而,祖父的“与妻书”,却是阴阳之隔,大跃进时代便已永别。
1911年4月24日,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林觉民在一个无眠的夜晚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诀别信,“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此文感人肺腑,不忍卒读,即我们熟知的《与妻书》。
1949年冬,在国共的苏北战场上,杨祐宁饰演的国军连长盛鹏也给怀有身孕的妻子写下了家书。
而杨祐宁的“与妻书”却始终没有寄出去,直到2010年他的养子盛奉先从台湾飞到大陆,然而这一切为时已晚。
林觉民最终成为的光荣的烈士,而在王童导演的新作《对风说爱你》中盛鹏(杨祐宁饰演)至死也没能心安理得,始终牵挂着对岸的妻与子,守护着一份承诺和一枚婚戒,彼此只能对着风说一声“我爱你”,也许只有风才能在海峡两岸自由穿梭吧。
然而盛鹏以为只是“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殊不知早已是“你在里头,而我在外头”。
王童出生于1942年,也在1949年天地仓皇之时来台。
年过古稀的王童导演对这一段历史念念不忘,不论是《稻草人》(1987年)、《香蕉天堂》(1989年)还是《无言的山丘》(1992年),将台湾近代史深刻记录。
而台湾80后实力派兼偶像派演员杨祐宁,在《对风说爱你》中将一个国军连长到台湾外省人从1949年到1987年的隐忍、坚韧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因为战争、民族创伤给个人带来的伤害与自我疗养阐释得丝丝缕缕如泣如诉,但又波澜不惊。
妻与子生死未卜,杨祐宁所有的思念都只能写在家书和日记中,而所有的坚守和承诺都只能随风消散。
然而对一个年盛的男人来说,这种坚守不仅是时间的消磨,更是情感和生理的折磨。
《对风说爱你》三兄弟住在眷村,老二黄德顺(李晓川饰演)在一次火灾中因救人逝去,剩下遗孀阿玉(柯佳嬿饰演)与盛鹏相依为命,日久生情,当盛鹏把阿玉拥抱他的手狠狠挪开的时候,证明他还要坚持下去。
更让人折磨的是他与邱香(郭碧婷饰演)的真情,两人干柴烈火,但不是孤男寡女。
盛鹏惦记着大陆的妻子,邱香背负家庭的压力要到美国与别人结婚,然而邱香努力挣脱家庭的逼迫,盛鹏却始终不能背弃自己的承诺。
之所以说这段感情的处理很苦,是相当多数渡海国军都在台湾又结婚,于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特别的“重婚”,为此两岸都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承认海峡两岸的婚姻都属于合法。
盛鹏与邱香的爱很低调,因为彼此都有牵扯,然而也爱的深沉。
在两人的恋爱发展过程里,邱香始终占据着主动:初见时主动向盛鹏点头示意,主动给盛鹏留联系方式,主动提出教小奉先弹钢琴,主动送礼物,到最后主动与盛鹏缠绵在一起……郭碧婷将一个保守知识分子家庭背景下的女孩遇到真爱后,试图逃脱种种束缚,勇敢追求爱情的心态表达到了极致。
杨祐宁也将一个坚守承诺、爱而不能、欲言又止、隐忍的男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风说爱你》结尾处盒子里存留了给妻子的家书还有邱香送的《贝多芬传》,让人扼腕叹息,谁在为难这对相爱的人,有情人如何不能成眷属呢!
杨祐宁一直以阳光外向的形象示人,也曾在电视剧《倾世皇妃》中颠覆形象,把刘连曦阴暗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神凌厉肃杀不说,表现更犀利毕现游刃有余,赢得观众的好评。
这一次,他再次突破,在《对风说爱你》中大跨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段,而且不动声色、不事张扬,表演看似平淡却极为有力,看似隐忍实则坚韧。
电影以唯美、浪漫的画面和史诗风格、磅礴叙事将杨祐宁的“与妻书”书写得“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暗自垂泪。
时至今日,国民党在下届“总统选举”推出的候选人洪秀柱,浙江人,1948年生于台北县。
显而易见,外省人第一代基本已经凋零,所谓老兵不死,也更多是一种精神姿势。
祖父兄弟三人,以及他们的同辈人,故友多不存。
想想少年时,见到N多探亲的旅台人,已经大约只有小爷爷了,也已经八十五岁了。
感谢王童和杨祐宁,又能见到那一代人的悲欣与坎坷。
一开始打仗的 戏份感觉拍得很儿戏,但是越看到后面越是伤感。
杨佑宁是土帅了。
眉目清晰,脸庞坚毅,身材挺拔,年代感。
看怪了小鲜肉,才发现这才是我的菜。
李淳和李安长得太像了。
杨佑宁缺一个好的剧本好的导演,一定可以红起来的。
期待李安导演可以拍一部海峡的故事。
就像我爸爸五六十年代的黑白照。
厚厚的嘴唇,难怪一直看得眼熟,太像了。。。
就布景什么的蛮像台北上午零时的
1.由于之前对宣传(如有)的忽视,以及海报的误导,入院之前一直以为《对风说爱你》是一部台式鸡汤小清新爱情电影,结果却是一部跨度60年的两岸心灵史;2.王童导演拍得极其工整讲究,很多画面都令我想起台湾中影最辉煌时代的那些作品,李行、白景瑞他们;3.杨佑宁不容易,第一次觉得他演戏还是有点机会的,李晓川很抢戏,也很抢眼;4.大约在1992年,北京办台湾电影展,当时有王童导演的《稻草人》、陈国富导演的《国中女生》,还有侯孝贤和杨德昌两位的忘了什么作品,我当时选的是蔡扬名导演的《阿呆》,今天终于在电影院看了王童导演的作品,也属得偿所愿,不久之后,还有侯孝贤;5.《1942》、《太平轮》、《对风说爱你》票房都不理想,这既有历史的绝情,又有胜利者的傲慢,我们早晚会为此付出代价。2015.6.26
太庶民电视剧了,三丁目的抒情也不是这么抒的啊。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后面的时代感越来越不对……
太着急了 这个体量完全可以再剪一个小时 很多东西还没来得及讲清楚 这个段落就匆匆结束了 连结局都是那么急匆匆的
和太平轮的感觉差不多 但我更喜欢太平轮一点 这种故事其实是对我胃口的 但是无奈节奏太缓慢 又是感觉想快进 谈不上有哪个出彩的地方 也是中规中矩的文艺片 不过片中昙花一现的那首钢琴曲真的好听cry!另外现在看看杨佑宁和郭采洁也是挺悲伤的
王童导演的作品,还是他擅长的题材,但是深刻度不如以往。
从军中乐园开始,就很喜欢这类题材的电影。电影名字太烂了……还有杨佑宁国语讲的不错,演技也比同期台湾小生强。
我脸盲,女性角色我真的是傻傻分不清楚。这是谁?这是谁?
一封寄不出去的家书
最差的是选角,难道就不能在郭采洁的角色上找个新人吗?无论是胡宇崴还是杨祐宁都太干净了,那种岁月的沧桑感表达不出来。
国民党视角吗,少见呢。画面时代感调色都很美,可是无剧情,温吞吞。可能是想拍平淡真情的,可是似乎只有平淡呢。
细细流长,慢慢道来,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很感人,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这么一点点的经历的,不会太轰轰烈烈,能拍成电影的就已经很有故事
时代感是最深感受的部分,台湾这是怎么了?军中乐园,太平轮……讲的都是关于某些不为大陆人孰知的时代,是集体回忆?还是之前中国的电影市场不够开放?
国共内战背景的文艺片哦
设定太让我出戏了。亲都亲了,还是给人跑了,二爸比大爸还老,片中的变老就是带上眼镜吗?李安儿子还可以算得上中规中矩
跟《太平轮》一样,不是烂片,却拍的无比散漫温吞,观感比烂片还难受。
虽然节奏慢,但是不会打瞌睡,还不错。但是片尾曲不好,如果是罗大佑的乡愁四韵这类会给电影增色不少
片头不太真实,炮弹到处乱炸,应该没这么富余浪费吧,上船逃跑被追击拉什么防空警报。逃亡到台湾,人生地不熟,两个逃兵还要买户口,生活很困难,饱受思乡念亲之苦,确实不容易,话说当年台湾好荒凉。战乱害人,造化弄人,有点拖沓,但还是蛮感人的。
感觉杨佑宁演技很好耶 竟然不是偶像派 其实拍的蛮好的 撇去所有人的台湾腔不谈 到台湾后大家的生活 有好有不好 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 但最终也不会忘记大陆 所以我们说落叶归根吧
感觉主题不明确,导演想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