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感觉,不是单纯的感动,更多的是思考,对死亡、对人生、对感情的思考,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懂得怎样从专业角度去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只能简单的从一个观影人的角度说《姐姐的守护者》这部电影触动了很多内心的情感引起了我某种程度上的共鸣,不论是感动、惋惜、纠结还是无奈,最后落在我脑海里的只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本就是无解的呀关于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极力逃避但终究要面对的问题,不论我们的人生是美好幸福还是痛苦不堪,也不管你是家财万贯或是贫困潦倒,我们在这世上过得精彩与否最终都要一步步走向终点,失去与这世界的联系,再也无法感知任何事物。
我们都知道这是必经之路,但却都无法从容面对,生活也许不尽人意,幸福也迟迟未来敲门,但我们还是如此眷恋生命,不肯离去。
电影里母亲莎拉为了给女儿凯特治病,通过基因技术孕育了一个女儿安娜给凯特治病,从安娜出生,不论是脐带血还是白血球、肝细胞、骨髓,她都得源源不断的向凯特提供,但是仍旧没能阻止凯特走向死亡的脚步,肾衰竭的凯特必须要安娜为她捐赠一个肾才能继续向死亡抗争,可是这是安娜却向法院起诉自己的母亲莎拉剥夺了她的身体自由权,相争到最后却是凯特想要放弃这痛苦的治疗所以让安娜帮助她从而让母亲莎拉不得不放手。
关于死亡在电影里的体现,我想更恐惧它的并不是凯特,她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了,处在一种等待的过程,时间久了对这种痛苦感到厌倦和疲惫,也不愿折磨家人,最害怕死亡的是母亲莎拉,她从知道女儿得了癌症时起生活的所有事情都是保证她还拥有生命,放弃事业,忽略了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她的爱人和子女,她不愿死亡从她身边夺走凯特,不愿看到她离开,但是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做了所有的努力,却还是没能赢得了死亡,她不得不放手。
关于死亡我并没有资格去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也无法有什么形而上的感悟,但不能免俗,我同所有尘世间的人一样,恐惧它的到来,虽然我明白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关于放手,有的时候我们坚持一件事久了就会养成习惯,这种习惯你也说不清楚对错,只是一味的坚持着不愿放手,影片中的母亲莎拉就是这样,到最后我也不清楚她究竟是害怕凯特的离去还是怕自己心中一直坚信的东西崩塌,自从得知凯特的病之后她的生活中就没有其他任何事任何人,她只知道要让女儿活下去,不惜任何代价,其实她也知道这对安娜来说是不公平的,可是她就是不能放手,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离去。
影片的最后凯特死后大家好像过得比以前更好了,这样可能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啊,我们总要往前走,因为凯特的病,整个家庭都小心翼翼,父母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她,却忽略了其它两个孩子,忽略了生活中其它美好的东西,不能说她是个拖累,但最后她的离去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个家庭是一种解脱。
退一步说,假设凯特移植了安娜的肾就一定会好么,万一变成两个孩子的悲剧那又该怎样呢,或许不应该做这样那样假设,生命如此宝贵怎样容许这么多的假设呢人的理智固然可贵,都知道该放手时就要潇洒放开,可是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又有谁能坦然面对呢,否则人生就不会那么有那么多解不开的愁绪了。
关于爱,虽然影片的结尾时凯特没能战胜病魔离去了,但我们看到的却都是满满的爱和感动,母亲和家人对凯特的爱,凯特和泰勒的爱,凯特对家人的爱...直到知道安娜打官司是因为凯特让她帮她解脱之前,我的心里一直都处于一种矛盾纠结的状态,安娜的健康和自由凯特的生命到底应该如何权衡取舍,法律中有紧急避险,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牺牲小利益保全大利益,但也明确说明生命是不能比大小的,是啊,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是那么的珍贵,如何能让一个人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健康去换取另一个人的生命呢,这是多么无解的问题啊 可是,这一场争执的官司却不是因为这样的利益冲突,而是因为爱,凯特不愿家人再为她受折磨,也不愿自己再遭受痛苦所以选择放弃安娜的捐赠,让生命就这样逝去,带着家人的爱,至少这生命没有荒废...
最近总是在琢磨这样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何而来到这个世界 小的时候喊的口号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后保卫祖国?
还是大了之后被告诉被灌输从而认定 要考上常春藤或是全美top100或是985或者211 然后找个不错的工作 有着不错的社会的地位和丰厚的收入 忙碌到无暇顾及人与人之间真正难以得到更难以保持的珍贵的感情然后切切实实的有充足的准备和计划 之后有个孩子再在小的时候 教育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后保卫祖国看了这个电影 和更多后来的经历让我愈发感觉 很多东西真的不是这样 从来不是我们想的这样在真的有确切的说法证明人会转世之前我们真真切切的知道 我们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 存在几十年的时间这几十年 我们要怎么去珍惜呢生病了该去治 人定胜天 有什么困难要去克服 这些既定的刻板印象 就像在妈妈Sara心里所固执的一样 也横亘在每一个人心里可是谁能保证 病会被治好 或者说在被治好的过程中会发生比病本身更可怕的事情 又或者病或许会带来美好的事情 谁真的能够保证 天 的安排是否真的是错的 我们不过是不停地在为自己着想着 我们害怕失去害怕失败 害怕一点点的不如意 害怕所有负面的词汇考砸 伤病 落选 丢失 悲伤 或是 死亡这里的每一个词 都让我们为止心悸担忧 甚至举全力以避之可是电影里 或者说生命本身 其实一直在告诉我们就像Kate一直在强调的Let it go.去接受所有负面的事情 用坦然的心态 在失去之前用力去珍惜 而不是在失去之后痛苦遗憾不止我们一生都在追求不败 可有些时候 或许当个败军之将 其实才能让我们 失去更少 上帝给我们这双手 或许不是让我们去得到更多 去争取更多 去获得更多而是去 用它去抓紧更多上帝给予我们耳朵 皮肤 味蕾 或许也根本不是 让我们去察言观色 去在唇枪舌战中赢得更多 战胜更多 而是去感受更多 珍惜更多这个故事细细回想 有很多悄无声息的细节 是十分巧妙的(也有可能是自己想多了) 比如爸爸Brian更能感知Kate的心 或许因为他是一位消防员 经历见识过更多的生与死 更能体会这其中真正重要的 并非生死本身 而在于一个人是否在有生之年毫无虚度 是否真的体会到生命的弥足珍贵所在而妈妈Sara作为律师 在意的更多是 输 或 赢在内心里觉得更喜欢爸爸Brian的同时 也能真正完全理解 妈妈Sara全部的所作所为因为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坚持的 所认知的 所在意的 所不能让步的我们爱一个人 或是一样东西 我们深爱他 我们在意他 该怎么接受 永远 失去他 我们总是把所有的一切 都当做理所应当 妈妈每天做好的早饭 咸了淡了我们都会埋怨; 爱人每天打来的电话 语气冲了或者时机不对 我们都会不开心;朋友的陪伴或是给予 多了我们觉得有所企图 少了我们觉得心寒;于是我们不满足自己所拥有一切 爸爸妈妈总是唠唠叨叨于是我们说刺耳的话去伤害他们 眼前的爱人不够漂亮不够帅气或是不够某个曾经暗恋对象温柔可人所以我们选择欺骗和隐瞒 朋友给予我们太少于是我们在背后恶语相向而我们是否真的想过 所有的一切 都不是永恒存在 这些日常的一点一滴 或许有一天 在我们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同时转瞬而逝我想 Kate是不幸的 也是幸福的她因为知道自己终将离去 不知道是下个月 下周 明天 又或许只是待会儿 所以她总是拥有 用尽全力去爱 去珍惜 去感知体会这一秒所有的温暖和美好 的力气总是 可以驻足在每一点一滴的幸福的瞬间 去不考虑得失不考虑是否浪费时间不考虑任何因素 去享受 去细细品味总是有 静下来 回味所有过去的美好 感动 温馨的记忆 然后继续面对未知或痛苦或折磨的 勇气和力量光是这样一点 或许她提前说的再见 比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幸福安心 而了无遗憾不像很多关于关于绝症 生死的俗套电影 在嚎啕大哭之后 完全释怀 然后该干嘛干嘛My sister‘s keeper 让人在嚎啕大哭之后 愿意停下来 想想自己至少现在 我愿意在闭眼之前 用力去珍惜所有我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总是不愿意正视失去这件事本身 因为在失去之后才会体会到失去的东西到底有多珍贵 然后 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何不把每一分一秒 都当做最后一秒 把所剩几十年的生命 奋不顾身 毫无保留的 献给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 不考虑会不会失去 不考虑会不会入不敷出的 去爱 去珍惜或许 我们好不容易找到的这副皮囊 不是让我们再去花多大力创造华丽的丰功伟绩而是 有机会 感受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 去在所爱之人的温度 和记忆中 无所畏惧 轰轰烈烈的 走一遭
真的是很感人的一部电影。
看着凯特和安娜相处,看着那对父母的争吵,我不经意地想起了我的堂弟。
他是先天的心脏病患者。
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好,父亲还离异。
我和他相差整整六岁。
他小学一年级,我初一。
那时候,他被判给了父亲,他父亲又有了自己的生活,将他寄养在姑妈家中。
他的父母总是争吵,因为治疗需要一大笔钱,而且此病不宜久拖,他总是静静地看着大人们的争吵,变得沉默寡言。
那年夏天,我去姑妈家玩,我和他两个人,一人一头,横着躺在表姐的那张床上,那个午后,他问我,姐,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
我说,大概三十岁吧。
然后,我听到他的声音从另一头传来,他说,我好像活不到那个时候了。
我忽然什么都说不出来。
那个时候,我们都不知道,那其实并不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可是,被大人们的争吵吓得,好像死亡真的离我们那么近。
我堂弟现在当然很健康地活着,上海的医院治好了他,可是,那一幕我永远都忘不了。
生命中总有生离死别,每个人都无所谓好坏,在生死诀别之前,只剩下爱。
对于凯特,想要活着,又不愿意给家人带来负担;对于那对父母,大女儿是女儿,小女儿也是女儿;对于杰西,姐姐是姐姐,妹妹是妹妹,两边同样重要;对于安娜,她就是为了姐姐而出生的,她为了姐姐,心甘情愿。
在影片的结尾,安娜说,重要的是,她是我的姐姐。
我们总会相逢。
女儿上诉自己的母亲,这种事情估计只有美国才可能了,让人觉得有在炫耀美国司法体系的嫌疑。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是影片接近末尾时,Kate病逝前一夜,侧躺在病床上抱着哭泣的母亲,试图安慰她的一幕。
从头到尾,卡梅隆迪亚茨饰演的母亲都显得武断、专横,使出一切办法、牺牲一切也要保住Kate的生命,但终于在Kate主动要求放弃继续治疗的时候放下了执念,展现出了软弱的一面。
而Kate在与病魔搏斗了11年后,给了全家人一个解脱,并永远活在了家人的心中,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设想以前医疗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小孩子患了绝症或者体弱多病可能就夭折了,活下来的都是生来命硬的,而且出生率高,死掉一两个也不会影响人类繁衍。
如今医疗技术发达了,出生率下降了,反而生出许多倍受折磨的灵魂,不知是幸事还是悲剧?
死亡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杀戮。
我们,无处可遁。
前几天,在暖气令人人昏昏欲睡的星巴克看《相约星期二》,里面的序言说,大部分人在临终前都陷入了繁琐的医疗程序当中。
我深以为然。
不断发展的医疗水平,让我们在死亡面前有一种虚妄的侥幸心理。
很多Miracles让我们以为坚持就可以长命百岁。
更多时候家属把自身的想法,毫不犹豫地复制给患者。
我们以为对方愿意不断地和冰冷的医疗器械做抗争,或许对方只是希望我们坐下来陪他们看看相册,温情脉脉地说话聊天。
我曾经去医院探望过一个癌症的邻居叔叔。
那个数周前看上去还特别精神矍铄的老邻居,躺在病床上,插着针管,一下子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拉着阿姨的手说,很抱歉。
阿姨转过头,看着窗外说,没有用了,他想回家,过几天我们就回去。
中止治疗,回到山明水净的家乡,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吗?
看到浑身插满试管的家人在医生手忙脚乱的抢救中停止心跳才算尽职尽责吗?
或许,听听病人自己最想干什么才最重要吧?
不放手,不前进的往往不是患者,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忙着用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去拯救挽留生命,能够真正停下来倾听Kate心声的,却是Anna。
Kate知道换了肾也活不久,她不想再挣扎,她想成为蓝天的一部分。
如果我得了不治之症,我想跟自己最爱的人,在阳光灿烂的海边,度过最后的时光。
我不想躺在满是消毒水味道的病房,听着紧张兮兮的脚步声,看着强颜欢笑的亲人。
Let it go ,不是不抗争,而是,最好的告别。
“满意地结束你的旅行,就像一颗橄榄成熟时掉落一样,感激产生它的自然,谢谢它生于其上的树木。
”
出生已经是我们不能选择的了。
现在不是很多人都在感叹吗?
为什么我们现在做什么都需要考试跟考核,上学需要,工作需要。
而唯独结婚跟做父母不需要。
在父母抱怨我为你失去了多少,为你付出了多少的时候,孩子们心想是我让你们把我带来这个世界吗?
更可怕的是这部影片还向我们展示了连死亡都不能选择。
如果我发现最开始我的出生只是父母用来拯救另外一个孩子。
我当然会难过。
但会不会选择接受很难说。
或者说父母可能也不太会给我考虑的机会。
那么小的孩子,父母就是他的监护人。
所以女孩最后选择了用法律作为自己的武器。
这里面还隐藏着更深的逻辑那个被拯救的孩子,他一直饱受重症疾病的折磨。
他愿意这样吗?
一直给家里人带来负担。
自己也没有办法像正常的人那样生活。
果然最后答案揭晓。
真正不想再让这个捐献继续下去的人,是生病的孩子。
她太累了。
母亲的爱的确伟大,但这位母亲的爱建立在很多其他人的牺牲之上。
关于人性的思考可以有很多。
但我更在乎的是哪怕是父母想要选择用自己的孩子救另一个孩子,怎么真正保护到所有孩子的权益呢?
由于作业要求,本文将从观众视角和伦理学视角对该影片进行讨论。
从观众角度出发,《姐姐的守护者》是一部消费思考情绪而无意无能回答所展示问题的典型商业片。
翻拍结束,影片则脱离原著,作为观众对原著思想无讨论义务。
影片沉冗无聊,提出科学造婴、子女意志和父母关系、安乐死等伪命题情节,人设采用刻板印象而不专业,大法官因私事流泪,强硬歇斯底里的母亲,温暖爱子女的父亲,由善良而徇私的男医生,形成共性即男性正面伟光正,善良会设身处地,不会施加强硬意志的形象。
与剧中被黑化的女性如“歇斯底里”的母亲角色形成对比。
如果导演不是故意为之,即为厌女与守旧意识造成普通刻板的剧本。
谈论到导演,在一些一闪而过的镜头中,手术台上的女童身体却给人有美艳之感,病人姐姐对美役的单一追求。
有导演私货嫌疑。
作为女性观众,毋论电影的平庸与无聊,已感到足够不适。
于是来到影片中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这是该平庸至极影片微弱的作用所在。
本文通过三个被刻板化的主人公妹妹、母亲、姐姐提取三个问题进行议论。
①从“人造人的意志”引申“科学造人的产物是否属人”②“医疗是否该参考病人父母情感意见”③“安乐死权力归谁”。
为了拯救一胎而生育二孩,该现状并不少见。
只是多见于一胎性别是男性,为避免不必要争论,在主角性别设置上,主创一开始狡猾使用双姐妹。
为了拯救一胎而生育二孩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摒除二胎的人性只作为医疗工具。
生或不生是一种道德的冲突,而选择生育之后,作为医疗工具出生的二胎,她是否具有人性?
这种人性非指人生而平等的“人权”,而是说工具性出生的人是否获得她人认可和自我认可的“人格尊重”。
显而易见,如妹妹这类孩子往往难以获得生理父母的人格尊重,因为她的先天目的是工具。
此处,第一个问题的“人造人”有两个含义,一是母体直接生育,二是借助技术不接触母体生育。
从上面讨论,无论哪种造人方式,二胎的人格被伤害是不容置疑的。
二胎仍然是人,她的身体处置权仍然归属她自己。
这里引起我思考的是,如果为了维护二胎的人格,对二胎进行克隆,出现二胎2.0版,这种利用又人道吗?
即人造人来到它的第二含义,“借助技术不接触母体生育”。
试管婴儿属于人的范畴,克隆人是否属于人呢?
克隆人的人格是否需要尊重呢?
承认这两者之一的人格性后,谁有资格使用技术去创造她们?
本文认为只有承认生育目的是善意才可进行生育,这是人权人格的双向尊重。
而这一点现实尚难达成,毋论技术造人。
第二第三问题结合一起,从身体处置权说,哪怕是父母,都无权干涉。
当承认病人是治疗对象,那么应该达到共识,病人的尊严情感高于其父母与任何人的。
以爱之名的捆绑,无论是子女身体处置权还是安乐死,都反映家长把子女身体当作自己附属品而非独立人。
这是属于父母的人生课程而非该讨论的问题。
我们讨论的是,如果病人被“自愿去死”,是否还要同意?
在一些国家,安乐死合法化成为穷人的最后选择,那么这些对吗?
为免离题,本文观点是,应支持在医疗中病人选择安乐死。
因为这捍卫的是病人死的权利。
至于自愿的筛选,是政府医疗机构需要健全的规则。
异议与支持的公民做的就是监督。
这才是人权而非一刀切为了“人道”,不许亲人安乐死,不许安乐死合法化。
以上即《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忍不住次次的擦眼泪,这个故事本身很棒!
一个试管婴儿当初是为了拯救姐姐而来到这个世界,故事开始,大房子、三个孩子、年轻的父母一起在阳光下玩耍,平静而令人羡慕的幸福,但是这表面之下的,是随时可能被打破的宁静。
kate的白血病,父母主要精力都在照顾她身上,哥哥因此整个成长中都基本是一个人去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妹妹接受不同多次的手术给kate捐赠...纵使这样,他们三感情是很好的,看着kate的痛苦,他们心疼,也因为这样,会更加懂事一起照顾kate。
mom为了kate,放弃了工作,整个世界围绕着kate,无法接受最终有一天她的离开,努力,用努力坚持,鼓励kate,要anna捐赠说服自己等等,去挽救kate延长她的生命,看不见其他的事情。
她妹妹一句中的“如果有一天她离开呢,不用再围绕着孩子的事情呢?
”——现在也很多一个家庭I个bb,却老人大人都围绕着他,小时候他不懂事,等他长大有自己意识以后,很多事情到底是他需要还是大人离不开呢?
——自己也是,在不对的地方努力,是没有用的,是自己害怕失去,自己需要,还是别人真正的需要?
当你帮助背人的时候,请先停一停思考下这个问题。
“主角”一直都成为了大家的焦点,那身边的“配角”呢?
虽然最后是一场误会,但是这个事情经历过程中的确影响了anna和哥哥成长中需要的东西被忽略了,能量就是这么的守恒,你必须去选择。
而作为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拥有这份自由也是幸福额。
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主角!
最后才知道是kate的意思,她想die。
——很震惊!
"Don't feel shame about die" ——每个人都会,只是顺序的问题to me:不能太强势,不然会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也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要保持敏锐心境明朗,需要让自己feel peace,stop&listen.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非常棒!
泪点向来不高的我,毫不掩饰在这部片子里我是从头到尾从没让自己视线清晰过。
影片的主题很简单,“守护”,一个罹患癌症的女孩,在母亲,父亲,妹妹和命运相通的男友的所有守护下走过自己的生命。
面对亿万偶然而生成的生命个体,每个与她产生交集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她,守着她,尽管守护的方式各异,可引导这种守护的他们心中沉沉的爱。
沉重的母爱,心疼的父爱,理解的手足爱,相惜的爱情。
如果说她短短的十多年里充满了疼痛、药品、病魔,那么,人生的各种疼爱也是生活的主旋律了吧。
这部影片,给我震撼的除了托着我们每天向上乐观生活的感情,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态度。
死亡就是死亡,可我么仍然活着。
这应该是小妹之后的独白吧。
曾经,我们都以为当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人离开时,我们会选择离开,可是真的到了这时,我们却没有选择在过去停留,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们还在向前走,并且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死亡,对于死者而言,因为是我不害怕死亡吧,或者是在我内心我从不把生活着死看得太重,我不想让我们个体太高于自然,与其坚信我们是万物之灵,我更愿意相信,我们是自然一部分,没有太多骄傲或者优越可以让我们炫耀,标榜我们的与众不同。
所以,死亡,对我来说,从不是一种痛苦的结局,那不是生命的结束,我更愿意相信你又要在无穷的自然界换副模样重新来过。
也许来世,你仍然一无所知,不记得前世那些跟你缘分深浅的人,不过那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们不必太过计较,一个没有不负累记忆的生命体才可以在重复的生生死死中不厌其烦的周而复始大同小异的生活。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生死,我觉得会很坦然。
影片中到处弥散着浓浓的关心和爱,我们也总是以我们认为的方式来爱我们身边的人。
因为在心底,首先我们把自己的动机善良化,一个从善的角度出发的关心怎会对他人造成不适,可是真正的现实有时候却恰恰是这样。
亲人的关心有时真的会是一种负担。
我想影片中的姐姐是有这种体验的。
所以,如果你真爱他,就从他的角度来施与你的爱心,而非从我的角度。
一个只从“我”的角度出发的爱是自私的,你安抚了自己的良心,却有可能将对方置于痛苦中。
影片中最后的基调很好,她离开我们了,原以为我们不会活下去,可是最后我们活得很好,而她也从未离开过,她一直在,曾经在,就一辈子都在。
是的,如果你的生活此时遭遇了不幸,是你想要摆脱的,请不要拧巴的挣扎,亲爱的,请等一等,生命真的一种需要你隔断时间来重新审视的,暂时的不能忍受,时间会为你平复,并且到了一定的时间点,它会告诉你,嘿!
曾经的原来也不算糟糕。
亲爱的,只要我们在经历,不要总是试图摆脱它,让我们适时地抽离这个主体,站在第三方,隔段距离来看,你也许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不信,请等一等。
不必着急,路还很长,只要经历,在岁月不定时会成为你的慰藉。
好啦,与其说是影评,更像是一种观后感吧。
这部影片「想看」时间写着是2009-11-05,但一直到最近才看。
全片几乎就是一首以为「爱」名的画卷:母亲执着与泛着母性光辉的爱,父亲深沉与理性的爱,妹妹发自内心,自我牺牲而毫无怨言的爱,还有她的姨与表哥那种完全没有现代人隔阂,纯粹亲人的爱。
没有通常意义上的争吵,悲观,自私的情绪。
整个影片洋溢出来的爱,搭配着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让你无法不为之动容。
有很多催人泪下的场面,而且我相信你和我一样,即使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也会不自觉地感同身受。
最喜欢他们一家人去海边的画面,搭配着「Feels Like Home」这首歌,即使面对着即将到来的死亡,也保持着那份恬静,坚定与快乐。
这样的影片,真好。
我能打6分吗?
如果姐姐还想活呢?那是不是安娜还要捐献一个肾出来?父母尽可以伟大,但你无权将伟大强加于孩子身上,若我是被当做器官提供者生出来那我宁愿选择不出生!
音乐加分
一点都不感动
太温情了,溢出来了就不好了
想给3星来着,但是··
非常失望,剪修劇情不是問題,但過度簡化人類情感,忽略母親擺蕩在兩個孩子間 其中內心掙扎 簡化成一個歇斯底里的母親不計代價只要救某個孩子的偏執 這就是失敗
素颜的Cameron Diaz,呃。。。。
一个孩子不应该是为了拯救别人而被生出来,无论这个人是她的亲人还是别的什么。否则,这个孩子从出生起就丧失了人的权利。它只是一件物品。
还行吧,毕竟让一部电影来表达出来一部书的全部内容会力不从心,没看过原著,不过觉得剧情着力点稍有失误,整体来讲还是及格,算不上经典。
赚到了我的眼泪
片子有点虎头蛇尾的,不是很吸引人的主题
孩子还是最爱妈妈的
跟7磅似的···太慢太慢···
看到 Cameron Diaz就没好感 结尾没有书那么震撼 ps书还是吴剑的貌似
不再是allison和joe的女儿,sofia带起假发穿上削肩露背裙的时候真的很美。演技不错。世界上天天都有奇迹,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这是对活着的人说的话。
一般
那么多人都只爱你一个人。可是谁来爱那么多人。
真的跟原著差太多了……他们居然改了结局!说实话开头还算过得去,越看我就越觉得不对,还没上法庭的时候我就和另一个看过原著的朋友说照这个趋势死的就应该是KATE了,结果还真是。如果把电影独立出来的话是个好电影,但我现在只能说还有一部叫做姐姐的守护者的小说真是太好看了……
我怎么觉得像台湾狗血言情剧……
要是姐姐能再漂亮一点,本片还是很煽情的,另外开头和结尾的妹妹个人独白让二十岁的我无地自容= =最后我很同情卡梅隆饰演的老妈,要是换做我,不自杀也得崩溃,只能说老美的生活太TM丰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