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所属年代为20世纪60年代,美军派遣军常驻日本,那时候的很多日本女性就像现在不少中国女性一样,对美国有强烈的向往,和美驻军结婚、或者与他们发生性关系生一个混血儿,虽然为国人所鄙夷,但女人们却依然很乐意这样做。
但很多美国士兵回国以后,却再也没有回来,于是在日本国内留下不少日美混血儿,他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并不那么容易,今村昌平的电影《日本战后史》和《猪与军舰》中均对此有过描述。
千太郎就是这样一个日本女人与美国士兵的孩子。
这样的他,与学校里的同学大多格格不入。
而同样因为父亲工作而时常转校的熏,在人群中总是感到孤独。
他们却因为音乐而走到了一起,成了最好的朋友。
因为有你,上学路上的上坡路,不再让人觉得没有尽头;因为有你,在人群中不会紧张得想要呕吐;因为有你,甚至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爱上了爵士,明了音乐本应带有灵魂。
因为有你,学校不是只有屋顶的天台可以待,因为有你,开始有了朋友,因为有你,难过的时候不再变得那么难挨,因为有你,音乐不再孤独。
这份有音乐伴随的友谊,甚至也许高于友谊的情谊,让人觉得温暖又感动。
很多片子中,总会有那么几个脑子被门夹了让人想扇飞他的存在。
而在《阿波罗》里,每个人都是那么美好的存在,有自己的欲求,有自己的小心思,但都很克制,智商情商都算是比较正常。
尤其是对三个男性角色的塑造,算得上是比较丰满的,用各自的成长经历来塑造了其性格,没有安全感,占有欲强,但对所爱的人总尽力保护的熏;不想成为别人累赘,不想伤害别人的千太郎;也许随播逐流,但最终找到了自己方向的淳一。
淳一这个角色和千太郎一样,是一个很有时代特色的人,拿到别的时候去都不合适了。
片中有些细节很感人,列举一二。
熏和千太郎去东京找淳一时,熏看到淳一的邮箱有不少来自百合香的信,偷偷地塞进了信箱,避免伤害到千太郎,这是其一。
百合香给千太郎画的那幅画,初看的时候觉得有些滑稽,但最后千太郎与之告别时,这种滑稽感却消失了,这种反差挺不错的。
千太郎始终穿着海军装,戴着海军帽,这一点真是大赞啊,那个时代对海军的向往,甚至于也许对于未谋面的父亲的一点儿思念。
最后,片中的音乐。
如果说伊坂幸太郎的小说让我爱上摇滚的话,渡边信一郎的动画就让我爱上了爵士。
片子的片头片尾都与本片非常契合,这种用心令人感动。
最后在教堂演奏的那首曲子,不能更喜欢了。
第一集观下,犹豫了4星还是5星,但感觉此作潜力不小,相信它相信渡边同学话说,渡边同学,终于说出心里话了吧:“除了爵士其它的都不是音乐”从牛逼哄哄经典要死的《Cowboy Bebop》找到菅野洋子配乐再到牛逼闪闪帅气要死的《混沌武士》找到Nujabes大神配乐(牛逼)都是爵士呢,,,现在,,他终于开始做一部音乐有关的片子了,而且只要爵士呢!
可惜NB叔555555555555555555过世了!!!
55555555555555555555555菅野洋子也不错拉,但是这是一部好好讲爵士音乐的片子有细致地讲音乐,讲妹子和基友的3p……不是,是部认认真真地音乐燃片,,好期待后面!
超级抽象五角恋修罗场。
“坂道上的阿波罗”这个标题藏着双重隐喻:既是音乐之神对小镇的垂青,也是所有失恋者自我救赎的寓言。
薰与千太郎的相遇像伯牙子期绝弦的爵士版——一个是被迫转学的优等生,一个是用暴力掩饰孤独的鼓手,他们用教堂地下室的钢琴与架子鼓对话,爵士乐的音符如同以往一样砸碎了阶级与种族的栅栏。
当薰用一段布鲁斯独奏砸碎礼堂玻璃时,你会听见自由最本真的声音——它不是完美的和谐,而是错拍的鼓点、跑调的高音、以及即兴中那些不讲道理的绚烂错误。
重看薰与千太郎的屋顶合奏戏,突然明白坂道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曲折的苦难,而是爵士乐谱上的升降记号。
那些被种族偏见、阶级差异、单向暗恋绊倒的年轻人,最终都在即兴演奏中找到了平衡点。
就像深堀百合香调色盘上混作一团的颜料,最初是混沌的灰,却在某个和弦炸裂的瞬间,突然折射出普鲁士蓝与落日金的光谱。
只可惜本作是漫画改编,我起初以为是渡边信一郎原创作品来看的。
重看一遍的时候听着配乐经常莫名感动到流泪……这部动画就像爵士一样,所有纤细的,敏感的,被误解的,委屈的,深厚的感情,像酒一样在时间里慢慢发酵着陈酿。
就连剧情也像爵士一样,在宣告完主题之后开始即兴发挥随心所欲,这也是被观众诟病的所谓“跑题”。
尽情在即兴里探索,犯错,反复重来,也尽情允许同伴这样探索,犯错,反复重来。
在即兴的阶段里没有所谓的主旨,没有所谓的目标,也没有所谓的方向。
任何都可以成为主旨,任何都可以是目标,任何方向都是方向。
但是最后的最后,故事的剧情也像爵士一样,在快接近曲终的时候,主角们不约而同地,心有灵犀地,找到彼此一起回来重申了主题。
注定相遇的人早晚都会相遇。
在时间里走散的家人也早晚会重聚。
这就是《坂道上的阿波罗》:D
一出场男主小哥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他说他厌恶这里的一切,承载一切激情的坂道君也闪亮登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一边吐槽男主那“人间失格”般的负能量,一边暗自点头伸出双手握爪小哥“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呢”接下来小哥压力一大就容易呕吐的傲娇性格向我们展露无疑,我不禁又要吐槽小哥你这个毛病也太那啥了吧原谅我总是默默想歪(捂脸……那时天台的光透过玻璃聚集在一块白色的布上,白布似乎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小哥停下了自己的脚步,目光死死地锁定白布渐渐逼近,也渐渐伸出了自己的手,小哥就这样掀开了白布,我们的阿波罗闪闪发光地登场了,又让我想歪的是阿波罗握着小哥的手,小哥看着眼前的一切呆若木鸡,时间仿佛凝固成了永恒永恒永恒……我就这样在“被你们萌坏了”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先声明,我才不是什么耽美狼呢不得不感叹一句:这是命运般的邂逅!!!
此后的所有故事都源于那天那个天台那个沉睡的你和那个着魔的我……(再次捂脸……论小哥怎样从精神萎靡的孤僻厌世傲娇君变成细腻的任性敏感君,这其中自然有我阿波罗照耀的作用,当然还有女主的作用(总是会忽略女主的我需要捂脸……事迹一,阿波罗打架拿到了天台的钥匙,小哥想吐去天台(去天台是治愈小哥这个毛病的良方,果然小哥连治愈方式的都很那啥呢),借用了阿波罗的钥匙撒腿就向天台冲去,阿波罗追啊,天台啊天台,天台上的小哥和阿波罗啊,阿波罗对小哥说“我也不喜欢呆在教室呢”(话说阿波罗总是很轻易地就跟小哥交心呢,包括后面的坦白身世神马的),于是天降喜雨那天阿波罗教会了小哥淋雨的治愈效果,从此小哥跟想吐的毛病渐行渐远……事迹二,小哥是正儿八经会弹感情会弹古典乐的高雅人士呢,原本想要在唱片店买古典唱片的小哥被鼓声吸引,那鼓声带领他走入了小小唱片店的地下室,有个少年在打鼓,那正是阿波罗,那音乐是小哥没有接触过的丝带儿,于是阿波罗再一次发起魔力,吸引了小哥,小哥用古典乐跟阿波罗的爵士鼓对战,最终傲娇的小哥还是默默买下了跟原计划完全不同的唱片——阿波罗演奏那一曲呢!!!
从此他们有了深深的羁绊,音乐连结起来的羁绊,没有爵士就没有摇摆,只要摇摆就不会断绝!!
事迹三,小哥看着阿波罗膝下弟妹成群,母亲热情好客,不禁心生艳羡,想起自己流离的家庭——远走的母亲和远航的父亲,寄人篱下的生活。
小哥终于发挥了他性格中敏感任性的部分在阿波罗面前羡慕嫉妒恨了起来,阿波罗黯然,说“我在家中也没有立足之地”……于是又是一段令人心疼的心路(原谅我在这里又泛滥了……我也跟小哥一样默默流泪了好么……十二集的长度容纳了三年的高中生活,学校门外的那条坂道是我那逝去的青春最后的最后还韩剧般地出现长大重逢的场景,啧啧啧啧,这期间白驹过隙,百草复生,你我一如当年,在爵士乐中摇摆……(向着夕阳蹦跑这种经典日式影视剧梗什么的我就不吐槽了,因为我被默默感动了呢,只是什么东西让人心塞着,一如那夕阳……
从BECK到K-ON,再加上恶搞自黑的底特律金属城,以及完全就是卖声优也卖得很high的幕末Rock,和这部极有诚意的良心作,这些年林林总总音乐番也出了不少,而且居然覆盖了摇滚金属爵士这么多领域让我有点意外。
K-ON的少女下午茶/底特律金属城的恶意自黑/幕末Rock的爆衣play注定了他们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即便配乐精良,对我来说也属于一次性的消费品,没有回味的空间。
而我对BECK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它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动画——由于和生活里的一些人与事联系在一起,导致我很难真正客观地看待它;另一方面我心里并不真正认同它由细节所构筑的摇滚世界。
对我来说摇滚不是大麻,不是性,不是街头干架,不是出口成脏,更不是自我放逐,它是遥远又美好的理想乡,是寻找小伙伴们的桥梁,是自我实现的动力,更是割舍不下的一份感情。
它把我和或许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有交集的伙伴们一个一个连在一起,无论我们是什么肤色,说着什么母语,有着怎样的背景,我们都因摇滚成为彼此的精神依靠,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上就这样快乐地相伴一程。
即便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说再见,但在分道扬镳之前的一切都会是宝贵的回忆呀。
很有趣的是,我对摇滚的这份感情却如此轻易地在这部讲述爵士乐与羁绊的音乐番里找到了归属感...是因为小时候频频转学所以从一开始的转学画面就被触动神经了吗?
是在千太郎身上看到了曾经离家出走的自己吗?
薰之所以会和千太郎成为朋友,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两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是孤独着的吧——因为孤独,相遇时才会那么欣喜,才能做到成全基友委屈自己,彼此像家人一般即便闹别扭也牵肠挂肚无法割舍。
嗯,乐队真的就像另外一个家呢。
有评论说这番真的又狗血又小清新,我倒觉得它的属性更偏向灵动的文艺。
老实说,和其他作品相比,本作在对人物的刻画上丰满深入,剧情的发展总伴随着大量不动声色的细节铺垫,再加上每每神来一笔的配乐和钞票在燃烧的动态捕捉,几乎已经戳到我所有的撸点,此外本作画风也不失为一个亮点,和配乐意外地合适哟!
ps:想到曾经有妹子问我,你不碰烟酒不飞叶子也没有纹身,你真的是玩摇滚的吗?
那一刻我竟无言以对...或许我从来都不属于摇滚,而摇滚也从来不属于我吧...
又补完一部渡边监制的作品了,又是渡边和菅野洋子的合作,音画依旧那么棒。
开始两集以为是基番,在一系列男男女女的感情线之后,可能还就是基番懒得写制作方面的东西了,像演奏音乐时候的帧数爆炸的流畅感和描绘情感时候表情和小动作的细腻都是可圈可点,主要说一下感受,就是我爱渡边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他的很多作品不会主动勾起我去探究故事背后的意义的欲望,他就是以他挥洒自如的方式来给你诠释了一个故事。
我本身讨厌肤浅的作品,讨厌空洞无物,往往会选择一些能引起思考的作品。
而渡边这种“无意义”,让我感觉他并不是做不到创作深刻的作品,或者像“让你烧脑到死”之类复杂的叙事,而像是穿过那层深刻后又回到故事本身,就像是说“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一样。
片中的人物 包括他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时而放荡不羁,时而严肃认真,时而有着原始欲望,时而又怅然若失,一切都那么真实。
这些“真实”的人们谈着恋爱,互诉衷肠,一起哭一起笑,可能爱做的事并没有一直刻意坚持,情感也没有相伴到死,但这些生命中的一小段时光,不得不说都是感人的。
对于渡边的作品我不会说“看了一部有意义的剧”而是看渡边作品的这些时间本身就充满了意义
本来是冲着音乐来看这部动画的,看完一集以为是基番,看到一半以为是青春校园恋爱番,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是成长番。
不过,虽说重点似乎不再是音乐,但在音乐方面番剧是真材实料下了功夫的:第一,菅野洋子的发挥毫不含糊,恐怖的、极度多元化的曲风驾驭能力在这部番里再一次得到验证;第二,作品演奏时的高帧数、多镜头展示,丝滑地展示了爵士乐现场演绎的魅力,而爵士乐恰恰是需要现场随机应变的创造性演绎、需要乐手之间相互配合默契才能释放全部魅力的独特乐种。
我看的时候都在想,花这么高帧数用在手指和手臂的刻画上,这可该多难做呀!
先点个赞吧。
而其实这部番剧更吸引我的是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剧情线的设置。
1.少爷和千太郎就我自己来判断,男主角少爷是一个非常典型的ISFP。
具体来说关键词就是情绪化、怯懦、内省、敏感、行动力低、注重体验感、艺术化。
剧集里经常能看到男主作,但其实从感性逻辑上来说,那都是非常能够令人理解的:没有朋友→找到为数不多的朋友→朋友似乎与自己失去联结(害怕)→作(逃避)→道歉;抑或是:看到朋友的家庭的和睦→嫉妒→自闭→作→道歉。
现实里这样的人其实不会少,但很少有人经得起这么一整套搞死人的流程折腾,以至于这样的人往往成了孤僻古怪的代名词,隐没在阴影之中。
但可贵的是,剧集里为他安排了一个知己——千太郎同学。
这俩其实从小的经历很相似,所以他们之间很容易理解对方的“脱线”的想法。
但他们之间不同的是,少爷是内省的,而千太郎是外向的。
面对相同的遭遇,前者选择攻击自己反省现实,而后者选择攻击外界改造现实,这就导致他们能在互相理解的同时能够互补。
具体就表现为,当少爷窝囊或者作的时候,千太郎给他出气,或者主动提出想法达成和解;而千太郎不敢正视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往往都是少爷质问他,让他直面自己的内心。
相互理解痛苦,才能够理解、包容对方的一切,哪怕是作、是缺点。
比起相同的兴趣爱好,融洽的谈话氛围,这似乎更接近于爱的本质:我爱你,只因为你是你,你的痛苦、你因此而来的缺点、你的不足,我都能够包容。
到这一层我觉得用“爱情”“基情”来形容已经不太准确了,因为现实里的所谓的亲密关系基本上没有这样的。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纯洁的关系,无关情欲,应该称之为“soulmate”。
这部番剧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的一种关系。
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
有。
但是人这一辈子很有可能永远遇不到。
难能可贵的是,剧集借艺术之推手,告诉了我们如果“soulmate”相遇了会是怎么样的。
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扎实不悬浮,这才是好的艺术创作。
2.纯一和尤里香这一条线向我们展示的是“成熟完美但历经磨难的爱情”是怎样的,刻画重点是尤里香。
纯一是物理意义上的完美:长的高大帅气、打架厉害、东京大学高材生、小号吹的一流、还有一腔醉人的歌喉。
尤里香虽然家世显赫长相漂亮,在物理意义上也很完美,但在剧集里着重展示的其实是她精神层面上的完美:独立、自爱、勇敢,还有可怕的同理心和尊重感。
具体体现在:演奏厅初次偶遇,纯一劝诫尤里香不应自降身份来演奏厅,被当场驳斥(自爱);纯一落魄后拒绝见人,尤里香守在其出租屋前坚持讨要说法,主动提出需要沟通(独立);被纯一恐吓,尤里香毫不退缩(勇敢);尤里香拥抱纯一,希望能帮其分担痛苦(同理心和理解);车站送别,让纯一说出想法,是否要带自己去东京,如果不行,就让彼此告别,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尊重感、独立、自爱)。
忘了说了,还有在不经意处,表露出的小女生的脆弱:“我需要你”。
这些特质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完美女神的形象,更是一个在“自媒体宣扬的爱情”里女生应该成为的“图腾”。
坦白讲,恋爱角逐中,绝对没有任何一个男生能经得住这样的攻势,也绝对没有任何一个女生能成为她的对手。
想到这,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会觉得不寒而栗。
不过应该不会有这种可能性吧。
如果单单是因为那些完美的条件,就说他们的爱情是完美的,那就太悬浮了。
于是阻力就来了:这一条爱情线的主要阻力是现实压力。
纯一偏心于政治运动,毁了前程,走向了一条前途未卜的路;尤里香是家中大小姐,生活优渥家教严格,并在高中时就被安排相亲。
而两个人在现实和感情的博弈之中最终还是选择了对方。
恰恰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成熟完美的,所以设置这样的阻力,才会让他们的感情更加动人:不成熟的话,并不会考虑到这些现实层面的问题,并且也很有可能过早地说服自己放弃。
只有当你足够成熟、认清所有的代价之后,依然选择如此,才能让人佩服。
3. 律酱和熏这一对就是观感比较清新的校园恋情了。
比起上述成熟完美的爱情,青涩得多。
纯一和尤里香感情的矛盾是“我很明白自己的心意,但我们不能在一起”,律酱和熏的矛盾则是懵懵懂懂的青春情愫,连“我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没有搞清楚。
律酱和千太郎是青梅竹马,并一直暗恋他,可慢慢地,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喜欢千太郎,反而是熏的默默陪伴给了她安心和勇气。
这描述了一个恋爱走向成熟的过程。
不去经历、不去体验,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一对情侣的结局很平常,那就是高中毕业,各自奔赴大学,彼此再无联系。
也挺好的,彼此都有成长,也就够了。
都说完了,这么多的感情线索交织在一起,看起来其实是有一点狗血的。
不过好在作品本身对于情感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很到位,各条线内容互不相同,并且都有内容,并没有出现太多尿意十足的情节,所以倒也还能接受。
总之,这部番剧在音乐上还是情感上,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可谓用料扎实,真的值得一看。
有一些词汇的存在是为了证明某些不可言说的事物并不因为不可言说而不存在,比如音乐,或更恰当的例子,musical。
音乐究竟是个名词还是个形容词?
《一一》里,NJ对言语不通的日本人形容自己对初恋情人的感情——就是在爱上她以后,回家听老爸的那些古典音乐,一刹那听懂了。
日本人立刻明白他在说什么,“she is your music"。
我从来没有对音乐有过这样的顿悟。
我这一生一定是因为从未学过音乐而缺憾,然而我甚至不能描摹、穿凿、召唤那具体的缺憾到底是什么。
于是我这一生也必定歆羡懂得音乐的人,甚至只是会弹奏乐器的人也让我觉得低人一等。
《坂道上的阿波罗》的故事梗概乍看只是简单的青春片,用音乐点缀爱情、友情的发展,或反之亦然。
但其叙事的踏实与以复古为名的想要包容更广大社会现实的尝试,实在是轻讽不屑“青春歌舞片”。
我们只有一位叙事者,就是熏,几乎所有和千太郎、律子有关的事情我们都从熏的眼睛中看到。
唯有同淳一、百合香相关的那些片段,作者切换到了上帝视角。
年轻男人作为叙事者往往是很不可靠的事,因为他们自大又脆弱,会把笔墨花在和自己最相关的事情上来证明自己最重要。
但熏是一个可靠的叙事者,他袒露自己的嫉妒、敏感、矛盾,又接受同伴的安慰、付出和逃离。
也正因如此,看似五角恋的人物关系才没有往狗血的方向发展下去,在淳一和百合香的关系明确后,律子的摇摆也并没有给熏和千太郎带来太多痛苦。
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便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如何去认知律子同熏以及千太郎同熏的关系。
尽管在镜头中,多有他们三人同时出现的镜头,但作者是有偏爱的,这偏爱就是用声音去强化千太郎和熏的羁绊——体育馆中的救场吸引全校同学陆陆续续地来观摩,结尾教堂的管风琴架子鼓乱炖引得孤儿们欢跳鼓舞。
也有律子为二人文化祭的表演作人声伴奏的片段,但那是大量的转场和切镜,算不得过于认真地正面描写。
作者并不希望我们将律子和熏,以及千太郎和熏的关系理解为排他的,是某种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关系。
这是他最善待人物的地方。
坂道是学校,是现实,是长而无奈但终会结束的年少时光。
阿波罗是神话,是梦想,是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对着太阳射出的金色箭簇。
阿波罗也司掌音乐,但在古希腊神话中,他所负的要职实在太多——音乐、诗歌、预言、射箭……最为矛盾且迷人的是他既拥有治愈的力量,同时又给人降下瘟疫。
这和千太郎的形象具有某种同源性——他暴戾而骄傲,迟钝却善感——反而让千太郎和本篇着力的宗教线索格格不入。
这种混乱是简单的基督教线索无法消化的。
片子的最后千太郎归顺于主,以某种“自救”的方式避居海岛,但千太郎并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的耶稣之子。
他的身份确乎是某种原罪——日本人的母亲爱上驻军冲绳的美国大兵,却被对方抛弃;他之所以能成功用暴力掩饰内心不安、大喇喇地成长起来,靠的却是“罪人”父亲赋予他的体格和气魄。
出生在圣诞节并不足以说明千太郎是神选的,无论是熏,还是其他人,都没有让千太郎觉得自己是被选中的(不像我们路西法大人就会发主动技能:I am the chosen one)。
他的失踪和他与熏的重逢,或更归纳地说,作者所刻画的千太郎的救赎,是想要达到“爵士般自由的圣歌”的感觉,但这种对基督教精神的把握的偏离,却让千太郎的选择显得莫名其妙,从而大大弱化了他的痛苦。
或许这是一种偏见,但爵士往往是痛苦的人弹奏的最好,这种痛苦首先来源于他们明晓自己无法归顺人群。
千太郎在民族身份上就是个“外人”,也不用说他在母亲改嫁后的家庭中,不知道怎么扮演一个儿子。
和千这样一个父亲缺席的家庭对应,熏和律子的家庭都没有母亲,熏是寄人篱下、颠沛流离,这种生活所带来的对爱的极度渴望和不知道如何去爱的极度萧索溃烂在他富裕、优雅、聪慧的外表下。
(事实上,我觉得此片用熏作为叙事者是也有天然的缺陷,因为作者的风格势必让熏成为一个不偏不倚的好人,他的性格本来可以没有这么平和、让人喜爱甚或心疼的。
)律子的父亲一个人带大女儿,开一家小小的唱片店,在其他人眼中是不苟言笑、人生了无乐趣。
淳一的异见身份表现得最明白。
对于痛苦的人来说,演奏音乐若是取悦他人,则法乎最下,若是消弭悲哀,则法乎其中,若是取悦自我乃至忘乎所以,则法乎其上。
片里好几次浓墨重彩的音乐戏,都是以”斗技“开篇,但在演奏者忘记外界、专注自我中升华沸腾。
中规中矩的桥段,仍然完成得真实且磊落。
另外颇值得一说的地方是此片与《混沌武士》的互文性,一女二男的组合,gay里gay气的两个男主,混沌的结尾是分别,阿波罗的结尾则是相逢。
但看混沌的时间太长,已经记不清了。
就留待以后再写吧。
中二时期的爱情故事,是关于初恋的故事。
朋友介绍来看Jazz的,补番前手贱的维基了一下。
“《坂道上的阿波罗》(原题:坂道のアポロン)是小玉由起的少女漫画作品,并于2012年推出电视动画版本。
”等等,少女漫画是什么鬼?
真的大丈夫吗?
为什么会有种被骗的感觉?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B站开着弹幕开始看。
说实话,第一集看到千薰邂逅就牵手,我内心是很崩溃的,难道我在看的其实真的是基番?
结果后面的剧情却是渐入佳境,虽然最后几个狗血剧情有点崩,但无伤大雅,故事讲的还是挺完整的。
好久没看爱情故事,看看小清新的纯爱故事,想想自己的中学生活,感觉还挺好。
这部剧里面虽然出现了很多Jazz,分集标题都是Jazz的歌名,是致敬,但显然Jazz并不是片子的主题。
Jazz是故事里连接少年们的纽带,是文化祭万人空巷的高潮,是结尾久别重逢的默契犹在,但主题是关于爱情,关于初恋。
片子的标题其实就说的很清楚了。
坂道上的阿波罗,英文是Kids on the Slope。
坂道就是很多人讨厌的学校门前那个难爬的斜坡,隐喻的是中学时期成长的烦恼。
阿波罗的隐喻则是借虎牙之口在片子里直接明明白白的交代了。
阿波罗遇到自己的初恋黛芙妮,展开疯狂追求,黛芙妮却惧怕爱情,宁愿舍弃自己的美丽化身为桂树,以拒绝阿波罗的爱。
显然,关键词是初恋与被拒绝。
薰的初恋是律子,律子的初恋是千太郎,千太郎的初恋是百合香,百合香的初恋是淳一。
他爱她,她爱他,他爱她,她却爱他。
每个人都被拒绝过。
看上去挺狗血,其实还蛮真实的,中二时期的爱情不就是这样吗。
薰小心翼翼的隐藏自己的感情,不向外人表露,直到遇到律子;慢慢熟悉后,终于鼓起勇气向心爱的律子表白时,却发现她心里有的只是身边高大威猛的太郎;更让人伤心的是,太郎还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即便嫉妒,薰还是选择了退出,转而帮助朋友,也希望自己的喜欢的女孩能够幸福。
律子早早就将自己许给青梅竹马的玩伴,虽然她还并不能分清友情和爱情,但是太郎却神经大条,不曾了解自己的心意;律子在拒绝了薰的表白之后才发觉自己对薰的感情,后悔莫及。
太郎对百合香一见钟情,在好友的帮助下展开追求,最后却敌不过百合香对淳一的一见钟情;对什么都不怕的太郎来说,情敌居然是自己最崇拜的大哥,如何能赢的了呢?
相比之下,百合香倒是幸运的,遇到自己的初恋之后,不曾放弃,勇敢的追求,简直是童话爱情故事(官配赛高)。
这些故事,大家会陌生吗?
想想自己的中学时代,有没有试过表白被拒?
有没有试过发现自己刚想追的女孩其实心有所属?
有没有试过你的好哥们请你帮他追一个其实你也喜欢的女孩?
身边有没有玩的很好的女同学,但你只是把她当作好朋友,也许伤过她都不曾知道?
有没有初恋的中学同学最后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
反正我感觉挺熟悉的。
中二时期的爱情故事,有些幼稚,有些狗血,但是很纯真,因为那是关于初恋的故事。
你我都曾经是那个烦恼的阿波罗。
一星给薰少爷两星给基情一星给完全不懂只是觉得听起来不错的JAZZ。最终给两星是为了平衡一下过高的总分,没办法青春校园竟然还是狗血BG踩到我的雷区了。。。实在要选觉得淳哥和百合香的感情线还能看。。。
一般
可惜不喜欢搞基
一直在崩坏……
從前至後評分拾級而下……渡邊一定是被外星人抓走了!!!!
主线bg狗血了 音乐很棒 看的第一部爵士乐主题动漫
漫画最后没有看到 但是动漫的结局 真的是完美 当大家因为音乐再次相聚 以前所有的种种都烟消云散 着就是哪个时代的人 作为27岁的我 能让我感动熟悉的情感 插乐100%完美 每当op想起 不知道怎么形容由衷的感动 兴奋 真的是非常棒的作品!!
我又相信爱情了
第四集棄劇。
从头到尾都有种琼瑶剧的感觉(非贬义
结局还是不错的 但是来得太快了啊
基漫无疑
以为是音乐番结果是狗血爱情故事,就算里面有首好听的op、ed、bgm也行啊全都无,画面不好看阴影奇奇怪怪。怎么还不如恋爱番里的音乐好听啊?
诶,悲哉我日本新番啊。。。。。
即使第一话就十指紧扣了 我也不想往搞基上面想 可是小律看着像喜欢阿熏的却拒绝了 百合香看着就是腹黑的 阿熏和千太郎不在一起对不起大家啊 这剧真心卖腐啊
对于我来说,如果这个片子少了阿淳和百合香的辅线,魅力就会大打折扣,这种偏离正常轨道的爱恨情仇正是吾辈钟爱的~最后一集则时间跨度过大,不喜欢。另外吐槽一句,是不是每部漫画里都要有一句:我喜欢XX君\桑的心情,绝对不会输给任何一个人!噗~
爵士乐为他们的青春时代涂抹了浓厚而艳丽的色彩,也为少男少女们留下久久难忘的回忆,呵呵呵
渡边信一郎别惦记着你那个多角恋了
好喜欢好喜欢。
一群连中国遭受日本侵略付出多么惨痛的代价都不是很清楚,却在网上大喊日本“人”不是日本鬼子。那怎么不说这些所谓的日本“人”不清楚日军侵华,他们的靖国神社还供奉着日本鬼子呢!精日分子与小日本,它们现在做的是“文化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