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浪费生命。
影院里坐满了人,晚了还买不到票。
不知道受众群体是哪一类。
本想看《过春天》,一天就一场,被迫看了这一部强奸我眼睛,侮辱智商的电影。
痛苦。
居然有人看完哭得稀里哗啦,不敢苟同。
毫无逻辑,毫无美感,毫无水平。
我为看了这样的片子感到羞耻。
一个字,烂。
比前任三还要不如,至少前任三有烂大街的歌。
矫情。
我们导演,传递好内容的爱与美(Wechat ID :We-Director)你能想到的最悲伤的爱情是什么?
是我一直陪伴着你,却始终不能说出我爱你?
还是我爱你,却不得不把你亲手交到别人手中?
也许是最孤独的时候,我们相互陪伴,本以为可以就此走过终生,却不得不中途道声再见。
而这些,都发生在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中。
影片集中了车祸癌症死亡这三大韩剧要素,还有明明相爱却说不出口的爱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在台湾上映后九天内票房就迅速过亿。
对这部电影最多的评价,就是哭掉了多少包纸巾,连宣传文案都写着“唯一的观影提示是带足纸巾”,无疑是一颗重磅的催泪弹。
尽管引发了观看热潮,但影片豆瓣评分却从6.3分跌落到5.2分,口碑一路下滑,而影片中的“三观”也引发热议。
影片实际上是改编自2009年的韩国同名电影,与台版不同,韩版豆瓣评分稳定在7.7分,还是和《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假如爱有天意》、《雏菊》等影片一样,是备受观众推崇的韩国爱情电影。
两部影片内容完全一致,但是在剧情展开和风格气质上都有一定的差异。
影片讲述了一个相爱却无法在一起的故事。
身患绝症的男主爱着女主,却无法说出口,即使刚刚说出口“我喜欢你”,但是下一秒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你找一个好男人嫁了”。
有一天,女主喜欢上了一个牙医,可是牙医已经订婚了。
为了让女主顺利和牙医在一起,男主拍摄下牙医未婚妻出轨的照片,牙医和未婚妻就此分手。
而男主在婚礼上,亲手将女主交给牙医。
可是实际上,女主一直喜欢着男主,她假意声称自己喜欢牙医,只是为了实现男主让自己嫁给一个好男人的愿望。
当男主死后,悲痛的女主也殉情自杀。
故事本身很“危险”,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观众诟病其中的价值观。
男主拆散牙医和未婚妻,而女主明知牙医已经订婚却还是追求,最过分的是,女主和牙医结婚后,却和男主一起殉情而死。
如何把这些地方通过戏剧性方式合理化,使观众移情于男女主,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韩版中,导演通过视角的转换,很巧妙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影片的前70分钟,观众始终跟随男主视角观看故事,这一视角下,导演故意模糊了女主的情感倾向,观众会和男主一样误以为女主真的爱上了牙医。
于是,观众就会移情于男主,为男主无法言说的爱而难过,因此男主拆散牙医和未婚妻的行为反而使观众觉得伟大和心酸。
而在结尾处的20分钟,视角转换到女主身上,原来女主早就知道男主身患重病,而之前的每一次云淡风轻,每一处笑容灿烂,隐藏起来的都是巨大的悲伤,女主一直爱着男主,只是怕说出我爱你,下一秒就会泣不成声。
后二十分钟的揭秘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感,之前男主承受的悲伤,此时双倍放大,观众又再次移情于女主,两人因为死亡阻隔的无望爱情彻底打动了观众。
这种对观众情绪的调动,弥补了价值观上的危险。
而台版虽然也采用了类似结构,结尾处也有女主视角的讲述,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影片前半部分,已经将男女主的情感说的太过明显,女主的情感倾向不再模糊,因此影片结尾处女主解密的冲击感就会大大减弱。
而最重要的一点,原版中结尾处理地干净利落,当通过女主视角还原真相后,以牙医去祭奠男女主二人的镜头作为结束,于是情感密度就会极大提升。
但是在台版中,结尾处的情绪处理却太过漫长,真相还原后,还加了牙医和未婚妻的戏份,以及女主再次找到男主,两人相偎离开的戏份,这种时间长度令情感稀释,而且把一切都说的太过明白,反而失去了让人回味的空间。
除了生死相隔的爱情,“陪伴和孤独”同样也是影片的核心。
女主16岁时,父母和妹妹车祸身亡;而男主则父亲去世,还被母亲抛弃,两个孤独的人开始了彼此的陪伴。
这种陪伴感难以通过具体的剧情呈现,于是细节的处理就尤为重要,韩版中就充满了丰富的细节。
男主刷牙的镜头多次出现,而之后男主说,婚姻就像牙刷柄,因为上面会挂着两只牙刷,生活感立刻展现。
此外,女主始终拿着录音机,录下男主说的话,男主离开后,录音机里的声音就成了唯一的陪伴。
但是在台湾版中,细节的呈现却大大削弱了。
刷牙的镜头出现了一次,之后却没有与之呼应的台词,从而丧失了作用。
而录音机,仅在结尾处女主向牙医解释时突兀地出现。
“陪伴”的主题,只通过是“永远”还是“下辈子”的歌词修改讨论,概念性地呈现了出来。
风格气质上,韩版更为文艺内敛,那句“如果爱要说出口,那么哑巴怎么相爱”的经典台词,将“我爱你,却不能告诉你”的酸楚表达到了极致;而台湾版则幽默清新,前半部分加入了不少搞笑的镜头,虽然后半部分仍然令不少观众掉下眼泪,但是在细节呈现、情绪累积上,却是远远落后于韩版。
台湾青春爱情电影一直是两岸三地的标杆,《蓝色大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等独特清新,讲述青春的萌动的电影成为台湾电影的鲜明标识,而这部翻拍电影本可以比简单的剧情复制做得更出色,融入更多具有台湾电影的特色元素,演绎出新意。
林孝谦,台湾新生代导演,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传播学研究所。
2005年执导短片《自由大道》荣获台湾最重要独立影片奖项-金穗奖首奖,并同时获得最佳剪辑。
其首部35mm剧情长片《街角的小王子》即表现对感情的细腻描写,成为台湾首屈一指的疗愈系导演。
近年来,林孝谦凭借着丰沛的创作能量以及独特的人文背景,其作品分别入选了东京影展创投、釜山亚洲电影学院、金马奖创投、以及北京青年导演论坛,为台湾备受期待的新生代导演之一。
在拍摄电影作品的同时,林孝谦亦是台湾著名MV导演,曾为陈姗妮、宝岛歌舞、黄建为、小百合等知名歌手与乐队拍摄音乐MV。
代表作品:《情色小说》《五星级鱼干》《你照亮我星球》《回到爱开始的地方》每周二、四、五、六、日更新关注【我们导演】不迷路
如果爱情需要解释的话,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刷遍朋友圈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由陈意涵饰演女主宋媛媛(Cream),刘以豪饰演男主张哲凯(K),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
故事大概是:同是十六岁的年纪,Cream父母因一场车祸双亡;K父因病去世,而后被检查出得了与其父同样的病,其母因此狠心抛弃他——这一幕刚好被Cream看到,Cream决定要和K在一起,照顾他——让两个原本孤独的人不再孤独;Cream与K相互认识,成为好朋友,Cream搬去与K同居——同居,不交往,但其实两个人都深爱着对方。
K从不敢开口跟Cream说,他爱她。
因为K知道他给不了Cream幸福,于是他为她安排了爱情。
K说,对不起他所做的一切。
他不知道Cream其实早就知道他的病情,她也要满足他的一切愿望——K的愿望是让她找个好男人嫁了,要她幸福。
她做到了——嫁给了男二号(杨佑贤),一名牙医,K口中的好男人。
Cream说,对不起她所做的一切。
故事倒回,一个录音笔,开始解释发生的一切。
最后,Cream回到了K的身边照顾他,她跑到医院,跟躺在医院的K说,"你只是发烧了,没事,会好起来的,我会照顾你……",然后Cream把K带回家里,拍了最后一张合照,他死在了她的怀里……Cream一边哭、一边回忆起以前的点点滴滴,随后吃了安眠药,靠在K的怀里,死去。
在Cream回到医院,坐在K的病床边,哭着哄着K的那一幕,是我的泪点,曾几何时,我也像这样去哄过人,如此相似的场景,却不是因为爱对方而去哄,而是为了平息争吵。
是不是双眼皮的女生都很爱哭、很会哭,Cream是双眼皮,我也是双眼皮。
电影中的这句台词很经典,如果爱情需要解释的话,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只是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要解释、会解释,蔡康永老师说,生活中多的是患得患失的爱情,我们总是害怕对方不够爱自己,于是我们会不停地问对方“你爱不爱我、为什么爱我、爱我多少”等等,一遍又一遍的反问、自问,无非是自我安慰,一百句“我爱你”,都抵不过一次行动来得真实,然而我们还是会问,用重复的语言换来生活中的苟延残喘,只是因为我们还在乎!
也许影片中的爱情是种巧合,生活中也大概不会有刚好都是十六岁、刚好都是只剩下一个人、刚好被看到、刚好在一起的剧情。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女生跟另一个男生说出这种经历,大概会被说成生活不检点、私生活混乱等等,而也不会有男生会做到为了你的幸福而给你安排好一切,即使产生误会,也只会在无数次的争吵后抛弃……因为这是就是现实、生活。
影片中,我所理解的第一个“悲伤”,涵义是K得了病,无法跟Cream永远在一起,第二个“悲伤”是其实Cream知道K得病的事,然后两个彼此深爱的人用尽全力为对方着想,最后却只能死在了一起。
Cream说,她不喜欢“永远“”,因为两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人先走了,那就不是永远,而“下辈子“”更像是一个浪漫的约定。
K说,下辈子要做戒指,眼镜,床,日记,这样就能更好的待在Cream的身边。
可是,永远是多远,下辈子又是什么约定呢?
我们太容易把“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说出口了,以为这是一句承诺,说出来,就能真正表明心意,而对方也不会轻易抛弃自己。
而正是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变成了两个人最坚固的束缚,先说出口的人让另一个人只能屈就、服从、忍耐,渐渐地失去了爱情原本该有的状态。
我宁愿相信当下的刻骨铭心,也不愿期待未来的天马行空。
我要的不是在寒冬中送我热咖啡的人,而是下雨天陪我一起吃冰的人,我要的不是守护我的人,而是和我一起冒险的人,即使慢慢变老是浪漫的事,但是轰轰烈烈更令人着迷。
图片故事的结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悲伤的结局,但这样的结局对于Cream来说,未尝不是Happy Ending,从十六岁开始,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因为K得到了心灵上的依靠,相互陪伴了将近十几年,假如让Cream独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剩下空洞、愧疚、难过了。
她选择的方式是另一种陪伴,让K不孤独,让自己有依靠而已。
“如果爱情需要解释的话,那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我要的不是在寒冬中送我热咖啡的人,而是下雨天陪我一起吃冰的人,我要的不是守护我的人,而是和我一起冒险的人,我要的不是别人,是你”。
看电影之前看同学在朋友圈发这是一部剧情狗血的催泪电影,去看了之后电影令人惊喜,相比于前任这种尽管悲情但仍算一部轻喜剧,里面仍然有很多笑梗.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则是一个从头到尾的悲情剧,大概是片名的缘故,即使是开场几十分钟相对甜的戏份也弥漫着一种悲伤的基调,因为我始终在这种剧情出现的那一刻就在等待它的转折,电影最喜欢的部分是它的拍摄手法,以男女视角逐序揭开,最后再以旁人视角再推开一层结局,意料之外却也意料之中,早在女主说她不喜欢永远喜欢下辈子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太像一种巧合了,要么就是女主的经历造成了她独特的世界观,她的那些疑问和观点都是沾染了悲情的成分,而在后半段导演为我们揭开了这些伏笔,原来并不是女主特别,女主也是向往着和爱人永远相伴的平凡人,只是她早就知道了结局,所以停止做梦,因为这梦太过悲伤.在揭开真相之前我总觉得女主太天真了,似乎无法察觉真相,因为男主一句话就开始去爱另一男人,也并不是为了气男主,而是莫名其妙的就爱上了莫名其妙的就结婚了.在真相揭开之前,我总觉得还会有什么,但如果没有什么了,这绝对不是一部好电影.后半段果然没有令人失望.但令我意外的是女主离婚了并且陪男主度过了最后的时光,这无疑是最美好的结局了,但是导演以旁人的视角把结局推向了另一个层次,女主选择和爱人一起去死,这并不是多罕见的剧情,但出现在这部电影的结局,令人意外的同时,又感到心满意足.一个电影场景,拍摄一次,却以三个视角,在三个时间节点展开叙述,上一个为下一个埋下伏笔,下一个填满上一个留下的缝隙,最终成为一张完整的爱情拼图.泪流满面却心满意足,这两种矛盾的情绪却在这部电影中共存,实为难得.我觉得大多数观众对狗血剧情存在一种偏见,狗血给我的第一反应是韩剧和台湾偶像剧,狗血但是精彩.但当下似乎成了贬义词,仿佛狗血等于烂片.我认为观影者的感受是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评判标准,剧情的类型和风格的接受度应该更加多元和宽容.再狗血的剧情,但凡能在群体中引起共鸣,能够带来情绪的变化,就可以称之为一部好电影.因此,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无论是剧情本身还是拍摄技法.
“人一旦习惯了孤独,那才是比悲伤更悲伤的事。
” “我不喜欢永远,因为两个人其中一个人不在了,就不是永远了。
但是下辈子不一样,听起来就像是个约定。
” “直到遇见了你,我才明白两个孤独的个体,只要彼此陪伴,也能够有幸福的权利。
” “有些话你再不说,就来不及了,还是你想就这样毫无痕迹的消失在这世界上。
” “爱情如果能够解释,世界上就不会有人因此而痛苦了。
” “K跟Cream都是k的发音,你不觉得,这样子我们听起来就像是一家人了吗?
”
被王一博采访安利了然后看了,明明就是很平静的故事情节,可是不管看几次,到了最后总是忍不住落泪,总是会为他们之前的感情所感动,从互相陪伴提供正向情绪价值到后来离不开对方,再到后来为了让对方幸福狠心离开,最后又一起离去,好像他们本来就应该是一体的,他们的相遇就是为了互相救赎,下辈子我想做一个拉链,一个发卡,不论是什么,我都还想在你身边,很久很久
感觉豆瓣变了,还是现在的观众审美真的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虽是翻拍的电影,但是演员都是演技在线啊,剧情老套却不尴尬。
有的人会说,绝对不会有这样超越生死的爱情存在,只是你没有遇到罢了。
还有的人竟然在说如果一个女孩在一个男孩身边睡10年,男孩不去碰是有病。
爱情是什么?
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
悲伤不是两个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无能为力;比悲伤更悲伤的不是他的隐瞒,而是你明明已经知道了却要陪他演戏,是两个人都不能坦白。
四个月前在金马影展看了台版《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全球首映,虽然只给了本片2颗星的鼓励,但仍然预言它会拿下台湾院线的高票房,这也是看片后最大的感觉。
上映9天票房破亿,蝉联多日全台票房冠军,台湾年度最卖座电影,虽然档期并不占优势,但片子本身的类型和题材确实会很吸引人,尤其是女性观众。
“年度最催泪爱情片”“唯一观影提示请带足纸巾”台北首映场的放映,现场女性观众确实哭倒一片,后半程抽纸巾、吸鼻子的声音此起彼伏。
催泪戏份也确实能惹人一哭,我也不例外。
不过“带足纸巾”只是噱头,对于看过韩国原版的人来讲,真不至于,对泪点高的人来说,也不至于。
感人,催泪,很大程度上只能归功于原版剧本,我记得当年看韩国版《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时候几乎是痛哭流涕,撕心裂肺。
相比之下这版翻拍也就是把韩国式的催泪变成了台湾式的小清新,力度上还是差了一大截。
是合格的翻拍,但绝不是高质量的电影。
这其中还是有翻拍电影的通病,在已知剧本的情况下,能带给观众全新的试听体验以及全新一轮的感动是比较困难的。
更何况翻拍的作品,只求创新也未必是件好事,因为无论怎么改,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观感。
台湾版《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几乎没有进步和突破,和原版的差距还是很大。
故事背景和人物设置偏离现实,很唯美,也很不切实际,很狗血,很空洞,很矫情。
好多没有意义的角色强行植入,太多戏份都过于生硬刻板,对白也不够自然,情感的转变亦是很突兀。
导演对剧本的解构和叙事的方式都过于稚嫩,表演也无亮点可寻。
台湾院线的高票房是在预料之中的,从首映现场主创除了陈意涵全员出席的阵仗,导演诚意满满的说辞,影片宣传,还有观众反应就能看出端倪,似乎在香港和韩国的放映反响也都不错,不过内地就不太好说了。
豆瓣目前5.3分,好友评分3.7……所以,你会买票去看吗?
男a和女b从小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父母,两人因为缘分走到一起,住在一起十几年,是朋友亲人恋人。
后来男a得了白血病,知道自己要死了,担心b知道以后承受不住,就希望b找一个好男人嫁了。
b暗中知道了a生病的消息,然后为了满足他的心愿,找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老实男c。
男c有未婚妻d,但是未婚妻很花心,男a想让他俩分手,好让男c和b在一起。
a经过调查后,拍了些d和男人暧昧的照片发给了男c,男c很生气,但是两人多年感情,并未分手。
后来a找到这个女d的,希望她和男c分手,并且告诉她自己得了绝症马上就要死了。
女的听了以后很感动,然后答应了男人(这点看得我莫名其妙)然后俩人分手。
男c和女b在一起结婚了。
但是结婚以后,女b发现自己忘不了男a,就抛弃了男c,去找男a,并且和他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在a死后,b自杀而去。
电影最后有一个镜头,c跪在a和b的墓前,痛哭流涕。
这里特别搞笑。
不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老实男人就要遭到你们戏弄吗?
不管你是要死了还是怎么的。
老师男人感情就活该被你玩弄吗?
翻拍自韩国同名的台湾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内地大银幕拿下7亿票房之后,我抱着一颗研究的心态,去影院看了。
电影里男女主角的故事我基本无甚感觉,特别是最后殉情的戏码,个人觉得非常可怕。
在我的价值观里,生命远高于一切。
那些长久以来在文学或传统观念及意识形态的熏陶下被过度美化的一切东西,譬如爱情,譬如风骨,甚至所谓尊严,他们再美再崇高,也不及生命珍贵,我不建议任何以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方式去换取那些虚幻的介质。
不过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切换到男二的视角上,倒是看到了一个比《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更悲伤的故事,我想在这里讲述给大家。
电影的男二出场时间大概在电影的三分之一处,他是一名事业有成的牙医,成熟稳重,温柔体贴,长得也很帅,扮演他的演员叫张书豪,在《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之前,代表作是《转山》。
男二有一个相处六年的未婚妻,他很爱她,她渴望成为摄影师,男二努力工作,用自己的存款资助她开工作室,他们就要结婚了,生活看似一切都很美好,波澜不惊,犹如他的性格。
男二第一次出场是在一次酒吧的化妆舞会,作为被女主看中的好男人,在这个电影的时空里,他被残忍的划入了男女主的世界之中。
女主和男主都很悲惨,一个是全家出车祸丧生,只余下她自己,一个是父亲罹患癌症去世,自己也得了同样的病,母亲不忍,留下房子和一笔钱离开了他。
于是二人相依为命,同居十几年,不是家人甚似家人。
在电影的主线故事里,男主的病进入了病变期,他希望女主可以找个好男人去结婚,度过余生,女主其实也知道男主得病的事情,为了让男主安心,她默默的配合着男主的意愿,于是勾搭上了男二。
男女主心意相通,大家都在内心里为男二戳上了好男人的章,既然认定了目标,就一定要达成。
女主并不在意男二已经订婚的事实,迎难而上,我想她肯定信奉着这样的道理:只要锄头好,没有挖不到的墙角。
男主也在背地里帮忙,他派人调查男二的未婚妻女二,拍到了女二与其他男人苟合的照片,并寄送给男二,同时拿着钱去找女二谈判,希望女二离开男二,女二并不愿意,于是讲了一堆自己与女主这对苦命鸳鸯的悲惨身世,企图用道德绑架,胁迫女二。
女主毕竟是女主,她还是追到了男二,男主也毕竟是男主,他说服了女二。
于是男二女二分手,女主男二成为了一对,男二其实也知道女二与男主的故事,他们同居十多年,他们相依为命,男二对男主说,谢谢你照顾女主这么久,从此以后,就让我来照顾她吧,他决定好好和女主一起走下去,不问前尘,只管未来。
婚礼上,男主牵着女主的手,把他交给男二。
女主男二才结婚没多久,男主随后便病变如山倒,住进了医院。
结了婚的女主还是放心不在男主,于是脱掉结婚戒指以及男二送与的项链,录了一堆自己的心路历程,不负责任的跑去照顾男主,与男主继续同居,最后男主终于病死,女主二话不说,吞药自杀,与男主双双奔赴黄泉。
男二始终没有一句怨言,被一对苦命鸳鸯折磨了大半部电影,一开始是被拆散自己与女二的爱情,后又被他们双双利用感情,被骗婚,陪他们唱另一出又一出的戏,最后还得为他们收尸,这一对苦命鸳鸯的爱情至真至纯,他们可能自比梁山伯祝英台化蝶双飞,罗密欧朱丽叶至死不渝,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他们死了,他们的爱情升华了,一切都画上了句点,故事里的配角又哪里配有名字。
只是苦了我们的男二,从一开始被盖上了好男人的章,在所有的故事里,从头至尾就那么憋屈地活在了“好男人”这三个字的人设里。
好男人就应该接盘,在他人需要的时候出现,好男人就应该沉默不语,用宽厚的肩膀承担一切不屈,好男人应该成全他人,不哭不闹,好男人最后还要擦干眼泪祝福他人,好男人可真他妈苦,果真令人悲伤呢。
好的,谢谢这部电影。
让我们学会了不要去做一个好男人,好男人一般都很惨,是比《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更悲伤的故事。
题图:《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照你还可以:海王暗线:被嫌弃的奥姆的一生灭霸:打下响指那天,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访问1895m.com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我。
比《惊奇队长》好看多了!台湾新生代演员比大陆强,好几个场景都是影史经典,十年前有人给我安利过原版但是我最后没有看
不懂有人为什么哭。
soso
确实很“悲伤”
那个人在家像爸爸在外像哥哥,有时像爱人有时像朋友,唯独不像个好男人。因为好男人要身体健康,绝不会让对方在谎言里受尽委屈,走不到永远还要陪他殉情。下辈子要留意身边的戒指、眼镜、床或笔记本,这辈子就只能删掉我爱你的简讯,换成祝你幸福的留言。幸好为我戴过空气戒指,毕竟,没有你怎能幸福。
原版没看过,但这类故事见多了,都9102年了。跟周冬雨李准基那个《谎言西西里》差不多,这片镜头和情节比那个好点,但故事和结局还不如那片,尤其是矫情,片子里男的都太惨了,尤其是牙医,片名是给他起的吧
这部电影应该叫《比悲伤更悲伤的是牙医》
有泪点怎么了?感动还不让哭?打低星的你们真的看过?
台式卖萌自我吐槽,“永远”不如“下辈子”,宵夜泡面说不出的话,埋得太深捞不上来;0.5次亲友情,互相成全互相出卖后变成了不讲道理的爱情,扑街了吧,一起去死吧……狗血套路但不让人讨厌,两主角都挺可爱
这是一个女主和男主为了实现双方对自己的期待,不顾一切拉人陪葬的毁三观故事。。但就是很感人啊,最后40分钟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这种电影拍出来干嘛?鼓励殉情吗?
什么时候三观成为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了?这片不算好,但问题也不是什么三观不三观的,现在道德帝真的是有点多。 耀莱慈云寺
能及格🔟成因为很难有这么一部电影凑齐自己还算非常喜欢的三位湾湾男演员,刘以豪从拍广告片的时候就是墙头了,这么多年演技没有一点变化,略带呆滞的表演意外的有点减龄,我要是跟他同居,嘴巴可能会24小时黏在他脸上。石知田是看一眼就会沉沦的男孩啊,一把年纪出演中学生也毫不违和,快红起来吧!张书豪这个也太惨了吧,但看到他能有送花、送咖啡、说分手忍住流泪、穿制服这些戏份也就原谅导演了。剩下的真的都是缺点了,比如最后都去探病了前面整的那出是干啥呢?预算花不完了?再比如女主说跟k不是男女朋友还亲亲抱抱?这种事自己知道不就行了还要说出来?既然是翻拍,不要拍的一样好吗?能不能加一点台湾本土的东西,俩人天天窝在家里,这是致敬还愿嘛?整体观感是很铁不成钢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坐在电影院里悲伤到一度摘下眼镜擦眼泪……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女孩子,如果有个男人躺在你旁边十年都没有碰你,那他一定有病。#继日本电影之后,韩国电影本土化也是水土不服#
我一直以为女主和男主是以情侣的身份同居 结果不是
不动脑的话,其实挺好哭的。影片后半段很用力的在煽情,不把观众逼哭誓不罢休。
难道不是少年K哥最帅,吉哥游大庆最惨,Alin最跑龙套的连一首歌都没有唱完?
中规中矩的翻拍 当年还是在高中键盘手机时代躲被窝里边哭边看/时隔多年再看 泪点发生了变化 现在是在女一跟男二明明心里有别人却硬要在一起那里哭了 也算一种成长叭 对了 两个人的爱情不应该以刻意伤爱其他人为前提叭 /综上所述 本片这种行为现在看来就很傻逼 不建议大家效仿 over
#金马55#全台首映。悲伤不是两个人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无能为力;比悲伤更悲伤的不是他的隐瞒,而是你明明已经知道了却要陪他演戏,是两个人都不能坦白。虽然还是看哭了,但是真的就只能算是一部完成度合格的翻拍,把韩国式的催泪改成了台湾式的小清新,没有任何进步和突破,和原版还是差远了。好多没有意义的角色强行植入,太多戏份都过于生硬刻板,对白也不够自然,情感的转变亦是很突兀。只看前面一部分会觉得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完全缺乏逻辑不成立,虽然最后的反转对前面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行径做了解释,但这也只能归功于原版剧本。导演对剧本的解构和叙事的方式都过于稚嫩,表演上也无亮点可寻。尽管如此,还是认为它可以拿下台湾院线的高票房。
导演功力啊,这情绪代入,我哭得像个二百斤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