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
Unrueh,Unruh(德),Unrest(英),Désordres(法),Маятник(俄),精准的骚动(港),瑞士钟表师(台)
导演:西里尔·舒布林
主演:阿丽莎·米洛戈雅多瓦,伊丽莎维塔·科丽曼,欧嘉·布什科娃,塔蒂安娜·库敏斯卡,米克哈尔·布什科夫,弗雷迪·穆勒,克拉拉·戈斯汀斯基,阿列克谢·伊夫斯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语言:瑞士德语,俄语,法语,英语年份:2022
简介:新技术改变了19世纪的一座瑞士制表小镇。约瑟芬是一位年轻的制表厂工人,负责生产机械表机芯中来回摆动的摆轮。自从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运用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后,她开始投身于当地制表工人组织的无政府主义运动,并在运动中结识了俄国旅行者彼得·克罗波特金。详细 >
可以说是一部关于“996”的元叙事电影,用物理的时间机器去隐喻社会的时间机器,瑞士钟表厂内外的工作纷争,是左翼的呢喃,但算不上呐喊。
#12thBJIFF# 大量的中远景群像辅之以钟表摆轮的机械噪声构成了一座卡夫卡式的anarchism类移轴微缩剧场。
3.5 一切元素都很有机结合在一起,构图、声音以及时间概念以不同方式、视角和“观点”的无处不在。但始终有点过度编排的设计感,就像钟表一样精密准确,毫无意外。
大面积的植物占满画幅,人物在底部交谈,在自然的声音里,它营造出一种时间的节奏,时间的空旷之感。除了这一点特色在外,它实在太装笔了。真够糟糕的!
拍的什么鬼玩意呢,看着就很来气了,学了帕夫利科夫斯基和卢卡斯扎尔在Ida中的主体人物边缘化构图,但Ida是为了服务表意,为了服务人物,这片搁这儿只是为了装逼,脱离原封闭集合的视点去进行镜头调度,摄影上过分追求的分割效果仅是为了达成一种“美观”,但电影从来也不是拍的漂亮就是拍的好,从摄影的景框范围选取再到被摄内容(比如在细致记录之下的钟表作工过程)都是妥妥的精致主义行为大赏,对构图比例近乎于装饰画般的病态着迷,于一部剧情片而言这才是没有灵魂的空洞美学,是本末倒置的创作,我厌恶这样的摄影,我抵制这样的电影。#LFF# 2022.10.12号@ICA
3.5
通过19世纪瑞士一个小镇的缩影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无产阶级的觉醒,钟表作坊女工的工作压力与反抗,从俄罗斯来的测绘员带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民主意识的确立,开始用投票进行表决,但谁能投票,如何投票又被富人所把持形成了阶级对立。片名摆动指的是怀表里(结尾时又迭代出了闹钟)陀的运行,它是钟表的心脏决定它的行走与准时。片中时时刻刻强调那个时代工业技术的成果:钟表,电报,蒸汽火车,镁粉和卤化银的照相术……但又都成为资产阶级新型对无产阶级的压榨手段……镜头取景很多户外自然镜头但又表意丰富。
7分 只有在大荧幕上才能发挥的非常规构图
A / 精密的机械式构造中遍布着时间的缝隙,就好像镜头必须等待闪光灯的烟雾慢慢填满画面中心,好像一棵树必须等待工厂休憩时间人们从它身边穿梭而过。影片试图复原的也并非安那其的思想内容,而是用仍在萌芽的迟钝的摄影机,构建一种思潮所处的感知环境:面容被凝定也开始被流通,甚至成为匿名的物质-痕迹;制作的动作被权力-时间的度量碾过,却也留下了最细微的身体技艺创造——当这种生发时间的技艺在结尾用语言被描述出来时,它阻遏了时间,何等平凡而壮阔。
看完电影后等待映后交流,工作人员说,昨天已经做过连线测试了,现在因为联系不到导演,所以交流只能取消。估摸着因为和瑞士有时差,导演还没睡醒,真是离了大谱,太不尊重观众了!!!至于电影本身,因为比较好睡的同时,内容也有较大的文化隔阂,所以确实也没太看进去。
约瑟芬向彼得解释自己工作内容的那段话我想理解为工人宣言:我们是历史的摆轮,时间的协调者,机芯运作最核心的力量。
正好在看克鲁泡特金的自传,到汝拉山的钟表小镇这一段:“钟表业的组织是和别种行业不同的,它允许工人彼此相知很深,它允许工人在他们自己的家里作工,可以自由闲谈;所以这个组织本身就足以说明为什么这些钟表匠的智力发达之程度比那些自幼就入工厂作工,在那里度过一生的工人的程度高很多。在小的行业工人中,有更多的独立性与独创性。然而汝拉同盟的会员对于每个问题都力求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汝拉同盟中并无领袖与群众之分。这里的工人并不是被少数人领导,作少数人的政治工具的群众;他们的领袖不过是他们的更活跃的同志而已——与其说是领袖,不如说是发起人更为恰当。”——这电影简直就是围绕着这段陈述拍的纪录片。制作工艺,还有计算时间的细节,都非常迷人,演员们的小表情也都很曼妙。
地质礼堂, 全程睁着眼睛,但是意识模糊
#BJIFF2022#19 @资料馆。今年北影节最后一场,实在抵不过白噪音应该有浅浅进入过梦乡。在大银幕看却经常需要找寻说话声音的主体,这个体验很少有了。2022.08.21
一部通过表现时间与金钱来酝酿社会运动的电影,器件之声四通八达成为日常的容器,人们时常处于边缘,纷纷成为制造钟表的特写中的微小但关键的一环,两方拉扯形成摆动。电影不仅冷静描摹了一个延续性的历史冲突,还记录下了一个珍贵的爱情场面:彼得的视线落在约瑟芬的侧影,无产者的歌声令之熠熠生辉,照相计时器的声音在电影中唯一一次未被记录。【2022十佳No.5】
闷葫芦
影片气质是沉稳厚重的,钟表时间与机械是显性的瑞士元素,指针之下暗藏着资本主义精密到秒的剥削。一个国家四个时间,展示着政治、宗教、工业、工人之间的错层感与割裂感。19世纪渴望无政府主义的普通工人,分秒不停的钟表制造厂,记录市政光辉时刻的银盐胶片相机,新闻报业逐渐形成的政权话语体系,无一不与当下的时空维度交相呼应:时间的流逝是为了证明历史总是循环往复地相似,剥削不停,时间不止。 #12thBJIFF
校准钟表,录入电报,拍摄人像,绘制地图…我无比着迷于这些繁琐细致的手艺活所共有的一种缓慢与耐心,它与大片的绿色交织,形成影片独特的平和气质。机械化让这些手艺“淘汰”或“进化”,那种带人情味的缓慢也随之烟消云散,它给我留下的滋味是怀旧的#Pompidou
地质礼堂椅子有点不舒服,睡的不好,建议下次弄个好椅子
#8700. #72nd Berlinale# EFM online-VOD, 奇遇-最佳导演奖。片名正解“摆动”(机械表中的核心,摆轮-游丝系统)。这部片子也太厉害了,完全是一部媒介考古学+知识社会学电影……把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缘起放回瑞士制表工厂的剥削体系(精确到秒的高度控制)和工运的背景当中,考察了包括电报、摄影术、报纸等媒介的作用,并且把“时间测量”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情节(拉图尔呼之欲出……),与之匹配的是一系列去中心化的构图(本片构图堪称最有特色的一点)和声音设计(经常给后景和画面边缘的声音),以及叙事上完全以空间和工艺流程而不是人物为核心(人物基本就是线索而已吧),这个构思和完成度也太厉害了。更为惊人的是影片其实处理了一个历史转折关键时期通向“(可能的)更好的未来”的“另一条道路”被扼杀的过程,堪称思想资源的重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