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很早之前就在心理学相关读物中读到。
通过一个实验貌似想要说明人和恶魔的差距的。
其实如果是想说明人和恶魔到底之间有多远,那根本无需证明,心里学家早就说明,人是一种场景下的动物,人的行为、意识会随着环境变化,或者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失去自我。
这个实验之所以轰动,影响很大。
人是特别健忘的,穿时间长的西装或许就忘记几千年前穿过兽皮。
实验的结果不重要,而是这个实验之后带来的大家的对这个过程的重新认识。
天天的看到的新闻是劳模、岗位标兵、下乡慰问疾苦的民众。
听到、看到都是美丽的新世界。
在太阳下生活的我,已经不知道的黑色和灰色的世界。
在环境下我们可能因为环境变成各种各样的人,甚至是彻底失去自我,成为一种工具。
这个不是个人的错误,不是人的错误,顺从环境是人性的本能。
错误的是环境的,还有制造这种环境的人。
人性本身就是很薄时刻就提防人心叵测者。
如果可以就给自己找个舒服的环境,如果有能力就给自己创造一个环境,如果生在无奈之下,就保持觉知,不被环境吞噬,至少对权威要保持质疑。
这场实验 这部电影(根本)无关人本性[美]菲利普·津巴多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标题: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原作名: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第1章 邪恶心理学:情境中的性格转换“情境“”情境“”情境“1 这场实验是由当时美国海军提供财务支持,实验初衷是*研究监狱中的囚犯的行为*,以及监狱中不同力量之间的对抗(force against force),比如狱监与囚犯。
试验之后的发表,其标题切中要害: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prison。
这研究的是监狱中的人际关系动态。
2 这场实验的最重要的结论是关于个体对权利的服从(Obedience to Authority),进而“推断”个体对情景(situation)的适应,其表征为人格特征(trait)的(巨大)变化。
情景!
情景!
情景!
重要的要素说三遍。
也就是外部环境。
相关理论可以参考Mischel & Shoda (1995), Fleeson (2007, 2012), Funder (2008)。
我也十分推崇Personality state theory vs Personality trait。
3 狱监的极端行为(abuse of power)是这次实验的副产品。
在之后的发表中,作者更强调的是being powerful和being powerless的对比,以及模拟监狱实验中扮演囚犯的实验人之后对being powerless的厌恶。
之后学者(甚至)对斯坦福监狱实验中 狱监的极端行为 是否是靠谱的实验观察颇有微词。
比如:“who do heed authority in doing evil do so knowingly not blindly, actively not passively, creatively not automatically. They do so out of belief not by nature, out of choice not by necessity. In short, they should be seen—and judged—as engaged followers not as blind conformists”(模拟监狱中的个体行为并非自发的,也非“自然性”,不具有“必要性”,是选择之后的结果。
)“Volunteers for the prison study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measures of the abuserelated dispositions of aggressiveness, authoritarianism, Machiavellianism, narcissism, and social dominance and lower on empathy and altruism, two qualities inversely related to aggressive abuse. Although implications for the SPE remain a matter of conjecture, an interpretation in terms of person-situation interactionism rather than a strict situationist account is indicated by these findings.”(模拟监狱中的个体行为当被看做是个体——情景的交互作用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景胁迫。
)4 什么是人本性?
什么是人本性的善与恶?
这样的问题也许从精神上(spirit)讨论可能更富有成效。
但是我知道,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男人爱美女;美女比丑女获得更高的社会评价;为了确保基因的传承,古代人类中存在弑婴现象,以及对老弱病残的遗弃。
这些就能证明人性是恶的吗?
斯坦福监狱实验并没有试图论证人性的善恶,也没有人可以。
SPE didn’t inten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nature humanity is good and evil. And no one will ever tell the nature humanity is good and evil.这部电影除了Billy Crudup的表演有些地方太过做作(比如和Olivia争吵完之后回到monitor前拆领结),其余包括节奏 剧本 配乐和cast,都是佳作。
尤其是在一号房用床把房门奉上之后,“guard”对其余两间房的奇袭的处理,个人认为恰到好处。
但是这场实验 这部电影(根本)无关人本性。
ReferenceHaney, C., Banks, W. C., & Zimbardo, P. G. (1973). Study of prisoners and guards in a simulated prison. Naval Research Reviews, 9(1-17).HANEY, C., BANKS, C., ZIMBARDO, P., Academic Press, Inc, Promotions Manager, &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73). INTERPERSONAL DYNAMICS IN A SIMULATED PRIS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IMINOLOGY AND PENOLOGY, 1, 69-97.Zimbardo, P. G. (2007). Revisiting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A lesson in the power of situation.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53(30), B6-B7.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14660796?accountid=14511Carnahan, T., & McFarland, S. (2007). Revisiting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Could Participant Self-Selection Have Led to the Cruel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3(5), 603-614.Haslam, S., & Reicher, S. (2012). Contesting the “Nature” Of Conformity: What Milgram and Zimbardo's Studies Really Show. PLoS Biology, 10(11), e1001426.
2015美国剧情片《斯坦福监狱实验》,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全球累计票房66万美元,定级R,豆瓣评分7.3,时光网评分6.8,IMDb评分6.8。
细思极恐,不寒而栗。
影片的内容完全就是中国古代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的现实写照,完全体现了后天改变人、环境改变人,什么叫做“大染缸”,什么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趣的是,作为策划者的教授自己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是令人意外的,因为策划者按理说是非常理性的,而且是抓那几学者教授,更应当以冷静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实验,可是没想到策划者自己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实验堪称“假戏真做”“入戏”的电影版释义,一开始还当儿戏,但是很快就与角色融为一体,分不清是实验还是事实。
这个实验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变化的速度,没人相信变化会如此之快,但事实却确实如此之快,非常不可思议,如果不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很难相信实验者的变化会如此之快。
这个实验堪称RPG的电影版释义。
RPG是角色扮演游戏,和实验内容一模一样,怪不得RPG游戏很受欢迎,因为游戏者很容易就融入其中、变为游戏的一部分,这不和这个实验一模一样吗?
这个实验除了揭示环境改变人这个重要结论以外,还揭示了权力改变人,也就是当人拥有了权力后就会发生本质变化,这和现实中的贪官污吏如出一辙,换句话说,贪官污吏就是因为拥有了权力而发生了质变。
这个实验令人感到很压抑,影片看完后很压抑,细思极恐,心绪久久不能平息。
仅仅几天的实验就能如此改变人,浮想联翩令人不寒而栗。
影片是剧情片,但是却仿佛在看惊悚片、恐怖片。
作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遗憾的是片尾没有出现真实影像画面,片尾角色后续仍然是演员,要是有真实影像会让影片观感更好。
非常意外的去了APA 2015年会,非常意外的选了一个展厅和一群心理教授大牛们看了这场电影,关键是Zimbardo本人居然在放映结束来了!
简直是大发!
人生真是处处意料外啊,连我这种懒人都当场打算回来就写篇影记记录下:)本人并非心理学专业也曾经听说过斯坦福监狱实验,同行的心理同学更是公认这简直是一个传奇般的存在。
现在拍成了电影可以非常直观的真切感受Lucifer effect。
我还能记得几个Zimbardo提到的关于电影拍摄的小趣闻:1. 这场电影投资并不高,但是导演编剧们非常认真的去了当时做实验的斯坦福心理楼地下室进行了尺寸测量后搭景,逼真程度让Zimbardo本人都非常认可,感觉不到区别,电影剧本本身也和现实基本相符2. 因为投资的不高,电影省略了一些内容,比如当时由真正的警察逮捕了学生后带到了派出所进行了拍照笔录等一系列真实的收监犯人前标准流程以营造他们是prisoner的真实感3. 电影里面的那个老头现实中是Zimbardo的同事,其实二人年龄相仿,当时对Zimbardo也不是一种质疑的态度只是学术讨论的态度。
Zimbardo很傲娇的说不明白为什么导演要这样拍好像是长者对年轻人hhh4. 真实试验的终止原因:和电影一致有个神父对prisoner说你们需要lawer让你们出去,其中一个prisoner让父母联系了职业是public defender的表亲,那个表亲来了之后真的按照对待prisoner的标准流程走了一遍询问问题之类的。。
(虽然这些学生并不是真实的prisoner)最后说星期一自己会再回来询问问题,自己并不是lawer无法让这个学生出狱,这个学生当场就崩溃痛哭,Zimbardo意识到这个实验已经走的太过了便终止了实验。
其实当时这些参与的学生只要说自己放弃不做实验了要quit,他们就真的可以quit,可是大部分人真的陷入太深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了。
所以尽管这个实验有很多不靠谱的影响因素,结果还是真的很令人震撼。
就像Zimbardo问的,你觉得他是一个good Zimbardo 还是bad Zimbardo?
看完整部电影,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将要结束的十几分钟时,我几乎是爆发的喊出了“妈的怎么还不完”,真是受够了,感觉自己和囚犯一样都受够这种心里的折磨了,当然身体上的我是不懂。
片子已讨论人性为主题,什么是罪恶,前一小时讲述的离去都是做戏吗?
我看不见得。
在那种压力之下,虽然我们签了合约,但也不意味着我给你做牛做马,随意接受你的辱骂,特别是对于一些敏感的人来说,这种是难以接受的。
从一开始的笑着进去,开开玩笑,到后来囚犯们的渐渐丧失了维护自己权利当然意识,狱卒们渐渐真把自己当老大,慢慢的,揪着你的心来演,真是看得好难受。
当然这也是对观众的心里考验,有人觉得不太急,那就接受能力强,像我,真是破口而出“CNM ”。
然后是实验的发起者,大家开始也都知道这个实验是不合法的,但也没人站出来组织,打着这种为了人类进化的口号就肆意的实验,最终大家都离去,最终自己也意识到要关闭实验,好久啊。
实验的组织者,也是到了最后的最后才意识到了这件事的荒谬,自己眼睁睁的看着青少年被渐渐毁掉,作为一个人类,内心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不管他们死活,这个实验就是要做的,到自己把它终止,作为一个实验的参与者,不知何时自己也成了“自变量”,倒不如说成了实验的“因变量”。
对于“自己也成为实验的一部分”这个观点我是非常同意的,“自变量”是什么?
当自身也被这种实验卷入之后也会变得看不清现实,也是为什么女主是第一个提出实验的残忍与不合理。
对人性的讨论是一个永久的主题,没有什么可以明确的给出一个答复,这也是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实验来证实或者是发现什么样的人性。
通过监狱这样的实验存在它的合理性,一个比较极端的方法,将人分为两类,操作与被操作。
当处于一个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会被强制的拉入角色,囚犯从一开始的抵抗到完全的顺从,好像真的在监狱中一般。
会发现处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之下这样做没什么不对,监狱这种对自己来说可能远了,但联系生活的话,为什么大家读要往好的大学靠?
就是为了好的环境,对自己的定位不同,追求也就不通。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在与家人见面时不说自己的处境,我认为是没什么好说的。
因为已经签了合同,明确说明了你来这里就是当囚犯的,如果和家人说,说什么呢?
哭着说“他们虐待我,不给我睡觉,叫我体罚,骂我,让我们不停的跳舞,吃的差,主要是侮辱我。
”想想这些好像又是一个模拟囚犯很正常的,好像是忍一忍就可以过去了的,并且当时已经是处于一种被控制的状态,有点被洗脑了。
全篇只有一个少年看出了事情不对,拒绝实验继续,这也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首先自己搞清楚该不该,不能糊里糊涂的就绕进去,要涨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啊。
看完电影,我们仿佛看不到人性的一点光辉,除了女主的颜高和比较清醒,全篇就是听到女主反对男票那里才觉得是唯一正常的,其他的就真是都是黑暗的。
也成功让我觉得很捉急,很气,另外就是米勒的演技太好了,看到他被放出去那里这么说会心一笑。
谁都不想遭遇这样的痛苦,不管是不是真的在心理学或者社会上是重大的一步,对人类,对我们自身这个种族有伤害的事都应该是不合理的,不管是爱护自己的种族也好,传承也好,我们都应该尊重那些骨子里的东西,不去触碰那些过于残忍灭绝人性的事,这才是我看完片子的感想。
(这不是影评,只是比短评长一点,请不要用专业眼光看待,纯属个人见解)
来地球太久,忘了自己其实所是,本非善非恶,亦善亦恶,结果扮演恶人太久越发投入以至于无法自拔,原本只是来玩一下游戏的,结果弄到自己身心俱疲,各种心理创伤,这大概就是神说的,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显然津巴多教授也站在神视角,所谓的好坏都是在某一条件下,自我的选择,只要穿上强权制服,手握权仗,就自动扮演起权利的游戏,我们每个人确实无法体验囚徒的生活,但面对不公和霸凌,心情都是一样的,如果自己不发声争取与反抗,那么统治者就会像实验中一样,愈演愈烈。
到底是谁助长了谁,又是什么把人逼成了混蛋的?
历史一直在重演。
一部让人看得毛骨悚然的电影。
1971年,津巴多教授将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大楼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模拟监狱,并从报名参加实验的学生中,挑选出24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情绪稳定的年轻人参与。
他们分成两伙人,一伙人扮演监狱狱警,另外一些人则扮演囚犯,在模拟监狱里面生活。
原先的计划是观察“囚犯和看守”这两组人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但是没想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个原本定为两周的实验在第六天就被终止了。
电影就是取材于这个真实事件,即“斯坦福监狱实验”。
最开始的时候,参与者其实并没有特别当真,这时教授说了一句让我细思极恐的话。
心理暗示细思极恐我不明白做这个实验的教授的初衷是什么,心理学研究?
为了证明人性本恶?
意义何在?
目的达到了吗?
结论就是著名的“路西法效应”?
把人当成小白鼠一样的实验在我看来就是丧心病狂。
主人公77号无疑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存在。
他不服从,会去反抗与挑战权威,但是得到的回应一次比一次恶劣。
尤其是关在黑箱子里面的那一段,看电影的时候我都能感觉自己的手在发抖。
虽然我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是我真的是特别怕黑的人,在那个幽闭的空间里面,人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极度的缺乏安全感吧。
莫名地联想起小时候看鬼片的经历。
尽管是大白天,哥哥也就在旁边,但是自己还是被吓得不轻。
可能是因为我的代入感太强,每次看电影总是设想自己置身其中,演员就在我旁边对话。
代入感越强,越容易迷失。
就像里面的角色一样,两天而已,短短的48小时事情的走向已经不可控制。
最后那个女教授被羞辱的那一段格外讽刺,本身是实验的操控者,最后却被实验对象玩弄。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环境?
毋庸置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但我觉得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自由意志的剥夺和个人身份的缺失造成的。
很多时候,77号的反抗就是因为他准确的知道这是一场游戏,不是真实的世界。
但是大部分人都忘掉了这个事实,反而被屈服于权利之下,已经丧失掉了自己的人格,把衣服上的那个数字深以为真。
从头到尾我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么实验对象入戏这么深,直到我翻墙上youtube看到了对实验对象的采访。
警卫扮演者囚犯扮演者再来看看津巴多本人是怎么说的。
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是否也是这样,从最开始的有棱有角慢慢地被环境同化得面目全非。
所以我们才会佩服喜欢那些与众不同的人吧。
社会研究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是不伤害被试。
我很好奇的一个点是,当年那些实验的对象后来怎么样了,这个实验对于他们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然后查到了关于部分人的信息。
个人觉得略假,更多人应该是suffer的吧。
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人们的身份认知是如何在指导行为?
脑海中不禁浮现出more questions.跳出电影回归现实,如何去处理环境和自己的关系,认清自己的身份,更好的处理好身份设定的问题,才是对我而言具有指导意义的事情吧。
结尾,引用Tbag在越狱里面讲的一句话:Everything is not as it seems.We are captives of our own identity living in the prison of our own creation.PS:电影有三个版本:《死亡实验》2001年德国版,2009年美国版(布洛迪),2015年《斯坦福监狱实验》,15年的版本更加接近事实,津巴多本人参与指导拍摄。
首先,这部电影不是纪录片,甚至不可以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除了发生的事件结果和角色对得上以外,过程根本是进行了颠倒时间点的艺术处理。
其次,本片故意抹去了一些实验的关键细节然后加上了许多政治正确的动议,故意用自己的方式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果做主观判断,并为惊悚片的娱乐效应服务。
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们知道前因,我们知道后果。
但过程是怎样的?
你我都不知晓,但逻辑是不可改变的。
很多朋友也因此对本片提出相同的疑问:1.为什么囚犯不反抗。
这只是实验,囚犯和看守都知道。
电影里“约翰韦恩”的看守第一天就让囚犯们很不好过,使得他们爆发了反抗。
可事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是“第一天风平浪静,第二天第一监室的囚犯就把门锁起来,辱骂看守。
看守没有办法只能加班,并在监视者没看到的情况下使用灭火器。
当3个看守守护9个犯人的时候,守卫感受到了压力。
所以,他们提议建立一个特殊囚牢,让不参与闹事的囚犯获得更好的待遇,更好的食物,但是被这些囚犯拒绝。
”所以,可以看到囚犯不只是反抗,而且还异常团结,从而给守卫巨大的压力。
因为守卫的人数远少于囚犯,所以守卫开始“提出使用武力”。
这个逻辑显然更符合人性。
很多历史上的游行演变的大屠杀都是因为擦枪走火,某个警察过于恐惧就向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从而导致恐惧心理蔓延的群起开枪。
2.为什么守卫和囚犯都这么快就进入角色这个问题到电影结束,电影都没给出个好理由,所有人都嘴上说着“不能再这样了,我太恨自己了”一方面又好像这是上帝的旨意,必须执行。
可事实是“斯坦福实验由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资助,获得了”palo alto“警局的全力合作。
所有囚犯都是被警员直接从家中带走,完全走完逮捕程序的。
从手铐、警车、头套到宣誓、录指纹、拍照。
完全走完一整套司法程序以后送入斯坦福监狱。
”“金巴多要求守卫,必须给囚犯一种受困的感觉,一种恐惧感,创造一种权威感,让他们体会到他们的一切属于我们,属于体制,你,我,他们没有任何个人隐私。
在接下来的几天,我们要剥夺他们的独立自主,最终把他们引向无力感。
就是这样,在这期间我们有一切权力而他们毫无权利。
”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有 一个深层次的动因,也就是守卫自己也是体制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受到金巴多的管制。
正如很多极权政府的鹰犬,他们也只是普通人,他们殴打孕妇和儿童,推倒老人的房屋,都只是被更大的不安全感驱使,但电影丝毫不提此处。
3.金巴多到底是不是有病本片把金巴多描绘成了一个邪恶科学家,在最后一刻幡然醒悟,终止了邪恶实验。
斯坦福实验的原定期限是7-14天,也就是2周。
但最后只有6天就终止了。
“超过50个共同观察实验的人里只有金巴多的女友后来成为他老婆的克里斯蒂娜提出了道德质疑“。
而金巴多直接停止了实验。
金巴多实际上和其他心理学家一样,在观察人的一切反应,而他注意到了,这50多个人的反应。
面对不公平和很明显的道德困境,大多数人都没有提出异议。
电影对金巴多的描绘非常肤浅,就像弗兰肯斯坦,他想要控制什么他控制不了的东西。
而我认为这只是实验本身的瑕疵。
他就是简单的想用模拟的方式,玩角色扮演游戏,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的真实的结果。
事实是,他任由受试者之间发生直接关系,同时告诉他们自己在监视他们,很多人的行为可能被夸大,就像如今真人秀里的那些。
受试者很容易互相影响,群体效应和身份认同会促使他们迅速激化矛盾。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狭小环境内。
你可以试试想想以下情景:一群人把电梯挤得满满的,这时候,电梯坏了。
修电梯的人说堵在路上,大家都站个3小时没法动,这时候,你(一个大胖子)放个屁,你看看会不会有人情绪失控往死里打你,其他人会不会帮手。
”约翰韦恩“昵称的看守就说”他希望发生什么事,他把自己一直想扮演的约翰韦恩的角色融入在了他扮演的守卫角色里,他想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会不会有人阻止他,可结果没有一个人想阻止他。
“问题是,这到底是因为他拥有无上权力造成的,还是他自己有妄想症?
电影最后,很明显映射了关塔纳摩虐囚事件。
守卫要求囚犯做出性行为姿势。
这是因为本片是根据金巴多的书《路西法效应》拍摄的(而不是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是金巴多个人结合了实验与关塔纳摩虐囚事件写的书。
他本人也是虐囚事件律师顾问团的一员。
他认为,关塔纳摩虐囚的林迪和斯坦福实验里的囚犯一样,都是好人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变成了坏人。
所以,这部电影想表达的是《死亡实验》的主旨,却因为主观情绪故意弱化了人们的心理描写合理性,而且还不像《死亡实验》直接避谈了系统、极权、规范化消除个性化对人性的残害,而只是把金巴多一个人拎出来作为替罪羊,让观众看完极其不适与绝望。
这是一次极不舒服的观影体验,却又是一次极其震撼的思想冲击。
很早前就听说过心理学上的路西法效应以及权威心理学,但是没有真正了解过,看完这部影片才开始真正有所理解。
影片让人惊讶于导演对于整个故事情节精确的把握,实验进程的一步步推进,让你感同身受地从心理和生理层面逐步走向不舒服甚至于抓狂濒临崩溃,影片到后半段我甚至难受得全身颤抖手抓头发。
从平等—掌握权力—确立权威—滥用权力—走向疯狂,一个十八人的模拟监狱只用了6天的时间就走向了不可控的可怕未知。
这跟我们现在所处的政治环境何其的相似。
当权力在笼子之外的时候,人们统统都摄服于权威,导致不断地迷失自我,更甚者可能还会以为生来如此,生来就该臣服于权威、服务于权威,这在一代一代的中国人中则更可能发生。
如果我们还没觉醒,还没意识到自身该有的权利,还没尝试将权力关进笼子的(就像影片里神父讲的,你们想过怎么让自己出去吗?
你们想过自己拥有什么权利吗?
你们想过请律师吗?
),如果从来没想过或者从来没尝试去改变,那么我们或者我们的下一代,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觉得自己所处的畸形社会是合理的,那么我们的整个生存环境就会如实验的结尾一样越来越糟——走向疯狂。
就像津巴多说的:“好人”变成了“坏人”时,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 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
所以永远别指望指望上层的改变来给我们创造福祉,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突然想到一句最近比较火的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中的一句台词,虽然是部校园青春片,但同样是学生反对教育权威的一句话,放在最后讲也挺应景:只有我们才可以决定自己的样子。
统一服装(所谓的strip them of thier identity)变相体罚(俯卧撑仰卧起坐蹲跳起)
人格侮辱(come on ladies有没有像拉歌时候的“扭扭捏捏像姑娘”?
)<图片4>训练对权威的服从(不喊报告不能说话)连坐式惩罚(因为这位同学乱动,你们再多站10分钟)凌晨拉人集合(那刺耳的口号声)教人叠方块被(叠不好重新叠)学会“感恩”(称赞施虐者真是帮我纠正很多错误)<图片3>我真真实实想到了军训。
我们一直接受这样的训练,军队式训练直到看完电影我才明白是jianyu式训练。
还记得那届我们一个女生几次要求出列,没有得到允许,最后直接抽搐把120惊动来了(像8612几次要求出狱一样)找中国学生当实验者肯定都是楷模,绝对没闹事的(夸张手法)还有练车,更委屈。
直接打,连no attack这项都略了,verbal abuse和violence简直轮番上阵。
you are what you wear是真的。
他们穿制服穿囚服就真的成了那个人,穿自己的衣服后好像马上活过来,变成了人。
想想军训前后也一样,换上衣服大家都“一样”都“团结”,不过是病态的,在极度受限时把人的个体感剥离了。
实验被迫停止,失败了吗?
<图片5><图片6>答案不言而喻,就连没有直接参与角色扮演的教授们都成了“实验品”,人有了绝对的right后想象不到可以干出什么事。
<图片7>
我知道生活中你是一個好人,但我還是對你心懷芥蒂,因爲我知道你會成爲一個什麽樣的人。
还不如拍个纪录片
观影感受等同于美版死亡实验德版死亡实验。
叛狱风云同题材
I&#39;m damaged...
每个人是自己也不是自己,只不过在扮演特定的角色生活在这个世界。
吸引人的题材,而且还有真实的事件发生过,看了背景我觉得导演不过是照搬而已,完全少了艺术加工的乐趣。
我也是来看小鲜肉的!
明明看过德版应该有了预防针,结果美版还是觉得塞塞
看的背后发凉,人性完全经不起考研。最开始出去的那个小哥,如果投硬币的时候变成狱警,也未必会比那个很过份的人强。
人性不可测! 喜欢德国版!
缺乏可信度,也没把“入戏太深”的转变交代清楚,不过这卡司……太美好了 : &gt;几乎集结了美国好莱坞年轻一代各种型的演技派。
可能过于还原真实事件,导致剧情极其沉闷。对实验者心理的影响表现并不充分。也许有学术价值,但作为电影的观赏效果一般。另外,心理学教授怎么那么像梁家辉呢?
这个版本已是基于斯坦福监狱实验改编的第4部剧情片,能在德美两版《死亡实验》、德版《浪潮》之后继续找出新的角度,且依然震撼,只能说实在因为题材本身取之不尽的深度。除去极权环境下人性的异化,更着重对实验情境的还原,也更聚焦于对实验设计方幕后操纵行为的伦理拷问及追责。
感觉有点报流水账,除了竟然发现教授很帅?
有名不代表有理 感觉是毫无价值的一个实验 枉为斯坦福教授
当津巴多说好人变成坏人时,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变成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
一场自变量缺失的实验,一场随着时间推移“实验”和“模拟”界限模糊的实验。愈到后来,无论喜不喜欢,所有人都成为了实验的一部分。权力是欲望的放大镜,私心是偏执的催化剂。黑洞打开,如此罪恶却又如此引人沉迷。人成为牵线木偶,于是几乎所有人在角色中一起迷失。
每次上课老师举一些不疼不痒的话语例子,我就想大喊我们能谈点深入人心的吗!
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是根据真实实验改编的电影 看得我非常气愤 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在什么情况下人会变恶 人的忍耐极限是什么 为什么要得到这个结果呢 又有什么意义? 看到狱卒得权后的咄咄逼人 真令人唾弃 这种人不少吧 又何必通过实验 而无同情心地看一群人被霸凌而完全无动于衷 这位教授 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