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L'enfant,半熟爸爸,The Child

主演:杰瑞米·雷乃,黛博拉·弗朗索瓦,杰瑞米·瑟卡拉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5

《孩子》剧照

孩子 剧照 NO.1孩子 剧照 NO.2孩子 剧照 NO.3孩子 剧照 NO.4孩子 剧照 NO.5孩子 剧照 NO.6孩子 剧照 NO.13孩子 剧照 NO.14孩子 剧照 NO.15孩子 剧照 NO.16孩子 剧照 NO.17孩子 剧照 NO.18孩子 剧照 NO.19孩子 剧照 NO.20

《孩子》剧情介绍

孩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布鲁诺(杰瑞米•雷尼尔 饰)是一名20岁的街头混混,过活的营生是各种合法、非法的地下交易,他的女友,18岁的索尼亚(黛博拉•弗朗西斯 饰)也没正当的工作,平日靠微薄的救济津贴和他度日。 索尼亚怀孕期间,依靠钻政府政策的空子过了一段不错的日子,但在生下孩子后,生活又陷捉襟见肘境地 ,好在,布鲁诺看起来也很开心他们的生活中多出一个小生命。但索尼亚不知的是,布鲁诺的高兴劲只是佯装,他在伺机把婴儿卖掉换得一笔收入,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没能力担负起父亲的责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围栏外的HappyEnding黑道与家族龙之奇迹双生记之误入总裁身绑架课废柴舅舅第三季通缉犯爱到病除泥鳅也是鱼美女上错身第二季伊夫圣罗兰传快递小哥变形记迷幻掩护爪哇特里尼尔巨型蜘蛛婚姻生活设计爱情异形远征队纠缠丹顶鹤女孩深蓝第二季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七年之痒白马公主第二季欢乐时光玉米地小丑群盗:民乱的时代101朵玫瑰

《孩子》长篇影评

 1 ) 关于男人的故事

这就是讲述一个男孩如何成长的故事 ,什么说教都没有亲身经历来的妥帖和深刻。

男人如果不经历一些让他刻骨铭心的事情,那么永远是小孩,说到底男主角说不上坏,也说不上好,有很多事情也没有了黑白,他对别人彬彬有礼,对小男孩也不推脱责任,与人交易也都信守承诺,他以为小孩对女人没什么 ,看来真的是个人孩子,不知道事情轻重,似乎真的以为,我们可以再生一个孩子,而孩子对于男人来说,来的太容易,对女人却完全不一样,还有他的母亲,说到底,他也是一个受害者,没人管的小孩,幸好还有索菲亚,但是他伤害了她,唯一能够与他生活的人。

结局还是温暖的 ,让人觉得有希望。

作为电影,还是留点希望好 ,以免我们太过悲观,忘记世界还有温情所在,导演将一个普通人描述出来,人就是这样的,灰色地带多过黑与白。

喜欢这样娓娓道来的感觉,什么都在导演的把握中,一点一点的 ,细腻的道来。

 2 ) 活在社會最底層

《半熟爸爸》是2005年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 得主。

早已被譽為大師級的 Dardenne 兄弟拍電影故事20年,但產量極少。

導演的名作《Rossetta》(1999, 也是得了金棕櫚獎) 我是不太喜歡,正確點說是我不知道喜不喜歡,因為導演招牌式的「手震手提攝錄」+ 快速移動鏡頭令我頭暈不已,終於熄機不看。

我明白導演對電影的執著,但也請照顧一下觀眾的感受,不是每個觀眾都是水手...這次《半熟爸爸》雖然還有點手震,但鏡頭移動得慢了很多,看得比較舒服。

其實對我來說,即使不用手提方式拍攝,也不會令我覺得不真實。

畢竟攝 錄機鏡頭下的世界就和人眼不同。

一套沒有背景音樂催情的電影也能拍得如此動人,對白和主角的演技都相當出色 ,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很漫不經意,差點令我以為是真實的生活片段而不是電影。

電影是講一個二十歲的小偷初為人父,他的不成熟引起的一連串事情。

和《誰知赤子心》不同,電影沒有對這個半熟爸爸進行道德批判,正如導演說:「戲院不是法庭。

」導演成功地塑造出一個立體的主角:他有時的行為不可理解,謊話連編,但隱約間又見他有情有義的原則,有時又像個小孩子般在做無聊事。

電影的名字直譯過來叫「小孩子」(L' Enfant / The Child),誰是小孩 子呢?

初看電影是會認為主角剛出生的兒子,看完後發現原來「小孩子」是指心智還沒有長大的這個半熟爸爸。

我對這個半熟爸爸的感覺是,一連串悲劇的發生,故然是他的責任, 但在社會最底層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的他,有他獨有的一套價值準則,而這準則又是由他的環境塑造成。

貪錢、講野無句真、偷竊...與其說是他選擇的人生觀,倒不如說是環境逼成。

現在一些獨立電影或許對荷里活「惡有惡報」的公式結局反感,不少故事都是沒有報應的,有時甚至消遙法外。

但我想更真實的情況是,就像這套電影一樣,有些事情做了以後,會為身邊的人帶來不可補償的傷害。

http://andrewon.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93056

 3 ) 这是青春在漂浮

观看法国影片《孩子》,我能真切感受到的是直白而又浓烈的一股青春气息。

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这对来自比利时的兄弟导演擅长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影片,让观众得以最直观的心灵震撼。

《孩子》便是又一部运用了此手法的佳作,一对普通恋人和他们的新生儿足以烘出至冷至暖的人性写照。

痴迷于影片中的狂热至极。

男主人公布鲁诺是一个迷人又可爱的痞子,骨子里深深的街痞气质实在令人着迷。

她的女朋友索尼娅青春、活力,成为了母亲后阳光而又温和,就像一株散发淡淡香味的百合,你知它的普通却不得不沉醉。

在索尼娅生下了他们的孩子吉米之后,竟发现布鲁诺把自己的房子租给了陌生人,怒火之中竟没有无家可归的绝望,而是果断踏上寻找布鲁诺的行程。

就是这样干净而果断,没有丝毫压抑没有抱怨,就那样直白而默默地顺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我需要我的爱人。

倘若没有青春的支撑与供血,应是发疯般的大骂而毫无气质形象可言了吧。

爱他们似深似浅的相爱,如水般平淡却又时而畅流奔腾。

索尼娅在找到布鲁诺的之后,让人原本以为的哭闹并没有,而是厮打与拥抱,爱与爱的交缠。

你与我不见,我便追到你见为止,我紧紧抓透你的骨骼,你离开不了。

义无反顾的爱情无幽怨无哀叹的爱情也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发生,蓬勃的青春跳动便是溢满的纯情的爱。

相见,相爱,相怜。

布鲁诺最后的钱也要给索尼娅买一件和他一样的夹克,便想,多么可爱的一对人儿。

最后的钱也要置备一辆婴儿车,租用一辆跑车,带着亲爱的女子和可爱的儿子于蓝天下驰骋,多么耀眼,让人牙痒痒的羡慕,你便感慨这就是青春啊,一杯烈酒一首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可是你原以为的甜蜜与惹火的爱并没有持续多久。

我们都懂的,爱情离不开物质生活更不能没有物质,即使我们是这么不愿意承认,即使我们始终相信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还在一起。

可是贫穷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啊,流淌着的黑暗之源便有可能是那光然无一物的枝干。

青春在奔腾可是未至成熟,看着那可爱的孩子竟也会有坏念头。

布鲁诺在与索尼娅等待教堂洗礼之时卖掉了自己的小小的孩子吉米,他有希望又似无力的说“:索尼娅,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的,我们还可以有很多孩子的。

”那一刻,没有崩溃没有决绝的叹息,我只是感慨青春这个毒药啊,迷幻至极。

我没有绝望是因为我知道还有希望。

你放下的是责任,放不下的是希望。

你总有一天会成熟。

影片愈是到了最后就愈是挥洒着感动。

布鲁诺在同伙的少年被抓之时选择了自首,他说是我干的放过那个孩子。

他狂敲着房门他疯狂地喊着索尼娅我知道错了。

他一定要换回自己的孩子他哄着吉米轻轻入睡。

他总有一天会成熟,他在这一天成熟。

感动。

影片的最后,布鲁诺与索尼娅抱头痛哭。

我像个孩子般的笑了,青春的痕迹的过重,但不痛。

 4 ) 不似父亲,更似孩子……

达内兄弟在 1999 年戛纳电影节凭《罗塞塔》一鸣惊人拿下金棕榈奖后,整个影坛都为他们独特的创作美学所震撼,而更令人吃惊的是相隔六年后,他们再一次摘取戛纳金棕榈,正式跻身“双金棕榈俱乐部”。

巧合的是,当年的竞赛评审主席同样来自这个高不可攀的“俱乐部”,他便是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

作为 90 年代叱咤影坛的库斯图里卡,肯定见识过风格迥异的无数作品,他之所以亲自提携这两兄弟晋升“双金棕榈俱乐部”,很可能是被他们精湛的技艺与朴实的美学所征服。

达内兄弟一向擅长以纪录片般的镜头,揭示出众多棘手的社会问题,捕捉到人物成长的弧度轨迹,以及人性中的善恶。

然而,他们的作品从不依赖说教的口吻,恰到好处的留白让观众有更多思考的空间。

▲达内的第二部金棕榈影片《孩子》虽说同样延续了一贯的纪实性摄影风格,但相比起《罗塞塔》那种紧贴人物、躁动不安的晃动镜头,《孩子》的摄影机运动趋向缓和,减少了咄咄逼人的特写镜头,反而多了不少中远景画面,让观众能以全知的视角去观察这对年轻情侣的日常生活状态。

镜头捕捉了不少两人嬉笑打闹、互相追逐的画面,突出身为父母的二人实则依然是思想未成熟的“孩子”状态。

当然,片名明确指向了男主角,他是个街头小混混,靠非法交易、盗窃抢劫而勉强过活,面对自己的新生儿,尚未准备好做父亲,一心想如何把婴儿卖掉赚钱。

父子关系的主题在达内的作品里屡次出现,从《一诺千金》到《单车少年》,导演往往以儿子的眼光重新审视这种貌似温情的关系,而这部作品却一反常态,以不负责的父亲作为焦点,还原出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过程。

自处女秀《一诺千金》后,杰瑞米·雷乃第二次与达内合作,将一个未婚爸爸演绎得入木三分。

之后他还出现在《单车少年》《罗娜尔的沉默》《无名女孩》中,成为达内的御用演员,真实诠释社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

▲达内的御用男星杰瑞米·雷乃尽管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边缘人故事,但是导演不动声色地剥除掉人物身上的阶级标签,使人的自身属性更为突出,这种手法无疑使作品与传统的现实批判叙事保持着距离。

于是,在这部为达内摘取第二支金棕榈的影片里,未成年犯罪、贩卖婴儿等社会问题渐渐退居次席,而男孩成长的轨迹却浮出水面。

前半段看出他是一个无责任感的男孩,小偷小摸、懒于工作,总想不劳而获,甚至卖掉亲生骨肉也出于无知,而在赎回婴儿的过程中渐渐流露出他对自己骨肉的关心,更在高潮一幕展示出他开始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这些细节的累积勾画出一个孩子向成年人转变的历程。

与《一诺千金》和《罗赛塔》如出一辙,导演大胆省略了所有的心理分析镜头,完全聚焦在人物动作上。

这种招牌式的“行动现实主义”风格使人物处于急速行进的节奏里,仅在关键的场景里留下一些提示,给观众细细揣摩的时刻。

比如男主角在等待卖家时,一跃而起在街头墙上留下鞋印,在卖婴儿的废置房间里等待时的焦急表情,以及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把小同伴从水中背到小木屋,脱去对方袜子替其揉搓取暖的一幕。

这些不太起眼的细节实则隐藏着人物内心转变的痕迹,极其高明的人物塑造。

▲摒弃情节剧的戏剧冲突近年来,贩卖婴儿的社会新闻成为了不少导演的灵感源泉,从河濑直美的《晨曦将至》到是枝裕和的《婴儿转运站》,均采用夸张巧合的情节来制造戏剧张力。

而在这部现实风格的作品里,达内兄弟免不了加入一些情节剧的设计,从主角卖掉婴儿到赎回,再到骑车抢劫后亡命逃跑的高潮。

然而,其高超之处在于,往往在情节要落入到庸俗的套路之前,却出其不意地收回来。

这暗示了达内兄弟主动摒弃情节剧的戏剧冲突手法,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取得绝佳的掌控力,让作品流露出生活本来的面目,相信这才是《孩子》能够征服一众评审而夺下第二座金棕榈奖的砝码。

 5 ) -

-⋯⋯⋯⋯⋯⋯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

 6 ) 风中凌乱的头发

达内兄弟的《孩子》,又一部揭示底层人物的作品,对于它又怎能不说点什么呢?

达内对底层人物的关注一直在持续,在这部影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部影片单论情节并不足以征服观众,也不足以夺得金棕榈奖,那它为什么会得这个奖呢?

我认为是影片中透露出的人的情感击中了评委,也击中了能细心感受的我们,影片用一种记录片似的手法去全程拍摄,完全可以把它当成纪录片去看,影片里蕴藏着人物强烈的情感风暴与环境特写,如果不细心去体验导演的这些用心,对这些情感与环境特写就会略过,会觉得片子并没有什么特别,很一般。

但当另一部份有心的观众看过之后,内心所受的冲击却非常震撼!

影片以布鲁诺的女友索尼娅抱着孩子出现在画面上开场,一开始就讲了两人面临的生活难题,索尼娅在电话亭打电话,风吹起她的头发,给影片确立了一个凄伤的基调,她抱着孩子等着过往的车辆准备穿过马路,实际等(面对)的是社会环境(车辆来代指)给她也是给男友布鲁诺施加的压力,她朝布鲁诺栖身的河边的破工房走去时,风吹动着旁边的小树枝,也吹动着她的头发,画面一直在提醒着观众这些社会压力的象征物(风)是和女主角如影随形的,再看看男主角的居住环境如此糟糕,观众的心也为之一凉,房子下面是河流,这个河流和风、车辆一样象征着冰冷的社会压力紧紧地压迫着男女主角。

索尼娅抱着孩子坐着一个孩子开的摩托车去找布鲁诺,风又一次吹起她凌乱的头发,片中丝丝忧伤的调子开始在慢慢积蓄,影片开场不久就在三个地方出现了风,达内兄弟用这种自然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处境,不动声色但已触动了部份观众的心,并不明讲环境的严酷但已用象征物“讲”得明明白白,索尼娅在车流中找到了正在向车主人乞讨的布鲁诺,车辆又一次出现,和风一样,再次提醒观众这些社会压力的象征物,它们跟主角的关系是压迫式的。

布鲁诺对两人的孩子很不在乎,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于如何在这个严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上面,他从事的是主使小孩子去偷窃财物来变卖的不正当职业,还有沿街的即兴乞讨。

由此可见他的生存之道是不稳定而飘浮的。

从河边栖息地索尼娅向布鲁诺踢石子,两人同吸一支烟的这些嬉闹场景中能看出两人的关系是亲密的,两人的嬉闹只是对痛苦生活的暂时忘却与情绪的舒缓,虽然是在笑,但内心是苦涩的,也说明两人都还是爱玩耍幼稚的孩子,从布鲁诺与女友对话的短暂沉默可以看出来他对两人的孩子是不接受的。

两人租车带着孩子去玩耍,在车子里伴随着片中唯一出现的音乐声里打闹,下车后又追逐嬉闹,两人一手拿着饼,一手抱着对方在耳鬓厮磨的亲昵镜头长达数分钟,前面两人在河边短暂的亲昵酝酿到这时是一种爆发,达内想表达的是底层人物的酸楚,一手拿着饼代指要生存,而亲昵表示的是人还有对感情的需要,但对底层人物而言,生存是首要的,两人的亲昵并未达到深层次,是不顺畅而尬尴的,因为社会没有给他们一个安宁舒适的亲昵环境,与其说是两人在亲昵,不如说是男女主角(也是导演)在无声地控诉社会,两人的嬉笑打闹与追逐都不过是种情绪转移,一种笑中带泪的人间戏剧,这个镜头是向社会投出的“长枪”:观众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俩得不到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呢?

我认为这一幕正是这部影片震撼与冲击人心的最重要之处!

也正是这一幕深深地撼动了评委们的心灵后才授予了它金棕榈奖的原因所在!

索尼娅对生活还稍有信心,准备给孩子去市政府登记,而布鲁诺却不上心,故事在两条线上同时发展,一个是他俩为孩子登记,一个是布鲁诺很多次的响起的手机铃声和与它关联的黑暗勾当,提醒观众布鲁诺生存之道的艰辛,为他买掉孩子交待出了原因,原因就是他的生存都朝不保夕,怎么负担得起这个孩子?

影片不停地再现车辆驶过男主角推着婴儿车面前的画面,如前所述,隐喻生存环境在压迫着男主角,手机铃声在片中多次响起,表述男主角在生活中挣扎,在努力地活,而生活还在给他出难题,在买掉孩子后带来的中介人对他弱肉强食的逼迫下,布鲁诺带着小孩去飞车抢劫还钱,在小孩被抓住后,布鲁诺推着小孩的摩托,就象推着那个空婴儿车那样,那时他才明白了责任感去主动投案,救出小孩,也打动了女友,两人才重归于好,布鲁诺这个孩子也真正长大了,两人抱着哭泣的结尾画面有向布列松的《扒手》结尾致敬的含义。

 7 ) 爱一个世界,还是爱一个孩子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长时间没看电影的缘故所以有点饥不择食,最近看的几部电影都一律觉得很喜欢。

其实《孩子》这部电影下载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了,顶着去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光环,我自然不会错过它。

简单的人物、简单的情节、记录片似的拍摄手法,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既定的欧洲类型片,说句实话,看得多了,这种形式已经没办法给我带来太多新鲜感。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形式却总是能带给我很深的感触,就像接近一种真实的生活,尽管我清楚那是透过电影镜头加工过的,但我宁愿傻冒地相信那就是某种特别的真实。

小情侣未婚生了一个小孩,他们被家人赶出来,没有生活来源,男子就依靠偷鸡摸狗谋生。

有一天,趁女子排队领取救济金时,男子带着小孩找到一个人贩子,将小孩卖给了别人。

男子揣着钱回去跟女子说明事情,女子当场就晕了过去。

男子害怕女子报警,在女子昏迷中又把小孩赎了回来。

但女子还是报警了,男子用狡辩侥幸讨过刑罚,却仍因此得罪了人贩子。

男子在外面饿得没钱吃饭,回去找女子,女子不肯原谅他。

后来,男子为了还人贩子钱,联通一个小男孩进行飞车抢劫,小男孩不幸被警察逮到。

男子在回家确认女子不可能原谅他之后,他毅然到警察局自首。

最后,女子到监狱看望男子,两人终于抱头痛哭。

是生活磨砺了人,还是人自己制造了悲剧,其实很难说清楚。

电影不是教科书,也不需要背负沉重的东西,简单明了不是很好吗?

电影看到最后,我发现,其实“孩子”并不单纯指其中的小婴儿,同样指那对小情侣。

他们都是孩子,在生活的巨大淫威下,他们无所适从。

所谓的悲剧,其实不需要宏大的叙事,或者多么惨绝人寰的结局,生活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大起大落,小小的淡淡的悲剧或许更能让人心生感动,而且产生一种共鸣。

电影从头到尾几乎都是近镜和特写掺杂着少量的中景,电影中的人物和细节总是用一种肆意逼近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有一点透不过气的感觉。

全片没有任何配乐,导演所追求的那种原始感带着粗糙的颗粒状物质,其实这和他们之前的几部片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想,电影结束后还是留下了很多的空间,小情侣还有生活的希望,男子不过犯了小罪,他会有改过的一天,他们还会很幸福,就像影片开头的时候那样,所以生活仿佛正是如此,时时的绝望中常常带着点点若即若离的美好憧憬。

另外很巧合地,昨天下午又看了一本同样与孩子有关的书,其实跟电影毫无关系,只不过觉得挺有意思,发现在孩子身上好像有做不完的功课。

跟略显艰涩的欧洲电影比起来,蔡康永的《有一天啊,宝宝》这本书通俗而有趣多了,这是他写给自己的老搭档小S当时未出生的宝宝的,用一种童真的口吻给宝宝讲述许多她即将在这个世界上经历的事情。

看得出来,蔡康永是个很有爱心的人,那些包涵着许多人生哲理的话语用小孩的口吻说出来,顿时轻松而有趣了起来,其实我发现,我们都是愿意做一个孩子的,没有负担,至少懂得什么叫快乐。

然而,人总是要长大,总是要经历种种的磨难和困苦,也许没人能改变时间的决定,更没人能永远做一个孩子。

但是可以让你选择的是,你到底是爱一个世界还是爱一个孩子?

当然,有可能的话,就学学蔡康永,告诉一个孩子这个世界的样子,让他们之间能够和平共处。

(完)

 8 ) 我不是孩子了,却希望可以有孩子的快乐

「无处逃遁,这就是我」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深圳站,约了一场《孩子》。

孩子指的是故事的开端孩子Jimmy,也是男主Bruno。

整个影片对孩子的定义,是可以小动物般率直纯粹表达亲昵、爱与愤怒,是快乐的源泉很简单,是不区分对错不考虑利弊的快乐与痛苦,是拒绝承担后果,是缺失承担义务的责任心。

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定义,对孩子来说不公平,对成人来说太沉重。

作为看的第一部达内兄弟的电影,这种故事情节淡淡地却把人物拍到心里的拍摄手法很吸引我。

男主在被女主拒之门外、中介团伙勒索、即将飞车抢劫之前,在棚屋前百无聊赖地用铁条划水。

这一段大概是我最受感触的一段。

刚开始会觉得男主心真大,连女主的外套都被1欧卖掉的情况下,还能这么无聊地玩水。

这个镜头大概持续了一分钟多吧,看着看着,突然被唤醒了小时候的记忆。

北方冬天的澡堂里,我也是用腿或者胳膊在水里划来划去,感受水的阻力,听水被划开的声音,几乎每次就洗澡都要玩,乐此不疲。

我是什么时候忘记这种简单的快乐呢,虽然现在会去泡温泉,但是泡在水里的快乐早就不一样了,现在只会希望放松。

是什么时候忘记了真正划水的快乐,而只是在工作中划水了呢?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是,男主在等待买主信息时,是焦躁不安的,从在泥泞里踱步踏水,到看到那一面白墙,不断向上盖脚印这件小小的挑战,让男主从不安中得到了解放,获得了短暂的快乐。

也让我知道了小时候学校里偶尔出现的泥脚印到底是怎么来的了,这些无聊的小男生啊。

会对这两个有印象,大概是和现在的状态有关吧。

终究听音乐看电影看风景,都会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吧,看到的听到的无非都是内心罢了。

工作生活的节奏有些快,压力比较大,感觉能投入到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

想要学习、想要玩耍、想要放松、想要逃离、想要陪伴、想要偷懒,还想要和自己有更多的相处,时间本就不多,可很多时候还是会被懒惰打败。

从2月底开始,逐渐丢掉手机、远离各种APP,希望可以把自己在kill time的状态进行改变,更多关注到自己,希望过去的每个半天、每个小时、每个十分钟,都知道在干嘛,而不是玩手机、刷视频、逛淘宝、刷资讯。

渐渐长大,开始承担各种责任,有了成人的负累和顾虑,但我依然希望,我还是可以拥有孩子的快乐。

不想记录电影中的细节,不想分析手持且无配乐纯靠镜头拍摄手法,不想猜测导演的表达,毕竟我也刚开始看。

大概就记录一下看完的心情吧。

要午睡了,午安。

 9 ) 我们都是孩子

没有大制作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场景没有大情绪没有大结局,确是嘎纳的金棕榈,而尤其,名符其实。

最喜欢的是男演员的控制力,能量的挥发节奏以及张力的推进演绎都刚刚好,拿捏精准。

控制力也在于导演,没有刻意的寻求情节,而是仿如国画一般渲染渗透着一股随意,关于成长关于人生关于困惑关于直白只是没有说教。

我稍微的挑剔还是结尾处的爆发,感觉男主角的用力偏大,要我的话不哭好些,只是倒完咖啡以后男女对视然后仅仅拥抱是否就可以了。

 10 ) 成长的代价

这是一部非常之牛的“说教”电影,以完全相反的手法。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却很吸引人,节奏偏慢但是并不拖沓,当你由于投入而产生的一系列的费解,愤怒,担心,紧张的心情在最后一刻释然的时候,片尾字幕也正好徐徐上升,而我的身体却在新东安影院7号厅的最后一排的8号座越陷越深。

   片中的主人公布鲁诺是个非常讲信用的贼,整日靠卖偷来的东西过活,我不能说喜欢这样的贼,但是,他的灵魂有闪光的地方,对于他的偷盗同伴,彼此忠诚,义气得很。

但是他不是一个成年人,至少在心理上不是,更不是一个父亲,因为他完全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第一次接触自己的亲生骨肉时,眼神里一种迷茫与畏惧在晃动,也正是由于此,他才会把孩子当做兜里的DV一样变卖掉,并大言不惭的对索妮亚说“我们可以再生一个”。

   索妮亚活得更简单,居无定所的她只希望能和布鲁诺厮守一生,孩子是他们爱的见证与未来的希望,所以当她得知孩子被卖掉之时,她义无反顾的晕倒了下去。

布鲁诺为了索妮亚不得不赎回孩子,当他怀抱孩子到医院去找索妮亚的时候,迎接他的是警察同志--索妮亚无法忍受,不能原谅的告了布鲁诺。

请出了自己的母亲帮助撒谎的布鲁诺刚刚摆脱了警察又被人口贩卖集团的打手找上了门,因为他把孩子赎了回去,导致这个中介损失了近5K欧元。

被一顿臭揍之后,布鲁诺叫上伙伴,骑着伙伴哥哥的摩托,做起了飞车党,结果第一笔买卖就宣告失败,在警察的抓捕之下,由于躲在冰冷的河水里,小伙伴险些被冻死,之后又被警察抓走。

此时此刻,侥幸逃脱的布鲁诺怀揣大把cash和一兜子钢蹦儿,无家可归:索妮亚虽然得到了孩子,却无法再原谅孩子那个混帐父亲;昔日偷盗战友也被抓走;凶得可以杀人的儿童贩卖集团的打手每天催钱,不给钱就要命。。。。。

无奈的布鲁诺推着摩托去找索妮亚,我猜他已经决定要去自首了,来见爱人最后一面。。

未果。。。。。

   自首的场面的对白很简单:布鲁诺把抢来的钞票钢蹦堆在检察官面前,把摩托车钥匙还给正在收讯问的小伙伴   布鲁诺:是我干的,和他无关   检察官:你是头目?

  布鲁诺:是的   导演还算仁慈,影片并没有在此时结束,最后一个镜头留给了观众一个温馨的场面:索妮亚到监狱探望布鲁诺,两人对坐,抱头痛哭。

   一方面。

我真心希望现在的中学生们能够来看看这部电影:当自己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之后,监狱的大门却像天堂之门一样闪烁着拯救与解脱的灵光。

太黑色幽默了。。。。。

   另一方面,虽说犯错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我绝不不相信人生下来就带有原罪,多少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一生中的美好年华消耗殆尽。

他们需要帮助。

当一个个的青少年为成长的代价悔恨不已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难道错的只是他们自己么?

   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是社会的错么?

是国家体制的错么?

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罪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社会科学从来都是治标的,而只有人文科学才是治本的,我想,现今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都在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孩子》短评

难看至极,一个卖孩子的事件拍成一部电影,走来走去,没有其他信息量。

4分钟前
  • 用电影记录社会
  • 很差

7/10 谁还不是个….

8分钟前
  • SH3056
  • 还行

孩子指男主。

10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原谅他吧,他并没做错什么,他只是不知道对与错是什么。

12分钟前
  • 无心
  • 推荐

平平无奇。最后的自首也是像想一出是一出。

13分钟前
  • 赫拉克利特
  • 较差

越来越觉得自己无法做到去关心此类故事的男主角。很想问问达内兄弟,究竟谁会喜欢看一个拒绝工作每天小偷小摸的白人男性突然忏悔?

15分钟前
  • iMcFlurry
  • 较差

真好看

16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这次没把我晃晕。一如既往的转场生硬,剧情衔接莫名其妙。女主角挺俊的。

18分钟前
  • 小A
  • 较差

孩子!

20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男主角幼稚到最後你不得不為他感到一絲憐憫,雖然他真是自作自受。沒辦法的。

21分钟前
  • 潜入深水的鬼魂
  • 推荐

未婚先育的教育片啊

25分钟前
  • lacrimosa9527
  • 力荐

这人贩子还真“人性”齁

26分钟前
  • Evilly ☣
  • 还行

看了一个半小时高质量法国1818黄金眼

28分钟前
  • 冯希音
  • 推荐

自作孽不可活系列

33分钟前
  • 巽风东南
  • 很差

片名叫孩子,讲街头混混和少女妈妈失而复得的孩子,但其实通篇都在刻画这对父母的不成熟。嬉笑打闹讨狗嫌,偷鸡摸狗混日子。达内的情感依旧克制,对于男主责任意识的变化没有铺垫和渲染,从他自首为少年同伙解围可见善良本性。结尾他们在探监室里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又名半熟爸爸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简洁而有力量的典范。片尾的哭泣和片中的欢笑头都钉在一起

37分钟前
  • Lies of Lies
  • 力荐

叫丫早恋。

40分钟前
  • 你长得好没素质
  • 还行

穷就千万别生孩子,对爱情、对亲情都是一种考验,而大多数人都失败了,生活成了折磨。

4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何谓人生。

47分钟前
  • 1先森
  • 还行

混小子的故事,讲得太精彩。以常情写故事,会有极佳的观影体验。比如母子之间的关系。

52分钟前
  • 黄石道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