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影片较为平淡,没有让人有想看下去的想法。
后来开始逐步步入正题,纪美子因好友参加了跳舞,学习跳舞,但没想到中途因好友离开,自己也承载着好友的希望,终于成为一名舞者。
事情的开始,不管别人有多么反对,如果坚持下来,最终他们也会被你的精神所感动,来帮助你就像全文我为两次所哭,一次是因为纪美子的母亲在看完纪美子一个人为了跳舞而努力着,不希望女儿的努力白费,最终到处收集暖炉一次是老师要走,学生们站在站台上对着老师比着当时老师曾教过她们的手语只要还存有梦想,为之努力,那么你最终会有所收获,你的努力不会白费
- 故事温情,没想到素材于真实事件。
其中穿插的亲情,友情,师生情谊都刻画得自然,让人感动。
故事情节,节奏都很合理,充分展示了女孩子们的力量,不是顶天立地,却也为了自己的家,自己的人生,在热烈地努力。
- 画面很美。
整体色调就和这个故事一样,干净朴素。
即便是夏威夷的大红大紫,融入进来也毫不突兀。
是视觉享受。
- 好几个镜头都令人印象深刻。
早苗和级美子分别的场景里,那个跌跌撞撞奔跑的纪美子,把日本小说里,年轻友情分别的模样,真切地展现了。
纪美子练习舞蹈被妈妈偶遇的那一幕也让我印象深刻。
最后一幕,扶桑花女孩们笑着从幕布后上场,是最美的场景。
充满感染力的快乐笑容,令我忍不住倒退,再次观看。
- 苍井优的演技自然可爱,又有少女的娇俏。
喜欢她到想把她放在我的微信头像(已经这么做了)。
舞蹈的场景里,她的定点和转圈看得出有下功夫哦。
确实是一位优秀地女演员。
亲爱的你能想象吗?
窗外零度以下,我一个人在房间里跳舞,尽管没有音乐伴奏,热得衣服一件件脱,就剩件大汗衫,真是酣畅淋漓啊。
清早顶着寒风等公交时遇见Antonia,背了个超级大包,她说上完课要去gym。
老外喜欢运动,不是晨跑就是gym,国内时髦的孩子们也开始整日混迹于健身房。
我不喜欢运动,也不需要减肥,如果说有什么事让我甘愿流汗把自己整得累得像狗一样那就是跳舞了。
和Masaya聊日本电影,他教会我用日语说优酱的名字。
原来在日本她的电影只有女孩子爱看,男生们觉得情节不够刺激不喜欢看,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家喻户晓和好口碑。
Masaya同学向我郑重推荐《扶桑花女孩》,于是我就找来看了,然后顺理成章地被感动了,甚至好几次掉眼泪。
想说那些练功房,木地板,把杆,舞鞋,老师的喝令,还有上好妆换好演出服的兴奋劲儿都是那样让人怀念。
以至于片尾她们即将上场跳最后一支舞之前,老师为大家鼓劲儿后说“我现在真想跟你们一起跳舞”也像是我的台词。
也许天底下爱跳舞的女孩儿都是一样的吧!
艺术让人释放感情和激情,尤其在贫瘠平淡的生活中,它让普通人也闪耀光芒。
于是,在丢掉舞蹈那么多年以后,我开始回忆从前跳过的舞。
尽管老胳膊老腿了,让我惊奇的是身体居然还都记得,仿佛它有个脱离我本身的记忆系统。
有的动作忘记了,哼着音乐旋律串联几遍竟还能想起来。
这一晚上我就在对身体柔软度和力量的失望与记忆能力的惊喜中又回到了十二三岁的光景。
每天逃课练功让同桌帮我写作业,各种拼命努力让老师表扬,买新舞鞋以后鲜格格好几个礼拜,还有期待已久的演出各种彩排化妆的兴奋……所以,跳舞吧!
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啦。
故事、劇情、主角甚麼的都不太想說。
只是忽然想起,日本東北大地震後,百呎的巨浪,核輻射的洩漏,都令那城市全毀了,夏威夷中心也休館了,事物都消失了。
就只有這麼一部電影,為曾經的那時那地留下了一個挺感人的故事。
或者影片當中一眾角色用手語比過的Aloha,能為當地帶來一點希望和幸福。
因為Aloha在夏威夷語就是愛、希望等等的意思。
這片忽然而來的歷史價值足夠五星。
说实话,我是冲着苍井优才去看的这部电影,但这又是我看的苍井优的第一部作品。
之前就是因为她不施粉黛可爱纯真的笑脸喜欢上她,今天看完扶桑花才对她有了一个更具体的了解,哦,原来苍井优的声音是这样的,她的一颦一足是那么的可爱。
这是一部慢热的电影,因为它需要一个背景的铺垫,所以一开始对于煤矿工厂的拍摄让我觉得有些乏味。
直到后来老师的出现我才觉得开始有点意思了,当她出现在乡间的路上,汽车里男人们的争相拥挤竟突然使我想起中国抗战电影里日本人的嘴脸,看上去那么让人厌恶,当然我不是针对煤矿工人,呵呵,这又是题外话了。
开始的纪美子是反感这个态度恶劣的老师的,但因为那天早上在窗外看见老师的舞姿才服了老师,甘心跟着老师吃苦训练。
然后一段有关四个人的舞蹈训练就这样开始了,那些微小平淡的细节让人忍俊不禁。
由于村里的人世代以煤矿为生,他们无法接受煤矿工厂裁员的事实,因此对于所谓的夏威夷度假村计划相当反感。
这又使我想起马太效应,穷者愈穷,不求改变使他们一心抱着煤矿为生,所以生活日益贫困。
家长的反对让平时温顺的纪美子开始顽固的反抗,她不愿意像母亲那样一辈子呆在煤矿堆里,她想做一个专业的舞者,其实看到这里我对电影本身还没有多大感觉,只是觉得故事开展的很平淡,但我还能继续看下去。
直到后来纪美子的好朋友早苗因为学跳舞被父亲痛打,老师冲进澡堂的那一幕我的心才开始跟着触动起来,对于老师冲进男人澡堂我刚开始的反应是惊讶甚至笑出声来了,但紧接着下一秒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我大概是羡慕他们有这样一个待自己如亲人朋友的老师吧。
接着越来越多的女孩参与进来,看着她们从开始生疏的舞步到后来演出的一气呵成,我的心随着她们一同跳动。
纪美子的母亲在门外看到她流畅优美的舞蹈,也开始转变态度了,就像当初纪美子看到老师跳舞一样。
然后就是扶桑花女孩们一步步迈向成功,当然这其中不乏那些博人眼泪的温情细节。
最后的夏威夷度假村开幕式上,女孩们的完美演出让人惊叹,真的很美,最后的一幕中,女孩们笑中带泪,这或许是她们对之前经历的种种的一种倾吐。
为了心中的目标与理想,我们不得不舍去和放弃一些东西,当然我们更要学会坚持,每一次成功都需要我们背地里的无限努力,即使遭遇挫折,我们不能放弃,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让那些反对我们的人侧目甚至为我们鼓掌。
我想,那些经历许多懂得成功来之不易的人更能理解扶桑花女孩们笑脸上带着的泪。
最近看了一部好电影《扶桑花女孩》,影片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日本昭和40年,福岛县的煤矿小镇打算以兴建夏威夷度假中心来拯救矿场的财务危机。
曼妙的舞姿、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少女们跟著老师努力学舞,却被保守村民指责放弃了传统和荣耀,只会穿著暴露草裙摇屁股。
在争执与对立中,他们最终舞出了未来的出路。
女权,在男性的包裹中挣脱绽放;命运,在时代的历变中坚挺傲立;梦想,在起舞的光影斑驳中追逐闪耀。
一场即将破碎的梦,一群矢志不渝的人,在“自我”与“本我”中寻求对“超我”的诠释,在梦想与现实中阐发对舞梦的追寻。
女权意识的觉醒是对旧时代的终结。
新旧时代的转化孕育着女权萌发。
男性主宰的煤矿时代已经趋于没落,大量的裁员与提前退休都是现实给予男性的一种鞭打。
当旧时代的陷落已经微乎其微,新时代的女性主动承担拯救矿村的重任,被压抑的女权意识才逐渐复苏,并将这种集体潜意识扩充到整个团体,从而获得“灵”与“肉”的全面解放。
女性力量的崛起是女权形式的外化。
片中的母亲,编舞老师都缺乏男性的支撑,用自身搭建起一层保护屏障,单薄却又不乏女性的魅力。
扶桑花女孩们是女权意识觉醒的标志,她们面临着各自的困境,但兼顾着梦想与使命的双重压持。
即将破碎的梦想,被现实排挤的痛处,将种种不幸的遭遇化作对一场场舞蹈的坚持。
残忍的现状将隐忍的女权意识在绝望中爆发,信念成为不朽的精神动力。
集体群像的建构是对群体力量的肯定。
团体模式是群像构建的基础。
作为拯救村庄的新时代舞蹈,起初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女孩仅仅作为对梦想的追求而逃避重蹈现实的痛楚。
被现实逼迫得走投无路的人试图用舞蹈弥补,一个个以舞者形象显现的个体才得以组合成团体的模式。
对于群像的建制并没有拘泥于个体的不足,而是放大到整个团体的功效。
她们的编舞,吵架,表演都是一次对于群像人物的肯定,多种人物的组合建构出更为复杂人际关系,到同时也获得团结一心的集体情感交融。
群像的塑造获得多角度的人物赏析。
各具特色的人物以集合的方式汇聚到一个舞蹈团体,她们各具形态,各有特色。
有性格内向的小百合,有身为人母的主妇,有深爱舞蹈的女孩,多个人物的性格显现不仅给予我们更多视角的人物赏析,也在潜移默化获得对于人物情感的升华,她们不再是普通的乡村女性,而是拯救村庄的专业舞者。
标志性的舞蹈动作是对情节点的作动。
舞蹈成为人物关系变化的载体。
每一次的跳舞的标志性“摔倒”都在人物关系上给予了情感上的推动。
老师的精美舞姿触动了在窗外观察的女孩,美妙的舞蹈不再是单纯的美感享受,而是成为女孩理想命运的预示,僵化的师生情感在舞蹈的催化下逐渐融合。
母女关系也在舞蹈的观赏中由决裂走向交汇,一次次冷战化为情感上的触碰,相互理解并最终收获迟来的温情。
舞蹈暗示戏剧性的情节制造。
通过多次的舞蹈展示将一群稚嫩的少女逐渐锻造成精炼的舞者,舞蹈承载着情节上的推动作用。
影片摆脱了单纯舞蹈展示,更多的给予蜕变过程显现,将一次次的情节转变寄托在群体的舞蹈之中。
美感与情节的双重并置赋予更为波动的情绪,并在最终的独舞中积蓄,沉淀,爆发出持久强烈的心灵震撼。
她们是一群执着的追梦少女,秉持着责任和梦想,将这段舞动的青春用最美的身姿诠释,将所有的泪水化作对不朽理想的追寻,直至舞梦成为现实。
——《扶桑花女孩》或当下金融危机搞得人心惶惶,看电影似乎也没了心情。
就像汶川地震时,每天守在电视机旁,任何电影都失去了吸引。
如果有谁说自己可以不受干扰看电影,我肯定会怀疑他的生活态度。
也会有人争辩,至少我可以躲在电影里过春秋,纵情光影,沉迷艺术,做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逍遥派。
只是一时的麻醉,好比黄粱一梦,醒来后只会更加揪心。
毕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人情浮躁,世情动荡,无从逃避,也无从解脱。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自从狄更斯这么说过,很多人也跟着这么说。
看过《扶桑花女孩》后,在它程式化、但恰到好处的感动和励志背后,我得到了一点异样的感受,否则我不会想要为它写点什么。
在我探究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感受时,当下的境况自然而然地与电影中的情境连接起来。
近几年日本电影热衷于表现昭和时代,尤其是二战后的一段时间日本人艰苦度日、走向复苏的生活,抛开其中隐约规避战争罪恶这一点不谈,其追忆、怀念甚至是向往的意味非常明显。
像《永远的三丁木的夕阳》《母亲》这样的轰动作大概都是这样。
为何如今生活优渥的日本人会向往他们之中年长者直接经历过的最艰难的时代?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忆当下生活时是否也会拥有一份这样的情怀?
还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过往在经历时间的淬沥后都会成为美好的记忆,伤痛永远是伤痛,比如战争,比如文革。
我看到的《扶桑花女孩》,在描述曾经的“激情岁月”时,没有一味地缅怀和美化,怀旧虽不可避免,但电影关注的还是昭和四十年的“当下”,公元1966年,日本经济腾飞的前一刻。
新旧经济的更迭,必然导致优胜劣汰,电影中的采煤小镇濒临倒闭,对于镇上的居民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毁掉生活的出路。
这真是一个不能再坏的时代。
然而电影中的女孩们,却以敢于担当的态度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段最好的时光。
是的,在电影程式化的情节设置之外,这个,更让我感动。
这不是单纯的煽情和励志可以达到的。
女孩们为了养家糊口去跳草裙舞,获得了艺术与成功的快感,这都不重要。
透过这些苦难中的执着,或是对命运的抗争,我忽然发现,人在当下,其实是很难与命运角力的,甚至无从认清生活的真相,我们唯有随波逐流。
这逐流又分两种,一种是逆势逐流,这种人服从命运的支配,甘愿滑向生活的谷底,然后抱怨或是隐忍;一种是顺势逐流,这种人顺应命运的法则,但有胆接受未知的变化,反正也不会再坏到哪里,虽然也并不做反抗,但总归承载着一股向上的劲头。
这劲头有时是天赋,有时是天命,学不得,一学便是抗争了,前景便会难测。
似乎这成了一种生存的艺术,在随波逐流的生命里,顺势或逆势便成了分野普通人生命轨迹的潜在原则。
所以与其抱怨生活,做改变的反对派,不如试着亲热生活,找到与生活同调后欲罢不能的感觉。
这感觉落实到《扶桑花女孩》或当下,其实标题的一句话足以表达:在最坏的时代找最好的时光。
写到这有点汗颜,要聊电影的,却完全成了自话自说。
还好想要表达的就这些了,不妨再说说电影。
《扶桑花女孩》是那种从电影语言上看精致到无以复加的片子,每一个笑点、煽情点、催泪点都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不造作、很纯粹。
任何人看了都会跟着感动、欣慰,然后慢慢了然于无。
这看似一份精明的算计,但我觉得需要很大的智慧,就好比高度程式化的京剧,唱念做打分毫无差,故事也都是老生常谈,但懂戏的听来依然能品出不同的味道和心情。
当商业电影,尤其是温情、感动、励志类小品成为一种精准的套路以后,能在其中适度跳脱、彰显不俗,才见导演的功力。
从这一点上看,由日籍韩裔导演李相日推出的《扶桑花女孩》是近年来日本电影难得的精品之作,它在2006年获奖无数,并成为旬报年选的第一名。
它一点都不俗气,程式里透着风度,让人在温情之外感受到新意。
不能免俗要说一下苍井优。
一个看似清淡平庸的女孩,内在里却有着强大的气场。
长相一点都不重要,在漂亮到一定程度的所有女优中;气质似乎也不重要,不管你是清纯少女还是百变女郎。
看苍井优,其实要看她的品质感。
她是轻盈的,单纯的,在很多女优那里,这很容易导向肤浅;她是从容的,有气度的,在有的女优那里,这难免成为沉重。
她中和了这两种走向,成就一种完美。
有人把她视为原节子、高峰秀子、田中娟代、吉永小百合等“国民级”女优的接班人,至少从潜质上看是有道理的。
在《花与爱丽丝》中她还无法跳脱岩井俊二营造的恍惚气氛,在《虫师》中则干脆沦为应景的花瓶,但她的气场没有变,依然让人无法忽视。
虽然前景无从预测,但从她身上散发出的品质感来看,多少更能让人放心。
日本福岛县常磐,20世纪60年代以被采空的大煤田而出名。
用中国的话说,这是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
这里的煤矿有大量本地矿工在工作,他们祖祖辈辈靠矿吃矿,如有家人在煤矿工作中因公殉职,则被视为“为国献身”。
还用中国的话说,这里一样有“矿难频发”的时候,村镇到处一片黑色尘埃,这里急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按道理说,如果贯彻科学发展观,这里可以“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创意产业”,鼓励“厂矿下岗职工再就业,自谋出路,积极创业”,或“带领群众走出去,构建劳务输出大县”。
幸好常磐同样蕴含丰富的温泉资源,可以发展旅游业,但导演李相日没有交代这个背景,我们这位长相颇似文兴宇先生的吉本先生带着喝得醉醺醺的舞女平山圆香来到常磐的时候,当然不会被村民们理解。
一直到穿着红色草裙装的早苗被刚刚失业而怒不可遏的父亲险些撕碎时,我们看到当地人对一个“大城市来的”、“没人要的”舞女的不信赖到达顶点。
但是,松雪泰子饰演的平山老师真是从头坚韧到尾,这个曾经当过歌舞厅领舞的女人,绝不会示弱,唯一一次例外是面对自己的那群高矮胖瘦齐全的女学生们隔窗手语,流着泪决心走下火车,留在常磐。
那个场景也使笔者忍不住流泪了。
我一直非常喜欢有歌舞的电影。
本片中两段舞姿几乎相同的独舞,分别来自松雪泰子和苍井优,演员服饰虽然简单,但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美感。
在朴素的暗色地板上,正红色的裙摆傲然飞扬,呈圆润的伞形。
舞者的手、脚、笑容和心都在舞蹈,自信的飞扬突破了守旧的生活,这是常磐这个小镇重生的一种动力。
说本片是主旋律电影,这绝对不假。
而在日本于60年代启动起飞的引擎时,片中反映的从传统采矿业市镇向发展文娱旅游为代表的服务业城镇转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与《三丁目的夕阳》相比较,两部片子都具有很强的个人成长性。
从倔强的煤矿工人子弟到自信的舞者,苍井优饰演的纪美子表现了如花绽放的成长。
因此看到最后一段夏威夷娱乐中心开幕演出最后的独舞,看到换上盛装、戴上早苗寄赠的扶桑花头饰、准备好笑容的纪美子,面对如此阳光的舞姿,眼神随苍井优纤细的手臂、双腿划出的弧度跳跃,凝视她的笑颜与泪花,怎能不感觉到一切都是十足美好的、一切都在光芒中顽强地存在?
纪美子出生在一个世代都从事煤矿工作的家庭里,为了改变不去矿场工作的命运,她没有整天等待好运降临,而是积极寻求改变,在改变中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娱乐中心从东京请来了舞蹈老师时,纪美子看到改变的机会来了,她从学舞蹈那天开始一切都听从舞蹈老师的指示,不向舞蹈老师发问,不顶嘴,再辛苦的训练都不喊累,并且乐在其中;在学舞蹈的过程中,纪美子慢慢明白,舞蹈就像手语一样,每个动作都有含义。
纪美子对舞蹈的热爱遭到了妈妈的反对与泼冷水,妈妈认为她供纪美子读书,纪美子就要听她使唤;纪美子决心要学舞蹈,尽管学舞蹈的过程不顺利,她没有把过错怪到妈妈的头上。
无论多么艰苦难熬,纪美子学会了在舞台上始终面带笑容,因为她坚信跳舞娱乐世人也很有意义。
会看这部就是好奇它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几乎横扫2006年日本各项电影颁奖,获得日刊体育电影大奖、报知电影赏、横滨电影节、日本电影旬报、日本篮丝带电影奖、每日电影奖、日本奥斯卡奖等8个颁奖礼的最佳影片。
事实证明大写的实力温馨动人笑中带泪却又不困于尘俗 为了拯救矿场敢于坚持的女孩们以自己的热忱和舞蹈紧密连接在一起 无畏任何的那种精神 哪怕被误解也要勇敢做自己 坚守自己的想法 青春不就该是这样的吗 美好奔放大胆尝试 即使有缺憾也不会放弃一丝一毫
苍井优这张好美啊
一看导演老熟人了,这韩国人拍出来的日本人从来都不像活人。
日本主旋律……
日本这个国家真是盛产励志电影~~
没太明白这样的片子竟然能得这么多大奖。类似的励志片有很多,套路也很相近,基本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了。可怕至极的配音把整部影片的视听美感破坏殆尽
有时候会觉得 有气质也好 不算太差,,
最喜欢的还是苍井优,那倔强的气息,还喜欢那个女老师,那样的带点故事和质感很有韧性的女人
煽情一花,木有意思
喜欢松雪泰子
3.5★
意思不大 但是舞蹈还不错 优酱有气质~
苍白的剧情,蹩脚的煽情
挺励志的
本片是个中规中矩的算是励志的剧情片吧,前半段充斥着喜剧气氛,虽然莫名有点感动,整体还好吧,苍井优的笑容真美好啊,也是冲着她看的本片,想多看看她演的电影。
很正常的励志片,感人也是正常的。
标准的旬报菜,如果在中国它也一定是金鸡百花的菜。
日本人这些事让人感动.跳舞,对,看到跳舞便会觉得好.
苍井优太纯了 连跳草裙舞都觉得不适合她
已经忘记,但是觉得应该不错的女生电影。
它驚人得出現在中央六 蒼井優啊...............................................................
日本人能不能不要那么歇斯底里。不喜欢的还是无法喜欢,不喜欢苍井优,可能因为太多男人爱她了吧,嫉妒吧,就像一直不喜欢高圆圆一样,没有任何华丽因素就赢了,不爽。回归本片的话,日本人能不能好好说话,别动不动就跪下,我求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