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封信

ラストレター,你好之华日本版,最后的情书(港/台),最后的信,Last Letter

主演:松隆子,福山雅治,广濑铃,神木隆之介,庵野秀明,森七菜,水越惠子,中山美穗,丰川悦司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最后一封信》剧照

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2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3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4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5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6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3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4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5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6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7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8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19最后一封信 剧照 NO.20

《最后一封信》剧情介绍

最后一封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岸边野裕里(松隆子)在姐姐远野未笑的葬礼上,遇到了姐姐的女儿远野鮎美(广濑铃)。无法接受母亲亡故的鮎美,也无法打开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封信。裕里参加了要和大家报告姐姐往生的同学会,巧的是,她的初恋对象镜史郎(福山雅治)也来了,两人在一封封书信的联系中串接起三人当年的故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人间猛兽默文·卡拉恋爱无法用双子除尽穿越时间旺达·塞克丝:就是要搞笑巴黎1919:和平条约黄蜂第一季操蛋的永生惊艳一枪特殊替身撒冷女巫魔偶神秘河谜境猎杀假面女郎万圣节群魔假面骑士WRETURNS假面骑士Eternal招摇龙行天下天才女医生第一季抢劫犯勇往直前诱捕正义军医我的助理不简单美人为馅红海棠我的妹妹哪有这么可爱废弃采石场末日孤舰第五季周围的事

《最后一封信》长篇影评

 1 ) 完胜周迅+秦昊,它凭什么?

首发于公众号“__bk:20hn7影探”公号ID:ttyingtan作者:重庆大厦卖片小罗转载请注明出处

同样的导演,同样的编剧,同样的剧本,成片却一个7.5,一个6.7?

这结果让人迷惑。

但。

单就原封不动地启用小说名这一点,任谁都能察觉到——在岩井俊二眼里,《最后一封信》才是亲儿子。

尤记得,《你好,之华》上映前,几张先导海报就让影迷们急得抓心挠肝。

质量上,有导过《情书》的日影大神岩井俊二亲自操刀;内容上,有拍出《甜蜜蜜》的港片大佬陈可辛调试把控;表演上,还有华语电影届唯一大满贯影后周迅重磅加持。

“这组合震撼到我了。

这是不少人的第一反应。

然而影片映后的口碑,却让人跌破眼镜。

有人嫌弃台词尴尬,有人吐槽泛滥的BGM和广角镜头。

抱着看国版《情书》期望来的,多数都炸开了锅:“这稀烂的剧本,还不如郭敬明。

这还不算,骂得最难听的。

那么,《你好,之华》翻车的锅,到底该不该岩井俊二背?

我们至少得先看看《最后一封信》。

又或者说,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岩井俊二最直接的回应。

同样从女一号姐姐的一场葬礼开始,同样由女主手机被吃醋的丈夫摔坏,引出信件这个索引剧情的重要载体。

《最后一封信》和《你好,之华》大体的故事脉络是完全一致的。

作家乙坂(福山雅治 饰)和图书管理员裕里(松隆子 饰)在同学聚会上相遇。

裕里本想告诉大家姐姐的死讯,却被误认成姐姐。

作为姐姐的旧恋人,乙坂与裕里便开始靠通信,复盘姐姐的人生。

姐姐在与乙坂分手后,嫁给了没学历、没稳定工作的渣男阿藤(丰川悦司 饰)。

婚后二人育有一女鮎美(广濑铃 饰),可阿藤的脾气却越来越暴躁。

经常酗酒不说,发起火来自己的妻子女儿一起打。

后来,姐姐因无法忍受这样的人生而自杀。

但裕里高中时曾因为与乙坂表白被拒,而与姐姐渐渐疏远。

(那时乙坂正在追姐姐)也就是说,姐姐最后几年悲惨的人生,是自己一个人走完的。

但影片从未正面展示,姐姐遭受的痛苦和折磨。

我们只能看到乙坂、裕里和姐姐三人,懵懂青涩却又充满着各种阴差阳错的高中生活。

不断错过和无法挽回的过错,这是《最后一封信》故事的主题,也是《你好,之华》创作的母题。

两部电影从主题,到故事脉络,再到情节转折,都一毛一样。

只要你稍作留意,就能发现——《你好,之华》的中文台词,很多应该都是直译过来的。

那两个版本的区别在哪?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演员。

选角方面,国版的演员阵容这里不多介绍。

日版的主要演员有:日本电影学院奖影后松隆子,学院奖影帝兼国民级歌王福山雅治,新人奖拿到手软的广濑铃,《情书》原班男女主中山美惠和丰川悦司,以及依然没有着手准备《EVA》的庵野老贼......

咖位上综合来看差距不大,但回归到影片,塑造同样的角色,演员们的表现却出入不小。

先说周迅和松隆子。

裕里这个角色,肩负着揭开姐姐过往的任务。

而影片的闪回,又仅仅局限于高中时期。

那么,在有限的情节里,单纯依靠表情、台词和肢体,同时展示裕里与姐姐的感情,以及她对姐姐的了解。

这是这个角色的难点。

两位影后的表演都非常细腻,碍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说完相同点,我们再来看看不同。

裕里这个人物在姐姐的光环下长大,一直觉得自己很普通。

成年后工作是在图书馆整理图书,回到家还要抚养孩子、操办家务。

按这个设定走,她应该偏向于一个不善言辞、随和内向,遇事比较隐忍的家庭主妇。

松隆子把人物的木讷和迟钝,拿捏得很好。

她不太会察言观色,会下意识地回避陌生人,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不给别人添麻烦。

中年人の扫微信而周迅就显得太精明且事故了。

她能够从容的应对姐姐恋人的搭讪,丈夫的拷问,以及找上门的初恋。

再结合高中时的闪回,我实在无法想象——她会在高中时私藏别人的情书,还因表白被拒当场泪奔。

我这里并无意质疑,周迅对角色的解读。

你仔细回想一下,裕里这样的人设是否太像《情书》?

又或者说,不够中国?

作为男一号,秦昊和福山雅治的表现,其实各有千秋。

人设是一个失去灵感的作家,这个人物天然会带有自卑,抑或自我压抑的特质。

两位演员都在这一点上把握的很好。

区别在于。

福山雅治是在收着演,因为他的情绪几乎全部留在去未咲家里的那场戏。

而秦昊其实在放着演,因为尹川需要完成之南自杀前的拼图。

这个角色既要调动观众的情绪,又要推动情节发展。

因此秦昊跟福山雅治的处理,都是恰当的选择。

几位小演员的表现。

邓恩熙和广濑铃几乎走向了两个极端。

广濑铃全片下来一路僵着脸,好像对啥都提不起兴趣。

而邓恩熙表演时的感情过度充沛,台词上也不够克制。

但相比之下,广濑铃制造出的疏离感,显然更符合岩井俊二的一贯风格。

两版对比,唯一一个全面碾压日版的,是张子枫。

新人演员森七菜塑造的小裕里,性格单一,人物扁平,存在感非常低。

而张子枫却在所有小演员里一枝独秀。

尤其是回忆高中期的部分,虽然台词和戏份都很少,但张子枫把青春期的那种躁动、情愫和脆弱不安全都表现出来了。

眼睛会说话的张子枫能够提名当年的金马女配,确实是实力使然。

另外,虽然《最后一封信》拉来《情书》的男女主,饰演恶人夫妇。

(总觉着是岩井俊二的恶趣味)

《情书》中的男女主但国版中谭卓和胡歌的表演,完全不输《情书》二人组。

这二位,也是全片最有中国味的俩人。

总的来说,日版的选角和含蓄内敛的表演风格,虽说更贴合岩井俊二的风格。

但国版的人物个性更鲜明,角色身上的留白更少,表演上的情感也更加充沛。

这意思,是两个版本在演员方面平分秋色?

并不。

上面的比较,并没有以“中国故事和日本故事的背景”作为前提。

倘若加上这个维度,《你好,之华》就会更像——一群普通话很好的日本演员,在追忆日式的青春。

这是《你好,之华》的桎梏,也是上限。

影片的主创,其实早就发现了这点。

在《你好,之华》的筹备阶段,陈可辛就拉来不少内地编剧帮岩井俊二做“本土化”。

两个版本相对比,我们能在故事细节上,找出不少“手脚”。

人物方面。

女主角的丈夫,在日版里就是个大男子主义。

行事独断专横,不给妻子解释的空间。

而国版的丈夫角色,会因为吃醋发脾气。

但第二天一早,他就主动认错,还主动给妻子买新手机。

剧情细节方面,国版本土化的改动更多。

《你好,之华》加了一条,姐姐的儿子意识到母亲去世,从抗拒到接受的故事线。

乍一看,体现了中国式、多视角的亲子关系,强调了之南去世对其他人的影响。

但这样的情节,本身就脱离了“不断错过”的母题。

另外,相比于《最后一封信》,《你好,之华》中的家暴元素,还被强化了不少。

国版中有不少姐姐和她的女儿,被丈夫打伤的口述细节我不知道,这是否出于某种受众上的考量。

据陈可辛回忆:“岩井俊二一开始因为剧本问题每天黑着脸,他是个挺孩子气的艺术家,当剧本受到质疑时,还是挺不高兴的。

”剧本上的魔改也就算了,实际拍摄也有诸多细节出现问题。

岩井俊二受访时曾多次提到:中日有许多习惯上的差异。

有这么一场戏——张子枫从屋里跑到大门口取信。

在场的中国主创说,路过自家小院,直接穿拖鞋出门就行了。

这是我们的习惯。

但岩井俊二还是会面露难色:“日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把拖鞋脱(换)掉。

发现没,尽管岩井俊二最后采用了“本土化”的方案。

但他对这个故事的直觉,依旧属于日本。

当然《你好,之华》在本土化上还有不少“校正”过的地方。

大部分观众虽然能在细节上找到熟悉感,但更多人并不能产生“这是一个中国故事”的认同。

《你好,之华》只有面子,但没有里子。

反观《最后一封信》中加入的大量航拍,我们反而更能接受:这里凝结着岩井俊二对故土的眷恋和记忆。

主要取景地仙台,正是岩井俊二的故乡再扒得深一点。

熟悉岩井俊二视听风格的朋友,应该知道。

大量的逆光、手持拍摄,柔和的色调(据说就是镜头上套个丝袜),小清新的BGM(大都自己创作),一直是岩井俊二标志性的视听风格。

(因为基本拍纯爱嘛)

《情书》中的逆光镜头《你好,之华》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机位、旋转镜头等多种技法,美术上不同场景的明暗区分也十分明显,看上去玩的很嗨。

反观《最后一封信》,增加了大量航拍,简化了技法,色调整体更加明亮。

你要说《你好,之华》拍得很漂亮,那没错。

但完全让技法服务于主题的,显然是《最后一封信》。

举一个最明显的栗子。

《最后一封信》在开头和结尾,增加了林间瀑布的镜头。

开头是一段手持的背跟,预示着女儿对母亲过去的了解和追溯。

结尾是一段后拉的航拍,这里展示的是女儿对母亲美好的青春,以及充满缺憾人生的凝视和回望。

(以便更好的走向未来)

两段内容,让整个故事形成一个闭环。

母亲的青春美好又令人向往,与此同时,它也激励着大家向前。

这《最后一封信》突出强调的,也是《你好,之华》没有做到的。

我们甚至可以说:岩井俊二是回到日本,才真正考虑清楚,要跟观众说什么。

其实《你好,之华》虽然用到了信件这个载体,但它跟《情书》的关系不算大。

岩井俊二在2017年拍了一部叫《昌玉的信》的韩国短片。

因为这部作品的口碑很好,他才准备尝试一下中国故事。

但大导拍中国故事,出现水土不服的例子太多了。

就像奥斯卡得主让·雅克·阿诺的《狼图腾》,以及两座金棕榈傍身的比利·奥古斯特的《烽火芳菲》。

让没有中国生活体验的导演,拍中国故事。

就算请到芦苇(《活着》、《霸王别姬》、《秦颂》编剧)这种级别的编剧出马,都救不活成片。

这让我突然想起,胡歌在《你好,之华》里的那句词:“(异国的)人生啊,真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

当然,你可以说,我这样比较并不公平。

岩井俊二先拍了《你好,之华》,后拍的《最后一封信》。

同样的事情,再做一遍,自然会更懂得分寸,知道哪里该舍,哪里要留。

这点我认。

但与其说《最后一封信》完胜《你好,之华》,倒不如说:拍完《你好,之华》岩井俊二才想明白——这个故事本就不属于中国。

文/重庆大厦卖片小罗

 2 ) 不同语境下的相同故事

大概是岩井俊二自己也对《你好,之华》不够满意,才有了重拍的日本版《最后一封信》,同一个故事换了一种语境,放在日本就完全没有了违合感,能细细品味出导演的那份细腻。

松隆子不管年纪多大,始终拥有着《四月物语》里的那份少女感,就算在日剧《大豆田》里也是一样,少女感暴棚的母亲,这就象是与生俱来的一般,周迅的身上就没有。

我完全没有看出男主是福山雅治,而第一感觉就是导演对这个角色的选角的标准是统一的,感觉和秦昊的身形气质很接近。

当知道男主是福山雅治后有点惊讶,我的记忆还停留在《同一个屋檐下》。

中山美穗出现时我也只是眼熟了下,而后才反应过来,连《情书》的女主也被请来客串了。

说白了本片就是《情书》的延续和回忆,但你观看《你好,之华》时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就象丰川悦司来出演,比胡歌更适合那个角色。

对于喜欢岩井俊二电影的粉丝来说,本片能找到所有关于这一切的欢喜。

影片的故事和以往一样,伴随着美好与死亡,青春的美好伴随着残缺,过于完美就不是岩井俊二了,大约观众们喜欢的就是他那份残酷的美。

人们不理解未笑为什么没有选择镜史郎,因为这是现实与想象的距离,命运的未知与不确定性才是人生的意义,你可以理解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吴迪为什么会爱上张明,理解了便明白了未笑的自杀。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洋溢着青春的美好回忆,残酷只是被隐藏在这下面,愿意品尝就挖下去。

 3 ) 喜欢裕里的少女感

正如小说中文译本腰封上所写的,这是“时隔多年,岩井俊二给你的第二封情书”。

无论是以“死亡”为开头的切入方式,还是通过书信往来拼起回忆,以及暗恋、感冒、图书馆等元素,都让人觉得《最后一封信》像是《情书》跨越25年的延续。

出于对岩井俊二作品的喜爱,我把小说原著(中文译名《最后的信》)、日版电影《最后一封信》,以及中版电影《你好,之华》全都看了一遍。

其实从角色和情节的设定上看,《你好,之华》与原著更为贴近,但真正展现出这个故事的灵魂的还是日本版的《最后一封信》。

这是一个根植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故事,即使请了陈可辛大导演来帮忙做了本地化,还是有很多细节让人觉得水土不服,时不时会感受到违和感。

只有回到日本文化之中,岩井俊二才能毫无顾忌、如鱼得水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生命和死亡是岩井俊二的作品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人为什么而生,因什么而死,以及在爱人亲人去世后,被留在世上的人又要如何走出悲伤、继续活下去。

同样作为故事中不被爱的那个人,岩井俊二对《最后一封信》中的远野裕里似乎要比对《情书》中的渡边博子偏爱得多。

(姑且不论男藤井树后来有没有爱上博子,刚开始时他必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其当作女藤井树的替身的)博子在尚未从爱人去世的悲痛中走出来时,又被迫一点点确认到自己原来是另一个人的替身。

她的疗愈过程伴随着疼痛,伴随着剜除腐肉般的决绝。

所以她最后朝着雪山的呐喊,是放下、是释然,更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而裕里在青春期就完成了整个从暗恋、表白到失恋的过程,她甚至是在刚开始暗恋还未表白的时候就知道乙坂镜史郎喜欢的是她的姐姐。

所以虽然她在表白被拒绝后也会伤心,但这是少年少女再普通不过的失意与伤痛,在草长莺飞的青春期能够快速地被治愈。

我很喜欢电影中塑造的那个裕里。

她活得像个未经世事的少女。

无论是在同学会上“假装”姐姐,还是一次又一次对镜史郎说“这是最后一封信了”、“我不会再给你写信了”,但却还是一封接一封地寄,都不像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已婚妇女会干出来的事。

人到中年,大抵都懂得了些圆滑世故,不会也不敢再像少年时那般肆无忌惮地袒露自己的心意。

但裕里却仍保有着少女的单纯、天真与娇憨。

她是有些内向的,在与人交往中带着点笨拙与小心翼翼,所以才会在面对姐姐热情的同学们时拙于解释,没有在第一时间说出姐姐去世的真相。

松隆子对这类角色的把握非常得心应手,我不由想到《四月物语》中的榆野卯月,那个穿着与东京的天气格格不入的毛衣,局促地做着自我介绍的17岁少女,仿佛就是裕里大学时的模样。

而少年裕里的扮演者森七菜的演绎就有些过于灵动了,不太像“平凡而不起眼”的妹妹该有的样子。

《你好,之华》中周迅给人的感觉则是成熟而强大的,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一切突如其来的变化。

裕里的“少女感”体现在很多生活的小细节中。

比如丈夫看到她手机上镜史郎发来的短信后因为吃醋把她手机丢进浴缸时,她的反应并不是生气,而是惊讶,又带了点面对恶作剧时的无可奈何。

而第二天出门时迈着大步撅着嘴的小表情,像极了吵架后故意赌气的小朋友。

她的生活中当然有琐碎的、不如意的烦恼,但那更像是掉在衣服上的千层酥碎片,虽然有些烦人,但吃到嘴里的部分是甜的。

所以她虽然会在看到姐姐的同学会邀请函时生出或许能遇到初恋的小期待,但她是坦荡的、豁达的,只是对着遥远岁月里的初恋生出了一丝怀念,而非真正对丈夫和当下的生活心有不满。

最后,乙坂镜史郎从不同人的回忆中拼凑出未咲一生完整的景象,了解了整个真相后,来到裕里工作的图书馆和她道别。

她一脸认真地对他说:“去追寻你所相信的东西吧,因为你是我的英雄。

”然后,又因两人间的第一次握手而欢欣雀跃得像个孩子。

无论你喜不喜欢我,无论你喜欢谁,我都希望你活得像我心中的那个少年英雄。

多么豁达的胸怀,多么纯真无垢的少女之心。

或许当年,镜史郎是因为未咲的一句“你一定可以成为小说家的”而被蛊惑般地走上了笔耕的道路,而今后,若他再因什么而踌躇不前,必定会想起这一天裕里认真而坚定的样子。

“去追寻你所相信的东西吧,因为你是我的英雄。

 4 ) 有一种电影,淡淡的告诉你 这是生活

昨天看了一部日片,《最后一封信》。

因为开始的絮絮叨叨,夏蝉乱叫,使我分两次才得以看完。

片子虽是看完了,有种感觉不可名状,今早偶然间看到一段话正合了本片:电影有两种,一种时刻提醒你这是电影;另一种淡淡告诉你 这是生活。

女儿问我片子里讲的什么?

还在剧中的我随口说:“失败者联盟”。

后来想了想还真是这样,剧中人物的各种感情纠杂,几无好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这是本片最好的诠释,这人生的常态被夏日里的信纸引诱了出来。

片子以葬礼开头,以离开为止,这起止间沁满了二十五年的不如意。

让我感觉好像是在看一段林阴下的溪流,被冲刷的仅剩下叶脉嵌在水底,时常落下的叶子不断在水面浮沉,却不肯离开。

溪水依然清澈,好像洗干净的只是它本身,只有偶尔散落的阳光才能让这无人在意的露出短暂的色彩。

生活随着时间不停的流淌,我们沉浸其中,那镶嵌在回忆里的美好就好像片中的火花,在干净的镜头里幻灭。

那最后一封信没有我们,又只有我们。

关于导演岩井俊二记忆,最早是冬日里的《情书》,本片是在夏日,那是否有春秋二季呢。

羞涩的少年,晦涩的中年,成了很多日片的基色了。

看了本片,我翻出了曾在16年记下的一段话,是岩井俊二在一访谈里说过的“对于我们 现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回忆过去是不会有新的开始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你有想要结束的想法的时候那也就完了… …坚持到生命的终点 人生才没有遗憾所以也想请大家努力保持“青春永不完结”这种想法”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剧本就已经存在了,之后在18年先是拍了中国版的《你好,之华》练手(剧情完全一样),再在20年拍了本片《最后一封信》呢

 5 ) 感觉中国版完胜……

同样的剧本,日本这套演员阵容,没颜值没演技。

中国版演员完胜。

中年妹妹出来就凉了一截,演技有点浮夸,表情太刻意了。

中国版袁之南美仙美仙的。

可能日本人的初恋感和中国人的不一样吧。

两个小演员演技合格。

福山不评价了。

少年男主出场的时候想准备离场了。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晴。

因为颜值关系,所有的一见钟情都无信服力。

中国版袁之南摘口罩那场戏拍的初恋感十足。

日本版少年姐姐和少年男主相遇的这场高光戏。

可惜没有光。

刚开始觉得是选角失败了,到后面真想不通一条条的导演怎么喊得过。

音乐中国版用的是大小提琴,日本版改用的钢琴。

可能为了和以前的电影呼应吧。

岩井俊二重新分镜并没有更好。

也可能是一天看了两部同样剧本的电影审美疲劳的原因。

不能理解中国版输给日本版。

同样的剧本同样的导演,演员和团队真的很重要

 6 ) 一贯的导演风格加上一般般的故事

音乐美景美人美,但全部剥离开来,故事并不是一个太好的故事。

未咲应该时从高中开始就暗恋汤川学,然而在汤川学未婚未恋自身又没有重大打击时却和另一个垃圾男私奔,这点实在太矛盾;还有汤川学既然在聚会上都认出了裕里,为什么还假装不知道和他通信,为了悄悄打探未咲情况吗,不理解,只能说为了推动剧情发展吧;在汤川学祭拜完未咲后如果影片就结束感觉是更加合适,后面的剧情感觉是写考场作文强行升华主旨,刻意且尴尬,特别是裕里女儿的在剧中的定位实在太尴尬了,除了可爱外,只能说是强行捏出来和未咲女儿配对来映照过去了,工具人就安静的呆着,戏多了尴尬,还有因为暗恋不敢上学最后豁然开朗开始人生新篇章的戏份,强行升华对比老妈吗?

虽然槽点很多,但影片光影人的协调感还是有不错的观影体验的。

另外汤川学的扮相也太油腻了,不适合他,看着就不聪明;

 7 ) 恋人未满~~

其实电影中,书信只是一种叙事形式。

如果严格来讲,剧情还挺狗血的。

妹妹被当成姐姐出现在同学会上,碰见姐姐的初恋情人。

关键在于,被自己丈夫发现后,还继续写信给姐姐的初恋情人,我是比较好奇,妹妹是否还喜欢这姐姐的初恋情人呢?

然后误打误撞,姐姐的女儿也假扮成姐姐跟姐姐的初恋情人通信。

严格来讲···什么鬼只能说得益于日韩电影一贯的拍摄手法,特别是日本,真的很唯美,唯美到很多槽点都可以忽略。

作为姐姐的初恋情人乙坂镜史郎,也找到远野未咲的旧住处,也见了她的前夫,结果被人家喷了一脸,那目的是什么?

很显然他是带着怨恨的,结果却没做任何东西。

个人觉得影片最大的败笔就是没讲明当年他们为什么分手,未咲为啥会嫁给这样一个人渣。

最后的遗信也是个BUG,如果代入未咲的心理,她临死都想着自己的初恋情人,而不是自己女儿,那信件为啥写收件人是自己的女儿呢?

如果我是她女儿,看到信件的内容,心都寒好像自己的出生都没当作一回事,自己的父亲是人渣,自己的母亲却自杀都不是想着自己的。

饰演妹妹裕里的松隆子真的很久没留意她作品了,还停留在她年轻的时候。

在这部电影中,她虽然看得出岁月的痕迹,但挺逗的。

男主人公乙坂镜史郎也算是了了自己心结吧,虽然结果肯定不是他想要的。

估计很多恋人未满的人能有所共鸣吧

 8 ) もし一言で言うなら

今日は一言で言うと、「この映画観て良かった」の日。

最近上班时的背景广播常常播放一首声音青春又温柔的歌,周六上班的傍晚我记下一句歌词,留着回去找歌。

然后是发现是最近发售的曲子,音乐软件的评论只有寥寥二十三条,很轻易地点开了,其中一条写着类似“不过这次的电影是岩井俊二为广濑丝丝的量身打造”的话。

原来他有新电影啊,原来丝丝有参演啊,搜到了更多,变成了结果是周五刚上映啊,再到要出门的今天早上有了干脆去看看好了的想法,变成一个毫无紧迫欲望并不强烈的日常安排。

这样长的前话。

这次观影的心境变化是大概情书那样的故事是不会有了,到果然是岩井俊二,到啊,到憋着声音爆哭,到看了这部电影太好了,到和情书难道不是一样的程度吗。

为什么有人能把相似的元素运用起来却毫无才尽的重复感呢。

死亡,葬礼,从过去传递到现在的情书,代替他人的回信,酷似的相貌,有些可爱的邮差,并不沉重的家庭关系,重返旧校,记录校园的相机。

于是连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也在。

最后响起重叠的声音,好像眼前又看到了病床上的藤井树和雪原中的渡边博子交替说出的那句你好吗我很好的画面。

而故事本身。

美咲的前夫对乙坂说,你在她的人生什么影响也没有留下,她死都是因为我,而不是你。

我就想怎么会呢。

是啊怎么会呢,你看她最后留下的照片都是大学时代,是乙坂心中她永远会存在的样子。

也许一部分她早就死亡了,死亡在毕业典礼致辞中有着无限可能的未来里。

也许会有人实现梦想,也许有人并不能实现梦想,也许会有觉得痛苦的时候,也许会有连活下去都很辛苦的时刻…仿佛都是她人生的预言一般。

但是这样一方通行的无法回头的人生,乙坂在美咲的人生里留下的全部都是美好的事物。

是修改的毕业致辞手稿,是所有在一起过的时光,是全心全意想着她而写下的那本小说,是在绝望时那么多次延长了她生命的一封封过去的情书。

“无数次读着信,感受到那样深沉的爱意,我想这个人一定会来接妈妈的…其实希望,如果你能更早一点来就好了。

”看完电影出来,走在前面的日本女生对男生说因为最后感觉并不是悲伤的所以没有哭。

但是人不一定是因为悲伤才会流下眼泪的。

乙坂也一定不是吧,在祭坛前听着女孩的描述留下的眼泪,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就能总结的吧。

至少我不是。

而是在美咲踩着楼梯喊住乙坂让他帮忙一起想致辞的时候,在毕业典礼的镜头交错后的练习时只有两个人的体育馆美咲跑向乙坂的背影里,在发现那本以她为名的小说一直放在书架上之后。

在,她的女儿读着遗书——被她视为珍宝的演讲稿——的声音和她高中最后的讲话的声音重叠的时候。

在发现原来那些都是回响,都是乙坂带来的影响之后,流下了眼泪。

所以不为人知晓的后话里,未来还是有无限可能的吧。

因为若是在长篇作品里绝对会成为伏笔的签名版绝版书可是有三本呢,又因为裕里的初恋男主角乙坂对于写小说好像又燃起了一些斗志。

还因为飒香说,鲇美的话没事的。

“鮎美,大丈夫。

 9 ) 中年再看纯爱片

好久没看电影了。

周五的晚上,工作有点累了,打开日亚,和秀英一起看了起来。

我们一起看到2点。

日文对话太轻,我们一边看,一边交流,算是不错的夫妻交流素材。

看着看着就闻到了熟悉的味道。

是情书的味道,是我来日本的理由,也是我后来一直不再看文艺片的理由。

画面太美,初恋太美,青春太美。

但是人除了欣赏、体验这些永恒的美之外,也需要一些现实课题去面对、认识和解决。

然而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近 30岁了?

谈不上早晚、好坏,只觉得人生境遇认知真是奇妙。

不知道秀英作为一个技术宅男是怎么解读的。

哦,对了,他的解读自然是不一样的:一开始的讲葬礼,他就觉得有些瘆得慌,后来讲到松隆子和雅治叔再会,他气得叫嚷,中年了还不安定,日本真是老出轨呀。

还有雅治叔小说家设定在上落合,这可是我和秀英夜晚散步会去的文化人住宅区。

每每走到那附近,看着静谧的街道,还有打理的美好又让人有距离感的一戸建て,总是不禁会漫想,里面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松隆子的家在宫崎,中年夫妇看到的就是,这房子可真宽敞。

我们也讨论着剧情的不合理,怎么想都觉得有漏洞和违和。

但怎么说呢,就像最近听秀英干活时,在听王菲和梁静茹,我刷了一天小红书满脑子都是国内的消息但又骑单车横穿东京几个区,总觉得时空交错,虚拟和现实混杂,也就是眼前的日常。

不过我真是一开始没认出来那是雅治叔,果然有一些胖子,都曾经风骚过。

 10 ) 此情可待成追忆

冲着演员和导演的豪华阵容,带着慢慢的期待开始这部电影的,首先唯美的镜头感就没让我失望,然后开头部分的剧情多少有些无语,随着剧情的推进,找补回来一些。

始终觉得男主对于自己喜欢的姐姐,以及喜欢自己的妹妹,都没有照顾好,实在让人遗憾。

在我这里,大概是7分,一些省略的剧情,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不合理部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广濑铃和森七菜这对姐妹,少女感真是太强了

《最后一封信》短评

岩井俊二电影里那些手写书信的男男女女不管过去多少年也总还是一副少年少女的样子

7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看不下去了,森七菜真可爱,但是写信这剧情看的我一阵恶心

12分钟前
  • 冰冷热带蛇
  • 较差

我希望这是岩井俊二的"最后一封信"了,别在拍跟信有关的了,看吐了

15分钟前
  • fw郑静仁
  • 还行

冷饭也不能这样炒吧.......= =b

16分钟前
  • feather
  • 较差

迷惑于日版的评分竟然比中版的更高。中版中的感情更细腻,尤其是少年组,暗恋的小心翼翼,少年少女的青涩,刻画得更细腻。神木龙之介演的少年镜史郎实在没有初恋脸。

21分钟前
  • 小林蓁
  • 还行

看了影评才知道两地都拍,这么矫情做作自恋狂的一个剧本还能一次卖两个电影翻拍?人设上自相矛盾,看得我十分不耐烦。为了让女主显得又纯又欲,无助可怜。一个落落大方做学生会长的校花,读过大学的女人,一辈子只有高中快毕业时转校生男主写情书,和家暴男结婚生子两段感情经历,而且被家暴之后就是抑郁自杀。一个和会撒娇的漫画家庵野秀明结婚的可爱主妇,一辈子就痴迷高中时喜欢过的姐姐的前男友,永远一副迷妹样。男主除了有耐心写情书,别的没有任何可取之处。性格畏畏缩缩,和女主的恋情全靠女主角主动,也不知道为啥结束的,但总之人人都觉得女主姐妹俩都一生痴迷他,等他解救或者惊叫着和他握手。真的不行,就算是福山雅治也不行。

24分钟前
  • süden
  • 较差

很温暖的一部电影…但我有点子无语,可能神木dd和suzu真的没有cp感吧,学校的阶梯我嗑须堂和燕,这里我嗑男主和妹妹……

29分钟前
  • Anti_Kim
  • 推荐

好于中国版,水土不服的问题都消失了。但几乎原样复制的剧本,出彩的角色却从周迅张子枫转移到了福山雅治广濑丝丝。松隆子的演技太灾难了,她的角色掉线后观感整个扶摇直上。

33分钟前
  • 凹凸
  • 推荐

日本版《你好,之华》,展现了两个国家对于亲情、死亡、青春和处事的不同态度,依旧能从岩井俊二的电影手法里感受到浓浓的温暖,宛如冬日的一抹阳光。

35分钟前
  • 玻璃瓶
  • 推荐

哈哈哈没看过你好之华,只是这个故事底子没啥东西啊,怎么能拍两版圈钱呢

39分钟前
  • 你的端倪兒
  • 较差

好矫情好做作好漂浮……这故事不管放哪儿都非常不接地气好吧……这乙坂什么毛病啊……槽多无口,喜欢这种人真是青春喂了狗……

40分钟前
  • momo
  • 较差

《你好之华》日本版,同样是岩井俊二拍的。因为下了很久忘记了谁拍的,结果刚看个开头,就满满的岩井俊二风格。再接着看就感觉故事熟悉,原来拍了个日本版。依旧很喜欢。尤其松隆子竟然还是那么可爱纯真,四十多岁依旧很美,当时《四月物语》就深深地爱上这个演员,最后《告白》以为成熟改路线了,现在看来她还是她,还是可以演可爱羞涩。小演员也很棒,虽然不认识。喜欢。

45分钟前
  • 赵伯鼠
  • 力荐

同样的故事,果然到了日本就一切都对了。没啥说的,就是和想象的一模一样。

49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啊这…翻拍你好之华…

52分钟前
  • xx_T
  • 很差

氛围回来了,但是剧本还是有点普通

57分钟前
  • 一个墨盒
  • 推荐

中国版本的青春时期小演员全方位吊打日版大龄装青春组 广濑铃(她是气质问题)和神木隆之介选角失败 知道是名导都想要这机会 可也太不对劲 尤其神木 快30岁高龄还发胖严重是怎么好意思演高中生 中国可是真的找了15岁左右的三个孩子啊 青春是装不出来的 哪怕你再显小 大人部分还是松隆子完胜

1小时前
  • (ꈍ ʚ ꈍ)
  • 较差

同样一个故事,放在日本文化语境下来叙述,舒服太多太多。我可太喜欢了。

1小时前
  • 不良生
  • 推荐

因为之前看过别的版本,所以情节就不太能吸引我了。

1小时前
  • 娓娓
  • 还行

除了颜值都不行

1小时前
  • feliz-f
  • 较差

之华上映竟然已经过去快两年了。之华更注重活着的妹妹和女儿,日版更重视的确实丝丝和福山。这种剧作上的互补感有点意思。两版相较来看,这样的故事果然很岩井俊二,也很日本。

1小时前
  • 宅拾叁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