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法院民事审判庭的书记员,虽然不像电影里看到那么多的刑事案件审理,但还是看过不少的,比如当事人大拍桌子,比如当场跪下来,比如在旁听席某个旁听的扇了被告的脸。
所以,金尾就在电影里说了,“真猜不透一个人心里在想什么”,我也会经常有这样的疑问,比如我单位侧面有常见的福利彩票出资的健身场地,我路过的时候会疑问那个在健身器材上的一个阿姨此刻会在想些什么?
为什么会在这个凄清的时候一个人挥动双腿呢?
但是不会有答案。
我给了《步履不停》五星,大概是那日常中突然出现了温柔然后还有几句好的句子。
这电影一开始看的时候还不甚喜欢,直到两夫妻吃完饭回家妻子抓着丈夫的后背然后响起了温柔美妙的音乐,直到妻子像梵高一样绘画出了自己的向日葵又是一阵温柔美妙的音乐,算是余味无穷吧!
向日葵就是阳光,就是爱,挥去了翔子的阴霾,那么多的刑事案件无穷无尽,但是只要向日葵在爱在,爱也是无穷无尽的。
导演还是有很想要表达的东西的。
结尾的时候,金尾看到到处都是人人人继续作画,我也经常想着那么多人,任何奇怪的事情都会有,所以不要对奇怪的事情感到想不通等等等,因为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如果硬是想要得到一点,那只能说香菇是企鹅的肉做的吧。
木村多江的演技实在是绝赞,我以为她和中谷美纪绝对是日本一线演技派中的实力派。
不温不火,内敛,爆发,平淡,温柔,把一个女人的悲喜犹如四季般的展开、显现,那种普通人的悲喜,格外动人。
倍赏美津子自然不必说了,剧情有个很关键的转折,当从她嘴里说出真相时,母女间十多年的秘密被打开……观众恍然大悟……大爱无疆……请珍惜你值得拥有的一切,在你还拥有的时候。
在09年以前,当别人问起最喜欢的日本电影,我几乎能够不加思索地就回答是岩井俊二的梦旅人。
但从那个夏天开始,面对同样的提问,是这部片子让我有了些许动摇。
虽然仅仅是短暂的动摇,也已经足够奇妙。
沉默與刻薄首先,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它必须是。
尽管它所横跨的十年正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四围萧条的十年,尽管法庭画家的素描本上充斥着那个时代犯下滔天罪行却不知悔改的麻木面容,尽管它讲述的这对平凡夫妻在丧女之痛后经历了一段沉闷冗长的对峙。
但积郁最终的崩溃给他们带来的是释怀,而不是瓦解,在这流行放弃的年代里,就足以让我们找到些许温暖的理由。
从鞋匠改行法庭画家的金尾,挺着小肚腩,喜欢与女人搭讪,一头卷发看起来总是脏脏的,却有一副温和到极致的眉眼。
他温和地与女客人开着色气满满的玩笑,温和地用小把戏逗笑哇哇大哭的亲戚小孩,温和地把被告席上的大贪官们画成满头大汗的搞笑漫画。
也温和地,把妻子淘到一半忽然跑去做绝育手术,撒了一水池的米粒,一点一点拾掇起来接着淘完。
令人唏嘘的是,金尾的温和,被浮躁的周围衬托得难能可贵的同时,却在难以排解丧女之痛的妻子翔子那里,被解读成了伤人的沉默。
对一些人来说,沉默,并不等于相对无言,而是在她难过的时候,你嘘寒问暖,你隔三差五把她曾说过喜欢的物什带回家,你包揽了曾属于她的家务,接受她对朋友的无理取闹原谅她的神经质,你做了几乎所有对的事,却独独不告诉她,你也很难过。
不得不说,翔子是个有些刻薄的人。
或许由于自小生长在一个因出轨而破裂的家庭里,或许是天性如此,她一直对这段奉子成婚的婚姻充满了不安定感。
小出版社,俗气的同僚朋友,循规蹈矩的生活,为了不承担任何风险,她事无巨细,甚至把夫妻生活都框进了日历安排里。
起初,她常常因为他打破了一些小规矩而与他争执。
门禁与口红,可能也会很不错的「那里」。
但不可否认,她是喜欢他的。
他的温和,骨子里有别于人的那股闲散与自由。
所以即使是被称为「争执」的时候,她毫厘必争,认真而执拗,却唯独没有怒气。
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家庭聚会的夜晚,身旁是有钱兄嫂赤裸裸的炫耀,耳边是母亲对他的低声数落,她看着对面刚哄笑了哭闹的侄子,就带着他与隔壁桌阿姨们搭讪的男人,却笑得那么甜美。
那个夜晚,他们在归家小路上并肩而行,步履轻盈。
他们小声地聊天,她感受到腹中孩子的胎动,笑着告诉他。
走着走着,她的手臂环到他背后,小心翼翼地抓住他后背的一小撮衬衣。
那是他们最接近幸福的时候。
所以我能够懂得在女儿出生不久便死去后,独自沉浸在悲痛中的翔子看到丈夫夹藏在画稿中那张女婴的素描,重新回溯丈夫那时从未表露的喜悦时,那份不可言说的孤独。
——他會和你分享心里的感受嗎?
越到后来越觉得,其实翔子对自己的刻薄,甚于对别人。
她从画里读懂了丈夫的喜悦,顺便也读到了他的悲伤。
但是那个男人的悲伤却那样沉默。
那以后,他种种本是善意的体谅行为、温柔言语,在她那里忽然变成一场绵延不绝的拷问。
她分不清他的沉默是爱还是忍受,也不确定自己需要多久才能重新好起来,于是她本已经足够沉重的悲伤里又多了一层内疚。
它们渐渐地压垮了她,她在求而不得与自我折磨中一点一点沉沦下去。
所幸,在爱人之间,沉默,或者刻薄,都不过是爱的某种表达形式。
而爱的神奇也在于,只要它还在,那么无论彼此的思考方式有多不同,在最重要的瞬间,我们始终可以学会正确沟通的语言,重新找到听懂彼此的方式。
台风夜那场戏,久久不能忘记。
在经历了扭打、嘶吼、与对峙之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悲伤之后彼此最适合的对话方式:坐在地上,哭泣,与安抚哭泣。
她说,你为什么还要跟我在一起。
泣不成声。
他说,当然是因为喜欢,才跟你在一起啊。
眉目温和。
她像个孩子一样断断续续地啜泣,我很想要做好,却总是不行。
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他抚着她的背,浅浅笑着,你啊,总是想得太多。
有些事情做不好就算了,就这样一起待着吧。
他说。
谁说这不是我听过的最美好的表白。
花與人故事的后半段在Akeboshi的独特配乐衬托下,显得格外流畅轻快。
翔子经由画画,重新拾起生活的力量。
她剪短了总是让她不知如何是好的头发,就像放下了内心那些没有答案的疑问。
在空气湿润的屋内,在阳光和煦的阳台,在丈夫的绘画教室里,用大片大片明亮的色彩,把内心弥漫的悲伤一笔一笔画成花朵。
曾经稍稍介意过金尾在画室里与女学生短暂交换的暧昧目光,在临近结尾却发现,同样的场景,那温柔竟不及他看着妻子,或静静画她睡颜时的千万份之一。
他以前毫无攻击性的风流,似乎也只是他温和地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
就像面对那个坐在被告席上面无表情地描述自己如何蘸着酱油吃掉小孩手指的杀人恶魔,他首先注意到的,是他干净修长的手指。
这大概也是曾饱受抑郁症困扰的导演桥口亮辅试图告诉我们的吧。
生活是什么样子,世界是微笑还是哭泣,很多时候取决于你的目光:当你不够坚强的时候,试着把阴霾画成花朵,那么也许终有一天,放下画笔,你也能够在阴霾中找到花朵。
这真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直到片尾曲「Peruna」踩着节制有力的节奏响起,翔子笔下的花与金尾笔下的罪犯,一幅一幅正片中不曾完整公开的图稿,代表着十年来围绕在他们周围的美好与罪恶,伴随着字幕交替出现。
最后,定格在金尾陪翔子回名古屋看望病重父亲,经过别人婚礼,为了弥补没有办婚礼的遗憾补拍的那张合照上。
似乎这时才彻底懂了片名所蕴含的意义。
这个叫做「周围的事」的故事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身边的人与物如何流转,故事开头的他们,在故事的最后,依旧是他们。
正因为有了他们组成的这个小小的家庭,那些所谓的「周围」,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整个片子,桥口的布局和用镜都不急不躁、不动声色,没有徒然加快的节奏,也没有刻意渲染气氛,一帧一帧琐碎平淡看起来就像是生活。
因为他知道细碎的生活里隐藏着人类最原始最共通的情感脉动,他把它们搜罗、整理、铺陈在你面前,等待你感受其中蕴含的力量。
他做的很好,就像小津安二郎、就像是枝裕和。
每个家,都可以是那个小小的房间。
世界纷纷扰扰,你把悲伤与丑恶画下来,塞进箱底;把美好与明亮画下来,全部贴在头顶。
然后与身边的家人一起,仰面而卧,嬉闹观赏。
获取幸福的方式或许就是这么简单。
(芷宁写于2009年3月26日)相较于因奥斯卡而热门的《入殓师》,个人更欣赏桥口亮辅的《周围的事》一些。
这部桥口潜心七年后的作品,故事虽看似简单,内里却别有洞天,桥口以纤细入微又统观全局的手法,轻描淡写又沉着耐心的叙述,素淡宁远又深刻沉稳的基调,将普通人生活的纷扰困顿以及10年来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或详尽或扼要或远或近地有序展开,其中对人物微妙心理变化的细腻把握,和对淡然生活的本白呈现,令影片充盈着一种悠远的余香。
影片又名《我们的二三事》,似乎这个片名很好地表达了它关注生活的一面,或许喜欢该片的人会很容易发觉三个心——精心、静心和净心。
可以看出导演在再现生活状态时的精心抓捕和细致描摹,影片的两条线清晰明澈,即交织流淌又结点稳妥,其一是翔子和金尾这对夫妇的惯常生活,这条线刻画出了这对夫妇所遭遇的平淡、不幸和人生低谷,并以二人最终相互扶持着走过雨季的方式,带来感悟的万水千山。
另一条线则是以金尾作为庭审画师的旁观视角,去触及往昔10年来日本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人性阴影,这也是比之起初较真的翔子,金尾更懂得如何才能幸福安宁的原因。
若静心观看,便会从这个不煽情不矫情更不灌输大道理的故事中,获得充满希冀和回味的感受,就像金尾劝解执迷中的翔子那样,有些事情不要太在意,“就算被别人讨厌也无所谓,重要的是让自己喜欢的人喜欢自己。
”当翔子终于走出失子阴霾,学会体会生活中的美时,咬一口新鲜的西红柿都能领会到活着的滋味,科班出身的她更是描绘出了色彩富丽、娉婷婀娜的花朵,在这个过程中,伴侣的呵护和守候是促进她性格逐渐发生改变,并趋于成熟的缘由。
影片再现了诸多彼时重大案件的审理宣判,给出了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背板,而所有这些阴暗罪案,都会令人惊觉于这个社会的罪恶和弊端,且以后或许也更糟,但即便如此,通过翔子的挣扎和心路,影片暗示出人与人之间、亲人之间的相依携手,依旧是温暖彼此的稻草,也是人类有勇气在混沌世间存活的理由。
翔子和金尾从未举行过仪式,也无婚纱照,影片后部,去探望病重父亲的翔子和金尾在偶遇的陌生人婚礼上拍照留念——场面是否豪华、宾客是否云集、装扮是否华贵,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颗“与子偕老”的心,这犹如世间的一朵净心莲。
在这个片长不短的片中,桥口运用了多种手法以增加影片的观赏性,如配角的个性化,比较突出的是翔子的家人,其中翔子哥嫂的快人快语乃至快手便如同气氛的调和剂,母亲波子的活络各色也反衬着翔子那起先执着沉闷的个性,再如那个皮带上有着绘画饰品的画师同事以及那个面苦心暖的安田先生。
片中一些家庭或朋友间的谈话很具私密性,虽疑似出格出位,却也显真实。
在表现翔子开始学会生活并安于其中的戏份时,在赏心悦目画面的流转间增加了之前鲜有的配乐,凸显了生命中的美好和愉悦,仿佛只要打开心扉,便不难体会得到,当然这个打开的过程是痛苦的,是需要契机的,也不是容易闯过去的。
呈现自1993年起日本发生的诸多耸人听闻的案件时,桥口并没有采用电视新闻回放或旧报标题入镜的老套做法,而是将一个个负面点睛演绎,如绑架杀害吞食女童案、地铁沙林毒气案、官员贪腐案以及杀害小学生案等。
在呈现这一系列庭审时,桥口展示了他于室内大场景的调度掌控力,而之所以着力呈现连续的庭审,显然是为了刻画作为法庭记录画师的金尾,他冷眼旁观着罪犯、证人、受害人家属和工作人员,并用画家的眼光审视他们,这令原本就温和的他越发清醒地意识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饰演翔子的木村多江此番的表演相当引人入胜,特别是对主角作为一个母亲遭遇了不幸后心理重创的再现,其中两场哭戏的把握尤为到位,几乎将每一个微妙的颤动都拨动到观众心里。
其一是,翔子尚在出版社工作时,失去腹内胎儿的她要在一位外国作家所作新书《我爱着的孩子们》的签售会上服务,终于在忍到不能忍时,翔子跑开,在书架间寻找可以躲避的地方,然而到处都是人,最后,她只能在一个角落里,抓起一本大书挡住脸,哭泣……那个啜泣的背影已然说明了此心理划痕的深度和难抑。
另一场哭戏发生在翔子辞职后接受心理治疗阶段,这场至关重要的情绪高潮是她认清“总有事情是她做不好”的拐点,并确认了丈夫的爱的始点。
起先痛苦到无法承受的她歇斯底里地厮打丈夫,继而神经质地跺脚哭泣,然后滑落在地痛哭流涕,最后哭诉自己的恐慌和不安,也将那个平日里于人前隐藏的伤口剖开来示人……此段戏份,木村拿捏得颇有层次感,让那挥之不去的阴霾蓄积成风暴,并如飓风般袭来,最后,飓风过后,天慢慢放晴了……在片中,还可以看到一个人要伤害另一个人有多容易,杀害小学生的罪犯在接受审判时回头别有用心地对受害者那悲痛欲绝的继母说,你不过是后妈,不要假装悲伤,真恶心。
此话一出,立刻给那个母亲施以了极刑,她痛苦得以至于哭喊声在胸腔内窒闷徘徊了良久才发出声音来。
虽然一个人伤害另一个人很容易,但,还是请多爱对方,如果实在无法去爱,那么至少做到无视吧!
http://nicolew.blog.hexun.com/30987141_d.html
电影里印象最深刻的当是翔子在孩子夭折后一直抑郁痛苦,她的压抑也深深影响了她身边的人。
这种纠结,无法诉说的苦闷我也有。
有时看电影里男女主角一旦发怒便摔桌子拍板凳,扔古董,丢花瓶,要么就是砸金鱼缸,私下以为那是最好的发泄物,呼啦一下,玻璃尖锐的破碎声,一缸水哗啦一下全部作鸟兽散尽状,金鱼绝望地板动着,全是接近歇斯底里的写照,这让人有点参照物,自己的悲哀仿佛有了可以依附的物体,绝望的感觉一旦缓解,心伤也就戛然而止,一切仍旧可以重新开始。
每次看了这样的情节,我都会暗暗觉得好惋惜,那么好的东西。
那么贵重的物品,一时气急摔了,下次还要花钱买的,而且还不见得合自己的意呢。
然后就很经济地幻想家里摆放一排瓦罐可供我摧枯拉朽骨牌似地发泄一下,听那清脆的破裂声,感觉一定非常痛快,关键还不怎么破费。
后来又想,能够在自以为绝望的时候还会这么在意物资上的东西,那一定是绝望的不彻底,红尘未看破,也不是真的苦闷。
翔子在雨夜所体现出来的那份绝望,那种不知怎么办才好,不知如何发泄,只是任那分无助无边无际地蔓延,随着雨,加倍地冰凉,彻底地寒。
无法言语的痛,就像婴儿只是啼哭,却说不出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
只知道哭,哭,哭,哭到自己觉得自己孤独的象风中的落叶,象停不下来的雨滴,象阻挡不了的寒风,象止不了颤抖的落地窗帘。。。。。。
“喜欢的人,不知道心意是否相通。
明明就在身边,却不知是不是为了我才在身边?
”“为什么要跟我在一起?
”翔子问。
“就算被别人讨厌也无所谓啊,重要的是让自己喜欢的人喜欢自己。
”“因为爱你才想和你在一起,有些是做不好就算了,好好在一起吧。
”金尾答到。
那一刻,悲伤欲绝的翔子终于哭出声来,所有发酵太久的,压抑太久,绷得太紧的神经才在痛哭里慢慢蒸发,一切才在那场痛哭中化解,释然,最终融洽。
身体上的病患不通则痛。
而世间不论什么事,也是如此。
想到好多夫妻间的不能理解,纠结的妻子只有作茧自缚,最终的结局就是自杀。
《巴别塔之犬》《革命之路》里的女主角都是如此郁结于心的人,只是无法倾述,无法沟通,只有选择离开人世。
有时会说,有什么是不能沟通的呢,有什么事是不能理解的的呢?
尤其夫妻间整日要在狭小的房间里相对一生。
但是有时那种郁结真的是无法言语的。
就像翔子在房间里困兽一样走来走去,急得在原地神经质地跳,却是自己也不知道怎办才好。
这需要身边人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包容,明白和理解她的痛,就算她再怎样疯狂发泄也要挺住,不论她的样子怎样丑陋都不嫌弃,那么就会像是毒瘾发作最难熬的时刻,一旦熬过去,就能戒毒成功,还原一个健康的原来的她。
金尾作为一名法庭画家,在法庭上见识了多少心灵扭曲的灵魂啊,这让他能体察到妻子的痛苦,于是电影得以完美收场。
电影后半截的色彩明显亮丽与柔和起来。
人生总要象向阳花那样绽放才对吧,每一片花瓣金黄而灿烂;人生也要象西红柿那样沉甸甸,喜洋洋地结果才对吧。
关键是转身那刻,有人可依。
前半部一直很散乱,然后似乎就是演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大排档里面的喝酒吹牛,修鞋工的客人是妓女。
后面女主角开始学习画画,然后放了冬天,春天秋天几个镜头,窗外的景色变幻,他在窗内画画,这个时候人也变得很明媚了,之前她一直就是小职员在公司里面受气,然后回到家跟丈夫生气,各种底层琐屑生活。
女主角开始专心的学习画画,然后生活中有了爱好,然后呢,整个人的气场变得河很明媚,男主角一开始是修鞋工,接触的都是底层人物,客人是妓女。
后面变成了法院里面画画的画工,然后身边的同事也都高级了一些。
这对我有启发。
台词:在寺庙里劝他学画画的法师对他讲:放轻松,放轻松,放轻松的生活,生活像花花一样也是一种技能。
然后就是女主角开始学习画画,然后整个人变得明媚。
生活中有了一个让自己能够专心的爱好,你就会从那些底层琐屑生活中挣扎出来,从烦恼中挣扎出来,整个人也会变得明媚,生活里的各种关系也会变好。
整部电影好像是没有什么情节,然后呢也没有什么特别勾人的地方,好像就是平平淡淡的就是给大家看一对夫妻的生活,从一开始的各种争吵,平淡乏味,到后面女主角有了自己的爱好,然后两个人的感情也转好。
想起高中毕业的暑假,我坐在地板上,铺一张大大的白纸,画一幅黑白色的钢笔画。
夏天的早晨风里有一点点凉意,从房间通往阳台的门里可以看见窗外安静的蓝天。
还坐在青春的边缘,就觉得自己已经老去。
数着自己的二十几年,就好像它已经是一段天长地久。
其实也不过就是一点小小的稚嫩的年月。
爱上一个人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发觉那就是自己一直想得到的。
有时候会因为爱人而陷入绝望。
她绝望时候哭泣的样子,看起来有些似曾相识。
那时候对自己的状况彻底绝望,就会感到根本没有从里面出来的可能。
不知道我们有多大的几率碰到那样一个人,在几近崩溃的时候说出最需要听到的话,然后就会一下子从水底浮到阳光底下。
如果生活都能这样慢慢变得美好就好了。
电影面带微笑地告诉我们一个走出困境的方法。
男主角安稳地坐在熟睡的她身边。
你看着外面的美妙就好了,而我在看着你。
你的世界应该有鲜亮明净的色彩,而我只要简单的铅笔就能把你包容在里面。
如果爱人们在对方软弱的时候都这样相爱,绝望就会悄悄溶解。
画画就像堆砌时光,情感一笔一笔地流淌出来,就全都变成了平静。
而平静就是我们一直想听岁月讲述的东西。
把生命的美妙都画下来,然后全部贴在头顶。
我也想要一个那样的房间。
我把该片比作日本现代版的《活着》,可谓1993-2003年日本社会时代变迁的缩影。
十年夫妻,十年动荡,唇齿相依,幸福厮守。
最喜欢桥口亮辅对于景深的处理,尤其是那个一家人在一起谈论爸爸的长镜头,小孩在后面玩耍不经意打破水缸,妈妈向女儿坦言当年的过失,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将苦涩、辛酸、宽容、希望揉捏在一起的感受。
相比近期看过的黑泽清的《东京变奏曲》,同样的问题,黑泽清出手犀利,打人很疼,但很快就会痊愈,而桥口亮辅出招绵柔,长久之后,心中仍有一处地方在隐隐作痛。
在饭馆里,很少有人点这道菜。
爆炒的烟火气 唇齿间的麻辣感 锅仔咕嘟咕嘟的声响 这些是大家才是在饭馆里需要的。
就如同那些电影,人们需要的是视觉刺激,需要的是哲学讨论,需要的是悲观或者乐观的麻醉剂。
品着厨师的心情,踩对他所写下的每一个旋律,人们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是所有的人在这时刻都变得狡猾,讲到这里故事便结束了,因为所有的味道,我们之前都尝到了,再继续也只是重复。
这部电影的开头就像是个甜蜜的结尾,吊儿郎当又色迷迷的丈夫和总是生疑的妻子在生活里磕磕绊绊。
日历上的红色叉叉,妻子不愿涂抹的口红,少妇和援交妹的鞋跟。
这些小事引得人发笑。
最后 在欢快的音乐中,发现丈夫闪光点的妻子原谅了他,俩人走在路上 故事就此结束了。
然后之后一年的生活并不幸福快乐,孩子夭折了,夫妻之间也并不快乐,原来关于交流不畅的牢骚也没有了,日历上的红叉子也消失了。
妻子几次莫名其妙的爆发,丈夫看见越来越消沉的妻子也总是欲言又止。
在法院空旷的走廊里盘着腿画着每个压抑的故事。
下雨那天,原本色迷迷的他却没有心情去逗新来的女大学生,而是冒着大雨跑去给妻子买了金阁寺的模型。
从这时候开始 丈夫的爱让人看的越来越明显 也是在这天晚上 面对又一次崩溃的妻子,丈夫说出了对妻子的爱,这是电影里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那一晚 俩人终于看清了彼此的心情,他俩的感情又一次像第二天早上被雨水洗刷的街道一样干净。
妻子慢慢变得开朗,丈夫看着发生的一切,那微微的一笑 放掉了他一切的担心。
生活恢复了生气 画面也变得不再压抑。
故事也就这样走向了尾声。
不爱说话表情不丰富的丈夫,让我们很难从那一对狭小的“窗户”里看清他的心,很难理解一个个让人惊愕的法庭事件得到的是什么。
只有到最后从来都是在空旷的路道里盘腿而坐的他 正襟危坐在那里 面对下面的人群 认真的画画。
大小事件结合的电影 很容易主旋律化。
主人公很容易因为大事件的影响而“突然”明白很多事情。
而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导演一直克制着这种情绪 直到最后一刻把它表现出来。
人物的影响也只是潜移默化的 转变的十分自然。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俩人去名古屋时候 遇到了婚礼的场面 早就释然了并了解丈夫的爱的妻子 却被一个三脚踹不出屁的整天穿着土气衬衫的丈夫叫住 照了一张合影。
而从影片的海报我们可以知道 本身照片里是出现两个旁人的 但是放在他们里的房间的照片却没有这两个人。
一定是被他俩偷偷的剪掉了吧。
一个很平凡却又点不同的故事,发生起来就像我们身边的事。
就像家里平凡的西红柿炒蛋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味道。
但是看到它就能想到家 想到自己爱的那个人。
所以 给自己爱的人做一份西红柿炒蛋吧,不要担心味道,因为你们俩之间的感情将会是这道菜最好的调味料。
影片的时间跨度近10年,主线是男主金尾与爱妻翔子的情感线,两人如何从丧女之痛后恢复生活,翔子如何再次拿起画笔给生活涂上色彩,金尾又是如何保护翔子努力工作走出阴霾,都是非常细腻而又温馨的故事。
而一条主要的支线,就是金尾作为法庭画师见证的案件,包括90年代日本社会的几件重大刑事案件,从一个侧面叙述了导演桥口亮辅对日本社会公知的讽刺与担忧,丧女之痛尚需呵护有待近10年才有恢复,社会之伤之恢复也许遥不可期,所能期待的,也许是爱……
日本人也是神经病,为什么能如此别扭…看了一会心情更差了。
好得不可思议。
很长,闷...
让时间抹平伤痕,在时间里领悟平淡的真,委屈着自己,包容着别人,妥协着融入一种等死的生活。ps:我的怨气很重!!!怨气怒气煞气杀气,我要提醒自己,尊重自己
金尾是多么沉默寡言却多優しい的男人啊~~~~~
完全不如想象,有种神经质的感觉
桥口亮辅评价最高的一部作品,中川雅也主演的第一部水平也太高了吧,木村多江太美了,陪着她感受时间的流淌。各个男星小生客串日本重刑犯争奇斗艳厌世比狠。CGV日本影展。
分镜头很特别!
对不起哦,我没有耐性把它看完。
3688
48th CGV日本影展,文如其名,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而且如此清水的内容,国内放映竟然还硬生生把最witty的几句关于生殖器的台词和画面都给删掉了,自以为是的审查部门才是真正绝望的文盲。
不太喜歡它的配樂...
感觉不值如此高分
很特别的观影体验。人流象征日本崩溃的经济、不安的人心。社会动荡反应在法庭与金尾的视角上。沉默积蓄着爆发
凝滞的生活,一旦被打开,便幸福四溢。
生活
被人讨厌无所谓,重要的是让喜欢的人喜欢自己。来,给姐擦擦鼻涕。
电影就在身边
1993-2001编年史,每年里截取一小段时间,消解夫妇自己的苦痛,同时融入周围的社会事件。核心变故是幼女早夭之痛,用叙事省略跳过,后续夫妇所有的矛盾和情感又都基于此。丈夫新找了份法庭罪犯速写画师的工作,可以旁听一桩桩案件,看到后来却发现这些事对电影情节发展本身没有任何作用,只是提供一个众多客串演员展现极端情绪演技的舞台而已,多一件少一件都无所谓。妻子则是长达五六年时间都走不出来,最后经由寺庙僧侣和学习画画简单地就自我和解了。电影放到将近110分钟时就没有任何事件动机推动,只得借助配乐上浮MV过场,结尾落到了空处。
人生的真谛 就是有个人温柔地帮你擤鼻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