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该充满惊喜,不应该都是注定的。
”假如说人生是注定的,那么一切的一切又是多么的无聊,不论你怎么做,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束缚,这对于人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又是一件令人感到多么轻松的事情。
搭讪那一段有点像土拨鼠日哈,一直重复,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也许这就是读心的用处吧,他们不能读心,但是却有着无尽重复的机会,生活随时都在重来,不需要你回答正确的答案,只需要你在恰当的时候,面对恰当的人,给出一个恰当的答案。
“未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你看到的时候,它就变了,然后一切都变了。
”未来改变了,那原来将要发生的未来还存在吗?
不讨论了,不过电影中几乎把预见未来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时刻预见着下一刻将要发生什么从而避免灾祸,最后寻找绑架者的那一段实在是牛爆了。
以时间之名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日夜更替,于是有了时间。
从小,挂在嘴上的话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运动的刻度概念就是时间。
我如此理解。
“看见的,熄灭了/消失的,记住了”王菲轻轻的唱。
已经是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如果能够如尼古拉斯凯奇一样《预见未来》,结果又是如何。
太多太多的人用一辈子在想时间的问题了。
于是有了太多的影片,比如,多啦A梦带着22世纪的科技来纠正一个男孩的成长,科技之间的差距便有了故事。
却无论做如何更改,现实依然有铁定的法则。
而,在《雷霆万钧》里,每一个微小的细节的更改,都会引起跨越世纪的蝴蝶效应,可怕的时间波一点点的将世界更改为振翅后的模样。
怀念《终结者II》里,跨越时空的T800在完成史命后毅然踏入熔炉路内最后扬起的大拇指。
那一刻我眼圈红了,NO FATE刻在了我的心上,或者我只是为了那句“未来会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已经上路”的台词而感动。
而几年后,《终结者III》里,一个故事结束了,历史还是没有被更改。
比较类似的是,《十二只猴子》,可是,施瓦辛格当选了州长。
人们还是在虚幻里喜欢悲剧,现实里喜欢喜剧,我想。
如果可以预见未来、控制时间,你更愿意拯救世界还是热爱自己。
太多太多关于时间的话题。
比如《时空线索》,在有冷气和漏水的电影院里,当丹泽尔·华盛顿以自己的死亡成就了一个本已不存在的感情,时间,或者在另一个空间依然按照法定的原则前行,于是我选择失语。
昨天下班的时候,搭了一把领导的车。
浅浅的聊了一阵儿,言语之间,领导表露出了对我的关心及体谅。
既然说到体谅了,便不仅是上级对下级的姿态,而是长辈对晚辈的警示及教育。
很多时候领导交代的同样的事情,常常会比旁人说更让我接受,也许是很多天来对自己的一个反思使然,更也许是领导的个人魅力及风格,心仪之。
常常会用很酸的字记录自己。
想了个比方,被人抽了个耳光气愤不已,却不知自己是否曾经踩了别人的脚尖,仅此而已。
很多天以来,我不再妄自菲薄,却微笑的拒绝了朋友的好意。
实在想安心的做一些事情,比如看碟和出游。
淘宝上买了个酒壶,没有想象中的适用,但终究价格实在是便宜。
用来装保佳适。
只是表露出某种姿态。
最近看的碟,赞许一句的,也还是《预见未来》。
看的碟越来越多,口味越来越刁。
繁琐的记住一大串导演和演员的名字。
基于非感兴趣的导演不看非有特点的演员的影片不观的看碟理念,导致J某天评价我是一个狂热的品质分子。
说这话是缘于她得知我花了120大洋买了个魔方,虽然这个魔方镌刻着世界上号称的最好魔方品牌的logo-“RUBIK'S CUBE”。
想来,买这么个昂贵的魔方不是我疯狂,而是我一向的观点,如果我能够承担,为什么不买最好的品质。
数独和魔方-最近世界特别流行的两大智力游戏,也许是。
数千年前,中国的九连环、华容道和七巧板作为古典智慧的三绝风靡一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已然在在历史的尘埃里湮没不见。
能够看见的,只是地摊上廉价的、粗糙的儿童玩具。
想起类似的是,5月号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说,美国飞行纪念馆里赫然陈列着中国古代的火箭和风筝,并且标注着这是世上最早的飞行器。
且不说达芬奇曾经用智慧的大脑描述了多少未曾实现的草图,但,现有中国词典类工具书,都不约而同的将风筝称之为“玩具”,这就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了。
我常常在审视着这个昂贵的魔方的时候,想起受到yr姐姐倍崇推荐的《超级立方体》三部曲。
一个荒诞故事的系列,故事背景却有根有据。
刻划了人性的种种劣迹和伟大。
《超级立方体》实在是一套难得的好系列。
类似逃出生天的迷茫和无助,整个故事充满荒诞、死亡和诡异,唯一被人忽视的反而是他科幻片的本质。
在一个个独立而有联系的立方体里,人如蝼蚁般的四处探求生的希望,或者终于绝望,或者以极大的代价获得另一个机会,仅此。
一个庞大的游戏。
模型,基于魔方。
很多年前郑渊洁写过一个童话叫《魔方大厦》,具体情节淡忘了,但中国童话毕竟还是邪不胜正的。
而一瞬间长大的时候,也常常就是读懂童话背后的黑幽默和潜规则。
比较喜欢的一个场景是《骇客帝国》里面,塞佛(叛徒)与Smith谈判的场景--醇美的红酒和鲜嫩的小牛排。
赛佛在了解了真相后自然知道人类灭亡的后果还是选择叛变,但我一直想,若是我,我会如何选择。
纵然屈原大夫之“众人皆醉我独醒”令人折服,但他还是以投江的方式屈服了。
我喜欢的一个作家余杰也多次深刻的表述了这个思想,但,他的笔触越来越柔软,直至无法继续触及深刻的本质,如一个高手过招最后真气耗竭有形无实。
历史太遥远,真相太遥远,本质太遥远。
纵然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并企图不服天命,但抗争和改变的力度,实在是太渺小太微薄。
《预言未来》里凯奇可以预言三分钟后的世界,只有三分钟。
除了邂逅他的真命天女他可以预知直到死亡。
情节来说,实在不如《死神来了》系列有更大的感观冲击,但披上了反恐和和谐社会的外衣,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就和上升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了。
所有问题还是归结到服还是不服命运,命运能被更改还是不能被更改。
这是所有类似影片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且是可以大作文章的部分。
所以,我会提到魔方。
魔方是个典型的三维坐标,若是x、y轴可以定平面的某一个点,z轴的介入则可以定空间的某一个点,那么再增加一个轴线,那可能便是时间轴,便能定位时间中的某一个点,这是普遍的某种假想。
电影往往没有更多时间去解释为何能够预言未来,或者如何能够控制时间,只是作为一种道具,一种前提。
但是,聪明者,不需这种道具也能预知未来,或者猜测,抑或是作分析与预测。
经济模型里,常常采用线性回归加以解释,但干扰元素实在太多,驾驭该能力者太少,自知不善其利。
在复杂的评判过程中,也许自然的较早的被淘汰。
好莱坞的特技需要以这样的逻辑进行炫耀。
凯奇的魅力需要这样进行塑造。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硬伤的电影。
因为不会有人能预见未来,即使有,也改变不了。
所以,就没有。
因为,预见未来也就是改变了未来。
这电影讲述一个有着预知未来这一能力的人。
对未来的这种预知,让我联想到函数调用时的递归。
影片中的主人公能预见未来,这也就使得他能看到未来的自己对未来的预见。
这就像两块镜片相对时,由于镜像里的镜像使得你能看见无数个镜像。
就像影片里所说,当你看着未来时,未来就发生了变化。
这不只是一次分枝,由于你能递归的看见未来的自己,于是对未来的改变也将是无限次的,这使未来仍然进入了不可知的状态。
这个片子一点都不文艺。
因此我很喜欢。
因此本评论写给程序员看。
这是我见过的关于“未来”“时 间旅行“一类电影中剧情最严密,逻辑最自圆其说的一部片子。
我怀疑编剧是个程序员。
首先简单回顾下剧情:主角起初可以预见到两分钟内的未来情况,因此可以提前趋利避祸。
后来他为了遇到了一个命中注定的女人,去尾行(tail)跟随她来到了大峡谷。
他发现和这个女人在一起时,他可以预见到更远的未来。
后面的剧情,就是被一些没看懂的人大骂被耍了的情节:主角预见到比较远的未来,在未来,他又不断产生各个分支去搜索各种结局,最后这条路径还是无法找到最优解(其实是获得了一个最差的结果,全都死掉了),因此在电影的最后,整条搜索分支都回溯回远点。
显然,他运用了递归的能力。
这一点在电影的高潮,码头仓库一段体现的最淋漓尽致:他在每条岔路口都递归的去搜索。
这个情节简直可以拿来放到计算机算法课上当课件用了。
其实在电影的最后,主角选择了和政府合作共同打击黑恶势力,还很狗血的说了几句挺哲理的话。
但这就是结局么?
醒醒吧,这是编剧照顾文艺小资们的情绪故意卖的破绽。
谁家用递归写个深度优先的搜索会只搜索一条分支呢?!
而那句很狗血的话:关于未来的一个特性就是每次你看着他时他会改变,因为你看着他了。
这分明是对side effect 的批判嘛,在另一部伟大的电影butterfly effect 中也有对 side effect 的深刻批判。
因为有了副作用,程序的行为将变得不可预知,程序的正确性验证也就无从谈起。
这是主角对纯粹函数式开发的深切呼唤。
通过FP还有另一个好处:并行关于这段搜索的情节,有几点值得主义的:他同时并行执行了多个搜索任务。
但是在电影里,又似乎不是纯粹的并行,因为其他的搜索分支会知道之前的搜索结果,进行剪枝。
这算是搜索优化。
关于递归,大家基本上都认同吧。
那么为什么起初主角只能预见两分钟,而后来尾随了一个mm后就人品大爆发了呢?
真相就是他开始”尾递归”了。
关于电影名 “next” 。
这是表示迭代中止,跳转的语句。
另外,关于未来的计算,未来的过程,大家想起点什么来没??
continuation。
think about it. 为了宣传FP的思想,老美居然拍了部电影,真是寓教于乐阿。
结局还有点意思,情节上比较老套,当然更经不起推敲。
可能由于投资限制,在特效的制作和大场面上也比较差。
印象深刻的是男女主人公在餐馆的结识、结伴而行那段戏,凯奇还是迷人的温情男人啊。
1、结尾,凯奇第二次从床上醒来。
剧情之前大踏步的突进,忽而“大踏步的后退”。
那种爽感自带无法比拟的爽感。
其它类型电影较少能够带观众类似感觉。
2、作为小成本影片,编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资本投入不是最大的问题,过硬的剧本、精细的电影工业、放宽题材限制才是更大的障碍。
3、可能是由于片长限制,全长97min,导致FBI与核弹劫匪的关系刻画得不够精细;同时,凯奇与FBI女警探从逃避、提防到合作的关系转变不够细致,略显粗糙。
4、观测者的存在,于是透视薛定谔的盒子,to be or not to be, 已经板上钉钉。
从此种意义来上看,从影片开演的20min后,男主在车库里“预见未来”就已经注定了我们所在时空所可视的唯一结局。
只是我们没有如此神通,只能配导演僵持到最后一幕,还在等可能的彩蛋。
最近看了的凯奇的片子,分别是《异教徒》《战争之王》《骷髅骑士》以及这部《NEXT》不知道是催生作品的缘故还是什么感觉除了《战争之王》以外,其他这几部质量都不高《异教徒》是一部剧情片,开始还有些不明白《骷髅骑士》完全是部商业片,不符合凯奇的风格而这部《NEXT》的确也是没有很多心意的商业片,除了开始那场赌场的追堵戏拍的还不错以外,的确也没有什么可圈点之处情节的牵强和不切实际真的让人想发笑可以看看,也不过怡怡情罢了~
先说个题外话,在这个月里我无意中看了尼古拉斯凯奇的N部片,涉及FBI的也有N-n部。。。。
估计在美国片里FBI出现的次数就像港剧里的皇家警察一样多吧?!
好了进入正题:这个片子如果是单纯讲预言两秒钟后的事情的话,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但是编剧把整个讲述的方法变了。。。
这就有了看点。。
这也是能吸引我从头看到尾的地方。。。
问题是,如果女人遇到这种能预知结尾来设计与自己相遇的男人会怎样呢?
我想应该不会想片里表现的那么甜蜜吧。。。。
尼古拉斯.凯奇的这部《后来》算是他今年的强档娱乐大片了。
看之前我听说了不少负面的评论,比如他表演一贯耍酷啦,比如情节上特别虎头蛇尾啦等等。
不过我对于娱乐片的一贯观点是故事不要刻意拔高,观众不要要求太多——一言以概之,看电影要懂得自己去看的是什么,只要表演吻合片中人物性格特色,节奏掌握得好,不沉闷,视觉效果棒,故事前后自圆其说没有硬伤,这样的动作娱乐大片就基本达到要求了。
如此想来,这部《后来》的故事竟然有很多让人惊喜的细节。
尽管情节说的是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Christ能够看到与自身相关的两分钟之内将要发生的事情,貌似时间旅行类科幻题材;可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对博弈论的一个视觉展示。
Christ做的与一个研究博弈论的经济学家做的也差不多:在限定条件之下,推导出未来发生的无限可能,然后比较这些可能的结果得出最优结论。
不过Chris不用像经济学家那样用电脑啊或者通过原始的数学公式手算,他是内在能力,生出来就能看见。
所以影片开始Chris在赌场逃离警卫追踪一节真是精彩得让人拍手称快!
这简直就是一博弈论机器人那!
尼古拉斯.凯奇在类似片段中的表演说“耍酷”也好,说“到位”也罢,按照故事情节,如果这样的提前最优选择是可能的,那生活就是这样神奇这样酷的,所以影院里观众才一边大笑一边骂着:这小子真是走了狗屎运!
后来电影在现实与推测之中反复跳跃,如果站在博弈论的角度看,整个故事就是在讨论可能性与选择的关系,那就完全合理完全正常了。
比较吸引我的一个细节是Julian Moore饰演的FBI侦探与Jessica Biel饰演的Chris女朋友Liz谈话,要她回旅馆房间后给Chris下药,但不能一进屋立刻下药,而是等待两分钟后再行动。
我反复思量这个安排是否合理:Liz一进门Chris来迎接他,从这时起他就能看见之后两分钟内发生的一切可能,所以不能在两分钟内下药;可是随着时间发展,Chris应该也能顺延看见三分钟、四分钟之后的一切可能啊。
电影中暗示的解释是Liz与Chris见面后,Chris进入卫生间刮胡子,所以他是只能看见与他自身活动相关物理空间内的未来可能的,Liz两分钟后下药的事因为发生在另一个房间,所以他看不到。
尽管这个解释还不十分完美,比如,假设Chris和Liz在旅馆门口谈话一分钟才进入卫生间,而Liz刚好在2分59秒下药,那在一分钟这一时刻Chris还是能看到Liz下药的举动的;再比如,后面Chris进入仓库推断一切可能从而找出最优行进路线的时候,他的“可视范围”是不受物理范围限制的。
这个细节上的偏颇是影片理论体系的一处硬伤,其目的性只是为了表现Liz对Chris的感情,其实可以删除,不过加入倒也不影响影片整体的博弈体系。
对于很多人讨厌的虎头蛇尾的结尾,我个人竟是非常喜欢其中的某个元素的。
Chris运用自己的超能力,在每个两分钟时段都做着一切最优化选择来实现一个最完美最正确的未来,可最后竟然发现每一步的完美走入的仍然是灭亡的结局。
这种博弈论中阶段性正确与整体正确的悖论再一次通过具体的故事被视觉化——人在对未来做推测的过程中每次都是竭尽所能选择最优行动方案的,但由于“幸运”这个因素的扰乱,即使每一步都做到最优,最后可能还是负负得正选了最错的一条路。
其实如果故事减少动作片元素而把力量都放到这个悖论上来,深度也可以上去,有趣性也能增加不少。
不过还是那句话,对于娱乐片要有娱乐片的标准,如果你接受了《后来》这个故事的前提限定,不上来就因为“一个小人物被FBI找来拯救世界”这样荒谬的情节所吓跑,那么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值得玩味值得体会的地方的。
部分内容刊登在《电影世界》杂志,如转载请注明。
nicolas cage实在是演了太多的英雄式的人物,使得我有点审美疲劳了,虽然说每次的人物不同,情节不同,不过都是一副他能拯救世界的样子,让我有点不爽,还是在face off中的表现让我惊喜了一下。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情节的设置总归是不错的。如果你能预见自己下两分钟的命运,那么你就能够改变这个历史,是这样。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做的是把握当下。
越来越扯淡
其实影片只有20分钟,其他一个半小时的都是浮云。
疲于奔命的两分钟,碰上女人,可能就是一辈子。
穿越场景还是挺酷的
本来可以更好。。。
记得猪脚在赌场骗钱啊
视觉化的博弈论
妄想症男人一夜情之后发了一个英雄梦而已。。多重影分身
好奇妙的电影 要完以后 我不会想要预见未来的特异功能了。
结局就是想不到
凯奇,我服了,too。
结局还不错。
太多类似电影 看了一点就关了
最近看的穿越时空的片子蛮多,这部还算是意外之作,不错,一气呵成!意犹未尽……
感觉尼古拉斯·凯奇自从战争之王后便开始从一线往二线慢慢过渡.....
剧本不错。。可是为毛没有第二部!?
是被耍了~~这耍的招收姐见过,所以就3星罢了~~
构思很不错~~当时我也被骗了·~不过,尚欠火候
20100718京上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