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2点半的时候去看了《青春派》,在北纬二十五度一个叫兴义的小城,整个影厅只有我一个人。
说实话,这只能算是一部合格的青春电影,但却是能感动观众的,因为电影中的点滴都是我们亲历过的真实。
这篇影评的题目来自于前一段时间在豆瓣上看到的一个禅师体,引用——“爱情失意的年轻人上山找老禅师问道,老禅师把一滴墨汁滴入茶杯里,茶水马上就黑了,把一滴墨汁滴入湖里,湖水还是碧绿的颜色,他慢声道:‘你懂了么?
’年轻人盯着茶水看了半天,小心翼翼说:‘是痛了就会放下的意思么?
’ 和尚说:‘不,是你永远无法改变一个碧池。
’”(注:碧池=bitch)电影中印象很深的一句台词是居然在复读班自我介绍时说的:“早恋害人,但我不后悔,落榜证明我是真心的。
”16岁的居然在高考前5天向18岁的黄晶晶表白,他们的爱情却在开始的同时也结束了。
如范晓萱在《眼泪》里唱的那般:“许多梦想总编织太美 跟着迎接幻灭 爱上你是最快乐的事 却也换来最痛苦的悲。
”爱情本来就是不对等的,无论你多么用心耕耘深情付出海誓山盟肝肠寸断,若对方不愿驻足就证明一切都没有了意义。
所以,黄晶晶是坏人,她是男主角居然爱情故事里的碧池。
而事物的相对同样也在塑造着居然是晓凡爱情故事里的碧池。
这是一个循环,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有刻入骨髓里的名字,彼时的年少轻狂以为情能动人以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总会有相濡以沫的未来,却不知往往用情付诸流水,历尽伤悲终要相忘于江湖。
但自己不经历这一切,又怎会甘心?
青春是什么?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定义,是身份证上的出生年月日?
是校服包裹下的清瘦身体?
是高考后彻夜的狂欢?
是脸上的青春痘及痘痕?
是遇到一个对的人时的砰然心动?
还是那些为爱疯狂的言行举止?
居然在拍毕业照的时候向黄晶晶吟诵泰戈尔的诗,以莫大的勇气争取爱与被爱的权力;他在半夜妄图翻窗跳楼,只为在那个时刻能见到黄晶晶,那般迫切仿佛是要在时间前行中逆向奔跑;他在南下的列车上突然出现,十八相送不过是少年最炙热的心跳以及无法通过其他一切行动证明的思念与不舍……这些,都是专属于青春的疯狂,是在被现实的无奈种种打击,学会权衡每一次付出与回报的精明举动之前的青春岁月。
而他的这般痴痴盼盼也终于让无法回报和承受的黄晶晶成为了碧池。
我也经历过高中时代的早恋,也为自己的女神心碎过,也像居然一样彷徨无助以为没有了爱情的日子生存便如行尸走肉一般。
半年以前,我也曾遇到让我心悦到心花怒放,心动到每一夜都难以入睡要为她写下一行行世间最美辞藻的人,那不是一种因文学底蕴以写作技能作为工具的求爱行为,是从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火山熔浆喷发一般的强烈表达,仿佛想和对方一夜白头,但这段感情实际上只持续了一个多月。
自己曾经带上礼物搭10几小时火车北上,从武汉到济南,这是我此生第一次到达淮河以北,只为在那个人生日的前一夜出现在她的面前,列车到山东境内的时候,我几乎每分钟都要拿手机出来看一次,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大概和居然翻窗的那一夜一样,终于在将近晚上九点的时候出现在她的楼下,打电话给她谎称一份快递送到楼下让她出来拿,没有之前想象的拥抱,有的是相视间淡然的一笑,为爱痴狂的人呵。
与居然同样的是,我在这段感情结束后也很长一段时间都走不出来,日不能食夜不能寐,钻在牛角尖里千万次地问为什么。
无数次地想挽回,却已没有了可能,于是一次次在压抑自己,本以为会恨对方的绝情,但最后连责备都被自己说服,说服自己要站在她的立场为她着想,唯一可惜的是最后连朋友都没得做。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依然自转着。
结局的时候,居然和晓凡考入了同一所大学,导演给了观众一个想象他们完满结局的空间,但我认为,他们不会再在一起了,因为一旦成为对方爱情故事中的碧池,便不会再回头。
我一直都不同意张爱玲所言的:“治愈失恋的只有新欢和时间。
”如果真心爱过一个人,是不会有释怀这一说的,青春年少时的情伤只会在掩埋在岁月流转的现实下,如一道凄美的伤疤。
我一直认为,好的电影都是相似的,烂片却各有各的奇葩之处,《青春派》满足了我对好电影的两个定义——娱乐与审美较好的结合。
娱乐电影取悦观众,带给人紧张工作繁琐生活间隙的轻松与欢乐,《青春派》温暖朴实,不浮夸不做作,笑点的安排自然和煦。
非娱乐电影关注社会以及人的生存状态,将电影剧情提炼,带给人深层次的思考。
《青春派》不回避高考存在的问题,积极大方地探讨早恋问题,在观众对青春的追忆中恰到好处地升华,算是很好地完成了青春电影高考烙印的命题作文。
anyway,其实我们稍微有涉猎一点电影学的人都知道,每一个国家与地区要想拍出好电影,就必须有特色的东西在里面。
关于世界上最好的青春电影,意大利有费得里科·费里尼的《阿玛珂德》,台湾有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美国有罗伯·莱纳的《怦然心动》,日本有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韩国有金基德的《撒玛利亚女孩》,香港有彭浩翔的《青春梦工厂》……这些经典都挖掘了本民族文化里精华部分。
我不知道应试教育和高考算不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里精华的那部分,但它既然有着深入万户千家的影响力,自然是我们的青春电影需要取材并加以糅合的。
如果在一两年前,我会在看完电影后打电话给那个我无法忘记的人,像电影中的居然那样,哪怕只是问一声:“嘿,最近过得怎么样?
”但现在的我不会这样,不是因为我不够勇敢,也不是自己能够释怀了,只是觉得这样的打扰,好像真的没有必要。
沉默是一种美德。
但我觉得在喜欢的人面前便是懦弱。
泰戈尔还说过: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泰戈尔这部电影,没有那么多狗血的剧情,高三的生活似乎就是那么平淡无奇,但又暗潮汹涌。
也打开了我曾经的记忆之门,让我找寻回了曾经的那个自己,虽然我没有复读,没有拍毕业照时候的勇敢表白,但是我也有那曾经的青春派。
没有假期,没有爱好,没有娱乐,连一丝丝想玩的念头都是罪恶的青春的岁月,似乎这也是大多数人都在高三走过了那段基本相似的生活轨迹。
以及类似于“破釜沉舟,拼他个日出日落。
”及“背水一战,干它个无怨无悔。
”等等的话,让我似乎一夜回到了高考前老师每天给我们无限次说的类似的话,虽然那个时候感觉到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甚至有些厌烦,但是当跨过了高考的那座大山,往回看看老师说的那些话真的是为了你好。
看到了电影里面早恋,高考失败,复读。
突然意识到自己曾经也有过早恋,而且真的恋过,但是没有像居然一样在全校面前表白一个人,甚至父母都不曾知道。
或是说那是一场不知道何时开始就结束的一场初恋,所以才没有因为恋了耽误了那个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的高考,也就因此没有复读这一出了。
说实话,那个时候的自己,心里想的真的像电影里面说的“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那时真的很喜欢那个男生,懵懂喜欢甚至无法说明白到底是因何起源。
但是真的不后悔去喜欢那个狠狠地爱过的人,那个让我真的付出了初恋的人,虽然持续的时间真的很短,依旧藏在难以忘怀的人!
当你离开了那个你最后一个拼死拼活只为过高考独木桥的高三几班、那位你咬牙切齿三年却又尊敬爱戴的老师还有那群和你一起身穿校服有哭有笑的同学们,才会发现青春日让人想念,却再也无法得到。
那些年老师给予我们那些豪言壮语,似乎还在耳边萦绕,但是身边的人早已物是人非。
青春的时钟只会为你停留在那一刻,过去了只剩下怀念的时间。
最后,真的奉劝诸位要中考高考或是未来一两年要考的学弟学妹们,真的就算破釜沉舟,也要搏他个日落日出,背水一战,干他个无怨无悔。
因为你们的拼搏会换来曾经憧憬过无数次的大学生活,还有光明正大的谈一场校园恋爱!
<图片2>
青春派里英语老师说过这么一段话,高考在外国叫college enterance examation 但是在老外知道我们中国的高考后就直接叫 Chinese gaokao.同学们,Do you like Chinese gaokao?
看来,不管你如何评价高考,都要承认高考的确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项制度。
也是我们最难忘的记忆。
台下一片寂静,不管你曾如何对待高考,是为了高考奋鏖战到无数深夜,还是像我这样浑浑噩噩度日。
只要你经历过,就一定会说:I do not like Chinese gaokao,but I will never forget it.或许这才是多数人心中真正的答案吧。
记得四年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那时还处于绝对高压线上的我,在暑假,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允许出门,看了或许是暑假的最后一部电影吧!
当时,幼稚的我再一次热血沸腾,像无数的loser一样,又假装发奋,尽管最后什么也没改变。
这也是我后来对于电影的评价:一部优秀的电影能直面社会和个人的痛点,但是我不认为会真有什么改变国家和个人的电影。
那时的观影量不大,还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电影,随着以后观影量的不断增加,更客观的评价这部电影:的确是目前为止,最优秀的高考题材电影。
但是电影并没有拜托国产青春电影的通病。
只是在高考备战上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而已。
电影开篇,毕业照时,居然就向暗恋三年的女神黄晶晶表白,但是恰好放学路上遇到母亲。
破坏了他们的爱情,居然回家后,偷偷爬窗,结果骨折。
高考也因为失恋,在卷上除了霸气的写下黄晶晶外,什么也没写。
失恋后,女神考上复旦,望子成龙的母亲便放下面子请来曾被自己羞辱的黄晶晶,给儿子加油鼓励。
后来黄晶晶提出分手:我喜欢你,是因为你的勇敢,但在遇上你妈妈那一刻我的看法就改变了。
而且爬窗恰恰证明你的幼稚,我害怕你以后还会干出什么疯狂举动。
以及遇到晓凡的故事,似乎都在往青春烂俗片发展。
关于这条主线,可以说褒贬不一,好的人认为,插入这条主线,更能突出青春带给我们的成长。
也能缓解只有高考的沉闷无趣,能增加观赏性。
但是像我们这样的反面派也能指出,为了追求观赏性戏剧化效果,明显失真。
放弃高考,毕业照表白也没有脱离致青春和追过的女孩,堕胎逃课的烂俗走向,并没什么大的突破。
而且去年的垫底辣妹一反常规循规蹈矩的讲述学渣逆袭也很成功。
电影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虽然没能避开青春片的失恋疯狂,但是的确如实的把高考奋斗中那些难忘的励志标语在故事中展现出来。
也把那段岁月中师生情谊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成人礼上,班主任讲过这么一段话:“高考不仅仅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
所以在这里,我要给各位家长提一个要求:没有什么比你孩子高考更重要的事了!所以你们有要破产的,请坚持坚持,熬过这一百五十八天;有要离婚的,也请凑合凑合,等过了半年再说。
现在你们最重要的使命,就是高考!”看完这段话,再一次联想起前些年,关于高考的报道:因为青蛙乱叫,为了高考杀青蛙。
亲人去世故意隐瞒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也把现在高考的一些社会问题展现了出来。
电影也没有忽视高考中的师生情谊。
老师在出车祸后,告诉代课班主任:“怕影响同学们高考分心,就不要来了。
”结果,真的没有一个人去。
高考在校最后一天,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了这么一句心酸且动容的话:在过去的五十天里,我突然有时间想了很多事,因为再过去十几年里,除了高考,没有其他的,所以我带给你们的,只有高考,只有压力。
所以在我生病这段时间里,你们没有一个同学来看我,可当你们真的不出现时,我也真的很失落,但是我不后悔,就算你们恨我怨我,甚至要在以后的日子里忘掉我,我都可以接受,因为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美好人生的开始。
所以将来不管怎样,我爱你们毕业照时,居然在一次站了出来:“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年里,我们想对你说,我们真的忘不了你,因为我们恨你,真的恨你,但是我们也爱你。
泰戈尔还说过: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
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开放。
”短短的一段对话,的高度概括了我们对待那段青春,那段师生情的全部故事。
可以说是国产高考题材中,最打动人心,符合现实的一部作品了。
虽然喜欢这部电影在同类国产题材中是佼佼者,但也要承认,那段艰苦的学习日子,青春派并没有展现,剧组说如果拍那段日子,会影响票房。
但遗憾的是,随后便被日本真人真事改编的坪田信贵自传小说改编垫底辣妹打破。
无论票房还是口碑或共鸣,均胜一筹!
目前同类题材的No.1明天此时,早已被各种高考信息刷屏,全国作文也即将出炉,全国各地的网络写手们,也早已准备好一展文笔。
At half past four this afternoon,we can say that Chinese gaokao,see you again
8月2日上映的电影,8月5日看的,全场不超过10个人。
万达影城的排片一天两场,一场中午,一场将近晚上10点。
尽管如此的受排挤,小成本小制作,我也并不看好本片的票房,但是我还是觉得这是今年目前为止最让人惊喜的电影。
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带起的一片青春片风潮中, 我想说这部拍的最好。
同类型的打集体回忆牌的前面有《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小时代》,后面有《小时代》2,3,4,可这些电影真的有质量么,票房好赚点钱有什么可吹的?
除了票房,你特么的还敢聊别的吗?
砸那么多钱,连个故事都讲不好,大制作你妹,你特么的用心作了么?
长期霸占电影市场,观众就算想看别的也没得选啊,光靠画面,音乐,一堆青春偶像,就是青春题材就是缅怀青春了?
青春有情绪,有愤怒,有哀怨,只有真实的青春,才能打动观众。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也许远称不上经典,但他至少抓住了青春的尾巴,别的鸡巴都没有。
这里插一句,我真的特别喜欢和欣赏秦海璐,我记得当年《钢的琴》资金短缺,秦海璐自掏腰包最终让这部充满情怀的电影出现在我们面前,她非常支持小成本和独立制片,中国电影需要这些电影基因,我希望中国多一些这样电影人,我也希望中国电影市场多一些有诚意的作品。
台湾电影近几年进步神速,各种类型片纷至沓来,中国电影近两年不得不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倒退。
整部电影叙事简洁,情感真挚,故事时间跨度就一年,格局小,虽然有些地方节奏有些混乱,但确实很有味道,对于彼时的爱情友情亲情师生情以及横亘其间的大大的高考的把握,其实还是满到位的,虽然羞于承认,但我高中那会确实是这样,现在看来只能用二来形容,但是那份单纯美好,顾影自怜懵懂无知,夸张的拉伸自己的情绪情感绵延自己的委屈痛苦小心呵护自己的那份自以为是的真挚都特么的是真的。
自己的情绪也随着感情波动特别大,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可以把握住,可以把这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但其实自己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掌控的程度。
仔细想来,高考之后,似乎自己也再没有这样奋力的追逐过某些东西了。
青春期那种特有的荒诞,迷茫,躁动,癫狂,以及难以言说的淡淡的忧伤都在本片里得到了真实的展现。
列车呼啸而过的声音,快速略过而模糊的路人面目,迷惘,离殇,也许就是青春的感觉。
那个时候的感情也没什么道理可讲,也许你成绩好,也许你体育好,也许你会吉他,也许你坐在我边上,也许就是看你比较顺眼吧。
泰戈尔说过,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本片主演挺顺眼的,气质比罗根·勒曼更有一些肆意。
几位配角塑造的相等成功,那位高个戴眼镜瘦子演的不错,很像每个人的高中同学并且很容易忘记名字;娘炮说真的可能有人觉得演的太过了但确实为本片增色不少。
我初中有个徒手画圆画的特别好的数学老师,所以当侯孝贤戴着眼镜出来画个圆画成这样真的笑喷了好吗。
本片的配乐也很赞。
最后吐槽下“青春派”这三俗的片名吧,在了解这片的信息前,我是绝对不会站在电影院的排片表前选择有这种名字的电影来观看的。
总结一下,难得的国产佳片,诚心推荐,今年目前为止国产电影的最大惊喜。
这部电影叫《青春派》,而不是《美国派》,所以它能吸引我去看的唯一原因就是侯孝贤的客串。
一部侯导愿意客串的电影,怎么都不该是部烂片吧。
事实也的确如此。
这年头,怀旧青春的电影很多,怀念高考的也不少。
我始终认为,高考这一题材只能拍成纪录片。
故事片的导演无能怎样启承转折,都能难将高考的残酷性表现的真实,更不要说感人。
于是刘导在青春派里直接放弃了这样努力,直接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原谅我这样的措辞,但的确配的上),展现了一场在高考的故事背景下发生的有关青春爱情的故事。
而最终电影呈现的效果,却是意外的让人感同身受。
呈现的效果是,电影的节奏把握的相当流畅,时间轴也异常的清晰。
这样一部电影谈论什么场景调度、构图简直没有必要。
我想就其电影本身的人物和故事性来说,已经相当的复杂了。
而且对于高考这样的题材来说,形式永远只是辅助,故事才是人生赢家。
但我还是想谈谈其中几个镜头完全有着王家卫的风范,我去,人物在宿舍摆出各种王家卫式的造型还™配着可能是万能青年旅店演唱的曲作配乐。
刘导,膜拜啊!
环形结构(再次原谅我用这样一个可能有些名不副实的描述,但的确如此),酷炫霸气屌炸天。
但与复读这个主线联系起来,想想,环形的安排是很巧妙的,更是接地气的。
刘导的编剧能力由此可见具备相当的功底。
在这个环形结构中,推动故事发展的时间。
既然剧情按着时间轴进行下去,那么这个环形就是传说中更加酷炫的“圆形不圆,环形不环”!
这特么可是《暴雨将至》的形式啊。
刘导敢这样用,可能很容易就陷入空模仿的形式主义套路中。
所以,在电影形式如此高大上的情况下,故事性不强,很容易就和小四先生的《小时代》一样炸天了。
因此,刘导安排了一场谈不上苦情的备胎的爱情故事。
男主居然居然在影片开头拍毕业照的时候就向女主黄晶晶同学表了白。
刘导对于备胎的认识是很深刻的。
首先,当众表白这样的事情一般只有备胎才干的出来。
因为,即便女主答应,也只是不想让对方当众出丑。
这是成熟的知性女性如黄晶晶同学所表现的那样的一种修养。
同时,当众表白这种完全不顾女方感受的恐怖主义行为的确是一个幼稚的高中生(或大一新生)经常引以为傲的杀手锏。
所以,这样炫目的开头,无疑是编剧兼导演丰富的备胎经历的副产品。
但最令我佩服的是,导演借女主之口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当时(表白的时候)我并不讨厌你,但我就是不喜欢你”。
嗯,这句话泰戈尔曾经也说过,也可能是张爱玲说的。
但无论如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就好像我喜欢你但是不能和你在一起一样复杂。
事实和逻辑也说明了这个命题无法得到论证。
随着故事的推进,男主永不服输的精神将备胎所必备的”坚持不懈“品质表现的是浑然天成。
这里需要举例来论证一下,男主的具体表现有:跳楼见女主,高考时为了女主直接落榜,女主要坐高铁去上海直接买了一张票跟着去,女主骗他放假没回来其实和高富帅约会被其撞见后他毅然决然地宣称我还喜欢你但被女主告知自己是个备胎后依然死心塌地等等。
以上将男主的备胎形象塑造的相当丰满。
但是,刘导显然不是一个俗气的编剧,他不满足于人物形象的丰满,他追求的是人物的真实。
这完全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才用到的表现手法啊!
于是居然同学居然也有了一个备胎,晓凡同学。
这样,女神,备胎兼男神,备胎的备胎兼女神(之所以晓凡同学也是女神我会在后面指出)。
主要人物及其主要配角之间完全也形成了一个环形结构,多么巧夺天工。
在人物主线的分支处,几位配角的塑造同样极为出色。
饰演那个什么强(我忘了名字),那个什么智(我也忘了)和李飞(这个死都忘不掉)的小演员的表演觉得是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级别的。
虽然在戛纳或者柏林电影节想斩获最佳男配还有点难度,但是饰演娘娘腔李飞的高浩元,对,请记住这个名字,将来必定会闪耀中国电影界!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那个好像叫什么强的富富富暗恋晓凡的情节设计完全体现了刘导浪漫主义的戏剧表现力。
这种女屌也能是富富富追求对象的情节设计,无疑再向观众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使得整部片子的基调更能与投资商中影集团的气息相投。
这种巧妙地迎合投资方但却不失艺术性的手法是每一个导演都应该学习的。
我想剧透一下最后结局。
居然放弃了考取黄晶晶同学所在的复旦大学的机会而选择了和晓雯一起留守北京,考取了人民大学。
影片的字幕告诉我们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于是我们震惊了。
备胎和备胎在一起才有春天。
同时,刘导也告诉所以正在备着女神的男吊们,最好的永远在你的身边,要去寻找自己的女神不用跑到1200公里以外的上海,她可能就在你的身边。
这完全是《蝴蝶》的立意啊!
刘导是有多么的流弊!
最后,来谈谈其影片背后的深刻立意以及其社会价值。
在主线故事下暗潮涌动的是家庭这一暗线的时隐时现。
家庭元素的插入,是刘导深刻的理解chinese gaokao的独特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现代性。
独特性在于高考的科举性质从未被剔除过,chinese gaokao是一种科举制的现代性表现。
“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高考”是多么犀利的一句台词啊,考得考不上大学永远不是你自己的事。
居然的妈妈在他第一次高考失利时说“我的梦想全都破灭了。
”多么犀利的反讽,或者又是一种多么心酸的悔恨。
这里即看到了微观权力在教育领域渗透,也能看到人性在这个权力渗透下的善。
父母在高考过程中的付出,在性善论者看来是一种天生的善,在性恶论看来是一种父母利用自己的专制父权对于其子女的无偿压榨。
刘导没有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因为居然在最后也选择了家庭,他为了能够和父母在一起留在了北京。
但是,我想刘导还是将父母在高考中的付出看成感恩,当做一种心酸的感受。
但是,他不得不指出,在阶层固化的今天,高考也只是给予底层群众一种希望或者是一种“教育改变命运”的信仰。
但他也借着秦海璐饰演老师之口说出了高考的一种欺骗性,或者一种法西斯式的狂热性,她在骂那个什么智的时候说,“你爸有钱吗?
你爸是中石化的吗?
你知道他爸是干嘛的吗?
你不好好学,不考的好大学,拼爹还拼不过别人,你以后能干嘛?
滚出去!
”“滚出去!
”今天滚出的是教室,明天滚出的就是社会!
影片最后的字幕告诉我们那个什么智复读一年之后考了一个400多分的大学。
多年后,同学聚会,当居然他们重新聚在一起,可能会发现,哎,为什么只有他没来?
大约那个什么智的确是死了吧。
刘导在最后用了一个《孔乙己》式的留白,醍醐灌顶,可悲可泣!
难得的国产佳片。
与《那些年》相比是不公平的,因为九把刀显然没有刘杰流弊!
和《致青春》、《小时代》相比是无聊的,因为赵薇和小四是没文化的!
好了,不多了,马上我要去看小时代2了。
“高三,都给我努力的拼搏,往死了拼”!!!
高中,说起来真的是一段非常忙碌的时期,成堆成堆的作业,一天又一天的考试,有的时候,你请了一下午的假,等你回来,就发现桌子上已经有了一摞试卷,在数学课上,你低头的一瞬间,黑板上的内容早已换了。
“不疯狂,怎么叫青春”!!!
在每个青春的回忆中,一个深陷暗恋默默付出的女孩儿,几个情感丰富讲义气的哥们,一群各有故事特色十足的损友,一段所有人共有的回忆。
这就是青春派——生活里总在闪烁,永不褪色的一段岁月。
那时候,我们都带着向往,都带着希望,走进了高三的生活。
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只是为了上大学,愿意做出任何的牺牲。
看完《青春派》,除了觉得剧情不错,演员很好,剧情也很好,更多的是勾起了自己的那段高中过往。
居然为了爱情,一直在努力着,我又何尝不是呢?
高中啊,谁还没个爱情?
或是明恋,或是暗恋,那时候就只知道要好好学习,和自己喜欢的人考一所大学,这样就可以在大学里正大光明的在一起。
刚开始,挺不理解居然的母亲,就算是不想让两个孩子在一起,也不能这么做啊,这样子对女孩子多残忍,后来仔细一想,大概是母亲太想让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了吧。
不过,还好,就算没有在一起,高中的那份爱情依旧美好。
看了《青春派》,一个人,北京的天气晴朗而热烈,看着车流和高楼,突然变得很热血。
先说电影:青春题材是有点泛滥了,人到中年的赵薇致敬了一把,更老的陈可辛也扭扭捏捏地说:“当我们的额头爬满皱纹,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让它们也爬在心里。
”郭敬明也喊着“黑暗无边,与你并肩”的口号再度加入了……这些电影的主人公都在大学里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谈恋爱了,可以翘课了,考虑事情可以有Plan B了,而《青春派》是在高中,没有假期,没有休息,只有暗恋、单相思和压抑。
最令我惊喜的一幕是里一家人过年,春晚里放的是陈奕迅和王菲演唱《因为爱情》,儿子本想摘下耳机听,看爸妈很投入地在看,又重新戴上,继续学习。
还有在神棍节那一天,几个男生去看《失恋三十三天》,黄小仙的前男友说:“忘了我吧”,黄小仙说:“我做不到,对我来说太难了,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记得过你。
”小男主角看得泪光闪闪的,我也有同感。
故事挺简单的,不剧透了。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的高考时光,“就是离婚也要熬过这半年,让你孩子上大学”的豪言壮语,还有几个陪伴着度过艰难漫长日子的同学,应该都会有看点。
自然有为了女神的奋斗与痛苦,这个似乎少不了。
从《那些年》到《青春派》。
再就是几句台词,我都很喜欢:1.《石头记》里说过: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搭伙儿过日子的,最后都团圆了。
2.泰戈尔曾说过,沉默是一种美德,但在爱的人面前,沉默就是懦弱。
3.泰戈尔还说过:尽管走下去,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4,张爱玲说过,要想忘记一段感情,方法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时间和新欢。
问题也不少,故事发生在北京,有点不合国情。
更别说女孩露出短裙以下长袜以上那一截“绝对区域”的校服了,我眼见过的,都是肥大的校服,不带有一点美感。
还有娘娘腔,有点过。
——————————————————————说说电影以外的。
我想起了我的高考,那段艰难漫长的日子,我怀念那时候的那些朋友们:雪糕、何色、骚鹏、开妹、东东、王瑾、袁志刚、潘洋、王朝霞……每天早自习后,大家集体趴在桌子上补觉,中午总有几个人继续在教室里做题,晚自习后干的第一个事情是,再在槐圃里背会儿书。
然后快镜头般地模拟考试、二模、三模、高考。
出榜,那天天气和今天一样热,我见到了郝一凡,说了许多话,挥手再见。
和所有的朋友们挥手再见。
何色和开妹复读的那一年,是我打电话最多的一年,还有写信,谈以后一起干文化产业,和张鹏一起互相鼓励,不要沉沦,还有和雪糕打电话说你先给何色打,我给开妹打,最后我们也说说那些个继续奋战的中午。
如今散落四方,电话稀少,各自忙活,假期再聚。
很难再有那么一段时间,是怀着极大的目标感和力量以及疲倦,走到六月了。
很难有那么一段时间,是在大雪天背着单词,抬头望天,心里透凉。
很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看着一个姑娘,想着和她在同一个大学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四年。
很难有那么一段时间,你想着,一定要熬下去。
在这段时间里,你记住了各种各样的励志名言,记住了不断减少的倒计时天数,记住了低到离谱的数学分数……木有Plan B,尽管走下去吧,不必逗留着,去采鲜花来保存,因为在这一路上,花自然会继续开放。
1、这片儿哪哪儿都好,唯独题目太坑。
如果不想被片名耽误的话赶紧想个新的出来,明明是一小清新,整“青春派”这么三俗商业片的一个题目,会误导观众的。
典型小清新的题目是什么,比如[三重门]、[小时代]、[夏至未至]、[樱桃之远]、[十七岁的单车]以及我觉得80后文学里迄今最好的一个[像少年啦飞驰]。
就算叫“离歌”都比如今这个强点。
关键有一点,这片儿的卖点不是青春而是少年啊。
2、说“小清新”和“青春片”,前一阵研讨会写了论文等出刊了我就贴出来。
先抄几段在这儿:【“小清新”所询唤的主体大致是80后和90后中的中产阶级成员。
这个群体共同的文化特征是青春(叙事)的缺失——主要原因是因独生子女而起的过重学业和生活压力,青春的缺失使得对童年的怀旧成为一种想象性解决的途径,而青春叙事的缺失则使得日本-台湾青春片成为一种代偿性的影像。
……而电影的力量则在于提供了直接的视觉呈现,为出于青春叙事缺失中的内地青少年提供了极好的想象/记忆代替物。
而这一内植(innerplantation)过程的症候性在于,彼时中国内地影视作品中的“青春叙事”实际上已经被发明,但那是第六代电影中的(城市边缘人的)青春叙事,关乎文革后期与八十年代,与世纪之交的青少年并不能分享共同的情感结构,而无论是《十六岁的花季》、《花季雨季》、《校园先锋》、《十七岁不哭》这些更为当下和“主流”的作品仍然不能填充青春叙事之处则在于,它们始终不能摆脱说教的成分,校园故事永远在老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中开展,即便是获得青少年观众一致认可的由高中生执笔的《十七岁不哭》也是如此。
文化上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内地影视剧的创作传统一贯如此,儿童片之外青春片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而产业上的原因则更为实际:在校学生彼时还不是影视作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实际上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更为有效的显然是日本动漫(比如《灌篮高手》和《棒球英豪》)和国外影视作品。
】——《作为一种电影实践的”小清新“》这篇文章讨论的对象主要是80后的(中学层面的)文化状态,[青春派]给出的是正在发生的、95后的文化现实(90后不都大学毕业了么)。
会有一些区别,但是刘杰导演确实完成了比较困难的“青春叙事”,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主流的“青春叙事。
尽管老师家长被拆成了两方力量,但实际上本片仍有相当篇幅在处理这种(带有压迫性的)二元关系,中午跟奇爱博士讨论,他认为这是非常具有大陆本土性的一种文化症候,这种二元关系实际上是大陆电影业现实的一个隐喻。
我很是赞同。
其实在青春片的校园叙事这个层面上,基本可以分成高中和大学,高中是几乎不被谈及的层面,大学则有一整套语法和叙事体系,但更多地存在于广泛的校园DV之中。
回到电影层面,恐怕马上能想起来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哪些,大概只有[三重门]了。
而那种压迫性的二元关系始终存在。
这大概就是叙事传统。
3、本片的一个对话对象显然是[花季雨季]。
[花季雨季]的社会面向——家庭、阶级(四大主角谢欣然、刘夏、陈明、王笑天不同层面皆有涉及)——在本片皆有体现(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儿童片创作的传统……),而这其实属于比较枝蔓的情节,在加上本片据“金马奖编剧”刘杰导演自己说,也是和“金马奖编剧/文艺烧包精神”的秦海璐老师慢慢遍出来的剧情,连贯性上要差一些,但是要是按照侯孝贤的电影方法,那绝对是十分到位的。
其实我的意思是,在一部纯粹的小清新电影/高中青春片中,不少本片中的情节,尤其是对次要人物的塑造,是不必要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些情节在某些方面触到了“现实”,它的锋芒比和谐的[花季雨季]更强,这儿明显是有编导诉求在的。
整部电影在剧作层面给我的感觉好像是一部改编自90后作家写的高三故事,里面的段子,甚至喜剧和过分喜剧的处理,看上去像是出自想象力丰富的少年作家之手,熟悉80后文学的人可以回忆一下韩寒等萌芽系作家早期的那些颇有些牵强的处理,甚至可以参考一下早期孙睿的作品。
但这都是刘杰老师体验生活之后写出来的,这实在是很令人惊讶也很令人钦佩。
这才是真心NB的编剧,那种少年期故作幽默的做作感不是轻易模仿得到的。
4、本片的另一个对话对象显然是著名的纪录片《高三》。
秦海璐老师那段对家长的动员词(要离婚的,凑合凑合,等高考完再离)似乎就是出自这部纪录片。
关于这个没什么多说的,虽然我特别特别喜欢秦海璐老师扮演的这个角色,特别特别钦佩秦海璐老师的表演,但是我不得不说,秦老师对这个角色而言,实在是过于年轻漂亮了。
她自己也有台词“过去的十几年,我眼里只有高考”之类,这个角色的定位显然应该是罗永浩所谓的”心理变态的中年妇女“,这一点的处理上[十七岁不哭]里的老冯和老陈肯定是准确的。
不过考虑到用明星的话,这一点也可以理解。
不能理解的一点就是,会有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讲拼爹这个道理的么?
这不应该是拉到办公室去讲的么?
如果是真的,这个老师确实很极品,然后是这个社会已经完了。
你选择相信哪一种?
5、刘杰导演讲,这部电影是中影的命题作文,鉴于长期青春片(特指高中吧)的匮乏布置的。
命题作文做到这个程度实在是令人叹服了。
影片一如既往地保有刘杰导演在摄影上的精细处理,尤其是长焦镜头的运用实在是很出色。
不知道社会发展到这个程度,这部影片上映之后会不会还有道学家跳出来指责(当年[花季雨季]和[十七岁不哭]可没少挨批),如果见到这样的,果断SB二字骂回去。
这部影片已经专挑阳光健康的一面来拍了(青春片的另一面果断是[莉莉周]那样的残酷青春啊),再有人搞”无菌玻璃房子“那一套实在是太对不起这片儿了。
6、娘炮那个角色倒是片中一大亮点,这个风气大约是[非诚勿扰]里冯远征那个角色开启的吧。
实际上好莱坞片中常有这样的角色,通常是插科打诨用的。
不过比起娘炮来,如今更时尚的难道不是[让子弹飞]式的直男卖腐么?
而且据个人经验,娘炮们通常还要扮演”妇女之友“的角色,这部片的一个遗憾就是女生戏份不足。
当然在一部动用了男性人物化叙事人和大量第一人称旁白的影片里女性显然是必须居于客体的,而且男主角”心里只有她“,眼里自然容不下别的女生,这是说得通的。
7、最后还是想回来说说剧作,这样一个故事里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毛刺“的成分,有些事儿没头没脑,有些事儿没头没尾,剧情的走向除了必然的毕业,其实难于预测。
这种不够光滑顺畅的东西,是最真实的青春状态。
看到侯孝贤导演最后现身,忽然有些地方一下就理解了,比如爸妈闹离婚这个事儿的因果倒置的写法,比如”十八相送“的煽情写法,颇有些侯孝贤的影子。
真好。
如果是我以前看,可能真的一星都不会给。
我复读了,能体会到那种从头再来。
看着刚刚高考完,然后倒计时牌又回到了330天的感觉!
不仅是压力,绝望,更是没底。
记得在快高考的时候,问班里第一能考多少,他还说不知道,一点底都没有。
的确,没底是复读生最大的担忧。
这部片子男主始终很屌的表情,全是无所谓,讲真,这种人一般都考不好。
但毕竟这是电影。
娘炮的存在让大家认识到这是电影,烂俗的剧情,放在当年可能还有点创意。
经典的激励人的话,累死一个幸福一家。
不拼不搏高三白活。。。。。。
感觉其实就是这些东西了。
在没啥了。
最打动我的,也就是这一颗星的原因。
也就是可能跟男主有同样的经历。。
我选择复读,她说会等我,然后十一的时候就和别人在一起了。
可能开学仅仅一个月,但是复读是八月中开始,已经两个月。
刚刚打好的心态,做好的准备,要努力追随的决定,努力,就在一瞬间全部成为了白费。
但也就这一点点感同身受吧。
毕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复读,不会懂得什么是没日没夜的学习,什么是凳子上一坐就是16小时,什么是一整个月的自习!
显然这部片子,该突出的没有,想全面展示,但又啥都显示不全,所以一星其实都嫌多。
如果想看青春爱情,其实那些年就可以,而且要超出这个好几条街。
学习的话,这个差的有点多,确实很浮夸,很假,源于生活,但是已经高到天上。。。
一前几天跟硕士同学聊近况,他的一些看法我表示接受无能,他说,「不是我变了,而是我再也找不回当时的状态了。
」于是他现在在过着据说是「压力最小」、「效率最高」的生活。
谈到爱情、事业、前程的时候,我们似乎都觉得有点犹豫,避而不谈才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毕业几年间,似乎大家都不愿意去尝试谈谈自己的变化;甚至在谈到这些变化的时候,都搞不清楚是应该为这样的变化开心,还是失落。
在这样的想法似乎是在说:我们应当时刻谨记并提醒我们当时决定上路的时候的初衷,这样才不至于在社会敲打和诱惑之间迷失了方向。
然而,大多数的人最终都变成了自己从没有想过会变成的人。
事实和预期之间的差距并不仅是初衷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这么简单而已。
如果是前几年的我,我可能质问他,你不觉得你变成了曾经自己最不想变成的那种人了吗?
现在的我则已经不会这样去思考问题。
在我心里早就把对错、好坏、是非之间绝对的界限给打碎了,我甚至很遗憾我没有能够更早的抛开「初衷」这样的限制,更早的自在而游刃有余的面对我自己。
二看了电影《青春派》,真心没想到居然给看哭了。
看完一个人走在半夜空荡荡的中关村,我突然意识到,我之所以被触动,是我发现我确实再也不会有少年时期的心态去面对友情、爱情和前程了。
今年是我高中毕业十周年。
在这十年间,我所做的事情似乎就是在不断的将友情、爱情和前程这样大的词变得具体,然后将它们撕碎。
曾经我一直认为人的状态是连续的,一个人对待事情的角度和方法是会维持不变的。
具体到我的那个硕士同学身上,从前我做梦都想不到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爱情主义者」有一天会变成「爱情游戏的主导者」。
《青春派》里面的好多事情我也做过,但是如今,我不仅不会再去那样做了,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耐心去跟别人说起那些事,偶尔听到也觉得真你妹「矫情」,一笑弃之。
如果不是因为看电影,我可能也早已经忘记我自己曾经那么简单、美好、真诚、用心过。
我甚至不愿意去承认,那个小心翼翼、简单、美好、真诚、用心的家伙,居然会是我。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能说说话,我想应该几乎什么可以聊的。
但是,「没有他,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某豆瓣友邻说,「很多事情人生都只有一次,所以应该珍惜」。
所以我有时候我会很怀念那个倔强的不知所措又充满热忱的我,尽管如果我今天如果遇到原来的我,我也不会喜欢。
但是我还是对于那样一种状态无比怀念。
人生当中忐忑、不安、兴奋的等待很多人和很多事发生的阶段,才会有那样的心情和状态。
之后的人生并不是说就不好。
只是游戏规则变了而已。
我们之所以经常怀念过去,就是因为「回不去」,就是因为我们「再也不会」。
三电影的男主角居然同学在高四一年之间一直尝试练习接受、放弃、旁观。
这样的经历我有过。
在备考研究生的阶段,我就是这样,不断的吸气、呼气,似乎每天要重复练习的不是专业课政治课和英语,而是接受、放弃、旁观。
心无旁骛并非坐在自习室就可以的,它需要你不断的给自己建设。
回想那一段最艰难最黑暗的时间,竟然会觉得无比怀念。
因为「回不去」,因为「再也不会」。
这样的人生,不论是遇见还是决定去做还是不得不做,都只有一次。
接受,接受失败。
你最喜欢的那个人就是不喜欢你,你想得到的任何事情都可能会失败,但是你却不能放弃。
放弃,放弃我执。
那个你喜欢却不喜欢你的人,你只能放弃,那些你想得到倾尽全力之后还是得不到的人和事,你必须放弃,断尾生存那样也必须要放弃。
旁观,冷眼旁观。
不管是遇到幸运或者不幸,都不要将其夸大从而陷入不断的自恋或者自怨自艾之中,要对自己所处的真是状况有清醒冷静的认识,要有行动能力。
很多年之后你会发现,比起来书本和坐在自习室跟自己打架较劲,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不断练习接手、放弃、旁边以及学会在顺境、逆境中自处,才是真的难的事情。
不会再有结对去食堂吃饭的小伙伴,不会再有抬头就能看见的窗外的蓝天白云。
居然同学在他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已经懂得了这些,不断的练习、预习、温习生命中的必修课;这些却是在我大学毕业之后的人生里才开始面对的事情。
当然我也很庆幸,我没有落下这一课。
居然为了那个女生,本来要考复旦;在失恋之后他自残和伤害他人。
在这一站过后,他也可以隐忍的在大年夜给那个女生打电话,当然,这个时候初衷「复旦」已经失去意义,居然可以为了在初衷之外找一个活法,到任何目的地去。
我们都会成为我们不得不成为的人;而此刻,不为了任何人,只为了忠于自己而活。
院线的高中片能涉及恋爱,确实进步很大了,虽然仍要打擦边球。受环境限制,仍是处处受制的青春,有些太干净了。或者是成年人回头看高中,片子总带些伤感(慢镜、吉他配音与内心独白)。而真实往往是连思考和伤感的时间都没。即便如此,仍会让人想起很多高中记忆。拿娘娘腔当笑点并反复嘲笑,有点过度了
不真实,也不深刻,但看得下去,又有打到心里的瞬间。够了。
我没上过高中。用怎样的姿态才能印证自己有青春?
我真是见不得秦海璐的嘴脸啊。一开口说话就觉得特别土。所以来演这样一个令人讨厌的角色,正合适。董子健作为一个富二代,很明显是一直在金窝窝长大的,根本不了解民间疾苦,所以基本没有演技。看在他后来演出《山河故人》的份儿上,整体打1分吧。
第一次看点映场。有些电视剧的味道,让我想到多年前的一部剧叫做「十八岁的天空」。只是青春这个题材,脱离了搞笑娘炮就真的无亮点了吗!看侯孝贤画圆,复读亦完满!
一部难得几乎没有任何提纯的青春(高中)片,无论是暗是明的净化(青春残酷和青春消费两种类型),都没像此片那样保留着家长和老师的两重大山对立关系,于是它更像一曲真正当下的“青春万岁”。没有了情怀的负担后,处理故事的流畅度也就能远胜同期的另一部高三片《初恋未满》。
青春电影,高考回味
老头子做出来的青春片,这样就算是最不错的了,你们看看赵葆华的《全城高考》,啧啧啧。当然啦,在他们老头子眼中,年轻人的爱好就算谈谈恋爱、玩玩DOTA、看看《失恋33天》(人赵葆华好歹还知道个尾田荣一郎)。掌握资源的永远都是老一辈的人,年轻人也只能看他们拍出来的东西,这就是中国影视业现实
电影频道放的,起初看董子健演的家伙很不爽,哈哈。
平实 平淡 何时能有出色的青春电影。。。
完成度还可以。致敬青春,还是略单薄。有没有可能把高考拍出一种乱草丛生的生态感?
感概时光流逝,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深深印刻着那一年的夏天,一个被称为“决定你一生”的夏天。奋斗 了几百个日日夜夜,在三天里你的命运就被决定了。只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等待着 你:考上或是没考上,好学校或是烂学校。青春派,就是这样一部关于高三,关于高考的电影。
前面拍得挺好,怎么后半段就成了这样。
高考这个命题下谱写的青春,因为环境的压抑,所以有苦涩的味道,尤其是男主角的爱情。片子表面还是有一层拂不去的做作,这和印象中的高考还是有出入。
这种靠旁白推进剧情的电影 真心烂
基情戏和早恋戏都属于没头没脑的格调,角色设置尤为做作,娘炮男毫无笑点只有欠扁。闷骚屌丝男的一年复读生涯中所有具有电影观赏特质的片段几乎都无法存在于现实,所以无法代入和共鸣。对我来说唯一的惊喜就是蒋小涵,玻璃美人依旧。
演員要外貌沒外貌要演技沒演技,好吧故事挺真實的,中國典型洗腦式口號教育,從以前都現在根本就沒改變。倒有幾口號好笑的,拼爹你拼不過,你還不拼你自己。不拼不博,等如白活。累死你一個,幸福你全家。破釜沉舟,拼它個日出日落,背水一戰,干他個無怨無悔。
这片型+话外音就图摆「菜鸟」波士。镜头语言分明老道,还耍这一套有点怪蜀黍装青少年。反失了青涩风情。主角们没冲劲没热血没愤怒没梦想没嬉戏,谈个恋爱都没摊上个单纯少女留个纯美回忆。中国青春==高考冲刺?而且我说北京什么时候成高考困难户了?鸡贼者,我最讨厌。
中规中矩吧,有些地方还是挺热血的
因为下了所以看了~要么就是我不理解90后(始终)要么就是因为片子内容太。。。老师的语言也好过激 课堂上,生活里的老师会这样?你妹 这片白看了,好吧 我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