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踪孔令学》的一开始,范伟以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的确,习惯了他在大银幕上一次次演绎各种窝囊受气,蓬头垢面的小人物后,一身教师打扮,书卷气十足的他还真有点让人不大习惯。
不过待到影片的最后,人们便会惊奇的发现,原来片头的那些都是假象,范伟还是那个只属于小人物的范伟,即便是西装革履也难以遮掩那些小人物身上令人感到唏嘘的坎坷经历。
如果让我为这部电影起一个副标题,我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焦虑症患者是如何练成的”。
可能谁也不会料到,仅仅因为一次与学生在课堂上鸡毛蒜皮式的冲突,一位教师的生活秩序就会被彻底打乱。
他整天为自己的妻女担惊受怕,生怕她们遭到一个小混混的毒手;他绞尽脑汁,想出各种荒唐的点子来摆脱别人的跟踪,最后却被妻子怀疑有了外遇。
他不惜花费重金雇佣黑道上的打手来摆平麻烦,结果却用自己的手险些害死妻子。
这就是孔令学,一个依然窝囊,依然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他把安分守己,井水不犯河水当成自己的处事原则,结果最终却自己把自己变成了精神病。
而更令人苦笑不得的是,那个一直跟踪他的小混混从来就没有加害于他的念头,人家只是想和他处好关系而已。
本想用软弱化解生活里的矛盾,却让自己越陷越深。
本想用强势将自己拉出困境,却发现难得来一次的爆发只是一次无聊透顶的庸人自扰。
这就是孔令学,一个悲哀的被迫害妄想狂!
这部电影的外景地选择在了辽宁本溪,浓郁的重工业气息,略显陈旧破败的都市,以及纯正地道的东北方言绝对会让那些东北观众泪流满面。
不过影片没有沿袭范伟上一部作品《耳朵大有福》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沉重反思,相反,导演张骁提出了一个超越地域,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作为一名教师,孔令学在电影的开篇也算是意气风发,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大谈特谈做人的道理,他教导学生们之间要像两只张开的手掌互相拥抱,而不是两只攥紧的拳头互相碰撞。
可当他走出课堂,真的遇见了这样一只温暖的手掌,他却选择了用拳头给予还击。
其实,这种言行不一的笑话又岂止发生了教师这一个行业身上?
太多的欺骗,太多的潜规则,太多的明争暗斗已经无法让当今的人们再对周围的同类抱有一颗信任之心了。
或许在人们的思维中,感情已经再也无法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只有利益才能让人们勉强保持着貌合神离。
《跟踪孔令学》选择在“五一”小长假之前悄然上映,处在这样一个国内外大片夹击的环境之下,本片票房的惨淡几乎可以预见。
不过,相信对于大部分看过电影的观众来说,他们都不会把这部电影划入到如今已经泛滥成灾的国产山寨喜剧中去。
即便划入,起码也要在喜剧前加上黑色二字。
影片的结尾,范伟饰演的孔令学已经不再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语文教师,他的形象又变成了那个令人忍俊不禁的“彪哥”,虽然他依然在讲台上讲着朱自清的《春》,可窗外,依旧寒冬。
在电影里,这一切没有孔令学想象的那么糟。
可是在现实里,这一切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
影片用黑色幽默手法揭露底层社会“老实人”由于懦弱,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痛苦,描写的很生动。
现实中老实的人往往与社会脱节,人与人的关系脱节,既让人可怜,其结果往往又让人唏嘘不已。
学校教育我们要做老实人、要善良、要诚实等等,但凡事物极必反,社会远比野生的动物环境要凶险。
如今的应试教育,有没有考虑过作为一个应该有独立思想的人类必须要学会的生存法则和本领?
影片主角正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两次提到“非正规学校”,不得不让人深思这是一部抨击现代教育制度的影片,发人深省。
“好人”在和谐的中国,永远是一个贬义词。
孔令学就是一个好人。
守着教师的尊严,却不堪一击;守着丈夫的尊严,却得不到妻子的认同;守着父亲的尊严,却不能保护女儿。
他就是那么小心翼翼的生活,也会被人无厘头的介入,无端破坏了自顾自的幸福。
他被小混混跟踪了,小混混的执着堪比伟人。
而孔令学则进行了自己应有的反击:谴责——“无聊!
”是他对小混混最经常提及的字眼,但是这种毫无杀伤力的词语,换来的仅仅是小混混的不屑。
逃避——吹胡椒粉、钻床底这是影片中少有的几次成功摆脱小混混的桥段,但是好运气不会天天有,但是那个执着的小混混却会天天出现在学校门口。
用计——上楼乱敲门、洗浴店报警,可惜的是,孔老师都没有成功。
迎来的还是混混那张令人极度厌烦和压抑的笑脸。
回击——好人孔令学在方法用尽都没能摆脱小混混的骚扰,发现孩子即将被威胁之后,终于忍无可忍,将满腹怨气诉诸暴力,托关系让更社会的坏蛋砸了小混混的发廊。
崩溃——小混混不屈不饶,终于把好人孔老师逼疯,他用手里的漆盒将前来接孩子的妻子打倒……范伟主演的电影,有些结尾总是令人无比纠结,比如《看车人的七月》、《求求你表扬我》、《耳朵大有福》和这部《跟踪孔令学》。
在这些影片中,他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老好人。
胆小、认真、心眼好,却总被欺负。
这些小人物在经历了浴血后,往往得到的重生是另一重毁灭。
为什么好人会被逼疯呢?
社会彻底的扭曲之前,一些正直的人一定是痛苦挣扎的。
价值观彻底坍塌之前,一些崇高的人一定是压抑郁闷的。
法理彻底沦落之前,一些自明的人一定是被迫害排斥的。
这些好人的下场,正是这个社会、价值观、法理伦的反映。
如果我们只是注重物质、权利和金钱,那么被逼疯的将不仅仅是孔令学、树先生这样的底层小人物,而将是构筑这个社会的主体,当普罗大众都被逼疯或装疯时,这个社会就真的变得万劫不复了。
PS:也许有些观众会说,影片最后,孔令学并没有疯。
但是我们看到,影片由始至终都由朱自清的《春》贯穿,其实就是一个隐喻,永远的盼望着、盼望着,可就是看不见春来,一直憧憬着继续妥协下去了。
最后孔老师换了衣服、换了发型,也换了那个曾经坚守的自我!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经常被人提起。
说是范进中举发了疯,其实范进最后也没疯,而是让他岳父治好了。
但是我们还是说他被科举制度毒害了,因为那一时,那一刻,他的的确确是完全的、彻底的被逼疯了!
中国目前缺乏这种对跟踪 骚扰的法律保护 报警只有在人身安全收到寝害才会立案 而这个时候你可能连命都没有了 影片中人和人斗争中 不就看谁豁的出去的么 其实跟力量 武术都没有关系 就算是一个弱小的小女孩照样会杀人 所以再最后反倒是看着孔老师霍的出去 可惜打错了俗话说远离垃圾人 但是就会有垃圾人臭不要脸的的粘着你 你怎么远离 这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看淡命运 不被左右 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真的是太荒诞了。
谁敢想,老师在课堂上没收了一个学生的手机,竟然就被人跟踪了一整个冬天。
跟踪到精神衰弱,跟踪到把自己媳妇的腿当作小混混的腿给打折了呢……整部电影都能令人感到孔令学的不自在,被狗皮膏药一般的小混混缠身。
但是处处又充满了幽默。
比如,小混混的红外衣。
为什么小混混要一直穿一个红外衣。
孔傲雪被穿红衣服的人接走的时候,孔令学站在街头失魂惊慌的样子,难免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其实,孔傲雪是被妈妈接走的。
这就叫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小混混就像一个虱子,虽然不会吸血剜肉,依然让你痛不欲生。
楼上的爸爸带着小孩下楼,把拐杖放在门口,都会让孔令学疑神疑鬼。
拿着拐杖去报警,却不是确凿的证据。
他拿着一千块钱去求社会大哥请小混混吃个饭,别跟踪他了。
于是,大哥真的买了一千块钱的饭,让小混混一次吃光。
还有,朱自清的《春》。
从此以后,再也没办法直面这篇文章了。
电影一开始,孔令学就在讲台上朗读朱自清的《春》,中间被刘萌的音乐声打断,两人争执之后,孔令学又努力平复内心,接着朗诵《春》:“梨树,杏树,桃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不得不说,范伟真的演得太棒了。
本来这么一个喜气洋洋的《春》,在范伟内心并不平静的时候,变得硝烟弥漫,怨气十足,他站在讲台上,惊魂未定,战役就要来临。
这样把学生讲睡着了的《春》。
当范伟在洗浴中心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人民教师时,又念了一遍,讽刺的是,洗浴中心的人被孔老师的朗诵感化了,他们一致认为,心灵收到了干花,他们还朱自清是他们学校的另一个老师,连钱都不要了。
到了电影的最后,风波过去,孔令学上课的时候,念得还是这个文章,面对睡着的同学,他脱下衣服盖在他身上,念着朱自清的:“到处都是希望”……那种讽刺。
“一年之计在于春 刚起头儿 有的是功夫 有的是希望” 从《春》开篇到《春》结束 从一个较真的“太认真”的老师到一个放任学生课上睡觉的老师 焦虑症好了 曾经的那个正直孔老师也不在了 但我认为这个老师的悲剧说是社会造成的实在有点牵强 更多的是他性格上的软弱造成的 好好的事就不能说清楚 导致和妻子关系变差 甚至危及工作 这个影片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 沟通的不存在 荒诞派戏剧的精髓所指 比较有趣的点mark:1、其实阿祥不是坏人 是真的想跟孔老师好好相处 (从孔老师去洗浴中心 阿祥给他点按摩能看出来 阿祥应该认为这是对人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但孔老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认为这只是阿祥的说辞 实则是要骚扰 2、孔老师让黑老大花1000请阿祥吃饭 本意应该是让黑老大震慑“教育”一下阿祥 但被黑老大理解成了单纯请阿祥吃一餐1000的饭 3、孔老师和自己妻子的沟通也是断裂的 人和人的沟通真的无法实现 编码和解码中间总是隔着距离 4、邻居找错家门插锁断了的误会 以及家门口放着拐杖被孔老师误会成阿祥的恐吓 等等错位 荒诞感5、孔老师焦虑到把穿红色羽绒衣的老婆当成是阿祥 让老婆骨折 6、被跟踪就像甩也甩不开的梦魇 焦虑如影随形 或许可以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
导演细腻,导出如此优秀作品;演员演得好看,音乐衔接的当,堪称一绝。
推荐力挺!
赶快看看吧!
没有性感,没有火爆,破烂的城市,阴霾的天空,空气里都弥散着压抑的味道。
焦虑其实一直都在纠缠着每个人,影响我们的工作,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中国式焦虑更为凸显在这过程中对人性的触动。
是的,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时无刻不在充斥黑色的幽默。
很精彩的一部片,推荐
在如今烂片扎堆的电影市场中,却让我发现为数不多而又如此精致的小成本影片,着实让我感动了一把。
感动于小人物的真实生存状态,感动于范伟精细的演技,毫无破绽,将孔令学这个角色把握的细致入微。
可以说没有范伟,这部片子会失色很多。
没听过导演,没听过里面的各色小人物,也不知道编剧是谁,完全以范伟和马伊琍这两个明星作为我看这部影片的第一吸引点,还有韩三平作制片。
就是这么一部没有商业化,没有娱乐噱头,也没有炒作的一部影片在10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我竟然毫无知觉的就顺着故事情节给看完了,真是难得的一部好片子。
首先好在故事的剧本,台词很符合每个人物角色,也很有功力。
一个叫阿祥的小混混因范伟饰演的孔令学得罪了他的女友刘萌,而开始没日没夜的跟踪孔老师,而孔老师就是典型的小男人,一辈子窝在穷不拉几的小镇上当一名语文老师,每天准时的上下班,接女儿上下学,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唯唯诺诺,对谁都是点头哈腰,不敢得罪人,放不开,可以说他这种性格的人活在世上是很憋屈的,也很悲哀。
其实像孔令学这样的人在中国遍地都是,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生计,被迫放弃很多梦想,个性也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被磨平了,在崇尚权力和财力的现代社会中,这种底层人士包括工薪一族只能无奈的过着每一天,在工作中只要稍有露出不好的个性时,随时会面临领导的炒鱿鱼,这是个生存压抑的社会状态,唯官员与大商人为老大,所谓搞和谐就是谈屁个人性,人性压抑太久就变成类似孔令学那种性格了。
所以在人物设置上范伟演的孔老师是很典型也很成功的。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完全以东北一个小镇为背景衍生出的故事,小混混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孔老师循规蹈矩的生活状态,一开始我们也为孔老师捏了把汗,俗话说得罪人不得,得罪小人更不得,小人是惹不起的,孔老师就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作为老师还一本正经的跟他讲道理,小混混才不吃这套,这种文绉绉的话语听得他们会起鸡皮疙瘩,于是就开始了跟踪孔老师的念头,试着站在孔老师这种人性格角度来看,他从不得罪人,也不敢得罪人,而一个小混混的穷追不舍让他变得神经兮兮,心里被卷起了千层浪,打破了他接女儿的时间,也打破了回家吃饭的时间,相当于他的生活状态就这么被一个小混混给打断了,其实这个小混混也没做什么,只是跟着他而已。
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的一部小说,书名忘了,大概是讲一个上班族在看戏剧时不小心碰到了他的上司,结果他回到家后一直在想他上司会不会开除他,会不会整蛊他,最后他被自己无谓的想法给逼疯了。
回想起来很可笑,有太多人都是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失去了本身所特有的棱角,而变得战战兢兢。
孔老师最后还是请了唐老师,最后把事情给摆平了,故事还是有点刻意编剧的意味,比如醉男半夜开他家门,结果锁断了;小女孩因要上厕所,结果她爸刚好把一根拐杖放在他家门口,音乐也跟着即刻变得紧张,就彷如他的焦虑情绪,一下子被这些事给搅和了,老婆不理解他,同事误会他,最后他自己也得了中度焦虑症。
其实很多事并不是表面那样,你把一个人定型看了,自然对方是融入不到你的生活圈中了,就如这个小混混,一个混混不就是爱装逼,开了个发廊,有啥能耐,竟怕成这样,而且这个孔老师解决事情能力也是极差,在跟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搞笑的事,比如他本想喷胡椒给小混混的,结果喷到自己身上,满脸都是,还故意让阿祥帮他买单,他带着女儿仓皇逃走,阿祥看到那幕笑了,就如当时看片的我觉得孔老师很可爱,我想此时阿祥对孔老师应该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敬意,而不是故意捣乱他家,另外一幕,孔老师拿了一千元让黑社会老大请阿祥吃饭,结果阿祥在电话里也说孔老师误解了,我是真心觉得孔老师人挺好的。
误解层层,还包括他与他老婆之间的关系,本来夫妻间有事一起承担一起解决,他好自己闷在心里自己解决,导致夫妻间关系紧张。
故事开头导演还特地拍了很多东北小镇街头摆地摊,卖猪肉菜等,在小地摊上导演给了好几个镜头,拍他买小玩意,但是很讽刺的是,他也正是花了三百元买了个盒子,最后不分青红皂白就砸向穿红色羽绒服的人,当时我都猜到肯定是他老婆,只是他为了找证据心切误把老婆砸伤,夫妻关系正式恶化。
不过影片有两个地方很让我感动,一是他女儿跟他说妈妈生日的事,当时觉得作为一个没有多大本事,且又老实本分的孔老师有这么个女儿真是他的福气,同时孔老师作为父亲也是很伟大的,一直悉心教育女儿向上。
另一个是在KTV里唱生日快乐歌给老婆听,当时就是简单的切换镜头,简单的生日歌词,却让我有一种真实的感动,是我们生活中能遇到的感动。
有这么漂亮的老婆还有个聪明的女儿,他是很有福气的。
最后结尾挺唐突的,当时我都没反应过来,导演为什么要这么拍,就表示他生活进入正常轨道了,刘萌上课很认真还对他笑,明显表示接纳这个老师了,这个反差也太大了吧,都没交代,但我朋友看了说结尾拍的很多,言简意赅,我说怎么好了,她说孔老师面对上课睡觉的学生不再干涉,表示他已经妥协于学生不听课的状态,表现得更为仁慈,与这个社会更相称。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辛酸,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温暖,范伟真是把这个小人物形象给演活了,这部片完全可以成为影视学院编剧学与表演学的经典范例。
小成本拍出大道理,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更好有共鸣的好片子。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在「不正规」学校任职语文老师的孔令学被「社会上」的小混混纠缠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东北的冬天(本片在本溪拍的),孔令学因为在课堂上训斥了一位用手机偷听音乐的女生刘萌(刘能?
)而被刘萌社会上的男朋友,在当地开理发厅的阿翔找茬。
阿翔每天跟踪孔令学,试图找到他的女儿、住处,以威胁孔令学不要开除刘萌。
本片居然是个搞笑电影?
总之我是没有看出来。。。
除了小混混塑造的让人牙痒痒之外(是真的和我初中需要的小混混一个B样,逼真到我都怀疑编剧还是演员本身是不是认真有混过一段),本片的其他人脑子都跟npc一个脑回路。
关于人设,本片除了在东北取景、东北方言以外,同样并不具备太多的东北脉络。
孔令学作为语文老师,不知其背景;妻子和另外一个数学老师背景也不清楚;小混混阿翔除了说在武馆混过之外,其他就只是混过;只有交代刘萌是父母离异,依然是典型的东北家庭伦理人设。
关于情节,面对小混混的骚扰,孔令学是黑道白道一起上,除了说报警之外没有办法,找了社会上的以暴制暴之后,又要服软请混混吃饭。
为何新东北教师(虽然不是人民教师)孔令学同志要这么窝囊?
最后孔令学落得一个「中度焦虑」、还砸断了自己妻子的腿,仅仅是因为被社会上想要给自己女朋友求情的小混混骚扰,难道这就是本片的幽默之处吗?
那也真是荒诞。
另外一个发现,目前看到的东北题材影视,无论是电影、纪录片亦或是电视剧,东北总是冬天,东北总是冬天吗?
大棉袄、暖气片、白雪黑土地永远是东北影像的主视觉,为何如此?
我脑中还真浮现不起来什么东北的夏天。
真的是出乎意料的电影,整个片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1、至于吗?2、无聊。
看得我喘不过气儿来,被人黏着真滴很可怕啊
范伟纠结小人物一贯的语调姿态和水准 道理是没讲明白啊还是没说清楚啊
思考很多,略显啰嗦
冲着范伟多给一星。
多一星给范围好像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那小混混的一出出儿特真实,哪个初高中周围没几个这类人。范伟演得不错,但老好人老实人的角色设置太怂了,肉!(刘萌那小姑娘挺好看。“朱什么清?也是你们学校的?”——没文化多可怕呀~==
我真不知道范伟怎么就成了电影界的“老师”了……虽然这片还凑合
WTF
足浴室朗颂《春》那段太逗了。内地喜剧角色还是摆脱不了迂腐+可爱+老实+善良的模式啊,白铁军还是不给力,对于范伟这样的好演员,你不能老让他重复,得让他飙,飙,飙啊。
笑点不足。。嫁给这样的男的憋屈死了
我日啊!!!这尼玛什么结局啊“?!!!!
好吧,又一部我快睡着了的电影。自从离开赵本山,范老师就开始走这种老好人路线,傻了吧唧的老好人。看的我啊~~靠靠靠~~!!!!!
【擦……】对那些打两星以上且写出积极正面观影感受的人类十分好奇
没啥意思
别以为有范伟,你就不是烂片了
其实最近国产电影觉得最应该有点意思的电影,但是导演编剧都差一口气儿
这电影不错,比那些商业大片好多了。编剧和导演功力稍差了一点。但是那种生活的状态表现出来了。电影只有脚踏实地才会好
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