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女青年,老是不结婚,着急的母亲上杆子要给女儿找个对眼儿的,怎料想搂草打兔子,给自己找了一个,原本是介绍给女儿的。
片中有句台词:“我和他女儿和他生活了这么多年,都没感到幸福,你能得到?!
”那个女人走了。
因为了解而结婚,因为不解而离婚,贤妻,贵妇,荡妇,男人想的不少,得个老女人倒也开心。
因为幸福而结婚,因为结婚而幸福?
好像没什么联系。
Sometimes, home is just a feeling.
看完这部影片,印象最深的是片中军军和小群的两段话军军杀害父亲后来找小群,她说自己十岁起被父亲强奸,而母亲为了维持家庭对一切装做不知道直到死的时候小群在小玲回来找她时说起自己童年的回忆,同样也是不负责任的父亲,当然还提及自己的哥哥说要和哥哥娶一样的女人,好象自己正在替哥哥完成梦想一样我不知道导演说这两个情节的原因是什么,不过摆在同一部影片的两个拉身上,好象有点把同性倾向归结到家庭因素上,给人的感觉是同性是后天的转变虽然是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存在,但作为一员的我自己并不是如此,我也不想让人把同和恶劣的家庭因素挂上钩.我们也和广大异性恋一样,只是对象不同罢了.我就是天生的,请别再强加原因了
同情与宽容是太过居高临下的词语,其实我们没有资格这么说。
只要感情是真实的,就没有任何人有权干涉。
何况他们不仅真诚,而且勇敢。
一切看起来都很生活。
生活的场景生活的画面生活的人,包括电影最后打出来的"本影片演员非专业演员"都很让人觉得真实.没有经过太多的处理和渲染,故事是突兀的,也是顺其自然的.母亲为女儿的婚事而着急,自我地安排相亲.但是都是徒劳.她不知道她的真心归属.作为孩子的,虽然不想伤害父母,但是又无法委屈自己.女友搬过来以后,和母亲一起三个人住在一起.只敢跟母亲说是好朋友.这样的[好朋友].该怎么和传统的母亲启齿,我内心的爱恋.我看见母亲低头的叹气,我看见母亲皱起的眉头,我看见母亲两鬓的银丝,我看见母亲失望的眼神,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似的疼.但是要我离开我的爱,这比针扎满心房都疼.如果这一切不用取舍多好.多好.我和她在一起可以感觉到幸福.这抽象的字眼,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我可以清楚看见它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世界的样子.矛盾和误解让我们无声地伤害了对方.但是我还是爱你.让我们把鱼缸重新注满水买回鲜活游动的小鱼,让我们把破碎的镜子换掉,让我们把憔悴的锋利的颓败的自己都换上新装.这一切,为了你,我愿意.夏末最后的热度,在那个破旧的蚊帐之上的蜘蛛网里扩散.我们在夏末最近的一抹光前美好的盛放.
中午我拿了纸笔,将板凳搬到单位阳台上,写下以下文字。
我能看到近处的香樟树,开垦的荒地,远处被树林覆盖的狮子山,空旷的马路延伸到南湖的郊区,知了声此起彼伏。
就如这部电影《今年夏天》一样,夏天的味道犹如桔子的汁水滴在一张宣纸上,渲染开来的浸泽带着自然扩散开来的甜蜜。
两个外貌平常的女孩,置身与陈旧交替的画面之中,镜头的晃动犹如夏天空气里浮动的热浪,小商贩的店门口,一对夫妇正在吵嘴,总有些人蹲在路边吃着冰棒,时间在唇边百无聊赖地慢慢蒸腾。
这样的季节,任何事情都在真实的发生,容不得质疑,包括两个女孩的相爱,她们一起喂鱼,互相点烟,抚摸亲吻,相拥而睡,都是如此平常而干净。
就连苦口婆心劝女儿出嫁的母亲也是逼真而亲近的。
我看过好几部关于拉拉或者同志的影片。
也听过关于同性恋的心理课程的讲课,对于这种现象也不再大惊小怪。
但是这些影片无一不体现自身痛苦挣扎与外界不理解的羞辱,他们大都模样光鲜,镜头也竭力想呈现艺术的美感与和谐,仿佛在讨好观众对他们的理解。
但是这部片子一切在昏黄和陈旧的色泽下,美的无声无息,没有太多的语言修饰和神色交流,就连彼此的矛盾也体现来自第三者的误解,这种看似用烂的情节之上。
小小的误解引出女孩从前的过往故事,那样的合情合理。
香樟树,在有着好听名字的台风下鼓动翻转。
蝉声,一下一下地,把我扯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夏天。
08年7月30日晚。
自己炸牛肉肠,煮稀饭吃。
稀饭要煮好久才能熟。
很震撼。
片子暴露了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实况,充溢着女性主义的思想,很多细节都很到位。
开头以女主人公低头俯视拉开帷幕。
女性是在低头,不过也在俯视。
街上跌倒的人。
掉东西的人。
这个动态不定的空间。
大象都是有牙的。
亚洲母象的没有成了例外。
因为以雄为例。
小玲面对男性强势决不退让,而面对欣赏也同时被欣赏的主人公却舍弃物质利益。
真正的认同感才能产生幸福感。
君君最后扣动的空洞的扳机声音宣告女性反抗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
警察叔叔的国骂也很强烈地凸现了中国男权主义的厚重。
他拿枪冲击房间的动作无比英勇叫(女)人熟悉又陌生、恐惧。
妈妈为男人放弃自己喜欢的红色,女儿叫所有男人放弃自己。
希望的存在是肯定的。
微笑但响亮。
电视剧的女导演很喜欢李少红,电影女导演当属李玉。
李玉的电影也看了几部,相比后面的《观音山》和《苹果》,我则更喜欢《今年夏天》和《红颜》,尤其是《红颜》。
《今年夏天》讲述了一个女饲养员喜欢女人的故事。
相比电影本身,这三个女演员我都很喜欢,干练,利索,直接。
让我深刻体会到爱很简单,爱就要说出来。
一件自己设计的衣服,只要穿在喜欢的人身上,即使原价180,最后30元也可以卖出。
为了对的人谁还在乎那百八十块。
为了爱的人,认准了就可以提着包去同居,爱被伤害了,就可以立马把用爱滋润的鱼毒死。
原本女人是缠绵的,要死要活的,像极了琼瑶剧中的紫薇。
可在李玉的电影里,女人是果敢的,是男性化的,是惆怅了就吸烟的,女性的这一面似乎更吸引人。
人生中有太多的事情是不在言语之中的,一个眼神,就会引起一团火焰。
李玉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插曲,一切都静默的,这样长镜头,言语少,让我想起了侯孝贤的电影,只可惜侯导的电影拍的过于沉闷,统统都是过于生活化的描写。
可李玉的镜头里,虽然也是无言语,但是每个镜头都在说一件事情,虽然不言语,但是仍在记述故事。
最后军军孤独的在床上自慰,镜头上移出现的“文明宿舍”四个字显得那么讽刺和冲破禁忌。
有一种偷吃禁果的快感。
母亲这一角色非常鲜明,甚至可以说有点女一的味道。
她歪在床头听崔健的歌,也许就是她后面淡然接受女儿的一个铺垫。
一个喜欢听崔健的更年期妇女,就是在保守又能保守到哪里去呢?!
观影中就发觉几位演员的表现有些生疏,尤其是女一,特别是在她和母亲下馆子吃饭那段,只要稍微有点动感情的对话,就露出了非专业人士的马脚。
这也许是本片的缺陷之处,就即使最后结尾标出本片都是非专业演员也无法弥补此缺陷。
《赛德克·巴莱》也有很多非专业演员,《乌龟也会飞》也有很多非专业演员。
多少演员都并非是专业出身,非专业并不能是缺陷的口实。
一个所心所欲不重利的女店主,一个为了小象会自己出钱买苹果的女饲养员,本身就充满了文艺范和浪漫主义情怀,构成了一部值得推荐的文艺片。
影片粗糙纪实,第一眼看去没有任何吸引人之处,虽然平日里高呼艺术电影的魅力,其实自己也就是一大俗人,经常打着学习的名号行娱乐之实,只能骗骗父母。
导演的态度非常客观诚实,没有居高临下、也没有媚俗猎奇;正因为如此,当生活的悲喜交集一一呈现时,观众反倒会有惊喜之感。
小群的妈妈一心为她相亲,结果却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最好玩的是,她居然喜欢听崔健的歌。
小玲和小群的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矛盾烦恼,但这是任何相爱的人都会遇见的,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影片没有刻意凸显同性恋情所遭遇到的社会压力,平静真实地描绘了当代社会一对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状况。
与她们的生活相比,忽然觉得《蓝宇》的故事有些戏剧化。
另外的感受就是,男性总是以消极负面的形象出现在李玉的电影里,无论是本片里的几个父亲(强奸女儿、抛弃家庭),《红颜》里的父亲(缺失)和情人(逃避责任),还是《苹果》里唯利是图的卑鄙丈夫、玩弄女性的老板,都只会抛弃和伤害身边的女性,所以女性也就只好选择自我救赎,或者彼此相互支持(《今年夏天》),或者独自面对(《红颜》、《苹果》)。
这并非创作者女权主义式的想象、也区别于没有理智的愤怒宣泄,生活中很多女性就面临着如此遭遇困境,导演以女性的敏感、真诚抒写着普通女性的生活,表达着对于各色女性的关怀。
几年前在一个同志电影节看的,女导演李玉相当年轻,据说艰难筹集了几十万才拍得,其精神着实可嘉。
可是这个剧本真的很糟糕,不知道是否导演有一些忌讳,还是手头拮据的缘故,做作、勉强随处可见。
不由觉得时间有些缓慢很想给一颗星,但为了女导演的不易,还是给两颗吧据说李玉又有新片了,祝愿她的这回投资多了点,可以实施她的想法
《今年夏天》是女导演李玉从纪录片转行到独立电影领域所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描写女同性恋的电影。
该片将目光聚焦女同性恋的爱恨纠葛:小群是动物园的大象饲养员,年近30还没有成家,奔波于和各种男人相亲,却始终无法开口告诉母亲其实自己喜欢的是女人。
小玲是个体服装店的女老板,不太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和小群是一对恋人。
君君是小群的前女友,杀死了常年强奸她的父亲,跑到动物园来寻求小群的帮助。
君君的到来打乱了小群和小玲之间的亲密关系。
到最后,小群的母亲和自己的相亲对象结婚了,君君死了,小群和小玲又和好了。
这个夏天发生了很多事情。
一:中国大陆第一部描写女同性恋的电影关于女女相爱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Lesbian作为女同志的代名词,来源于古希腊著名的女诗人萨福。
古希腊人对同性之间的爱情抱有很大的宽容之心。
然而时代越发展,人类对于这种爱情反而越来越缺乏理解。
直到20世纪初,世界医学界才否定了同性恋性取向与道德相关的观念,认识到同性恋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并非内心的扭曲,应尊重他们个性化情感的发展。
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病学会颁布《中国精神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不再把同性恋统划为病态。
从这一年起,同性恋不会再被视为疾病,这对中国广大同性恋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和解放。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前后,一个从纪录片转行进入独立电影领域的女导演李玉,敲响电影世界大门的第一部电影就选择了女同志这么富有争议性的题材。
“女性电影是以女性目光引导的影像与女性思想书写的文本的汇集,并以此创造属于女性自身的电影文本与意义。
如果想建立更接近妇女情感体验的新电影,就必须首先破除发源于男性中心的语言,摧毁象征秩序中男性意识的传播方式。
因此许多体现女性觉醒的影片都选择了以震撼性和富有争议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倾泻被压抑过久的沉默”。
在《今年夏天》的序言中,李玉自觉地以电影来做这个时代黑白美丑的试金石,她说,我们敏感的肩上,有着当今社会的重量。
新社会,女男平等自不待言,同性恋异性恋平等已成新的底限。
衡量新中国是新还是旧,要以同性公开相恋的程度为准绳。
而在她的电影处女作中,也正是以这样的态度来面对女同性恋者,她语气淡定,表情坚定,“我也想找一个爱人,只不过这个爱人是个女人”。
电影的开篇,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的近景,她表情坚毅,神色凝重。
她走下桥,穿过打台球的男人们,歌声响起:“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这就是每天的庸常生活。
“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这是正常的男女交往的博弈。
镜头转入呆坐在桌子前的男人,女人入画,开始一段有关相亲和结婚的谈话。
通过谈话透露给观众很多信息,母亲着急把女儿嫁出去,相亲对象一个又一个,女儿至今未找到好人家。
当小群说我对男人没有感觉时,表哥回应“你是不是有病啊,要不要给你找个大夫”。
表哥道出的正好是普罗大众对这种“对男人没感觉”的“病态”的反应,也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存在理解的基础——生理上对男人没有感觉的女人是有病的。
“你妈这样也好,逼着你结婚,逼着你找男朋友,逼着你过正常人的生活,她可不希望到老了你们娘俩相依为命。
”这又传达出传统的思想观念——女人始终需要找个依靠,而男人就是她的最终选择。
“你不怕人家笑话,你妈还怕人家说呢”。
燥热的天气,树林阴翳中的太阳和高亢的知了叫声,于是一场对主人公来说很烦恼却不得不面对的相亲开始上演,表哥已经喝倒,相亲对象也快不行了,只有小群依然像个战士一样在战斗,男人站起来划拳,小群也站起来,没有丝毫的犹豫,在她心里她也是个男人。
当镜头转到小玲的服装摊位,长镜头凝视小玲无聊的生活。
一对情侣入画,男人抽烟,居高临下的审视着正在涂指甲油的小玲,看与被看的画面交替出现,当小玲意识到自己正在被观看时,回瞪男人一眼,转过身去继续自己手中的活动。
传统的男性凝视/女性奇观的观看方式已经改变,女人以极具杀伤力的一瞪回应男人的凝视。
一个男人喋喋不休的要求小玲替他试穿一件买给妻子的衣服,并不断砍价,一路追到厕所,小玲不为所动,男人不厌其烦,男人最终败下阵来,以接近小玲要求的价钱买了这件衣服,而这件衣服就是一块布,是一件很性感的肚兜!
小群出现在小玲的服装店,试穿一件衣服,这是一件偏男款的马甲,两人交谈,讨论衣服的做工款式价钱,一句“你挺坏的”,像是两个人在调情。
而小玲把原价180的衣服卖到30块,前后对男人和小群的态度完全不同,也传达出一些暧昧的信息。
电话铃声打断了小群已经到嘴边的邀请,男人的呼唤使小玲离开。
离开前在大象的注视下在手上留电话。
小群下意识的去闻紧挨在她身边的小玲的味道,带有常规上男人对女人欣赏的表情。
闻什么呢,此时的小玲还不是很接受或者还不知道小群真实的性取向,“我不会忘掉任何我想要记住的东西”也像是一种承诺。
小群一个人躺在床上睡觉,和她一同入画的还有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金鱼,女人手的特写,电话没有洗掉,仍然清晰可见。
母亲再一次给她介绍男朋友,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小群又一次去相亲。
给小玲打电话,预谋般邀约小玲同去。
坐在离他们不远地方喝茶的小玲,目睹这次相亲。
“你这么说觉得你挺宽容的”,小群决定把自己对男人不感兴趣、真正喜欢女人的事情告诉他同时也是告诉小玲,男人和小玲一样是很惊讶的表情。
小玲的打火机打开又灭了。
在这部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关注女同志的电影中,导演对女同志生活的展示,就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没有矫揉造作,没有脱离现实,没有黑暗,更没有歧视,粗糙的画面真实的可怕。
她们也一样,经历着就如同正常的男女之间的相识、相知和相爱的一步步过程。
而电影中几次直视两个女人之间的温存和汗水,这种直视是对“我们不能公开手挽手,我们不能公开唇吻着唇”的颠覆。
二、金鱼和大象《今年夏天》的英文名是“Fish and Elephant”,这是李玉最初想叫的名字。
“大象体能巨大,愤怒的时候会表示自己的反抗,而鱼则只能被动地存在着,依赖于别人施与的环境。
两种动物象征着两种生存方式。
”在影片中,金鱼共出场12次:在鱼缸里欢快的游来游去;在案板上任人宰割;漂浮在水面上的死鱼以及卖鱼处的各种各样的鱼。
鱼儿只是出现在小群家里或者小群和小玲在一起的时候,鱼儿目睹小群和小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小群和小玲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
大象出场6次:小群对大象的过渡关爱;小群和小玲喂大象吃苹果;二人在大象的注视下在手上留电话;小群和君君玩跳棋,大象处在两人的中间;大象的特写之后,君君自慰;警察和君君对峙时,枪声和大象的吼声交替出现。
可以这样认为:小群就是一条在鱼缸里不断寻找自己幸福的金鱼,执着的等待着真爱的降临;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小玲也是在鱼缸里游来游去的金鱼,也受禁锢,也体验欢乐;君君则是那头被困在笼子里的母象,嘶鸣反抗,但最终还是无法改变自己命定的现实;小群和小玲从相识到相爱,二人一起享受虽然承担压力但也开心快乐的亲密关系。
但君君的出现打破了原本的和谐,小群和小玲开始有了误会,产生隔阂,关系濒于崩溃。
而金鱼,也全都泛着鱼肚漂浮在水面上。
当误会解除,二人和好,金鱼又开始在鱼缸里游来游去了。
而君君,就像那头一直被小群当做情人一样对待的母象,一旦小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鱼,就不能和象在一起了。
案板上的鱼、鱼缸里的鱼都是女人的象征,女人面临的永远是受禁锢、等待被宰杀或者被投毒的命运。
更何况是三个处在“混乱关系”中的女人,更是为社会,为传统男权制度所不容。
君君是男权体制内的受害者,常年忍受父亲的强奸,母亲为了维护家庭的完整也装作视而不见,更加重了君君的痛苦。
当忍耐达到一定的程度,一直想要反抗父亲反抗男权的君君,就如嘶鸣的象一样愤怒,采用了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父亲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最后几分钟君君和来自主流体制的权威代表,当然也是男权的绝对代表---警察之间的对峙,以及君君最终死亡的结局也说明了女人终究还是无法和男人对抗,女人只能臣服于男权,而女人一旦做出反抗之举,等待她的就一定是惩罚。
而就在小群和小玲的误会解除,鱼缸里的鱼儿也“自由自在”,二人正享受肉体欢愉的当下,君君却在忍受欲望的煎熬和男权的伤害,君君的画面和二人做爱过程的交替出现也反映了女性在现实面前的自顾不暇。
知了的叫声在电影里总是适时响起:第一次相亲时;两人见面喂大象苹果之前;两人做爱之后;回到家里看见漂浮在水面上的死鱼之前;母亲打来电话告知理解女儿之前以及母亲的婚宴之前。
知了的叫声代表一种对于危机时刻的提醒,因为这样的女女关系本来就充满了变数,充满了危险性。
三、女人的控诉 传统社会里对世界看法的方法都来自那些占据特殊位置的男性话语,女人是缺席的和失语的,女人的经历被忽视,女人的声音被隐没,而李玉,坚持从女性的经历出发,倾听女性自己的声音,让女性成为自己经历的发言人, 正如肖娜•格拉克( ShernaBerger Gluck)所说的“, 不再保持沉默,妇女们正在创造一种新的历史———运用她们自己的声音和经历⋯⋯运用与人类记忆同样古老的口头传统,我们正在重建我们自己的历史。
” 电影花一定的篇幅静静地凝视和聆听三个女人的述说,在这里女人不再是缺席的和失语的,女人的经历不再被忽视,女人的声音不再被隐没,女人成为了自己经历的发言人。
而诉说的内容,无外乎来自男人的伤害:从小就被父亲强奸的君君,小群的婚外情的父亲,被丈夫背叛的母亲。
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把主人公带到世界上来,但也是男人对女人的伤害造成三个女人现在的悲剧命运。
君君尝试报复自己的父亲,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小群不幸福的童年生活和对男人的厌恶可能造成了她对女人的偏好。
作为对小群接受婚姻的一种交换,母亲勉强接受了女儿对女人的喜欢,而结尾处母亲焦急等待女儿到来,女儿却迟迟没有出现,暗示了一种仍然处于变动中的复杂关系。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话语发声的方式对男人的控诉,影片还展示了一个女孩两次经过小玲的服装店时的不同表现,以实际行动控诉了男人的决断,用一件衣服给女性带来渺茫的希望。
一对男女朋友走进小玲的服装店,男人的女朋友拿了一件上衣在身上比划。
男人发话:“你这也太露了,大街上妓女才穿这样”。
不甘心的女朋友结合男友的意见想让小玲把衣服修改一下,露的地方少点,小玲坚持不改,”我的服装味道就在这里,改了就不对啦”。
小玲坚持自己的服装风格,女人无奈放回去,依依不舍离开。
而也是在小玲选择和小群在一起的时候,上次和男朋友一起来看过衣服的女孩子再次出现,不过这次是一个人。
这次她试穿了衣服,镜头也给了这件她男朋友认为只有妓女才穿的衣服特写,衣服穿在她身上还不错,但电影没有展示女孩最后到底买了这件衣服没,没有答案就是好答案,希望之光隐隐闪现。
电影最终呈现了四个女人的悲剧命运,而探讨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社会对同性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导致多数人还无法接受这种同性相吸的关系,而是本能的认为只有异性恋者才是这个社会的正常人 。
而女人,必须依次扮演好父母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这些社会给予女性的所有角色,她才是完整的,才算是正常的。
电影就是对这样一种“正常”的控诉和批判,而电影结束时母亲并没有等得到女儿的出现也暗示了这样的控诉和批判的任重而道远。
四、女性悲剧根源在这部电影里,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首先是生理方面的。
男女兼有欲望,在欲望的海洋里谁都逃脱不掉,然而偏偏由性的欲望所导致的悲剧是由女性来承担的。
在这里,女同性恋被视为不正常,这种不正常的实质是女性不能接受男人的爱抚。
女性从身体和精神上对男性的拒绝成为问题的关键,这是基于生理的原因造成的。
同时,女性的悲剧命运,也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
生理因素造成的不适只有在社会因素的放大镜下才对女性造成伤害,是社会既有的传统规范把女性置于受害者的位置。
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种压迫的地位更加剧了对女同性恋的排斥。
相对于男同性恋,他们承受了更为沉重的心理和社会的压力。
而“我们敏感的肩上,有着当今社会的重量”。
……
还行吧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同志片。
身为一个颜控真的没看下去,,,但是故事还是讲的很现实,就是演员没有情感流露,毁片
大陆的独立电影。。
爱在当下,面对自己,面对内心,面对往昔,面对一切突如其来的痛苦。
大陆第一拉片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爱情故事,北漂的年轻人、不被世俗接纳的同性爱情、还有被原生家庭逼迫走上杀父道路的女子,以及父母爱情。其实特别好的一点在于,真的把这种观念的影响给拍出来了,值得深思的地方很多。就比如老一辈人,丧偶的警察和离异的异乡女人,稳定的家庭生活才是他们的首要追求;而年轻一辈则追求幸福、所谓爱情。观念讷观念。李玉最后插的那一段蒙太奇,人们在菜市场买鱼、卖鱼;女人宰鱼、煮鱼,是不是对女人的一种隐喻呢?摆在鱼缸里,被人观赏、然后被人卖了、被人煮了。
fish and elephant 这名字好
想笑死个人麽吴君君
些许粗糙,李玉还是可以考一考的,总比考什么叶问好吧
作为一种尝试
原本只给一颗星,考虑到是大陆第一部拉拉片,加了半颗星,整个作品都很不成熟,像是小学生作业。不过结局小玲和小群在一起,还是挺难得的,也算是导演对拉拉的美好祝福吧。
没看懂。。。
既然都是非专业的,我宽恕了
国内首部女同电影,很大胆,很小心,当然也很菜
🚬🍎🐘🐟。贤贵荡。浅潜那会儿就活跃了
鱼和大象?
这个导演有点变态
故事看起来很真实,就像李玉的纪录片一般。喜欢那个军军,可怜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