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导演是想表达对网络暴力和无良媒体的谴责,但我想从【美姬】说起。
或许是自己曾经也被别人的光环压制得无法透气,或许是自己本身就有点自卑,感觉美姬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尽管片中一直使用轻快明亮的背景音乐,还是感觉十分压抑。
我们的美姬,很平庸,少言寡语,名字还被别人哪来开涮,十足的灰姑娘,可是又有哪个灰姑娘不期待有一天会变成真正的SnowWhite呢?
正如她在毕业留言上说的,希望会有好事发生。
可是无情的社会依然在不停的摧残着她脆弱敏感的心,工作上因为长相平庸,不善言辞,受不到重用;感情上,对系长一片痴心,却不想这是个人渣。
然而美姬太善良了,受伤了会一个人默默舔舐伤口,从没想过报复。
即使是走进里沙子的圈套,拿走典子的票都犹豫再三。
幸运的是,就像安妮与戴安娜一样,美姬还有夕子,两个被排挤心存自卑的人,像是茫茫沙漠中仅存的两个人,拥有了超乎平常的友谊。
夕子一直在网络上为美姬辩驳,网名正是戴安娜。
影片的结尾确确实实把我感动到了,“哪怕要与全世界为敌,我也是你的伙伴”,两个人的友谊在烛光下显得更加动人。
还有最后美姬向赤星传递正能量,让影片一扫前面的压抑,给我温暖的感觉,也体现出了人物的性格。
所幸美姬在准备自杀的时候真相水落石出。
美姬,以及所有在人海中挣扎的人们,愿勿忘初心,会有好事发生的。
再说说【赤星】,虽然是做错了事情,但是也是情有可原。
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打杂的,却渴望成功,在网络上写美食评论获得一点点存在感。
他想通过这件事一夜成名,他付出了很多去调查,去采访,他并不是胡编乱造,只是把主观带入了原本应该客观的新闻报道,同时因为获得大量的关注而爆棚的自信心迷惑了他,让他在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
这跟现在的媒体很像,极尽功利的心理让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天天想爆出大新闻提高自己知名度,甚至不惜歪曲事实。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刻意编造吸人眼球的标题,引导舆论方向,许多情况下只要点开正文就会知道根本不是标题说的那样,可是就是有很多人看了标题就大放厥词,圣人圣母频出,傻傻的被媒体牵着鼻子走,成为媒体的工具。
最后,我希望大家要与人为善,特别是孩子,你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很容易造成孩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孩子一辈子的性格、人格。
第一次写这么多东西,纯粹有感而发,逻辑混乱,还望大家见谅。
大概会有很多人表示早就猜到凶手了,但那样会不会太无聊了。
电影展现出的城野美姬是又一个继承了红发安妮特性的女孩,但她并不完全像大众认知里的晨间剧女主一样。
虽然她会展开想象的翅膀、会去交个心友,但她不善言辞,不会与外界沟通,因此给自己遭到舆论质疑埋下了祸根。
但她真的就只是一个不善言辞但内心善良的好孩子吗?
其实这种设定用在一个变态连续杀人犯身上也不足为奇。
而且电影强调每个人的回忆都是有利己倾向的。
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城野的那一段(可以称之为她的回忆)也可能是有篡改的。
失手将自己的爱豆推下去那段未免有些…搞笑。
所以也许那是她故意的……而这个杀人事件,也许就是她默默引导、促成的。
电影最后澄清城野的爱豆——雅也,并没有和三木交往过,而网上有这个留言,并且三木也向城野讲述过他们交往的事实,并且还提出自己通过雅也获得了前排的票。
那么既然交往非事实,也许网上的留言就是三木本人留下的。
可她又是怎么获得票的?
电影结尾说被害人三木不过是短大毕业,照理说应该是她嫉妒国立毕业的凶手。
这里并没有提及被害人的出生,也许可以推测被害人并非什么大小姐,家里也不算有权有势。
那么也许可以推测并不存在这么一张票。
其实本来对于城野这样一个独身OL有一辆车感到不太自然,不过这是杀人越货必备嘛,不要去怀疑了。
那么为什么公共停车场竟然没监控呢?
也许霓虹国的都没有监控吧不懂。
那么为什么凶手竟然有城野的车钥匙呢!
(不知我有没有看漏,反正没有提到车钥匙…)也许是凶手想方设法的骗来的备用钥匙?
那会以什么理由呢?
最合理的也许就是城野本身就把钥匙放在了车上。
也许她本身就提出等三木醒了,有车钥匙在会方便些。
也可能是凶手暗示的。
所以车门是没有锁的。
那么难道城野就不会想到这样不锁门就把个大姑娘在大半夜扔车上会很危险吗?
其实她会这样想,她甚至猜到接下来会有唯一的另一个知情人过来替她解决这个人。
城野有憎恨三木的动机吗?
童年的那个把夕子叫成tako的姑娘就是个例子。
安妮喜欢黛安娜,因此也恨透了那个欺负黛安娜的人。
也许并不是恨透,也许安妮的心里甚至有些感激,因为多亏了那个女孩制造的欺凌孤立,夕子才成为了安妮唯一的黛安娜。
城野在童年时就可以冷静地分析出那个欺负人的孩子的心理,但她并没有强烈的讨厌她。
直到那次大火,她要和她的黛安娜永久分开了,也许此时她产生了仇恨的心理。
在她长大了之后她遇到了和那孩子一样的三木,她小时候的情感移到了三木身上。
确实三木也对她做了很多坏事。
但冷静的她注意到仇视三木的并不只是她一个人。
在城野的回忆中也提到三木对她说她知道谁偷了她的笔。
而那之后那个人——凶手便来靠近她。
也许在平时细心的城野就已经发现了那个多次制造混乱的真凶。
但她并不想揭露,因为她也在偷偷享受这种混乱带来的喜悦。
终于她迎来了一个同时有音乐会又要聚餐的夜晚…假设并不存在入场票,那么城野提前就告知同事自己要买车票去东京,同时又向凶手编造入场票这件事,并暗示作案时机。
理想的情况下,凶手成功杀了三木。
城野恐怕连作案手法(焚烧)都想到了,因为她知道自己车后有工具。
即使凶手并没有如她所愿的杀了三木而她也没有票那也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去东京并不是为了听音乐会,而是去将那个和自己讨厌的女人交往的雅也推下楼梯。
没错,城野信了网上的留言,认为自己的爱豆真的和三木交往了,因此萌生了被背叛的感情。
自己本身就没票,反正听不了不如让大家都听不了,而且万一杀人成功,失手伤人事件也可以成为自己消沉地窝在宾馆的理由。
这样城野只要在宾馆里看电视就行,她可是连电脑都带了呢…完全是做好了掌握一手情报的准备。
她知道凶手之所以上了自己的钩就是为了陷害自己。
凶手是一个和自己散发出同样气息的人,聪明冷静,但相貌平平。
而且城野知道这样的犯罪存在漏洞…对,毕竟我们能从一开始就猜出凶手是谁嘛。
然后城野只要呆在宾馆等着警察抓住真凶就行。
纯属脑洞。
井上真央、绫野刚主演的悬疑故事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原作同名小说。
故事起源于一位化妆品公司的美丽白领,被人杀害并焚尸,轰动全国,被称为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这个名字很美了。
从校园欺凌,到办公室文化,我们学习工作的地方,总会发生着不一样的事情。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放大了现代人的压力和怪癖,有些不可思议却合情合理。
当然,也有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键盘侠,很是接地气了。
耳目一新的故事,扑朔迷离的剧情,值得观看啊
很小的时候看《白雪公主》,除开公主王子矮人魔镜,我印象最深的,是嫉妒。
皇后本应该是天下最幸福的人,比自小丧母的白雪公主幸福得多,可是她偏偏多问了那么一句,魔镜偏偏多答了一句。
不幸福的根源,由此而始。
我们都希望自己变得更好,更美丽,有更多爱,或者有更多钱,可是有些人的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方式,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茜是这样,典子也是这样,所以夕子和美姬只能哭着在纸人的心上,扎一个又一个的小图钉。
美姬想赢一次,我猜这是她这辈子唯一的一次放肆,却付出了她承担不起的代价,还好凑佳苗亲妈了很多,所以她仍旧可以笑着说“会有好事发生的”,她的吉尔伯特一直在等着她。
男主大概因为他只是一个临时工,没有安全感,所以只能拼命发推特拼命剧透找存在感。
他一度以为自己是离真相最近的人,但讽刺的是片尾打出的是“无关人员”,不过那时候他已经存在感爆棚了,也算求仁得仁。
典子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典型的绿茶x,我们身边一定会有这种人,不管漂不漂亮,一定光鲜亮丽,而且自我感觉良好,表面上语笑嫣然,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里却都充斥着装腔作势。
不知情的人看起来她们已经过得很好了,可惜后妈是不会满足于“在这里你最美丽”的,所以当美姬说出,“但是我见过更漂亮的姑娘,皮肤雪白,头发乌黑”时,她就成了典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从此她喜欢的一切,无论是王子还是白马,典子都要拿来当自己的,似乎这样,她就毒死了白雪公主。
典子不是白雪公主,美姬也不是,她是魔镜,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罗生门,但她偏偏坦然的反射着这个世界,这也大概解释了为什么她作为一个小透明,绿茶姑娘却要刻意针对她。
《白雪》最大亮点应该是多线索叙事,导演应该是一个挺好玩的人,镜头挺有幽默感,所以看前半部分我一直保持着“哈哈哈角色们都是导演派来的逗比”吗的心态,直到夕子出现,之后美姬自白,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到最后由水滴汇成了河流,故事才呈现出它原本的样子。
整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恶意》,那是故意,这是无意,不知道哪个更恶劣呢?
所谓的当事人们,每个人都只说出了自己愿意呈现给别人的部分;那些见风使舵,除了留言和人肉没有更多存在价值的网民们,他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电视台更厉害,通过剪辑可以让整件事情面目全非。
除了白雪公主和魔镜,所有的一切都已经面目全非。
或者,即使是她们讲的故事,也只是她们讲的“故事”而已,忽然觉得细思恐极,但这又有什么,所有人都是这样。
ps 搜了一下片尾小提琴好像叫All alone in the world,很好听的曲子,小提琴配乐也是这片子的一大亮点。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剧情故事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日本新片有不少期待,结果,周防正行等人作品实在大失所望。
唯有一部中村义洋的《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以下简称为《白雪》),多少有些惊喜意外。
片尾处,小提琴主题音乐久久不散,甚至有些感动。
很长一段时间里头,导演中村义洋跟作家伊坂幸太郎是固定搭配。
热爱电影的伊坂,看着自己的作品一部部被中村改成电影。
至于《白雪》,面对主人公突然成为犯罪分子的情节设定,它总不免让人想起伊坂的《金色梦乡》,回忆往事,重提信任,见证了飘渺的人性之光。
然而,《白雪》偏偏是凑佳苗的原著。
在读者的印象当中,同为了不起的畅销推理作家,凑佳苗似乎要更加黑暗,而伊坂总会有阳光。
再有一个区别,凑佳苗更加关注女性。
如果知道这些琐碎八卦,看《白雪》便会多出一些乐趣。
譬如,你可以看到中村义洋是怎么在两位作家的夹缝当中,努力寻找着一名电影导演的存在感。
一百多年前,人们对于几十里外的杀人事件往往一无所知,要么靠口口相传,要么等待官方口径。
如今,人们对地球另一端的杀人事件似乎了如指掌,比案发地的人群甚至受害人的亲朋好友知道得还多。
从报纸到网络,爆炸的资讯令人轻而易举获取到很多真实信息,可惜,大众对资讯的关注和评论往往停留在表面初层,就像不得不在社交平台上打个卡、拍个照,人们总是需要通过滔滔不绝的发言,依此向周围人证明:我在关注这个杀人事件,我比别人知道得更多,我更接近真相。
《白雪》的悲剧即是来源于此,便捷无障碍的网络,轻而易举地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们不啻于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犯罪嫌疑人,一个眼神,一点嘴角流露的笑意,它们都会解读为犯罪者的冷血,而电视媒体更是推波助澜,杀人不见血。
《白雪》很早便告诉观众,凶手另有其人。
至于找凶手,那也不是电影的重心。
实际上,无论是最后的落网还是杀人者的动机,它们都显得有些荒诞。
可是,现实中有太多不可理喻的杀人动机,尤其是在中国。
小贩受侮辱,病人没治好,员工害怕被解雇……无论对错,这些事情在某种情境下都会引发杀人事件。
《白雪》巧妙地避开了常见的警方切入,转而用碎片化的twitter来制造笑点。
某种程度上,更为直观的电影画面也稀释了原著的情怀,而当电影回到大学、中学和小学,很多人可以看到怀旧的影子。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杀人凶手何尝不是一个更普通、更弱势的美姬(主人公)。
对一个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熟悉职场规则、揣摩人情世故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你疏于这方面的日常经验,那么,那便会很要命。
片子里头,三六分女被九分女狂虐,看下来真有那么一回事。
在一家单位和企业,总有人八面玲珑,而有人就是受气包。
对于这些形色反差,《白雪》设置了多组人物形象和关系倒错的对照,例如,美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对照着她的长相普通和性格弱势。
犯罪嫌疑人惨遭人肉,结果临时工也步入后尘。
嫌疑人和真实的凶手,她们都有着相似的身份境况。
就连学生时代的坏同学,到了公司当中,这种人好像也还是霸占着应得的位置…… 童年和成长经验影响了一个人的人格,看起来,凑佳苗和中村义洋都深信不疑。
置身城市的孤立无援,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疯狂无耻的电视节目,《白雪》选择了追溯起源。
一个无心但又恶劣的绰号,意中人的恶作剧和嘲笑,无脑老师的冷言冷语,它们对一个人成长的杀伤力,其实往往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或许你要说,冷暖自知。
或许,你已经淡忘了那些千篇一律但又不尽相同的校园暗黑故事,可是,它们已经融化在记忆里,变成性格的因子,总会在生命当中发作。
正因如此,当电影点亮了烛火,冲破窗户、穿透黑暗,它实际上是点亮了人性中最简单又最不容易得到的爱与信任。
《白雪》没有把这点烛火给浪漫化,两个女生的情谊,也只是淡淡一笔,那是跨越了身份、性别和时间的信任。
《白雪》以不同的人物章节,通过大量零碎的网络发言,编织了一起杀人事件的始末和全貌。
死人不会说话,嫌弃人还没机会说话,围观者却制造了足够的闲言闲语。
片中关于恶念的汇集成形,多少像一句古话:勿以恶小而为之。
也不难想象,如果《白雪》有麦斯·米科尔森(丹麦影片《狩猎》男主角)那样的金牌演员,无论结尾的遥相呼应还是美姬的内心挖掘,那该是会有多煽情。
只可惜,像《白雪》这样的青春流行面目,反倒是日本电影制作的大主流。
换句话说,导演和演员的表现,多少有些制约了影片更上一层楼。
这些带有怀旧色调,描述步入险恶社会的故事,常见于伊坂,如今凑佳苗也来回味。
成人社会真会放大人性的恶念?
恐怕也并不是。
我更愿意相信,无论作者还是导演,他们只想描述过去的金色回忆和美丽时光。
我最感慨的一个细节是,当少女遭遇周围同学的恶意,她们依靠着想象来对抗现实(来自《绿山墙的安妮》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64841/)。
你可以认为那是一个游戏,只不过,当它呈现在银幕上,我会觉得,它有着异样的真实。
只有在那样美好的世界里,人性的烛光才会被点亮。
【《城市画报》 七月下】 『白ゆき姫殺人事件』 电影原声带 http://www.xiami.com/album/1197704907
多视角叙述并不新鲜,但不同主观观察理解下同一事情截然不同的结果还是让我背脊发凉,凉的是我深深的感受到这种状况时时刻刻在发生着。
“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谚语的存在就证明了此事自古就不缺啊。
做人真的好累,在防着别人的同时又该如何自处。
另一个比较新鲜的线是网络对信息的蒸发,发酵最后变质的过程。
“人言可畏”也是自古传下来的总结,只是网络让这个人的基数成千万倍的增长,结果言之可畏的效果就不是古人可以想象的了。
有时候我可以理解放开自由言论的可怕后果,自由言论对某些人甚至是多数人来说只是发泄那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阴暗面的途径,而开放就等于是将这样的阴暗面累计了起来,网络又将这个累计加速并成倍扩张。
开放自由在多数时候和真相并不是同一个方向趋近的,我甚至越来越觉得这两者在人的影响下是反方向。
真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作为普通人,问心无愧,修生养性,既然真相是难得的,那对各种既成的信息,我选择默默飘过。
这部电影已经躺在我的硬盘里很长时间了,今天有空才看了它,感觉看完很震撼,也很有感触。
我们国内好像还没有拍过类似题材的片子,但是类似的情节却天天都在网络上上映。
除了大家都关注的键盘侠和网络暴力这个主题,我还关注到另外一条隐藏的主题。
即:每个人都只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东西表达。
从最开始的杀人凶手狩野里沙子开始,每个人都有意无意的隐藏了一部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然后选择性甚至想象性的添加了很多并不存在的事实。
随着电影的步步推进,然后最后看到了城野美姬的自述,事实真相好像大白于天下了。
但是!
大家有没有想过城野美姬的叙述里,又有多少准确性呢?
在她的描述里,又有多少是精挑细选后的所谓事实呢。
有没有可能是她暗示甚至唆使了狩野里沙子的杀人事件呢?
细思极恐,如果影片最后就这个线索再来一次反转的话,那就更加惊悚了!
如果我是编剧,那么就再最后再加上一段:城野美姬驾车差点撞上了刚刚致歉归来、失魂落魄的假新闻的炮制者赤星雄治。
然后镜头转向车内,城野美姬驾车离去,在后视镜里看到了标志性的城野式微笑。
然后城野回忆起了几个细节。
首先是电影里有狩野里沙子吃药的镜头,然后城野看了下这个药品是主治抑郁症的,就明白了狩野里沙子是个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或者杀人的倾向。
然后狩野里沙子虽然给城野出了这么个偷票的馊主意,但是狩野可能一开始只是想要恶作剧,惩罚一下白雪公主,并没有起了杀心。
但是城野在听到这个主意以后,决定将计就计,借狩野之手除掉白雪公主。
因为最后是要城野去偷白雪公主的票的,那么白雪公主就必须坐城野的车。
那么怎么让狩野自己起了杀心呢?
所以应该是城野告诉狩野,希望自己去看演唱会的时候,狩野能够代为把迷晕的白雪公主送回家。
然后城野继续暗示狩野上次野餐聚会的尖刀和点火物都在城野的车上。
如果狩野还不能理解,那么城野可以假意不经意间讲述她们小时候扎小人、点火的故事,告诉狩野这样就可以发生好事了。
估计到这个时候,有抑郁症的狩野就被自己蛊惑了一个邪恶的计划,到最后她还深信不疑自己能够嫁祸给城野,没想到最后是自己中了城野的局,当了城野的刀。
甚至最后白雪公主为什么要上城野的车呢?
可以补拍一个镜头,白雪公主一开始拒绝了上城野的车,但是这个时候后面车窗慢慢摇下来,狩野露出了头,满面笑容的邀请白雪公主一起搭车。
如果只有一个人,白雪公主估计警惕性还是很高的,但是有两个同事在,估计她就没那么担心了。
然后城野假意没有找到高铁票然后回家了一趟,其实票就在她的包里。
她回家只是因为白雪公主药效还没有发作,她需要等待时机。
等到白雪公主晕倒,然后城野把车子开到停车场,停好车,假意嘱托狩野等白雪公主醒来送她回家。
看到狩野嘴角露出的一丝冷笑,城野再一次露出了城野式的微笑。
影片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最后又来了一次惊天反转,看似软弱善良的城野才是那个心机最深的心机婊。
她从来不会当众爆发,只会默默等待时机。
甚至那个踢足球男孩的自行车也是城野搞坏了车闸。
本来城野是想给这个男孩一个小小的教训的,然后等他摔倒了,自己再假意说我原谅你了,然后送上早已准备好的关心。
但是没想到男孩出了车祸,所以城野就内心里忽略了这个事实,然后大家看到的就好像是男孩在采访的时候冤枉了她。
影片里还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最后在宾馆的时候,城野剪了细细的一根袋子,然后套在门把手上自杀。
这怎么可能自杀成功嘛!
她这个其实只是在制造一种自杀的假象。
毕竟是她偷了白雪公主的票子,并且把白雪公主一个人扔在了火车站。
所以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别人的指责和警方的怀疑。
还有最后好像是无意差点撞上了赤星雄治,其实赤星雄治专程来她的老家来道歉,还在田里给城野的父亲下跪,城野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人呢?
所以城野心里喊着坚决不能原谅,然后冲向了赤星雄治,在最后时刻理性挽救了她,她在心里默念,坚决不能原谅,今天先放过你,然后驾车离去。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个影片里的三个女主人公:城野美姬、狩野里沙子和白雪公主,她们一个心机、一个阴暗、一个骄傲,最后都给自己招致了大祸。
但是最后还是心机最深的城野笑到了最后。
不知道能给大家一点什么启示呢?
凑佳苗这部作品对比巅峰《告白》实在欠缺诚意:1.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隔空点名《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片名让我满心期待这部推理片能和原童话处处呼应、深刻对照、巧妙隐喻(正面教材《黑天鹅》)。
然而裤子退到脚脖子,童话大噱头居然仅用白雪香皂和美女菜菜绪收口,这种“点公主谈”并不高明,让观影人大失所望。
或许凑佳苗没有选择更为贴切《红发安妮》作为片名,也是看中了白雪公主更强的流通性,也不失为片外对现实世界的讽喻。
2. 绿茶暴力与网络暴力两条线同时展开,反而让影片变得混乱。
按照海报除美姬以外的演员都拿着手机和推特滚动贯穿全片来看,片方主打仍是契合时下主题的网络暴力,但“网络暴力也可以杀人”的议题实在缺乏新意,由此表现网络时代弊病也未免疲软。
说网络的虚无、架空生活还好些,可以更多从red star身上挖掘。
3. 蘑菇头最后浮出水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之外是说突兀,之中是说没创意。
况且且蘑菇头受菜菜绪欺压,与美姬的经历重合度太高,翻来覆去说办公室那点破事就没意思了,不如去看菜菜绪在first class里徒手撕逼。
偷窃癖解压和犯罪动机都很薄弱。
4. 最后芹泽Brother的音乐会,不管菜菜绪多么阴险地玩弄美姬感情,但美姬(单纯善良无害属性)也不应该偷别人的票。
答应我不要让人物偏离基本设定好吗,不要玩儿人性复杂这种高阶游戏好吗。
5. 美姬和夕子烧小人那段bug太大,首先魔法仙子居然教小孩扎小人然后烧掉这种绝对邪术可以让坏人收获白玫瑰一样纯洁的内心,然后两个小伙伴基本是看着小人烧光的,没理由引起火灾。
6. Anne与Diana的友情渲染太少,二人拿蜡烛纸板对话的场景应是全片高潮,两位从童话中走出来的童年小伙伴应该是与社会黑暗面形成强烈反差的一股势力,很可惜影片中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是怕在百合的路上走得太远?
7. 末尾美姬对red star说会有好的事情发生,完全的狗尾续貂,简直让我在看完第二次烛板对话,为单纯的友谊感动流泪后捏着我的鼻子猛灌了一碗老母鸡浓汤宝。
列下这七宗罪,并不妨碍白杀仍是一部让我心动的片子。
只为Anne和Diana。
切开大家看来是黑魔女、诅咒象征的美姬的内心,剖面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在这里只要闭上眼睛的机关,就能转身进入到想象的世界,在这里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会消失,在这里王子会一直追随你知道你原谅他,在这里就算全世界与你为敌,也会有人与你并肩。
(这段看完Anne of green gables补)这世界肤浅、不辨黑白、毫无taste,被譬如白雪公主这种八面玲珑的人物主宰着,现在是这样,今后也还会是这样。
红发安妮或莴苣姑娘(城堡里美丽的公主)则注定不容于世、跌跌撞撞、冲锋陷阵。
现实世界欢迎白雪公主,不欢迎红发安妮。
网络时代的崛起,滋生出一个战斗力最为强大的群体,人称键盘英雄。
英雄们躲在一个个面目模糊的ID之后,仅凭一个键盘指点江山睥睨天下,多少纷繁世间事,弹指间灰飞烟灭。
一起凶残的杀人事件,风华绝代的白雪公主惨死,在精心设计下矛头直指暗淡无光的灰姑娘,一切都那么合理,完全符合人们听过无数次的那些故事。
于是,声讨吧,人肉吧,审判吧,狂欢吧,谁管白雪是否真心纯白无瑕,谁又管灰姑娘是否灰面含霜,只要尽兴,只要嗨爆。
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去寻找答案是人类的本能,然而仅仅为了满足自己认知闭合的需要,罔顾证据和逻辑,急吼吼地做出决断,则是可悲的副产品。
网络的扁平化让问责和质询更加顺畅,同时也让众声喧哗非理性横行,更使人们原有的思维偏差进一步放大。
此片以点见面,提示出值得注意的尤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经常出现的一些认知偏差。
1、虚假相关。
人们倾向于把发生于前后脚的事情知觉为因果关系。
本片中真正凶手故布疑阵,一些情节确为事实,但掐头去尾,配合上最后的结局,显得相当合理,事实上无一真正证据,中间过程全为看客脑补,只不过虚构了一个相关。
2、自我证实偏差。
当人们认定某件事之后,就如果形成了一个假设,继而会在假设的驱动下寻找能够证明假设是正确的证据,请注意,只找证实的而忽略证伪的证据。
于是灰姑娘的同学们说起诅咒,说起邪魅的笑,绘声绘色,添砖加瓦。
3、后见之明。
又叫事后诸葛亮,俗称马后炮。
我是正义的仁厚的独具慧眼的,我早就知道其实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哦你真厉害,不过别忘了那是在你已经知道事实真相之后。
我们的大脑为了不让我们显得那么傻而贴心地修改了记忆,也让键盘英雄们在无数次被打脸后依然抱有旺盛的斗志和坚强的自信。
任何一起惨剧,毫无疑问最该受到谴责的是凶手,然而那些围观的大多数,如果可以多一点理性,多一点与认知捷径的主动对抗,多一点尊重真相不如闭嘴的自觉,帮凶,可能,会少一点。
最后十分钟我以为会有一点解释性的剧情,但莫名其妙的女主和她朋友护点蜡烛强行煽情一波,然后男女主碰面,ok,女主就这样被洗白了?
十分感动,皆大欢喜?
从最后放出的结果上来看,女主的叙述也绝对是有问题的,在她的叙述中被害者无疑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抢了她的男朋友,抢了她喜欢的乐队,但实际上被害者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而且女主偷窃,虽然是被暗示,但确实偷了被害者的门票,并且把演员推下楼梯后没有道歉就逃跑了..?
她的行为绝对绝对也算不上一个什么好人吧?
由此看来最可怜的还是从头到尾都无法说话的那个人,被害者吧?
从后面的叙述来看她似乎从头到尾都没有做错什么,一直都保持着自己善良的形象。
但只是因为自己已经完全无法发送所以自己的模样一直再被别人扭曲。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这样安排,让我们有意去从死者的地位去思考。
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个结尾强行煽情扭曲剧情无疑就是在拉低电影的评分。
实际上女主和那些说了假话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还不是在营造适合维护自己形象的谎言。
再来说一下被害者这条线,在公司里她做了些什么事情呢,给凶手塞了一个香皂,这可以理解做想要用这样的方法拉拢后辈,但好像结果是适得其反。
关于她和上司的爱情线,在这段爱情里她好像没做错什么,关于她和小提琴手的爱情,结尾说的是乐队小提琴手并没有这段关系?
那么她的票从哪里来?
这应该是乐队为了避免讨论所以放出的话。
所以从头到尾实际上最可怜的人应该是这个死者吧。
我觉得导演最后如果能给一个白雪公主的浅浅微笑这样确定的主题应该是比较完美的,这波强行洗白女主我真的没看懂。
染谷将太这酱油打的。。。我很不满意!
哪里好看了。。。除了用社交网络来说网络暴力,其它真心一般般,你又想说职场压力又想说网络暴力最后还想传达真善美,能不能集中火力?主要还是案情太简单,没值得深思的东西,不过结尾还是被狠狠删了一把。。
这就是我有时候特别讨厌八组的原因,觉得很负能量...键盘侠...不用为说过的话负责所以随便说出口....见风使舵...吃饱了闲的...一点小事都能上升到人品...总之在他们眼里就没有一个好人,所以任何事情不要只听一面之词,有人说好就有人说坏
前半段觉得还行的,的确有狩猎的感觉,但后半段就显得有些沉闷无聊了,结尾还来个煽情加小讽刺。宅女妹子说的话很对,人们都是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部分记忆。
网络查探真相的同时,网络也是凶器。而更复杂的是,人的记忆都是修饰过的,事实并非总是我们所看到那样,很可能只是我们心中最愿意接受的样子。
第一感觉就是打电话的女生杀的,很奇怪。
网络暴力
人言可畏,有时候全部抛出真心确实很可怕。会被一股脑抛出来利用。
说是悬疑推理杀人电影,但更像是职场斗争题材。没有强大气场的主角,没有紧张气氛,根本hold住悬疑电影啊!我是奔着凑佳苗的大名来看的,根本没有当年告白的强大吸引力。这个电影像表达社交网络制造的社会舆论害人不浅吗?陈凯歌的搜索比这个拍的好多了。开头倒是像名侦探柯南模式,最后反而不伦不类。
期待下一部能继续改编伊坂幸太郎
网暴+罗生门。可是拍得实在是普普通通。
简直就是侮辱观众的智商
消遣片
凶手是主角女友,主角带领的推特网友水军调查方向一直是错的,警方调查结论是正确的,推荐微博朋友圈上那些自以为是写了/转载了长篇推理MH370失联原因骗粉的人看看自己的行为有多幼稚。
凑佳苗都一个毛病,形式大于内容。最后严重没自圆其说,强迫症难受。
网络时代的罗生门。
悬疑片子,看上去似乎挺好,又是关于嫉妒,同事间的嫉妒。从一开始就知道凶手是谁了,犯罪手法也没见到有多精妙,觉得不咋样
以为是悬疑没想到是百合_(:3」∠)_人类之间的恶意真讽刺
套着一部推理的外衣,但看下来之后发现,本片是一部谴责网络暴力的电影。罗生门,以汇总的方式呈现。结尾太阳光了,我喜欢阴郁的结尾。
稍微优点牵强啦。。。啪啪啪打脸打得好爽,以及我会告诉你们看的是弹幕版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