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

Le Passé,伊朗式离婚(港),咎爱(台),过去,曾经,The Past

主演:贝热尼丝·贝乔,塔哈·拉希姆,阿里·莫沙法,宝琳·布雷特,艾丽叶·阿吉斯,珍妮·简丝汀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伊朗语言:法语,波斯语年份:2013

《过往》剧照

过往 剧照 NO.1过往 剧照 NO.2过往 剧照 NO.3过往 剧照 NO.4过往 剧照 NO.5过往 剧照 NO.6过往 剧照 NO.13过往 剧照 NO.14过往 剧照 NO.15过往 剧照 NO.16过往 剧照 NO.17过往 剧照 NO.18过往 剧照 NO.19过往 剧照 NO.20

《过往》剧情介绍

过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Ahmad(阿里·莫沙法 Ali Mosaffa 饰)在法国妻子Marie(贝热尼丝·贝乔 Bérénice Bejo 饰)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从短暂的巴黎之行中,Ahmad看到了妻子与女儿之间冲突不断。Ahmad试图帮助其改善关系,结果发现了一段过去的秘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林中生物勇敢之镇我可能遇见了爱情B级文件冰雪谣穹顶之下第一季另一个我盐水大饭店无法融入剩余公主大而不倒你有权保持沉默再见,在也不见荒野重生未来之卡神之同伴之战破晓之翼璀璨帝国第三季元气少女缘结神OVA:神明,被丢弃/神明,去泡温泉特工老爸错惹胭脂色三日月与猫夜城赋空战群英北方一片苍茫第三次婚姻魔术师的大象弗洛伊德的最后一会纪念盛极一时的爱情这就是命

《过往》长篇影评

 1 ) 生活的谜团

《一次别离》让人们认识了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而“离婚”这个主题似乎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标志性符号,和最得心应手的叙述视角。

今年的新片《过往》讲述的是另一段“别离”的故事。

与成名作一样,拥有着最平实的叙述基调和毫无煽情的简短对白,对于热爱写作的阿斯哈-法哈蒂来说,他乐于在自己的电影中以这样的留白和故意省略的方式,去烘托那些无法诉诸语言的复杂的生活现实。

与《一次别离》相同,故事开始于一对正在办理离婚的夫妻之间。

四年的分居之后,已经返回德黑兰居住的丈夫阿麦德赶到巴黎,与妻子玛丽办理正式的离婚手续。

玛丽去机场接机,二人隔着玻璃无声的比划、寒暄,这是他们最后一次重逢,从这个充满隐喻的镜头开始,接下来的几天,包括他们二人在内的众多角色都在看似明晰但始终错位的沟通中挣扎和互相伤害。

玛丽有过数次婚姻,现在与两个女儿、现任男友萨米尔和萨米尔的儿子一起生活,而且还怀有身孕。

而萨米尔的妻子因为自杀未遂一直深度昏迷,这让萨米尔本人在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的内疚中纠结不已。

而玛丽与青春期的大女儿的关系也愈发紧张。

原本处于一种极度微妙平衡中的生活,因为阿麦德的到来被彻底打破。

这种外来者入侵一个封闭环境而引发戏剧冲突的模式也是阿斯哈-法哈蒂的一个善用的叙述结构。

他之前的长片《关于伊丽》《烟花星期三》都是如此。

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引入一个陌生的观察视角,把原本遮蔽在细碎生活下、人们企图掩埋细节纷纷翻找出来,在看似平静生活下的波涛也就日益汹涌。

看起来,玛丽的生活已经走上正轨,与阿麦德离婚,然后与男友萨米尔结合。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萨米尔妻子的自杀原因一直成谜,在阿麦德的追问下,大女儿才说出真相,因为自己不喜欢萨米尔,所以曾把他与妈妈的情书邮件都转给了萨米尔的妻子。

这一直压在她的心头。

但不久后,萨米尔发现,她的妻子并未看到那些邮件,这只不过是他开的洗衣店一位员工阴差阳错的恶作剧。

《过往》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在寻找生活的真相和自认为正确的方式。

阿麦德来到法国是为了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萨米尔渴望的是新的家庭。

玛丽希望摆脱前几段失败婚姻的困扰。

而大女儿则试图找到赎罪的路径。

他们在通往自己设定的目的地的路上努力狂奔,但当他们发生交集的瞬间,才发现一切都变得混沌。

但这似乎就是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所要表达的意味,生活的真相和通往正确的途径,它过于复杂,几乎不可言说。

更何况,对于生活本身而言,哪里有真的真相和所谓的正确途径呢?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语。

导演自己曾说,“你会在某一处时空中找到“真相”,但只是从你的角度看到。

只有在经历了它的某一部分,深切地感受了爱、相处、关系的每一个层次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意义。

它绝不是单一的,去捕捉它的每一个细节,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

”阿斯哈-法哈蒂为电影安排了很多次几个角色相对无语,但意味深长的镜头,相互交会、躲闪的眼神中充满无数言语和深切的无奈。

这种平淡中充满内部炸裂感的题材其实极其难以把握,向后一步就会把整部电影变得沉闷无比,向前一步,就会沦为中国电视银幕上的典型家庭伦路狗血剧。

但阿斯哈-法哈蒂显得驾轻就熟。

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阿斯哈-法哈蒂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拥戴,《过往》的媒体见面会上到场记者人数超过了法国本土著名导演欧容。

虽然这部新片在格局上未能抵达《一次别离》,但它仍然收获了众多赞誉。

就想导演本人所言,“我的电影讲述的是人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某种程度上说,人际之间复杂的纠葛跨越种族、国家、宗教与文化,它会打动每个人。

 2 ) 剧作家、导演是有心人

🌟每晚研习剧作,遇见许多优秀电影,剧末常有弹幕:很好的一部电影,怎么评分这样低?!

(最低的5.5)而这一部,却想搜资料,想为之写字。

看似平凡,优秀藏不住。

《一次别离》的导演阿斯加·法哈蒂的作品,获得图二提名,如果我是评委,会给予获奖🏆。

🌟优秀的剧作,写实、细腻、错综复杂,牵引剧情时没有牵强与造作,带领观众如遭遇现实般缓缓揭幕。

演员表演真实至如无摄影与表演。

对白貌似琐细却毫无赘笔。

🌟导演、剧作家都是有心人。

🌟连孩子偶尔的谈话、心理、出乎意料的反应,都具有生活给予的独创性。

这样的电影,无此前观看的佳作般有强大的文学名著做根基,亦无跌宕起伏的境遇,或奢华大场景。

却会是具有丰富思绪维度的人们心里的佳作。

这样的作品,挚爱文学名著、优秀剧作、敏感生活趣味的人们,会很懂得其中的每一位人物。

人们纷纷批判女主,而懂得的人,会看到他们个个的艰辛不易。

 3 ) 过去难往

《过往》是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的一部被笼罩在浓厚的沉重和压抑色彩下的影片。

讲述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纠葛,集中讨论婚姻与情感本身,真实细腻。

剧中每个角色都面临着不同的境遇,有着不同的心理现实,它们彼此衔接,将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

讲述了一对夫妻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丈夫阿曼德在法国妻子玛丽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

从短暂的巴黎之行中,阿曼德看到了妻子与女儿露西之间冲突不断。

还是家庭成员的他便开始处理这两人之间的关系。

可是随着他对妻子和女儿关系认识的加深,他了解到一段他之前并不在意的一段过往,更为复杂的家庭纠纷原来玛丽急着要离婚是因为已有两个月的身孕。

女儿露西之所以那么讨厌母亲的新男友萨米尔并非是因为她不希望母亲再嫁,而是因为自己做过对不起他们的事。

萨米尔妻子因自杀未遂变成了植物人,而她的自杀原因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越来越蹊跷……一封邮件成了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

阿斯哈·法哈蒂的影像风格“极端写实,注重生活细节。

自然,自觉地回避曲折的情节”,相对于前作《离别》,本片在影像风格上的有着明显改变。

在《离别》中,曾与包括阿巴斯等多位著名伊朗导演合作过的摄影师迈哈穆德·卡拉里采用手提摄影机成为了完美的选择。

在水平视角的二人、三人和过肩镜头组成的构图里,似乎就发生在眼前,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镜头的角度依保持在水平视线,但摄影机不再随着人物游走,无论是在外景还是内景。

摄影的运动方式更多,机位的变化也更加丰富了。

相对于《离别》中正在发生的纠葛,《过往》中充斥着太多关于过去的故事。

电影的剪辑自然而平缓,导演很少加以暗示或提醒,做到了最大的圆融。

在电影配乐上阿斯哈·法哈蒂,追求极简,几乎摒弃。

阿斯哈向来重视演员的表演。

他镜头下的角色都是褪去了修饰,极具生活化。

在拍摄 《离别》时,他会要求女演员萨瑞·巴亚特每天按时做礼拜,每周参加妇女查经班《古兰经》,就是要展现出一位十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形象。

贝热尼丝·贝乔在《过往》出色表次为她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奖杯。

两位男主阿里·摩沙法和塔哈·拉希姆的表现也同样出色。

此外,在阿斯哈的电影中,总是缺少不了孩子,那种天然不加修饰的表演是他着重表现的元素之一。

阿斯哈像其他伊朗导演一样,在苛刻专横的电影审查制度多年的高压下,学会了用无言来表达干言万语。

在《离别》中,故事发生在伊朗,看似像是讲述了一个关于婚姻生活的纠纷,就像导演不反对人们把纳德和西敏看做是“一个国家里持两种政治观点的人”,他们就像是这个国家里的男人和女人。

而这个老朽的国家就像年迈并患老年痴呆的父亲,而在过往》的地点被搬到了法国,政治上的敏感性少了许多。

阿斯哈更关注与对婚姻、亲情、宗教、信仰、忠诚的探讨。

不过在他的镜头下婚姻从来都跟幸福美满沾不上多大关系……最本质的生活,在当人们遇到生活中的变故时,人们如何对待,如何逃避。

当然,他也同其他具有人文关怀的导演一样,虽然提出了不止一个问题,但却把答案留在每一位观影者的心里。

 4 ) 除了孩子,还能相信谁?《过往》人物小析

去年法哈蒂导演的《别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的《过往》更文艺,冗长,琐碎,却很合我这个细节控的胃口,喜欢短平快商业大片的朋友可以忽略了你肯定看不下去。

故事围绕着结婚三次的女主,分居中的丈夫,同居男友,自己的两个女儿(第一任丈夫所生),男友的儿子在几天内共居一室展开。

另外男友还有一个植物人妻子躺在医院。

大女儿:长相成熟,和显得年轻的母亲站一起更像姐妹。

叛逆,和继父相处融洽,强烈反对母亲第三次结婚。

作为16岁中学生,她把这种反对付诸行动且非常有计划性。

打电话索取地址,发送邮件。

偷看母亲邮件,利用继父向母亲施加压力(免不了一场莫名地梨花带雨),离家出走。

且真相不是一次和盘托出的。

太有心计了有木有!

我一度怀疑她暗恋母亲的男友或者反之,且看早餐递茶壶那一场戏,方知男友实在是害怕她的。

男友: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

妻子抑郁症以前,他们应该是很相爱的。

他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行李箱破了这点小事,不顾女友正在法庭连续打三个电话询问处理方法,重要证件乱丢,成天找不着车钥匙。

至于感情方面,他是受的一方没错啦,开车时抽开女友搭着的手,教育孩子时,和女友形成鲜明对比,只关心和管教自己儿子。

他打心底里就没想成为这家的家长。

女友只是他碰到的一个替代品,怀孕也是意外。

PS,有人注意到他冒雨走去关灯的细节吗?

好赞。

女主:该届戛纳最佳女主角。

我没看过其他竞争者的片子无从比较。

我觉得此片有一点点用力,她对谁都很用力,自己会很累吧。

两个男人都成为她手里的工具,各种形式的吵闹厮打,恰到好处的手伤,宣布怀孕,其实都是撒娇吸引关注。

她更爱谁一点?

我分不出。

我怕她自己也分不出。

丈夫:整个电影看上去最正常合理的人,随着一点点的深入,我们跟着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

不过,他真的一点问题都没吗?

如果按照描述,他好厨艺,善修理水电,和继女相处胜过亲父,对妻子忍耐。

片头在车中的一段,细心的人马上就会感受到他对女主的爱意仍在。

这样一对夫妻,是如何分手的呢?

片子一直没交代。

只透露了他也得过抑郁症,而且作为一个伊朗人在法国一直没有归属感。

这次他的离去,应该彻底了断了。

男友的儿子: 8岁,本来就是狗都嫌的年龄,因亲眼见到母亲自杀,而不愿意回家居住。

住在女主家里时各种作对,但又不愿意离开。

但不管如何,地铁站一段父子对话,这孩子所说的,才是所有角色唯一的真话吧。

其他所有人,他们所说的,未必是所想的,至少不是全部。

我还想跟风赞一下电影的配乐,除了片尾,其他地方都只有环境音,却无声胜有声。

片头无声那一段,忍住没开大音量,我做对了!

 5 ) 抽丝剥茧的剧本是最大的亮点

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算是过去十年间迅速走红,并在国际影坛上奠定地位的作者导演,多亏有柏林电影节这个伯乐,令他的作品可以让广大观众所熟知。

从获得银熊最佳导演的《关于伊丽》到扬名立万的金熊奖《一次别离》,他在柏林的征途走得相当顺畅。

也许鉴于此,身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首的戛纳自然想把这位红人抢过来。

在《一次别离》红遍全球影坛后,法国主动向法哈蒂抛出橄榄枝,自然也就有了《过往》这部非母语影片的诞生,该片也很自然顺利入选了2013年戛纳竞赛单元。

不过,法哈蒂在欧洲的头炮不如人意,这部法语片在当年只拿下最佳女演员奖。

这部《过往》的质量比《一次别离》要差了一大截,明显是法哈蒂在法国拍摄导致水土不服的缘故。

叙事模式跟《一次别离》如出一辙,依然是情感伦理题材,又是牵涉到两个家庭,其中一对夫妻也是在处理离婚。

然而,这毕竟不是发生在伊朗的故事,原本伊朗的阶级、宗教、法律等现实问题难以全盘移植到法国背景里,这些可使出诀窍的闪光点全然消失不见了。

法哈蒂自然无法使出他此前的杀手锏,令人物角色深陷于两难处境来推动戏剧化情节,制造出扣人心弦的节奏感。

于是,这部法语片只围绕家庭和婚姻做文章,较为细碎繁琐,代入感不强。

像女主角这样有多个前夫,在跟前夫没办妥离婚手续就和新欢同居的情节,在伊朗这种保守的国度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在欧洲人看来简直稀松平常。

虽然这个性格独立蛮横、婚姻史复杂混乱的女人在叙事悬念上算是一个优势,但是反复聒噪的争吵场景似乎有做过头的嫌疑,无法让观众更理性去理解她这个角色。

话说回来,这对于喜欢炫耀演技的女演员来说可谓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不定这也是贝热尼丝·贝乔获得戛纳影后的一颗砝码,毕竟这种戏剧性强烈的爆发性演绎非常抢夺眼球。

这种在剧本上“做过头”的倾向在后半段情节里也有浮现,大女儿写邮件“告发”母亲恋情,以及女洗衣工和原配妻子间的“斗法”怎么看都难以想象出自地道的法国电影,怀疑是法哈蒂深受美剧影响,尤其是大女儿这个角色的塑造太像是美国青春片里跳出来的模子,完全不像是欧洲艺术片的气质。

这种人物塑造的水土不服有点像王家卫在失败之作《蓝莓之夜》里的全盘西化,不过,法哈蒂高超的编剧技艺又足以掩藏掉这些刺眼的缺点,这个抽丝剥茧的剧本绝对是影片最大的亮点。

由一对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牵扯出各自的往事,最后再引到另一对夫妻之间生离死别的感情。

女主角过往的复杂婚姻史、几个孩子的归属,全都隐藏在人物对话里,随着情节展开而娓娓道出。

好几场室内戏的场面调度出色,在狭小空间内刻画出人物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和氛围,有一幕前夫和现任男友在厨房里早餐初次碰面的场景,就是很鲜明的例子。

隐藏叙事关键的手法跟《一次别离》也有相似之处,前半段家庭争吵的情节里率先抛出植物人妻子这个悬念,后半段女儿离家出走这个情节也紧紧扣住这个关键,令情节逐渐转向悬疑意味浓郁的类型情节。

最后的揭秘有点弱化,幸好还有植物人妻子压轴登场的一幕扳回一城。

这一幕无缘无故让我想起阿莫多瓦的《对她有话儿》,算是近年看过影片中一个接近完美的结尾。

 6 ) 很文艺呀

谁道了?

可能是因为“一次别离”的前身,抱着对次片的更高期望了?

觉得片子本身而言不错,每个普通家庭容易出现的生活,可以看出被处理的很精细连贯,这才是剧情片呢,虽然过程平淡,但是很适合文艺片者,丝毫没有烦倦,如果像“巴黎我爱你”和“午夜之前”里面,加入更多表现出法国浪漫色彩的话,就更喜欢了。

结尾主人公走的时候,与家人道别的很简单,这正式法国正常的习惯,所以美国人幽默的有句话“Take a franceleave”不道而别的意思。

 7 ) 过往的结束,未来的开始?

如果没有《一次离别》,相信《过往》必定不会落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初选名单。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法哈蒂已经拍出了经典的《一次离别》,那么《过往》是否更胜一筹就不再重要了,毕竟后者也算得上是一部上乘之作。

而法哈蒂值得让人称赞的,是他对家庭和爱情主题的不抛弃、不放弃。

当然还有他一贯高超用心的叙事手法。

剧情上,《过往》基本保持了《一次离别》那样的无尽抖包袱模式,但是因为《一次离别》在前,所以许多震惊都显得有些意料之中,会下意识猜到导演一定会把所有人拖下水,惨个遍才算善罢甘休。

整个剧情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实在是让人很凌乱,以至于看完之后我画了个图表才差不多理清楚。

其实想一想,虽然这帮人闹来闹去,好像一会是这个人的错,一会又是另一个人的错,但实际上,没有人真正造成了什么不可挽回的悲剧,即使是变成植物人的萨米尔的妻子,也是因为自己的嫉妒心导致。

阿麦德的出现只不过是事情升级的导火索,而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才揭示了这个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对话和互信的缺乏,而也终于在纠缠之中让所有的真相碎片放在台面上,并重新为家庭里的人们搭建起了沟通和信任的桥梁。

起码痛苦过后,是悲剧的结束。

但是狠心的小法同志啊,最后那一滴眼泪算啥……只能一声叹息,听天由命吧……

 8 ) 《伊朗式離婚》觀後感

異族通婚是伴侶雙方要尊重及體諒兩地文化差異, 不是情到濃時的視而不見, 知而難忍, 夫婦衝不過這個關口鐵定是離婚。

Ahmad應妻子要求, 從伊朗首都德黑蘭啟程法國辦理離婚, 他是好人, 他本來可以原地辦妥, 因為一句好聚好散, 男人要在法官宣判Ahmad與Marie從四年的分居狀態至夫妻名份終止前再見女兒一面。

Ahmad不怨不給他找旅店的分居妻子, 冷雨溼了他一身, 他一抵達舊居, 隨即與初次見面的男孩打招呼, 孩子冷冷淡淡的, 男人的大愛稍為暖和了濕漉漉的身體, 他包容了不相識的搗蛋男孩, 從男孩起初不願意與落腮鬍握手, 後來還是感到了他的熱情握了。

Marie新相戀男子Samir兒子鬧事, Ahmad調停; 大人問小孩要是睡在上舖不舒適, 成人可以同男孩調換, Ahmad大可爭取同女兒同床, 他還是聽了Marie的話, 與現在是情人兒子將來是離婚妻子後母的男孩同房一睡; 頑皮男孩戮力剁玉米切傷手指, 外人馬上治了血, 並以創可貼包紮傷處; 廚所水管漏水, Ahmad搶修, 儘管他與妻子要於九時法庭離婚, 他還是以家庭為重, 先安內, 後理外, 伊朗人烹的波斯菜要依祖家傳統用湯匙吃; 法國妻子不明不裡的要用刀叉進食, Ahmad的伊朗式微笑是對世事的寬慰; Marie看來是嘲弄, 文化相差這等小事就如此劍拔弩張, 一到利害必然大吵分離, 男人同女人話題遇到兩地有別, 男的一是耐著性子解釋, 女的若是依然故我, 男人沉住氣的能放下不管就不管, 女的如堅持己見, 並出言挑釁, 男的要捍衛自身國家尊嚴必定同女人爭辯, 夫婦的愛不單是兩人的愛, 如是兩地通婚, 種族融合同樣重要, 愛上的人同樣要愛上他(或她)的國家, 不然會離婚。

眾人在繁華社會皆是寂寞, 各人遇上人生難題不會找朋友談心。

Marie的家庭事她不會與摯友同事傾訴, 她煩女兒的事, 煩那封讓她與新歡關係大亂的電郵, 她不想法子釋疑, 只是打開窗框不住的抽煙; Samir內疚植物人原配他寄情洗衣店工作及處理兒子與新母親相處事宜; 大女兒Lucie只當家是入夜始歸家睡覺的旅館, 媽媽要上班, 要Luice早些下課回家看管兒童是不可能的事, 她恨再三嫁為人婦的媽媽, 她不接受新來男人Samir, 媽媽是勸不服的了, 她不會找同學朋友開解, 街是女兒臨時逃離多次婚姻失敗, 家不是家的場所, 外面的冷, 總比媽媽見異思遷, 每數年換一名丈夫, 家庭只能完整數年的家更為適合心碎女兒。

只有來自德黑蘭的丈夫、父親, 帶女兒Lucie到同鄉開的餐館開解, 館主認錯了多年不見的女孩子, 她小時候歡天喜地, 她幼年來到這裡是快樂的吃喝, 今次來到是青春期少女要成人關注的感傷情緒, 她受不了Samir愛上媽媽, 他的妻子卻是躺在病床昏迷的病人, 她哭了, 店主叫Ahmad帶女兒到後方安穩情緒, 女孩哭聲讓鄰桌客人張望, 異鄉人艱苦經營的餐廳確保顧客可以在平靜環境用膳, 如有異狀嚇怕客人就是不好, 移民要在當地生活穩定要比原住民加倍努力, 並願意從事低下工種方能, 悲從中來煩請在無人角落宣洩, 客人付的一分一毫是得來不易的維持生計。

導演Asghar farhadi刻意省略了法國人派對舉杯吃喝的熱情, 他集中描寫一眾角色的疏離, 唯有他的同族Ahmad願意出手相助法國妻子、女兒, 導演以他外族的感性剖析伊朗人在法國生活狀況, 伊斯蘭教是世上第二大宗教, 教義是接納、服從及信從, 信條是人要信真主, 嚴己律法, 死後可上天堂, 教徒相信在世的苦難是登天的果實, 由此可見Ahmad在地上行善積福是忠於他的信仰, 天使是看不見的, 魔鬼亦是, 人不論是何教何派, 做好事及關心別人就是地上的天使。

Marie握了Samir的手片刻, Samir要拉下汽車排擋甩開了Marie的手, 有了數次婚姻的女人這次是否可以執夫之手白頭到老?男人最後握了他人的手是情歸原本的不捨鬆開, Marie似是Samir一次愛的暫時依傍而已。

Patrick Chan 寫於2017年1月22日。

 9 ) 谁的过往

第一眼就很喜欢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镜头,只有细节,琐碎的细节去暗示、剖析婚姻、家庭、人性以及伦理的关系。

可以说简单而深刻。

从艾哈迈德和玛丽在机场见面时,他们隔着玻璃无声的对话,导演就在暗示他们交流的障碍,玛丽接机寻找艾哈迈德没有通过手机,而是通过隔着玻璃路人。

这就是暗示现代人的交流困境,我们往往不能很好与亲近的人交流,而与陌生人则会交谈的很惬意。

即使通讯再发达也无济于事,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那种隔膜的疏离感。

人与人相互之间没有话语,只有燃起的香烟。

电话也是草草了事。

而玛丽与艾哈迈德之间不仅仅如此,还有文化的冲突。

如:片中艾哈迈德每次与孩子谈话,都会很认真地关上门。

而玛丽则不,她不在乎身边是否有孩子的存在。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生活中往往会因为这样的事而引发冲突矛盾。

玛丽的做法也使得她与男友萨米尔之间的事情被女儿露西知晓,并引起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这也是片子的重心所在。

对于艾哈迈德来说这就是过往……而对于玛丽和萨米尔则不是。

所以他们俩那么努力地寻找着所谓的真相。

真的有真相吗?

答案是否定的。

生活是不存在真相的。

导演运用到了大量的细节去展现,铺叙,就是为了更清晰地解剖人性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婚姻和家庭。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玛丽为了摆脱那种生活,与有妇之夫萨米尔在一起。

为了让前夫艾哈迈德同意离婚,在出庭前告诉他,她坏了孩子。

露西为了不让母亲萨米尔在一起,把他们的事情写邮件告诉了萨米尔的妻子。

洗衣店的店员为了工作,把萨米尔妻子的邮箱告诉了露西。

就连最小的弗阿德为了直升飞机玩具都撒谎、欺骗。

玛丽与萨米尔两人坚持不懈地寻找着所谓的真相,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结合不是造成这个萨米尔妻子自杀的原因。

他们为心中的罪恶找一个安慰点。

这就是人性,自私而卑劣。

我们无法否认的存在。

但是他们又是善良的。

艾哈迈德为当时离开的惶恐不安,努力地帮助玛丽改善与女儿紧张的关系;玛丽轻吻弗阿德;萨米尔为了弄清楚妻子身上的抓痕而进行的努力等都展现出温暖的感情,无法割舍,复杂而美丽。

所以最后的萨米尔与妻子的十指紧扣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过往的真相——人矛盾而复杂。

29日晚观法哈蒂《过往》有感。

 10 ) 每个人都生活不易,不要轻易给人差评!

不要用单一的价值标准去评价他人,那怕他只是个孩子。

剧中没有坏人,但每个人却都因为某种动因犯下了不同的错误。

一贯写实的伊朗电影只要稍有耐心,还是非常经观景而且耐人寻味。

对于我这个70年代的人而言,通过镜头下的伊朗还经常能找寻回自己孩时的生活影子。

再婚,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了孩子的再婚,永远无法回避的要去面对自己种种的过往。

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不自然的去特别地记住那些于自己而言没有答案的纠结,而这些纠结又会一直不停的在脑子里反复盘旋,催使你去努力去寻找答案,并不在关键时刻出来影响你的决定。

带给再婚带来纠结的不光是当事人,还有前任、家人以及朋友。

本剧人物不多(女主、男一、男二、三个孩子、非法务工、开餐馆的好友夫妻、男二妻子),每个人都卷入到了在三个主人公的婚姻更替中,于是乎心中那个只属于自己的纠结让他们都犯下了无法收回的错误,结剧看似开放,实则无奈,问题需要重视但生活还得继续。

《过往》短评

3。能不这么窥私癖吗。

7分钟前
  • ddddddddd
  • 还行

比《一次别离》差太多了:背景设在法国就已经有点别扭,不该复杂的地方又纠缠太多,非要把一个情感戏整成悬疑斗智么?情感是看分量不是看有多少反转的。全片整体气质极像《左右》,而男猪的地位则类似《将爱》电影版第三个故事里的李亚鹏。不过,继续推荐国产家庭伦理剧编剧观摩本作。

10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C。文化差异,不能理解,这到底多大事?

14分钟前
  • 黑夜白眼
  • 很差

导演擅长的罗生门。只是节奏没把握好,前半部分明显无聊,但仍是一部佳片。

16分钟前
  • É
  • 推荐

有点长,有点闷,这部电影里的人感觉都互相之间没法好好相处,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猜疑,不信任。搞大了别人的肚子又舍不得自己的妻子。

18分钟前
  • 来一杯芥末咖啡
  • 较差

喜欢导演对揭露真相视角的选择,也喜欢导演对造成事件的因果绝不仅是来自一个方面的探讨。但也是由于这样的选择,故事进行得太拖沓,而且不够合理,不像《一次离别》每个情节都能有力的击在观看者的心中。

19分钟前
  • 嚯嗨呀咿呀嚯
  • 推荐

细腻却略显拖沓,让人无法进入角色,有种抽离感,结尾加一分

24分钟前
  • 大胡子先生
  • 还行

看得直打哈欠

25分钟前
  • Zach
  • 较差

Forgiveness to children and forgiveness to parents are bandages for the triangles between families.

30分钟前
  • heng
  • 还行

烂和乱的家庭的过往还是烂和乱。

31分钟前
  • 较差

依然是对婚姻家庭的一次剖析,相比前作一次离别 本片内容上的冲击力被弱化 利用小格局的设定放大生活中琐碎的冲突矛盾,前段还不错 脉络清晰情绪代入感很强 到后来就开始感觉越来越无力 突兀 甚至大部分时间有些显得沉闷。

33分钟前
  • B7K
  • 还行

比[一次别离]真是差远了,虽然仍是道德故事(这次没有叙事公平性问题),但是着实无聊……果然[一次别离]好就好在宗教对故事和人物走向的决定性作用。塔哈·拉希姆依然文艺片男神。

3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还行

40分钟前
  • 小妖の七七
  • 还行

开始以为要争当离婚专业户,结果演变成邮件自杀案,还不如就当离婚专业户。

43分钟前
  • Rug
  • 还行

别《一次别离》了,还是和《狩猎》比吧,细节的微妙和张力差不多消解了矛盾的刻意,影片可以在后半段的随便一个点结束,也可以一直不结束,它的复杂纠缠和无休无止几乎等同于生活本身。这样的剧本拿不到最佳,《天注定》得有多强啊。

45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2014.04.19北京国际电影节<当代MOMA百老汇1厅>。9分,整体弱于《一次别离》,但是很喜欢阿斯哈·法哈蒂的这种导演风格,有剧情悬念的代入感,很吸引人,将每个人物的故事抽丝拨茧般的展现,有冲突,有情绪点,演员的表现也超好,最后一镜的长镜头真棒,片尾亮字幕,观众给予掌声!

50分钟前
  • 我不爱你
  • 力荐

伊朗人说:责人易,非己难。

5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后半部分已经失控

55分钟前
  • 还行

看不懂,老外的婚姻生活实在太复杂

58分钟前
  • chenxiaofeng
  • 很差

散。

59分钟前
  • 玊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