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某个冬日,拿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新鲜出炉的丹·布朗最新小说《地狱》,就立刻废寝忘食读起来,在书中度过惊险刺激的一整夜。
当时就感叹,这书太适合改遍成电影了,活生生就是一部小说式剧本。
那个满腹经纶的兰登教授,从拯救自己到拯救教会,这次直接进阶到了拯救全人类。
作为读过丹·布朗每一部小说的读者,窃以为其小说艺术价值的最高峰目前还是停留在了《达·芬奇密码》,随后的几部“罗伯特·兰登”系列,脑洞越开越大,却再也难现那种历史与虚构完美结合的无比巧妙,以及酣畅淋漓的快感和浑然天成的惊喜。
好在,作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畅销书作家之一,丹·布朗对于小说创作并没有敷衍以待,在大量实地考查的基础上,《地狱》依然可以为读者补充或巩固大量的历史、艺术知识,甚至可当成佛罗伦萨、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的旅游指南。
因此,当这样一部期待之中的小说真的拍成了电影,我迫不及待在上映第一天就前往观看。
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著名导演朗·霍华德和传奇影帝汤姆·汉克斯的再次联手,并未遵循原著小说这个“剧本”,大量的改编、重构之下,已将原著仅有的精华部分毁得不堪入目。
甚至,唯一没被改动的,只有原著标题“inferno”了,也就是“地狱”。
如今看来寻常的一个词,其实包含了人类历史长河之中无尽的波涛与浪花。
内地上映时被翻译成“但丁密码”,多了商业噱头,却也少了几分原始韵味。
回顾电影系列前作,《达·芬奇密码》对原著大量简化,使得影片智商直线下降;《天使与魔鬼》竟让原著赖以生存的宗教文化背景沦为摆设,将坏人的“坏”塑造得莫名其妙。
如此质量,即使票房合格,也难赢口碑。
所以我多么希望这次的《但丁密码》能够挽救整个系列,没想到却成为最失败的一部。
电影的叙事失败,在于反转的生硬突然与缺少铺垫,许多细枝末节在有限的时间里未能清楚展现,于是显得粗糙。
西恩娜、佐布里斯特、布夏尔这些人,其实在小说里并不是被当成绝对的恶人来塑造,也并非电影里这般非黑即白的扁平化形象。
西恩娜的崇拜与纠结,佐布里斯特的天才与狂想,兰登的追逐与思考,但丁的深邃与宏伟,都被一次不合格的影像化给毁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事实证明,奥斯卡班底也不一定靠谱。
本来《地狱》已经让一帮读者大呼不满:如此套路,实在是审美疲劳。
但电影的出现,立即让小说显得无比高明了起来。
但丁、《神曲》,及受其影响诞生的大量艺术品,数百年的流光溢彩,遗憾地未能在光影世界里完好呈现。
影片中“但丁元素”的无限弱化,也将解密的过程分拆得七零八落,似乎兰登教授只要不停地跑啊跑啊,无需查证和思索,就可以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其实,原著中一直在“逃亡”的他们,连找一段《神曲》的原文都大费周折,远不是这么轻易。
还有原本该探讨的那个主题——人口的过剩与环境的恶化,在小说中是一个难下定论、存有争议的结尾,因为病毒扩散的最坏结果是改变人类的DNA编码,使地球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失去生育能力。
到了电影的后半部则直接崩坏,悬念被抛到一边,变成了一部争夺病毒的动作片,实在是了无生趣,缺乏想象空间。
那我还不如重温一遍小说。
海明威曾说:“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而文化盛地如佛罗伦萨又何尝不是如此,在那片美丽的土地上,乔托、多纳泰罗、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等文艺复兴大师曾呼吸、生活、游历,留下他们的信念与作品,在流动的时间里,宛若永恒的盛宴。
可惜兰登教授偶尔失忆,在记忆的闪回中,不知闪过的是但丁那张略显沧桑的面具,还是年轻女郎西恩娜布满泪痕的面孔。
反正不该是辛基姆博士那张风韵犹存的脸吧,因为原本只认识了四天的他们,被改编成一对往事只能回味的昔日恋人。
不可思议的尴尬,还不如什么都不记得。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不在别处(dongguazaibiechu)
佛罗伦萨的医院中,躺着一个身受重伤的男人,他受过枪击,失去了部分记忆,只有身上藏的一个投影器,是指向他身份的唯一线索。
他的名字是,杰森•伯恩,啊不对,是罗伯特•兰登。
没错,拍到第三部之际的《但丁密码》,借用了一发《谍影重重》失忆梗,并且玩出了新花样(后面详谈),但从基调上看,其实更接近《宿醉》,没错,就是那群断片的鲁蛇找记忆的R级喜剧。
当然,这要从头说起。
我们印象里的兰登教授,总是一副眉头紧锁不苟言笑的样子,有时候很酷,大部分时候又带点力不从心的蠢萌,总之,是个严肃的人,不怎么喜欢说单口相声。
但这一次,记忆因为意外暂时失去了可靠性之后,他的身上随之浮现出了某种喜剧细胞。
我可不是说汤姆•汉克斯没有实力驾驭喜剧,只是在罗伯特•兰登身上,这还是第一次,让我们新鲜和兴奋。
无论是怎么也想不出咖啡这个词,还是对前来招呼他的熟人一概露出你特么是谁的尴尬表情,他的一路囧遇,都带有某种恶作剧式的反讽效果,让观众跟导演一起偷着乐。
兰登教授的冒险生涯中不乏狼狈时刻,但那多半是遇上了体力困境,而他不是个体力工作者,无需为此脸红。
可这一次,是他引以为傲的脑袋让他出了洋相,这可让我们太得意了。
教授你也有今天!
《但丁密码》的喜剧成分超过了《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之和,同样达到上两部之和的,还有动作场面。
少了第一部专机接送的便利,也没有第二部警车护送的待遇,教授几乎是靠着两条腿跑遍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
紧张的追追追打打打充斥在每一个段落,高潮拯救世界还需教授亲自挥舞老拳,跟年轻力壮的杀手搏斗,肺都要呛炸了,辛苦。
还有中年派伊尔凡•可汗秀了几招漂亮的匕首格斗,刀刀夺命有型有款,毕竟是杀过老虎的。
当然,考虑到危机事件的升级,值得一大群精英拼上老命。
丹•布朗显然深知续集要变大的商业法则,三部曲的灾难渐次升级,从小范围暗杀到梵蒂冈大爆破到这回的全球人口清洗,规模递增速度令人咋舌,电影忠实还原了这一切。
英年早逝的大反派风度翩翩又是个情种,动不动来段煽动力十足的洗脑演讲,摆事实讲道理,口若悬河令人信服。
前两部的坏人阴谋,在普通人眼里多半是神棍信徒的没事找事,但这次扛着环保大爱旗帜的救世理论,说不定还真能蛊惑不少观众心生忧虑,担心人口爆炸的世界末日要来了。
其实比起《谍影重重》的失忆特工,《但丁密码》更接近希区柯克式的古典谍战片,比如大名鼎鼎的《西北偏北》。
被错误指控的人、神秘的麦高芬物件、蛇蝎美女、机智的逃脱、敌友不断变幻的配角,一样都不缺,古典的不像话,优雅的要人命。
兰登误导大使馆追踪的那个把戏,也是同样致敬老间谍片的《碟中谍1》中著名的段落。
具体到情节编排,更是不遗余力规避审美疲劳。
前半部还看不出太多端倪,以为又是上两回那种换个地方找个线索的老套路,其实草蛇灰线,暗埋了好几个叙诡。
后半截的故事,基本就是马不停蹄地急转直下,把一切套路都碾成渣渣。
系列电影到了第三部,总得给观众不一样的东西,向谍战反恐类型的靠近,是个不错的主意,而一些武戏文拍的段落,也比爆米花动作片平添了一份格调,告诉我们拯救世界不能全靠长枪大炮的硬汉们,军功章也有脑力工作者的一半。
动作戏的加码,让这部的宗教符号学的谜题弱了一些,但观众脑子不会空闲着,迷宫般曲折迂回的叙事,屡屡峰回路转,动不动就上个推倒重来。
兰登教授一手经验告诉我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布下的局,似乎比藏在艺术品中的线索来得更难出窥破。
这次他遇上了最旗鼓相当的智力型对手,两人关系犹如福尔摩斯与艾琳•艾德勒,结局也格外让人唏嘘。
在三部曲中,《但丁密码》是片长是最短的一部,没有《达芬奇密码》对最后晚餐的激烈辩论,也没有《天使与魔鬼》对教皇竞选的详细科普,它没有在传播宗教文化方面花去太多的笔墨,更倾向于打造一部干脆利落的商业片,轻灵跃动的电子乐不断促动紧张情绪,也应和了这一点。
当然,仍然期待朗•霍华德的导演剪辑版,无论《达芬奇密码》还是《天使与魔鬼》,导演剪辑版一贯比剧场版有着更多的可看性。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这个系列最大的看点,还是闷骚中年学术男花样掉书袋,满嘴宗教艺术符号学冷知识。
它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这套小说/电影?
按理说,它动作场面不多,没太多显性特效,主角颜值不高,台词里多得是生僻艺术史,似乎不应该是畅销书和热门商业片的料。
但这个IP的成功向我们揭示,其实大众比很多人想象中的,更愿意跨过不那么平易近人的艺术品门槛,只要把它们被表现得足够有趣热闹,只要有一个能魅力十足掉书袋的主角坐镇。
满口高逼格,还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找遍影史也没有比兰登教授更牛的。
只会纸上谈兵的迂腐学者让人觉得无趣,而勇于身体力行的知识分子,为他们掉书袋找到了视觉对照,则让人忍不住倾心迷恋。
就跟《夺宝奇兵》系列的琼斯博士一样,兰登教授深受大众喜爱,他的冒险注定屡拍不止,只要汤姆•汉克斯还跑得动。
(文/方聿南)
很庆幸,在影院看完《但丁密码》之前并无翻看各类评分与影评,才让我体验到今年最佳的视听盛宴。
影片的叙事节奏、配乐和本来就深刻的主题让作为观众的我真正参与到了兰登教授绷紧神经的解密中,真正地与教授感同身受,每一个转折都让人十分诧异,每一次生死悠关时都握紧拳头,最后真相浮出水面,又与教授一齐化解危机。
整部电影惊险刺激,看完后一个爽字岂得?
有人说相较前几作弱化了宗教符号的地位,但却没见到电影里有许多事物映射了神秘主义的宗教故事,如在背后不被世人相信存在的安保公司。
有人说故事套路,套路的故事理应让人猜得到故事走向,但我却在几个转折时目瞪口呆。
然而这部影片让我投入的程度,我在观看前作并无体会。
无论评分再低,这部电影在我眼里依旧精彩。
开心,我与“评分”终于对立。
28日上映的《但丁密码》,改编自丹·布朗《地狱》——INFERNO。
恰如片名在天朝被巧妙暂译为《但丁密码》,朗·霍华德执导的INFERNO亦将小说中的结局——病毒扩散全球改写为兰登教授成功拯救世界。
一部以地狱为主题,关乎体验地狱,检讨人性,永恒惩罚,哲学反思的丹·布朗著作,也随着剧终前兰登教授喜剧般归还但丁死亡面具后的撇嘴一笑而轻松收场。
本评谨求解读影片中的部分文字、图像符号,讲述其背后的故事,带读者游历影片未展现全面的地狱之景。
INFERNO,出自但丁的史诗巨著《神曲》。
《神曲》共分3篇——《地狱篇》(Inferno)、《炼狱篇》(Purgatorio)和《天堂篇》(Paradiso),以第一人称讲述但丁先由维吉尔(但丁最崇拜的古罗马诗人)引领,穿过地狱、炼狱,并在贝雅特丽齐(但丁自九岁起暗恋的对象,倾慕一生,但最终无果,悲怆的爱情经历是《神曲》重要的创作动机与灵感来源之一)的引领之下登上九重天,得圣母同意,窥见上帝——即永恒真理。
在神曲《地狱篇》中,凡是进入地狱的罪人都将受到相应的惩罚——即等罪量刑,并永久遭受惩罚。
而这个概念直接引用至小说与电影,贝特朗·佐布里斯特研发出可致使世界三分之一人口不能正常生育的“地狱”病毒,正是其自认为对于人类迄今为止未能采取任何有效措施阻止人口泛滥的惩罚,他企图通过释放病毒将整个世界打入地狱。
影片的开头便通过兰登的幻觉描绘了现代城市沦为地狱之后的场景。
下面通过电影中的一条主要线索——波提切利《地狱图》对但丁笔下的九层地狱稍作了解,解答一些片头兰登教授幻觉中出现的神秘画面。
波提切利《地狱图》但丁笔下的地狱,为上宽下窄的漏斗形态,共分九层(分别代表林勃、色欲、饕餮、贪婪、愤怒、异端邪说、残暴、欺诈、背叛),越靠下的灵魂在生前触犯的罪孽越重,地狱最下层是困在冰中的撒旦,爬过地心,另一面即是炼狱。
在兰登的幻觉中,出现过:踩在和仰卧于滚烫砂石地面之上的人——是地狱第七圈中曾经谋权篡位和亵渎上帝之人
波提切利《地狱图》手稿头倒栽于地下,只露出两条背腿,脚跟在燃烧的人——是地狱第八圈第三沟中,触犯了欺诈罪中曾买卖圣职的人
波提切利《地狱图》手稿头被拧至脑后的人——是地狱第八圈第四沟中的巫师、占星家和伪预言家
波提切利《地狱图》手稿面部腐烂,身患各种疾病之人——是地狱第八圈第十沟中的造假者
波提切利《地狱图》手稿从大厦玻璃幕墙中喷涌而出,淹没兰登教授的血水——出自地狱第七层悬崖底部,用于惩罚施暴之人的沸腾血沟
以及在幻觉中出现戴鸟喙面具之人,他本不属于但丁笔下的地狱,但是它象征了14世纪于欧洲肆虐的黑死病(即鼠疫)。
在当时,治疗黑死病的医生身穿泡过蜡的亚麻或帆布衫,头顶黑帽,面部佩戴状如鸟喙的面具,以防行医感染。
黑死病于1348年由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当时的名称),途径西西里岛、威尼斯、比萨,传入佛罗伦萨,并蔓延至整个意大利,最后扩散至全欧洲。
当时佛罗伦萨是受灾最为严重的城市,人口将近锐减四分之三,整个欧洲共三分之一因此丧命,总数近2500万人,活似人间地狱。
第一位为但丁写书作传的乔万尼·薄伽丘,亲历了整个事件,并在《十日谈》中写道: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在惨状前,薄伽邱惊呼:“天主对人类残酷到了极点!
”在电影中,故事情节逆推黑死病传入欧洲之路径,沿佛罗伦萨、威尼斯回到14世纪黑死病散播的历史中心——伊斯坦布尔。
而贝特朗·佐布里斯将伊斯坦布尔作为释放病毒的地点,其理由正如小说中西恩娜·布鲁克斯所说:黑死病减少了人口,为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因此贝特朗制造了“地狱”病毒,希望它能够成为全球复兴的当代催化剂——“一种超人类主义黑死病”。
所谓“超人类主义”,是一场广泛的哲学运动,其观点是科学不断的发展必将影响、改变人类的未来,人们将不仅能够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还能影响基因,从而代代相传。
贝特朗·佐布里斯特制造的病毒正是超人类主义发展至极端的产物,在小说中,“地狱”病毒最终入侵了地球上所有人类的DNA,并永久改变人类的一种隐形基因代代相传。
人类终因不加节制繁衍后代,导致各种环境、能源系统崩溃,被打入地狱,遭受永恒的惩罚。
但这些在电影版《地狱》之中,均未体现…肯定很多观众会认为贝特朗·佐布里斯特是疯子,企图一人掌握全世界的命运。
但作者丹·布朗通过此故事,探讨的是一类道德问题,即当人类真要面临灭亡之际,我们是否要牺牲三分之一,而保全三分之二?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
可是,如果有人能知道自己将属于三分之二,答案多半不言而喻。
倘若三分之二的生存机会可以通过争取得到,人间又会是一番何种景象?
这些,更可能是真实的地狱之景。
当然,丹·布朗没有将小说的矛头尖锐地直指此处。
西恩娜由于是除了贝特朗·佐布里斯特最了解病毒之人,在小说最后兰登的感化之下,决定配合辛斯基寻找破解病毒之法。
而兰登教授在故事的尾声中,由丹·布朗如下写道:“兰登现在意识到,但丁的诗歌与其说描绘了地狱里的悲惨情景,还不如说描绘了人类克服任何挑战的精神力量,不管那种挑战多么令人畏惧。
地狱中最黑暗的地方是为那些在道德危急时刻皂白不变的人准备的。
对于兰登而言,这句话的含义从来没有如此清晰过:在危险时刻,没有比无所作为更大的罪过。
罗伯特·兰登舒舒服服地往后一仰,觉得自己该睡觉了。
他关上飞机座位顶灯,最后再看了一眼窗外的天穹。
在最新降临的一片黑暗中,整个世界彻底变了样。
天空布满闪烁的群星。
”而在但丁《地狱篇》的最后一章,收尾如下:“维吉尔和我沿着幽暗的路径,开始重返那光明的世界之中,我们顾不上丝毫修整,他在前,我殿后,我们一起攀登,直到我透过一个圆洞,看见一些美丽的东西显现在天穹,我们于是走出这里,重见满天群星。
”走出地狱,在眼前的是一片新天地——炼狱,又称“净界”,已有悔悟的灵魂洗涤罪孽之地,兰登教授即将前往的地方。
总之,丹·布朗小说除了套路了一些,内涵还是比较丰富的。
以上文字,也仅围绕“地狱”阐述了一些电影中未展现全面的地方,算是对这部电影内在的一个补充。
《Inferno》吐槽剧情篇中文片名但丁密码,但丁在哪,密码在哪?
本来小说的解谜过程就比较弱,然而电影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加快了解谜速度。
对但丁的介绍一笔带过,荡气回肠的神曲理应是推进剧情发展和营造气氛的助力,然而电影里几乎没有提到。
地狱图恐怖而鬼魅的吸引力,瓦萨里画作背后的秘密,面具背后的七个P的意义,翡冷翠和美第奇家族的历史,文艺复兴威尼斯的现代繁华与中世纪黑死病的阴暗交织而成的城市感,什么都没有体现出来。
Sienna回忆中和Zobrist第一次相遇,那种在茫茫人海终于找到归属的兴奋,那种孤独的灵魂终于遇到另一个灵魂而发出的深沉而巨大的回响,为什么被拍成了sex and city的感觉。
最后的圣索菲亚那场戏,一群人在水里掐来掐去真的有必要吗。
原著水溶性塑料的设计多巧妙,导演你是为了追求场面才非要用炸弹这么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是吗。
《Inferno》吐槽场景篇Boboli Garden里的追逐和躲藏,书里的描写的确有些拖沓,然而电影里基本全省了是什么情况。
通往Vasari Corridor的门那么容易就打开了,Vasari Corridor这么充满神秘感设计感的存在五秒的镜头都没有给到。
但丁的面具不是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走廊角落嘛,弄个那么空旷的房间是怎么回事,还那么fancy的盒子。
Beatrice的教堂就那么跳过了!
还有人专门去朝圣的啊!
虽然Sienna直接用手机查神曲原文是电影里唯一让我觉得比小说处理的好的地方。
洗礼堂的天堂之门镜头一晃而过,穹顶一晃而过,洗礼台一晃而过。
威尼斯的圣马可室内戏直接剪掉了!
我已然对剧情不抱希望,就当是在看翡冷翠和威尼斯风光片,然而,全剧只有航拍的全景,室内镜头全都能省就省,能局部决不整体,我只能认为剧组你们一定是没有借到实景,搭的摄影棚拍的室内戏。
《Inferno》吐槽人物篇Zobrist,满脸胡渣,身材圆胖,没有学者的气质也没有亿万富翁的潇洒。
Sienna只会瞪着空洞的大眼睛全程懵懂状,后半段改走哥特风又是什么鬼。
我想看的是,那个智力超群从小被排挤的Sienna,那个摘了假发惟妙惟肖演起嬉皮士的Sienna,那个会用美色诱惑也会点穴的Sienna,那个帮助Langdon圆谎眼波流转的Sienna。
编剧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么对Sienna。
Dr. Sinskey不是一个满头银发的六十岁老太太吗?
在Langdon的幻觉里,她是女神般的出现吧,请不动精灵女王来演,于是就把整个人设改了是吗?
硬要给Langdon加一场回忆杀是什么意思呢。
Provost为什么变成了中东人!!
为什么整个集团的宗旨都变了,那个no questions no judgement的cool provost为什么变成了主动违反protocal查看客户隐私的中年胖子了啊,还是个有印度口音的中年胖子啊。
Brueder特工为什么变成了黑人!
为了政治正确,所以考虑到了各族裔是么,那怎么没安排个亚裔程序员小哥啊。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部片子的原著《地狱》。
我在看这部片子前半部分的时候,几乎是看透的,两个月前刚看过这本书,关键剧情非常清楚。
然而看到后面,我只能说这部电影毁了这本书。
虽然书打不上满分但也是不错的。
一个失败点在于,关键的推理剧情进行了大规模的删减,几乎没有推理,情节的转换非常快且不自然。
原著的情节比这个精彩起码10倍,三个势力的斡旋,几个关键人物关系的变化,都非常精彩。
若这个改动还能归结于电影时长有限,那么对结局的改编是非常不能理解的。
这部电影完全改动了《地狱》的结局,变成了一部典型的美式电影大结局。
对原著结局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
简言之,在众人赶到地下水池找到袋子时,袋子事实上已经破了一个星期,而这一个星期恰恰是音乐节举办的一个星期。
佐布里斯特留下的线索其实是,你们找到这里时,视频已经公布,世界上99%的人已经感染,是让你们来宣布、承认病毒的扩散,而不是来遏制病毒。
病毒没有摧毁世界一半的人口,而是能够随机激活,使一半的人口失去生育能力,永久性地控制人口的规模。
几个主要角色都没有死。
席恩娜和伊丽莎白一起去日内瓦,一起去讨论并构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秩序。
其实丹布朗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它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以至于我在读小说时,一直在思考我期待怎样的结局,怎样的结局是完美的。
原著给了一个我觉得很满意的结局。
而电影以非常粗暴地方式改编了这个结局,以一个很套路很政治正确的结局收尾,这是我认为一个非常大的败笔。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没读过丹·布朗,没去过意大利,但还是想说说这个电影。
因为这个月的档期,你们懂的。
刚有 douban 那会,有几本书标记的人特别多,特别火。
它们畅销大卖后,好莱坞也迅速把它们改编成了电影。
其中一本是我之前提过的《追风筝的人》,另一本,就是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
我没读过《达芬奇密码》,但这不妨碍有那么几个朋友,经常在聊天时指点迷津:世界这么乱,该书很好看。
还有一切都是共济会的阴谋之类的。
《但丁密码》,依然是那位读了很多书,认识很多牛鬼蛇神的哈佛大学教授和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在《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之后,继续对抗胆大狂妄之徒,破解惊世之谜。
只要有罗伯特·兰登,那么,毁灭地球世界,清洗人类社会之类的阴谋论就永远(没)有市场。
文学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总会引发各式争议。
最有代表的是听了十几年的论调——一流著作不适合被改编成电影佳作,二三流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出不少好经典。
但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文学是文学,电影是电影,它们或有关联,但不足以形成拿原著来打败电影的说法——正如原著的存在也不能够束缚电影的创作。
如果一部文学著作是一流的,那么,它适合比较的对象应该是文学领域的其他书籍,而不应该是一部电影。
反之亦是。
所以,对我来说,《但丁密码》可能与丹·布朗关系不大,我会更愿意把他看成朗·霍华德的作品(他们已经有多次亲密合作)。
据说电影与原著贴合得很紧密,如果看过《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还有印象的观众,对一路逃一路追一路躲一路跑的故事模式,还有符号解谜的互动游戏应该再熟悉不过了。
我特别喜欢朗·霍华德的前作《极速风流》。
简单说,那是一部很 man 很燃很正三观的电影。
《但丁密码》也有眼花缭乱的快剪,速度、节奏感、冲击力都在,但它继承的是另外一套制作程序,即宗教元素+名著背书。
电影延续了《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的欧洲几日游黄金路线,带你逛遍广场教堂修道院,宫殿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
扑朔迷离的女主角身份和不断产生头痛眩晕感的主人公,隐约让我想到了希区柯克的那部《迷魂记》,一样在不同的地标名胜之间来来回回,一部不断出现有人坠落的悬疑经典,以及致命的黑化瞬间。
搬演兰登教授的汤姆·汉克斯是中国影迷的好朋友,也是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还能演出一身正气老男人形象的好演员。
他其实能开大船(《菲利普船长》),也能开飞机(《萨利机长》)。
可在《但丁密码》,他就被迫深藏功与名,作一个有点儿阅历,有点儿经济基础,认识很多朋友,还有一个聪明漂亮妞儿做伴的老男人楷模。
吃惯了爆米花的大概也会看出来,《但丁密码》和那些玩枪投弹还打不死的好莱坞妖艳贱货不太一样。
因为兰登教授基本上是拿舌头狂甩对方,一通大脑风暴,案情水落石出。
总之,你不能要求一个常年在象牙塔的老教授,有跑马拉松的体力,有抗打防摔的身板,更不要说娴熟的特工技能或者火爆的近身搏斗经验。
那样与人物设定太违和,也罔顾原著精神和事实逻辑。
这是一部学霸影迷看了会兴致勃勃的电影,它可能需要灌制好几条评论音轨。
但作为伪学霸,不得不说,电影里头痛欲裂穿越频闪的神曲地狱场景,有造型有场面,如果能被拍成丧尸题材番外篇电影,即“佛罗伦萨行”+“威尼斯行”+“伊斯坦布尔行”,显然会更嗨爆。
反过来,这个桥段还用来说明,最可怕的东西是人类脑海里的画面,念头、幻觉、狂想以及噩梦。
它存在于兰登教授的大脑,也存在于想要消灭一半地球人口的佐布里斯特脑子里头——一个深度重症的中二病患者。
看《神曲》的人很多,但就他看了但丁以后自鸣得意,认为自己有天才想法,与众不同。
这还是一部看完让你知道意大利人有多不着调但还是很想去意大利的电影。
有颜色的佛罗伦萨,电影让人醉心于各式各样的人文风光,波波利花园、碧提宫、瓦萨里走廊、维琪奥宫五百人大厅、乌菲齐美术馆、圣母百花大教堂、圣约翰洗礼堂、圣马可大教堂。
我想看的,却不是那幅两军对决山头的《马西阿诺之战》,而是那幅被撞正砸穿的天花板画作。
最后,回到近期舆论漩涡,自我感觉良好、哪个妞泡不到的本土老男人,最应该看下《但丁密码》。
先不说迷之自信的老男人有没有兰登教授的博古通今厚积薄发,人家吃了一针还能到处乱跑的基础体力和精神毅力。
你全世界跑过几个地方?
跑得比人家还快?
顶着公知头衔的油腻肥蠢,却要大谈起人生经验,臭不要脸的想要弄个大新闻,真是无药可救的一撮人。
不说这些身形体力的硬件,不说学识才华的软件。
那好歹看看,别人老了,被绑了,被追杀了,出门上下还是怎样的一身打扮。
显然啊,这是他们看过电影也学不来的事情。
虽然女医生的黑化令人扼腕痛心,但兰登教授早有心理准备,她本来就有自己的小世界和小情人。
他与老相好,伊丽莎白·辛斯基饰演的世界卫生组织女博士的对话尤其有代表性。
“当年如果我们好好在一起,会不会折腾一番,现在已经又分开了。
”言下之意,感情强求不得,彼此都是具备独立判断和自由选择能力的个体。
回头重新来过,不见得会有更好的结局。
所以,《但丁密码》没有提供鸳梦重温的情境,也没有一枝梨花压海棠的美梦。
所以,韩国老司机洪常秀在《玉熙的电影》透露了这样一些事情。
当一个年轻女子希望你不要再掉头发了,这才是日常的,委婉的爱意表达。
一个老男人更应该懂得,追逐异性只是活物的本能。
他最好能够不断提醒自己,在走向庸俗的道路上,把爱的女人放在心里,而不是大放厥词向全世界宣告,他想睡谁就睡谁,他想泡东就不泡西。
那么,这种老男人,才稍微具备了存活于世的基础价值。
但光这样就想成为汤姆·汉克斯,我觉得,还是学会了开大船开飞机,我们再来讨论余下的老男人话题吧。
【MOViE木卫】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丹布朗的书呢,读一两本是新鲜有趣 ,全部读完就会感到一种近乎刻意炫技式的故弄玄虚,但是书本身还是有点文化科普性的,到电影里就只剩套路了…… 不过当时看书的时候觉得这个邪教想法还蛮有意思的:基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地球是否已到了不堪重负的临界点?
当大自然已无力自救,人类是否应该越俎代庖,制造大屠杀来减轻人口负担?
事实上,在读《地狱》时,我一度被这种概念洗脑,仿佛看起来颇有道理。
如果人道毁灭一亿人,能够拯救地球剩下的五十九亿,你是否自愿成为那一亿分之一?
然而,马尔克斯理论提出的时代远在两百年前,不能否认他的基本思想是正确的,但他忽略了科技发展的因素和地球的自愈能力,人类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代自然行使这所谓的“正义”,遑论在他人非自愿情况下剥夺生命的伦理与法律禁忌了……然而我觉得这种反思在书里和电影里并没有被非常明显地披露出来……
本来看了电影想给四星的看了看别的影评中提到的小说感觉电影改的乱七八糟 就还是给了三颗星电影总的来说 拍的还是挺美的 看完挺想去这几个地方旅游的不过感觉推理线挺弱的刚开始以为会在那张图上下大手笔结果作为一个线索贯穿了一下女主最后的突然叛变确实吓了一跳不过之前提到有个男人经常到她这里在女警枪击的时候 还顺手把教授的衣物拿走 也算有迹可循吧不过这个用塑料袋爆破的设定真是...还给自己的对象出个谜题真是...小说显然靠谱的多虽然我也有过人太多了 应该采取点行动什么的任何借着为了别人为了地球为了未来什么的理由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值得遭的唾弃
昨天把“兰登博士推理系列”之3《但丁密码》看完了。
失落是肯定的,比起两部前作的宏大叙事风格,第三部明显高开低走了。
影片刚开头创一代的演讲片段蛮震撼的,那时候是16年,大意是他预测了未来人口会迅猛增长的趋势,呼吁保护地球生态,若不然,人类就是人类自己的病毒,然后此人失踪了两年,再次出现时就死了……接下来正片剧情就接入了,还是那个熟悉的配方、熟悉的脸,只是博士胖了一些,女搭档年纪更轻了一些… 印象中最深的还是一幕幕史诗般地狱的画面,跟电影主题(宗教、灾难、秘密)是吻合的,但是接下去的剧情会让人有一种时光错乱感!
这让我想起去年开始的疫情😷对于全世界的很多国家、地区和家庭来说,都是人间炼狱,不就跟这部电影里预设病毒🦠爆发后的结果极其相似吗?
如果这场疫情并非人为制造的话(不想阴谋论),真的能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一股神秘力量,或许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地球为了维持某种平衡而自发形成的,就像02年突然爆发的Sars一样,无声息的来又无声息的走了。
这场疫情对于人类来说,确实是灾难,但对于自然界而言,不过是一次重新洗牌,谁活着,谁死了,这中间没有是与非,对与错,万物都是平等的。
尽管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悬疑部分略显单薄,反转也不够惊喜,但却能让人思考很多现实意义上的问题,想到这个系列就这样结束了,还是有点可惜的。
系列3的剧透和思考就到这里,我还是强烈推荐前作《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都是4颗🌟!
如果能够看小说版的话当然是最好的[愉快]PS:今年新出了“年轻版”兰登博士推理系列的美剧《失落的秘符》(图4⃣️),推理迷的朋友不要错过哈!
真不好看了,原著已经有些江郎才尽,电影改编简直把这放得更大。汤汉也老了,和少女演不出对手感,感觉一个老人的长长的慢版跑酷,历史学什么的都是点缀。看完既忘。。。
远没之前两部精彩
说本片是观光纪录片的多半是瞎了眼,弗洛伦萨威尼斯伊斯坦布尔随便给个P图高手也比这拍的漂亮。当初听到片子上映抓紧看了小说,现在后悔了,应该先看电影的,观影过程简直就是在Inferno。比起达芬奇密码差了至少一个天使与魔鬼。
和小说略有不同,比如,兰登和WHO主事人的情爱史。感觉没有小说写得那么美。#20220427
和但丁有啥关系,解密阶段也是挺无聊的
前两部虽然烂了但至少还是在用心拍,这部就纯粹是自暴自弃随便乱来了,不论是编排还是摄影都透露出满满的随意,还把小说里唯一还算有趣的结尾给改成这样,蛋疼啊 3.5分★☆
无聊
睡着了。
如果当初用心经营,我们就不会分开。原来这是爱情片( ¯ᒡ̱¯ )و
中间安插的一段反刍的黄昏恋稍微有点出戏,总体来讲还是很合格的爆米花片的。
个人感觉还是系列第二部天使与魔鬼最好看,本片属于看完就完了那种类型,它称不上好看,也绝不难看。可惜的就是影片流转的地点太快,解密的过程也不如前作,观众大部分时间被带着到处跑。电影里少了原著对女主天才背景的详细交待,也使得人物动机单薄了不少。寂寞神的配乐依旧很有煽动性。
朗霍华德这部片拍的有点儿化腐朽为……呃,一般电影的感觉。感觉最扯的是符号学教授居然不会说意大利语
剩一半人?肯定95%是中国人。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每次看到白皮们这种哎呀不行啦人挤爆啦得灭一半的念头就觉low得不行,尤其跟《流浪地球》一比。
挺一般的,不过算是让我看到了在网上死活查不到高清的波提切利画,另外结局为了政治正确居然改了
我觉得很好看,比达芬奇密码好看的多!兰登教授我宣你好久了!!!
没看过前作,期待值一般。看下来觉得真心不错,算商业片中的水准之作。良心2D!虽然都是套路,不过能一本正经地把淡扯好,把故事编圆也是需要用点心的。幻境场面和一些动作、坠亡桥段设计得很好,节奏也不拖沓。还看了些艺术作品,听了点虚实结合的艺术史,挺好!只是…教授那偷东西的基友哪儿去了?
以后意大利,梵蒂冈,土耳其,法国等解谜片,你都包了吧。阿甘搞封建谁也挡不住。
毁书不倦的翻拍
全程都猜到了……导演也不怎么样。但是好喜欢意大利好喜欢土耳其。
还是老一套,自己设的局,自己再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