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鸡五人组还不错的警匪喜剧,被搔到了不少笑点,挑几个不老的梗1、【我是伊兰特】电影开场,前几分钟的捉匪群戏里最好笑的一幕,就是这辆悄咪咪撞上来的伊兰特啦还纳闷以目测5公里/h开过来的小车怎么也能撞上,原来真的是故意哒感觉可以拍个衍生剧情:《我是伊兰特》;
我是伊兰特2、【我是绝命毒鸡】电影中段,被李武培威胁的郑经理准备以“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方式全国推广冰冰,遂收购了炸鸡五人组的“水原大排骨炸鸡店”搞全国连锁……然鹅,这个画面画风是如此的熟悉,不知道《绝命毒师》的Gus炸鸡叔看到他呕心沥血的分销模式以这种方式在大东亚复制,会不会气地活过来哈哈哈
我是绝命毒鸡3、【我很丑也一点不温柔】电影后段, 马奉八警官以总店视察身份和马仔们一起打麻将,奈何此群马仔乃是来自大韩民国十分不耻的劣等中华民族的古惑仔,竟然敢用带着东北/台北口音的延边话吐槽我马警官长地磕碜汉语说的不咋地,精髓掌握的很通透嗯这么磕碜内啥撸下来
我很丑也一点不温柔4、【当年情之我是沙发】电影末段,5VS50的大获全胜,青铜通通翻身王者。
《当年情》响起,我学周润发坐沙发,就是个帅……
我是沙发5、【当年情之我是你爸爸】电影末段,打不死的班长因为替孔明小朋友挡枪子被抬上救护车,哥哥的《当年情》响起,因为闻了冰冰导致high了、连怎么KO马仔们都不记得的孔明小朋友一把扑过去,狠狠摁着班长挨枪子的胳膊大吼“以后你就是我爸爸,爸爸,叫爸爸”哈哈哈
我是你爸爸6、【即使是9012年,我依然是盗版】世事两难全。
买了优爱腾的全年会员,也买了可以上映的电影的影票,却依然得看盗版的心情,大概也算是一种笑点。
可笑在一边说着对不起,一边坐在沙发上憧憬当年情。
对不起
当年情
1剧情紧凑,爽文般的打脸,巧妙的叙事表现。
剧情和笑点相辅相成,几乎打败了大多数电影的铺垫,伏笔的回收,人物背后的高光,都有充足的剧情支撑。
一开头巴士缉拿在后文又有映照,当学校巴士帮助算是竞争对手缉匪后那爆炸方式的回嘴,虽然一直有所期待,但真表现的时候又不禁露出笑容。
表情的极大变化,颜艺的同时,对于某些小事物的莫名执着,让人不禁吐槽“这不是重点吧”。
2人设的讨喜队伍里并没有明确的等级,属于你打我一巴掌,我管你是谁也要还你一巴掌的密切友谊感。
人物的斗嘴,动手动脚,还有向同一个目标前进的心都值得憧憬。
虽然大部分努力都背道而驰,但又机缘巧合的打成感,是本篇最大的惊喜。
像是你为了摘橘子过量却忘记采西瓜,懊悔的同时发现今年橘子缺货,你卖橘子的钱可以买下三片瓜地的惊喜感。
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3导演有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一点通常很重要,无论是人设,剧情,都有导演些许的心机在,大家都很正义,都很善良,剧情都很正派,在国产喜剧硬要加入所谓泪点的表现简直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最后的结局,各得其所。
也是所谓合家欢喜剧中最令人满意的结局。
对我针对的就是2023年的贺岁片。
喜剧片果然是电影院观众的“刚需”。
生活的重压之下,大众大需要精神的麻醉剂,用笑意来稀释沉重。
最近爆红的影片《极限职业》就以喜剧元素为主要内核打造出了韩国影史票房第一的爆款电影。
2014登陆过内地银幕的韩国史诗大片《鸣梁海战》以成熟的特效场景,厚重的历史叙事征服了韩国和中国观众。
《鸣梁海战》以1357.49 亿韩元(约 8.04 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问鼎韩国影史票房第一。
时隔5年之久,最近登陆影院的《极限职业》以 1369.57 亿韩元票房(约 8.11 亿人民币)超过了《鸣梁海战》,坐上了韩国影史票房第一的宝座。
而且,《极限职业》的拍摄成本只有《鸣梁海战》的一半,以小片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撬动了大片的统治地位。
《极限职业》成功的秘密在于电影类型元素的巧妙融合。
它用喜剧类型片的元素将犯罪片、侦探片、言情片、动作片,甚至韩式爱情片等元素统统囊括在内,最大化的发挥了类型的魅力。
喜剧是一种古老的电影类型,从卓别林的黑白电影开始,喜剧片都不会自己独立称王,只有和其他类型叠加时,喜剧片才能生发出连绵不绝的王者力量。
这一次,《极限职业》突破了类型的边界,给影迷奉上了惊喜大餐。
故事讲述一群“废材”缉毒警察小组的离奇经历。
5人小组原本只是想窃听收集毒贩们的犯罪证据,为此他们租下了罪犯聚集地对面的炸鸡店商铺作为伪装。
为了掩饰身份,他们不得不一边完成作为警察的任务,一边还得经营炸鸡店铺,当起厨子、服务员、老板。
结果收集证据之路遥遥无期,炸鸡店却鬼使神差的成为了当地的网红餐厅。
他们疯狂加价希望稀释客流,可这种反向操作,反而更加激发了食客们的好奇心,连外地游客都慕名前来。
一时间,他们不得不放下警察身份,当上炸鸡店的合伙人们。
一边是警察的天职和荣誉感,一边是生活的蹂躏和压迫感。
这群小警察们不得不在金钱和荣誉,生活和理想之间做出抉择。
在他们挣扎摇摆时,炸鸡店巨大的名气,让“溜走”的毒贩们打起了他们的注意,故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最终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极限职业》不断挤压各大类型元素的养分来充实自己的喜剧笑料,提升剧情张力。
比如开片的动作追车戏。
想象中的警察缉毒现场,踢碎窗户飞身而入,手持警棍大杀四方,一招制敌,缉拿罪犯。
可现实情况是,穷的连窗户都赔不起的警察们,只能吊威亚到各个窗户前,守在门前,形成合围之势,口头劝服对方投降。
结果罪犯反而一个飞身,撞毁了窗户,落地而逃。
另一边,骑着烂摩托潇洒追逐的警探,看似头脑灵光,动作敏捷,结果一不小心,走神之下引发了连环车祸。
罪犯是抓住了,可穷的没底气的团队回到警署免不了被上司一顿痛骂!
钱是引发故事转折和人物孤光的重要元素。
因为钱,造成了这群小警察们理想的动摇;
也因为钱,让他们在破案时显得畏手畏脚;更因为钱,让他们在家庭与荣誉之间有点了烟火气。
剧情的转折与喜剧片惯用的“反差”同时发力,在夸张的表演和笑点不错的台词配合下,让影片有着不俗的观赏性。
比如,因为破案率低而被其他团队嘲笑,差点大动干戈;而后,为了获得案件情报,又可以随时张口叫人家“哥”!
没有过多夸张和大段的台词铺垫,就一个简单的“哥”字,就足以让观众笑出声来。
这种反差还在破案收集证据与炸鸡之间多次拉扯着观众的情绪;一会儿是“窃听风云”,一会儿居然秒变“食神”;刚放下窃听器就开始掌勺油炸炸鸡。
最后连打入敌方阵营的方式,也是提着炸鸡,穿上外卖小哥服乔装上阵。
反差和反转再次同时共振,曾经的犯罪人员聚集地人走楼空,一群清洁大妈点了炸鸡;既然罪犯都消失无踪了,警局这下是不回去了,只能安心当炸鸡店老板了,因为警察退休金都可能失去,炸鸡店一下子成为了这群小警察们赖以生存的“家”。
以上类似的反差和反转撑起了整部电影,戏虐之间道出了小警察们的辛酸。
《极限职业》不仅靠着类型的跨越成功拿下韩国票房第一,而且还打脸了国内影片!
因为《极限职业》就是去年上映的国内影片《龙虾刑警》的“兄弟片”。
一个卖炸鸡,一个卖龙虾,都是犯罪喜剧片,但最后出来的效果却天差地别。
需要说明的是,两部影片之间不存在谁抄袭谁,谁翻拍谁。
这个有趣的剧本是中韩两国合作的成果,归属于一个名叫「中韩故事共同开发计划」的项目。
一个剧本大纲交给了双方不同的团队进行润色和填充,结果一方成为了全韩国三分之一人口都看过的爆款,一方成为了被骂“圈钱的烂片”。
《龙虾刑警》无论在动作设计,还是台词功底上,都远远逊色于韩国的《极限职业》。
最为尴尬的是,作为喜剧片,《龙虾刑警》把低俗当做笑料,把底线作为尺度,说的重一点,完全是侮辱了观众的智商,挑战了观众的容忍度。
《极限职业》虽然为喜剧片,但你可以清楚的看出它在类型之间跳跃的轻巧和自如。
前一秒还在卖笑,后一秒就可以马上拿出韩式煽情泪点,大丈夫警察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职业梦想,去卖炸鸡,他伤心的哭倒在妻子的怀中,中年男人的辛酸立即跃然银幕之上。
再看看最后的打戏,从群殴到单挑,看似废材的警探们原来卧虎藏龙,各个身怀绝技,出手起来毫不手软。
最后队长与毒贩之间的贴身肉搏又呈现出韩国暴力片的残忍与血腥。
但队长高呼不要欺压普通小百姓,一拳打向毒贩时,成功宣扬出了韩国底层人对于社会不公的呐喊。
而且在片尾渲染兄弟情义时,影片居然放了张国荣的经典电影主题曲《当年情》。
画面上直接致敬模仿了《英雄本色》。
韩国电影对于香港的热爱和借鉴程度可见一斑。
《极限职业》其实并不是说有多么厉害,有多大的突破,但它做到了真诚对待观众。
它对于类型的打磨加工体现了电影制作者花费心思取悦观众的态度,在态度的推动下,靠着成熟的商业电影体现,最终获得了票房的认可。
成功不是偶然,也绝不是奇迹,它是真诚里渗出的汗水结晶成的“勋章”。
这一次,韩国电影让我们输得心服口服!
差距这东西真不是吹出来的,真就是实打实的…大大方方承认一本两拍让大家摘下👓重新看这部作品不得不说人家🐮。
王千源些许“铁血硬汉”的角色(说实话真不觉得他多硬…也就是长得比较接地气而已…)也是从其他警匪片带进来的,所以国产成品的打斗戏能为这部“龙虾刑警”加点儿分,但是不多(重点是不多,真不多…)你看看你那剧情罗里吧嗦我真不知道说啥了…再看极限职业从前期铺垫,对角色形象的塑造,背景展开。
用幽默又现实的笔法交待的清清楚楚没一点废话,个人评价是都说到我笑点上了(至少觉得有趣有看下去的欲望),主线脉络清晰起承转合直到引出高潮部分,对我而言至少没有尿点。
怪不得票房刷出新高,真的是一部很值得也很适合去电影院看的作品呢。
剧情虽说是现实改变但拍出来以后很诙谐。
被开炸鸡店给笑到了,原本当掩护的工作,结果成功致富了,最后还有一段放了港片的音乐,应该是英雄本色的,致敬了香港的警匪片,听说还有中国的一本两创的电影,但是貌似口碑不行。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挺好笑的,也没有太多的包袱,该笑就笑,不会给你升华一下,不像现在央视的小品,总要给你升华一下。
出差返程的路上,为了消磨无聊的高铁时光打开了《极限职业》,果然如影迷们所说从头笑到尾。
这笑果,让我在昏昏欲睡的午后就像喝了一杯樱花味的焦糖拿铁,又振奋又欢乐。
这部剧充分发挥了工匠精神,精心打磨笑点,包袱连连,高潮迭起,将搞笑做到了极致。
佩服之余,我就很想分析下,人家是怎么把搞笑做得那么好的,为此根据一些细节,总结了三个境界。
一、搞笑初阶:戏精的日常 搞笑初阶是把笑点像撒味精一样撒在人设和剧情里,融入角色们的一言一行。
大家心目中的警察应该是威风凛凛的。
然而,wuli缉毒组却是五个废柴戏精。
他们开头一登场就是个车祸现场,高班长身为团队的领导却因为怕打碎玻璃赔不起钱只能挂在窗外荡秋千,马刑警追不上坏人还被坏人电晕,最后靠公交车堵住了坏人结果却搞得多车追尾。
在炸鸡店蹲点的时光,他们天天演绎着戏精的日常。
和老板签约时,俩警察都把唯一的女生说成老婆,班长只能当了前夫哥;在店里密谋抓捕大事时客人一来就哗啦啦把证据扯掉;为了东山再起在店门口集体尬舞反省。
而年轻帅气的载勋小哥哥更是戏精中的战斗精。
作为第一次参与大行动的新人,一开始在别人都很淡定的时候兴奋地上蹿下跳。
当班长说要盘下炸鸡店的时候,大公无私地说要拿出结婚的钱,下辈子再结婚。
而最后好奇地闻了闻毒品的粉,导致终极对决时都是飘飘欲仙的状态,打完还失忆,真心笑炸。
那么密集的笑点,却并不让人觉得生硬和尴尬。
这是因为这些笑点都是根植于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人设,就像茂盛大树上长出的叶子,而不是强行安上去的。
缉毒组因为能力弱、不靠谱,所以生活工作笑料百出;载勋因为是新人,所以一直像打了鸡血,而且好奇心强。
而目前不少国内喜剧都是把一些笑点和段子强行植入台词,就会显得非常不自然。
二、搞笑进阶:想不到的反转 片中还用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反转和前后呼应,来将搞笑更进一步。
高班长老婆第一次看到班长的古驰袋子时,袋子里是要换洗的脏衣裤,一脸嫌弃。
而第二次袋子里真的装了个古驰包包,还塞满了现金。
高班长老婆看到后喜出望外,还娇羞地去提前洗澡了。
这个小反转不仅是个笑点,还引出了高班长老婆前后态度的转变,这成了高班长下定决定好好开炸鸡店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刑警把家里做排骨的秘方用来做炸鸡,没想到歪打正着做出了超美味的炸鸡。
店里生意太好忙不过来,就提了价,没想到炸鸡却被捧成了“皇帝炸鸡”、“华丽炸鸡”,成了日本旅行团必到的网红店。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生活的剧本总是让人难以捉摸。
片中吃了两次烤牛肉,第一次是重案组嘲笑缉毒组,靠公交车抓到了坏人,而第二次重案组却成了被嘲笑的对象,让人觉得扬眉吐气。
其实到这个层面,已经不是纯粹的搞笑了。
这几个笑点要么对推动剧情有着重要作用,要么引起观众的共鸣,要么与前面的情节遥相呼应,都增加了片子的戏剧张力。
三、搞笑高阶:含泪的微笑 我认为,搞笑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地让人笑,而是让人笑过之后有余味,笑过之后有思考。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班长在试验炸鸡成功后的那个表情,一开始是开心地笑,但是一想到缉毒任务未完成,似乎觉得自己笑得有点荒唐,笑容就凝固了。
然后他说出了那句很扎心的台词,“放弃羞愧的成功,选择好的失败,这应该是对的吧”。
这是这种类似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自欺欺人,透着满满的辛酸与无奈。
这个成分复杂的笑容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我们都是追梦人,努力过拼搏过,然而结果并不一定尽如人意,只能安慰自己知足常乐。
还好,看似废柴的戏精们成功了。
编剧很高明,欲扬先抑,最后才亮出他们的真本事。
结尾支援到达时的那个名场面,真的太燃,我们的英雄们英姿飒爽地坐在沙发上凹着酷酷的造型,满地都是被胶带绑了手脚的黑帮小弟,再加上《英雄本色》的BGM,这一幕的燃和开头的丧形成鲜明对比。
搞笑不易,有深度的搞笑更难。
我想,这部片子做到了。
龙虾刑警和极限职业都看了,总的来说,韩国成功,中国失败是有原因的。
第一,韩国的剧本更加的干净利落,节奏有张有驰,结束的也比较果断,相比起来,中国的情节看起来就黏糊糊的其二,这两部电影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搞笑,通常来说有文化差异,人们能体会到搞笑的点也不一样,但韩国这部片真的看起来中国人也能够看懂他搞笑的点,现在我已经想不起来看龙虾刑警,我什么时候笑过了第三就是韩国人的文化宣传,确实做得好,就感觉韩国人很爱吃炸鸡,所以他们开这个炸鸡店能火,你相信这个情景,龙虾刑警选那个店看起来说实话,我就觉得脏兮兮的,你说一夜爆火,我感觉中国人对龙虾其实还行,让人没有代入感。
第四就是选角吧,王千源,说实话,演搞笑片,可能还是代入感差一点,其他的几个配角也没有撑起来,而且龙虾刑警电影的色调暗沉沉的,让人看了,心情是沉闷的,笑不出来,而且也感觉不像一个喜剧片,而韩国这个能成功的原因,总体来看这个电影色调的是明亮的,让人看了,心情是愉悦舒服的,几个配角之间的配合,看起来也比较融洽,各自都比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部分以上都算一些小原因吧,但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的拍出来不好笑,一部合家欢的喜剧片,其实是最能够吸引票房的,就好像泰囧,你好,李焕英等等,现象级的电影就能够证明,但拍好喜剧片也不容易,想要拍有深度的喜剧片就更不容易了,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才发现周星驰多么的牛逼,喜剧之王,永远的神啊!
因为《极限职业》燃爆了韩国电影票房市场,作为一本两拍的同胞兄弟《龙虾刑警》被从垃圾堆里拉了出来,进行各路批斗。
专业的自媒体已经将二者进行了充分的对比,将《龙虾刑警》批的体无完肤。
我也是因为看了公众号的文章,才对这两部片子产生了兴趣。
后来一位小伙伴偶然间谈到了《极限职业》,我才突然发现我把这茬忘记了。
周末刚好有时间,连着把这两部片子看了。
先韩版,再大陆版。
果不其然,后者让我想快进。
粗糙的人设,牵强的台词,尴尬的剧情还有油腻腻的色彩。
不得不想问说好的一本两拍,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
难道韩国人给了我们假剧本吗?
话说一本两拍是指一个剧本,两个团队分别根据各自的文化认同,将剧本进行本土化修改。
这是中韩电影探索出来的新模式。
《重返20岁》《破局》《找到你》都属于这种模式下的产物。
我很看好这种模式,这些电影虽然较韩版有一点点差距,但对于我们没有看过韩版的观众来说,能够带来非常不错的观影体验,也收获了较好的票房成绩。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通过与韩国电影团队的接触,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制作水平。
这里不要不服气,单从电影看,尤其是商业片,韩国商业片在近15年可谓突飞猛进,脚踩中国大陆与台湾,回望香港,超越日本,登顶东亚电影圈。
尤其在现实题材上,贡献了非常多的经典之作。
这也许跟韩剧的前期铺垫有关,但总的来说,中韩一本两拍是一种多赢的合作模式。
韩方赚到钱,中方赚钱的同时还能学习经验。
与前几部一本两拍不同,《龙虾刑警》先在中国院线登陆。
这让有些人产生了韩国终于抄袭我们作品啦!
这样的无脑爱国主义情节。
但结果被现实无情的打脸。
《极限职业》表现出了,你大爷还是你大爷的姿态,用香酥的炸鸡把干瘪的小龙虾按在地上摩擦。
韩版的卡司作为脸盲的我,一个都不认识,也许他们很有名气吧。
国版请来了王千源助阵,这也成了前期宣传唯一有号召力的点。
但这种质量的片子只会坑了王千源。
再次强调一遍,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以口碑为导向了,而不是简单的明星或者抠图。
也就是随着引进片的质量提升,国产影片也再在不断的注重自己内容的提高。
随之观众也变得越来越精明。
除了铁粉之外,大家等等评分再决定看什么成了常态。
在想糊弄观众比原先难多了。
不清楚国内团队拿到这个本子之后是怎么来本土化的,的确,作为一个以警察为主角的本子,有些地方不能放开了表现,但我个人觉得也不能这么简单的就给安排了。
这里要明确一件事儿,编剧是编剧,故事创作是故事创作,这是两件事儿,万万不能搞混。
回头看《极限职业》和《龙虾刑警》,可以猜测国内团队拿到的是韩国的故事,也就是这片子的整体剧情和人物框架。
用简单的话说是我们拿到的是韩国的idea。
也就是说故事创作已经买来了,但这不等于已经进行了编剧再创作。
什么是编剧,编剧是要了解市场的,要知道怎么讲故事。
同样是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孩子很有可能会喜欢爷爷讲的,不喜欢老师讲的,为什么?
因为老师照本宣科,是一字一句的读,而爷爷会添油加醋。
这添油加醋才是编剧应该干的事儿。
你是国内团队,你要做的工作就是像爷爷一样,结合我们观众的特点去讲一个故事。
而不是简单的把炸鸡换成小龙虾这么简单。
前文说到韩国商业片的崛起跟韩剧前期的铺垫有关,不要小瞧韩剧,能够赚眼泪的,一定是懂观众的。
作为商业片,观众是上帝,那就好好把上帝像上帝一样伺候好了,不要糊弄上帝认为合理即精彩。
不要忘记上帝是万能的,得罪了他们,是自讨苦吃。
文/看守烟雾的人# 票房观:告别“大片”时代,回归初心2018是韩国商业片泡沫破灭的一年,制作费百亿(韩币)以上的大片接连迎来票房惨败。
甚至有媒体将其比喻为电影界的一场“地震”。
没错,这确实是韩国商业片最难盈利的一年,17部超百亿投资的韩影巨作中,仅有4部收回了成本。
商业大片盈利的比重从2015-2017年的50%以上跌到了不足25%,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低值。
纵观全年,也只剩下一部《与神同行-因与缘》还能为商业片票房挽尊了。
宋康昊《毒王》、河正宇《绝地隧战》、金知云姜栋元《人狼》、玄彬孙艺珍《协商》、玄彬《猖獗》等多部期待之作连续扑街,令人大跌眼镜,似乎证明了传统商业片的票房公式已经过时,名导演加名演员的不败神话正在消亡中。
被古装、政治、暴力元素充斥的大片题材令观众们感到过度疲劳,他们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电影呢?
去年和一位韩国影评人聊天时曾谈到这个问题,对方分析说,“韩国观众太累了,现代人越来越需要轻松、治愈的内容,不管是通过恐怖、音乐、喜剧或其它别的类型,若能实现这样的效果,票房就可能大卖。
”在几个月之后的2019春节档,终于有这样一部电影登陆院线——它既不煽情也不催泪,爱情戏也几乎没有。
目标十分单纯,专心致志做喜剧,认真贩售笑点。
《极限职业》讲述了缉毒五人组为执行任务而伪装开炸鸡店的故事,65亿韩币的纯制作费在忠武路算是中等规模投资,观影人次只要过260万即可收回成本。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部作品创造出了奇迹般的票房纪录。
上映仅15天观影人次破千万,上映26天以1453万观影人次成功挤下《与神同行》,登陆韩国影史观影人次TOP2,票房总收入已经超越了《鸣梁海战》,登顶韩国影史冠军。
对于“千万电影”,人们向来众说纷纭。
比如diss该片的韩国观众就觉得,它其实没什么内容,只不过凭着档期优势,在片荒期迎来了票房大运而已。
对于一部正统喜剧片登顶票房TOP2,可能有人觉得不可置信,也会带着某种轻蔑。
确实,它并没有《鸣梁海战》的爱国大义,没有《与神同行》的催泪桥段,没有《国际市场》的时代家族记忆,也没有《辩护人》的社会批判,这部看似“空无一物”的片子,怎么就冲进了影史TOP2呢?
“千万电影”自然各有其大卖法则,而《极限职业》摒弃了既存的票房大卖公式,将动作和喜剧结合写出了自己的成功纪录。
虽然它除了喜剧性之外,可能并没什么别的特长,但却完美迎合了当下观众的需求。
正是这样一部专心贩售笑料的电影,在韩国收获了口碑与票房的双赢,一向挑剔的评论人和电影记者们也被折服,《极限职业》成为了韩影总票房TOP3中影评人打分最高的电影。
如今已是3月中旬,该片登陆院线已近2个月,目前票房预售率依然稳居第三名。
# 正统喜剧的完美回归总有些导演对某种特定类型或题材带有执念,比如只拍宗教悬疑片的张宰贤,执着于刻画人间情欲的张善宇,持续产出动作犯罪类型片的柳昇完等。
而如果去看《极限职业》导演李炳宪的作品目录,不难发现他所有的作品无一例外均是喜剧。
从2012年出道作《加油啊,李先生》,到小获成功的青春喜剧《二十》,再到去年票房失利的成人喜剧《风风风》,李炳宪导演始终执着走在喜剧片的道路上。
《极限职业》在前半段集中播撒笑料,后半段以动作戏利落收尾,毫不拖泥带水,与韩国以往的大片尤其是喜剧类型片不同,它并没有插入煽情桥段要求观众予以情感回应。
当有记者问到为什么片中没加入煽情段落时,李炳宪导演说,“并不是我讨厌打煽情牌,只是觉得并没有那个必要啦。
”对纯粹喜剧的忠实使得整部电影基调轻快,时隔许久,观众们终于遇到了一部可以毫无负担地在剧场笑到飙泪的电影。
开场是缉毒班五人组的一场乌龙追捕事件,在他们的失误百出中以追尾事故告终。
缉捕失利,五人组遭到训斥,高班长更是被在职场获得晋升的后辈嘲笑。
获得贩毒团伙线索后,五人开始日夜潜伏,为抓到嫌犯高班长不惜拿出退休金包下嫌犯窝点对面的炸鸡店。
《极限职业》的喜剧性诞生于缉毒班解散的困境中,职场失利的五名公职人员包下了炸鸡店,不料却迎来了荒诞的命运转折。
这群警察们不得不开门做生意。
队员马奉八将家传的“水源大排骨”酱料将计就计用于制作炸鸡,却歪打正着地将这原本无人问津的倒闭店铺打造成了一家网红炸鸡店。
就这样,职场失败的刑警们突然变成了日进斗金的小商贩,到底抓嫌犯还是开店呢?
当俗套的缉毒故事和接地气的网红炸鸡店结合,诞生出了一道前所未有的美味大餐。
面临离职的高班长迎来职业生涯最大危机,正在被警察署长训斥时,一通外卖点单电话不期而至,高班长瞬间变身为炸鸡店老板,接通电话,店铺slogan脱口而出:“前所未有的味道,这是排骨,还是炸鸡?
没错,就是水源大排骨炸鸡!
”炸鸡店的命运走向成为了主要叙事线索。
缉毒班接手炸鸡店、网红店诞生,被曝负面新闻,犯罪团伙企图利用炸鸡店连锁作掩护进行不法交易,炸鸡店就这样阴差阳错地犯罪团伙搭上了关系。
缉毒班五人组脱离刑警身份,变身为怀绝技的小商贩后,最终痛快地扫荡了贩毒团伙。
这次是他们自投罗网。
作为一部涉及犯罪和暴力元素的电影,难能可贵的是《极限职业》找准了重心,专心搞笑,不以暴力和血腥博眼球,掌握了恰到好处的暴力尺度(“15禁”分级)。
纵观近些年的韩国犯罪动作片,太多电影将暴力血腥场面作为看点,无论是票房成功的《1987》还是惨败的《毒王》,都加入了太多过度且不必要的暴力血腥场面。
李炳宪导演承认,这部电影情节本身并不算新鲜。
但他们剧本在人物和设定上下了不少功夫。
“普通刑侦片会强调公职者的正义感,或者把小市民英雄化,而这部电影的主角们一开始是刑警,但最后成功扫荡犯罪团伙时却是从小商贩的立场上与他们斗争的。
”最后高班长单挑大boss李茂裴时说,“我看你是太不了解我们小商贩了,我们都是拿命来拼的。
”作为炸鸡店的股东,拿退休金包下店铺苦心经营,当店铺连锁名声遭到损毁,也是值得拿命来拼的事情了。
脱线刑警抓捕毒贩,机智小商贩与搞砸连锁招牌的恶人对战,《极限职业》将两者融合制造出了一出辛酸又引人发笑的戏码。
片中的配角人物刻画十分立体,生活化且充满喜感。
炸鸡店邻居大妈原本对缉毒组充满敌意,发现他们包下炸鸡店后,大妈瞬间满脸堆笑展现出与之前判若两人的态度,以及高班长妻子第二次接到Gucci包装袋受到惊吓后的表现,这些夸张的笔墨生动地呈现出了拜金社会下普通市民的缩影。
从无能的刑警到为事业拼命的经商者,身份的暧昧不明和角色的转换只是编剧的戏法。
其核心还是人物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是刑警到经商者的成功转业经历,还是作为刑警数次败北后终于成功扫荡犯罪团伙的大快人心。
喜剧片中常见的煽情戏码被痛快淋漓的动作戏替代,虽然意外登场的吻戏略显尴尬,但考虑到自己都笑出泪了,就原谅他们吧。
同样遗憾的还有片中的中文台词。
不管是华侨还是朝鲜族人物设定,对中国观众而言还是太尬了,没有字幕的话基本很难听懂。
电影在结尾通过一次追捕事件呼应了开场的乌龙,包括巴士事故、聚餐的梗也实现首尾呼应,引起了全场爆笑。
只不过这次被diss的是一开始最得意的重案组队员们。
在最后与犯罪团伙的较量中,缉毒班五人组的真面目才终于揭开,之前屡屡失手的他们居然每个人都身怀绝技!
这部让人笑到飙泪的电影还会有第二部吗?
对此,李炳宪导演回应道,“还没有和投资社和制作社详聊过,不过我曾和编剧裴世英(注:负责改编剧本的编剧)开玩笑地说过,要是她给写本子的话,那我就拍拍看啦。
”2019年3月16日夜Av. Belgrano, Buenos Aires(此文编辑版3月27日首发于公众号“氪娱”)禁止未经允许转载。
(对于不当利用和非法转载,一定举报到底。
)
韩国电影,和《龙虾刑警》改编自同一剧本。
5个人组成的缉毒组刑警小队,事业一直都不成功,特别是组长,被别的组很多后辈超过。
他们接到线报,有个大毒枭可能会回到韩国,于是在黑帮对面的炸鸡店埋伏。
为了顺利潜伏,他们盘下了炸鸡店,却不料生意越来越好。
这一段,应该是本片最搞笑逗趣的段落了。
但是到了后期,特别是5个刑警大战数十个黑帮份子,还赢了,剧情就还是有些崩盘了。
开心了整整111分钟
哈哈哈哈我要笑死了,比起龙虾刑警,这部改编得明显完胜啊,韩国电影模式真的有自己的妙趣所在。警察开店抓犯人两不误,这是炸鸡的胜利
好不好的看跟谁比吧
两星半。典型的商业片喜剧,套路都好猜,乐呵乐呵就行,唯一让我感动的是时长竟然不到两个小时
还是很好笑的,非常沙雕,但中间还是觉得节奏比较慢,看完想去见识一下《龙虾刑警》。
一晚連刷兩部喜劇片高下立判。這次的票房紀錄果然有理由!真的全程笑點不斷笑出淚來啊!這片要不火才讓人奇怪!是犯罪題材但暴力點到為止,這方面不過度已經很難得。有距离感的缉毒故事和接地气的炸鸡店结合,加上特色맛집和放送文化(PD曝炸雞店有點牽強)。節奏給力劇情發展流暢,喜劇感的實現方式親和卻不低級,值得商業片借鑒。然後朝族還是華僑我都不反對但是漢語也太糊弄了吧,要不是有韓語字幕根本聽不懂。音樂為喜劇性大大加分。如果有第二部就好啦!0213CGV홍대
上个世纪的拍摄手法
落魄刑警们的不和平炸鸡之旅和妈妈一起看的,结果她看到一半跑了,不太符合她胃口
前半段开店卖炸鸡打打闹闹还是挺搞笑的 最后火拼的时候有点太儿戏草草收尾了
服气,必须五星,全程无尿点就算了,全是笑点,五个刑警的人设实在太秒了,打斗场面也很精彩,这片子很成龙啊,很有香港动作喜剧那种小人物磕磕碰碰中完成了人设的升华啊,片尾一曲《当年情》响起,真以为看了个港片啊。
只有零星段落幽默诙谐,其余则深深陷入俗套。
这是神马?本片的喜剧水准和以外韩国电影相差甚远。喜剧没笑点,最后大乱斗有点夸张。并没有多好看。
韩片抓住了港片的精髓,结尾致敬英雄本色。最后的吻戏惨不忍睹,想拔枪!
女朋友快笑死了
看“龙虾刑警”的时候,就感觉这个故事创意真的好啊,但拍烂了,好在韩版好看(中韩合作,一片两拍)。韩版的优点就在于炸鸡店意外走红后角色面临的职业抉择,当所有人接近放弃临界点时,适时被卷入犯罪活动,完成了剧作上的转折,也重燃角色警察的职业心,这一点中国版是无法呈现的,我们人民警察不允许对职业产生怀疑。喜剧效果很不错,后半段稍微冗长,打斗场面很港片,结尾致敬《英雄本色》,还有《王国》的梗。就是很纯正的癫狂喜剧,韩片把港片“皆尽过火”的本事都学透了
这哪里是什么刑侦喜剧啊,分明就是大型炸鸡美食软广。笑料很足,人物塑造和细节刻画相当出色,导演对节奏的掌控也不错,结尾还小小致敬了一把张国荣,感觉整部电影很有早期香港刑侦片的feel,非常适合闲暇时消遣。
i was promised comedy but unfortunately this is not it…不及老手一根。这种商业片连爆笑都做不到的话就没什么观看价值了 / struggled to finish this 🤏勉强好笑 整体无聊
什么玩意啊!韩国电影死了...
不是翻拍!!韩国作家문충일的最初剧本,2015年中韩合作项目,中国这边按照人家的剧本改编先拍了,并不是韩国翻拍龙虾刑警。
精打细算只为赚钱的纯粹商品,没有态度没有品味。多数笑点品质低劣,强行挠观众痒痒,尴尬至极;故事现实逻辑对喜剧效果的迁就已超出合理范畴,2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