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今晚写一篇《岁月神偷》的影评,但是在今天下午观看完顶级烂片《杜拉拉升职记》后,我决定先写点什么抒发一下内心的情感……其实,为一部烂片写影评是一件很爽的事,因为若是为好片写影评,你自然会字斟句酌,生怕言语有什么疏漏让一部自己喜爱的电影降了档次;若是为烂片写影评,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你只需要一一列出影片的缺点就足以发泄内心的不快了。
所以好电影留在后面评,先说说《杜拉拉升职记》吧。
我对此电影本身是没有任何期待的,因为几天前我都还不知道它的存在。
在看《岁月神偷》的那个下午,我无意中瞅到了《杜拉拉升职记》的海报,于是——因为有莫文蔚的捧场——在几天后我买了张电影票还有一桶爆米花准备欣赏这部所谓的中国版《欲望都市》以及《时尚女魔头》。
事实证明,这种说法纯粹是宣传方自己单方面的YY,如果这部电影没有莫文蔚的救场,估计我看了半小时就会离席。
先从情节上来讲。
我没看过原著,所以不知道这部电影在情节上是否忠实于原著。
但是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绝不是升职记而是恋爱记。
不仅如此,影片中的杜拉拉升职得未免太轻松了,毫无说服力。
有人可能会说,这部电影只是有点理想主义,可以给广大白领女性一点动力和安慰。
但我认为,这种情节想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如果说一册拙劣的剪报打动了老总的心还有些许可能的话,因为主持一次装修就好运连连就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
且不说这次装修能体现多少她的能力,就电影里的表现,她也实在是不太合格。
作为一名新职员,她似乎除了初生牛犊不怕虎那点不顾后果的“豪气”之外没有任何特点,在装修过程中被人呼来唤去,还在销售部乱发脾气,对着总监大吼,实在是有失风度。
更何况,若不是那个有点NC的王伟总监对她有些许好感并且下了命令,这场面她肯定是应付不来。
之后,她因为好友Helen表现不佳,顺利地当上了王伟的秘书。
没错,在Helen这种完全没大脑的花瓶的映衬之下,杜拉拉也算有点能力。
但是正如电影中所说的,王伟的秘书不好当,可他下达给杜拉拉的毫无挑战性的任务让杜拉拉忙活了一天,实在让人费解。
订机票+统筹销售额能让她忙到那个地步?!
这未免太小看白领的工作量了。
而且几年之内就节节攀升,工资暴涨,只能说她运气太好太好,这样的情节,也只能让现实生活中的白领当白日梦做做了。
如果说升职方面此电影表现不佳,那么在恋爱方面总该有点条理。
但是从头到尾,我都不明白王伟喜欢杜拉拉哪点。
抛开这个不谈(因为似乎有时爱是没有理由的),恋爱这条线也被这个电影演绎得非常扭曲。
因为在电梯里被抱了一次大腿而受到关注,又因为对着王伟喊了声毫无魄力的“站住”而让对方莫名其妙新生好感,紧接着是打水仗,海边萤火虫,上床一夜情,畸形三角恋,赌气购名车,开新车上班合好,赌气闹分手,几乎不可能的复合……这些单看俗套,合起来看不符合逻辑的情节,就是王伟和杜拉拉的感情经历。
而且,电影中充斥着各种不需要存在的情节和人物。
杜拉拉每天早上在公司外换鞋说明了什么?
她的弟弟以及他弟弟的女友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在厨房向她弟弟扔烂菜叶的部分也是可有可无。
这样的烂渣滓情节充斥全片,可以说,《杜拉拉升职记》,从开始到结束,每一分钟都是“尿点”。
再说演技。
我不明白徐静蕾在做什么。
她又是编剧又是导演又是女猪脚,因此毫无疑问是她搞砸了这部电影。
听说她之所以要主演是为了省钱,我从未听说过比这个更没说服力的理由。
在她的倾情演绎下,杜拉拉俨然就是一个不懂事,没礼貌,老气土气又傻气的疯婆子。
在楼梯间乱叫乱跳,把巧克力糊得满嘴都是,像个二B一样地讲一点也不好笑的笑话,这就是可爱?
单纯?
相比之下,莫文蔚所扮演的Rose,从各个角度来讲,都优秀得多。
她成熟、干练、优雅有品、拿得起放得下,不像杜拉拉,像个孩子似的成天赌气。
另外,徐静蕾和黄立行扮演的情侣是史上最不来电情侣,他们在一起的那么长时间,还比不上莫文蔚和黄立行的一支舞有感觉。
此片如果没有强气场的莫文蔚,就是0分!
因此在徐静蕾闹分手的时候,坐在我身边的男士大声叫好,实在看得别扭,早分手早解脱啊。
总体来说,莫文蔚演技出众,吴佩慈和李艾作为花瓶尚可,黄立行那无神的绿豆眼让人感觉他不是什么销售总监而是普通业务员,徐静蕾徐娘半老还扮嫩(并且扮得非常不成功,除了翻白眼、噘嘴、傻笑和嗲声嗲气就没别的花样)实在令人无法忍受,她演成这样也确实没办法让我理解为什么黄立行会喜欢她不喜欢Rose。
然后就是服装。
我不想吹毛求疵,但是电影甚无聊只能让观众出戏到挑剔服装的地步本身就已经说明这部电影有多么失败。
据说徐静蕾请来了好莱坞的某重量级人物为她打点一身行头,我不想说但是我必须说,真丝穿在她身上看起来就跟廉价缎子一样。
没气场就是没气场,穿得再好再华丽也看起来土到吐血。
当然,没气场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徐静蕾从外型、演技上来讲都完完全全不适合演这个角色,所以穿得再好看,也是白搭。
把此片和《欲望都市》以及《时尚女魔头》相提并论,无疑是对后面两部片子的顶级玷污。
更何况,在一般公司里,白领都会打扮得如此华丽甚至有时暴露地上班吗?
这又不是时尚杂志社,如此生拉硬拽的“时尚大片”还真是能折腾。
女猪脚既没演技又不养眼,让观众想不出戏都难阿。
另外,我去豆瓣上看了看,徐静蕾的托儿注册了N个马甲狂赞这部电影,真是恶心人。。。
这也是激发我写这篇不算影评的影评的直接原因。
听说徐静蕾被喻为“才女”,虽然我对此人了解不多,但是作为演员或者作为导演,她的表现都是不大令人满意的。
而在博客上写下些没技术含量的三言两语,也不能被称为有才吧……或者这个社会,本来就降低了“才女”的标准?
眼睛很小,嘴唇很厚,若不是那一身腱子肉,时尚大片的噱头几乎难以勾起我自掏腰包的兴趣。
我盼望着、盼望着,当下四周的迎春花都开了,他也把她的衣服褪掉了,他把自己脱掉了,可是就那么几个镜头,较为生涩的画面拼接,燃烧的情欲点到为止。
让我不断看涨的内心期盼骤然间落空,很是没劲。
昨天听说吴彦祖结婚了,这样的帅男人结婚了又怎样呢?
反正他依然是吴彦祖,依然是众女人的性幻想对象。
再说了,这不还有黄立行吗。
他长得并不符合大众审美观,可是他却令我有一种想一口咬下去的感觉。
吴彦祖结婚,我倒波澜不惊,对他的结婚对象无甚知觉。
然而黄立行只露了上半身,就那么一点点,却让我对作为导演的徐静蕾怨恨有加。
电影改编了原有小说的架构、内容,以及风格。
这是不可避免的,无法想象把小说教条地搬上荧幕,结构将是灾难性的——谁都不希望在电影院看到的是一部职场百家讲坛吧。
时尚大片倒是似有几分真,就看着OL们走马灯似的换服装,办公室里的着装就像参加一场小型的爬梯:露肩的、紧身的上衣,或花哨或雅致,十公分细高跟。
女职员们手捧茶杯优雅地晃荡着。
我边看边琢磨,倘若这是一家时尚杂志社或是化妆品公司,兴许还想得通。
不过从小说原著来看,DB是一家实业公司,风格多半不会是这样的。
如果一家公司有一两个花枝招展的女员工也倒罢了,实属正常,但是全部的女员工踩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就像走在runway之上,意气风发得真是令人暗悚啊!
这实在是对未涉入职场的姑娘们的赤裸裸的引诱和误导,完全置繁重琐碎的事务和上级施加的各种压力于无形。
徐静蕾所扮演的杜拉拉是一个灰姑娘似的角色,从最初的土气而不失纯朴,到最后的时尚炫目且业务精专,这是多少姑娘们盼着的职场成长之路。
关键是,这条道路上还收获了黄立行扮演的王伟这样一个钻五,作为见证这项收获的丰硕性的对比证据,则是玫瑰这样一个出色女人的下位。
在职场里,玫瑰这样的女人很难让下属去喜欢她,但是相信会有人钦佩她。
她会骂人,她会将文件拍回到你的手里,大声说:“拜托你把所有资料都整理好再拿给我做decision”、“请不要再犯这种低级错误”。
职场小朋友们犯过多少低级错误呀,这真是一语点中要害。
然而她又不是一个变态工作狂,她情商充足,即便高强度工作也没能摧毁掉作为一个人的感受性、作为一个女人的敏感性。
听说过不少职场女精英,一旦精英起来,就丝毫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了。
当然,作为不对等的非实力人物,是不会被她放在匹配的对手位置上的,自然就不会调动全身精力和感官来对待你。
玫瑰这个角色和小说中另一个角色在电影中被合为一体了。
小说里和王伟有过感情前科的是一个叫岱西的女子,漂亮,能干,且精明。
岱西是太精于算计而失去王伟的,而小说也没有直接表明杜拉拉和王伟最后走在了一起。
窃以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小说收尾,给读者们期望,也可以是无望,总之,不同价值观的读者各取所需。
小说作者李可没让杜拉拉和王伟最终手牵手,有两个好处:一是不让一部旨在对职场之人答疑解惑的小说在收尾时的一个遂人愿的结局而将整部小说搞成爱情小说,这会降低这部职场小说的黄金卖点。
二,这也许是我一厢情愿地以为,这样的处理不会落入一种情感逻辑的窠臼,即是,总是漂亮聪慧的女人被放弃,而淳朴可爱的灰姑娘被王子选择。
这种逻辑里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偏见,认为女人的弱势才是被爱的重要条件。
这种偏见在电影中印证了,且非常强力地印证了。
若说小说里的岱西不能和王伟在一起,倒有几分咎由自取,然而莫文蔚扮演的玫瑰没能和王伟在一起,着实令我十分遗憾。
她有着什么样的优点呢?
我非要很贱地总结一下:她能力卓越,头脑清晰,工作能够迅速高效地搞定。
她情感丰沛而敏锐,却又能够自知而节制,没有无来由的嫉妒和小脾气。
这样一个成熟可爱的女人却被安排了失去爱人的角色,冲突乃是因为家里漏水,两个人实在没法抽出时间去修理。
这样一说,还真是让我有些犯难了:话说这么优秀的女人,该要如何优秀的男人才能匹配?
该要男人多出色才能具备去爱的能力?
优秀的女人不是不可爱,实际上是这世上能爱她的男人太少。
吴佩慈扮演的海伦是一个没头脑的小心眼小姐,虽然脾气坏,常常跟另一个秘书、对头Eva死磕,但是却是一个真性情之人。
她的心直口快和Eva的沉得住气是一个强烈的反差,二人的戏份实在是给影片增加了不少的笑料。
1,徐静蕾在《杜拉拉升职记》里讲述了这么个故事:有一家五百强的公司,员工手册里规定,同事之间不能谈恋爱,否则要有一个离开,于是,主人公们开始了角逐……2,第一个镜头,视角一下子转过来,出现植入广告五个……3,公司里,从总经理,到部门经理,到实习生,每个人不论在公司还是在家里,电脑全是联想,用的都是立顿的杯子,喝的是立顿的红茶,开的都是马自达的汽车,汽车上放的都是益达口香糖,并且徐静蕾还当众吃下了N盒德芙巧克力……4,徐静蕾真的是老了,眼角纹比植入广告还多,而且老徐好黑啊,身材也真是糟糕5,莫文蔚还是蛮漂亮的6,《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徐静蕾津津乐道,片子上映之前就收回了成本。
《杜拉拉》则恐怕是上映前就开始盈利了,不然就冲着影院里那么几个人的票钱,恐怕……
虽然没细数过杜拉拉是不是九十分钟换了五十套衣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九十分钟内每分钟都有广告。
看着老徐每次都把杯子上立顿的Logo对准镜头就觉得好笑,准确的说这部电影是和开映前面的广告是联播的,中间插播了几分钟激情戏和爱情肥皂剧。
恩,感谢Lenovo, 立顿,12580,马自达等等等给老徐和黄立行留出了一些秀感情的时间。
披着杜拉拉的外衣,老徐自导自演了一部我在世界500强的情欲史,当小资与白领这样的词已经演变成骂人的粗口,升职不如生殖来得猛烈,这里没有职场励志,只有喝着一杯又一杯的立顿,冒充加班来挑逗黄立行到底行不行。
在国产片耍无赖般的骗取票房的今天,别说去电影院了,这样的片儿买盘浪费钱,下载浪费电,我阴险的用网络播放器看完,用骂街来表示我对此电影的关注是支持国产电影最仁至义尽的做法。
在将美好青春耗尽在文艺之后,老徐发现梦想不能照进现实,于是她投降了媚俗,此片毫无疑问的会成为老徐最卖座的商业电影,没有之一。
大批白骨精都会相互相拥的去看看这部号称职场宝典改编的电影究竟怎么样,看看自己或者自己憎恨的某个同事能不能对号入座。
结果必然是失望的,老徐装嫩的穿越在杜拉拉与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文惠之间,生拉硬凑的表演着一部三流的台湾青春偶像剧,除了一夜情之外,看不到任何杜拉拉能升职的条件。
Lala与David在喷泉戏耍的一场戏,毫无情感铺垫,谁都是谈过恋爱的,煽情煽不好就是煽自己嘴巴,而第二次泰国相遇这样的安排简直就是侮辱观众的智商了,如果说有钱人终成眷属,那么也请费些周折,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人群之中就这么你看到我,我看到你?
咱不带这么敷衍的好么,要浪漫先浪费,之前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这点胶片还不舍得?
黄立行不像销售经理更像是消瘦经理,也难怪,被美色掏空了身体,作为ABC来说,这孙子满嘴外国话,但我必须说一点,作为一个中国地区的销售经理来说,他又实在是言词不清口才笨拙了,这太不贴合实际了,基本上能做到销售经理级别的人物,嘴里能跑火车,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白的说成黑的,能说的两口子分家,寡妇再嫁,没个准主意的,他三两句话能把你支到新疆去,回来,您还得给他带葡萄干,这就是中国特色,而黄立行,不行。
莫文蔚的气场很适合那个角色,至少很模版化,让人容易辨识。
其他人在打着酱油的同时,衬托着一个又一个的植入式广告。
不明真相的群众问:什么是白领?
看了杜拉拉之后得到的答案是:开着马自达,喝着立顿茶,穿着阿玛尼,用联想手提上51job网站找工作的人!
http://zone.ku6.com/viewfilm/4077.html 你是来调情的还是上班的?
——《杜拉拉升职记》悍客.罗电影一开始,先来一排CBD的特写,俨然一副职场电影的范儿。
但是主角出场,镜头语言交错切换,杜拉拉站在喷泉旁边换鞋的时候,英姿飒爽的莫文蔚拉风滴走过——我就知道,这他妈绝对是个爱情片。
你见过哪个职场片里男女主角斗嘴斗到莞尔一笑,party趴到酒店肉搏,甚至连喷泉里洗脚也楞是拍出了查泰来夫人在雨中的感觉。
倒是有几幕颇借鉴了青春偶像剧的手法。
比如韩剧式的泰国逃跑,男主角拉着女主角抱着一身累赘,直跑到三点满布的海滩——躲过坏人的追逐。
日剧式的许愿树上挂卡片,男女主角多年不见,然后在异乡故地重逢。
于是上演了一出难舍难分的尔侬我侬。
至于台湾偶像剧常用的楼道里唱歌,港剧里常用的电梯事故,大陆言情剧常用的办公室三角恋——尤其是杜拉拉喳喳呼呼敲门进来,莫文蔚回转身来,那种尴尬与默契,是只有大陆中年人才能体会到的经典情境。
当然,他们在调情的同时,也会偶尔想起自己的本职工作。
杜拉拉同学主修办公室文秘,兼职负责装修等一切事宜,还在百忙之中抽空做了一本公司历史的画册——并且因此于一年之后终于被老总发现且在员工大会上提出公开表扬,甚至又过了一年之后的第一次升职,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赖于老总对杜拉拉画册的好印象。
男主角负责出差、旅游、度假,飞到美国看望母亲,躲到泰国旅游景点开餐馆;或者在百忙之中抽空让杜拉拉联系一下全国各个大区的负责人;他还要跟莫文蔚探讨家里修下水管道的问题,跟杜拉拉探讨辞职及徒步远游的问题,还要抽空在办公室所有人面前把吴佩慈骂得狗血淋头——关键是,在吴佩慈离职之前,要每天表演至少一次。
其它的工作安排是这样的,莫文蔚负责开人——也许是因为她的英文名字叫Karen;吴佩慈负责被骂和被开除,业余负责告诉杜拉拉一些八卦,同时自己也杯具的成为了别人的八卦;其他龙套还有负责倒咖啡的伊娃和负责发现杜拉拉画册从而推动剧情发展的老总。
总之,每个人都很忙,而且都在百忙之中抽空完成了本职工作——最终,大家实现了导演心中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杜拉拉升职了。
因此,我郑重建议,在富士康中国所有分部重播此片——你看,一个负责装修的办公室文员,不声不响经过两年时间已经月薪过万,经过五年时间已经成为世界500强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这是多么赤裸裸的励志故事,何况还有伟大到掉渣的艳遇和爱情。
生活如此美好,也许可以不跳。
我进了电影院,优点小提:1:背景音乐和镜头切换感觉还可以,能反映职业世界的节奏。
还有学那谁-盖·里奇的。
2:玫瑰演的很到位,初期的经理(女)人有不少这样的,超级亮点。
半夜四点还看邮件很有意思,这是许多外企老板的事实情况。
3:小吴误发[email protected],这情节设计有趣也很现实,许多白领都乱cc bcc email ,也搞不清其实有些人级别很高或者根本不应该看这封信。
缺点如下: 1:职场的内容还是表面化了,变成了影片的墙纸背景,没有深入到业务和操作内部,使得升职变得说服力不足(貌似总裁的一句话误打误撞),也没有达到类似《华尔街》那种职场和爱情穿插但没有影响职场的深度主题,而本片的确被拍成了肤浅的爱情片,这是杯具。
这不是情人节电影啊,怎么去跟《非常完美》凑热闹。
徐才女你失去了一个创造经典的机会。
2:时尚的过头了点,主要表现在女人们的穿着,上班不可能穿成这样肉感,裙子的高度是有规定的,聚会也不可能是晚礼服那种。
(Bidding的场面很熟悉,但是方案和报价展示不足。
到底是做什么产品?
产品部门呢?
销售工程师呢?
售后呢?
MD你家公司到底是卖啥的) 3:影片没有介绍清楚玫瑰的职位,似乎级别是B或者C-level,那为什么说话和办公室的情况貌似都E-Level了。
拉拉除了顶头上司,为什么还要报告给她?
按理说销售部的秘书属于销售部的,人力资源和拉拉没有关系。
报告关系没有介绍清楚。
全球CEO来的太随意了,场面不够大,应该安排去见副总理。
装修的风格太现代,感觉还不如东方广场的公司们。
餐厅过份了。
行政秘书起薪3000元太少,也没有什么试用期,一般都6000、上万了。
私下认为公司的原型不是GE就是过去的朗讯科技(500强里叫什么Technology的好像只有它,而且它也是先搞什么名字就是叫orientation的)。
请作者李可确认下。
4:女主角稍微国企了点,达不到外企职场的效果,时装不是穿上的,象是套上的,用力太重让人看得好累。
男主角有些太省钱了,长相很难让人信服,太随心所欲,看到让人有些郁闷,这长相真的不如现实中的外企员工啊。
总之,男主和女主演员都选择失败,结尾明显是东京爱情故事的山寨,但是两人的长相让人笑场(男主猥琐笑容令人作呕),浪漫效果大打折扣,可以想象换成gary grant 和赫本的效果。
金城武和章子怡也行啊。
(假设无泼墨门)5:没有任何一家外企是这样订酒店和机票的,都有协议酒店和旅行社的,这样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广告植入就很不好了,20来个广告植入有自然的,但是不少是不自然的,比如跑车、银行、移动、红茶等等。
支持广告植入,但是镜头要自然。
6:台词夹杂英文这是对的,符合外企情况,但是不是这样夹杂的,一般都是夹杂中文没有很好的对应单词或者本来外语单词更优势的词汇,或者专业相关的,没有把什么move夹杂的,包括许多玫瑰的整句夹杂情况。
这样就恶心了。
7:最主要的。
呵呵。
综合最近浙江的几起QJ案件的审判、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并参考文强案,只要是酒后,无论女方(女同事)是否主动,是否配合,是否自己开房,是否什么体位,王伟都犯了大错,牵涉刑事犯罪,最近在浙江发生的多起刑事案件都是判了10年以上。
这一点,我觉得制片方应该加行小字(请勿模仿,进入前需测试女方酒精浓度并录制叫床声和注意备份原始数据),以免误导观众,害了许多企业男青年。
(一般女方都咬死自己酒醉,类似杜拉拉这种“喝多了,全当没发生”,全是被男方摆弄什么都记不清了,所以只要对方喝酒了就要理智啊理智,万一万一对方变卦邪恶了呢。。。。
)片子还算流畅热闹好看吧,作为职场类型片的开拓者,本人表示支持,也预测影片会有好的票房。
跑到电影院的时候才发现这个小影院的《月满轩尼诗》已经下了,还刚好没看见《岁月神偷》那几个小字,于是带着已有的有色眼镜看了这部老徐翻拍的《杜拉拉升职记》。
因为原著已经看过了,所以对某些情节是抱有某些期望的,老徐刚好帮我一一敲破了……好吧,我来罗列一下几宗罪:1:目前的老徐太老太胖,实在不符合传说中的拉拉:南方女子,姿色中上。
除了和拉拉一样有点黑以外,别的都不符合……2:王伟这个名字给我的印象应该是有张比较方正的脸(这是我自己的臆想咩),可是黄立行同学最近是不是瘦了……脸部越来越长,而且虽然David在书里写的也是有些工作狂和小心眼的,但是这里边给改的,还真是,嗯,我该怎么形容呢?
绝对不符合我理想………………3:个人还是很喜欢莫文蔚这名演员滴,不过,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演员群体严重老龄化,曾经紧致精致的小脸有些松懈了,美腿还在,但始终不是我心中的玫瑰,我脑海里的玫瑰是一个精明的有些心狠手辣的女人,很清楚她要的是什么,也坚决不拖泥带水,莫文蔚实在是演的太有人情味,嗯。
4:海伦是谁?
海伦是八卦的美丽的不思进取的有亲和力的,吴佩慈是谁?
不过相对于伊娃,海伦这个角色,我还算蛮喜欢了…………5:化妆师是哪一个??
你还记得最后拉拉和王伟见面时候的样子么?
拉拉的脸好白,身子好黑,颜色对比真鲜明,可不可以让拉拉变白的柔和一点而且,老徐从近DB一直到和王伟再次相遇,除了一点点的时装上的变化,其他的气质表情等等等等,真的没什么变化,我想,考验老徐演技的时候,真的到了……6:后期剪辑的问题还是这个小破影院的问题?
很多关键的话都“嘎”的一下过去了,我好多时候都在想,到底是胶带抽筋了还是我的脑袋抽筋了……怎么一瞬间就过去了…………7:我不太清楚这部电影的定位是什么,是商业片么?
还是才女老徐的得意之作?
这部片子商业气息太浓,铺天盖地的广告,马自达的,某某银行的,高姿化妆品的,立顿各种茶的,nokia的,让我想想还有啥哈,嗯,想不起来了……广告太多啦实在是,我难道是进影院看广告的么姐姐…………8:老徐,你这部片子,是单纯为了拍一部片子还是怎样?
原著的精髓,应该是拉拉很努力,最后赢得了自己该拥有的一切吧,为什么最后变成了爱情是主题,甚至连这个主题都不明显呢……果真像某些人说的,还是花絮最好看,还是花絮有思想。。。
说了一大堆,都是个人看法,支持的就哼一声,不同意算了……总之,看了这部电影,很愤慨………………
马克思说过:悲剧和喜剧往往从对比中来……这边厢是母亲过世,替舅舅的小店卖抽水马桶的打工姑娘;那边厢是位于建外SOHO高档写字楼里五百强外企的丽质白领这边厢男主人公是得靠姨妈和妈养着每天11点还睡不醒的平凡香港小市民一枚;那边厢男主人公是风情冷酷美女环视年收入50W美刀的销售总监这边厢女主人公是大陆上世纪60年代常用名爱莲;那边厢女主人公雅号拉拉这边厢男主人公跟宠物抢名字阿来;那边厢男主人公有外文名David这边厢女主人公前后只换三套衣服;那边厢女主人公一个镜头一套OL、晚装、休闲装,除了50余套衣服,外加一件白色胸罩,和一套什么都不穿这边厢是茶餐厅的菠萝包和叉烧包;那边厢是红酒和牛扒和无数巧克力这边厢买辆二手面包车差点要抢;那边厢买辆马自达小跑花了3秒这边厢真爱肇始于一次不看好的相亲;那边厢第一印象跟时髦地幽闭症有关这边厢女主人公法庭上见完前男友又跑去外面追囚车再看一眼前男友;那边厢因为搞不定谁先回家等物业修天花板男主人公就在车上跟前女友说分手这边厢男女主人公感情升华于讨论侦探小说;那边厢男女主人激情喷张在公司福利泰国游的酒后ONS这边厢是男主人公在老妈的婚礼上淋着雨终于明白自己心底是爱着那个姑娘;那边厢是被喷泉淋透才开始玩暧昧这边厢女主人公张大嘴巴让男主人公看蛀牙;那边厢女主人公矜持地保持OL范儿为爱情闪转腾挪这边厢是一对老姐妹为个持家老男人出点小状况;那边厢是4、5个花姿摇曳大美女为几个钻石王老五大展风情这边厢是拥挤香港小市民温情脉脉;那边厢是职场败犬女各种由头勾心斗角这边厢拍个片子到处找钱;那边厢满眼都是植入广告这边厢岸西还是默默拍《亲密》的岸西;那边厢徐静蕾已经不是沉静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徐静蕾这边厢结局是下雨的春天男主人公又在茶餐厅偶遇一个人在看侦探小说的女主人公;那边厢结局是游人如织的泰国爱情许愿树下女主人公不经意落寞回眸看见了凝视自己的男主人公——好吧,总算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其实,你们知道的,马克思不可能说开头那种话的。
《杜拉拉升职记》(以下简称《杜拉拉》)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其实乏善可陈,无论导演手法还是演员表演,都仅仅只是合格而已。
但是作为一个流行文化消费产品,《杜拉拉》光鲜亮丽,每一格画面都充满了肉欲气息和物质符号,对于任何试图想和这种生活沾边的观众看来,看这部电影的过程都会是一次性价比不错的“中国梦”虚拟体验。
请不要将《杜拉拉》这部电影当成一部职场科教片,它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办公室环境里,但它其实和个人梦想、职场奋斗什么的并无关系。
《杜拉拉》只是一个现代版灰姑娘的白日梦,白领也好外企也好,都只是这个白日梦里华丽的景片,观众最后看到的还是灰姑娘在聚光灯中翩翩起舞,和或邪恶或愚笨的姐妹们虚情假意地斗争,最后有惊无险搞定白马王子的故事。
对于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说,如果把那些文艺青年们基于电影本身出发而顽固坚持的小众审美趣味排除掉后,《杜拉拉》无疑能够在当下的市场上受到欢迎,并获得一个理应还不错的票房成绩。
环顾当下的国内电影市场,对于这种能够拉下脸面放下身段全身心投入去娱乐观众的产品,毫无疑问是会得到相应回应的。
考虑到《未来警察》和《越光宝盒》这样的电影最后都能获得不错的票房成绩,《杜拉拉》这种精心迎合观众的电影,自然也能够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期望。
作为一种翻版“中国梦”的精致模仿,《杜拉拉》中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徐静蕾或其他明星,而是片中无处不在的广告植入。
它们或含蓄或奔放,出现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和背景中。
在影片所设定的这个世界中,口香糖一定是维系这个世界运转的最重要的物品,因为任何时候车窗前和办公桌上都会有一瓶口香糖,即使片中主人公万念俱灰了无生趣准备离家出走或率众造反的时候,都不会忘记在镜头前顺手带上一瓶口香糖。
类似的植入广告在影片中见缝插针,虽然试图润物细无声,但其实它们每一次在画面中出现都在无声无息地提醒着观众:这是一个物质的时代,如果你不拥有这些代表和象征着你存在的符号,你就可以去死了。
对于这种不无炫耀而且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我作为一个观众只能将其转化为一种观影乐趣,权当这部电影同时还免费附送了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
因为有了这个游戏在分神,所以我在面对影片情节和人物时,也少了许多质疑的机会。
只是对于我来说,当我把自己的判断力完全交给这部电影后,我还是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太过于苛刻的观众。
在我的心中,不断会有两个声音在不停地辩论,一个说你何必呢这电影拍的多有卖相啊肯定会大卖的你为什么一定要在趣味上自绝于人民呢,另一个声音则低声地辩解说我的要求真的不高我只想看一个有趣的人物一个合理的故事一个能打动我的电影为什么就这么难为什么……
基本上把书写了出来,,比王珞丹的好的太多,王珞丹直接成了职场的许三多,,,
徐静蕾的声音怎么那么穿越感觉是章子怡配的音。六年从3000到25000月薪不小地激励了我。我该说杜拉拉求职门槛太高还什么的,真有眼力见。
植入广告啊!!!
徐大姐 你饶了我吧 GoKarenGo!
恶心。做作。最受不了说中文参杂英文!!
喂,你的益达,是杜拉拉的益达哦
这片儿虽然闹腾、庸俗、口水多过茶、赤裸的拜金、物质主义、到处都是广告等等,但它一定会卖的不错。现在的观众就喜欢这种干净明亮的白日梦。
怨女靠年龄增长而升职
很放松的电影哦~,没去过外企的人不晓得到底啥样子,融科的楼道被借用了,哈哈
这首映审片看的,影院人爆满。老徐有够山寨的,不看白不看。旧中有创意,新中够乏味。杜拉拉升职,邀你进影院。
好差的片子啊,徐静蕾怎么会演技如此低水准。谁去影院看谁傻叉(我昨晚傻叉了)。
服装真的很难看。。。。黄立行真的很难看。。。。。徐静蕾真的老了。。。。。。但还算是一部时尚电影吧。。。。。。。
这是杜拉拉版的《败犬女王》!老徐真的有点老,当中一段露肉的雷到我了,演得也没那么自然。比起来那些女配们,虽然讲话不知道为啥有点京味儿,可真的自然,特别是佩慈,也太可爱了吧。整部戏比起升职记,恋爱记更合适,应该是偏离原来的本意了。黄立行灰常性感,连说话都性感,个么亲吻就更加性感了。
老徐真够干这句话在我们这些彪子嘴里呼喊了多少年,如今一看也就那么回事
老徐你歇菜吧 我其实最想对徐静蕾说的 她已经变得庸俗了再也看不到开往春天的地铁和梦想照进现实的老徐了,这部电影的引人手段居然是她和黄立行的床戏和沙滩裸戏,我知道现在观众喜欢看这些,暂时看起来很吸引人 但是这些东西就像快餐,吃多了身体不好,还是粗茶淡饭吧。 大片大片的广告植入 看着心烦
老徐咋就一直这么做作呢
拉拉真是个可爱的女孩。。。
情节简单
一个老女人的装纯的商业狗血巨作~~~~!
推荐只为莫文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