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还是支持死刑,不是死刑判决错误就要废除死刑,既然死刑这么严肃就要求我们的司法制度保证程序、实质的公正然后才能判处死刑,算了,我这平头百姓够不上这么高端的议题,但是各种变态案件出现时候就感到死刑是必不可少的。
举个栗子,杀人奸尸焚尸吃肉的这种犯人真的指望改造吗?
不改造留着浪费粮食?
我就问一句如果你是受害人家属你受不受得了,圣母婊当的很爽是不。
整部片子传达的思想我有点震惊。
不接受任何评论,这只是我记录自己的观影感受。
又是个类肖申克似的作品。
这种似乎讲了点人生哲理的故事片总能让观众感到巨兴奋跟哲学家的电路接轨。
接下来的影评必然是和感悟人生有关,并像一个号称得了道的邪教徒一样喋喋不休揭示人生真相。
其实是个粗制滥造的影片。
为了实现紧张效果步步为营的做出所有院线片元素,倒计时的时钟,半路坏掉的汽车,再加上节奏越来越激昂的交响乐团伴奏。
却没掩饰内容的空洞和逻辑混乱。
这编剧为了凑剧情让人物性格如吃了化身博士的小药丸一样剧烈波动,为了突出风流潇洒就让某人才思敏捷,为了突出痛苦就让一个哈佛优秀学者做出比智障人士更荒诞离奇的行为。
如此林林总总。。。
这不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么?
人物关系更站不住脚。
无论是Berlin还是女记者都没出现的必要,女记者成了侦探和故事听众的复合体又从没任何主动行为。
而那个舍身成仁的男女身上也许能挖出点亮点,可惜,片子还要考虑剧情的轰动性,要考虑扮演过Rose的女演员戏份够足,活活扼杀了应该发展的剧情方向。
一切情节设计都围着最后的statment转,让我实在无法相信这离奇的故事。
其实应该在片头或片尾再打出一条字幕“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那就更完美了。
(我甚至忘了是否真的看到了这条字幕)。
死刑废止论:(1)死刑并不具有特殊的刑罚威吓效果。
(2)死刑本身并不完善。
其一:死刑的程度不可分,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 其二,不符合伦理道德,即国家禁止公民杀人,而自己却在做着杀人的勾当; 其三,死刑所造成的死亡恐怖造成生命刑的双重报应,死刑判决后到死刑执行前,受刑人要在死亡的恐怖之下生活,极不人道; 其四,死刑不符合现代刑事政策的基本要求,死刑实质上是不教而诛。
[1] (3)保留和适用死刑,忽视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而造成不能恢复的后果,人死不能复生,如果由于司法错误造成错杀,将无法纠正。
(4)死刑的残酷性,不符合刑罚人道主义的要求。
(5)根据社会契约论,国家或社会无权剥夺其人民的生命。
(6)死刑不符合经济性原则。
执行死刑的结果,使被害人无法取得损害赔偿,国家无法获得无偿劳动,而且将犯罪人处死后,有时国家还需要负担受刑人家属的社会救济工作。
三卷录像带,是电影的三个高潮。
第一卷录像带,在记者的心中为大卫的昭雪;第二卷的发现是“牛仔”有意为之,真相的冰山暂露一角,与此同时,这也是对死刑体制的有力一击;第三卷,是大卫赠与记者,以及观众的自由之钥。
没有第三卷,这仅是一桩暴露死刑处罚的冤案;第三卷的浮出水面,表面上的冤案,实则是对于死刑体制的抨击,对于那些将废除死刑作为毕生事业的的人们来说,这是他们为事业的献身。
记者贝茜手拿第三卷录像带奔跑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她从一片墓地中穿过,白色的十字架墓碑插满目所能及之处。
在大卫被处决之时,它的寓意再明显不过。
所有被处决之人,就如大卫所述,没有人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从未有人回来过。
所有的冤屈,所有的错误都已经无法挽回,随着那个生命的逝去变得毫无意义。
只不过多了一块冰冷的墓碑,受害者家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
亦如死刑废止论的观点,被害人无法取得损害赔偿,国家无法获得无偿劳动,死刑不过是一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为了保持对它的公民的威慑力而采取的手段。
大卫曾在课堂上讲述拉康哲学:人的幻想要超出于现实,重点不是你所幻想的东西,而是幻想本身。
你设立一个超越现实的目标,你就会有欲望,欲望与疯狂的幻想相辅相成;但是当你得到它时,你再也无法幻想它。
一个心想事成的人是不会幸福的。
对大卫而言,他如果活着,就无法撼动这个体制;他如果死去,他将达到毕生渴望达到的目标,可是他再也无法看到。
回头看拉康的理论,两者存在有相似之处。
如果大卫活着,毕生致力于撼动死刑体制的目标达成,结果呢?
他一直在为此奋斗,现在目的达到了,继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他知道自己的死即将带来的巨大影响,他是满怀希望与自豪地去迎接死亡,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必定达成的目标,这是人最为激动和骄傲的一段时间,像是颁奖典礼的前一刻,像是自己渴求已久的表彰念到自己名字的前一秒……
倘若死后的世界里人们保持着死前的状态,想必大卫和康斯坦丁是最幸福的人吧。
上班之余,仍在思考昨天晚上看完的一部电影——《铁案悬迷》,又叫《大卫•戈尔的一生》 。
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凯文•斯派西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最大原因。
但是看完之后,演员不再是我最关注的,影片反映的人性实质更值得我关注。
死刑的去留最近在国内也是吵得沸沸扬扬。
何去何从,众说纷纭。
尤其是当下几件敏感性事件的发生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比如那个叫药家鑫的,还有一个哥们的爸爸叫李刚。
死刑,从过去到现在,成了一个不解之题。
想起了当年苏格拉底用30元换一条命的经典辩论,当然,这一段在影片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一个反对死刑的团体,一个为了理想可以放弃一切的群体,值得尊敬,同样也让人后怕。
凯文是个上流人物,是个哲学家,是反对死刑团体的领袖。
温斯莱特是个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都会保守秘密的记 者。
看似这两个人不会有什么联系,但是凯文在生命的最后看到了温丝莱特,也就看到了他死亡的最大意义。
首先我不剧透,想知道结尾的话,自己去看。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在最后的30分钟,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90分钟,后面的故事不会那么让我惊讶。
我得坦白讲,到了最后的一个小时,我越来越清楚康斯坦是自杀的。
但是我越确定自己的猜测,越骄傲自己的个人能力,就越忽略了电影真正要反应的东西。
真的,我已经忘记了凯文是一个反对死刑的团体的领袖。
温斯莱特是这个故事的局外人,但是也是这个故事的见证者。
除了这个故事的本来的三个策划者,她是唯一一个知道真相的人。
凯文为什么选择她,因为温斯莱特可以问了保守秘密去蹲监狱。
所以,凯文确信她会保守这个秘密。
这个策划的初步想法起源于一场辩论——凯文和德州州长的电视辩论。
凯文是哲学教授,是个关注死刑很久的狠角色。
而德州州长是个政客,是个只关注选票的家伙。
所以,真正的辩论在一开始就已经宣告了胜负。
但是,凯文的性格是急躁的,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发狂式的追问终于给了州长喘息的机会。
州长的一个问题难住了凯文。
“你能找出一个被冤枉的死亡的案例吗?
”是啊,死刑都已经判决了,罪犯也已经被正法了。
州长的话等于是死无对证。
但是别忘了,凯文是个哲学教授,是一个辩才。
所以他会找到一个案例的。
案例是什么,就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
我们不管康斯坦是否得了绝症,不管凯文是否因为一个美女学生的诱惑而身败名裂,我们也不管那个牛仔到底有多么狂热。
我们只关注理想。
没错,就是理想,简单的两个字,艰难的一辈子。
谁的一辈子?
是那些死刑罪犯的吗?
是康斯坦的吗?
是德州州长的吗?
是哪个牛仔的吗?
是温斯莱特的吗?
还是凯文的那个鼎鼎有名的律师的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大卫•戈尔的一生》。
理想,在最后的那一瞬间,印证到了现实之中。
我为凯文感到骄傲,同样我为他的死亡感到可惜。
或许你可以举出千千万万种理由说明他死的不值,那又如何?
我只能说,那是你的选择,不是凯文,不是大卫。
温斯莱特,最后的泪水,或许不再是自责,不再是愧疚,也不再是惋惜,更多的可能是开心。
不管她支持还是不支持死刑的存在,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这样一个案例的存在,活生生的展现在她的眼前,而且只有她一个人知道怎么回事,她应该会记住些什么的。
凯文的死,值得骄傲。
凯文的辩论,值得铭记。
凯文的理想,值得钦佩。
我想到了自己。
或许毕业了,或许失业了,或许看不到未来,或者看不清未来,但是理想,应该还是会在的。
不管多难、多累、多苦,看看凯文的死亡。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就像有很多人不理解《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一样。
可是,终归你不是他,所以你永远做不了他。
有些成功不可以复制,有些经典不可以超越。
但是,有些理想,是真的可以实现的,只要你坚持,只要你努力。
共勉之!!
1.古代中国的死刑充满创意:斩首、车裂、凌迟、枭首、腐刑、幽闭、剥皮、油炸、烹杀、老虎凳、站铁笼等。
问斩与枪毙在我们的词汇中并不陌生,死刑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概念。
“一命一抵”,是习惯性接受的观念,但并不符合现代的法理精神。
2.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有着关于死刑的废除趋势。
根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统计,2009全世界已经有139个国家废除及不使用死刑(95国废除所有死刑,9国对一般状态下、非战时废除所有死刑,35国法律尚未废除但实际上超过十年未执行死刑);仍维持死刑的只有58个国家(这58个国家中,只有18个家在2009年有执行死刑)。
也就是说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3的国家废除死刑,废除死刑是一种国际趋势。
3.中国每年执行死刑的具体数目作为机密从未公开发布。
但据国外一些组织的数据统计,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
4.2011年5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13个死刑罪名。
这是中国第一部刑法1979年颁布以来,第一次减少死刑罪名,把死刑罪名从68种减少到55种。
但中国还是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之一。
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将部分死刑案件授权给各省高级法院进行复核,2007年1月1日收回死刑复核权。
中国在缓慢的前行。
5.目前仍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死刑能降低重大犯罪率。
6.同样是人为的干预剥夺人的生命,为什么“安乐死”不能被人类普遍接受而死刑却能在人类的历史中被普遍的接受?
7.呼格吉勒图这样的冤案不只是一个,不慎重思考和对待“死刑”,这样的人间悲剧一定会出现。
并不是说中国要在一夜之间废除死刑,但希望慎用死刑,限缩死刑,尊重生命与人之基本权利。
有些电影就是纯商业的悬疑,像《八面埋伏》,纯粹为了悬疑而悬疑。
《大卫·戈尔的一生》,算是艺术悬疑片,不管是故事情节,或是演员阵容都可以吓倒人,炸一看,还以为是一部挺有意义的片子。
(其实电影看过有段时间了)故事里的两个人物是多么得伟大,为了反死刑献出生命,他们不仅伟大,观众看得也悬之又悬。
这样无理取闹得嫁禍他人的自杀方式,谁是法官都会犯错。
退一万步讲,这世间要是多是这样子的案子,还要刑法干什么。
=========================================我觉得定义为一部好片,不是你猜 不到结局,被导演戏耍了就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是 ,美国废死刑,行得通吗?
美国政府不是没有试过。。
还有以这种玩理取闹的死亡方式,证明司法的漏洞。
无知啊。
=========================================我觉得一部好电影,是你可以从中可以学到一些东西,至少你得认可电影要表达的意义。
不要一天到晚叫 结局好意外,喜欢一些所谓高智商电影。
有些还要装高智商,看到一半就知道结局了,就定义为烂片。
你们简直在浪费电影,浪费免费的资源,浪费上网的流量。
=========================================不好意思这么说,也许很多人看片只是为了结局好意外,被导演戏耍。
也不能要求每个人对每部片的想法都一致,就像你们也不能让我认同你们的观点。
话说有这么一伙人反对死刑,想废除之。
这伙人中有个大学教授叫大卫戈尔,人称老戈,老戈事业不顺,老婆又跑了,人挺悲催的。
老戈有个助手叫康斯坦斯,人称小康,小康得了白血病,没几天活头,不过对工作还是很敬业的。
老戈和小康还有个同伙,名字太长说了大家也记不住,就叫他老王吧。
老戈、小康和老王吧都是文化人,文化人凡做事得讲究个名目,干巴巴地反对可没有说服力,怎么办呢?
他们想啊想,嘿,有了!
如果死刑制度冤杀了好人,那不就证明了死刑不好,死刑很坏,死刑该废除了吗?
说干就干,动手吧。
找一个死刑制度、冤杀、好人的例子先。
有道是知易行难,这真找起来还真不容易啊。
找啊找也没找到,咋办?
要不咱自己整一个呗。
正好小康快病死了,没几天活头,死不可惜。
大家一商量,就逗同意了。
于是老王吧杀死了小康,再把老戈的精液灌进小康不可描述的部位,诬陷老戈奸杀助手。
老戈被关进大牢,认罪,最后被判处死刑。
老戈决定赴死以殉道。
可不能白死啊,他就找了个记者名叫贝西,人称小贝,让小贝把整件事写出来。
他不能让小贝知道得太早——这样大家就知道是冤案他就死不了就没法殉道了,也不能让小贝知道得太迟——这样他儿子会鄙视他。
文人就是矫情,就是事儿逼,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最终老戈好算计,小贝也不负所托,老戈被执行注射死刑,小贝在老戈跷头的同时弄清楚了真相。
死刑制度、冤杀、好人,齐了!
你看死刑制度多坏,不废除能行吗?
可是有点不对劲诶,小康你不是本来就快死了吗?
你这死到底是为殉道还是因为时日无多?
既然决心搞革命就应该纯粹一点,将死之人去送死难免有夹带私货之嫌,身体健康无灾无病本来长寿的人去送死方显革命本色不是吗?即使略过这点不提,你是跟别人合谋自杀诶。
自杀的算“好人”吗?
将“自杀”伪造成“他杀”以诬陷别人,欺骗法律、欺骗法官,算得上“好人”的行为吗?
再说老戈。
你说你是“冤杀”的。
协助他人自杀算“冤”吗?
作伪证算“冤”吗?
当然了你这伪证跟别人不一样,别人作伪证是为“出罪”,你作伪证是为“入罪”,别人作伪证是坑别人救自己,你作伪证专坑自己。
法谚有云:毒树终究结不出香甜之果。
坏的原因怎能产出好的结果呢?
还有老王吧。
根据电影里的说法,老王吧在征得小康的同意下杀死了小康。
从法律上来说,老王吧主观上有杀死小康的故意,客观上有杀死小康的行为,主客观相一致,老王吧就是故意杀人。
须知当今全世界的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都不承认“协助自杀”,即便是《死亡医生》里积极支持安乐死的医生老凯,也是让病人自己动手按下那致死的按钮——他敢动手就是故意杀人,哪怕别人求他。
还有啊老王吧,老戈作伪证寻死的时候你在哪里?
可见死刑制度既没有“冤杀”,也没有“好人”。
老戈和小康算白死求了,唯有杀人犯老王吧自以为得计,在外快活呢。
最最悲剧的是,老戈一伙人的整个证明逻辑都是靠不住的。
法律是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刑罚的目的是预防和惩处犯罪。
何种罪行该接受什么程度的刑罚,这是两千多年来法律实践经验的结晶。
试想有一天,恶性犯罪的惩罚变轻到你我都能接受的程度,你会不会想弄死几个人?
会不会有几个人想弄死你?
岂不是人人都要大开杀戒?
人人自危,整个社会也就崩坍了。
所以说老戈他们这事儿,从根上就错了。
只有“死刑不能达到预防和惩处犯罪的目的”,才“有必要废除死刑”。
老戈和小康顶多证明了司法审判制度可能存在漏洞。
司法制度存在漏洞和废除死刑之间可没有任何逻辑关联。
导演还有一点也很可恶,过于煽情而完全忽视说理。
就好像废死的逻辑是不言自明的。
以煽情代替说理,这不是讨论问题的正确思路。
或者导演一开始就没准备讨论问题呢,他只想忽悠下瘸子。
看完,零感触,只知道自己看完了,期间吃了不少泡椒凤爪觉得嘴里好辣。
有几点确实不太明白,1记者发现真的录像带为什么要看完再走?
直接拿走就好吧,这么赶时间的事还得痛哭流涕伤感几分钟,那边都要注射了。
2他们在汽车旅馆里抱电视老板不管吗?
3车子不好为什么不换一辆租车公司服务好差,福特到底投资没,你们这么黑福特他知道吗?
4记者拿走录像带时牛仔大叔在旁边淫笑,大叔莫非已经知道他们的车会坏吗?
大叔也是开福特的所以早就知道车子会在半路抛锚吧,果然是老用户。
5为什么一个不尊重自己生命对家庭毫无责任感随便乱搞的叫兽会为了废除死刑牺牲自己,就好像一个天天乱扔垃圾的人口口声声的说着支持环保,最后为了阻止央企随意排污强烈抗争战死在一线一样。
6记者在路上打个电话给法官检查官或者什么人的,在我大天朝发现新证据可能证明不应适用死刑的都应暂停,美帝这么落后吗?
必须人到了给你们看了才可以,果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
7派西,搓比叫兽不适合你,还是去演英俊潇洒的党鞭吧。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一时想起黄庭坚的诗。
凌晨第一遍看完片子只觉得导演编剧的天才,起初对戈尔的行为却是难以理解,影片中早已交代戈尔妻子外遇是圈内人尽皆知的事情,然而他并没有揭穿,我想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儿子,儿子是戈尔巨大的精神支柱。
戈尔在面对贝西时告诉贝西,他告诉贝西这些事情,并不是让贝西拯救自己,而是拯救戈尔的儿子对于父亲的回忆,还记得影片中戈尔和已经在国外的儿子的那通电话吗?
戈尔还没说几句话,电话就被挂断了,是什么原因呢?
是儿子自己挂断,还是戈尔老婆挂断的?
导演表现给观众的只是戈尔的愤怒和不甘。
电影有太多的留白抛给观众,那些留白就像柏林寄给戈尔的明信片上所写:“我的愧疚远超过你的想象”。
导演没有告诉我们的,就是观众的想象力。
死刑的支持者们,是否对个体的生命有过愧疚;而死刑的反对者,有是否对逝去的生命有过愧疚。
一如戈尔讲述拉康哲学的重点:“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那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对’它‘的幻想。
“但是关于拉康,导演没有借戈尔的嘴说出更多,事实上,拉康宣称精神分析不过是对患者要求的一种”应召“,精神分析者只能对他自己具有权威。
这也就意味着戈尔以身殉道的独立性,其价值也就只能体现在他个人身上。
正像戈尔自己所言:“猎“永远比”杀”要乐趣。
柏林的明信片是寄送到监狱的,并且是在戈尔收监一年之后,而戈尔在执行死刑前有六年刑期,柏林在做什么呢,她的道歉是基于知道戈尔会被执行死刑的,戈尔在被诬告强奸柏林的案子上遭受了很多的不堪,包括学校,反死刑组织都隐射他是个强奸犯,但是他在某公司的应聘片段并没有致命,HR只问了戈尔一个岗位问题,镜头没有给出答案,我认为传达的信息是戈尔的工作无法脱离教授和反死刑组织,继而为他落魄街头做一个铺垫。
也就是说,愧疚,也就只是愧疚而已,我曾经陷害你,使你经受了很多不该有的遭遇,但是我的愧疚,超越你想象的愧疚,只能寄托在一张小小的明信片上,我仍然过我的生活。
柏林陷害戈尔的理由也并不充分,从她迟到后戈尔的话述看,柏林经常跷戈尔的课,但是戈尔的不及格评分是否直接导致柏林被开除呢?
没有说明,但是一门课程的不及格不足以导致柏林被开除,那柏林为什么一定要报复戈尔呢?
——因为课堂上戈尔拒绝了她?
从戈尔被学生诬告强暴继而撤诉后组织对戈尔的态度来看,人性的黑暗远远超过大多数活得舒坦的人类的想象,柏林撤诉远离学校和戈尔可以看作是对学校的报复,但是动机仍然是个谜。
在戈尔和柏林上床之前,戈尔的妻子就有外遇了,结尾处把明信片寄给前妻的寓意除了证明自己清白,还有什么?
戈尔的第一个官司只是离婚的借口而已,免税店给外遇的衣服也不是很明白想表达什么。
剩下的就只有50W现金,和儿子相关的一点都没有。
牛仔带50W现金出国这也太假了啊。
(牛仔最后看了歌剧《图兰朵》,片中他对古典乐很执着,有说明他是个废除死刑的狂热份子,因为康斯的帮助而对康斯相当服帖,其实是个非常体面的人,不像是能蜗居六年的人呐。
)戈尔的死亡晚餐是儿子最喜欢的早餐,也许哲学的终点就是艺术的起点吧。
第二遍看完电影,我想起两句话,一句是木心记:“一个人(友人),决心堕落,任你怎样规劝勉励,都无用,越说,他越火,越恨你——这样的故事,所遇既多,之后,凡见人(友人)决心堕落,便欢送……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一句是木心翻译瓦莱里《水仙辞》的章句:”你终于闪耀了吗,我旅途的终点。
“PS,影片里有很多细节,我总感觉有些许用意,但说不上来,供大家探讨:1,第一天贝西和实习生开车,超过一个骑马的嗯,路边一排人在锄地,有什么用意?
2.学生柏林闯进教室,边上同学给她一个信封,里面是什么呢?
3.儿子吉米在离开的时候和戈尔说悄悄话,并且把玩具小狗留给戈尔,儿子为什么这么做。
导演这么做是为了结尾给贝西的快递,“通往自由的要是就在体内”,这是戈尔的把戏,和康斯自杀时体内留钥匙呼应。
4.旅馆里的录像带究竟是谁留下的,还有第二天晚上的浴巾有什么问题?
5.戈尔殉道的理由是否充分,戈尔和律师有一次会面,律师劝戈尔戒酒,并且说他是可以去到西班牙见儿子的,只是不能带走而已。
6.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果汽车不出故障,戈尔能不死吗?
最后的最后:(刚看了剧照,发现自己看的是删减版本,心中一万头草泥马,目测少了10多分钟,有完整版请留地址)
影片开头学生愿意为老师做一切,铺的太生硬。
为了呼吁废除死刑,让学生诬告自己,辩论场输了辩论,意气用事,和朋友合伙杀人去为辩论举证。
这不是追求理想,这是亵渎玩弄自己的理想。
另一个硬伤,几个废除死刑的倡议者理应聚焦于死刑对社会的效应,对犯罪的控制,对文明的影响,从而才能决定死刑到底是否应废除,结果一群人导演的故事是为了证明死刑可能是误判造成的,这是什么逻辑,跑偏了吧。
荒诞的片子。
典型的艾伦帕克式九零年代影像风格以及死亡主题,看这电影吧就好像回到了你起初刚爱上电影的那段日子。故事也是经典的一波三折处理,诸多悬念虽然你可以用经验得到,但是你的心脏还是情愿跟随着故事的起伏不断脉动。以及,影帝影后的上等表演。
1.剧本扎实(Kevin spacey总挑这类本子)2.自愿做殉道者的smart ass是在用死亡布道吗?不,他更多的是嘲笑!就如Cons评价:你总是如此自负!当他最初背负污名到他最后谋划一切,印证了Kubler-Ross死亡五阶段:愤怒、否定、商议、沮丧、接受;3.“人们透过这层玻璃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他们的罪行。”4.电影主题句已在戈尔的课堂阐明:“衡量一个人的生活,不能看他欲望实现了多少,而要看他付出了多少真诚、同情、理性甚至自我牺牲。因为到最后衡量我们生命意义的唯一方式,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他人的生命。5.三星半。毫无反转,自负的人走这条路合情合理。
非典型的"最后一秒救援",失败反而是最好的归宿;以死殉道,张力十足,最后的结局尽管可以预见,但依旧震撼十足;斯派西的气场真强大。
The key to your freedom!解锁手铐,解救生命,解除愧疚。结尾挺震撼,不过并不认同他们的牺牲,司法系统的不健全不应该用伪造犯罪去控诉,并不能作为证明误杀innocent的特例,Gale在辩论被逼问特例时的沉默很无奈也很现实,不应该成为导火线。
I knew it! david was part of the plan! 凯特温斯莱特的几场哭戏看得我莫名其妙,一直被人当枪使却还被自己感动了! 劳拉琳妮的脸看起来好熟悉,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看到过!
首先,看到与州长的争辩,继续看逐渐猜到了结局。其次,死刑的问题。我们的幸福生活基础在哪里?革命、破四旧,后来的严打与改革开放。这里有多少死刑,不言自明。最后,这种用践踏来挑战法律的人,死有余辜。没有打一星,已经很仁慈
我只看了一遍,理了下自己的思路,是没控制下半身被污蔑,中年危机酗酒,康斯坦一直帮忙,发现康斯坦绝症,两人有了情愫,叫上了另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谋划了这个殉道者的故事?反对死刑的故事?还是为了自己的目的殉道扯淡?他们为了废除,无所不用其极。我个人也不赞成,但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弥补,那就你既然不尊重生命,那就也付出吧。另外他们废除,底层逻辑就是为了转嫁死亡风险给底层人民。
将时间定位在了主人公被注射死刑前4天,以此为起点相反的两条时间线进行叙述。剪辑是本片的亮点,尤其是结尾女主带着录像带赶回警局时紧张的令人窒息。并对于是否废除死刑进行了反思。并没有最后一分钟营救,反倒是最后一分钟反转。震撼至极!作为一个殉道者,大卫戈尔是悲哀的,却也是幸福的。
用放弃生命的方式宣扬生命可贵?用践踏生命的方式宣扬生命的尊严?想要踩着自己的尾巴跳起来?你绕不开你的悖论。是的。我很震动。但不感动。
今天把之前落下的看完了,毫无惊喜的悬念设计,三观有点问题,其中刻意的政治诉求也是个败笔
一个大学教授,不小心犯了一次性错误,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被毁掉,然后他就精心的构建了一个故事,牺牲小我奉献给自己执着的事业。。。编剧精心的编了一个我很震动但完全不感动的不现实的伟大故事。一是,这个片子的政治宣教色彩严重;二是,我个人不认同废除死刑;三是,为了政治目的走极端我无法认同
由于凯文斯派西的存在和《非常嫌疑犯》以及《一级恐惧》的“前车之鉴”,对于故事结局,不到影片最后不敢轻易下结论。略微过强的美国司法讨论,让人稍微反感。有看到图兰朵的细节。标准化的一波三折故事,但没有斯派西和凯特温斯莱特只给3星。
即使是真的因为程序错误而造成冤假错案也不会支持废除死刑,何况是以欺骗世人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开头能猜到结局,如果说《沉默的真相》是为了公正司法,让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而赴死,那这部影片就是为了政治立场而戏弄社会。只有严重犯罪情节的罪犯才会被判死刑,同时死刑也越来越严格了,冤案很少。有些人说政府机器执行死刑是谋杀,那谁又来维护正义呢?难道让受害者家属同样把犯人杀了吗?法律是代表受害人维护正义的一道防线,如果不加严惩,大家为什么还要遵守法律?那样只会让犯罪率上升。死刑不可废。
为什么这种影片可以这么高分,各位都没有理智了吗?整部影片就传达了一件事,一群为了“废除死刑”这个目的,不择手段,直接拿自己的命做出一个刻意的范例来蒙蔽官方,怎么这样一群不择手段的人会被当做什么“卫道者”了?明明就是一群欺诈犯啊,再要想一下前面反对方说的“请举一个我判错的例子给我”,在看看男主他们这些耍阴谋设坑的,就会觉得超级讽刺
居然是艾伦帕克的电影。。。片尾字幕才关注。。。片子悬疑味还可以,把狗血情节换成更好吃一点的猪血也还好。。。但这视听技巧太太太尼玛陈腐了。。。闻到了一股子新闻联播式语言。。。这种感觉暂且表达成【腐朽的低端好莱坞视听语言】吧。。。毫无视听这一层的享受。。。内容的话。。。开头通过主角引述了拉康帕斯卡关于幻想/欲望/快乐/意义这几个词汇之间的关系,说实话,我截了屏,看了好几遍都没看懂,内容前半部分很自相矛盾,只有后面一句话看懂了,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尊重其他人的生命”,这句话我认同,但这只是意义的一种,猴子是不会尊重其他猴子的生命的,但人要去争取,我完全认同。但这跟是否废除死刑完全没有关系。主角杀死自己,杀死朋友,换取民众政府废除死刑的注意,这完全是傻逼行为,最后,我非常讨厌任何形式的殉道者。
剧情还是蛮好的 但是这个男主角啊男主角 从美国丽人到大卫戈尔的一生,我基本可以将其和梁家辉划等号了,因为男猪非好感,减两星!
故事聚焦在死刑和人道主义上,却套了一个悬疑的故事,并在后段用殉道者的自灭企图产生情感冲击力,可事实是电影所表达的东西在他们的理想追求上,并没有展现赴死的震撼度,如果没有当初那一个错误,没有疾病,也可能就没有这么一出以死亡为代价的棋盘。关于是否废除死刑不敢作出观点,只是结合电影来说,也不是用对与错就能解释或评判他们的做法,而且电影也许根本没有将重点放在死刑上面,只是写出这么一群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所奉献生命的人,他们也不是一两句原则的矛头就能为之批评的,用生命践行信仰,用死亡铺垫理想,无辜者也是罪人,废除死刑最后也是将自己亲手送上了刑判,人格和人性之光,是否在最后的陨灭中展现了意义?
之前略微听说过,但一直觉得是苦大仇深的传记片,所以没有想要看的意思。最近也许缘分到了,分成两天看完。相对来说比较平淡刻意,对于现在的我而言剧情结果眼圈猜得到。而且整体节奏画面剪辑也不是很出色,有点不稳定。演员阵容这么好,片子最终的质量相对来说比较一般,而且深度和商业的结合也不算成功。当然总体也不算差,算是可以看。
看的版本肯定不全,凯文执行死刑那段没有看到,前面铺叙了很多,但最后悬念的揭晓还是不够震撼,略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