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隐秘的角落》,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名字: 荣梓杉。
宝石般澄澈的眼睛,掩藏着比成年人还复杂的情绪;
演活了一个个性复杂、充满解读空间的朱朝阳。
而且!!!
——就很帅啊啊啊啊啊啊!!!!
这样的天才少年,跪求他吃演员这碗饭!
没想到,就在这个国庆档,弟弟就带着他的大银幕作品来了。
主角王新阳(荣梓杉 饰),本是一个元气满满、阳光开朗的初中生。
热爱音乐的他会使用从爸爸身上学到的祖传杀价技能,从同学手中购置二手吉他,为自己宏伟的音乐梦想添砖加瓦。
用他的话说,只要听着音乐,心情就会莫名变好,世界也会变得异常华丽,但是突然发生的一件事,夺走了他世界里的色彩。
在艺术节的表演中,他晕倒了。
检查结果很不乐观—— 血液指标异常,入院化疗刻不容缓。
更糟糕的是,治愈率只有不到50%。
他的人生,就像一套刚刚拆封的新款游戏: 兴冲冲地开了局,加足马力往前闯。
只是没想到: PK病魔这一关,好长好长…… 在病友交流论坛上,新阳结识了患有同样病症,但治愈率只有20%的糖糖。
看似希望更加渺茫,可糖糖始终没有放弃,还给新阳寄来了各种各样的帽子,虽然从未谋面,但感觉始终陪在身边—— 好样的,小战友。
而在那间冷冰冰的病房里。
同样的小战友还有很多呢。
在疾病面前,稚嫩的眼睛还是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医院的天台成了他们的秘密基地,草台班子搭起来; 一个承载着美好愿景,向死而生的乐队成立了—— Too Young to Die 生辰百岁短,亡者耄年青。
怎么样,是不是挺有内味儿,挺朋克的?
而当故事继续讲下去,生命总要面临它的有始有终。
但一切都来得那么快,那么突然……战友倒下了,新阳的情况也不乐观……老规矩: 剧透的事儿就点到为止。
今天把您拉到这儿,主要还是想说说对这部电影的整体感受。
首先是基调。
本片对于生死疾病的探讨虽然沉甸甸,但整体格局却是举重若轻,并没有过分贩卖伤痛。
比如天台上的演唱会:
少年们的向死而生—— 如同暖阳。
全片用生活感十足的细节包裹起了死亡的棱角,让这原本沉重的主题在柔和的滤镜下始终洋溢着一种温暖明亮的氛围。
而这样以温和为主的基调,就对演员的表现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静,要能隐忍; 动,也要能喷薄。
这里着重要说的是: 大演员,刘敏涛。
凭一己之力扛起了所有吃重的爆发戏,情绪和状态都拿捏的非常精准,几场撕心裂肺的哭戏极具感染力。
不仅在这种大开大合的爆发点带给观众山呼海啸的震撼,更在一些细节之处的拿捏上见了功夫。
例如: 医院洗手间看到墓地广告时霎时的一怔,夹带着转瞬即逝的愤怒。
在超市买东西时,金额偏偏是1414这样不吉利的数字,那短暂踟躇、紧皱的眉头和难掩的落寞—— 极尽自然,不留痕迹。
而和她有大量对手戏的荣梓杉也完全被带动。
电影里设计了这么一场“头发保卫战”:
整场戏,荣梓杉的表现都只在一张脸上。
从拒绝到反抗再到最后的接受,每个阶段的复杂情绪都在克制中缓缓递进; 头一剃,整个人就变了。
而且是,教人无比扼腕地变了。
与之对照的是,在他还没有意识到病情严重性时的表现:
病假多好呀!
不用上学,还有大把零食作伴…… 这或许是一种同类型剧作中常见的方式: 将美好撕碎,再用人性里的那些昂贵的坚韧与乐观,一点、一点、一点地拼接起来。
而荣梓杉的存在,成全了这份少年美好。
或许,这就叫老天爷赏饭吧。
再来说说成年人的世界。
周岚,一个白血病患儿的母亲。
从得知新阳病情的那一刻起,这位母亲就做出了决定: 要让自己的儿子活。
高龄备孕,为求多一个配型成功的机会; 没人照顾孩子,那就把工作辞了; 进口特效药,一支就要2000多; 积蓄掏空,那就卖车卖房……
就连跟丈夫的争吵,都不敢把狗血情绪挂在脸上。
看着病床上的儿子,她希望生病的是自己; 而当她回到了自己的生活——
连不自知地笑了那么一下,都觉得不配。
克制,克制,还是克制。
克制的力量是什么?
镜头里的他们在哭,远远不及,镜头里的他们在忍。
镜头里的他们在忍,又不及—— 他们试图彼此理解,彼此守护,彼此成全。
情感的成功输出需要剧作在情节设计上的精准,本片最后结尾的高潮段落无疑超额完成任务。
至于效果如何,只能说: 带纸巾,两包起。
最难得的是,本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刻意渲染病者接受治疗的伤痛,而是花了很多笔墨来袒露每个人的心声。
亲情和友爱,穿插在故事之间,细腻的守护,默默地鼓励支持。
他们帮着新阳完成人生中的一个梦想,而这个梦想承载的,却是超出这个年纪的爱。
生命中总有生离死别,重要的是在生死诀别之前,要留下爱。
在用力活着的每一天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自己在乎的人在一起……扬·马特尔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说:
人生到头来不过是不断地放下; 而永远最令人痛心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告别。
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巨大伤痛会始终在身体里回旋震荡。
这些失去了至亲至爱的“失独者”,被广泛认同为“最伤痛的群体”,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留下的人更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脱胎于真实人物事件改编的基底,无疑赋予本片更高的人文关怀视角和社会使命感。
2020年,整个地球见证的生离死别太多了。
2020年,中国电影经历的等待也太久了。
2020年,我们终于盼来了一个照常运转的国庆档—— 我们应该万幸—— 电影,终于又能成为我们情绪宣泄的出口了。
人的一生原本很长; 日复日、年又复年。
而这世上花花万物、各成大千;又有多少个日与年,足够我们看清看透?
对于失去与告别,从不会有人会光荣毕业。
可是啊,在这所残酷又魔幻的生命学堂里—— 我们不逃课也不作弊; 我们都在慢慢学啊。
我是因為聽了由谢可寅合作的宣傳曲<<翅膀>>而來看的. 我滿喜歡他們的劇情處理, 不是每一段細節都要演出來, 有些事隨著故事走下去就會明白發生了什麼. 我比較喜歡這種處理方法. 替如說最後那一段, 沒有真的看見兒子死在病床上, 反而是看見爸爸媽媽不接受兒子走了更加感動. 還有最後那一幕, 簡單的讓觀眾知道男生是知道女生就是那個網友. 然後說說演技, 這兩個孩子(荣梓杉, 顾语涵) 也演得太好了吧! 十幾歲就那麼會演, 他們長大後應該一定會在演藝圈好好的發展. 情緒演得剛剛好不會太過. 爸爸媽媽的兩個角色也演得很不錯 (谭凯, 刘敏涛). 滿深刻的那一幕是最後谭凯硬著頭皮很堅強地離開家上了自行車後, 才露出那種悲痛和傷心因為兒子的離去真的讓人哭得不停. 那種情緒很真實的, 在老婆面要堅強, 不想影響她的情緒. 這是一部滿正能量的戲. 演技, 劇情, 剪接都很不錯. 是一部會讓你大哭的戲, 尤其是如果有親身的癌症經歷或家人, 朋友的奮鬥故事. 加油! 題外話, 說真的, 年輕得了癌症九成不是因為飲食的. 病人做化療時, 如果他們可以吃東西時, 就多給他想吃的東西. 做化療已經夠辛苦了, 有想吃的東西就讓他吃吧. 癌症不是一兩餐吃出來的. 讓他們開開心心的活在當下.
最近连续看了好几部这个类型的片子,《五尺天涯》、《滚蛋吧,肿瘤君》和这部,基本上都是讲身患绝症的人,而且多半是花样年华的青少年,如何乐观向上的故事,这个主题是动人的,但是细节方面就高下不同了。
从医院到学校,这部片子呈现的景象都感觉不在国内,那个天台也明显并不在那个人民医院的外景楼顶,电影中乐队的成立也很牵强,普通的中国小孩,不管是男主角还是病友小胖和吹口哨小女孩,未经训练是不可能掌握演奏技巧的,更不可能搞天台音乐会
小学读泰戈尔诗集 ,就格外喜欢这句话。
谁不想永远绚烂自由肆意的人生呢?
我是高三毕业生,谢可寅粉丝,当时学校补习错过电影院播出,一直知道这个电影但是放着没看,假期补了。
我泪点低,全剧从新阳得病就开始有间断地哭了,其实这部剧的制作和布置都比较简单真实温馨,没有安排令观众思考太多的细节,直接地打动人心催泪。
最打动我的是在观看时一些观众的弹幕。
他们自己,家人,或是朋友得了白血病,已经离开或是还坚强活着,发表那些感慨。
原来这样的病,就那么真实地存在在生活中,影响了这些人,这部电影也抚慰或鼓励了这些人,他们可能不能去影院看一部电影,却在手机平板上得到了安慰。
我想这是这部电影的能量意义之一。
我的感受就像那句话“幸运的人对不幸之人的愧怍”。
健康的人看了不幸的人或许会说“哎我还好还怎样”,但是王新阳不仅仅是让人这么感觉的,他实现了心愿理想,也给爱他的,活着的人留下安慰与希望。
我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与不幸之人对比下幸存的侥幸,更多地是乐观生活,多为别人考虑,还有关心帮助别人。
我开始谅解自己,高考成绩还没有出,但感觉不能如意,可是我真的很想成为医生或是其他有特别意义的职业,想帮助和保护一些人。
想去献血了,毕竟我也成年了。
这部电影缓和了我出成绩前焦虑的情绪。
谢可寅的推广曲的一句“来人间一趟,要燃烧不要腐朽”让我曾在一模前找回学习状态,陪我很快跑完高中最后一个800米,而这部电影又给我我新的能量。
其实这些能量都是我内心深处的,我可以面对一切,而外界的影响唤醒了它。
再见吧,少年!
也再见了我的少年时代,俗人在意结果得失,我是俗人,但是故事还没结束呢,我们来日方长。
春天之所以让人憧憬,是因为它不会长久地停留;生命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不可能读档重启。
万物有序,新陈代谢,是我们所处的世界规律,而人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必败之战,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舞台上,在有限的时间中竭力证明自己的存在,然后在黑色幕布降落之际怀着遗憾挥手告别。
十四岁,是一个太年轻的阶段,有很多萌发的想法,却还没来得及一一实验,有一些意味不明的情愫,却还没笑着哭着来场恋爱……太过年轻的人生路遥遥隐没在阳光下的氤氲水汽中,青春的力量挥洒的近乎浪费,什么都不需要着急,可是我们永远都不知道明天到来的是什么。
白血病发病太凶猛了。
就像小男主说的,他没有战胜病魔。
这不是靠意志就能战胜的病魔。
里面有太多的不确定!
死亡是多数病人的结局。
真实!
平凡的人,平凡的家,卖车卖房治病,差一点家破人亡。
孩子用自己的歌挽救了想自杀的母亲。
歌星用自己的行动,给了人们希望。
这就足够了,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可以做到这种地步吗?
爱情的萌芽,挺好的,刚刚好。
希望强大的祖国可以早日实现全民免费医疗!
2020-10-30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少年王新阳的生活因突患白血病而彻底改变,面对未知的明天,新阳依然乐观坚强,努力实现青春梦想的故事。
很高兴遇见你,王新阳,能够相互陪伴度过这两个小时的时光,来聆听我们的故事,感受这漫长岁月。
结尾的时候,你问,我们还会记得你多久?
我想,这下,你的愿望终于达成了吧,来到了舞台上,在聚光灯下,让你的偶像唱着你写的歌,我们都在镜头前,成了你的小迷弟呢,是的,这是你留下的痕迹,是你留给爸爸妈妈,留给我们的礼物。
真的,谢谢你。
生命就是这样,我们可以很开心的玩,可以大声的唱歌,也可以用力跳得很高,我们可以很努力的活着。
在剃掉头发之前,王新阳向妈妈吼,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是我要生病?
我还要那么多想要做的事情,我不想死啊。
在与妈妈和护士的头发保卫战中,新阳输了。
丢掉这场战役的结果就是自己变成了一个职业病人。
在医院里,再也不是之前那些不用做作业,还有零食陪伴的快乐时光,而是与怪兽殊死搏斗的艰难岁月。
可能,如果没有处在生命的边缘,我们便不会感觉到它的美好吧。
如我,如你。
每年大约会有四万个孩子因为白血病失去生命,而我,王新阳,就是其中之一。
在一家人一起过完14岁生日之后,复发的王新阳就安安静静地走了。
没别分别的画面,甚至还没来得及准备,没有好好的告别,家里,就只剩下爸爸妈妈两个人了。
爸爸从外面买来了三个肉包子。
那是以前新阳上学的路上吃的早点,他在生病的时候想吃,却被妈妈骂了,他不能吃油腻的东西。
爸爸刚吃了一半,妈妈就端起盘子扔到了垃圾桶里。
“孩子没了,但是大人还在啊。
”爸爸离开家里,推着车子走了,那是信仰的自行车。
妈妈走进新阳的房间,新阳的校服还挂在衣架上。
“你怎么忍心啊。
”“你想妈妈吗”“妈妈想你啊”。
上半年,有一次在厨房里遇见阁姐,她说一个同学在日本,跟她说,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好好活着了。
那时候,我觉得,那些我们常常抱怨的,或者想要逃避的,平平无奇的日常生活真好。
可是,当我们又回到那些循规蹈矩行色匆匆的生活之中呢?
爸爸问王新阳,想要什么生日礼物。
王新阳回答,从今往后,他都不想再要生日礼物了。
他说,“我觉得,我能当你们的王新阳,我觉得很幸福。
”可能,我们能成为我们,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吧。
我们遇见那么多人,父母,朋友,那些我们只见过一面,或者那些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痕迹的人,他们陪伴我们成长,陪伴我们度过漫长岁月,陪伴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这是一件多美好的事。
只是,可能,这种美好一直围绕在我们周围,而我们,也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存在吧。
在最后,新阳想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什么。
他组建了自己的乐队,与大壮,朵朵,武寒一起组建了乐队,是的,too young too die乐队,他们一起排练节目,在医院的天台开演唱会,他们对着天空大喊他们会好好活下去。
但是,演唱会结束之后,大壮却走了。
那个爱吃零食,对着炸鸡流口水的大壮,在电击和肾上腺素的刺激之下都没有苏醒过来。
甚至来不及好好告别,病房里就变得冷冷清清,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
习惯,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它会提高我们感受生活的阈值吧。
我们不断习惯新的生活,不断把快乐很满足建立在新的坐标之上。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体验这个世界吧,让我们一起,爱这个世界啊。
是不是,很久没有拍下饭菜了,对,打开鲜活滤镜的那种。
是不是也很久没有去湖边拍照了,有晚霞或者晨光的那样。
对了,你不是说,哪天有空,要去南开的路上去看芦苇,那就,带上相机,找个天气好的时间就出发吧。
我们可以开心地玩,可以大声唱歌,可以跳得很高,我们可以,努力的开心的活着。
这是,王新阳教给我的道理。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无疑是对全剧最好的诠释。
面对死亡,谁不会害怕😨可当“死神”来临之时,还是初中生的王新阳即使化疗非常的痛苦,可他还是选择完成自己的梦想;看到同一个病房的两个病友相继离开他也害怕、恐惧~可不曾浪费生命的每一天。
懂事贴心的他用生命的余光温暖着爱子如命的父母们,让失去孩子“歇斯底里”的父母释然继续前行~父母的爱无微不至,孩子的爱也暖如冬日阳光🌞影片中的学习委员晓若默默地对新阳的关心与帮助,无论是友情还是“小火花”,最重要的是在你需要的时候陪在你身边的那个人,一定要好好珍惜。
可能人就是这样,当你健全的时候总是想着要做这个要怎样~可…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差了一个行动甚至是立即行动!
当死神靠近的时候,才会明白活着多好,真正的知道自己最想做什么…… 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怎么能承受得住?
可面对生离死别父母倾尽全力却还是无能为力的撕心裂肺。
无疑,父母的爱♡无人可及~但仍然有很多父母在孩子课业与兴趣难以持平,总认为学习成绩高于一切,可我觉得成绩只要不是特差,因为兴趣爱好孩子可活的开心快乐就很满足。
只有在病魔来的时候,父母们才会极大的满足孩子的一切。
如果这样,请在平日放宽心,收起做父母那小小的“虚荣心”💫这样的教育也许会事半功倍。
生命不可测量(结果未知),可生命却可以留下“足迹”记录生命旅程的点滴。
做一只蝉,让生命跳跃,别浪费每一刻,认真过活,热爱生活。
引用泰戈尔的一句:“生如夏花之绚兰,死如秋叶之静美” 美好恬静 晚安
第一个镜头,是王新阳和母亲争执不剪秃头的画面,第一次放声大哭,抱怨命运的不公平,母亲不得不配合医院的治疗,做出更多的配合。
心疼几分钟,眼泪不由得出来。
初步治疗得到控制,王新阳回到家和校园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变得特别陌生。
可慢慢地死神又悄悄来临,打破平静。
第二个镜头,就是看到王新阳白血病复发重新入院,妈妈崩溃的镜头。
妈妈已经对孩子,对家庭,做了一切的健康安全保护措施,但还是未能挽回。
付出了金钱,时间,精力代价,换来的结果任何人都接受不了。
后面还有很多感人落泪的镜头,可以自己亲自观看噢。
演员演技一流,给所有人都点个赞。
看完电影之后,我一度想起一位逝去的挚友:身患绝症,但一直微笑面对,在国外旅行时犯病辗转回国治疗;在医生告知关节严重受损,身体机能大不如前,应尽量避免不要继续写作时,依旧写着想要创作的故事。
当然,世上无奇迹,即便挚友满怀对生的渴望,与死做对抗,生命还是走到终点。
我的这位挚友,是世上的另外一个“王新阳”。
在患病的那几年,饱受痛苦,却与电影中的王新阳一样,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心中有梦。
也因此,挚友的离开,令我觉得伤痛之余,更多的是徒生出了几分好好活下去的勇气。
要带着挚友那一份,跟这个世界讨要一点什么。
也因此,电影结束后,有这样一个问题一直盘旋在脑海中,不是你妈和女朋友同时掉水里,你先选择救谁。
而是另外一个:如果你的人生中所剩时日不多,你会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说不定是这样的——会崩溃,会绝望,会嘶吼,会质问: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偏偏是我?
我是个好人,但为什么这样的厄运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但质问无用,它就是发生了。
如此之后呢?
是坦然面对,规划好自己接下来的人生;又或者是留下遗书一封,比如刀命运下手早之前,先行了结自己的生命,可能也会有“以后风往哪儿吹,我就在哪儿“这样的话,作为生命的最后一句。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在黑板的板书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世界以痛吻我,却要我回报以歌”。
在电影中,王新阳的确回报以歌,所以有了电影的开场和结尾的那一段,陈楚生与王新阳对唱,串联起了这段故事。
然而,王新阳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改编自真实故事。
16岁的少年王越阳,怀揣音乐梦想,得了白血病后,最终离世。
去世后,王越阳的父母历经辛苦,找到了六位歌手,将他创作的歌曲录制下来,并且被无数的人听到。
他在病情复发时,于自己的歌词文件夹中,留下过这样一段话:我愿意无偿捐献我的眼角膜和其他器官给需要的人;我生病后,很多人给我捐款,把剩下的钱给其他白血病孩子用吧。
现实生活中的王越阳也好,电影中的王新阳也罢,他们在生病之后,所做的每一个件事,都是对惨痛生活的对抗,无一不都力证了《脱口秀大会》中王勉声嘶力竭的那一句——”世界以痛吻你,那你就给它大嘴巴子啊”!
世界亏欠过他一个奇迹,但他用自己的方式,给了心碎的父母活下去的勇气,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呢?
《再见吧,少年》在国庆档中并不占优势,甚至可以说它是一部小成本制作,但是相信仍能吸引不少人走进电影院。
毕竟,饰演王新阳的荣梓杉在《隐秘的角落》里表现不俗,无数人觉得他未来可期。
诚然,在电影中,荣梓杉的表演极为不错。
但最打动我的,却是刘敏涛老师的表演。
看完电影之后,不断感慨,选择刘敏涛来饰演电影中的妈妈真的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为什么?
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生活以痛吻你,那你就给它大嘴巴子”的实行者。
“抹茶冰淇淋”这个梗可能大家都记得:2013年,刘敏涛跟丈夫去日本旅行,当她想吃一个抹茶冰淇淋时,丈夫去不愿意给她买。
刘敏涛后来自白,她说:彻夜难眠、不值得,也因此,她选择结束了这段婚姻。
离婚后的刘敏涛选择做自己,靠自己,放飞自己,成就自己。
她婚后独自带着女儿生活,更加努力,她说:生活让人失望,我偏要逆流而上。
因为经历过,所以懂得,也正是因为有此人生遭历的刘敏涛,在诠释这个角色的时候,才会不费力气,轻而易举就懂得如何处理那些人生的爱与痛。
可能多数人看完电影之后,最大的感触是——太好哭了。
然而,私以为,在为剧情掬一捧热泪后,更多的是反思:即便生活给了自己一手烂牌,会质疑为什么只有自己在遭历苦痛,更多的是要学会,如何将生活中柠檬般的酸楚,酿成犹如柠檬汽水般的甘甜。
同时,也要收起冷漠,趁着年轻利落,把握机会,因为我们终此一生的时间实在有限,不要等到变老时,想要重来已经毫无机会可言。
那么,现在再来问一下开头的问题:如果你的人生中所剩时日不多,你会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
生命以痛待我,我却报之以歌,短暂而旺盛的生命实在太催泪了,荣梓杉和敏敏子这个组合真的很可,几场哭戏层层递进,特别是剃头、复发、门后哭戏和最后的信太让人动容了,他的生命虽短暂却生如夏花之绚烂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ps:泰戈尔+陈楚生+朴树,也是我爱。
还是老戏骨演的好,前半段的小演员有点垮,刘敏涛老师演技真的很感人,后面弟弟的演技也很感人,全剧所有泪点都在母子两个人身上了
日式绝症电影加社团电影的综合,中国人父母强大,总是忍不住在剧作中将其设置成最强力量还有戏份偏重,刘敏涛的表演我有点失望,过场戏都不太自然,她的表演像是对剧本的一种评价而非再现,但几场重场戏她的能力又十分之强,比如质问医生那场戏,那场戏剧本写得不好,全是她一个人连续性的台词,是她处理的节奏感很强,情绪还有动作的变化,甚至许多演员在这样的戏里注意不到的视线变化的问题,这依赖于她的电视剧表演经验,将她训练得如此有能力。年轻演员里荣梓杉一枝独秀,这样的角色不需要什么表演设计,自己舒服观众就看得舒服,他一点点奶声奶气又更显得可爱,全片停留在他生命的谢幕加一个尾声就好,妈妈的戏和后来演唱会的戏都显得多余,生命如落花会乘着流水逝去,越轻才越在心里埋下响雷般的种子。
感觉剧情太多刻意的处理了,然后整体又比较平,不过刘敏涛的感染力在这部里有get到
都有原型故事做支撑了,我要这理性有何用
整体平淡,笑点尴尬,医院部分的美术布景实在有点假,小胖子的演技和台词浮夸得令人讨厌(导演的锅)。多亏题材改编自真实事件,情感还算真挚动人,只可惜主角众人口罩全程戴反……父母俩演员的表现也不错,把片子撑起来了(也只有在他俩出现时我才会觉得这也勉强能算是一部院线电影),就是刘敏涛容易在一些强情绪的时刻拿捏不住表情管理的程度,然后开始像《红色高跟鞋》里那样高频摇头。《隐秘的角落》里被control freak老妈逼喝牛奶,这部片里被control freak老妈逼喝花生水,荣梓杉好惨(。
一部以绝症为镜照出爱的电影,父母的深情、少年间直接热烈的友谊、少年对生命的热爱,以及14岁少女默默守护的明媚动人的爱情啊
点映场观影 催人泪下不代表就是好故事。题材自带泪目体质,故事套路平庸甚至有些无聊,莫名其妙的感情线尴尬突兀,同学友谊线非要拍成爱情片既视感?演员方面刘敏涛显然不适合母亲这个角色,但是几场哭戏还是可见其表演功力所在,荣梓杉小朋友未来可期,但可提高的地方任然很多,希望以后能做实力派,我们确实需要踏踏实实演戏的新生代为影视圈注入活力了。
两星给演员。导演编剧不行。摄影无脑大光圈阳光房。片方找人做好评,一个地区4,50个名额,全国大家可以脑补下好评虚假概率。这还是单个好评组织,没算上微博等。还好好评组织都做的是购票平台,做豆瓣的少。
挺感人的,但是感人不是评判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我在想如果我十七岁命不久矣,我会做什么呢,我大概会把对她的所有幻想和矫情,写在我日记本的每一页诗里。
剧本里大大小小的瑕疵太多,再优秀的演员也找补不回来了。
题材值三星……
还是忍不住会流泪。剧情如果紧凑一点就更好了
2025.3.6
和《滚蛋吧!肿瘤君》相比总觉得差了一点,很好哭,但是哭过之后觉得,很寻常+套路的手法。刘敏涛是本片最大看点了,拼命收着演,还是完全的情感释放,大家是信这个角色的,值得一个影后提名~~
😭……少年组个乐队吧,这个比小红花好哭
刘敏涛nb 荣梓杉来日可期和妹妹好甜🐒
表演还可以,有的地方也过度刻意,剧情还可以,结尾也是刻意煽情了,整体还算好吧,最好看的就是少男少女之间那种朦胧美好的感情,很阳光很美好,很让人怀念。。
演員是認真在演,但這個節奏真是太拖沓了。場景多、煽情也多,多到看不出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