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頸椎側彎的全程診斷,來自百度。
是以警惕,而後放任。
春寒料峭,夢裏花落知多少。
若不為董潔,本沒有那麼好奇。
也先入為主,主旋律題材,悶到慌張。
評論有雲另辟蹊徑是贊許。
卻盛大背景小人物的命途,歸根結底是泯然。
那人只是從中笑,百花深處杜鵑啼。
是單薄的書生氣,略顯青澀,而無從提煉的厚重。
怪不得竇驍,無論歸屬與閱歷,都像紙上談兵。
很好奇屏中雀選的周折,搭戲董潔的“姐弟戀”,使得成就更似“一個女人的史詩”,反客為主的獨角戲。
可這樣歷史上活生生存在過的鮮活,除開陳坤,又誰能試煉那不長,卻深遠的一生?
脫穎而出的路徑,不免有些雷同。
她是最低調的“謀女郎”,而他大概是最幸運的“謀男郎”。
該是那年最幸運的女孩兒,無論春晚還是張藝謀的垂青,值得上演是“麻雀變鳳凰”的傳奇,鎂光燈下的焦點。
卻結果人淡如菊,簽約更文藝的澤東,挑揀的作品,愛惜的羽毛。
她是最民國的冷清秋,最清新的祝英臺,然後大概最婉約的宋慶齡?
她一貫淡淡的,淡淡只做自己該做的事兒,然後遇到合適的人,該結婚結婚,該當媽當媽,轉眼一輪生肖,什麼都不耽擱,仍舊那鏡頭裏清淺地笑。
是得要多麼難能可貴,浮華中的赤子之心。
演那樣一個時代裏頗有個人自主的名女人,她只是照本宣科,算不上如何入木三分。
可她本無心爭芳,卻結果耀了整整一季。
她擅長那樣本色的小倔強,無欲則剛,被隱藏如水溫柔的清淺之下。
是產後複出的聲明,頗具爭議是漸長年歲,可誰能不老,又誰老了老了還有那樣宛若少女的清新?
比背景更平易近人是愛情。
那時的人事物,時至今日仍令人咂舌。
一樣米養百樣人,各安天命各司其職。
婦女解放喊了多少年,仍舊被當成了救世主般的姻緣,“脫胎換骨”。
“剩女”的社會命題,嫁或不嫁,不再一家之言。
爭得面紅耳赤,長輩親友,鄰里街坊。
一己之力還手無力。
再悲催不過,平生沒有大志向,惟願現世安穩的姑娘至今待字閨中,而那當年爽利乾脆,好似看低全天下男人的妞,儼然兩歲半孩子的媽。
被選擇的婚姻,人說那是既定的往後的路,殊途同歸的不得不。
委實還是遇了“良人”,才能那般任性妄為。
是自由戀愛,青梅竹馬。
沒有誰逼著誰非誰不可,記得當時年紀小,輕易便認了一輩子。
不是不曾愛過,只是走的路多了,眼界寬了,展開的羽翼再無法忍受屋簷底下一時的安寧。
而那個人卻是不願意變的,唾手可得的溫飽,世代承繼的家業,很冒險那些夢。
有過爭執,彼此冷戰,卻因著一顆初心,盡釋前嫌。
甚至由著女兒遂了後來的姓。
這樣的大愛,比起金岳霖與林徽因那坊間的種種美好,私自以為更甚,是人性裏至高的溫柔。
相識微時,各自有著自己的伴。
從景仰渴慕,並肩作戰,到日久生情。
導演的處置,在曖昧未明時實在有夠高明。
沉吟婉轉至不可說,正是時代裏最真實的印記,奮不顧身的勇氣,是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歉疚。
傳為佳話,是公開的戀情,解除的婚約,訂立的盟誓。
浪漫至深是昭告天下。
秋之白華,烽火連篇歲月裏,那抵過萬金的家書。
起名獨伊,便無二。
看到最后真的很留恋,窦骁演的瞿秋白真是太符合我心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了,温润如玉斯文儒雅,身体柔弱意志坚定,无法忘记结尾潇洒赴死的样子!
那个时代造就了多少英雄,纵然生命短暂,可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感谢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和平美丽世界!
之华真的很幸运,在那个年代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初见时候相视一笑那一幕真是,甜到忧伤,怀疑他们一见钟情,后面勇敢示爱真是佩服,换成我这样的一定觉得自己配不上默默暗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而且他们的恋爱那么顺利,家人和丈夫也都那么通情达理,哭了!
“他没有你想的那么好” “他知道我爱他吗” “知道” “他喜欢我吗” “他不敢” “乱不一定不好看”这段对话,哭了!
里面出现了很多崇拜的人,都是课本里才有机会了解的人物,倘若那个时代,能成为他们的学生,受到那样的熏陶,谁还在意生命的长短,可惜,倘若真生在那个年代,对照我现在的情况,最多最多也就是最边上的不起眼的学生,哭了!
特别喜欢看那个年代的书籍,看的多了,就总是幻想自己在里面会是个怎样的角色,希望自己也能做一次英雄或者英雄身边的人也好,可是看的多了,那个年代的女知识分子几乎没有家庭贫穷的,最起码上的起大学,倒退到那个年代,我肯定是连学都上不起的喜儿,哭了!
伤痛动荡的年代造就了一批英雄先烈,是他们,才有现在和平安稳,感谢革命先烈,哪怕马上就要被处决了,还能说出: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
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
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突然想到了周恩来总理!
看完电影想了解更多,要看的书又要增加了!
(ps:声音又温柔又苏,声控的我真是,绝望!
) (再ps:董洁的法令纹有点显老啊,瞿秋白年轻英俊配董洁饰演的金粉世家里面的冷清秋的颜才合适!
)
这么多年,无论是听还是看或是老师讲授一百年前那段动荡革命的历史,关于学生,无外乎是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历史书中匆匆提及的五四运动‘初期北京后转移上海’真的在我这里就仅仅是一句话,大家好像都习惯的忽略了上海,忽略了上大,还有瞿秋白先生。
在这部电影之前,对于瞿秋白先生我真的知之甚少,愧对先生。
先生博学忠义,温文尔雅,谦卑的骨子里流淌着祖国的山河,瘦削的肩膀上盘旋着党和人民的期冀未来。
先生也曾受切肤之痛牢狱之苦,先生也曾遭遇挫折被中央批判,先生也曾在名利场被敌人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用利欲循循善诱之,可先生不屈,文人的节气风骨自在就义时昂首阔步,目不斜视地唱起了代表着自由民主,反抗压迫剥削的xx歌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避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借花献佛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知道我爱他吗""知道""他喜欢我吗""他不敢"窦骁演的瞿秋白先生总透着山楂树的老三的味道,董洁演的杨之华是大家闺秀的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戏的情感可以更丰沛一些,就像他们最后一别,瞿秋白先生在窗前含着热泪与赤忱细数着昔日同窗好友如今相继献身革命,经此一别,秋白与之华或许是再难相见,先生越说难舍的心情愈加重些,就像失去了千斤顶的吨重的汽车落地,砰的一声,先生回头看她,镜头也由先生给到了之华,她是如此淡然让人觉得漠不关心,似乎即将离去的是毫不相关的陌生人,她只是在奉行公事为他收拾着行装而已。
我总觉得,这个时候的瞿秋白先生格外的萧瑟落寞,他是需要一个拥抱依偎的,静默无言,她环着他,可是之华没有,她甚至都没有抬眼看先生一眼,只是淡淡地说着‘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
这是我无法理解的一场戏,我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演绎,之华不是先生的知己吗?
为什么这个时刻的之华距离先生如此遥远?
“乱,不一定不好看”很多人说里面的故事太假,瞿秋白居然会说豆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太假了。
其实是这些人根本就不了解历史。
历史的本质其实是很个性化的。
建议大家简单读读瞿秋白的《多余的话》再做评论。
哪怕只是为了这么一个悲剧性的文人
选择了一条道路,就是选择了一种人生,遇见他,却是我没有想到的。
——杨之华很高兴霍建起又回来了。
一如既往,诗画人生。
对于美感的捕捉和营造,有一个霍导,就够了。
动荡时代的爱情,清淡平和至此,便已足够。
再没有比董洁更适合的杨之华,也没有比窦骁更适合的瞿秋白了。
戴上黑框眼镜,穿上民国长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历史课本上那个干涩的人物就此焕发了生机,儒雅,博学,平和,纯净,克制。
之华说:“上大的老师是全国最有才华,最革命,最英俊的。
”明眸轻启,娇羞可爱。
秋白说:“为了给自己一个在这个不堪的社会活下去的理由,为了实践自己希望国家好起来的愿望,还想让短暂的一生有些意义(所以要参加革命)。
”他们的爱情就不可能只谈风月,他们的告白没有一句“我爱你”,“能和你一起走在前面,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才是之华对秋白最坚定的感情宣言。
西渡桥头,萧山长河,雪夜长街,长镜头,慢动作,画面美好的不像是真的,隐去战争背景,这就是最平凡的幸福。
同一天的报纸登着3条声明,之华和剑龙解除婚姻关系,之华和秋白确立恋爱关系,秋白和剑龙确立好友关系,有过这样的爱情和友情便是福。
这是幸福的开始。
秋白在之华的手上印上殷红的印章,“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是爱。
“想给你的很多,可能给你的很少,连起码宁静平和的生活我都没办法给你。
”这是怜。
“我们看到了开始,或许看不到结果。
”这是愁。
在喜忧参半的爱情中,似乎,可以找到生命中赖以为继的东西。
在苏俄的那几年,他们无疑是快乐的,冰天雪地,落日余晖,自在生活,共享天伦,即使事业坎坷,总算是有一个可以依傍的人,有一个可以依傍的家。
那样携手走过的时光,即使走不到结局,也不枉匆匆而逝的流光岁月。
勇敢接受生命赋予自己的一切,带笑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秋白说的对,其实你不必这么美丽,有你的智慧就足够了。
其实你不必这么智慧,有你的勇气就足够了。
秋白:如果有一天,我们也要面对反动派的屠刀,也要像他们一样义无反顾。
之华:面带微笑。
于是,秋白真的在枪决的时候做到了,他穿着之华亲手做的衣服,从容优雅地唱着歌曲,选择了一片美丽的土地,面带微笑,迎向盛大的死亡,白鸽群飞,那时候,雪夜长街上,之华孤单的身影会不会在他脑海中浮现?
那枚红印章,那颗铜纽扣,就此纪念秋白之华。
他生前最后一次紧紧拥抱她,端详她的眉目。
说:其实你不用这么美丽的,只要智慧就足够了。
其实你也不用这么智慧的,只要勇敢就足够了。
这样深情,这样真切,看得我心颤。
是啊,他们能够相爱全是因为她勇敢。
在暗夜中飞奔出去送他晚餐,说话时内心有隐隐的火。
同他一道工作时,毫不吝啬目光中有灼灼的崇拜。
她白驹一般地飞奔至他家门,只为问他能不能再爱一次。
她撩拨被风吹乱的发,在他丝丝入扣的烟雾中轻轻的说那一句“他知道我爱他吗”他说:他不敢。
但是她敢,于是他也敢了。
随后的温柔缱绻,柔光洒进窗棂,他深情印在她手心的【秋之白华】都是她勇敢追求来的幸福。
爱一个人,竟然可以如此恬淡的勇敢,如此执著地跟随。
她让他学会坚守,她令他感动。
单纯从爱情文艺片来看,竟是好的。
霍建起的美术功底当真可见一斑。
清扬婉兮,在水一方。
董洁是东北人,在片中的南方平舌音说的也蛮有腔调,可见那"面瘫"背后确实是极下功夫的。
只能说精神是形而上的东西,演员或是故事结构只是个载体,你能够明白那种情感,其他的就能够理解的容易了。
事出有因,出师有名,追根溯源地,其实能够观望到那种单纯。
因为这种单纯,所以心里生出了很多的美好。
从这部片子里,竟然觉得女人的勇敢,是极好的。
原来真正的爱情,确实是需要自己追求。
看对了人,谁先勇敢,不都是一样的幸福吗?
有人说:“瞿秋白在王剑虹去世后没多久,就娶了杨之华,这是很不道德的。
”我并不认为这不道德,我想说:“杨之华的丈夫都出轨了,凭什么杨之华就不能爱上瞿秋白了?
同样,瞿秋白的夫人王剑虹去世了,他凭什么就不能爱上杨之华了啊?
”借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就是:“正因为你爱剑虹,所以才要再爱一次。
”关于秋白和恋爱的经过,我这里贴一段郑超麟先生的回忆录:“上面既然提到瞿秋白和杨之华,那就不妨说说他们二人的恋爱史。
两人恋爱成功在太雷闹事以前,但确实没有‘妨害政治’。
那时,杨之华漂亮,温柔,聪明,能干,但已是沈玄庐的媳妇。
在法国与我同属于‘图书馆’的无名(吴明)于里大运动中被驱逐回国,在上海主持青年团中央的工作。
一次,青年团召集什么会议,上海不方便,沈玄庐叫他们去萧山开。
无名被杨之华的美色所迷,几乎发疯了,写了许多绝望的情书。
可是杨之华不理他。
沈玄庐大发脾气,说‘共产党内有拆白党’。
沈玄庐第一次退出共产党,与这件事不无关系。
可是,他的儿子和媳妇并不相爱,沈剑龙爱了一个高丽姑娘,冷淡了杨之华,之华遂给她的女儿取名‘独伊’,以表示她的悲哀,而且自己离家去上海大学读书。
秋白此时新丧偶,他的爱人姓王,是丁玲(当时名蒋冰之)的朋友,害肺病死了的。
他和之华怎样恋爱起来的,我们都不知道。
有一天,约在黄仁案发生,秋白和何世桢同时离开上海大学以后不久,我们晨起读报,忽然看见《民国日报》上有三个奇特的广告: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沈剑龙和杨之华脱离恋爱关系’。
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瞿秋白和杨之华结合恋爱关系’。
一是‘某年某月某日起,沈剑龙和瞿秋白结合朋友关系’。
那时,上海小报中最有名的《晶报》,由主笔张丹斧(丹翁)执笔评论此事,但把当事人的姓名都改换了。
沈剑龙改为审刀虎,瞿秋白改为瞿春红,杨之华改为柳是叶,沈玄庐改为审黑店,上海大学改为一江大学,商务印书馆改为工业印书馆。
我们以后好久都叫秋白做春红。
有一天,我到秋白和之华的新家去,说话间来了一个人。
他们介绍说:‘这位是剑龙’。
秋白同他亲密得如同老朋友。
之华招待他,好像出嫁的妹妹招待嫡亲的哥哥。
后来,之华有一次对我说,剑龙为人高贵,优雅,她自惭庸俗,配不上他。
沈玄庐则没有儿子那种度量。
玄庐背后骂秋白:‘这个人面孔狭窄,可知中心奸狡。
’不久之后,玄庐再度退出共产党了,不能说同这件事没关系。
但即使没有这件事情,玄庐还是要退出共产党的。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白华之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
——瞿秋白之华在秋白牺牲以后,没有改嫁,足以证明她对秋白是真心的!
画面唯美,故事动人,超级喜欢!
本是消遣时间无意打开的视频,没想到直击心底,很喜欢那个年代的事和人,平和温润安静却有力量。
秋之白华这样的爱情可遇不可得,桥上告白的片段,情感蓬勃却又克制,美好至极;秋白陪之华回家离婚,秋白的责任与担当,剑龙的成全与理解,这样的爱情被很多人归结为出轨真是可笑至极,现代人用上帝视角看问题真是比比皆是,只感慨现代的圣人真多。
电影的另一部分,瞿秋白和革命先烈们为党和祖国奉献牺牲也令人敬佩,以前看书本这些人都是一个个名字,看完电影才觉得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很多人的心中和生活中走过,革命革命可能先革的就是自己的命,感谢他们!
这部电影在我心中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口音问题了,一会儿有地方音,一会儿普通话,不过,这些无伤大雅,好的电影会让你忘掉这些的。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常州人,“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是從小就環繞在耳邊的詞語,卻從來沒有對這些常州名人有所深入的瞭解,離家不遠的“瞿秋白故居”也只是很小的時候去過一次。
再次聽到“瞿秋白”這個名字卻是去香港上了大學后,“翻譯研究”的課堂上,教授提起他自己大學讀書時曾研究過瞿秋白的入黨日期,還對我們說,彼時的黨與如今的黨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他自己生在那個年代,肯定也會變成一個共|產|黨人。
而後我又在多本關於翻譯的書中瞭解到,瞿秋白除了“革命家”這個身份外,還有另一個也許更貼近他文人本質的身份——譯者。
他是第一個將國際歌翻譯到中國的人,以及向國人介紹了許多俄語文學。
我開始覺得慚愧,多少學者對瞿秋白有過深入透徹的研究,而我生在他的故鄉,卻從未認真地去瞭解他,這怎麼都說不過去。
於是假期回家后,去書店買了《多余的話》一書,又去新建的瞿秋白紀念館參觀了一下,時逢《秋之白華》上映,很高興又能有人來關注他了。
看過《多余的話》的人就會知,瞿秋白根本算不上一個熱血沸騰的革命者。
他出生于紳士階級,家庭世代讀書做官,母親因貧困自殺時家裡還用著一個僕婦,他們從沒親手洗過衣服、燒過一次飯,秋白骨子裡的紳士意識始終都沒能擺脫掉。
他孑然一身跑到北京,本想考進北大,研究中國文學,將來做個教員度這一世,誰沒想到付不起學費的他最後只能進入免費的俄文專修館學習俄文(學翻譯就是這麼無奈么= =!
)。
他注意力也一直都是放在文藝方面,看一些俄國文學名著,對政治上的各種主義都沒多大興趣。
後來就開始了一系列秋白所謂的“歷史的誤會”——糊裡糊塗地加入共|產|黨,糊裡糊塗地做了領導人,又糊裡糊塗地被批判,最後糊裡糊塗地被抓了。
誰能想得到,秋白生前最後一句遺言竟是:“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世界第一。
”就是這樣一位看似文弱的書生,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刻在了共|產|黨的紅色歷史上,讓一代一代人銘記。
說回《秋之白華》這部電影,原本我是不抱多大希望的,以為不過是又一部給黨的獻禮。
本來對竇驍沒多大感覺,但極其討厭他演的《山楂樹之戀》,所以剛開始我以為竇驍會毀了我心中的秋白。
常州的各個政府單位都組織人員前去觀看,於是我陰差陽錯地蹭到了票,去就在瞿秋白故居旁邊的亞細亞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在常州的提前放映。
片頭開始就雷倒了大家,因為常州市委書記范燕青的大名赫然出現在“總顧問”三個字下面……再看,原來這片竟然還是“常州廣播電視臺”出品的……看來這次常州政府算是下了大功夫,弄這麼一部宣傳片來打城市名片……故事開場的幾段非常混亂,感覺像是匆匆介紹故事背景般,每一段都很短,場景切換頻繁,沒有深入發展的空間。
難能可貴的是,故事一直是以董潔飾演的楊之華的敘述角度展開,而全片的大半部份也均以之華的女性視角展開,直到故事後半段才以秋白的回憶為視角講述(不好意思我的女性主義意識又犯了大家見諒= =!
)。
可以看得出導演十分認真的態度,場景還原得不錯,演員帶著吳語口音,雖然剛開始聽的時候覺得有些不自然,但後來就漸入佳境,慢慢帶來親切熟悉的感覺。
霍建起的文藝范很明顯,唯美的鏡頭加上輕柔的臺詞,我甚至感覺不出這竟然會是一部紅色的革命愛情片,分明是一出江南小清新好吧!
竇驍出場后,我才發現原本就瘦瘦的他戴上眼鏡后還真是有點像秋白,面容秀氣又有些蒼白,不光形似,後來秋白的肺病越來越嚴重時,竇驍講臺詞那有氣無力的樣子還真有些神似。
好吧,我只能說,竇驍碰上秋白這個角色,就像黎明碰上了世鈞。
劍虹與秋白兩人寫詩一段也頗有意思,一句“借花獻佛”,劍虹將之華完好地交給了秋白,又在報紙上登:劍虹與之華離婚,之華與秋白結婚,而秋白又與劍虹結為好友。
(這個交接班做的可真好啊,如果現代人結婚離婚也這麼平和的話該多好。
)原本對秋白的感情生活不甚瞭解,原因很簡單,各種關於秋白的介紹中都對這一段感情一帶而過,突出的無非是而後的各種革命業績,以及最後多麼英勇的就義。
師生戀似乎在當時那個年代頗流行,秋白如此,魯迅也如此,女學生對男老師的感情里更多的是一種崇拜吧,你看秋白為之華做俄語翻譯時,之華的眼裡滿是仰慕之情(這也是本片唯一反映秋白作為翻譯的一段場景,還好導演沒有忽略他的譯者身份)。
就影片本身來說,並不能算是一部出色的電影,問題主要出在劇本方面,人物傳記最忌諱流水帳式的泛泛展開,而本片就是如此,全片無焦點無高潮,平淡無奇。
而結構方面也異常混亂,前面是從之華的視角展開敘述,中間突然放到秋白被抓進去了,而後又變成從秋白的回憶展開一段段敘述,讓人摸不清頭腦。
而霍建起的文藝范也許這次恰好幫了秋白一個大忙,影片的主題本應為“革命愛情”,而在這部片子中,“革命”的成份似乎一直都作為故事背景而隱而不見,對“愛情”的描述倒是十分細膩,而秋白本來就是這樣一個對“革命”並無大抱負、注意力一直都在文藝方面的中國典型文人,這樣的文藝范也許才是對秋白最真實的還原。
通觀全片,常州這次的確花了大功夫來打這張城市名片,片中有一處,秋白故意回眸一笑說自己是江蘇常州人,而後還提到了覓渡,在場的觀眾都會心一笑。
片中大量取景都是在常州及其周邊地區,秋白就義前抽著煙走過的一段,是在常州運河五號拍的(運河五號就是常州的798),然後就義那段就是在溧陽南山竹海拍攝的,美不勝收。
想來自己和秋白還是有點緣的,秋白由竇驍扮演,而瞿秋白原名瞿雙,這兩個字結合起來正好就是我的名字,我和他是同鄉,還算是半個同行。
越瞭解秋白,越發覺他對我來說特別親切。
因此這部電影對我的意義并不僅僅是電影本身,而是其背後代表的常州歷史文化。
想回到90年代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和那些文质彬彬深情款款又慷慨大义的文人墨客相爱,即便终生飘零、即便朝不保夕、即便晚景孤凉...像杨绛、像杨之华,用前半生最真挚深切的爱情,填满余生,也不会留有遗憾...个人觉得全片最精华之所在是二人在桥上婉转互诉情思,窦骁身上的文艺气息像他吞吐的烟雾,萦绕周身,久久不散去。
这个“他”莫名的甜
紧张到点烟
深吸一口烟,
“他不敢”,苏到骨髓!
这比直接说“是,他喜欢”更撩人啊!
“你可以不用这么美,你也可以不用这么有智慧,你只要勇敢就好了。
”这一幕看的本人小鹿乱撞,仿佛告白的是自己,接受告白的也是自己,不知不觉感受到二人间弥漫的暧昧情愫,像秋白吞吐的烟雾萦绕其中... 甚至在之华问“他喜欢我吗?
”的时候,我不自觉的提前接口到“他不敢。
” 得到相同的回复,一阵窃喜... 也许这个问题的答案在那样的情景下,该是这样的吧。
他喜欢,可他怎么敢呢。
看过很多小人物在大背景环境下,或颠沛流离或大起大落一生的故事,却其实这些举世闻名的大人物同样要在时局动荡下饱尝悲喜,随波而流。
好像人,在大事件里从来都身不由己,有些大义凛然慷慨赴义,有些顺势而为放过自己,这些时候没有真正的孰对孰错,万事只讲求承担的责任与结果。
那个年代的革命青年,是新新人类的代表,他们敢想敢冲敢说敢做,他们的激情和思维似乎比现代人更汹涌澎湃更先进!
如果可以,像那样激情澎湃的活一次轰轰烈烈的爱一场,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绽放。
也许是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或者和平的环境,对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和感情渐行渐远渐陌生,也许是电视里莫名奇葩的神剧使人冷漠了,但这样真实的人和故事,是有过的...
意外的好看
最雷人台词:“其实你不用那么漂亮,你有你的智慧就够了;其实你不用那么智慧,你有你的勇敢就够了。”这电影一点都不好看。
台词太奇怪了。。。
摄影不错,演的有点温吞水
不说故事,单纯从演员表演方面来看,真的有些失望。蛮多对白讲得苍白无力、缺乏感情。群众演员的戏份也是半斤八两,像是“黄仁之死”那段暴动戏,竟然发生得如此平静!说实话,确实雷到我了!
我觉得挺好的
拍得挺无力的。形式也很别扭。一点真实的质感都没有。唯美也只能空洞。霍建起很久没有好作品了。
国产电影令国人失望,共产党过生日连部像样的电影都拿不出来,十分可笑。那么怨不得国人去期待变形金刚了
情节有点紧凑了 不自然 窦骁表现的挺努力
画面清新唯美,难得的红色偶像剧
革命年代的偶像剧,是我的菜,董洁真的很气质
这部电影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比建党伟业要好
窦骁這倒楣孩子,就上映兩部片子。還全犧牲了。
在那种背景下全片还能岁月静好,台词也令人出戏。不明白培训为什么要组织集中看这部片。
民国范。
窦骁你演起来觉得怎么样?我看的都累。
那时的窦骁还太年轻,却演出了秋白的羸弱、儒雅、淡然、徬徨与果敢。
沈剑龙与瞿秋白,即便称不上君子之交,至少沈圆满了一次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每个人身边都围绕着多数,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少数,少数以少数式必然,少数也在机会里偶然,两种都可贵。或者根本上是一种,因为必然都是偶然的积累,只是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不可计算。少数多数是个问题,首先是自己做什么。导演方面,红色但不刻板,言情但不做作。淡淡的讲故事,伟大本来就不需要包装。 故事是,爱情一共有两种,生活在一起的,思想在一起的,瞿秋白杨之华很幸运,后一种垂青了他们。
今天终于看了秋之白华,满足了3月份以来的心愿......在空旷的影厅里静静地欣赏每一帧如诗般唯美的光影交错,不得不说是一种享受......看了多余的话之后,愈发觉得瞿是一个真情真性的人,文人的纤弱中却又有铮铮傲骨,而能遇到杨之华,又是何其幸运。另外,水乡、吴语,又让我念起了江南的
窦骁太年轻了,这俩不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