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颜料比电影票贵”,电影中看似调侃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应验。
本片讨论了梦想(艺术)与现实,非常贴合现代年轻人的现状,临近毕业或者已经走上社会的我们,现在所选择的职业和生活,是否是我们所向往的,而不是被迫向安稳妥协的结果。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婚姻的探讨,在1994年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更容易遭遇隐形PUA,比如说对于女性来说嫁的好远比个人能力更为重要。
虽然身为观众我们替郝丽丽觉得可惜,但我认为对于郝丽丽而言,她是最懂自己的人,我相信她一定是在父权和夫权反复选择和挣扎之下,选在了对于当下的她而言,最适合她的生活。
看到结尾真的笑了好久,完全没想到的伏笔。
那一板砖砸晕了一个人,但也却砸醒了一个人。
终于去看了艺术学院1994。
期待很久,但困于网络评价,去之前还是心里打鼓的,但是好在看完观感很好, 不懂中途离场的原因是什么?
这部电影最可贵之处在于,导演已经“一把年纪”,快退休的人,在杭州从教多年,早已名利傍身,按理说站在了学生的“对立面”。
可依然能有这样创作的活力,提出这么多幼稚、愚蠢的问题,设计这么多可爱的台词。
这多么难得啊!
有多少大学老师在从教后慢慢忘了自己做学生时的冲动、好奇、那种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那种懵懂的、无知无畏的感觉。
网上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全是私货”,是“矫揉造作的文艺青年大集合”。
私以为非也。
首先从我对现场观众的观察来看。
这些所谓文青“装”的名词并没有在观众中引起反感,如果你对培根等人稍有了解,看过几本“包法利夫人的情人”,只会觉得这些词语如喝水一般,并非有故“装”之嫌,何况这是94年的艺术学院,这对于片中的人物来说更是如呼吸般正常。
更令我惊喜的是在场有不少导演年纪的观众,他们也沉浸在电影中,甚至在一些笑点里,他们笑的更大声。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段短暂的乌托邦,更不能简单说成是导演的自嗨。
更像是一名专业教师以一种浪漫的手法向年轻人们做的一场讲座,如何葆有初心?
如果世界少了这些艺术的人,生命也真的失去了一些意义吧。
当主流评论仍在争论这部电影是否具备清晰的“故事性”和强烈的“表达”时,我却被它捕捉到的另一种真实所打动——它就像一台时光机,输入“1994,中国艺术学院”,那个年代的空气、温度、躁动与迷茫,便如此鲜活地扑面而来。
这部电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叙事作品,而是一幅精确的时代切片,记录了一群在90年代初——国外文化疯狂涌入(片中不断提及出国、西方哲学和摇滚乐)、国内文化尚在萌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的特殊环境下成长的“艺术理想者”。
他们身上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漫无目的的夜谈、对哲学命题的幼稚争辩、在画室里的专注或彷徨、对摇滚乐的痴迷……这些看似散漫的片段,恰恰构成了这幅“时代速写”的生动笔触。
他们执着于那些在“现实”看来毫无意义的问题,而正是这些特质,塑造了他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却也让他们与主流社会逻辑格格不入。
于是,电影的核心张力便在于:带着这些被现实排斥的特质,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自处?
答案似乎只有两种:坚守艺术的纯粹,或是向“现实”妥协。
因此,他们口中看似崇高的“理想”,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支撑个体存在的“精神支柱”。
这与普通人依赖购物、追星、娱乐来获取慰藉并无本质不同——都是人类在各自境遇中寻找意义、对抗虚无的方式。
电影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以白描的手法,真实呈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特定群体中,这种“精神支柱”的具体形态及其所面临的现实冲击。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它作为一幅“时代切片”和“群体精神肖像”的价值,它的“故事”(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与“表达”(对一种普遍精神需求的忠实记录)便不言自明。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总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挣扎,还没等想明白,就被时代推着向前。
而这时,电影里那句台词响起:“躺下来吧,躺下来,是为了更好地看星空。
” 或许,这就是它想告诉我们的——在奔涌的时代洪流中,偶尔的“躺平”,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清晰地仰望自己的星空。
当理想与现实持续角力,我们学会了在悬停中丈量存在的维度。
裂出洞见的缝细,既能看清地上的六便士,也能看清头顶的月亮。
而月亮只是宇宙指间流转的硬币——所有未竟的幻想,终将在观测中重获站立的姿态。
微信公众号:形而上阁楼
“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电影开篇,乔伊斯的箴言随着一只甲虫攀爬墙壁的画面浮现,甲虫不断爬升又摔落,西西弗斯式的循环成了整部电影的第一个隐喻。
1994年的南方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张小军和“兔子”站在刚完成的画作前,开玩笑地讨论着拒绝“全球美展”领奖的场景;音乐系的郝丽丽在琴房反复练唱,瞳孔里映出家庭规训与自由意志的博弈;高红被酒吧驻唱的高额报酬吸引,暂时偏离了纯粹的艺术追求,理想与现实的对撞无声上演。
影片里二月兰、凤仙、松塔菊在南方湿润的空气里生长,教学楼砖墙的纹理清晰可见。
前景的人物却显得生硬简约,仅靠嘴巴和眼睛表达情绪。
这种刻意为之的不协调,让观众被迫从喧嚣的对话中抽离,凝视90年代本身的质地。
当台湾收藏家郭思乡走进男生宿舍,用开画廊的身份“物色新人新作”时,资本的车轮已碾过校园的门槛。
而赵有才从“赚钱是为了搞艺术”到“艺术就是赚钱”的逻辑转换,更是提前预言了一个时代的价值转向。
郝丽丽站在长江大桥上对张小军说:“我想做一条鱼。
”那一刻,她与琴房窗台上鱼缸里的金鱼身影重叠。
玻璃鱼缸的材质和光线反射让鱼看不清外界,青年的迷茫同样如此。
原生家庭的期待、社会规训的枷锁、毕业去向的未知,化作无形的缸壁围困着每个生命。
鱼记忆短暂的特质被浪漫化为每7秒重启人生的机会,现实中却无人能真正抹去过往。
影片最后,林卫国找人打伤张小军,此时崔健《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的歌声响起......“在雪地撒野”的状态,恰是艺术创作最本真的模样——无畏、无悔、充满热力。
躺在雪地上的张小军突然读懂了那些未完成画作的意义,于是他回到画室,拿起画笔,落下既有对过往迷茫的回望,又有刺破现实迷雾的锋芒的线条。
艺术不提供完美答案,只给予在困惑中前行的勇气。
走出影院的时候,夏天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我想起片中甲虫仍在墙壁上缓慢爬行,金鱼在打破的鱼缸旁奋力呼吸。
艺术的追问不会停歇,每一代青年都将在被定义的世界里,争取“不被定义”的权利。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艺术学院1994》看的我太上头了。
我要非常努力的不停提醒自己,才能跳出电影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
故事的主角张小军,无论是长相、气质、台词、还有衣着非常准确的还原了一个迷茫的艺术青年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也在同一所艺术院校读过书的艺术生,时不时的就会恍惚,仿佛是在观看二十岁的自己。
在那样的年龄我有着张小军同样的困惑,艺术到底是什么?
在复杂纷繁,奇形怪状的海外艺术作品面前,画画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所谓传统到底是什么?
还有没有坚持的必要?
金钱和艺术到底什么关系?
身为艺术工作者挣钱可耻吗?
明明身边都是学艺术的人,明明大家平时讨论的都是梵高、贝多芬、托斯图耶夫斯基,可为什么一个一个的考验的考研,做生意的做生意?
为什么和我聊人生理想的恬静女孩转脸就嫁给了有钱的傻B?
为什么自己明明对艺术是最执着的,可又是最穷的?
最孤独的?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局限性所在,这些困惑和迷茫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毫无意义!
甚至虚伪可笑。
电影的主题显然没有跳出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我感动,这样的主题对于普通观众并没有普遍性,这也注定电影的票房和流量不会很高。
无论戏里戏外都是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娱自乐。
在那个刚刚与世界链接不久的年代,大家从样板戏忽然被丢到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所有人其实不明白那些老外在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对艺术生。
他们苦哈哈的画了那么多年的素面,水粉。
忽然发现老外的作品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
那种无助和迷茫很容易使人陷入崩溃。
而电影的表达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么我只能说主创本人和故事中的人物的认知没什么区别,他们仍然还是没有走出大观园的刘姥姥。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故事和《致青春》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也许就是他仅仅是入围柏林电影节而没有获奖的原因。
我有个女同学此刻就在电影里的艺术学院任教。
她告诉我现在的艺术生和我们那个时候完全不同,一点也不迷茫,更不会困惑。
他们表现的有时比老师还通透。
所以我开个脑洞,给导演出个主意,可以让张小军留校任教,从他的视角比较两个时代艺术生的不同精神世界,也许会是一部更深刻的《艺术学院》电影。
最后说两个缺点:作为表现画家的电影,用动画作为媒介本无可厚非。
有点原绘画的意思。
但主创并没有运用好动画这一形式,二维动画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并没有得到发挥。
本来动画的天马行空非常适合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但遗憾的是主创并没有做到。
另外就是大量明星和文化名人的声音出演。
大部分都还比较贴合人物,尤其周冬雨,她的年龄已经不适合在出演大学生,但她的声音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而 比较出戏的是黄渤配音的赵有才,他的声音太市侩,太圆滑,并不适合表现一个心向艺术的复读六年的年轻人。
杭州路演 抱着“可能会带点导演自我感动”的心态去看的,没想到已经不是带点的问题了,通篇假大空喊口号,强健观众大脑,把观众当傻子看,以为堆砌高大上的长难句就会显得片子有深度有内涵()台词对白太多导致观众没有喘息时间,人物设计(特别是男性角色)没什么特点换个发型就搞混….看到一半就感觉特别不舒服,中间陈粒的歌那段感觉是懒得花心思去想剧作如何转折随便搞的,感觉很突兀生硬。
几个主人公的结局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难道不管他们大学生活怎么样,那个时代学艺术的就是会成功吗?
好的剧作总是用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表意方案来诠释人间朴素而古老的真理。
我真的求求创作者别再闭门造车了,多出门走走看看普罗大众的困境究竟是什么,本艺术学院本科生甚至在该片中找不到什么共鸣,不要说什么“只有生活在90年代才能懂”,作品的意义随时代的发展因不同目光的投射而显现出符合时代审美趋向的真理。
作品讲了什么、作品好不好,作者本人说了都不算,真理说了算。
当然你可以喜欢这部作品,他的好坏不由我们定义,由真理定义。
只是失望于这么好的美术方案被剧本台词拖累了,明明想聊艺术可以更深入地去调动视听语言、给角色一些动机让他们带领观众深刻地感受艺术,但是导演只让人物不停念那些看起来很哲学的台词…..讲的好乱,但是我真的希望中国能做出来能够深刻打动观众的,认真谈论艺术的作品……
看完这部电影心中感受颇多,但是就像这碎片般的叙事一样,缠绕着我的更多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反复品味许多桥段,越发感到惆怅。
朋友说我长得像女主,再加上这部电影是以我的本科母校为原型背景展开的,那我说我不得不看看了。
本没有抱太高期望,因为看介绍感觉是那种大闷片,还有人说是艺术学院版的《银河写手》,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我个人蛮讨厌银河写手的,全片都是影视圈内部一些孤芳自赏的文艺逼的加密对话轰炸,且充斥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但是看完《艺术学院》后,我想说这两部影片并不能相提并论——《艺术学院》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是私人又普适的,它真诚、有点清高却不矫饰,我们都能在这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还有许多熟悉的朋友、老师的身影。
如果你来自艺术学院,你应该会喜欢它。
《艺术学院》讲的是一群面临毕业的南方艺术学院的学生的生活,它没有符合救猫咪节拍表的波澜起伏的剧情,整体充满着对于“艺术”用力但迷茫的求索。
到影片最后,他们也没有找到答案,只是无奈地被时间的潮水推到了属于每个人的岸边。
30年过去了,艺术学院毕业的我们看似多了更多选择,实则依然陷在同样的困境里。
甚至我们比那时候的他们少了很多对艺术不顾一切的热爱,学会了向现实的泥淖妥协。
我们确实也和他们一样天马行空地一边喝酒一边谈论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可大多数初入校园的我们甚至就没有幻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
我们和剧中的角色一样,最后选择去做一些“不艺术”的事情养活自己,为自己的艺术梦想存钱和幻想。
但是在时间的洪流里,太多东西会被弄丢,蓦然回首时,发现我们离艺术已经越来越远了。
片尾的字幕交代了主角们的未来,其实我觉得此乃闲笔。
其实停留在那场雪就足矣,青春总是这样无疾而终,不必强行圆满,开放式结局也是一种留白美。
不论如何,这也算是主创的美好愿景,愿艺术还是可以给所有真心热爱它的人一些正面的回馈吧。
不过如果是为了过审才这样做,那倒是和张小军的遭遇形成了互文,至此已成艺术。
主角们毕业了,我也毕业了。
毕业典礼当天,我很奇妙地遇到了许多很久没见的人,曾经的朋友、敌人……仿佛是老天安排的一样。
一切过往的爱恨仿佛都灰飞烟灭了,潦草又匆匆地,冥冥之中仿佛在提示我“赶紧多看他们一眼啊,这辈子可能是我和这些人的最后一面了”,我昂起脖子、看了又看一些人的背影、或是赶紧转过头去假装什么都没看见、或是害怕看见故作轻松地走远,说不出什么多余的心情,只剩一丝淡淡的忧愁。
就是这样一部文艺的、淡淡的片子,在淡淡的毕业季,掀起了我心中涌动的波涛。
它并不锋利,却轻轻地“刺痛我”,又让我笑中带泪了。
对于热评第一我一开始也确实感觉关于艺术的讨论不够深刻,不过今天在FIRST的返场谈中听了制片人杨城老师的分享,介绍导演刘健的创作初衷是回忆。
我私以为既然是回忆那肯定是对现在的不满,甚至是质问和对期望能出现像那个年代一样的艺术井喷盛况,应该更具有深度,所以这样的讨论当然是浅薄的。
但是后来杨老师解答了我的疑问。
他介绍说那个年代极其特殊,一些新思潮在当时的讨论的确是浅薄的,为了避免虚假,所以需要尊重事实,不过两相比较到底是选择哪个,我想需要看观众的选择。
总体而言还是很不错的,因为以动画的形式去表现那个时候的背景,是既新颖又格外有趣,我尤其喜欢最后马小军躺在地上,往上望去是纷飞的雪花和爆炸的烟火混合成他眼底的世界。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因为之前教授批评主人公的画时,镜头只是轻轻一扫,我并没有看清,但好像和结尾马小军拿起笔画时,镜头仔细描摹的有些像,那马小军到底是重新画了吗?
还是在经历过后发现自己仍然坚持之前的看法,而整部影片最后也只有他坚持了艺术。
是这样吗?
朋友们你们看清了,最后那幅和之前的一样吗?
从电影宫出来时热泪盈眶,那种很强烈属于艺术生“那就是拍给你看的”的归属感,思绪飘回那段躁动又热血,却也是我们打开世界,明白何为我,那所谓“学艺术”的日子。
里面大量密集的主人公们探讨“哲学”“艺术”等虚无缥缈抽象词汇的对话情节:在一个平平无奇的物体前做些小举动,却像是发现了现代艺术的“奥秘”,为自己的”创新艺术”兴奋的仰天长叹。
学生打断老教授关于“西方自由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讲座,问上帝是否死了,这些对话看似荒诞但在艺术生生活里见怪不怪, 我们需要搞清楚吗?
并不需要,也无人在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每天问别人,你觉得什么是艺术,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不知是不是每个艺术生都有过这样一段又充实又虚无的“发现世界”“想把世界枪毙了”的日子,对世界每天有一百个好奇,是个正常人都觉得无聊和矫情,get不到这些谈论的乐趣。
就像制片人杨诚所言:这部片子是拍给你们看的。
主角脑子不正常到极点,但底色很丧,他似乎是艺术学院一类把“人生是虚无的”作为座右铭的人的典型,他想用这些问题来调侃总觉得没什么意义的空空人生。
他有性格的懦弱,也有很天真不切实际的一面。
当别人都往前走了,他还是站在原地搞不清自己。
这部电影不美化任何一个人,只是展示这个群体最真实的一面。
那是一段很纯粹的每天脑子里做”大艺术家“梦的时段,但和现实世界的残酷碰撞让你很难把那段时代定义成乌托邦,就像海明威笔下“迷惘的一代”,脚是漂浮的,但又有东西拉着你下坠到凡间。
反而是电影结尾求生欲很强的美好结局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能理解为了过审查) 看完电影出来和一些没经历过“艺考”或非艺术生聊天,他们说这部电影看的昏迷有毛病,不说人话。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年那群人给别人的印象吧,这不是电影的隔阂,是艺术生跟外部世界的隔阂。
听到观众谈论,那个导演真的懂艺术生吗,怎么这些可以随随便便张口就来呢。
但我想说,这就是“学艺术”的常态,我们活在粉红色泡泡里,跳跃又浮躁,对话和行事风格以“老子最大”为主。
《艺术学院》里的人像,就是这样一群又可爱又矛盾百出想做“艺术家”的人。
10年了,我们有得出艺术是什么吗,依然没有,你不用想明白,但是你依然要会去想,这是一种生活状态。
就像电影开头引用的乔伊斯的话:去生活,去犯错,去堕落,去胜利,去在生命中创造出生命。
以一种近乎随笔式的方式记录了中国90年代艺术学院学生的精神状态。
其实感觉30年来没有任何改变,我们现在依旧在做类似的事情“一群青年在自我认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与迷茫。
”影片节奏缓慢,中间我甚至睡着了,直到高丽和郝丽丽吵架我才被吵醒。
我觉得很有趣的一点是影片中大量出现了尼采、福柯、柏拉图、马列维奇、杜尚等哲学家与艺术家的名字,一方面像是在刻意展示艺术生的“文学素养”与“艺术涵养”,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种空泛而不接地气的文化姿态。
我们读了太多的理论书籍,谈了太多抽象的思想问题,却在现实面前仍然手足无措。
也许只有在大学这段日子里,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探讨意义、沉浸在些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辨之中。
毕业了就不得不直面现实的一盆冷水。
现在也正值毕业季。
毕业让我们脱离了学校这所摇篮不得不去面对现实去面对就业还是升学。
不仅是一个阶段的终结,更是青年人开始真正面对社会、面对自我的时刻。
选择为了生存去追求“能赚钱的艺术”,还是选择继续升学,试图延长这段“安全的思考时光”。
这些选择背后反映的无疑是艺术与现实、理想与生存之间的拉扯。
整部电影对于经历过艺术院校洗礼、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过的人来说,它像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封写给过往青春的告别信。
来看之前没做功课,但是开场几分钟故事里熟悉的风物让我知道这是南京。有意思的是边看边想,那些激情而迷惘的90年代青年,是怎样成为我的父辈,我的师长,我眼前的映后舞台上的中年主创的。
虽然是画出来的,但比大部分的真人青春片都更真实。那种必须要做选择时的迷茫,临近毕业时的各奔东西渐行渐远,表现的都很准确。前半部分轻松幽默热闹,后半部分调子开始悲伤起来。结尾比较抽象,但歌够带劲,也算正能量吧。
没见过现实中有人说话这么慢的,一字一句像读课文。台词空洞又刻意,全是脱离生活的文艺腔调。把网上段子东拼西凑就敢叫自我表达,人物情绪悬浮,无缘无故就开始痛苦。艺术只是标签,装逼才是目的。导演编剧自我感动得不行,求你们土点吧,别张口闭口艺术了。
3.5 看之前听到的评价让我期待很低,结果我看完反而觉得优点不少。台词有的写得很棒,真的很像大学里会听到的话,充斥着理想主义和对未来对生命的沉思和期盼。高红lily小军兔子这几个角色特别生动鲜明,大赞一句英文翻译,就真的让人惊艳怎么会把一些很拗口和文邹邹的中文表达得如此精确。缺点明显表现在两女生吵架之后,又有一长段是把前面已经讲过的类似东西反复再讲了一遍,让影片一下子失去了重心。感觉短半个小时就会观感好很多!
艺术学院里有许多振聋发聩的片段,而我独在这里深深羁绊:落霞与孤鹭齐飞,从此在心里有了印记,是青春的样子,是美好的离殇。终于 快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感喟生命的痕迹了,有那么些时候,我们以为前程似锦啊,其实已经是最好的时光。喜欢冬雨配音那个角色,她是唯一超越了时代的,以她自己唾弃的方式。艺术学院,多么奢侈的青春回忆。Bravo。
陈词滥调,散发出浓浓的老人味
god,全方位难以理解这部电影。如此豪华的配音阵容,但听上去都不在一个频道上。来回修改五年的剧本,依然非常刻板,尤其是女性角色的走向成迷,虽然很像《流浪北京》,但是人物根本没有弧光。对艺术的探讨更是流于表面,搞得我对“艺术”这两个字ptsd了。制片人真的很厉害,能请到那么多行业大拿陪导演犯傻。
艺术生的人生思考,太有梗了🥹声音都太有辨识度了,观看整部电影每个角色时,都在听声识人以及想象本人出演画面😂😂
独一份了属于是
虽然讲了一个很土的青春故事,但是刘建的画风和独特趣味还是让人讨厌不起来这片子。前半段反装逼、反卖弄的设计是真的挺有意思的,全名人配音也是不错的观影彩蛋,尤其贾樟柯和许知远的部分,挺妙的,最后半小时的青春疼痛和个人艺术价值探寻可以说是完全跑偏了,创作的棱角完全被磨平了。
装蒜玩
太艺术了,看到最后我都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东西。可能在表示不要学艺术,学艺术没有好果子吃。
1.papi酱的配音一骑绝尘,甚至比绝大多数科班出身演员配得还要好,简直要追上斯嘉丽的《她》,黄渤第二,看得出是有脑子的配音;2.这个动画是20年前的flash吗?如果电影宣称是“flash大电影”我可以再加一星;3.当初看分太低本来挺犹豫,但“为了艺术”还是决定要看,中途睡着好几次,看来我还不是百分百文青……
没想到是一部走来走去的金句电影,后半段多线收束感觉处理的都有些略赶,结尾大家光明的未来显得很讽刺……无趣是绝对不行的
5分钟就想退场,第6-45分钟在说服自己不要睡着浪费票钱,后面放弃挣扎了。人不能难为自己
除了“年代回憶”之外沒有什麼太多好說的地方,有點像觀影過程中隔壁兩個姨姨全程講話最高亮度玩手機,乍一聽以為是親歷者在免費放送評論音軌,結果仔細一聽都是一些專有名詞的復讀,嗯嗯杜尚杜尚,哲學哲學,月亮月亮。青春是通過熟悉的配音和熟悉的音樂就這樣煲出來了,感傷一點點,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煎熬
嗨,正经上大学不就是扯扯淡吗,剪辑的有点碎,但应该能激起不少共鸣
#4499可能是这次看的最投入的一个片子了
连一些最常识性判断都无法达成,比如《艺术学院》显然不是关于“艺术是什么”的空洞讨论,反过来,正因为那代人知识和出身上如此贫瘠,但精神上又似乎很“理想”,同时也和每一代中国人同样的犬儒、庸俗和世故,才有了电影里那么百无聊赖的,开口闭口艺术,却又无能和匮乏的现实生活。相反这部电影不仅不空洞,却是高度写实和诚实的,那代人至少还困惑过艺术是什么,这可比评论区嘲笑艺术出现了多少次的评论来得真挚和具体。此外,这部电影的究极气质,与刘健贫困且极简的“缺帧”美学,达成了一种另类和谐。那真是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共时存在的中国,就更别提中国艺术家了。混沌、幼稚、哗众取宠又偶尔闪烁着光芒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