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戛纳电影节获奖的短片,第一时间就找来看了,这是一部关于家庭观念的影片。
①故事内容故事主要以对话和回忆构成,讲述了导演和他母亲关于性取向的问题进行的争论。
很多老一辈(应该是基本上)对同志的接受度很低。
但是进过他们的对话,戳动了我的痛点,尤其是他母亲说,她生下了他是不是个错误。
导演对他母亲说了一句,我们都没错,我们都没错。
长辈希望看到晚辈结婚生子,这就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满足,但是她见不到了,哭了。
他们都哭了,哭得痛彻心扉。
②拍摄手法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对他的拍摄手法感到很惊艳,基本上都是回忆的画面,对话都是想旁白一样一同进行,还有一些导演自述。
其次,我对摄影的画质很好奇,很有老胶片的感觉,不知道是因为转载过多/盗版的缘故,还是由拍摄工具有意为之(因为画面中导演确实举着一个东西)。
如果真的是后者的缘故,那我很赞同一个网友的一句评论,他的摄影可以改变以后摄影的思路(原句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之前在他的另外一个短片评论里看到的)。
我是很喜欢这部短片的。
这就是我这部短片的一些自己的感受。
夜晚拥挤的道路上,汽车的红色尾灯在超8毫米相机的模糊和摇晃中好像一片玫瑰花田;拍着妈妈在阳光下打理花朵的画面,配音却是残忍的失望、指责、质疑;上一秒妈妈说完“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怪物”,下一秒镜头特写到刀刃下张牙舞爪的螃蟹,妈妈剥开硬壳,一刀剁下蟹脚,发出咔嚓一声;拍摄的镜头开始随意起来,短片却在又一次争执后爆发的混乱哭声中进入高潮,“是我把你生错了……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你没有做错”。
这和《面子》里的母女对话简直构成了一个出柜的对子:“妈妈,我爱你,我也是…gay”,“你怎么能一面说爱我,一面又这样伤我的心呢?
”中国家庭的死结在于,双方都没有错,却彼此伤害。
然而解法并不难找。
中国人最重视风俗惯例,最要紧的是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姿态,如果同性恋去病化、同性婚姻合法化,民众或许不再难以接受。
但这条路被堵住了。
短片里熟悉的温州口音、山水和街景,让我沉浸其中乃至痛苦。
温州,北京,纽约,温州,绕了这么远的路,死结仍然存在。
我希望你看看我,希望你看到我的真心和本质,不希望你只看我的外壳和功能。
我能想象他在剪辑这些画面和声音的痛苦,因为对真诚的创作者来说,创作太需要勇气了,你的情绪、感受、观念,一旦化作文字或影像,就如此笃定地宣告了你是你。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tyl说她推荐我看这部短片 说我理想型也在看其实说实话我的感触不太深 或许我离25岁太过于遥远 或许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又或许树立就是某一刻的我“为什么别人可以 你就不可以呢”片中的对话瞬间把我拉回和我妈谈论的场景不只是片中所谈及的主题 我生活中很多细碎的交谈 都变成了两代人难以跨越的思想鸿沟 无数次的交谈和沟通 都变成了难以启齿的伤痛和难以释怀的泪水 “小时候你那么乖的 明明不是这样的”我们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 听父母的话 孝顺父母 又或是小镇做题家 那个时候哪有自己的思想和自我意识呢 大对数时候大家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所活 时代在进步 科技在进步 不同年代所接受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一旦有了是我意识变会开始反抗 压抑了多年了情绪 慢慢开始释放 所以 被压抑了很久的人们会变成父母期待的相反面 又或许是不曾考虑后果的我们在追寻自我“是我的错吗 妈 你没有错”一个无解的命题 定格在母亲在车道对面望向我片中很多镜头我很喜欢 骑车慢行在落日下 湖面被阳光映射的波光粼粼 列车行驶时掠过的春意 以及母亲在天台用洒水头溅起得水花是树立用这些画面来消解一些沉重和痛苦吗
其实我是蛮挑剔一人,很多被打高分的学生短片在我看来都审美贫乏(更多的是主题上的而不是画面),但这部直接给五星鼓励一下导演吧。
(其实我之前觉得他给导演系毕联拍的《湖贝不再》摄影上有点程式化的用力过猛)。
相对于戛纳另一个Vlog短片,这部姑且你可以刻薄地说它是超8mm胶片Vlog?
但它的影像审美非常电影化的,我可以自由跳跃地从开篇的声画处理联想到《正午显影》中的鬼魅开场,斑驳绿影中山野漫步里去跳接河濑直美早期的森林影像,或者是从迁徙与放逐人生串场回溯起杜可风的异乡人身份,但拍伴侣时的亲密感觉联想起安迪·沃霍尔的实验影像或是南·戈尔丁的私影像等等。
我可以不去care导演或许没有指涉任何作者或是规避任何可能性的互文本,其实最触动我的还是他的性别表达,但我又不关注这个欲望本身,而是她/他和家庭、伦理及人际关系之间的扭曲裙带,母亲的哭声惊悚却又无奈,我太知道活成父母/正常人眼中的怪物是怎样的感觉了。
尽管我本人钢铁直男,但我没有一刻觉得导演有矫情的嫌疑,也不想做情感价值的判断,因为至少我相信导演在拍摄本片的初衷时是被他内心真诚的情感所击穿。
对除己以外的客体的观“望”、猜测和臆想正在彻底代替呈现、表现和代言——原子化的当代人对外界客体的心理隔离和认知失能——年轻导演们的新创作困境在此片集中体现(待写)对除己以外的客体的观“望”、猜测和臆想正在彻底代替呈现、表现和代言——原子化的当代人对外界客体的心理隔离和认知失能——年轻导演们的新创作困境在此片集中体现(待写)
四星给主题,没给的一星也在主题。
因为我觉得这个视角最后的转变可以更成熟,似乎拍这部片子的人就停在25岁,依旧充满迷茫...一代人 多少家庭的伤多少妈妈和孩子的矛盾。
爱,疼爱。
对于hope:小孩要开心,老人要光宗耀祖。
前一代留在父母身上的阴影投射在了这代人的身上,恰好这代又是最骗不过的一代。
"我学不会看你。
"实际上是"我不懂得如何爱你"。
大量的念白,经典真实的私密录音对话。
掏心掏肺,最后也哭得撕心裂肺。
蓦然回首,两颗心已经站在不同的位置。
"我怎么生出这个怪物"(这是0几年拍的?
胶卷效果?
)用很多温情的画面,讲着悲哀的故事。
给了"她"最好的画面,我是那样爱她...我看她没处理好爱与自我,我以为我做到了,才发现没有。
最喜欢水的隐喻:夏天的水 水中的追赶..."迁徙,流动,成为另个人"
第一次写长评。
我太喜欢了,喜欢到我愿意放弃思考给五星。
看完第一分钟我的感受就是一句我草和一身鸡皮疙瘩,第七分钟实在不行了只能暂停。
这也是我最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看到海报都觉得悲伤,然后发现人悲伤到极点是流不出眼泪的。
我觉得片中讲的是一种中国社会中游离于主流之外的人们共同的困境(性别取向、心理疾病、不婚主义、学艺术等等)。
上一代人的包容开放更多出现在这一代人的笔下,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理想状态,而大多数现实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提问:你让别人怎么看我?
我怎么生出了你这么个怪物?
这种困境的形成很复杂,传统、文化、制度等等,像是无法撼动的山,搬不动移不掉又找不到翻过去的路,家长和孩子都被困在其中,只能反复问自己:是我的问题吗?
中式家庭中父母子女好像总是捆绑关系,不是在索债就是在还债,用相互折磨表达爱意。
每一种糟糕的家庭关系都能在其中找到映射,片中妈妈的台词我一模一样从我一位患抑郁症的朋友的母亲那听到过,即便只是旁观也觉得很窒息。
我认同影像中的一些情感是无国界的、能共通的,但大概只有在这里成长起来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片子里面的那种复杂情绪。
《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带着秘密活在沉默里,沸腾的沉默里极其私人的出柜vlog,有《晒后假日》相似的胶片质感和舒缓氛围,故事记录同样在夏日发生,娓娓道来同样是后劲十足,一个通过女儿回忆的视角重新感受曾经未察觉的父亲的阴郁与伤痛;一个通过儿子旁白的叙述指向传统中国家庭中母亲永恒的“自我归责”。
个人化的城市光影抓拍和家庭琐事捕捉,最终编辑成这部反映中国年轻人亲情困境的影像。
还有对着镜头挥手招呼的调皮,将老照片突然插入的怀旧,顿感忧伤与惆怅,母亲可以欣赏街边野花,儿子却不能爱上男人菊花,至亲的爱本不纯粹,孩子自出生便背负起光宗耀祖的艰巨任务,追求自我是不孝自私,过得快乐是施加伤害,而母亲拒绝破口大骂却是在崩溃大哭中谴责自己,暗讽子女,抱着不切实际的愿望希望我改,未曾想这更是往我最柔软的内心深处扎入,因为我不可能改,也没办法改,于你于我都是噩耗,注定两败俱伤的矛盾争吵,却无能扭转。
主创真诚地展示家丑,近乎赤裸地把自己推向世界,不直面伤口何以疗愈疼痛。
所以片名“当我望向你的时候”被翻译成了“will you look at me”,是对父母的卑微发问,在沉默中得到应答。
“如果和你说,我是同性恋,请一定要盯着我的眼睛,我没有撒谎,我过得很好,希望你不要难过,希望你不要伤感。
”
我已经很久没有和父母对视过了。
我逃避他们的眼睛,逃避他们的接触,逃避他们的话语,逃避他们本身。
我知道爸爸看过我的日记。
在房间外,我看着他一页一页地翻动,全然不知我的凝视。
日记本里写了一个女生。
那是初中的事。
我不知道妈妈有没有同样看过这些日记,但我觉得她会,她是从我的头发丝到细胞都不会放过审视的人。
我搬到了新的城市,例行公事地和他们视频。
“你要多交朋友。
”“我一直都在交新朋友啊。
”“不是交女朋友。
”一阵错愕,性取向这件事我从未敢提及。
长久的沉默。
“唉。
你今天中午吃了什么?
”“吃了鱼和蔬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交流漩涡,她擅长的转移话题,我擅长的逃避。
她不想转移话题的时候,便是无休止的争吵,我是弱势的那一方。
她的责备、评判、哭泣一上来就封印住了我本就难以说出的感受。
“你怎么变成这种自私的人。
”“我们辛辛苦苦给你出国读书的钱,你回来就是这样吗?
“”我们每天担心你,你爸爸头发白了这么多,你什么时候关心过我们。
“”除了我们,谁还会对你这么好。
你反正现在是不听我们的,等你出社会就知道了。
“”中国人就是要传宗接代、建立家庭、孝顺父母。
你是中国人就该做这些事。
谁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你为什么就要不一样?
““你根本就不管我们。
我们以后老死、病死,你也不会管的。
”如出一辙的话语,除了我很少做到树立那样尽力地去说出自己。
我们日渐稀少的面对面相处里,大部分是平静,或者说普通的。
他们总是有空闲就带我出去,去那些新建的地方,试图弥补上我不在重庆时飞速发生的变化;他们兴致勃勃地给我做饭、买一堆我一年只能用得上2次的家居用品,好像我还一直和他们住在一起,还是那个从出生起就在家里被他们操心的女儿;他们不厌其烦地邀请我去和他们散步,我偶尔会同意,散步的大多数时候我选择默默听他们说出的一切,想听的,不想听的,几乎不太说话地走完全程。
当这些画面被写下,或者被八毫米拍出,它们也会蒙上温馨的质感。
但旁白总是在的,那些无法消解、令人痛苦的话语和鸿沟是埋在日常里的裂缝。
平静下深渊在涌动,于我于他们,皆是如此。
更糟的是,我总想逃开和忽视的裂缝在不经意间也变得越来越宽。
现在,我站在妈妈生下我的年纪,过着与她截然不同,令她百思不得其解的漂浮人生。
从一地游荡到另一地,生活始终悬浮。
我体内流着重庆的山、水、树,但我好像回不去了。
奥卢给我力量和自由,用温暖的手将我推上自己的道路,但我好像也回不去了。
越走向世界,世界就越大,我跟着那个虚无缥缈的东西到处乱飘,试图找准时机抓住它。
它是什么,它有多重要,我不知道。
相遇、告别、重逢,亲近的人们渐渐散落在各地。
树立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也是我和朋友们的欢乐时光。
我漫长地生活在自己的奥德赛年里。
I can only look at you from behind.
私影像的记录与意义:《当我望向你的时候》与几部冷门同影本文首发QAF公众号,非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一、《当我望向你的时候》《当我望向你的时候》是一个同志纪录短片。
因为荣获戛纳短片金棕榈奖而被众人知晓。
它也是青年导演黄树立的影像日记,是作者写给母亲的一封信。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些思绪无法诉诸于言语,有些秘密只能藏在心里。
影像是一种记录的方式,也是一种表达,一种倾诉。
比较有意思的是,黄树立的影像叙述方式是“声画分离”的。
画外音与画面之间并不建立必然联系,这让整个影片的结构显得有些散漫。
散漫也为某种意义上的真实留出了结构的缝隙,留出让人回味的空间。
黄树立的画外音娓娓诉说着生命中那些爱过的人,笑容灿烂的同学友人,英俊倜傥的调酒师男友,初中时爱过的25岁男人,等等。
超八毫米相机擅长制造记忆追溯的朦胧调性。
镜头摇动间走过的人或事,像波光盈绿,雨水轻摇的夏日。
伸手想要接住,它却顺着手指间的空隙溜走了。
我个人比较喜欢寻访旧居,巧遇温州打工女孩的一段。
那是黄树立的故乡,沉淀着黄树立的记忆与乡愁。
它也有点像是现实与梦境的某种叠印,温州女孩梳理着刚刚洗过的头发,风无声地穿过旧时的弄堂,一切都那么安静,静寂增加了对人事的思索力,也增加了不真实的梦境。
梦境,让真实看上去有些远,又有些近。
黄树立想要讲给母亲听的,是他一路走来的记忆,是他对父母相伴童年的眷恋,是他对家人无法道出的爱。
也是他身为同志对世界的某种体认。
而后者,才是他的“私影像”得以成立的意义之所在。
那么,我们如何定义同志的“私影像”呢。
同志私影像的意义是什么。
或者说,只要是LGBT导演拍摄的东西就可以命名为同志的“私影像”吗?
我们为什么需要记录下同志个体的心路历程,我们又该如何记录同志个体的日常。
同志个体对世界的感知与异性恋直人有什么区别,有哪些感觉是非同志不能切身理解的感觉,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并传递这样的感觉呢。
以印度导演苏德翰舒·萨利亚(Sudhanshu Saria)作品《孟买之恋》为例,这个片子的故事背景是2015年的印度,同性关系尚未除罪化的时代。
暌违多年的两位男主人公即使是在相见欢的场景,依然会有一种莫名的担心,似乎稍不留神他们就会在下一秒钟抱头痛哭。
唯有坐在高高的悬崖之上,面对混沌的虚空,那无边无际的虚无,唯有这样的时刻,他们才能忘记现实。
让人揪心的是,他们没有抓住短暂相聚的两天。
48小时转瞬即逝。
其中一个即将回到异性婚姻的常轨。
这时相爱的两个男人却来了一场“强奸”戏。
如果你不明白他们为何没有你想象的翻云覆雨,如果你不明白他为何在被他“强奸”之后才确认了对他的爱……那就看看这个电影吧。
但是不能仅仅用肉眼去看。
不同的电影诉诸于不同的感官,《孟买之恋》是一部需要用心,用思想去看的电影。
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爱情被判定的无望。
在同性关系被定罪的时空背景之下,作为同志的个体为何再也无法体验正常的男欢男爱。
这是一个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看懂的故事,是属于同志之间才能瞬间打通的感同身受。
安哲罗普洛斯1988年的名作《雾中风景》讲述一对寻父旅程的小姐弟。
他们遇到了一个有着古希腊气质的俊美男演员。
希腊青年指引他们看一张废弃胶片上的风景。
姐姐不由自主地爱上了他,也只有在他的面前,她才流露出无法自制的愤怒与悲伤。
姐姐莫名的愤怒与悲伤是因为她曾遭遇的暴力强奸。
她认为自己已被世界抛弃,在心仪的男子面前,她感到自身的不洁、丑陋和卑微。
在她发现青年的“同性恋”秘密之后,他们分手了。
离别在即,同性恋青年给了她一个拥抱,无关情欲,四目凝视间,彼此的心意却早已明了。
俯拍镜头之下空荡无尽的公路,让拥抱显得更加渺远。
深镜头把人还原到冷酷的社会空间。
在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看来,只有同志男性才能真正明白这个姐姐遭受的心灵创伤。
这是属于同志与边缘人群共通的感觉。
它无法诉诸言语。
唯有拥抱,似乎才能抵御社会的恶意与偏见。
回到《当我望向你的时候》。
前面讲到,这是黄树立导演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
他录下与母亲对话的场景,借由彼此的声音靠近对方。
观众亦可溯着声音,去感受隐藏在导演心中的那个秘密,至亲的人不得不面对的秘密,以及亲情被秘密刺破的锥心之痛。
它唤起同志情感共鸣之处在于,这是大多数的我们不能与亲人分享的秘密。
对于多数人来讲,坦诚以对,也许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们没有面对这个代价的勇气。
这也是片子让我们感到亲切的地方。
导演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
以自身为镜照,溯着摇晃朦胧的镜头,寻找那个不确切的答案。
有些观众诧异于母亲激动之下口不择言的那一句:“我怎么就生下你这个怪物?!
”他们不能理解导演为何要把它录下来。
对于导演来讲,重要的是记录与展示。
母亲的这句话,其实也是我们所在环境的某种折射。
因为是至亲之人,母亲没有顾忌地脱口而出。
她所接受的观念,以及被这一观念形塑的她的思维,让她无法明白这句话对儿子可能造成的伤害。
短片的结尾耐人寻味。
一辆穿行的巴士截断了他和母亲之间的对望。
它更像是一个隐喻:母亲始终不能坦然面对的儿子的——秘密。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说,我藏不住秘密,而且当你展示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的时候,它是一种解脱。
或许我们应该追问的是,母亲为什么要为儿子的同性恋感到羞耻,母亲为儿子感到的羞耻从何而来呢。
导演的镜头没有试图去揭示这一答案。
事实上,黄树立对生命过往的感知大多与阳光,风声,眷恋或者美好相关。
就像我们珍藏的旧相册,令人不安的,痛苦的被过滤了。
一页页翻过去,都是曾经的笑容灿烂。
黄树立借此告诉母亲,他珍惜所有生命的美好。
他希望并且相信母亲终能够理解。
二、《美国叔叔》与《1985》《美国叔叔》是年轻大陆导演项思宁根据亲身经历改编的短片,主角甚至就叫思宁。
故事讲述7岁小男孩闹闹非常开心叔叔思宁能从美国回国探亲,这次与思宁同行的还有一个美国友人帕特里克。
随着思宁与帕特里克的关系曝光,全家人的态度判若两人——除了依然粘人的小外甥...《美国叔叔》也是一个带有私影像色彩的同志出柜故事。
与其它众多以“出柜”为主题的影片不同,它的侧重点并非探讨如何出柜或出柜对同志个体及其家庭会带来哪些变化或者影响。
短片的容量决定了其内容主题探讨的局限性。
导演是借一个小男孩的视角看同志叔叔,并与成人世界的世故形成一种巨大反差。
小男孩闹闹与叔叔的美国男友之间似乎存在某种默契,他对美国叔叔有着莫名的信任与喜欢。
当然,相较于异性的姐姐/阿姨,大多数男孩童年时期更喜欢也亲近同性的哥哥或叔叔。
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呢。
从哪一天起,我们变得不再容忍男性之间的身体靠近呢。
曾经因为写一篇北非摩洛哥影片随手查过亚洲同性关系法律。
同性关系在大多数亚洲国家至今依然处于非法状态(多数是受英国殖民法律的影响)。
其中最为黑暗的可能是伊朗。
按百科上的文章介绍,伊朗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公开处决了近万名同性恋,很多人还是未成年。
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文章说,伊朗男性之间的接吻甚至可能被判鞭刑。
即使是除罪化或者同性关系合法化的很多社会,男性之间的牵手依然可能招来侧目。
这是为什么呢。
现代社会对男性之间的身体禁忌从何而来呢。
主人公闹闹还是一个学前班的小孩,他可以毫不在意大人们的非议,可以坦然牵美国叔叔的手,可以钻进叔叔的怀里,还可以摸摸叔叔的脸。
他让我想起我们的童年。
也让我想起一部很喜欢的美国影片《1985》。
也可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以出柜为主线叙事的同志电影。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八零年代。
感染HIV的哥哥自知时日不多,在生命的最后一段,他鼓起勇气回到家乡,那里有萦绕在心的亲人,有心心念念的弟弟安德鲁。
安德鲁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少年,他有着和哥哥类似的清秀五官,清澈如小溪的双眸,就像青青稻田之下的水光,风吹过,一闪,又暗了下去。
哥哥和弟弟安德鲁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哥哥知道弟弟的未来也会走上他的路。
闹闹和安德鲁弟弟有不一样的气质。
但是我却不由地联想到,是否存在这个可能呢:闹闹的现在就是安德鲁弟弟的曾经,再过一些年,当闹闹长成一个少年,他也会变得安静沉默起来,也会慢慢变成忧郁的安德鲁弟弟。
再大一些,他会不会也变成压抑着悲伤的哥哥或者叔叔呢。
而我们似乎宁愿看着最亲的人承受痛苦,也不愿意坦然面对他们的秘密。
这就是所谓的正常世界吗?
是什么在改变我们呢。
哥哥留给弟弟安德鲁的遗言是:弟弟,我向你保证,你没有自己想的那样怪异。
即使全世界都抛弃了你,请记得我在你身边。
我会永远在你的身边,并为你骄傲。
安德鲁抱着哥哥睡过的枕头,就像抱着属于哥哥的记忆,舍不得放下来。
当安德鲁长到哥哥的年纪,再也无法如哥哥那样,与他最亲的人分享内心的秘密。
但是我记得哥哥的话,他会永远驻守在弟弟的身边。
当闹闹长成一个大人之后,他还会记得这个美国叔叔吗。
的确是私影像。同是瑞安人,对这里面的真实和窒息太明了。
就安妮宝贝的文本混Lana Del Rey的影像那味儿,所有触动的点都来自于这份录音素材的过于真实,像在蘸血画梅,感受到了导演的纤细和残忍。
有点无病呻吟。
补标
沉溺于看似细腻的“影像质感”“诗意”的vlog而非电影。音画思维混乱,念白对话和手持摄影没能建立任何有机联系…插入的政治标语暴露的直白意图甚至有些搞笑。并不怀疑作者的真诚,但影像欠缺更深层次的组织,也欠缺和观众产生更深层对话的可能 @2022-08-22 18:57:53
太恐怖了大家夸得。大家对超8太起反应了,但这是媒介机器自身携带的,并不是作者自己创构出来的;突然爆发的痛哭我觉得惊悚当创作指向自身的时候非常容易滑入过度用情不冷静;以及很容易被一些符号打动,再加上一些对权威的崇拜(戛纳给奖。((同时反思自己。我的感受是太软太浅了。用力贴近所谓私密与真实,但处理的时候太雕琢了。私影像在艺术上没有豁免权。和母亲没有交流的想法,挑动甚至是剥削着母亲揭开自己的伤口展示她的歇斯底里,对于自己的困境和痛苦是沉醉,这太不坦诚了。作者太傲慢了:蛆与猫、将自己的性取向困境漫溢投射到面临生存困境的租房女孩上问:她是我吗。她为什么要是你?朋辈的出场作为建立自身主体性的另一种青年迷惘匆匆而逝,探寻自我如果一味展呈情绪是会溺毙的,真正的探索是要受伤和流血的。(六月看补标
#RIDM大银幕# 超8确实是伟大的发明
光影的效果还不错,直接对话的呈现让人看到不同的个体共享了同一种家庭的苦闷挣扎。但是旁白并没有什么思想深度,甚至是有些幼稚,只能说声音蛮好听的。结构上觉得有点散。导演的男朋友是真的蛮帅的。这个“望”倒是做得挺好的。希望导演未来有更好的作品。
太会了。即使和性取向无关,也能深深共情。我们也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们也是别的孩子。
还没有B站女同拍的vlog 好
真诚的私影像,经由时间的洗涤,每一寸胶片都熠熠生辉,同对话交叠出生猛的互文,因而也折射出目前中国式家庭的普遍困境。
与母亲的对话,但滤镜挺好看的
朋友和我讲自己不喜欢《当我望向你的时候》的原因,她解答了我心里的那种不舒服,她说这个导演在引导自己的母亲和观众来到他的痛哭里,来共情核心主旨的社会话题,可是他这么做是在利用母亲对他的爱,如果不是他妈妈爱他,不可能被他这么操作。我觉得很过分的是,你知道你的母亲爱你,那么你没有资格按下录音机,你没有资格不和她说“妈妈我在制作一部电影,为了体现我们的不同观念,要录下我们对哭的声音”。这部短片的剪辑师也够恶毒,他附和这种不经允许的拿起摄影机的特权,等待着某个撕心裂肺时刻的“东亚感来了”。
画面、声音和情感是割裂的。画面的质感来自于设备;独白的文本水平堪忧;找了一个讨巧的话题、讨巧的讲法,不真诚、不动人,也略做作。摄影很有美感,但和独白、对话揉在一堆就是不搭,观看时的注意力是悬空的,不知道该往哪儿放,总觉得有点顾影自怜的小资情调,创作者越悲怆,我越觉得好笑。
难以评价 待细品↓再刷基本可以确定这个奖真的是纯纯的怜悯贵国了私影像没有私 诗电影不会写诗 家庭录像就TM欺负你妈 真的很久没有见过这么让人无语的电影了 吉祥如意我都勉强愿意给个两星 这个真的是 第一次看完让我怀疑人生了……
中产阶级是不是要终生刻奇与原生家庭的那一点摩擦,好让自己顺遂的人生显得戏剧化一点啊?
树立的影像绝不仅是纪录,而是重新构筑了一个一面散发着荧光又一面坍塌的世界,而他温柔又绝望地从前经过,从上起飞。对于电影来说,最好的摄影就是这样,它无需真实也未必精致,但它势必创造了时间。
原谅这个题,从来都是饶过自己加上饶过对方。看见树立把原谅前的痛苦拍得那么美,念得那么轻。启发不光在创作层面。
“你小时候那么乖那么听话,长大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不同的孩子共尝同源的痛苦,不同的母亲拥有相似的哭腔。
只见其人,不见其仁。p.s.:其实母子双方都没有望到对方。 (2022-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