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对于同一部电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内涵,有的人看到了公主和斯特恩斯的凄美爱情,有的人则看到思想启蒙的大历史背景,腐女看到国王对斯特恩斯基情的一往情深深几许。
而富于心计的人则看到宫廷阴谋和政治斗争的残酷。
整个电影人物形象刻画丰满,故事情节紧凑,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穿插在思想启蒙这么一个大历史背景下。
行云流水荡气回肠。
国王应该是个悲剧的典型,开场就以一副中二的形象出现,令公主尚且充满憧憬的心理预期大打折扣,然后守着这么高贵气质美艳的老婆到处拈花惹草,都不懂说他什么了。
后来和好基友,我们的男主一见如故,老婆被撬生气之后面对失去基友的恐惧居然安然接受了绿帽,直到斯特恩斯临死之前还在为他开脱。
他是刻画最成功的人物,同时也是最悲剧的一个。
一般爱情片的男主和女主都是带点文艺的,公主待嫁时也充满了对爱情的憧憬但却被迫接受命运的选择,正如剧终女主向男主借书时所言:人生来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最终勇敢冲破世俗的枷锁追求爱情。
而男主更是给广大屌丝上了一堂生动的把妹课,比如要有共同的话题,要让妹子对你感兴趣而不是你贴上去,吸引力比追逐更加有效,要让自己有足够的魅力和阅历。
屌丝们,学着点。
不过男主的智商都不怎么敢恭维,尤其是政治智商。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原因。
看来了解中世纪史的都知道,教会有绝对权力,国王并不能做到像中国皇帝一样一言九鼎。
事实上就算中国明朝的时候那些皇帝除了朱重八那样的开国皇帝刽子手,明成祖朱棣和嘉靖那样心机重的,也都被言官大臣左右,所以玩政治是一件难度非常大非常复杂的事情,治大国如烹小鲜。
男主角显然没这个觉悟,觉得自己掌握皇帝大权在握,各种政令颁布下去,就能百日维新天下太平了。
不仅到处树敌,盟友都离他而去。
不收税经费从哪里来?
削减贵族津贴。
那样所有大臣都会反对的。
军费?
哦,亲,你没开玩笑吧。
你在官场上混不能给人抓住把柄懂不懂?
你跟王后搞奸情就算了,好歹低调点啊!
你控制国王也就算了,当年张居正当内阁首辅控制万历,好歹把皇帝孤儿寡母哄得好好的给足面子。
你倒好,卸磨杀驴,连国王也敢吼。
那个国王也真缺心眼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人抢你老婆夺你权力把你不放在眼里你都能忍!
把国王当傀儡你好歹得哄好了,不给反对派任何可以抓住的把柄,然后各个地方安插自己亲信党羽控制好局面,做人进退的当左右逢源,懂得适当的忍让,这些男主都做不到。
满脑子都是政治正确的改革思想,书呆子一个啊!
男主到处树敌,你连盟友都背叛了你你说你失不失败!
关于改革!
一个机器你换个零件,一个程序你换个功能模块你都要考虑到能不能和其它功能模块兼容,会不会影响。
更何况涉及天下人饭碗的制度,旧的制度虽然不好但是好歹可以用,但是你大笔一挥改革新的制度可能危及很多人都丢掉饭碗了。
性格好的骂你,性格不好的直接操刀奔你过来了!
你看看先开始新闻自由废除审查制度,最后看着满大街骂你的小广告又自己打自己脸恢复审查制度!
国王中二,但是下面的大臣,后宫的太后,这帮野心家可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政治斗争中只有1和0,向来都是你死我所斩草除根。
很可惜男主,国王,以及出卖朋友的兰左都没这么觉悟。
事实上我觉得保守宫廷势力相比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倾轧,手段实在是太过温和太过仁慈,居然没斩草除根。
可观的历史剧,婚外恋不多也不少,德国医生是一位献身于自由变革的革命家,忠贞不渝,可比康有为,可惜时不待我,最后误了卿卿性命。。。。。
皇后虽然也是新思潮的向往者,但是更想居于平凡,立场虽然有,但是不够坚定。
整个改革经历了许多的苦痛和磨难,不过还好的就是,几百年前的丹麦就有完善的君王制度,加强的内阁和众议院,分割了君王统治的权利,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君权,虽然政治更加难以撼动,但是更稳定,对改革应该是利大于弊吧,否则,七君子即使死去了,仍然不能改变整个体制,这点来说,丹麦可能更加符合历史潮流,政治体制更加先进。。。
男主在前几天看的“狩猎”中也出现过,传统的欧洲人外貌,传统的欧洲人的体型,可气场异常强大,刚看到的时候不看好,却是慢热型,赞一个。
这片给出的片名严重误导人,这根本和风流不挨什么边,完全应该叫皇室改革史,看的时候我就总觉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突然醒悟过来这不是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百日维新吗,同样是草根小民带着政治抱负进入皇宫并得到皇帝的全力支持;同样是没有任何政治经济基础只靠皇帝一腔热血, 当然,光绪是真热血,这位丹麦疯国王只是对宠臣好的不得了外加喜欢玩;最后政治体制改革同样是因为以皇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兵谏而告终;带着理想的改革派同样是断头台上我自横刀向天笑了,真是一样一样的,当然了,里面有点桃色事件,不过这位改革派的御医和文艺范的皇后真不能说是情欲压倒理智,正相反倒是情投意合人生观世界观对上眼了才良师益友在一块。
所以故事看着相当有感觉,毕竟咱们也有过这么一段落后就寻思着变革的历史。
而且这个片必须夸一夸他的画面感觉,非常有那个年代的气氛,不是极尽华丽,而是看着靠谱,有一种宫廷范在里面。
不过总觉得他的情节实在是略显拖沓,切入正题太慢,切入正题以后进展的更慢,让我一边觉得剧情挺吸引人一边还犯困,这也算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效果了。
总之算是不错的历史事件片,而且也算改变了我对欧洲皇室的一些看法,虽然仍然是皇室喜怒无常,但真的不那么有架子,跟平民见面也很正常,没那么多麻烦事,可能就是这种骨子里的不特权,让他们打倒特权比咱们容易些吧
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丹麦当年的申奥之作,并进入第二轮。
根据两本小说改编,但主要事件忠于史实。
讲述18世纪时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统治下的一段所谓“Struensee时期”。
据说克里斯蒂安七世小时候很聪明也很讨人喜欢,但之后的教育出了问题,加之本人(可能)有精神分裂症,导致他生活放荡且神经兮兮。
他17岁即位,同年迎娶了表妹——英国公主Caroline。
两人很快便有了孩子,但克里斯蒂安随后就公然与妓女搞在一起,因为他觉得“爱自己的老婆不时髦”。
Caroline在苦闷中,逐渐被克里斯蒂安的私人医生Struensee吸引,遂发生了这段“皇室风流史”。
Struensee是个德国人,甚至不会说丹麦语。
他在克里斯蒂安七世游历欧洲的途中被几个失宠的贵族有意介绍给国王,并通过治好国王的病而赢得好感和信任。
Struensee要么是很有魅力要么就颇具手腕,反正从他1769年1月正式在哥本哈根当上国王的私人医生开始,克里斯蒂安七世就对他言听计从,次年底他就已经能只手遮天。
从1770年12月至1772年1月的13个月里,由于国王的精神状态恶化,Struensee成为丹麦实际的摄政王,即前面提到的“Struensee时期”。
Struensee深受卢梭等的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思想的影响,在丹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些法令在现在看来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比如废除酷刑、废除审查制度、约束贵族权利等,但他的问题是太急于求成(13个月颁布了上千条法令)、太不尊重传统(毕竟他是外国人)、太大权独揽(国王被晾在一边)、树敌太多。
当然,引起民愤的还有他与皇后的奸情。
一般认为Struensee是在1770年春天与Caroline坠入爱河的。
两人年龄相差14岁,但考虑到克里斯蒂安七世的行为举止,这两个外来人的结合其实不难理解。
他们的甜蜜在1771年夏天女儿Louise公主的出生达到顶峰,但好景不长,悲剧随之而来。
一群被废黜的贵族成员在克里斯蒂安七世继母的支持下发动政变,于1772年1月16日深夜将Struensee和Caroline逮捕。
克里斯蒂安七世在压力下亲自签署了逮捕令,虽然他始终认为Struensee是个好人。
三个月后,Caroline被皇室解除婚约,34岁的Struensee则以大不敬和篡夺权力罪被斩首、剖心、车裂。
Caroline之后被放逐到德国,直至23岁时死于猩红热,她再未见过自己的两个孩子。
影片以Caroline临终前给两个孩子留信诉说的形式,基本按照以上史实的脉络展开情节,细节上的演绎合情合理,难怪拿到柏林电影节最佳剧本。
对于Struensee这个主角人物的评价,我想导演是持肯定和同情态度的。
他有想法、有抱负、有魄力、有手段、却基本无私心,这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实属不易。
他改革的失败固然有其个人原因,但要知道那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历史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他借国王精神失常之机大权独揽,虽然听起来不那么光彩,但罪不至死。
他与王后是否有真爱不得而知,但两人的悲剧无疑是政治婚姻和那个年代保守思想的苦果。
丹麦的演员真不多,随便找个片必有几个脸熟。
在好莱坞风生水起的Mads Mikkelsen和在丹麦国内一姐级的Trine Dyrholm就不说了,这次饰演克里斯蒂安七世的Mikkel Folsgaard凭大银幕处子作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从此也迈入脸熟行列。
回想整部电影中登场的人物,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
他与他的皇后以单纯而疯癫的姿态完成了初识,随后给人的感觉却是时而理智时而痴傻。
他爱动物,爱孩子,爱表演,甚至爱与除了皇后以外的各种女性寻欢作乐。
他所爱的是远离政治纷争的单纯事物,爱的是不带一丝一毫政治色彩的欢愉。
说起他对皇后的态度,也许并不是因为对于皇后本人的不喜欢,而是厌烦这样一种政治联姻。
在医生掌权之前的议会上,克里斯蒂安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傀儡,身为国王却毫无政治决断的发言权,只能机械地签署大臣递过来的各式文件。
他被议会成员认为是精神上的病患,但我觉得他只是无奈之下的自暴自弃。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自己的国家中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尽管厌倦,但无力改变。
医生的到来似乎给国王些许勇气,他视医生为知己。
他在议会上对医生挤眉弄眼,悄悄告诉医生自己并没有疯。
我想他说的是实话,国王理性的内心是被表面的疯癫所遮盖住的,无论其原因为何,医生却是用他独到的方法打开了国王的心窗,擦去了蒙住的尘埃,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抚慰着他。
克里斯蒂安无条件地信任医生,即便是明知医生要去了自己的王权,甚至要去了自己的皇后之后,他只问了医生这样一个问题:你想要的只是皇后吗?
得到回答之后,又毫不犹豫哭泣着与医生拥抱。
医生被谋下台之时,他被迫签署了放逐医生和皇后的法令。
而最后的最后,他依然相信自己可以赐予医生以“国王的宽恕”,并为此感到喜悦。
却是被政治的野心家们欺骗,再次回到了一切开始时的状态——他,丹麦的国王,被大臣们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政治傀儡。
而此时的丹麦,改革的光芒在欧洲大陆率先闪耀却如流星一般瞬间即逝。
就像孤独的克里斯蒂安,刚刚睁开了被遮起的双眼,又被拉回了现实。
首先中文片名翻译真的不符合剧情。。。
一个初恋没有过远嫁异国的公主自然会对感觉对的人产生感情这再正常不过的戏路根本谈不上风流史这样的字眼。
好吧,然后马上可以猜到皇帝不是搞基就是脑残,果然有强烈的安全感缺失和搞基趋势。。。
自己女人出轨只是生气了一小下但是马上被失去好基友的恐惧打败拼命挽留好基友为他争取生命这样的行为,足见对公主真是一点都不在乎,在乎好基友多几万倍。
最后被欺骗没能救回好基友郁郁寡欢了好多年,还是儿子帮忙报了仇,这个国王对好基友的感情也真是深似海了。
重点还是说这个医生,深谋远虑久经社会的熟男,连看喜剧笑起来也非常有魅力,自己富含革新思想却找不到伯乐难得有机会接近王权果然没有浪费顺利博得国王的宠爱(胜过任何女人啊),终于有机会将自己的抱负一一实现的紧要关头,爱上了可怜的公主,这样就使得原本看似一帆风顺的仕途变得前途未卜。
虽然国王爱他胜过一切,但是这样的危险行为势必被反对派利用而最终得以借口讨伐,找了几个贵族来个游行抗议就能迫使国王下令逮捕,最终在砍头台想起爱过的女人,看着下面那些为了他们拼了命争取权益的麻木观众,泪水是为自己的一生抱负而哀叹。
你做得多么好,为了他们争取权益,他们却不知道所以然,只是麻木地接受压迫,麻木地过辛苦的生活,麻木地看人被斩首,然后麻木地回家继续生活。
自上而下的改革永远难以唤醒全民的思想,他们也只是把这改革当成弄权者的游戏而已。
这改革太早了,早到所有人都不理解,包括你为之奋斗的民众,可悲。
但是历史会留下你的一笔,为你所做而纪念。
2021-03-20兴乐园书房这改革太早了,早到所有人都不理解,包括你为之奋斗的民众,可悲。
自上而下的改革永远难以唤醒全民的思想,他们也只是把这改革当成弄权者的游戏而已。
看着下面那些为了他们拼了命争取权益的麻木观众,泪水是为自己的一生抱负而哀叹。
你做得多么好,为了他们争取权益,他们却不知道所以然,只是麻木地接受压迫,麻木地过辛苦的生活,麻木地看人被斩首,然后麻木地回家继续生活。
一个成天把启蒙思想的书籍抱在怀里的女人,仅仅用偷情的方式来追求她的自由。
这部电影的镜头的色调与构图都很漂亮,也很温柔,正如大多数同类电影那样,努力地追求着古典油画一般的精致,优雅,从容和暧昧。
一切运用都中规中矩,音乐顺服得总令人忘了它的存在。
顶好的一部影视作品,没想到看的人寥寥无几。
个人认为好的电影:不是人物形象正直或有着各种高尚品格,讨好观众的角色是无法支配起优秀的故事的,沈从文在其散文中提到过毁誉平分的人才鲜活,而本部影片对人物形象塑造是很稳的,随着情节发展性格、缺陷随即显露,形象丰满立体。
好的电影能有出色情节,两个多小时,这部影片成功的抓住了我。
情节多处波折,虽大至内容容易猜到,但人物性格紧密推动情节走向,中途不断再给我惊喜。
另外场景布置搭配强大的选角阵容,看完仍能在脑海里浮现很多精彩荧幕,台词在我看来也无可批驳。
以下是剧透内容选择性阅读电影对爱情的表现有点窒息感,但爱不只男女主之间,国王与医生也是极大亮点,触动很深的,就是在国王胡闹后男主趁机坦白而国王并不在意,只想与他重归于好。
国王之始至终都很爱男主只是最后的懦弱与恐惧害死了他,情理之中。
男主曾经改变了国王使他找回自我,国王是爱他的。
另外最感触深的是男主的临刑,他放弃了自己的自由意志,拜倒在神下,从前一个多么刚毅理智的人最后握着十字架被送去了谎言的救赎,在临死前面对着自己曾经的子民竟什么话也没再说放弃了一切的抵抗,在恐惧中结束了生命。
1. 变革永远是痛的。
一个疯国王、两个启蒙主义者的生命、一个王后的一生,形成了一个新颖而奇异的组合。
一个封建根深蒂固的国家的改变,却似乎只能从这样的诡异中开始。
2. 只要酷刑存在,民主和自由意志就永远无法真正发展。
3. 人民,永远是Mob,从罗马的斗兽场到今天的网络平台,人民所做的只是为其所谓的“正义”振臂高呼。
真正为人民做事的人,永远只能被忘记,唾弃,甚至戮杀。
影片最后暗示新思想新力量的诞生。
让人欣慰。
但改革和启蒙何曾容易。
我们依旧在抗争。
刚刚看了电影《皇室风流史》,讲十八世纪后半丹麦的改革家,正好也是美利坚大革命的同时代。
当然这个电影名字严重误导,重点根本不是皇室风流,而是专制罪恶。
那个改革家想法很好,可惜私德不行,结果出毛病,这是一个警示。
这就是威廉·劳埃德·加里森那样私德接近完美的重要性(没有人能完美)。
因为私德不行公德就很难做到。
难得的好电影,结局虽然改革家被专制势力反攻倒算遭到处决,但是还后继有人,充满希望。
历史的大车轮碾过,其他一切都白扯。即使个体会有些小纰漏,最终仍是光明。美术方面还不错,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大吸引力,这种角色很难会让人真正同情他。
平却不闷,演员表演非常出彩。
片子不好也不差,只是男主实在不帅……蛮喜欢皇帝,其实他后来已经爱上王后了,甚至还原谅她,最重要的是,他看似软弱,实则是片中最坚强的人,将男主的政治信仰通过自己的儿子,贯彻始终。在这个皇帝面前,男主说到底也不过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事到临头懊悔迟的理想国屌丝而已。
一星给精致的配乐服装布景,一星给疯癫痴迷却脆弱的皇帝,一星给那场点燃欲望的绚丽舞会,一星给断头台前穷途末路的悲凉。虽是国人熟知的宫廷戏,但由丹麦这个只有六百万人口的小国拍出来,仍值得惊叹。四星其实是把私心匀给了落寞的皇上,银幕初试啼声便令人侧目,麦德斯不错,可扮相真不如《狩猎》里
全片唯一动人之处,在医生行刑前那喷涌的涕泪.他心知大势已去,大限已至,低头望向自己的皮鞋尖,那双脚规规矩矩地并着,不曾反抗亦无挣扎。那眼泪,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不甘?是哀叹自己深入权力腹地时的轻率幼稚?是牢狱中曾向敌人变节,弃掉信念委身上帝的羞耻?还是玩弄权术者死到临头的追悔莫及?恐怕都是。
丹麦今年的申奥片,全片节奏缓慢无惊喜无亮点,倒是古典范儿的精美服装设计有望提名明年的奥斯卡。
北欧宫廷片~法国版的海报要美多了 启蒙运动是最喜欢的一段欧洲近代史
平平无奇,看过即忘。
片名实在是太误导人了!我本以为讲的是皇室的风流韵事,到头来才发现原来是一部歌颂革命者的电影。故事的内核是好的,但编剧实在太烂,使得剧情毫无张力与吸引力。两颗星给皇后的服装和英音。
细节帝啊。喜欢这种历史题材。好看
丹麦今年的申奥片,全片节奏缓慢无惊喜无亮点,倒是古典范儿的精美服装设计有望提名明年的奥斯卡。一段宫廷艳史引发的宫廷政变,一出画面精致唯美的古装剧,一切都是情理之中,除了新晋柏林影帝的表演很有趣之外,荒唐,讽刺,真的很难了解这个将历时添油加酷的剧本怎么拿到最佳编剧银熊奖的。★★★
胜在曲折的历史故事
算是丹麦文化输出吧。。。冗长拖沓。。。
为什么有种被坑的感觉呢,每个人都苦着一张脸,我竟然把它看完了。。这要是拿最佳外语片天理难容了
影片的情节远没有片名那样吸引人,通过一段宫里的风流韵事,讲述宫斗政治下的变革。除了男主角饰演的丹麦国王比较有趣外,服装布景算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了~
头发不洗的御医推倒了王后跟国王,可怜的国王,终生活在失去基友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这片子得奥斯卡?r u kidding?
没发现亮点 他们应该3p 绝对和谐
一个哥们统治了你的思想霸占了你的媳妇你还天天心心念着他,你真是傻到一定份儿上了。
平铺直叙,毫无亮点。
片名欺骗人!根本没有风流床戏,与期望严重不符!男主角太丑了,不忍直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