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探讨了很多有意义的内容。
犯罪心理有时候人会低估自己犯错的能力和代价,却又高估自己底线的坚硬程度。
我挺喜欢噬罪者和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因为这两部剧离开了原生家庭的议题,当这个看似大罪之首的归咎点不再存在时,那么衍生出其他的情节和走向,再探讨人性,至少不再那么苍白无力。
在剧中,王杰高估了自己对所有情况的掌控能力,直到自己建构起来的一切在他面前一步一步坍塌,随着坍塌的,其实是王杰的自尊和身而为人的存在。
他只对哥哥表达过自己自卑的情绪,其他大多时候都隐藏得很好,尤其是在和女人们打交道的时候。
从他接触晓君、带晓君回家,到夜里失手捂死晓君,再到哥哥顶罪刑满出狱后的安排,再到交合人妻的事情露出,未婚妻杀人入狱。
他最终在女子监狱外面吹灭的蜡烛,不知道,是吹灭了他自己,还是拔掉蜡烛后,会是一个新的人。
人妻潘太太,说了一句很亮眼的话:“寂寞是会杀死人的”,和她随之殒命相呼应和,算不上太牵强,但也的确是她把自己一步一步往火坑上推的,推的同时,也把怡安从岸上推到了水里。
呼应片头每次都会出现的那一幕,即晓君沉入池塘底。
那是一种悄无声息的窒息感,没有解救措施,没有任何机会,没有生还的后路。
而怡安,从一个安静周到的女孩,到一步一步发现真相,被血淋淋地撕开在面前,她以为自己足够伟大和宽容,可以拯救一个12年一直活在内疚中的男孩,可以挽回一个出轨又巧舌如簧的男人。
虽说最后的剧情有点陈词滥调,也不太符合逻辑,但它某种程度上,是贴合人物的心理情感走向的。
善恶一念,谁又能分得那么清楚。
雯清何其无辜但又何其有幸,她是那个坚守底线的人,纯粹,但她对宋克凡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路人暂且不表,标签和偏见总是毁人不倦。
回到王翔身上,自己虽然是主动为王杰担责,但其实王杰早已背负了两个人的人生。
某种程度上,他剥夺了王杰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机会。
而他在阿标无辜致死的那一刻,也的确是想过亲手打残芷玲的爸爸,为阿标报仇。
万念起始,一念就再难忍了。
直视骄阳欧文亚隆用《直视骄阳》这一本书来探讨死亡议题,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噬罪者也通篇围绕死亡议题来展开,人在面对丧生者的时候,如何面对自己心中的缺口,如何面对那个造成遗憾的人,又可以用什么来告慰这份丧失呢?
施害者、受害者、拯救者总是不断转换的,而这两部剧的探讨至少都让人看到了这些人是活生生的,他们的生存势能一直是动态变化着的,有自己所执拗的地方,有自己所温柔的地方,有自己所信仰的、坚守的地方,也有自己真的无法面对难以跨越的地方。
有些事情无法和解,有些事情,需要更进一步,才有和解的空间,但踏出这一步,往往绕了半生的弯路。
更生人我是一个闽南人,听着台剧里的台语,那是家乡的口音,是一种很亲近的感觉,平安福和拜拜,也是我妈日常会做的事情。
跨火盆,也是那的习俗。
在老家,进过监狱的人,都需要在门口跨火盆,吃过韭菜之后,才算是正式回了家,重新成为这家人。
而且,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拜托给老天,拜托给各路神明。
谁家都害怕自己家出了什么歹孩子,那是一条无穷无尽的被指责、饭后闲话的谈资之路,没有人真正关心你发生了什么,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臆想来脑补掉你的理所应当。
所以,更生人,听起来是要重新做人的样子,但其实,人们心里想的都是狗改不了吃屎。
所以,我更倾向于更生人是龙哥这样的,很多事情只能自己来做,路需要自己重新开,人生,需要自己把土翻一番,让主观能动性生长出来了,生机看起来就在前方。
就此。
这是我看台剧(除去童年偶像剧外)有史以来第一部想要吐槽结局的剧,谁懂!
这种用心追完一部剧却被结局哽住的无语!
跟意难平有点相似,这种是实打实的憋屈!
能够理解编剧或许想反映“这就是现实”的用意,但弟弟王杰真的就可以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吗?
难道真的因为妈妈说—如果他去自首了,哥哥十二年的牢就白坐了?
那哥哥为他顶罪而失去的十二年的原本可以鲜活的人生怎么算,因为他而死的唐娟和她肚子里的孩子怎么算,为他失去理智而杀死唐娟后坐牢的洪怡安怎么算~他就算带着愧疚过这一生,也不足以抵消他所犯下的罪孽。
虽然这部剧里不止他一个人有罪。
还有李春生虽然作为受害者家属,失去了自己最疼爱的活泼可爱的女儿,是可以选择不原谅和不放下,但最后把王翔绑架以及对他拳打脚踢泄愤甚至进行侮辱,进行生命健康权的侵害,也可以因为王翔一句轻飘飘的“我喝醉了,摔了一跤”就轻易地不追究~那这部剧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了~更何况王翔已经坐了12年的牢也付出了代价,并且真正的凶手也不是他~虽然不可否认,李春生这个人物确实是这部剧的一个亮点,也是塑造得很生动、很深刻的一个形象。
同时还有陈芷玲这个角色,阿标因为她而被误会偷了2万块,绝望地选择抢劫超市回到狱中却在最后关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王翔因为她离家出走而被李春生认为再度杀人而绑架,她也可以哭着道道歉就完事了?
更何况她还偷过潘奶奶的3万块和偷过潘天爱的粉红隐形眼镜,她妈妈也参与了绑架~可以理解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的案例,但你作为一部觉得自己有追求的电视剧,你不应该宣传法律的公正性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吗?
一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追了部烂剧。
这部剧的主题其实特别好—“更生人”,正如它的简介“当大家认定的加害者,变成了无处辩驳的受害者,他要如何突破社会的歧视,获得被害者家庭的原谅,重拾平凡的人生?”,但剧里的事实却并不是这样,作为噬罪者主角的王翔,选择了一味地忍让,大度到可以以命换命,我真的理解不了。
其实它里面还有很多情节可以探讨,譬如原生家庭,譬如婚内出轨,譬如爱情,譬如哥哥对弟弟这种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畸形的爱,但这些情节都有很多瑕疵,想表达的太满太多,却不够到位和深刻。
唯一让我觉得很好的地方是王翔作为“英雄哥”被爆出的那一段以及它的镜头—“朱大哥拿着啤酒瓶走向王杰,让观众以为朱大哥是要砸他,然而却并不是”,“唐娟看着自己的婆婆(潘奶奶)马上要摔下楼去,她的眼神变得阴狠凌厉,想推她,却没有推”,在我看来,特别有意味,是不是寓示着善与恶只在一瞬间,只是看你怎么选。
还有哥哥与弟弟在一起玩耍、放风筝那些镜头,也从侧面看出哥哥对弟弟的宠爱,包括他想去撕那张两人拿着风筝的合照,却发现由于粘得太紧被他撕坏了一部分,他马上就选择了停止,也足以体现他对于弟弟这个亲人的重视。
这样有巧思的镜头语言我真的很喜欢。
或许人无完人,作为观众,可以体会到导演满满的诚意与用心,也可以感受到编剧对于每一个人物的精心刻画,但想用10几集的时间把一个故事讲好,很考验功力,也很不容易。
在我看来,它终究还是太乱了。
“Hate the sin,Love the sinner”,但很难去爱犯罪的人,只希望我们都能多一些批判性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去消费自己或者他人,让自己活得更理性一点,更真实一点。
【剧透】先说评价,五星满分,给4.5星,通篇没有任何毛病,就是那个BGM我个人觉得是真难听,有点2000年代台剧的感觉,还穿插那个年代的广告模式。
说回剧本身,一开始是在犯罪悬疑剧下面找同类找到的高分作品,看之前完全没想到是讲述的是一个社会属性的故事,但是非常好看,余音绕梁。
更生人,不知道是不是港台等繁体字那边的叫法,更生为甦,甦为新生,犯过错的人到底能不能获得重生?
通篇下来对三个人印象深刻,王翔、唐娟、潘小爱。
王翔的演员我见过几面,一是《楼下的房客》,有着十五公分的臭叼,二是《目击者》,后者的定妆照更为帅气油腻,意气风发不择手段的样子倒更符合剧中的王杰形象,这次的角色在我看过他的作品中算是颠覆的,不帅的扮相、隐忍又坚韧的性格;唐娟,从叫床声中出场,不得不让人记住,但是后面她的表演,却让人觉得润物细无声,我查了查演员年龄,已经四十多岁了,先不说皮囊身材仍然姣好,那份产生在轨道外似是而非的爱情,她演绎得淋漓尽致;潘大小姐,典型的台剧中总是会出现的混血演员,一开始因为大小姐脾气挺不喜欢的,后来因为王翔发生转变,倒也透了几分俏皮可爱,尤其是每次在车内对王翔的眼神。
其实通篇挺疼痛的,越看越瞠目于台湾影视人的敢想敢拍,最后的最后,你眼睁睁看着这个家庭从破碎到重现希望又到走向崩坏,那种直击灵魂的无力感真的难以述说。
下一部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看过我们与恶的距离,再来看这个片子,不一样的视角。
重生,多么难爱,容易,也不容易。
顶罪真的好吗?
谁都活着不容易,被这个世界,被这个规则限制。
这个皮囊,限制了众多自由的灵魂。
谁都活着不容易,被这个世界,被这个规则限制。
这个皮囊,限制了众多自由的灵魂。
上半年,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在豆子心中封神。
通过剧情的现实抛出的一个个关于人性的拷问,直击灵魂。
《与恶》之后,台剧又推出了一部相似题材的《噬罪者》。
如果说《与恶》是从旁观的多角度还原整个罪案中每个人的"受害"身份。
人人都置身其中却拼命想抽身事外。
那《噬罪者》就是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的节奏——让犯罪的人来讲话。
除了罪犯,每个人都不是主角,可到最后都是逃不开的被卷入事件中心。
豆瓣评分8.1,台剧又来赚人眼泪!
(下文涉及高能剧透,介意的小伙伴可直接拉到最后留言点赞,然后保留此篇,豆子等你看剧回来再来玩
---关于噬罪者---说回剧本身,主线倒也简单。
"高知男杀害花季少女"这次不是标题党的噱头,是悲剧的开端。
第一集开篇,杀人犯王翔假释出狱。
入狱的原因凶残直接,十二年前还是大学生的他杀害了一个高中生少女晓君。
毁尸沉塘,充满罪恶。
但是这样的设定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悬疑。
当时前途无量的王翔为何要杀人?当初经手他案子的警察的这句评价---“当年抓到他之前,我们也以为他跟案子没有关系,任何人的嫌疑都比他大”“结果,他就是凶手。
”
是否真的是有隐情?豆子先替大家按下这些疑问不表,镜头重新切回12年后出狱的王翔。
有着杀人犯这样沉重案底的人,出狱之后当然也是受到重重限制。
搬家是要申请的,每一个月都要准时回警局打卡报告。
实打实是一个被罪恶吞噬见不得光的人。
出来之后呢,外面世界对王翔也是另一个牢笼。
母亲只敢对街坊说"这是自己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儿子"。
真相闭口不谈。
弟弟的女朋友怕他杀人犯的身份,能躲开就躲开。
拥有着高学历,找工作却是四处碰壁。
这些都是王翔逃不开的惩处。
后来终于在弟弟的帮助下,王翔找到了一份给大户人家小姐小爱当司机的工作。
日常上下学接送。
表面恢复了"正常人"样子的王翔也开始了似乎是"正常"的生活。
小爱骄傲的大小姐个性在他的沉默少言面前收敛了很多。
甚至还因为王翔替她收养了奶奶不让她在家养的小鸟,王翔火速被小爱从司机升级为好朋友。
他的一些隐藏才华技也在和小爱的日常相处中展露出来。
生活好像是看到了新生的苗头。
但,平静很快被打破。
一个雨夜,王翔载着小爱回家的路上,目睹了一场车祸。
他毫不犹豫的下车救人。
可是事后本该是"目击者"的笔录,在他以往的罪恶面前,变成了"嫌疑犯"的审讯。
世俗的枷锁太沉重,王翔暂时挣脱不开。
好在剧情没有在制造冤假错案上撒狗血。
但现实拐个弯,换了一种更狗血的方式问候王翔。
小爱把王翔救人的视频传到了网上。
一下子他成了见义勇为的"英雄哥"。
《与恶》里面,每集开头都是信息爆炸的留言。
所有人都在舆论的围观下压抑着生活。
而这次,又是舆论把王翔推到了一个高位。
人们好奇心的驱动下,很快曝光了王翔所有想刻意隐瞒的故事。
反转来的猝不及防。
人们开始正常以一个"杀人犯"的眼光审视他。
小爱一家开始怀疑起王翔的"老实",丢钱第一时间找他质问。
家门口被人贴满了"杀人犯"的字条。
甚至"英雄哥"高调的正义名声还引来了林晓君爸爸的愤怒。
他决定对王翔复仇。
以恶制恶,恨意宣泄在罪恶的行动里。
噬罪者,既是犯下大过需要自吞恶果的王翔,也是一直被仇恨,偏见吞噬的围观者吧。
-注意:以下是超高能剧透,介意请迅速下拉!!!!
-可其实,王翔没有处理掉小爱的小鸟。
王翔没有偷钱。
王翔没有做绑架小爱朋友的事。
这个理由只让他被林晓君爸爸绑架看起来有了一个"正义"的理由。
甚至王翔也根本没有杀人。
弟弟向王翔女朋友雯青解释的时候说"他一直是你熟悉的那个王翔"。
好悲伤的一句话。
看,恶让思维都变得缺失。
恶不自觉,泯灭了思维之下的公平。
《噬罪者》试图让我们从一个罪犯最直白的经历说清整个事件的全貌,有罪的人也应该得到一个立场,每一个声音都不应该被偏见忽略。
故事的重点不是王翔反转的杀人案件,而是他作为罪犯服罪之后该有的一点公平。
"罪,若不因刑满而消失,噬罪的人如何得到救赎"。
---爱与放下---《噬罪者》没有想洗白王翔过去的错误。
在剧里一直想说更多的,是他的放下。
王翔这种犯罪者刑满释放,开始重新人生的人群,剧里叫他们"更生人"。
自力更生,开始新生。
王翔离开小爱家后,在同样是更生人的龙哥开的保洁公司努力工作。
他还教别人读书。
也会一遍遍告诉身边人也告诉自己"自己对得起自己就够了"。
这是他对过去的放下。
其实这部剧的导演陈兴余也是一个更生人。
原来是黑帮老大的他出狱之后成为了台湾更生协会会长,还创办了清洁公司。
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劝更多人放下偏见,给更生人一个被原谅的机会。
过程是艰难的。
在剧里,就还有很多的人被现实和过去痛苦纠缠着,放不下。
在王翔杀人犯的过去曝光后,小爱家对他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只有小爱任性的想要跟奶奶说留下他。
她站出来为王翔说话的理由最简单也最真实。
"我看的出来他对我很好啊"。
固化的成见是把隐形的锋利刀,漠视和拒绝经常刺痛着一些在愈合的伤口。
对恶意放不下,是不是也在阻碍着一些温暖的进入呢?
还有王翔弟弟的"劈腿"爱情故事。
弟弟王杰有个温柔的女朋友怡安。
但他还在劈腿着小爱的后妈潘太太。
规定的玩乐楚河汉界,架不住潘太太爱上王杰的反转。
而且她还大胆的和怡安成了姐妹,当起了别人的"爱情军师"。
爱情的执念让三人最后谁也放不下。
劈腿事情曝光后,王杰因为不知道怎么处理,两边逃避。
潘太太因为怀孕,索性摊牌不肯退。
而被彻底欺骗的怡安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最老实的女孩子拿起了最邪恶的武器。
她把潘太太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一起杀了。
走不出错误迷宫的他们,互相撕扯着陷入了深渊。
人性复杂,放不下的人太痛苦了,执念和恶念其实离得很近。
还有最后林晓君爸爸选择绑架王翔复仇。
作为父亲的痛苦让他对女儿的死放不下。
可是暴力真的能将一切的悲伤消解吗?还是只让恶循环了下去,更多人被罪恶吞噬迷失了呢?
已成定局的罪不值得洗白与掩盖,但在发酵的恶更应该阻止与扼杀。
或许放下很难,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公平的法律与基本的良知。
《噬罪者》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罪恶。
他在小心的发声着一份艰难的正义。
他在试探着我们的包容。
一个罪犯过去的错不应该忘记,但他们改好之后我们也是否可以给予一个原谅和让他们放下的机会呢?
社会需要这样深刻的回溯和反思。
只有这样,才是在一次罪恶之后,尽可能减少下一次悲剧的最好的预防。
不希望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性,也渴求不以最拒绝的姿态漠视重生。
看完后心理落差比较大,还是蛮失望的吧,一开始我是抱着《与恶》的高度来看的,结果直到结局我也没明了这部剧到底想要表明什么。
本剧开了一个很不错的头:当更生人的身份暴露后,媒体风口从“英雄哥”到“杀人犯”的急剧变化直接引出了本剧的核心问题——在社会偏见的重压下,刑满释放的更生人是否还有机会再次被社会接纳,就像王翔说的那句话——“我以为我自由了,但并没有,在里面不自由的是我的身体,出来以后,不自由的是我的心。
”为了激化冲突,本剧区分了两个阵营:总是被怀疑但事实无罪的更生人组(王翔)和看似无害实则犯下罪过的表面好人组(王杰、 洪怡安、 陈芷玲、 李春生等),矛盾也由这两个阵营的互动逐渐凸显,可是他对人物处理的方式我真的不喜欢,比如闺蜜芷玲家境贫寒的设定来的就莫名其妙,后续剧情发展的主要围绕的就是这一点展开的,可是在之前压根没有提到过好嘛,还有我特别喜欢的大小姐潘天爱,貌似她在后半部剧说的话就只有采访时的三秒钟?
这种需要的设定随时添加,前期大力渲染的角色说不要就不要了的做法我实在不敢恭维,情节倒是完整了也合理的,可是人物给人的印象缺大打折扣,还是说一切人物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凸显王翔?
另一个更大的槽点就是全剧的主旨,全剧探讨的是“更生人”的生存问题,那让我们看看作为更生人群体代表的王翔给出的回答:在家门被人贴满“杀人犯”的时候选择不报警,在身份被曝光后选择了辞职,在被李春生绑架、殴打险些死亡后仍然选择替他掩盖罪行???
拜托,你是按照法律程序出狱的,你已经服过罪了(更别说压根就没罪),如果你自己都认为自己不配享受到正常人的权利,那你希望我们观众从你身上看到什么,一昧的忍让、妥协和退缩?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更生人也能有happy ending,但请你先将自己卑微到土里?
如果这就是这部剧给出的最优解,对不起我不认。
这部剧可以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王翔顶替弟弟罪行的行为、王杰的渣男养成、以及雯青、 唐娟的爱情观,只是故事没有讲好,可惜了这个题材,我在看结局的时候还脑补过王杰看到怡安杀唐娟后王杰接下“噬罪者”的担子,给怡安顶罪的情节,那样整部剧的悲剧色彩一下子就展现出来了,只可惜一直到最后,你弟弟还是你弟弟。
不过,单就题材而讲,本剧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更生人:最近看了台湾电视剧《噬罪者》,也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拷问人性的作品,主人公王翔因为一起谋杀入狱,12年后获得假释出狱,却因为之前的案底,让他的工作环境,生活状况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毕竟很多人都是以歧视的眼睛看他,甚至有很大的敌意,还有歪曲。
大家都把服过邢的人称作“更生人”,就是说这个人坐过牢,需要重新开始,本意应该是呼吁社会对他们包容,给他们新生的机会,因为没有社会大众的接纳和包容,更生过程会很艰难,压抑,可能会被刺激回犯罪的道路。
我觉得更生人还可以这么理解,抛弃了过去的生活方式,选择了新的生活方式,就像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槃。
比如一个A,他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促销员,后来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某剧组,被邀请去客串,渐渐的也被导演发现,挖掘,于是她走上了演艺道路。
那么她也就不再属于过去的她了,也就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交,新的工作活动,这样的转变也可以形容是更生,重新开始,选择新的生活方式。
如果把更生只用于服刑者,那过于局限,难免狭隘,因为世界无奇不有,重新开始的故事,角色很多。
比如一个人,原来是富甲天下,成天与人斗酒、斗富,后来因为一场意外遭到抄家,所以他就一无所有,流落街头。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云游道士,在道士的点化之下,他便追随道士上山,后来终于修炼成仙,人世白云苍狗,此攻彼伐,他却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这也是重新开始。
说到更生我也算是一个,我不是一个服刑者,而是一名文艺者,我是借助文艺对自己救赎,进行洗礼,从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变成一个博闻强识的人。
我选择文青的生活,追求精神文明的东西,这就是我个人的华丽转身,是我的重新开始。
我刚出社会的时候,住在一个很混乱的城中村里,接触许多形形色色的江湖人,那是我的过去。
可后来的我,推崇的是圣贤,高士,君子,才子佳人,而不是流氓,后来的我也厌恶一切没有底线的丑陋,和不择手段的罪恶,我主张良知,正气。
至于后来的我反而被一些城市警惕,觉得我是威胁,这不是文艺的罪,而是整个环境的原罪,毕竟举世混浊,到处男盗女娼。
首先这部剧没有让我感到枯燥无味,一口气看下来的,内心非常触动。
特别喜欢其中的唐娟这个角色,非常有魅力,但是对和王杰之间的感情却非常傻,内心空虚,两个人相互取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结为夫妻,偷情暴露,最后唐娟被王杰的结婚对象洪怡安用烟灰缸砸死,看的让人非常难过。
洪怡安是这里面最无辜的人了吧,最应该进监狱的人是王杰才对,起初就是王杰错手杀害了李晓君,他的哥哥王翔帮他顶罪入狱12年,真希望进监狱的人是王杰而不是王翔。
王翔的不告而别,一句解释的话也不说,过了12年,当年的新闻,让他的女朋友沈文青一直以为是她害的王翔杀死了李晓君,对他的女朋友沈文青也非常的不公平。
其中当了备胎的宋克帆感觉也是非常地无辜。
杀人者虽然改造出狱,社会却很难有他们的容身之地,王翔是如此,阿标也是如此,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被放出狱的那位图书管理员一样,甚至有想要重新进监狱里生活,阿标也是这样,但是最终图书管理员自杀,阿标想要进监狱,却丢了性命。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多身不由己,帮爸爸偷钱赌博的女儿,女儿被杀的父亲,杀人凶手的母亲,生活不易,我们管不了人们的闲言碎语,只能内心向善,心向光明,做个心怀宽广的好人。
想打五星的,看完最后一集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最后的结局都是些什么鬼啦,生硬到不行,真的很气。
是很好的题材,更生人,主角是个代弟弟坐牢的大三男生,这牢一坐就是十二年,出来之后难得的克制和隐忍,似乎这十二年的牢狱除了让他更加沉稳之外,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他理所当然是主角,不仅是周围人,连看戏的人都想知道一个犯过错的人到底能不能真正悔改,遇到冲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我很惭愧,虽然希望他得到很好的待遇,但如果我是身边人,我可能做不到不用有色眼镜去看他,我知道这对于更生人来说是不稳定的空气炸弹,但我没办法。
可能这就是这些人做这部剧的初衷吧,希望改变一点大众看待更生人的方式,哪怕一点点。
王翔一开始做司机的时候,真的看得出来是个很聪明的人,可能入狱前做过助教的原因,很知道怎么对付叛逆的小孩,看得真的很解气很舒爽,也就没怎么去琢磨他的过去到底带给他什么,然后带入,慢慢铺开剧情,讲他出狱后的生活,偶尔插叙当年的细节。
侦查队那个王队长也说,王翔看着也是不可能做这件事的人,可是他就是凶手,这大概是铺垫吧。
全剧没有怎么解释他为什么代弟弟坐牢,事实上全剧下来很多留白,没有过分渲染,更倾向于平直叙述,是比较客观中立的叙述风格,挺棒的,这个题材始终是很大胆的尝试。
很值得唏嘘的,是周围的人看待更生人的方式。
邻里街坊提起更生人就深恶痛绝,家人因此搬了好几次家。
受害者爸爸一直放不下女儿的死,一心想要置王翔于死地。
抓捕王翔的侦查队队长,眼里一直有怀疑,根本就不相信他会悔改,一有风吹草动就抓他去侦讯室。
媒体的相关报导,充满了明晃晃的指向和暗戳戳的怀疑。
整个社会环境就是不友好的,充满恶意的。
想要重生,真难啊。
怡安是被编剧抛弃了的,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就连杀了人坐牢,也是淡淡地一笔带过。
但她为什么会杀人呢,连受害者爸爸都能在最后一刻收手,怎么她就不懂。
怡安的内心就没有真正地表露出来过,或者是不知道怎么写吧,就连她知道小杰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她什么都没做,连思想挣扎都没有,就选择不离开他,这个选择还是在知道小杰出轨不久以后,爱情都这么盲目的吗。
然后去见小三,没有发神经,连下手都很安静,很恍惚,没有一个细节经得起推敲。
这部剧真的蛮压抑的,断断续续看了好久,想不到结局是这样的,弟弟没有坐牢,弟妹反倒杀情妇入狱,哥哥和旧爱在一起开始新生活,但是所谓重生真的可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吗?
我不知道,至少社会上的成见是在的,人死了,他是凶手,这是认知,也会产生信任危机,杀了一个会不会杀第二个。
就算我看完了全剧,知道他没有杀过人,还是会想如果我是里面的其中一个人,我也会害怕的。
因为连平时看起来柔弱乖巧的弟妹都会拿起烟灰缸砸向另一个女人,我只能说那个王杰真的不值得你这么做,帮他隐瞒杀人的事我理解,但是因为小三怀孕激情杀人自首,我不理解,大好人生断送,她看过大哥出狱的样子,她这么不在乎自己的生活吗?
王杰本质上还是一个懦弱、出事就逃避、靠哥哥女人来摆平的,他帮哥哥的方式是告诉哥哥同事那个人是哥的仇人,然后害人家开枪把自己害死。
我知道那个胖大哥也有错,他心理太脆弱,被冤枉受不了,而那个偷钱的女孩更是可恶,几次三番偷朋友家和老板的钱给他那赌博不争气满口谎言的爸,为了爸做尽偷钱的事,自己也爱慕虚荣偷朋友的隐形眼镜戴,她画的画每个人都是可爱的,但是她做的事,隐瞒行踪,发短信故意让警察误会王大哥,然后自己回来看到眼镜也没有关心,如果晓君爸爸没有最后报警和放弃杀他,他就死了,而且晓君爸爸也会坐牢。
一个悲剧的发生,是两个家庭都不得安宁,晓君哥哥一直在自责自己那天没有尽快找到晓君,依靠信仰天主教来摆脱罪恶感,晓君爸爸十二年后还执着复仇,看着仇人长大出狱就特别气愤,难以释怀。
还有罪犯的家,妈妈提心吊胆四处搬家,亲戚也不愿意来往,弟弟担心哥哥的事被曝光,影响家人,甚至连感情都是问题。
十二年对于杀人来说我还觉得判得少,对于被冤枉入狱的人来说却是很长时间了,哥哥是自愿替弟弟顶罪,我只能说他自找的,他对弟弟好到牺牲了自己。
但是弟弟的心安理得又让我感到悲哀,他能在家人面前承认自己杀人,不敢在警局直接表明自己杀了晓君,也不敢说出自己和唐娟被杀案的关系,他一直是逃避的,事业有成,勤勤恳恳,做人失败。
很多事实当事人都清楚,晓君长不大了,而王杰也似乎没有长大,他一直没有学会承担责任和勇敢诚实。
更生人的重新开始并不容易,如果每个人都能真正改过自新,那至少身边关心他们的人会很安心。
一方面警醒大家不要犯罪,不然会出狱也会像在牢里一样,心里不得安宁,被锁在小空间里,像笼中鸟一样。
另一方面,希望社会给予那些想要改过自新的更生人多一点关怀,不要把他们重新逼成罪犯,那个深渊,去过一次就够了。
罪恶并不是靠坐牢就可以弥补的,它只能惩治不能救人,重新做人得靠自己。
8分是怎么得来的?7分不能再多了。莫名其妙的人物设计,莫名其妙的结局。
台湾剧这两年真的有几部很不错。
后面蓝了
好看!
怎么说呢,小杰才是原罪吧就这样一个渣男搞得俩女人神魂颠倒也不懂为什么,到最后都没有一点担当和成长,唐娟和女友都很惨小爱交友不慎啊那个芷玲间接害了那么多人,最后也没个交代,小时候就这样偷鸡摸狗长大可真是违法犯罪少不了了 ,她妈妈知道会出事见到女儿回来都不报案救人 哎
没有看下去
都很好,但是这个结局实在是不太喜欢
高开低走 刚开始剧情蛮不错 几个人物都很清晰 到了后半部分看的让人莫名其妙 整个惨不忍睹 乱成一团 估计编剧自己也挠头
有点慢 整体还是很丰富
这侦查队长真的恶心,让死者弟弟做假口供。这弟弟也恶心,冤枉人一次不够,还要第二次,知道女孩下落故意不说,搞出这么多。男主是他娘抱来的吗??他弟有机会做个男人,遇上这种娘和这种哥,注定了,连媳妇都选择自己下手,废了
烂中烂,一星我都嫌多。什么垃圾弟弟。
一部三观不正的剧居然啰里啰嗦的拍了13集。。。
拖沓,而且到最后男主的弟弟害了那么多人也没进监狱,看的人不舒服
司法惩戒是恶行的终结还是开始?!
挖掘故事很深 既关注了有案底人员的生活问题,又把疑案冤枉人员的委屈,无处申冤的可怜,还有那些受伤害人员的愤恨,一一写明 这么多条线,写得却不混乱风平浪静的结局背后,有些伤痛是治愈不了的
剧本有些地方去戏剧化处理很不错,有些戏剧冲突又太过刻意。每集质量漂浮不定,节奏过于缓慢,比与恶还是差点,但是公视这个档真棒。最后的这个结局真是。。。大概也只有香港和台湾能拍这样的结局。
一开始就错了
在道德模糊的地界,何为罪又何为罚,无非是内心处于私情的判断而已
高开低走。演员演技各个在线没得挑,但不得不说一句整部剧的三观都太歪了。拜托哥哥你不要每个人都想救,这不是救啊!!从顶替弟弟开始就错了,是溺爱!是病态的保护!弟弟到最后也没有学会责任和担当,所有的被害者都直接或间接由弟弟引起。家庭教育非常有问题,对人对事对物方方面面体现了家人角色的扭曲。弟弟是儿子哥哥就不是了吗??剧想展示的东西太多了,社会对更生人的态度、更生人的生活现象、报纸媒体的价值观、家庭与婚姻、被害者家人的光景、底层与上流社会的对比,太浅了全部戛然而止,哪一点都没有深剖,看完后感觉就这样子咯?立意何在,难道只是来欣赏男主的演技喔?失望!
节奏慢了点,结局有点牵强。庄凯勋不错。